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运气不亚于宋太祖,轻易当上了皇帝,但王朝三年就灭亡了

五代十国,刘知远建立后汉。

后汉,一个是指光武帝刘秀建立的“汉帝国”,另一个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汉”。不过,从知名度方面来看,后者给前者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史学家为了区分,一般将前者称为“东汉”,所说的后汉,一般就是指五代时期的后汉。

后汉,五代时期第四个中原王朝,开国皇帝刘知远趁着后晋灭亡,几乎是在一片混乱之中白捡了一个江山,但江山失去的也很快;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也就不过三年时间,究其原因,还得从刘知远的发迹之路说起。

刘知远的贵人——石敬瑭

刘知远是一个沙陀族人,其奇特的长相与汉人迥异,“面紫色,目睛多白”,但他本人早已汉化,身后早就没有任何沙陀背景。他出身贫寒,要想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最好的捷径唯有从军。于是,他就加入了河东晋国李嗣源的部队,但也只是一个大头兵,真正让他飞黄腾达的人是石敬瑭。

后梁明贞五年(919年)十月,晋国与后梁在魏州德胜寨大打出手,时任河东左射军使的石敬瑭被梁军伏击,所骑战马的铁甲被击断了,眼看就要成为梁军的俘虏。关键时刻,刘知远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他,后来,化险为夷的石敬瑭自然是对刘知远感恩戴德,“敬瑭是以亲爱之”。当时石敬瑭已是李嗣源的女婿,不免在老丈人面前经常为刘知远美言几句。后来,李嗣源兵变称帝,刘知远更是青云直上,当上了牙门都校。虽说官还不是很大,但比大头兵强多了。刘知远是个聪明人,知道石敬瑭是自己的命中贵人,因此是鞍前马后的为石敬瑭效劳。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将闵帝李从厚赶走了。而李从厚就投奔姐夫石敬瑭了,但是,他的侍卫却想诛杀石敬瑭,以夺取石敬瑭的河东之地。不过,刘知远提前知道了阴谋,就先下手为强,杀光了李从厚的侍卫,又救了石敬瑭一命。从此,刘知远更是得到石敬瑭的重用,被任命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军队总司令了,一举跻身河东核心决策层。

石敬瑭占据河东,为天下第一大藩镇,这让唐末帝李从珂非常担心,就下诏让石敬瑭交出河东到郓州当节度使。刘知远就劝石敬瑭“今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奈何以一纸制书自投虎口”,我们占据了好地盘,兵强马壮,如果起兵讨伐李从珂,完全可以夺取天下,怎能听从一纸诏书就自投虎口呢?不过,以石敬瑭的精明,就算没有刘知远的劝告,也不会接受新任命。

于是,石敬瑭就与后唐李从珂正式翻脸,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获得了契丹的支持,打败了李从珂,当上了后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当时,割让燕云十六州,刘知远是强烈反对的,虽然石敬瑭没有采纳刘知远的建议,但也知道刘知远是出于对自己的忠心,反而更加器重他。刘知远骁勇善战,深得将士拥戴,指挥河东军民抵抗唐军,“用法无私,抚之如一,由是人无贰心”,最终击溃唐军主力张敬达部。

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建立晋朝后,天下并不太平,只好四处讨伐;刘知远坐镇京城,手握重兵,严厉治军,“宿卫诸军无敢犯者,由是众皆畏服”,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

当然,作为臣子,无论对皇帝多么忠心,只要功高震主,必然会招致猜忌。当刘知远的实力和威望与日俱增,就渐渐地让石敬瑭寝食难安了,因为一旦刘知远有异心,祸起萧墙,必然会危及石敬瑭的人身安全。但石敬瑭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杀了头号功臣刘知远,只能想法子剥夺刘知远的兵权。于是,刘知远先是被调离京城,出守许州,可屁股还没坐热乎,一年之后就被调到宋州当节度使了,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又过了一年多,刘知远又改任邺都留守。石敬瑭的用意非常明白,就是既不让刘知远在京城培植势力,又不给他在地方藩镇积蓄力量的时间。

