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争事典:与奥斯曼鏖战25次的斯坎德培·万历征播州·日俄大海战

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 与奥斯曼帝国鏖战25次的斯坎德培

宣誓词原文,摄于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斯坎德培纪念馆

如果我们的编年史没有说谎,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叛乱。你们要知道,在我们脚下这个地方,我们的先辈曾与罗马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沉默是耻辱的,奋起才是我们的荣耀!

——斯坎德培,1444年的号召独立宣誓词

提到阿尔巴尼亚,相信很多人头脑中的第一反应都是二战后才建立的那个小国。不过呢,在这里笔者要讲述的并不是这段人人皆知的历史,而是500多年前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斯坎德培时代,为大家展开一幅少有人知的画面。

那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正在这位有“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大帝”之称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全力反抗奥斯曼人。斯坎德培一生指挥了25场战役,其中仅仅只有一次败绩,甚至有一次他曾经领导8000人打败了10万奥斯曼人。因此奥斯曼人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斯坎德培与罗马尼亚的弗拉德三世、塞尔维亚的杜尔德·布拉科维奇公爵并称为中世纪末期反抗奥斯曼统治的三大传奇领袖。他们三人各领风骚20年,都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今年,恰好是斯坎德培去世550周年。下面,笔者就来为您讲述他的故事。

开端:早年的阿尔巴尼亚

纵观世界历史,有很多小国都存在感很弱。可以说,这些国家的特征往往是从建国之初便被周边大国牵着走,大国视它们为棋子,拉拢它们,将它们作为缓冲地带、谈判筹码。而阿尔巴尼亚绝对算是其中一个最没存在感、最命运多舛的国家。或者说在斯坎德培出现之前,阿尔巴尼亚一直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被团灭的噩梦。

最早在阿尔巴尼亚定居的是伊利里亚人,据说他们的故乡在奥地利,公元前10世纪左右来到阿尔巴尼亚定居。在希腊人的影响下,公元前7世纪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早期城邦国家,但从未出现过强权。公元前168年,强权罗马将这些小国踏平,阿尔巴尼亚在罗马治下度过了六七个世纪。

6世纪末,斯拉夫人占领阿尔巴尼亚,却由于这里3/4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大的政权。与此同时,周边的斯拉夫国家建立并壮大起来。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阿尔巴尼亚被首先强大起来的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和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多次争夺,大量城市被毁,民不聊生。11世纪以后,十字军的多次入侵令该地区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周边各国的合力碾轧下,阿尔巴尼亚人也曾经像弹簧一样小小地反弹了一下。这次反弹的代价是百余年里身陷大国之间的“击鼓传花游戏”。

据说,一个叫普洛格里的人曾于1190年建立起名叫阿尔贝里的小公国。那时,在亚得里亚海东岸一共建立起4个小国,阿尔贝里公国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这个国家刚建立没多久就又被按了下去,伊庇鲁斯君主国(拜占庭崩溃后由皇帝的弟弟建立)在1216年便把该国收入囊中。14年后,强大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打败伊庇鲁斯君主国,阿尔巴尼亚成了保加利亚人的战利品。1258年,尼西亚帝国又占领此处,阿尔巴尼亚再次易主。1266年,神圣罗马帝国前来,从已经晋升为拜占庭帝国的尼西亚帝国那里抢走阿尔巴尼亚。神圣罗马帝国颁发给阿尔巴尼亚人许可证,称阿尔巴尼亚人可以自己建立西欧那样的封建制度,大地主们可以自称伯爵。于是,阿尔巴尼亚的村长们都摇身一变成了伯爵,就像是黑铁上镀了一层金。当然,正是这个原因,阿尔巴尼亚遍地伯爵,让伯爵这个称号迅速贬值。

