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茵陈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里,中草药茵陈蒿为啥越长越不值钱?

 

  

 

“野菜卖嘞,野菜茵陈,茵陈泡酒泡茶,好喝得很嘞!”这是河南省安阳市骑电动三轮车的菜贩在街巷叫卖吆喝的声音,这种独特的方言用语让人听着觉得好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春草野菜都从地下冒出鲜嫩的绿芽来。茵陈也是豫北地区返青较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上有灰白色的细柔毛,民间俗称茵陈蒿。每到三月季,许多农村老人会将采摘到的茵陈蒿用三轮车拉到集市上当野菜售卖。

 

  

 

茵陈是生长于中原地区的一种属于菊科的中草药,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嫩苗可作菜蔬,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茵陈,作为一种野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草药成分,追求健康的人们更是喜爱。

 

  

 

农村俗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它形象地描绘茵陈的生长特性。茵陈,有清热去火,利肝明目之效,对于黄疸(肝炎)有独特的疗效。茵陈蒿这种植物很特殊,它的价值和季节密切相关,初长出来的时候,价值最大,越长越不值钱,到最后竟然由值钱的中草药变成了普普通通的柴火。

 

  

 

茵陈蒿为啥越长越不值钱?传说,这是神医华佗总结茵陈对治疗痨病的作用而得来的。三月阳气上升,茵陈的嫩芽是采为中药的最佳时间。到了四月,长成了蒿,药性渐减,而到了五六月却只能当柴火来烧。其实,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谚语形象地道出了采收时间是影响中草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茵陈最早出现在我国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里:“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其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茵陈蒿和黄花蒿混淆,黄花蒿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麦蒿、臭蒿,与茵陈蒿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茵陈蒿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叶柔软皱缩,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

 

  

 

黄花蒿,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花全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雄花,内为两性花,均结实。黄花蒿带有浓烈的异味,民间制作甜面酱、豆酱时常用黄花蒿覆盖,以防止蚊蝇侵扰。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说,由于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科学家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就叫黄花蒿,反而不叫青蒿。(王建安  摄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茵陈野菜怎样晾干?
(1)茵陈蒿(黑蒿)
可以减肥降脂的野菜——茵陈
端午中药小辑 | 一艾(下)
神农续说:茵陈、茵陈蒿、家茵陈
分清很相似的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