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发明了帽子,魏晋南北朝以前,坐车、戴帽均是贵族官员的特权

  

江西省永新县自古盛产竹木,南乡一带山区堪称竹的海洋,丰富的竹资源为南乡人制作斗笠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原料,促进了南乡斗笠制作技艺的诞生。革命老区永新县的老人常说: 斗笠是天,草鞋是地,红军战士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一顶斗笠遮风雨,一双草鞋踏大地。一提到斗笠和草鞋,人们就会联想到万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斗笠和草鞋,这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最熟悉的红军战士形象。

  



斗笠,用竹子、箬(ruò)叶、油纸等编制而成,是用来遮风挡雨的生产、生活用具。革命老区永新县南乡人民编斗笠支援红军,长征路上,数十万红军的背后都有一顶南乡斗笠。经任弼时同志提议,永新县南乡斗笠改名为“红军斗笠”。 2008年5月27日,永新红军斗笠的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斗笠,年轻的网友还会联想到武侠影视剧中戴斗笠、蒙面纱、身背长剑的侠客。还有的网友对清朝官员头上戴的斗笠形红色官帽感兴趣,清朝官员顶戴花翎与制作斗笠的材料是不是一样的?

  



谈斗笠,说帽子,还要从很久以前说起。帽子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的,在商周时期开始流行于朝堂。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时期,坐车、戴帽均是官员的特权,普通老百姓只用用“巾”把头发扎起来,俗称“帕头”裹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到了隋唐时期,帽子的特殊意义逐渐淡化,但仍作为一种特殊地位的象征流行于民间。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代时期比较流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可以戴帽子,帽子才真正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清代官员的顶戴分两种,一种像斗笠,喇叭状,由竹篾、藤条编成,外裹绫罗,上缀红缨,顶珠,这是夏天用的凉帽,散热性好,还能防晒防雨。清代官员的另一种官帽为圆盆型,有数指宽的帽檐边,这是冬天用的暖帽,一般用皮、呢、缎、布制成,四周有翻起,形成双层结构。 

  



民间俗语,晴天戴草帽,雨天戴斗笠。斗笠是用竹篾编制的,质地较硬,一般还在斗笠外部刷一层桐油或清漆用于防水。而草帽一般是用小麦秸秆或线绳等物编织,遮阳为主,遮雨次之。斗笠与草帽的功用大体相似,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据说,在十八世纪,我国的草帽传到英国后,深得女王的喜爱,草帽成为英国王室一种时尚用品和身份的象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气候与物种的差异,淮河以北的地区,多使用小麦秸秆编织的草帽,淮河以南的区域多使用竹篾编制的斗笠。如今,在市场上很少能看到草帽了,就连北方地区的农民都戴起了竹篾编制的斗笠,而用小麦秸秆手工编织的草帽也越来越罕见!(王建安  摄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斗笠琐忆
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很长很有趣
草帽图解大团圆,以后夏天就靠它了(中)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贪腐程度令人发指
帽子也疯狂——————中宽檐和大檐草帽
北京特色建筑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