这时候,安茹的查理一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1266年,他成为西西里国王,旋即打败德意志国王康沃尔的理查德。结果,都拉斯附近的土地就这样到了查理的手中。1272年,安茹的查理一世将部分德意志领主迁到了阿尔巴尼亚,以巩固他的统治。但是这些德意志领主横征暴敛,令阿尔巴尼亚人非常愤恨。他们举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义,最后于1286年将那不勒斯的查理二世(安茹的查理一世之子)和他的领主们赶出了阿尔巴尼亚。1304年,查理一世的孙子菲利普回到了阿尔巴尼亚。他一改祖父的习惯,与阿尔巴尼亚的伯爵们合作,自称可以协助后者抵御日渐羽翼丰满的塞尔维亚人。都拉斯也改为阿尔巴尼亚自由公爵领。

但这只是一句空话而已。1343年,斯蒂芬·杜珊的塞尔维亚帝国兴起,阿尔巴尼亚“很荣幸地”又成了塞尔维亚帝国的领土。只有都拉斯因为一直有西西里王国的军队才没有被攻下。之后,直到1368年安茹人被赶出阿尔巴尼亚为止,安茹的君主们都很少来都拉斯,任凭其自生自灭。

1355年,斯蒂芬·杜珊去世,塞尔维亚帝国轰然倒塌。阿尔巴尼亚的伯爵们见不能依靠外力,索性凭借这个机会各自攻略地盘,一堆小国也就此出现。

其中较著名者有如下几个:

瓦罗纳公国(1332—1417年)

由保加利亚末代王朝希什曼王朝的家族成员约翰·科穆宁·阿森建立。他的领地原本在东边的维丁附近,后来塞尔维亚攻占其领地,他被放到阿尔巴尼亚南部,做当地的长官。在斯蒂芬·杜珊时期,该地已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杜珊死后,阿森建立瓦罗纳公国。阿森与他的后裔统治该地区直到1417年被奥斯曼征服为止。

中世纪时阿尔巴尼亚的疆域

布拉特君主国(1335—1444年)

由阿尔巴尼亚南方贵族安德鲁·穆扎卡建立,一个以布拉特为中心的小国家。14世纪80年代,奥斯曼帝国曾经占领过该国,但很快退出。鉴于奥斯曼人的强大实力,布拉特君主国此后便成为奥斯曼的一个附庸国,直到1444年被奥斯曼吞并。

安吉鲁卡斯和利盘陀专制君主国(1358—1374年)

仅有约翰·斯帕塔一人在位,占领的城市也仅有4个而已。1374年,该国成为伊庇鲁斯君主国的领土,不过斯帕塔仍旧是该地的长官。1399年,斯帕塔去世,其子被伊庇鲁斯君主国掳走,国家灭亡。

阿尔塔专制君主国(1358—1416年)

由来自伊庇鲁斯的阿尔巴尼亚贵族彼得·洛珊和约翰·斯帕塔在南方建立。1374年彼得·洛珊因瘟疫去世,之后由约翰·斯帕塔独立领导该国。1380年,该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并改信伊斯兰教,直到1416年10月才被奥斯曼消灭。

阿尔巴尼亚(托皮亚)王国(1368—1444年)

因首任君主卡尔·托皮亚亲王的姓氏,阿尔巴尼亚王国也称托皮亚王国,以区别于后来的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王国(即卡斯特里奥蒂王国)。该家族的名字来源于托皮亚的坦乌索·托皮亚,据说他在1329年获得了公爵之位,之后又与那不勒斯国王联姻,成为当地的一大贵族。1368年,其孙子查理·托皮亚在前人扩张的领土基础上发展出了强大的海军。他依靠海军,占领了都拉斯,从而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中部的大国——阿尔巴尼亚王国。1372年,他消灭了中部的所有割据政权,自称阿尔巴尼亚公爵。阿尔巴尼亚王国的领土基本以都拉斯和奥赫里德湖为中心,向四方扩展。

吉诺卡斯特王国(1387—1444年)由保罗·杜卡吉尼和兰克·杜卡吉尼共同建立。他们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德意志的吉尼公爵的后裔。这些人在阿尔巴尼亚生根发芽,逐渐融入阿尔巴尼亚人。14世纪初,该家族出现两个分支,其一与威尼斯联盟,另一个后来建立了吉诺卡斯特王国。15世纪上半叶,该国与卡斯特里奥蒂家族联合对抗奥斯曼帝国。1444年,该国最后一个君主保罗二世·杜卡吉尼放弃与斯坎德培的联盟关系,转向奥斯曼帝国。结果该王国成为奥斯曼的领土,王国灭亡,保罗二世也被奥斯曼人软禁。1454年,保罗二世在埃迪尔内去世。也是在1444年,尼古拉斯·杜卡吉尼成为杜卡吉尼家族的首领。