主政河东,有了自己的地盘。

虽然石敬瑭处处防备刘知远,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一个是干爹契丹对中原虎视眈眈,另一个是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对石敬瑭不满。原来,当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爹,让安重荣觉得是“此晋之万世耻也!”曾上表怒斥之。石敬瑭为了防范安重荣,只好重新起用刘知远,天福六年(941年),刘知远被调到天下第一大藩——河东,出任节度使,从太行山西侧严密监视安重荣。

刘知远主政河东,算是摆脱牢笼,一飞冲天了。不过话说回来,石敬瑭和刘知远是一起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兄弟,有三十多年的感情,只要刘知远不踩红线,石敬瑭还是愿意以兄弟视之。后来,当石敬瑭快咽气的时候,还想着把刘知远调回京城,出任辅政大臣。只不过新即位的石重贵忌惮刘知远的强悍,便把遗诏给压了下来,“齐王(石重贵)寝之”,刘知远“由是怨齐王”

刘知远担心被石重贵猜忌,招致杀身之祸;而石重贵也害怕功高震主的刘知远造反,自己可不想当第二个李从珂。两人心里都明白,彼此都是对方追求辉煌人生的绊脚石,但也都不敢轻易向对方发难,大家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

对石重贵来说,只要你刘知远名义上还认我这个皇帝,我也不主动招惹你;而对刘知远来说,只要你石重贵不剥夺我的兵权,我就尽心尽力地在河东一线阻止契丹人南下。后来,当石重贵与契丹翻脸了,耶律德光决定与后晋决一死战,刘知远是拼了老命死守河东,契丹人只要进入河东,就被刘知远给揍得鼻青脸肿,动辄斩首数千级。当然,刘知远也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他只在河东抵御契丹人,坚决不出太行山一步,不给石重贵当枪使。因此,刘知远多次接到石重贵的调令,到河北与契丹人厮杀,但都推三阻四,就是不去。“帝(石重贵)再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而石重贵也只能气愤地说“太原(刘知远)殊不助朕,必有异志。”刘知远当然有异志,自从主政河东,兵强马壮,根本就不怕石重贵,只要契丹不来自己的地盘捣乱,就让石重贵与契丹火拼,好坐收渔翁之利。

后来,石重贵被杜重威、张彦泽等人出卖,成了契丹人的俘虏,而耶律德光摇身一变成了中原皇帝,对刘知远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关于后晋的灭亡,请看《晋辽大战:军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后晋为何被契丹给灭了呢?》)因为,一旦耶律德光坐稳了江山,河东必定会被契丹从北、东、南三面攻击,其生存压力必然前所未有。因此,刘知远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一是先稳住契丹,向耶律德光灭晋表示祝贺;二是担心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名义,将其调离河东,就说“太原夷夏杂居,事务繁多,暂时脱不开身”,同时“分守四境以防(契丹)侵轶”。刘知远很聪明,在外交上向契丹低头,但在军事上寸步不让。

耶律德光也明白,自己初入中原,天下未定,就算进攻河东,也不是容易拿下的,弄不好中原局势再次大乱,反让他人浑水摸鱼。于是,耶律德光“赐诏褒美”,把刘知远恨恨地赞美了一番,还送了一根木头拐杖,这是契丹人最尊贵的礼物,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获得。

当然,刘知远也明白,只要耶律德光稳住了中原局势,必定会调转枪口对付自己,河东与契丹必有一战。他现在只能祈求契丹人在中原胡作非为,失去人心,只有这样,自己才有一线生机。让刘知远喜出望外的是,契丹人果然不得人心,在中原是横征暴敛。契丹人向来崇尚武力,不屑于文明征服,动辄屠城,更是以“打草谷的幌子”到处杀人越货,汉人百姓被屠数十万。为了敛财,大肆搜刮百姓,甚至连降辽的官员也被搜刮一空,由此激起了中原人的愤怒,“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而这对刘知远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契丹北逃,刘知远捡了个大便宜。

