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在江西文化史上,隐逸着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他就是开一代画风,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朱耷。
仿倪山水 立轴
荷石栖禽 四屏
山水画
山水画
湖石双鸟图轴
竹石小鸟图
竹石鸳鸯
作品
作品
西冷印社藏品-八大山人
(约1626年—约1705年),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生平事迹
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十六岁时归南昌,回到青云谱(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想把这里造成一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一个自在场头”的愿望。但这个“自在场头”毕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并常卖画度日。后来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叶丹居章江有《过八大山人》一诗云:“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款识字号
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青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风格特点
八大山人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
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成就影响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怪异晦涩中隐含着痛苦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还有,他画上的题诗、签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解释的人很多,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组成,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称之为“屐形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至于他画上的题诗,许多句子更是令人难解。
然而,八大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许多学者经细心的研究,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探听出许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写作,很长时间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灭亡。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对国亡的纪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其上题了三首诗,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自号“梅花道人”。方框内的字,显然是被当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狱灾祸。不难猜测,这个字不是“胡”,即是“虏”。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除“胡尘”,八大山人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
八大题画诗,是解开他画意的钥匙,然幽涩难解,如迷如雾,许多学者都下过一番功夫进行破释。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鸟册》(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其中第七页画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题诗曰:“衿翠鸟唤哥,吭圆哥换了。八哥语三虢,南飞鹧鸪少。”此诗之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经过引经据典考释后结论说:“此诗画是讥‘虢’(指明)亡后,忠臣如鹧鸪之志切怀南,殊不多见。”这就是说,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国破家亡的情绪表达之外,有时还具体有所指。《瓜月图》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题诗之后他记录说:“己巳润八月十五夜画所得”。面对着天上的圆月,和人间家家户户吃月饼,他的心被触动了,那么他“所得”是什么呢?画上题诗曰:“眼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有人根据吃月饼的风俗来源于反清义军传递起事暗号的民间故事,说八大在期盼着这一天到来。然而却要等到何年(驴年)呢?“驴年马月”是俗语,表示遥无定期。果真如此,则八大的心迹,就不只是徒有国亡余痛了。