阿尔巴尼亚(卡斯特里奥蒂)王国(1389—1479年)

前期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当托皮亚王国灭亡后,称阿尔巴尼亚王国。该王国即由卡斯特里奥蒂家族建立,也就是本文主角斯坎德培所在家族。

奥斯曼帝国历史学家吉奥·马祖卡的《编年纪事》一书称,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祖先是阿尔巴尼亚的土著小贵族。约在14世纪初,其与马其顿的大贵族帕里格结亲,继而拥有了两个村庄的土地。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建立者吉奥·卡斯特里奥蒂这一代,才开始乱世称雄。1386年,吉奥参加了波斯尼亚的战争,获得了一些荣誉;而后,吉奥向奥斯曼称臣,作为附庸。1389年,苏丹赐予吉奥地方长官职位。1402年安卡拉战役后,阿尔巴尼亚诸国重新独立。尽管暂时没有奥斯曼人的压迫,但它们还是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与威尼斯的战争以及相互战争中,并未出现一个统领性的国家和伟人。眼见在与威尼斯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吉奥又向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一世伸出了橄榄枝,然后将长子斯塔尼撒送到了埃迪尔内做人质。1420年,斯塔尼撒逃回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协助父亲向北、向南征讨其他阿尔巴尼亚国家。

下面,本文的主要人物之一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就出场了。

1421年,穆拉德二世即位。他是帖木儿大帝入侵后的奥斯曼苏丹,他的主要功绩是在奥斯曼帝国衰败之时令其中兴,并将其推向全面扩张时代。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教出一个儿子——“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正是这个人灭亡了千年帝国拜占庭。

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家徽

1423年,穆拉德二世发现卡斯特里奥蒂王国已经占据了大量地盘,很有可能建立一个统率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王国,便要求吉奥将他的前3个儿子——斯塔尼撒、康斯坦丁和乔治都送到埃迪尔内,第四个儿子莱诺斯得出家为修士。迫于奥斯曼的强大力量,吉奥照办了。但他还在积蓄力量,希望能有朝一日成为整个阿尔巴尼亚的领导者。当时威尼斯和热那亚都保持中立,因为它们之间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海战。

这为吉奥赢得了不少时间和环境优势。1430年,吉奥领导了一次全阿尔巴尼亚的大起义,表示抛弃奥斯曼人给予的附庸地位,成立独立的阿尔巴尼亚王国。可是,如此弱小的阿尔巴尼亚哪里是强大的奥斯曼人的对手:没过多久,穆拉德的军队就扫平了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除了西南部的山区还在吉奥手里,其他地方全部成了奥斯曼人直接管辖的土地。接着,奥斯曼人又扫荡了塞尔维亚的约阿尼纳和塞雷两公国。吉奥·卡斯特里奥蒂的王国处于被奥斯曼三面包围的境地,未来十分堪忧。

1432年,穆拉德二世在新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土地上实行了蒂玛制度。蒂玛的意思是采邑,蒂玛制度简单说就是一种封建军事采邑制。蒂玛领主从奥斯曼苏丹那里获得土地,拥有封建权利,同时也要对苏丹尽义务,在苏丹征兵之时提供军队与军饷。尽管蒂玛制与欧洲的封建制很相似,但蒂玛制下的土地最终还是归苏丹所有,苏丹在不高兴的时候可以直接收回土地,而不必与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商量。总之,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纷纷转到奥斯曼人手中,大家失去了部分甚至是所有的土地。而且,在实行什一税的地方,奥斯曼人几乎不用交税,税收几乎全部转嫁到了阿尔巴尼亚人头上。为此,阿尔巴尼亚人愤怒了。