契丹人把中原汉人全得罪了,自然是不可能再立足,灰溜溜地逃回了自己的老巢。而刘知远立马干了几件漂亮事,争取到了民心。一,刘知远听说雄武军把秦、阶、成三州割给了后蜀,就自我谴责说“戎狄凭陵,中原无主,令藩镇外附,吾为方伯,良可愧也!”天下无主,连藩镇都投降了地方政权,我作为地方最高长官,有愧于天下之人云云,给自己树立起忧国忧民的政治形象。二,在部下的劝说下,公元947年在太原正式称帝,但国号仍是“晋”,甚至连年号都是延用了石敬瑭的天福年号,是为天福十二年,以表明自己“予未忍忘晋也”。石敬瑭主政七年,爱敬百姓,人望很高,而刘知远称帝却不改国号年号,此举感动了无数不忘晋朝的士民,为他进入中原打下了群众基础。

当石重贵被契丹人押解北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病死,刘知远知道自己称霸中原的机会来临了,即刻兵发太原,南下洛阳、汴梁。晋朝灭了,契丹人跑了,中原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很多留守的将领不知道为谁而战。因此,刘知远南下的过程中,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基本是一路游山玩水就到达了洛阳、汴梁。而晋朝的大臣们,早就仰着脖子等候刘知远的大驾进入汴梁,各地方官员代表早挤满了汴梁城,磕头拜见新皇帝,“甲子,帝(刘知远)至大梁,晋之藩镇相继来降。”刘知远见大局已定,立马把国号由“晋”改称了“汉”,成了大“汉”皇帝,恢复汉朝法统,上尊太祖高皇帝刘邦、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此时,国号已经没人在乎了,大家在乎的是高官厚禄、真金白银,毕竟刘知远还是承认契丹之前任命的原晋朝官员的职务不变,最大限度地稳定住了人心。就这样,刘知远是不费吹灰之力,几乎了白捡了一个皇位,其幸运指数,丝毫不亚于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但在宽容方面,却远远比不过宋太祖。

虽然刘知远白捡了一个皇位,建立了“后汉”,但是,这个朝代很短命,只存在了三年就灭亡了。其灭亡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杀气太重,“第以高祖(刘知远)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及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得到天下后,刘氏就向仇人报复,动不动灭族,弄得是天怒人怨,所以国祚长不了。

后汉疆域图

嗜杀的后汉王朝,作死了自己。

后汉政权杀人的传统,自然是源于他们的高祖皇帝刘知远。刘知远虽然在政治上玩得溜,但这可不影响他嗜杀的毛病,当年一千多名唐军投降石敬瑭,石敬瑭还打算把这些人编入亲卫部队,但刘知远却劝“帝(石敬瑭)尽杀之”。

契丹人撤出中原的时候,大将萧翰诈称耶律德光的命令,让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权知南朝军国事”。而李从益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也没干过对不起刘知远的事,按说软禁一下就得了,但刘知远还是逼死了他。

刘知远杀人上瘾,什么样的主子自然就有什么样的狗腿子,手下自然聚集了一帮嗜杀的文臣武将。后汉有两个著名的杀人狂,一文一武,文者苏逢吉,武者史弘肇。

晋朝宰相冯道和李崧受石敬瑭指使,对刘知远进行过打压,这让刘知远恨透了冯、李二人。刘知远得天下后,虽然因冯道地位太高而没有杀他,但也抄了他的家;而对李崧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不但将他的家产全部转送给了部下苏逢吉,还纵容苏逢吉诬陷李崧暗中勾结契丹,结果是李菘“举家遇害,少长悉尸于市”,举族被诛,尸体暴晒街头,“时人冤之,归咎于逢吉”。