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书画册》(上海博物馆藏)共画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响,其远笔的圆润则有着董、巨和黄公望的遗踪,墨法参照了米氏云山,而某些树石的组合形式,显然取自倪瓒。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却又强烈地感觉到八大山人的个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那些山、石、树、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自由王国。
比起山水画来,八大的花鸟画创作,更具有他风格个性的典型性。顺治十六年所作《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的影响,其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未脱离前人窠臼,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的发展。
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鸟虫册》,其《涉事》一幅,只画一朵花瓣,总共不过七、八笔便成一幅画。在八大那里,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又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这点,可谓前无古人,后难继者。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这里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例如康熙三十三年所作《花鸟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第一幅仅画一只雏鸡。小鸡置于画面中右偏下,这一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割成四大块空间,每块空间的大小都不一样,平衡而有变化。由于小鸡头部方向朝左,故题诗在右第二大块空间中,使空荡的背景顿时活跃起来,视觉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内容丰富的作用。小鸡的刻画生动传神,动态像小孩刚学走路,蹒跚得十分可爱。瞪着大眼警惕着前方,特别是眼后加三撇,像电波一样,好似前方有什么声响传来,使小鸡心惊胆怯。这只小雏鸡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刚出蛋壳,表示出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警惕;也可以理解为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感到孤独而害怕,如何理解,任人们驰骋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时候少画,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则越少越好,艺术又会走入另一条邪径。少是相对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杨柳浴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相对上述作品来说是“多”了,但比起一般画家处理同类题材的作品来,却少了许多许多。例如他对柳枝的处理,约有十二笔,就占住了整个画面上部的空间,不但表现出杨柳的老干新枝的质,也表现了枝条迎风的势。在春风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将振翅欲飞。这一生活小景,表现出无限的生意。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是八大一生作品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幅,但他仍然体现着少的原则。例如开卷的一丛荷花,总共超不出三十笔,笔减而意繁,一开卷便引人入胜。
八大,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赏和理解他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存世作品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情况:
