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斗笠琐忆

       那天我们去一间农庄吃饭,农庄的大厅里摆放一些犁耙、锄头、风车等农具,包间门口挂着斗笠和蓑衣。同行人中两位年轻人,可能他们没有见到过斗笠和蓑衣,于是好奇地取下来试戴,扮鬼脸,玩自拍,当一回孤舟蓑笠翁。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时,一位女服务员走过来,温情地提醒他们说“这些是艺术品不能玩,麻烦两位先生放下。”两位年轻人听后,脸色稍红,显得有点难堪,赶紧将斗笠和蓑衣放回原处。

       斗笠演变成一件艺术品,我想应该算得上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曾几何时,在南方的农村,不论是山区丘陵,还是水乡平原,随处可见。斗笠,在我的老家湘南农村土话称做“擂斗古”。斗笠有着一个圆形的帽顶,帽顶是凸出来的,下面有一根长长的带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携带轻便,手感顺滑而不扎人,具备防晒、防雨、透气散热等多重功能。

       农谚说“犁田莫躲雨,收割别歇凉”,斗笠是下雨天农民必备的防雨用具,只有戴上斗笠,才能解放双手在下雨天干活。小时候,我生活在老家农村,戴斗笠是常事。父母为了补贴家计,每年都要饲养一些鸡鸭鹅。六、七岁时,我也能帮父母干一些能所力及的活了,母亲派给我的任务是,放学后将家里饲养的一些鸭子和鹅赶到鱼塘或者河滩上,寻找食物。给家里牧鹅、看鸭,有几样工具是必备的,其一是竹棍,其二是斗笠和草帽。斗笠是雨天用,草帽是晴天用。家里有两种斗笠,一种是由竹篾和粽叶制成的,以帽顶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分为上下两层,以细竹篾编成菱形网眼直到帽沿用篾丝固定,然后,中间夹以箭竹叶。边沿比较宽大,手工不太精细,下大雨用。另一种是竹篾棕丝斗笠,圆锥形的斗状面上密密麻麻地编织着五角形的镂空竹网,这种斗笠手工比较精细,老家人称之为“祁阳古擂斗”。其外层上半部分,贴着几层又细又平的绢纸,绢纸上描绘着花鸟虫鱼、杨柳春风之类工笔画,还写着一些富有时代感的字样,如“农业学大寨”,“志在农村”,“反帝防修”等。或者是简朴而又醒目的吉利词儿,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下半部分铺垫着红褐发亮的棕丝,这棕丝是从棕树上刮剥下来,经过加工成丝,均匀地散铺上去的。我不太喜欢戴大斗笠,较重,影响视线。喜欢戴竹篾棕丝斗笠,小巧玲珑又好看,

       初次戴上斗笠去牧鹅,是那年的春天。春雨绵绵,母亲叫我去放鹅,并将挂在墙上的一个大斗笠拿给我,让我戴上,帮我系好斗笠带子。我戴上斗笠,拿着手指头大小的长竹棍,趋赶着七、八只鹅向离家不远的河滩走去。行走在雨中,雨点时大时小。滴在斗笠上,声音清晰得可以细数每一滴雨,大粒的雨,声音洪亮,嘭然有声,小滴的雨,声音清脆,咝咝作响。不一会儿,我就将鹅趋赶至河滩上,这几只鹅见到那些青翠的小草,便“唰、唰、唰”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望着笠沿的雨滴,很是享受被斗笠庇护的感觉。

        一笠春雨催农人。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下雨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外出干活,蓑衣是搭配斗笠使用的恰到好处之农人雨具,都是用来防雨的,一个用来遮头,一个用来遮全身。无论是在微风细雨中,还是大雨滂沱中,都免不了要穿上蓑衣。这样的话,一篷斗笠,一袭蓑衣,就成了在田园里常见的一道风景。蓑衣是用棕丝编而成的雨衣,结实厚重,穿在身上,很是暖和。我常常见到父亲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外出干活的情景。不过很少见到母亲这些妇女们穿蓑衣,她们下雨天干活一般都是头戴斗笠,身披薄膜。妇女们不喜欢穿蓑衣是因为其较重。