1432年,托皮亚王国的国王安德烈·托皮亚领导人民揭竿而起。他领导一支军队在阿尔巴尼亚中部战胜了奥斯曼的一支军队。这一胜利鼓舞了阿尔巴尼亚的其他王公们,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和奥斯曼人干到底。其中有一个著名的领导者——乔治·阿里安提安,他从埃迪尔内逃回,领导了最开始的几场战争。1432年12月,穆拉德二世为了惩戒不听话的阿尔巴尼亚人,命令阿里贝伊率领1万人的军队,顺着塞尔维亚的维安纳大道向阿尔巴尼亚进发。不料,在中途通过沙卡比山谷时,阿里贝伊被乔治的埋伏击溃,残兵败将撤回埃迪尔内。

1433年年初,塔拉汗贝伊率兵卷土重来,步步为营地将乔治·阿里安提安获得的城池一个个抢到手中。年中,塔拉汗到达乔治所在的巴萨立克城,围困该城达十余日,最后乔治被俘虏。

在阿尔巴尼亚北部,也出现了起义浪潮。1433年8月,吉诺卡斯特王国的王室成员尼古拉斯·杜卡吉尼宣布与威尼斯人联盟,要求威尼斯人派遣战船和士兵,协助吉诺卡斯特王国独立。但是,威尼斯人评估了情况后,不同意派遣战船。很显然,他们一方面在准备未来的瓦尔纳十字军战役,一方面也害怕触及奥斯曼人的权威而没有生意可做,因此拒绝了尼古拉斯的提议。此时,尼古拉斯成了孤家寡人。不过,他很快与安德烈·托皮亚取得了联系,一起抗击奥斯曼人。就这样大概坚持了一年多,1435年年初,奥斯曼人还是将尼古拉斯打败,他兄弟的吉诺卡斯特王国因为承认了奥斯曼人的君主权,才没有一同被消灭。就在这时,安纳托利亚出现了反叛,奥斯曼人暂时没工夫继续在阿尔巴尼亚征伐,军队主力立即退回安纳托利亚。

1435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沙皇后裔弗鲁茨·希什曼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发信,希望联盟发动一次新的十字军战争,以阻挡奥斯曼人在欧洲的扩张。这时候的教皇尤金四世也有此意,希望开会组织一次十字军。从1431年起,教皇一直在开会,协调和组织西欧各国建立十字军,但各国都在忙于国内战争,故而收效甚微。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此时到西方各国求援,一下子令有兴趣获得拜占庭领土的几个国家兴奋起来。当然,教皇也表示将为他们能上天堂付出自己的力量。那么阿尔巴尼亚呢?对了,它是作为威尼斯协助战胜奥斯曼的附赠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十字军胜利了,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土地就是威尼斯人的。

没错,在大国的谈判桌上,小国永远是没有发言权的。而轰轰烈烈的阿尔巴尼亚早期起义也就此降下了帷幕。

蛰伏:斯坎德培的服役生涯

现在,笔者就要开始讲述本文的主角——斯坎德培的故事了。他的原名叫作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如前文提及的,他是卡斯特里奥蒂国王吉奥·卡斯特里奥蒂的第3个儿子。据传他生于1405年5月6日(他的后人也曾经拿出资料,称其生于1403年),他的母亲是一位塞尔维亚的公主。他一共有3个兄弟和5个姐妹。

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对奥斯曼帝国表示了臣服,所以1423年,乔治18岁的时候,被当作人质送到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都城埃迪尔内,以服从奥斯曼帝国的德米舍梅制度。德米舍梅是突厥语,意思是统治者占有征收战利品的权力。德米舍梅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奥斯曼帝国将被征服地区的非穆斯林孩子转变成穆斯林,同时将他们指派到奥斯曼军队中服役。如果服役过程中战功赫赫,则不仅可以得到高职位,还能获得封地。这些服役的人就被称为德米舍梅或德米舍梅派。

德米舍梅制度来源于突厥人早期的战利品分配制度,后来逐渐演变成对战俘的征收权力。这些被征收的战俘一般都会被送到专门学校训练,成为苏丹的贴身侍卫,即加尼沙里,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前身。