个山杂画册》,2008,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2352万元。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拍场,成交价3426万元。
鹭石图》,2008,北京万隆拍场,成交价3300万
瓶菊图》,2008,中国嘉德拍场,成交价3136万元(不含佣金)。
【名称】清 八大山人 枯木来禽图
【年代】清代
【简介】《枯木来禽图》,97X41CM。款识:八九子。驴。印鉴:驴、八大山人、拾得。
鉴藏印:王季迁氏审定真迹、王已千玺。附属作品:冯康侯题签条,王季迁边跋。
香港著名书画篆刻家、收藏冯康侯旧藏;著名书画家、鉴藏家王季迁收藏。
此画冯康侯旧题“八大山人鸲鸪来桐图”,将二禽误认为八哥,枯木误以为桐树,目不见八大自题之名,前人所知亦有限矣。
“八九子”,乌鸦也。典出南朝梁 刘孝威所作乐府《乌生八九子》。诗云:“城上乌,一年生九雏。枝轻巢本狭,风多叶早枯……”朱耷自况者也。署款“驴”,五十余岁之作也,存青藤白阳笔意,明快爽健。朱耷之“耷”,大耳也,大耳者,驴也。故“耷”俗呼为“驴”,致有此号焉。八大所遗早期作品无多。此画经收藏巨擘冯康侯、王季迁等递藏,足以珍贵,得者宝之。(杨休)
【名称】清 八大山人 枯木来禽图
【年代】清代
【简介】水墨纸本,123.5×47cm。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真赏。题识:八大山人写。鉴藏印:角茶轩收藏书画之印。
此图笔法简练,款字属八大晚年之作。
【名称】清 朱耷 彩笔山水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纵154.9厘米,横49.3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丘壑布置,远宗董源、倪瓒,近效董其昌,别开蹊径,在画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其上绘一孤亭,令人产生空灵通透的感觉。山石树木皴笔、勒笔全出中锋,随后秃笔擦染,浓墨横皴,笔墨老辣纵横。此图为朱耷70岁后所作的大幅山水画。
清 朱耷《荷凫图》,48.5×115.0cm。弗利尔美术馆藏。
八大山人 花鸟 30×25cm
款识:八大山人,钤印:八大山人(朱文)何园
八大山人 花鸟 74×30cm
款识:八大山人画,钤印:八大山人(朱文)
八大山人 1702年作 游鱼图 立轴 99.5×28cm
八大山人 烟江钓艇 立轴 27×33cm
此作为桥本独山(1874-1928)旧藏,桥本为日本高僧,曾任鹿王院住持,后又主管相国寺,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富有收藏。
八大山人 (款) 山水 立轴 79×35cm
八大山人 《芦雁图》 立轴
八大山人。十得。真赏。 (三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68页·朱耷40、18、35印吻合)
鉴藏印:周氏怀民鉴藏。微云。曾归竹里馆。王季迁氏审定真迹。
八大山人 松石草堂 立轴 166×60cm
八大山人 山水 册页片 26.5×35.5cm
钤印:八大山人
款识:米家画法,以此品为第一。八大山人。
鉴藏印:孔氏尚园藏古
八大山人 (款) 花鸟 立轴 175×46cm
八大山人 (款) 石鸟图 立轴 83×37cm
八大山人 闲适图 对屏 30×30cm×2
八大山人 1692年作 透网何如此只鱼 立轴 88×47.5cm
钤印:八大山人、可得神仙、何园、遥属
款识:[一]郑公珍重一行书,透网何如此只鱼。箸下只今邗水上,垂涎得共老僧无。小作兼正。
[二]西上江流自在极,去年今日一尊浮。同人只说兴之事,何处重游是道州。辛未夏五题画南畛,作鳊鱼丈尺五,轮流一尺,终叶傅公传王相国,早朝供展晚登堂。壬申夏四月题画附正。八大山人。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八大山人的画作关于鱼的题材,却是不少,尤其是这种单画一条鱼的。此幅画作中的游鱼,画法细致、从容,神态除了照例白眼向上之外,总的来看是比较安详、平静的。此作作于1691年,此时康熙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南巡,由王翚主持绘制的《康熙南巡图》也在这年完成。清朝统治已经稳定,复明的行动也较少了,清政府也不像开始时对待朱明残余势力搜捕、追杀的那么厉害了,人们暂时得到了一些喘息的时间。八大山人心虽不甘,但于现实,只是百般无奈而已。同时,也为自己在残酷的诛杀中幸存,虽为“哭之”,亦应“笑之”了。所以才在给 “郑公”的这幅画的题诗里,将所画之物,称作“透网之鱼”,并且调侃道:“垂涎得共老僧无?”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朱耷的一生,命运坎坷,复杂的身世背景对他的人生思想影响深重,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朱耷将强烈的主观意识融入绘画中,尤其是花鸟画,以人格化的表现手法画鱼、虫、禽等,表达隐晦的寓意。此图画枯枝顽石,两只小鸟分别伫立树石之上,眼光上翻,一副白眼向天的倔强神气。画用中锋运笔,线条转折顿挫,干湿浓淡尽在变化之中,墨气凝重沉着,于极简的景物中展示出画家力透纸背的功力。
八大山人 拳石双鸟图 立轴 171×43cm
钤印: 八大山人、八大山人
款识:八大山人。
