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十三)

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十三)

剩水残山 (356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匡时)


款识:大涤子阿长。钤印:收尽奇峰打草稿、靖江后人
石涛禅学修养既深,早年居黄山,与梅清友善,画法亦受梅清影响。及至由宣称迁居金陵八年之久,又南北壮游,兼之在京师眼界大开,最后回扬州时已是画艺臻妙,连梅清都反过来学他,以致声名远播。此画即是作于此后不久,所盖“收尽奇峰打草稿”一章,亦表示不同于四王的摹习之法,代表著石涛的独立之精神。

  《剩水残山》无论笔墨技法,还是画中意境,都是石涛精心之作。且书法亦有较高造诣,与画面相得益彰。石涛早年学颜真卿,后又改攻汉隶,并于钟繇、二王功夫最深,兼工诸体。此画题画诗隶书用笔从容大度,灵活多变,多有韵致。石涛为图写景,题诗其上,诗画双绝,自然天成。

  这幅画的布局精巧,以色补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右下方拔地而起,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亭中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著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山中藏有房屋数间,各种树木遍布山腰,虚实相间,浓淡交错,画面自然生动,不为法拘。其中一峰耸立,打破了整体的平静,把观者的视觉带到了峰顶,一览纵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远处淡墨渲染的远山,氤氲缥缈,恍如仙境。整幅画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著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极佳,缜密空灵,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运笔灵活,或细笔或粗笔,多方拙之笔,为其晚年精妙之作。

草阁山居图 设色纸本 辛巳(1701年)作

山居图 镜片 设色纸本 辛巳(1701年)作

松窗读易图 立轴 辛巳(1701年)作

黄山草堂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701年作


题识:抱瓮先生五十归黄山草堂之图。清湘大涤子济青莲草阁。辛巳三月望。钤印:清湘老人、藏之名山
后纸:李寿、张枢、姜实节、黄鼒、茅默、万邦孚、盛朝端七家跋
此为石涛六十岁时赠友人的送行之作。读卷后同时代人题跋,知受画者“抱瓮先生”姓罗名景斯,安徽黄山人,寓居江苏真州(今仪征),康熙辛巳年五十岁,欲返乡定居,故遍约同人赋诗为别,并请已从南京迁居扬州的石涛作图以记。此图笔致刚硬,当是用较瘦硬的秃笔所作。用墨则苍润兼济,设色明净雅逸,尤以用点最有特色,奋笔直注,意到气足,绝无犹豫。款字亦圆厚。是其佳制。拖尾姜实节等的题跋皆佳,所书皆赠行的诗文,略可考见“抱瓮先生”的里籍生平。曾经晚清收藏家伍元蕙南雪斋收藏。