在穆拉德二世统治末期,因德米舍梅制度进入近卫系统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由于是苏丹直属,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与奥斯曼土耳其原有的旧突厥贵族抗衡的阶级,即德米舍梅阶级。不久,连作为枢机魁阁的大维齐也基本都是由德米舍梅担任了。

据《编年纪事》称,乔治·卡斯特里奥蒂长相英俊、身材魁梧,特别是对一些新生事物非常好奇,所以他一开始就被苏丹看中。穆拉德二世直接将其送到了最好的培养德米舍梅们的学校。那里不仅讲授《古兰经》以及伊斯兰传统,也进行军事训练,以保证学员未来能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也可以说,是穆拉德二世将他培养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杀人机器。

为了使乔治能更好地融入奥斯曼社会、学习奥斯曼传统,苏丹赐予他一个名字——斯堪德。说到这个名字的意思,意大利史学家查理·弗朗茨称,其翻译为英文就是亚历山大;德国历史学家C.摩尔也在他的著作中称,斯堪德应该念作斯科堡或者斯科伯格,意思就是占有斯科(阿尔巴尼亚中部的一个地区)这块土地的人。总之,这个名字成了乔治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再加上他后来被苏丹授予“培”这一军衔称号,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斯坎德培。

1430年后,斯坎德培进入奥斯曼军队。接下来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为穆拉德二世南征北战,仅有很少的时间回家探亲。不过,在各类编年史和原始资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确实在战争中英勇无敌的事迹——据说他曾经救过穆拉德二世的命,但不清楚真假。最后,还是因为他有王公贵族的血统,才获得了一支5000人的部队来统领。1438年5月,穆拉德二世为了奖赏他的忠诚,将他父亲土地上的包括克鲁雅城在内的9座城市(全部属于克鲁雅城)交给了他,作为他的封地。同时,斯坎德培也获得了苏巴什(即司令官)的称号。而在前一年,其父因起义失败而去世。

1438—1440年,斯坎德培利用其父与威尼斯的关系,再次对威尼斯派出了使者。不过目的是督促威尼斯与奥斯曼联合,对抗教皇与欧洲各国组织的十字军,而并非重新建立阿尔巴尼亚王国。

1440年,由于塞尔维亚的反攻,斯坎德培所在的地方已经接近前线。奥斯曼人害怕斯坎德培与塞尔维亚人里应外合,所以将斯坎德培派到南方的迪贝拉城,继续为奥斯曼人服务。奥斯曼人在斯坎德培走后,立刻调来了重武器,准备围攻贝尔格莱德,但最终奥斯曼人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里的迪贝拉可不是《上古卷轴》游戏中的那个。现实中的迪贝拉城位于今阿尔巴尼亚南部,是前伊庇鲁斯君主国的一座海港城市。它的战略位置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却有相当多的粮食作物。当时苏丹能让斯坎德培来守卫这座城市,也算是并未将他看成敌人,而是看成可用之才了。

德米舍梅制度挑选儿童的仪式

斯坎德培在竞技场打败鞑靼人

1441—1442年,匈牙利内战结束,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其大臣匈雅提成为匈牙利事实上的领导者。同时,匈牙利在塞尔维亚君主杜兰德·布兰科维奇的一再要求下,来到斯梅代雷沃,再次与奥斯曼人争雄。结果,匈雅提的军队在战斗中取胜,俘虏了奥斯曼贝伊伊萨克。1442年3月25日,匈雅提以巨大的代价在与奥斯曼人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为了接下来的战斗,1442年末匈雅提派出使者与斯坎德培联络,希望获得他的协助,在接下来的几年对奥斯曼人进行总攻。关于匈雅提领导的十字军战事,《战争事典029》中的《瓦尔纳战役》一文已经有细致描述,在此就不多赘述了。现在让我们直接跳到促成斯坎德培英名的导火索事件。