       我父亲这辈农人是辛勤耕作的一代。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每日天色刚亮,便抓起斗笠或草帽匆匆步入田野之中。遇到河里涨水,父亲在给生产队干完农活后,便会戴上斗笠,身披蓑衣,肩扛着捕鱼工具朝河边走去。“扫空紫陌红尘梦,收得烟蓑雨笠身。”这便是我父亲捕鱼时的情形。父亲是捕鱼高手,他雨天捕鱼,大多都是满载而归。父亲捕到的鱼,绝大部分被母亲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钱为我们家缓解了一点生计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家里人戴过多少个斗笠,只知道母亲每年都会去农贸市场买一、两个。斗笠烂了,只要不漏水,父母都舍不得丢弃。有一次,下小雨,母亲要我去牧鹅,我说没有斗笠,母亲指着挂在墙上那个烂边的斗笠说“那不是斗笠吗?”我回答说“烂斗笠,我不戴。”“这个斗笠只是边烂了,不会漏水,你先戴着,我今晚上用塑料薄膜修补一下。”母亲解释道。我对母亲的说法有点不太认同,问母亲,“家里还有两个好斗笠呢?”“你父亲戴了一个,还有一个借给了你叔叔。”对此,我很无奈,只好取下那个挂在墙上烂边的斗笠戴在头上,将关在杂屋里的鹅放出来,赶去河滩吃草。

       那年代,全社会都比较关注农业,斗笠不仅是农村人的标配,而且还是那些下乡知青、城市机关支农人员的劳动用具。他们的斗笠与草帽一样有时代感,往往会出现“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业学大寨”,“志在农村”,“反帝防修”等字样。我们生产队那些从上海、长沙等地来的知青,他们所戴的斗笠上面就写着这些字。一次,县委书记来我们生产队检查工作,生产队安排他在我家吃中午饭,他到我家时,摘下头上戴着印有“农业学大寨”字样的斗笠,放到我家门口,我指着斗笠上的字对他说“叔叔,这几个字我认识。”县委书记摸了一下我的脑袋,说“是吗?你读给我听听。”我随即读给了他听,他听后竖起了大拇指说“你这个小鬼不错!”接着又问我“上学了吗?”我回答说“上了,上二年级。”若干年过后,我才知道这位县委书记是我大舅舅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战友。

       不仅中国人戴斗笠,越南人也戴斗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老家乡下,看过几部越南电影,如:《山村女教师》《回故乡之路》《阿力夫妇》等,这些电影里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越南人戴斗笠的镜头。二十一世纪初,我去过越南,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越南女人在烈日下,她们留着长长披肩发,穿着白色轻柔的奥黛,戴着斗笠,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穿梭,成了越南街头的一道特殊风景。她们所戴的这种斗笠,与我们南方人戴的斗笠不太一样,充满越南传统味斗笠。自古以来,斗笠都是越南人防晒遮雨的用具、是家喻户晓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只不过越南人制作斗笠的原料不太讲究,一般使用成熟的竹子,把竹子劈开成圆形的小小条、作为骨架、做成圆锥形,之后把这些小竹条放在烧柴厨房的厨架上面以防虫子,这样的话小竹条更加坚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老百姓耕种农田的积极性高涨,那时,斗笠在南方农村还比较常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而人们对古朴的斗笠也渐渐疏远。

       我几次回老家都想看看那些家人曾经戴过的斗笠,但每次都让我失望,那些“跟随”过我们的斗笠,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曾几何时,人们头上戴着斗笠,是为了在风雨中生存,是一种砺练生活的表现。沧海桑田,日月如梭。如今,斗笠离我们而去,只留下隐隐约约的背景,在时光的烟尘中旋转、远逝。尽管如此,斗笠这故乡的蘑菇,还时常会滑进我的梦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周刊·海之南】烟雨蓑衣海南笠
蓑衣·斗笠
手工竹编教程基本编法教程
土坯墙上,那一挂蓑衣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蓑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