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66、朱元璋西征灭掉陈友谅

元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元朝失去对南方的统治,只占据北方,而江南只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军了。当时,势力最强的,是西部的陈友谅和南边的张士诚。朱元璋只要打败他俩,便可一统江南。可是,对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人,先打谁好呢?

朱元璋召集谋士武将们进行商议,多数人主张先打张士诚。一是张士诚比陈友谅势力弱,有取胜的把握;二是两家地盘接壤,如果西征陈友谅,就怕张士诚在背后袭击,而吞并了张士诚,整个江浙就都归朱元璋所有了,到那时候再去西征,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三是近几年朱元璋与张士诚为了争夺地盘,时常争斗,双方矛盾很深,将士们都希望将其灭掉。朱元璋听了众人议论,觉得有道理,点头称是。

朱元璋见智囊刘基默不作声,感觉他有不同的看法,便主动征询他的意见。

刘基的看法果然与众不同,他分析说:“张士诚是自守奴,只图割据称王,没有大的志向,而陈友谅却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我们如果西征,张士诚必会袖手旁观;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趁机来袭,我们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陈友谅虽然貌似强大,但他弑主篡位,不得人心,是不难打败他的。”朱元璋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刘基的分析更有道理,于是决定,首先对付陈友谅。

陈友谅,湖北仙桃人,渔民出身,略通文史,武艺高强。他参加了徐寿辉的红巾军起义,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受到徐寿辉信任,逐渐成为南方红巾军的二把手。陈友谅野心膨胀,他形成自己的势力以后,便将徐寿辉杀害,夺权篡位,改国号为汉,自己当上了皇帝。

刘基看得没错,陈友谅确实有吞并天下之野心,他占据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拥有兵马数十万,在群雄中实力最强,与朱元璋不相上下。不过,陈友谅弑主篡位,不得人心,军心并不稳定,战斗力自然不强。陈友谅却看不到这一点,一心想称霸天下,因此,他也把朱元璋当成了首要目标,打算攻占南京,统一江南。

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他的水军,乘坐数百艘大船,顺江东进,攻击南京。陈友谅给张士诚写信,要他率兵北上,共同灭朱,许诺事成之后,平分朱元璋的地盘。

张士诚不傻,知道如果灭了朱元璋,下一个就是他了,因而并未响应。在此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中,张士诚谁也不帮,只是坐山观虎斗。

面对陈友谅进犯,朱元璋采取了诱敌深入策略,准备打伏击战。朱元璋手下大将康茂才,原先是徐寿辉的部将,与陈友谅是好朋友,后来率部归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水军元帅,镇守南京城郊的龙湾。朱元璋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假称愿意里应外合。陈友谅见信大喜,按约定赶到了龙湾。

龙湾表面上水域宽阔,实际上水很浅,又遇上退潮,陈友谅的船大,进入龙湾以后,全都搁浅了,动弹不得。

朱元璋早已设下埋伏,一声号令,伏兵四起,对着陈友谅的船只猛打。陈友谅的大船不能动,成了靶子,结果全部被毁,水军几乎全军覆没。陈友谅乘坐小船,侥幸逃脱。

龙湾之战意义重大,朱元璋歼灭了陈友谅大量兵力,此后双方的实力对比,便旗鼓相当了,陈友谅不再占有优势。

公元1361年,朱元璋做好一切准备,开始大规模西征。朱元璋亲自率军,兵强马壮,斗志高昂,而陈军则内部不稳,士气低落。朱元璋军队一路攻无不克,连续攻占安庆、蕲州、饶州、龙兴、南昌等地,守军纷纷投降。最后,朱元璋攻占了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陈友谅仓皇逃到了武昌。

朱元璋连战连捷,占领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势力进一步增强。这个时候,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朱元璋占有优势,陈友谅则面临败局。

陈友谅不甘心失败,在武昌重整旗鼓,恢复实力,又建造了数百艘体形庞大的战船。战船分三层,高数丈,船上能跑马,每船装载两三千人,属于“巨无霸”。

公元1363年,陈友谅调集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乘坐大船,攻打南昌,打算收复失地。