扬·德鲁哥茨的《波兰编年史》记载,1443年7月22日,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集合贵族们的队伍,由切色里尼和乔治·布兰科维奇率领,前往布达城集结军队。夏秋之交时,波兰和塞尔维亚的军队也到达了,据估计共有2万多人,另有600辆胡斯战车作为运输和作战车辆。10月,这些人抵达贝尔格莱德,与先期驻扎在此地的匈雅提的军队会合。瓦迪斯瓦夫三世将军队分为两部分,由匈雅提和乌拉基分别统领。

这支军队离开贝尔格莱德,开到了尼什。在尼什,匈牙利的十字军遇到一支小型奥斯曼军队。10月底,两军相遇,随即开始近战。匈牙利军队使用刚从胡斯军队那里学来的阵法,挖下战壕,然后将胡斯车堡摆在最前面,车堡中间插入大炮,弓箭兵紧随其后,其他军队都在后面待命。这时候的奥斯曼军团正军心涣散。他们已经打了几个月的仗,所有人都希望在11月前回家,根本无心战斗。

匈雅提戎装像

因此,3个奥斯曼军团的总首领——鲁米利亚(南保加利亚)地方长官卡斯木帕夏根本无法统领他的军团。本来可以与匈雅提的军团一次决战的他,将整场战役分为了5次小型战斗。前3次战斗,他都被匈雅提打败。不得已,卡斯木帕夏退到鲁米利亚,与其长官图拉汗会合。11月3日,一支集合了残兵败将的军队从鲁米利亚赶来。他们进入尼什附近的平原,迅速向正在此驻扎的匈雅提军队的左翼发起进攻。匈雅提虽未曾防范,但奥斯曼军队并未给他造成多大损失,他尚有时间退守尼什。在尼什待了几天,匈雅提率军反攻,将奥斯曼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即第5次战斗)。11月9日,他在写给尼古拉斯·乌伊洛基的信中说,这次战斗他取得大胜,他的军队总共俘虏了4000余奥斯曼人,其中不乏一些达官显贵;而且他还获得了9顶奥斯曼帐篷。编年史作家希尔维斯则对这场战斗大加发挥,称在11月3日这一天,匈雅提大败奥斯曼人,打死打伤3万余人,匈雅提是基督教世界的英雄。

也许您会问:这件事和本文主角斯坎德培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斯坎德培正好参加了这次战斗,而且就是在这次奥斯曼人的军队大败后开小差逃跑了。于是,他接下来的伟大演出拉开了大幕……

雄起:建立联盟与初期战争

1443年11月,斯坎德培与侄子哈姆查·卡斯特里奥蒂率领300名奥斯曼军队里的阿尔巴尼亚籍士兵一起开了小差。是的,就像历史上或者战争游戏里新出现的割据政权一样,他们先要获得一块根据地,然后才能对其他地方徐徐图之。

那么什么地方最合适呢?很显然就是其父的领地之一、斯坎德培曾经做过苏巴什的地方——克鲁雅城。但现在克鲁雅城已经由另外一个奥斯曼军官驻守,如何才能夺取过来呢?经过深思熟虑,斯坎德培决定伪造一份苏丹穆拉德二世的诏书,然后赚进城去。斯坎德培真的依靠这个方法在11月15日正式被迎进了城内,成了克鲁雅城的苏巴什,旧的苏巴什在当天便撤走了,只留下奥斯曼兵马在城内驻守。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奥斯曼人没有察觉。要知道,那段时间奥斯曼的军队调动非常频繁,大家已经习惯到处奔走上任。而且,奥斯曼人被匈牙利人打得惨败,在各个前线换人巩固防守也有可能。因此斯坎德培才有机会进入城内。15日晚上,斯坎德培偷偷放自己的300人进了城。趁着夜色,这300人颇有斯巴达300勇士的劲头,将熟睡中的守城奥斯曼官兵全部捆绑起来,换上了自己人。

第二天一早,斯坎德培命令竖起代表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鹰旗,然后约法两章。这两章很有意思:第一章,跟我斯坎德培的活着,不跟我的就死;第二章,信基督教或者改信基督教的活,还信伊斯兰教的死。总之,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和斯坎德培一起建功立业。

