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正伯《道不尽的论语》

帮朋友写的书评,不无奉承之嫌,作者学养很差,但很有理解、学习传统典籍的激情,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读他的书,谬误很多,但能感到一种热忱。这种情怀,比那些学富五车的虚无主义者们,强上百倍——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知识体系中,知识与虚无能够成正比……


随着“于丹讲论语”风靡全国,短短一两年内,讲解、注释《论语》之著作风起云涌,兴起了一股“论语热”。大体来说,这样的著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为代表,从《论语》中摘取章句,谈体会,说感想,以古人之言浇自己胸中块垒;另一类以李零教授的《丧家狗》为代表,对《论语》进行逐条的注释、说解。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著作中,宿正伯君的《道不尽的论语》一书是特色鲜明的一本。

列位看官不免要问,宿君一个不到30岁的小青年,北大考古系的本科生,能讲出什么特色来?不要急,容笔者一一道来:

毋庸置疑,《论语》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经典。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经学传统,还是西方的圣经诠释学传统,中外智者一致认为,所谓经典者,不是被摆放、陈列,供认赞叹观赏的历史文物,经典必须拥有当下的生命,能够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说白了,古要为今所用,古人说“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正是此理。提出这个标准容易,做到却难,必须深入到经典之中,又有丰富的时代体验。而宿君则致力于斯:他讲《论语》,是在论古,但论古时处处不离今日。从国际风云到国内政治,从吴仪访美到金庸小说,凡可以和《论语》相印证者,宿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足见其好学深思。比他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一段,不提别人,单提北侠郭靖。尽管是虚构的人物,但郭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仁者风范,在当代中国早已深入人心,用郭靖来论证曾子,显得格外亲切、自然。

其次,读《论语》不仅是增加知识的修养,更是要把圣人的教训与自己的生命结合,孔子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中庸》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的思想从本质上讲是生命哲学,而非思辨哲学。因此,北宋大儒程颐曾说过这样的话,“读《论语》前是这等人,读《论语》后还是这等人,便是不曾读。”着实引人深思。宿君写《道不尽的论语》,便颇有古人知行合一、学在力行之遗风。他解读《论语》,不惮自我剖析,实实在在地讲述自己的缺陷,以及如何通过读书来克己复礼、还于正道的过程。他讲“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便援引自己当年吹牛丢人之事,为人立一负面之榜样。所谓“知耻近乎勇”,更何况宿君只是小小的丢一回人,远远谈不上一个“耻”字。一个人能够直面自己的过失,勇于自省,单是这份胸襟坦荡、风光霁月,便为常人所不能及。笔者读到此处,先是含笑:好实在的一个年轻人!继而便是赞叹:君子坦荡荡,难得他有君子之风。

再次,解读《论语》,最忌牵强附会,给孔子大戴高帽。要知道,圣人之学,没有不扎根于人性的,没有不通达乎人情的。把孔子的思想绝对化、教条化,难免于“以理杀人”。宿君解《论语》,人情味足,毫不矫情。他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条,有一番充满温情的论述:

 

子女成年,双亲暮年,有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在家中子女开始做主了,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绝对的主导。这是一次角色的转换,也是一次正当的转化,但千万要注意,不可因此而忽视、压制甚至剥夺父母的话语权。尊敬父母,不仅是要回家过年,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自我选择,保障他们在晚霞中的尊严。

 

当真是温柔敦厚,入情入理。孔子这句话,自古以来有多种解释,诸儒论争,莫衷一是。宿君此言,能得夫子深意矣!

列位看官,宿正伯君说解《论语》,能做到以上三点,确属不易吧。笔者说他“特色鲜明”,其实就在于“识大体、得大本”六个字上。

当然,《道不尽的论语》亦有其不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宿君是善思之人,但学养却相对薄弱,这本书的弊病不在于“罔”,而在于“殆”。今姑举数例,与宿君商榷:

宿君翻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君子自力更生,小人借助外力。”这就不免误会了“求”在先秦的意义:“求”不是求助,而是提要求,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却苛责别人。又如宿君翻译“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是相近的,所以可以近似替代”,则错解了“因”的词义——在先秦,“因”没有“因为”之义,已是定论——这句话的“因”应该翻译为“凭借”。此外,宿君引用“食色,性也”,说是孔子所说,其实这句话与孔子无干,乃是战国告子所言。凡此种种,宿君误矣!

再举一例,宿君讲“邦无道,微行言孙”,引用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悲剧,他说那个时代的民众唯一知道的是“吃了主人的饭,一定要替主人咬人!哪怕咬死的可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最杰出的哲人”,殊不知,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断非宿君所说的“思想专制的时代”,而恰恰是人类历史上最民主、平等的时代。苏格拉底的悲剧不是宿君想象中的专制者扼杀智者,而是人民杀害自己最伟大的哲人。此事说来话长,这里点到为之。

    尽管有这些小错误,但瑕不掩瑜,《道不尽的论语》的优点是根本性的:读书之难,最难在得其根本、明其大体——细节上的错误可以调整,但如果在思路上、器局上出现偏差,则万劫难反。某种意义上,宿君以一诚挚青年,倾注生命体验来说解《论语》,对于树立刚正理性的时代风气,培养宽厚正直的个体人格,均不无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解构》:讷言敏行
“君子不器”浅析
论语·宪问14-27
孔子的洒脱
「读《论语》一」“学而时习之”这句意思你被初中老师骗了几年?
《论语》说的究竟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