鉴藏印:王季迁家珍藏、王季迁氏审定真迹
说明:王季迁题鉴
展览:《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2009年11月,首都博物馆
出版:《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P115,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八大山人 水墨荷花 手卷 23×258cm
题识:八大山人写。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
题跋:高聋公旧藏壬戌之十一月得于扈,大千题记。钤印:张、大千
画匣:八大山人无上之宝,高聋公旧藏,壬戌之十一月得于扈,季爰题。
鉴藏印:萧山陈壁奉藏、季氏、高邕、大千好梦、古歙曹氏霁原鉴藏
八大山人总是那么偏爱荷花,爱它怒放的生命,爱它柔媚后的风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华气质。这卷《荷花卷》更是八大山人晚年之佳构。此时的八大,早已看尽了世事变迁,内敛和沉郁之外,又多了几分豁达。整幅图卷的荷叶以阔笔写就,经营位置,似若漫不经心,实是煞费苦心,笔墨之间,浓淡变化,挥洒自如。而最妙之处,莫过于隐现于墨叶间的荷瓣,只寥寥数笔,却含苞待放,空灵清幽。八大笔下的荷花,不再只是现实世界中简单的荷花,它已从现实中抽绎,升华为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生命的无限赞美。那叶、那花凝聚的是中国文人千年的神髓,涵蕴着一位老人饱经沧桑之后依然抱朴求真的魂魄。
此卷迭经歙县曹氏家族、高邕、张大千、毛浩甄、陈璧承等名家收藏,又收录于《泰山残石楼藏画》、《八大山人书画集》等画册。
《荷花卷》最早的主人是安徽歙县曹氏家族,曹氏家族是清代著名望族。曹文植(霁原),乾隆庚辰(1760年)科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文敏”。曹文植之子曹振镛,乾隆辛丑(1781年)科进士,干、嘉、道三朝重臣,历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以功晋太子太傅,谥“文正”。清代的曹氏家族极人爵之荣,至今仍有乾隆年“四世一品”牌坊伫立在歙县雄村。曹家在清末逐渐衰落,《荷花卷》亦流入了高邕手中。
高邕(1850-1921)字邕之,号李盦、赤岸山民,仁和(杭州)人。官江苏县丞。高邕一生所藏所览极丰,于八大画作收藏颇富。清末正值珂罗版印刷术流入我国,他便将所藏之精品影印出版,即《泰山残石楼藏画》,此卷就影印于该画集中。高邕去世后,《荷花卷》在民国11年(1922年)遇到了另外一位重要的藏家——张大千。
张大千生对此卷爱不释手,特制一木匣,上题“八大山人无上之宝”,珍爱之情由此可见。“大千好梦”是他不常用的鉴藏章,但能被加盖此印的皆非凡品。目前可见的,除八大山人作品外,其馀只元代倪瓒《墨竹》、明代吴伟《武陵春》等寥寥数件。1929年,大千在上海的生活一度拮据,不得不将《荷花卷》忍痛卖给当时的金融家毛浩甄。
毛浩甄(1880-1962),浙江萧山人。民国初年曾为浙江银行总经理,与老上海的书画圈交往甚密,富收藏。解放后由于公私合营,毛氏晚年境况渐窘。1955年,他将《荷花卷》售给了萧山同乡陈璧承。
陈璧承(1904-1998),字序西,晚号舍知老人。师从光绪进士、户部侍郎唐文治,擅书法,精释典。自1955年《荷花卷》就此沉寂于陈家秘奁,再未露面。
纵观《荷花卷》颇具传奇色彩,历代拥有者或为位极人臣的首辅宰相,或有“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书画巨匠,或为叱咤金融界的银行家。四百年中风云变幻,或风光旖旎,或汹涌澎湃,个人、家族藏品的命运也随之沉浮。《荷花卷》画里画外所承载的已不仅是艺术本身,中华民族的文脉也借此薪火相传。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91×31cm
八大山人晚年好作松鹿图,取长寿多禄之意。本幅绘有姿态虬曲的老松一棵,苍松之下三只鹿或立或卧,皆鹿耳挺直,双目圆睁,直视观者,目光与姿态中充满了警觉、惊恐、敌视,让人为之揪心,用象征手法将物象人格化,表达出了作者骚动不安的内心感受。画面纵向取势,巧妙的把松树主干与鹿的顾盼姿态串联在一个自然生动的S型构图之上,行气去而复返,彼此离合呼应,妙趣横生。作者在描绘鹿的外貌特征上没有过分雕琢,仅是在鹿的脖子、腿、尾、背等处象征性的勾画出皮毛,在鹿身上用墨笔圈出斑点,并用淡赭稍加渲染。山石、灵芝、野草的勾画点染皆随心而出,颇具匠心,表现出其一贯笔精墨简的绘画风格。整幅画面构图奇险,笔墨清逸,圆厚苍润,简约而又经意,非率尔酬应之作。南京博物院藏有八大《古椿双鹿图》一幅,图中所画双鹿与本幅之中后面两只鹿的姿态颇相近,只是用笔墨更湿润一些。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鹿石图》在笔墨技法上与本图更趋一致,应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八大山人 群鹿图 立轴 75×122cm
款识:八大山人写。
钤印: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何园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月。