之后,在斯坎德培的游说和恐吓下,11月28日,他过去统领的其他8座城市悉数归降到他麾下。这天,在克鲁雅城的白色城堡上,红底的黑色双头鹰大旗随风飘扬,仿佛布告天下,阿尔巴尼亚的卡斯特里奥蒂王国重新独立了。做了20年奥斯曼走狗的斯坎德培,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了。

关于克鲁雅城,笔者觉得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克鲁雅城位于今阿尔巴尼亚的中部,首都都拉斯以北,城筑在半山腰上,背山面水,城墙用坚硬的石块砌成,厚达5—6米,可抗炮火轰击,古时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该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始建于5—6世纪,内城则是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所建。比起外城城墙的5—

6米,内城城墙更为坚固,足有10米之厚。在城市最高处有一座塔楼,高约20米,下可鸟瞰整个城市,上可发现远处的敌人,及时报警。就是这座城池,在斯坎德培起事后20年里,一直未被奥斯曼人攻破,也一直矗立在亚得里亚海的东岸。

受到斯坎德培行动的鼓励,阿尔巴尼亚其他地区的王公贵族也纷纷驱赶当地的奥斯曼人,建立起阿尔巴尼亚人的割据政权,一时如火如荼。1444年年初,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已大部分回到阿尔巴尼亚人手中。人们各怀不同打算,但都选择斯坎德培为共主,希望他能领导大家一起恢复各自的领地。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的斯坎德培雕像

1444年3月2日,一次全阿尔巴尼亚王公贵族参与的大会召开。比起教皇和匈雅提召开的会议,该会议只能算是个小会。会议的召开地点是一个中立城市——属于威尼斯人的列扎城。与会者有阿尔巴尼亚传统贵族穆扎卡家族、托皮亚家族、斯帕塔家族、杜珊曼尼家族、阿里安提安家族、杜卡吉尼家族、斯班尼家族,以及斯坎德培代表的卡斯特里奥蒂家族,还有泽塔诸王公以及塞尔维亚的斯蒂芬家族等。在会上,他们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阿尔巴尼亚联盟”,盟主为斯坎德培,大家同意为斯坎德培提供人员和资金,一起抗击奥斯曼人。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评论说:“这群阿尔巴尼亚人在伊庇鲁斯的小小土地上自发战斗,他们将与他们的君主一起死去。”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的山顶城堡遗址

今日阿尔巴尼亚克鲁雅城鸟瞰图

虽然斯坎德培成为盟主,但他仍旧只能在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领地行动,其他王公的领地事务他不能干涉。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外敌入侵,在很短的时间内,斯坎德培便组织起一支8000人的义勇军,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常备军队。其中的3000人被混编成“禁卫军”,即由步兵与轻骑兵组成的、追随斯坎德培左右的护卫军队;其他5000人分属重骑兵、步兵与弓兵部队,主要用来坚守东部边境。除此外,其他王公贵族许诺可以提供8000—10000人。也就是说,在理想状况下,整个阿尔巴尼亚同盟可以有15000—20000人参加战斗。

果然,很快奥斯曼人的军队就来了。1444年6月,穆拉德二世在亚德里亚堡宣布将与基督徒们媾和,匈雅提和他的军队撤回了匈牙利。接下来,穆拉德二世要做的就是收拾反水者——斯坎德培了。

据卡尔顿·西蒙的《特尔维里战役》记载,6月中旬,穆拉德二世的得力干将、曾参加过和指挥过数十场战役的阿里帕夏率领4万精英部队,从奥赫里德湖迅速杀来。6月28日,阿里帕夏的主力与斯坎德培刚刚组织起的1.5万人(骑兵8000人,步兵7000人)在阿尔巴尼亚东部的特尔维里平原相遇。该平原长11.2公里,宽4.9公里,西面是众多河流,东面和南面是森林和山谷交错的地形。

不过,两军并未马上进行激战,而是各自寻找有利地势扎营,等所有军队到达再战。阿里帕夏在东面山顶扎营,斯坎德培则选择了靠近北面森林的一片空地。6月28日下午,阿里帕夏巡营,发现斯坎德培的军队悉数在山下扎营,便决定第二天一早率领军队从山上冲下去,将斯坎德培杀个片甲不留。斯坎德培当然也知道阿里帕夏的打算,便命令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9000人在营内守候,另一部分6000人藏身在附近的森林里,等听到斯坎德培的战鼓声再出击。