诗书画联璧卷 手卷 设色纸本 (2688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题识:春日吹芦秋自葭,老年魂梦尽天涯。昔时蹴踘看儿戏,此日涂冠可学鸦。旧里逢君心易尽,新诗如我目难花。黄山不落人间字(余曾题石,至今有在),卸脱清风袖里霞。溪南老友吴兼山先生,须眉照世,宛然丘壑风流。追叙当年又觉襟期如昨,笔砚间不替少年戋小也,一笑。清湘弟大涤子若极拜手耕心草堂。钤印:零丁老人、头白真然不识字、若极、赞之十世孙阿长、痴绝
自跋:(一)清湘元济石涛苦瓜和尚稿,津门道上书。 钤印:善果月之子天童之孙原济之章、赞之十世孙阿长
(二)庚申(1700)八月秦淮一枝静居即事七首。得少一枝足,半门无所藏。孤云夜宿去,群雁蚤成行。不作余生计,将寻明日粮。山禽应笑我,犹是住山忙。身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篱星护野,堂静月来期。半榻悬空稳,孤铛就地支。辛勤谢余事,或可息憨痴。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一贫从到骨,太寂敢招魂。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何人知此意,欲笑且声吞。楼阁峥嵘遍,龛伸一草拳。路穷行迹外,山近卧游边。松自何年折,篱从昨夜遍。编放憨凭枕,石目极小乘。禅倦容投茅,补枯延病后。身文辞非所,任璧立是何人。秋冷云中树,霜明砌外筠。法堂尘不扫,无处觅亲。门有秋高树,扶篱出草根。老乌巢夹子,修竹岁添孙。淮水东流止,钟山当槛蹲。月明人静后,孤影历霜痕。多少南朝寺,还留夜半钟。晓风难倚榻,寒月好扶筇。梦定随孤鹤,心亲见毒龙。若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钤印:支下人
(三)送孙予立先生还朝兼呈施愚山,高院怀两学士。江云千里接神京,争羡朝,天足马轻步。入班齐迟色,阁开藜火更增明。承恩定出诸公上,奏对还高特简声。况复和歌多胜侣,雍容同向凤池行。
(四)江东秋日怀白云诸布衣处士。三年高士怀同俦,非为文字甘相求。江东可语者谁是,屈指聚散成幽忧。白云老友倏他去,青城复作丛霄游。南村独往无定迹,岩天补过中江鸥。(公斋名补过)近日鹰阿成懒癖,往来时卧长干楼。一枝崱屴寄空外,默张冷把虚搜求。人生不乐伤白头,苍略事事宽杯休。愚谷广南拂钓钩,野人潮落寻无由。苦虫随叶干啾啾。
(五)宣州司马郑瑚山见访时方奉旨图江南之胜。宣州司马多清声,扣关日午遥相寻。问禅通扫众人见,文采风流向上论。当今诏下图丘壑,缥帙山材恣搜教。画师如云妙手谁,请君放眼慢惊愕。一言鉴别万眼注,并州快剪分毫素。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
(六)长千浮图六首一枝阁赋。恩大宜酬若大观,每于良夜仰波澜。九重人不添灯火,十地何来举插干。紫焰织成金梵网,露珠滴就玉栴檀。景阳钟打石头听,别有灵源问说难。月塔静洗诸缘洁洗空,澹氲金紫碧氲红。从天插下飞龙景就,地擎来总不同华。藏海深谁贮雪影,阎浮势抵欲翻风。老夫尽力悲歌起,三礼瞿云腊夜中。雪塔。往看海风吹火树,霹空爆竹恰当然。缭人眼处事非一,惯折心时碎月边,几欲呼笙坐霄汉,无端仙乐梦归船。秋霜点染到窗尽,小阁玲珑十万钱。风塔。六朝神雨浇无息,霹雳时轰舍利鸣。鹤子惊来云碾地,头陀兀起势吞京。烧空冷焰诸天黑,到顶奇文帝释明。七十二门光九级,几回至此句难成。雨塔。古屋高枝夜不眠,仰(天)瞻孤塔一峰悬。人间胜地莫如此,此地为僧非偶然。喝退枯禅无造佛,能成煮字逼超仙。蒙胧上下清如泻,远近同辉大彻缘。夜塔。朝来月斗璃色,烟际金轮眼界新。山鸟倦空惊且幻,江鱼跃水乍生嗔。常舒五色通天顶,时网交罗入地旬。我欲私心恒托此,怪他名重忽生尘。晓塔。
(七)长干见驾先恩垂问二首。凡夫只据凡夫解,圣泽天威孰敢当。舍利光中垂一问,臣僧结舌口忙忙。炼得身心似木鸡,那知尊贵语前迷。因缘会遇良非偶,始信枝栖未易栖。