该图绘岩壑壁立,古松横生,岩下群鹿或聚或散,姿态各异。鹿在中国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它不仅代表长寿,还与“禄”字谐音,故国画中常借画鹿传达贺寿或加官进爵之意。
该作清末时传入日本,极受日本艺坛青睐。曾多次见于日人之出版物,如1926年,大冢巧艺社出版的《座右宝·绘画卷》(见该书第261页,日本大正十五年),并有珂罗版行世。1975年,由米泽嘉圃与鹤田武良合着的《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水墨美术大系·第十一卷》,图版第21、22页,日本讲谈社出版)。
八大山人 书画合册 册页 (八开)24×17cm×8
题识:(一)八大山人。钤印:何园
(二)八大山人。钤印:何园
(三)八大山人画,钤印:朱耷
(四)八大山人写。钤印:朱耷
(五)白昼偶来芳草梦,起来幽兴有谁知。风帘不动黄鹂语,坐对庭花日影移。八大山人。
钤印:何园
(六)萧萧踈苇对门墙,见说新秋味长。何事轻拖来亭里,至今魂梦绕寒塘。八大山人。
钤印:何园
(七)前年失脚下渔矶,苦恋明时未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八大山人。
钤印:何园
(八)昼睡初浓向竹斋,柴门日午尚慵开。惊回一觉游仙梦,村巷传呼宰相来。八大山人。
钤印:何园
鉴藏印:昭通萧氏榴花馆藏印、古滇萧寿民藏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月。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为多,但所体现的孤寂高标的风骨,却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
此册是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册,全册八开,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册。八大山人的书画,初宗董其昌,后书宗魏晋古体,自成新貌。山水则上窥黄公望、倪瓒,布局奇崛,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寞,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此册多绘秋屋茅亭、荒山古寺,一种万籁静寂,荒凉萧疏,天荒地老的意境笼罩期间,于虚淡中蕴涵深刻。画家以泪和墨,运以秃笔,朴茂凝重,生涩拙秀的笔触中涵容了脱俗的意趣和奇特韵味。
本册上有八大山人自题“八大山人写”的款识,据王方宇先生考证,专落“写”字者,为其60岁至70多岁时的作品,考本册上诗文,第八开中“昼睡初浓向竹斋,柴门日午尚慵开。惊回一觉游仙梦,村巷传呼宰相来。”一诗恰为其65岁前后所作。
清末民国,此册为萧寿民收藏,有“古滇萧寿民藏”、“昭通萧氏榴花馆藏印”等印。萧寿民,云南望族,民国大员,曾经代表国民党四川省主席龙云驻南京,与国民党中央政府打交道。他一生收藏颇丰,且多书画名迹,著有《中国古画集》,“昭通萧氏榴花馆”为其斋名。此册后流入日本,发表在日本学者赤井清美所编的《八大山人书画集》(东京堂出版社,1975年,第58-61页。)
八大山人 1700年作 鸣鸡图 立轴 135×34cm
题跋:此帧八大山人花鸟画精品谓江南管氏珍藏,怀瑞题。
钤印:怀瑞六十后作(朱文)
款识:庚辰八大山人写。
钤印:八大山人(白文)、八大山人(朱文)、作长乐(朱文)
八大山人 1699年作 桃实千秋 立轴 104×38.5cm
八大山人 枝上鸜鹆图 立轴 32.5×26cm
八大山人 (款) 独立秋光 立轴 165×46cm
题识:八大山人。钤印:可得神仙
藏印:湖帆鉴赏、颐槿楼秦补理藏书画印、楼轩
八大山人 双鹑菊石图 立轴 166×44cm
芭蕉幽禽 立轴122×31cm 庚午年作 猫石图 立轴
八大山人 荷花水鸟 立轴 135×63cm
八大山人 花鸟 镜心 56×34cm
说明:徐邦达题跋。
八大山人 水墨花鸟 立轴 127×56cm
八大山人 松鹿 立轴 66×30cm
八大山人 鹰蟹图 立轴 133×65cm
八大山人 鸭 镜心 29×39cm
八大山人 花鸟 立轴
注:程十发边跋
八大山人 (款) 墨荷 立轴 61×31cm
八大山人 山水 立轴 133×50cm
八大山人 (款) 1694年作 瓶花 镜框 51×28cm
钤印:八大山人
款识:甲戌之重阳画。八大山人。
鉴藏印:迟盦书画库上品、静斋过眼、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伯阳藏画、树青鉴定
八大山人 荷花 立轴 174×45cm
题识:八大山人。钤印:可得神仙、八大山人
鉴藏印:颐梅庐秦通理藏书画记
八大山人 小鸡 立轴
八大山人 花鸟 立轴 101×41cm
题识:乙卯夏日八大山人写。
钤印:八大山人、各园、
鉴藏印:二百兰亭斋鉴藏名贤法书印
来源:台湾回流。
八大山人 疏林平远图 立轴 92×40cm
题识:倪迂画禅独得上品上生。迨至吴会石田仿之为石田,田叔仿之为田叔,何处讨倪迂耶。每见石田题画诸诗于倪颇倾倒,而其必不可仿者与山人之迂一也。画学正稚翁志之。八大山人。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
藏印:昆华所藏、唐熊之印、墨缘室来氏收藏书画记、桢父审定
八大山人 荷下双凫 立轴 178×87cm