奥斯曼人见阿尔巴尼亚人人数很少,放松了警惕。在酒足饭饱后还进行了余兴活动,唱歌跳舞,饮酒作乐。当天夜里,阿里帕夏使用声东击西之术,多次派出小分队到斯坎德培的营地骚扰,希望能将阿尔巴尼亚人引出营地,可是却并未起任何效果。

第二天一早,斯坎德培的军队先期准备就绪。9000人共分为三队:第一队步兵在山下,拿着长矛和长戟,冲着奥斯曼军队的方向,引诱奥斯曼人前来;第二队在左翼,由安德烈·托皮亚的族弟塔诺什·托皮亚率领,这边有骑兵和弓兵部队,在与奥斯曼人接战后他们将冲杀和放冷箭;第三队在右翼,由穆萨·科尔米率领,包括1000名骑兵与2000名步兵。

阿里帕夏见己方人数占有压倒性优势,便指挥军队冲下山坡。他们举着弯刀和长矛,前面是斯帕西骑兵,后面跟着步兵。很快,两军便接上战。人声呐喊,马声嘶鸣,奥斯曼人显然占了上风。不一会儿,斯坎德培的军队向着西面的平原和森林交界处逃窜,阿里帕夏的军队紧追不舍。中午,烈日当头,阿里帕夏的兵士开始汗流浃背。正当这支军队冲杀过森林的时候,斯坎德培那些以逸待劳的部队突然从森林中杀出,将阿里帕夏的军队杀得大败。其中,斯坎德培的3000重骑兵给予敌军的伤害最深。就差一点,阿里帕夏也被斯坎德培俘虏。

就这样,斯坎德培以损失4000人的代价获得了胜利。奥斯曼方面损失2万余人,大败而归。当天下午直到夜间,斯坎德培的军队都在收集战利品以及大量补给品。他们收集完毕后,也离开了战场,向西撤退回自己的根据地。

阿里帕夏回到亚德里亚堡,向苏丹解释说,这场战争不是他自己想要输,而是一系列战争的命运使然。换句话说就是,我军很厉害,但敌军更狡猾。穆拉德二世看到阿里帕夏的失败,感觉斯坎德培已经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心腹大患。因此,与匈雅提等人一起,斯坎德培上了奥斯曼的黑名单。这同时也开启了接下来长达1/4个世纪的战争的序幕。

尽管如此,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奥斯曼人并未向阿尔巴尼亚人再次发动进攻。他们是忘了吗?不!他们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瓦尔纳战役。

瓦尔纳战役获胜后,穆拉德二世志得意满,他希望能和平解决与斯坎德培的争端,因此于1445年年初与斯坎德培通信。在信中,他历数奥斯曼人对斯坎德培的“栽培”,因有奥斯曼人的训练,斯坎德培才能成为“伟大的指挥官”;奥斯曼人虽然与阿尔巴尼亚人是敌人,但奥斯曼人宽宏大量,给予了斯坎德培一切。穆拉德二世在信中还提醒斯坎德培,奥斯曼军队十分强大,并恫吓他,与奥斯曼人对着干无异于以卵击石。斯坎德培当然不会被这些吓倒,他马上回信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人民的拥戴,“确信耶稣基督已经帮助我选择了人生最伟大的一面”。斯坎德培在回信的同时,向所有阿尔巴尼亚人发出警告:奥斯曼人即将前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联军主力大败,小国领袖陷入绝境,他如何用8000人迎战10万敌军?
斯坎德培——号称亚历山大大帝转世,曾率八千人马打破十万大军
穆拉德二世的落幕,奥斯曼帝国一代新人换旧人——奥斯曼简史16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燃烧的巴尔干
一个帖子知道欧洲所有国家历史
他是国家英雄,在山区打了25年游击战,死后国家就被奥斯曼吞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