镇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时年二十八岁,虽然年轻,但经过数年战火洗礼,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朱文正的军队不是很多,与陈军兵力悬殊,但朱文正沉着冷静,指挥有方,抵御住了陈军的大举进攻。南昌保卫战十分激烈,陈军潮水般地发动猛烈,双方死伤惨重。朱文正采取城内筑墙的办法,陈军攻破一道城墙,里面又遇到一道墙,陈军连续攻城八十五天,始终不能占领城池。

朱文正为保卫南昌立下大功,战后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放纵部下强抢民女,犯了军纪,被免官拘禁。朱文正郁闷,得病死了。朱元璋十分难过,遂封他八岁的儿子为王。

朱元璋听说陈友谅大举反攻,南昌被围,命大将徐达镇守南京,自己亲率二十万大军前去支援。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前来,撤除对南昌的包围,东出鄱阳湖迎战。陈友谅依仗船大,自己又习水战,决心在水中与朱元璋决战,于是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的船只庞大,又用铁链相连,排成巨阵,像泰山一般向朱元璋船队压来。朱元璋的船小,抵挡不住,对大船仰攻,又处于不利的位置,激战数日,损失不小。朱元璋坐的船被搁浅,十分危险,幸亏常遇春等人奋勇相救,朱元璋才逃脱了性命。

当时唯一的办法,是使用火攻,可湖面上风平浪静,无法举火。过了几天,忽然刮起了东北风,老天爷来帮忙了。朱元璋大喜,令各船举火,扑向敌军大船。廖永忠、俞通海带领七艘满载芦荻的小船,冲在最前边。陈友谅的大船躲避不及,大部分被烧毁。陈友谅吃了大亏。

朱元璋坐的船有个明显标记,桅杆是白色的。陈友谅晚上与众将商定,第二天集中全力攻打白桅船。不料,有人将这一消息泄了密,朱元璋下令,连夜将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了白色。陈友谅傻了眼,计划落空。

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战,朱元璋军队摸索出经验,利用船小灵活的优势,使用投石机等武器,杀伤了大量敌人,连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也被打死了。陈友谅的左金吾将军和右金吾将军,见情况不妙,都率部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见难以取胜,心生退意,可李文忠已经事先扼住了湖口,截断了他的退路。陈军有的将领建议,焚船登陆,从陆地突围。陈友谅舍不得大船,没有同意。

又坚持一个月之后,陈友谅军中粮食渐尽,面临断粮绝境。陈友谅无奈,只得不惜代价,冒死突围。朱元璋军队炮石俱下,万箭齐发,陈军伤亡惨重。

陈友谅拼死冲出湖口,谁知朱元璋早有防备,在上游也部署了军队,进行拦截,后边战船又尾追而至,双方在泾江口大战。陈军且战且退,但激战一天,仍然不能摆脱朱元璋军队的围攻。

陈友谅心中焦急,从船中伸出头来,观察敌情,指挥战斗。不料,一箭飞来,正中头部。飞箭力度很大,贯穿头颅,陈友谅顿时毙命,时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一死,军心大乱,斗志全无,太子陈善儿被活捉,大批将士投降。陈军大将张定边,奋力保护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武昌。

张定边是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回到武昌以后,立陈理为皇帝,陈理只有十三岁。

朱元璋的将领们纷纷要求,乘胜攻打武昌,朱元璋却说:“这个时候攻打武昌,张定边必定会拼死抵抗,伤亡肯定很大。陈军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咱们明年再来攻打,可以不战而胜。”

第二年,朱元璋率军再次西征,包围了武昌。城内果然人心惶惶,都愿意投降。张定边本来想死战,但见人心已经散了,大势已去,只得与陈理献城投降。

陈理被封为归德侯,迁居高丽,活了五十八岁。

朱元璋觉得张定边忠勇,想招降他。张定边却坚决不从,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不问世事,活到一百岁。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下一步就要对付张士诚了。请看下一集,朱元璋南下吞并张士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开国(二):大战鄱阳湖,朱元璋扫平陈友谅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故事: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陈友谅曾说得此人必得天下,朱元璋囚禁此人,为何却得到了天下?
朱元璋缘何击溃陈友谅的百万水师
鄱阳湖之战
为什么说西征成功 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