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氏孤儿》的原创究竟是谁?

《赵氏孤儿》的原创究竟是谁?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是元代早期戏曲杂剧作家纪君祥,这是定说。我所谓原创,并不是要追究作者其人,而是因为《赵氏孤儿》的本事不完全出于史实,其中还包括流传的程婴救赵孤的故事,我想辨析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纪君祥的剧本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但最早记录这件事的《左传》所提供的故事,却只是一件贵族通奸仇杀的丑闻,赵武母亲、赵朔之妻庄姬的偷情,导致其仇敌赵同、赵括被执政正卿栾书借机杀害,赵朔之子赵武被立为赵氏之嗣,并没有奸臣屠岸贾以及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事迹。《左传》所提供的这些历史事实,是不可能构成《赵氏孤儿》那样曲折悲壮的人物情节的,也根本不能传达出如此深刻人文意义的悲剧精神。

那么《赵氏孤儿》中的那些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情节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司马迁《史记》首先提供的。《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舍命佑护下侥幸免祸,得以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史记·赵世家》与《左传》的记载确实不同。在《左传》中,赵朔、赵婴没有被杀;庄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最核心的是没有关于晋国贵族大夫屠岸贾和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在《史记》中才出现了屠岸贾,赵氏全族被其诛杀,赵武侥幸免祸成为遗孤,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及庄姬都是舍身救孤复仇的正面人物,对他们事迹的记载很具有故事性。

对于司马迁的记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没有其他史书的佐证,并非史实。比如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而学者杨伯峻也认为:“《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有的论者还认为,灭族并非春秋时期法律,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做法被附会到春秋。司马迁在《赵世家》中的记载又与《晋世家》的形容相冲突,后一种记录是赵同被杀当年赵武即被立嗣,没有经过几十年的复仇过程。他们认为,司马迁的《赵世家》很可能是根据战国时期流传的故事记载的。

历史的真相当然值得追究,但讨论作为剧本的本事,则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我认为无论司马迁的记载根据何在,但确实提供了《赵氏孤儿》的任务情节基础,而且具有了更高的人文意义。首先是晋国大夫屠岸贾的出现和赵氏贵族卷入权势争斗,从而把原来的庸俗的奸情仇杀变成了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庄严的血族复仇,这样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物出现以及庄姬形象的改变,他们为了保护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司马迁《赵世家》里虽然只讲了程婴和公孙杵臼舍身救孤的具体情节),为剧本的剧情发展定下了基调,提供线索和方向,从而形成了如下悲壮绝伦的剧情:

赵武的母亲(晋灵公的女儿庄姬)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她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韩厥也深明大义,在迟疑当中示意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他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自愿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这样的剧情不仅是使复仇的过程变得惊心动魄,曲折感人,最重要的是它跳出来复仇本身,以连续的自杀(庄姬的自杀,程婴更是用亲子易赵武、忍辱负重的活着)牺牲精神,非常犀利的营造了超强悲剧气质,体现了一种前赴后继、不屈不饶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弘扬了中国悲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文化价值。

这种中国悲剧精神是旷世独立的,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这种中国悲剧也有别于西方那些广为传颂的王子复仇故事,甚至使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为之震撼。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当时,西方就有人把《中国孤儿》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西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而这样的悲剧精神,在司马迁的《赵世家》记载中已经初步体现出来。

当然,纪君祥在剧本中结构了更复杂的戏剧化情节,也增加了一些细节,比如赵武“认贼作父”, 还增加了魏绛,结局为韩、赵、魏三家聚集等等。最重要的是这位编剧作为经受亡宋之恨沦为奴隶倍受屈辱的知识分子(我认为这位纪君祥应该不是一般的“书会才人”,更可能是当时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九流”,走投无路的文化人士。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个被奴役民众的情绪和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他在剧本中注入了强烈的“提醒亡国之痛,煽动复仇之志”的社会情绪。但是作为剧本的基本架构,还是以司马迁提供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基础的。所以本读书人曹宗国认为,司马迁应该被视为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原创之一。

司马迁的原创很可能是根据战国时期的传说,这是否符合历史真相,那是属于史学讨论的问题,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我们只能说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产生,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历史酝酿过程的。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受其影响刘向《新序》、《说苑》也对这个历史故事有详细记载,以后的历史资料和传说在情节上也更加丰富,这些都可能成为纪君祥结构剧本的取材。盘点各种历史资料,所有演变都与历史环境及社会心态有关。而从根本上说来,我认为作为一部能够反映中国悲剧精神的经典戏剧,它的原创也许本来就不能只归结于纪君祥和司马迁个人,而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之因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一场奸情导致的灭门惨案
赵氏孤儿事件是司马迁演绎出来的
“赵氏灭族”真相:被掩盖的奸情、内讧和阴谋
中国最早的“文化输出”:赵氏孤儿的故事,司马迁骗了你两千年
《赵氏孤儿》故事考辨与历史复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