八大山人 双松顽石 立轴 190.5×49cm
《双松顽石》以墨笔描绘双松夹峙顽石,构图疏朗简致,用笔则中锋侧锋兼施,凝练遒劲;墨色干湿并用,极有风致。而造型的简洁概括,境界的冷逸空灵,宣泄出这位末世王孙、方外遗民的满腔悲愤和痛楚。与他的其它作品一样,此幅中松树的刻画仍然是以充满了毫不屈服味道的、倔强而尖锐的直、折线条完成的,而没有稍带哪怕只有一丁点转圜意味的、柔和的弧线。八大山人心底逸气、胸中块垒,由此可见一斑。
八大山人 松鹿 立轴 121×61cm
八大山人 甲戌(1694年)作 芙蓉竹鸡图 立轴 71×37cm
题识:竟作一日谈,胸怀若雄雌。黄金并白日,都付五坊儿。甲戌重阳,八大山人并题。黄竹园画。八大山人。
钤印:八大山人(二方)、在芙、何园
藏印:余晋和、和、青笠绿蓑斋藏
八大山人 受天百禄图 立轴 186×66.5cm
《受天百禄图》构图疏简,但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诸种特点却从中可以窥豹一斑。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承袭白阳陈淳、青藤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特点是通过象征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怪异的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动物的眼 睛画成“白眼向人”,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画中鹿唇撇向一侧,与一对刻意突出的白眼形成映照,似乎正冲着读者切切冷笑。
八大山人 (传) 荷鸟图 手卷 31×204cm
题识:甲戌(1694)六月涉事,八大山人。
印文:八大山人、各园
题跋:(一)王震(1867-1938):墨戏淋漓水一天,帝王馀气渺于烟。禅机说到芬陀利,度尔群生入古缘。读此卷为八大山人最精意之作,用墨古腴,笔笔灵机,盖其遁入空门自有抑郁不可遇之概。丙寅(1926)仲秋,白龙山人题。
印文:王震大利、一亭
(二)钱瘦铁(1896-1967):雪个喜写雏禽,有寓意在焉。羽毛未全不能一飞冲天之憾。石城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借一墨发泄其胸中郁勃之气。此卷乃渠欢喜时之作也。审其落款似笑之,故活泼泼地,愿晃堂吾兄宝之。瘦铁。
印文:钱厓私印
八大山人 1692年作 秋高净云 立轴 101×50.5cm
个山画册册页(九开 另题跋一开) 24X37.5cmX9 跋文:24X38cm
钤印:八大山人(白,四次)人屋(朱,四次)画翁(朱,二次)
浪得名耳(白,二次)其喙力之疾与(白)
八大山人 山水 立轴 136×58cm
八大山人 花卉 109×29cm
八大山人 花鸟鱼石 立轴(四幅) 182×49cm×4
八大山人 行楷五言诗 立轴 177×49.5cm
释文: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 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事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山水 立轴 203×57cm
(李梨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收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朱耷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他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
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精力充沛,气势雄壮。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好的一种表现。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朱耷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朱耷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朱耷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朱耷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朱耷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清初-朱耷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画派 :清初四僧之《朱耷》
书画名家:朱耷(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最值钱的画全在这了……
[转载]清初四僧 朱耷作品欣赏
「八大」了了几笔,却让我们品味了足足3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