早年,苏逢吉主管太原的司法工作,就酷爱杀人,当时监狱人满为患,刘知远就让苏逢吉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杀了便是,“逢吉尽杀禁囚以报。”后汉建立,苏逢吉依然主管司法,并制定了严苛的刑法,对盗贼就是一个字“杀”,而且还搞连坐制度,一人偷盗,九族和邻居都得陪葬,“应有盗贼,其本家及四邻同保人,并仰所在全族处斩”。因为这个制度过于严酷,许多大臣表示反对,认为从来没有偷盗者诛九族的法律逻辑,更何况邻居与担保人何罪之有?在舆论的高压之下,苏逢吉就修改了一下,但全家连坐制度保留了。据《新五代史·苏逢吉传》记载:郓州有个捕头张令柔,因为奉了朝廷颁发的盗贼制度,“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数百人”。

苏逢吉作为一个文臣,都如此嗜杀,那作为武将的史弘肇,自然是更加残暴,为人凶狠,部下但凡有犯错者,即便是小过,也是当众打杀之。

后汉建立之初,遍地盗贼,史弘肇的方法很简单: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只要是偷东西了,即便是一文钱,照杀不误。史弘肇一番杀戮,虽然“奸盗屏息”,但“冤死者甚众”,那些被冤杀者的家人,因畏惧史弘肇,根本不敢申冤,否则也难逃一死。

史弘肇杀人,根本就不上报朝廷,这就导致禁军士兵可以假公济私,公报私仇。只要看上了谁的家产,要么上缴家产,要么扣一顶盗贼的帽子,立斩。比杀人更可怕的是,史弘肇为了抓住更多的盗贼,让百姓互相监视告密,导致民风大坏,人人自危,“史弘肇怙权专杀,闾里告讦成风。”一些宵小之辈从中嗅到了商机,到处诬告揭发,“谗夫得以肆其虚涎”,而官员也同样发了财,其中就包括史弘肇本人。他看上了商人何福殷的家产,就收买何家仆人,诬告何福殷通敌,然后杀之,夺其家产及妻女。

后汉这帮帝王将相,杀完了老百姓,就开始自己杀自己人了,苏逢吉和史弘肇互相看不顺眼,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最终引发了五代史上最为血腥的官场火拼。

当年,刘知远弥留之际,给继位的小儿子刘承佑安排了五个辅政大臣,分别为枢密使杨邠、侍卫亲军指挥使史弘肇、左仆射苏逢吉、枢密副使郭威以及三司使王章。这五人也分成了党派,苏逢吉作为宰相,一直反对武人专政,就与杨邠、史弘肇、郭威三人是死对头,而王章也站在了武将的一边。

郭威

刘承佑毫无政治经验,基本是被武将架空了,有一次,杨邠、史弘肇正在讨论国家大事,刘承佑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遭到了二人的训斥,“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这让刘承佑彻底愤怒了,动了杀机,于是就联合苏逢吉密谋除掉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邠等入朝,有甲士数十自广政殿出,杀邠、弘肇、章于东庑下。”刘承佑又下诏,将与三人相关的人员,全部杀掉,“分遣使者帅骑收捕邠等亲戚、党与、傔从,尽杀之。”

刘承佑除奸成功,掌握朝政大权,目的也达到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不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他偏偏忘不掉郭威,非要将其除之而后快。郭威在外领兵打仗,家眷都在京城,本无谋反之心。刘承佑就算担心郭威有不臣之心,但制约郭威的底牌还是有很多,只要软禁其家人,郭威断不敢越雷池一步。可刘承佑却利令智昏,派人灭了郭家满门。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向南攻破开封,推翻后汉。次年,称帝建立后周,年号广顺。

后汉,因过于嗜杀,从建立到灭亡仅三年,历二帝,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汉:一个存在只有四年的中原王朝,建的快,灭的更快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中国最短命的王朝后汉,为何仅4年便灭亡?
让你三分钟读懂五代十国-后汉灭晋4
后汉
五代「汉」沙陀出身的刘知远为什么会建立后汉还流传不少文学戏剧故事?
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沙陀贫贱牧马人建立,父子两代不足5年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