(八)圣驾南巡恭迎二律。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方喜祥风高岱岳,即看佳气拥芜城。尧仁总向衢歌儿,禹会遥从玉帛呈。一片萧昭真现瑞,凤台重现凤凰鸣。五云江上起重重,千里风潮护六龙。圣主巡方宽奏对,升平高燕喜雍容。明良庆合时偏遇,补祝欢腾泽自浓。琴手万年齐献寿,铭功端合应登封。
(九)生平行一枝留别江东诸友。生平负遥尚,涉念遗埃尘。一与乱离逢(后),超然遂吾真。访道非漫游,梦授良有神。潇汀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不辞双履踏云断,直泛一叶将龙驯。海眼五色迓啾啾,岳灵百变未逡巡。韩碑元尊焕突兀,片言上下旁无人。掉头不顾行涕洄,筮之以筵吴楚邻。眷言来嘉招,袂耸访名秀。浮云去何心,沧波任相就。五湖鸥近翩,情亲三泖峰。高映灵鹫中有至人证道要(先老人旅庵)。帝庭来归领岩宝,三战神机上法堂。几遭毒手归鞭骤,谓予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不陋,三竺遥连二障开。越烟吴月纷崔嵬,招携猿鹤赏不竭。望中忽出轩辕台。银铺海色接香雾,云涌仙起凌蓬莱。正逢太守划长啸(新安守曹公冠五),扫径揖客言奇哉。诗题索向日边篆。不容只字留莓苔。此时逸兴浩何似,此际褰裳欲飞去。不道还期黄檗踪,敬亭又伴孤云住。(黄檗禅师古道场,留凡上下十余载)敬亭之磴何欹,下拂双塔兮上出千林,忽乘石华舟,又上青云梯,长笑谢上公,恕俱我不。竭来游倦思稍憩,有友长千许禅寄(勤上公),实公唯公。金地珠林总等闲,一枝寥寂真予计。漫问枝徒何处长,漫疑枝向何方曳。雨掩门庭独鸟啼,风回几席流香细。谢客欲尽难为情,客来妙不惊逢迎。泼墨几度染茶,挥尘未厌摇花英。花英茶颜向霁,浮图矗映花台起。或访青溪问旧居,或寻古寺临高垒。社就先教种夏莲,解成乍可邻秋水。佛从来属雅人,蒲团端合酬知己。昨夜飘摇梦上京,鸽铃遥接雁行鸣。故人书札偏生细,北去南风曹宝及。蚤劝行。噫吁嘻,人非麋鹿不轻,缥缈宕落真生平。生平不解别离苦,劳劳亭上听秋声。神已游于泰华,又何五台二室之峥嵘,顺江淮以遵途越大河之遐征,寻远游以成赋,将广志于八。为君好订他年约,留取江城证此盟。
(十)东南一气撼青至,秀结崔嵬插海门,逼翰逼空难着力,放怀放癖始能言。何烦下喝波涛住,不语沉呤卷漫存。消受此回行脚处,河山小草绘天根。春日张谐石.姚纶加.潘扆臣.何以三,招予登金山寺。是日波恬浪静,诸君索诗为首唱。天连水势水边云,时有孤云宿此亭。谁料圣君留墨后,还容野鹤驻青溟。高低嫩绿点苍窟,出没烟岚展素屏。玉带至今风尚在,山灵几结芳馨。拿御书留云亭唱和。双峰顶上一身下,莺啭江流云里长。细草滑筇淙影乱,桃花入眼称心忙。焦山略与金山异,石磴何如云磴香。转壑逢僧归路晚,山厨野味足诗肠。焦山双峰顶下云声庵后寻天然堂,遣上人以野菜麦饭作供,书壁留赠。
(十一)春至正逢好人日,且呵冻研赋新诗。病夫岂是药能饵,傲骨全凭气养之,抖擞精神随物化,放开心力未为迟。平生有志不须叹,教付秋风绝所思。长安人日遗怀。
(十二)向来孤峻有门庭,菜熟香飘编界馨。岂似而今从浩浩,大家聚首乐羴腥。明明头角微龙种,赫赫皮毛类形。匀气渐深难可并,并物希为贵自叮咛。吾门太过必当衷,有志缁流抱道垂,假如鲲鹏齐展翼,乌天黑地怪阿谁。三家却许也经馆,善司祠难造大悲。理合输赢随分段。也如牛首胜乌骓。诸友人向予何不开堂住世,书此简之。
(十三)性天轰彻海门雷,涛卷天山耳畔来。话到其间神蚤快,谁云卧稳不悠哉。人非人等常听法,情与无情各证杯。此地相逢权赠别,归期重订莫徘徊。(南海宝山其辉禅师来同客津门,谈及海山之胜,公人京请旨归此。余将欲一叶偏舟礼大悲矣。先以此赠禅师者,他日不为生客。) 钤印:冰雪悟前身、苦瓜和尚臣僧元济、清湘石涛、老济
蔡叔子跋:苦瓜山水所见莫若此最,而诗古澹,更可人也。虽月炼年之骚人韵客见之未免醉心矣。着雍敦祥之初秋,书于小蘧庐壄许?。钤印:蔡叔子
徐邦达跋:右石涛上人书画合壁卷前后非为一人所作。前幅山水在罗纹纸上,为溪南老友吴兼山属,未识年月,惟已用若极之名,钤印则为零丁老人,故知必为居扬州后晚笔。画意丰茂可观,后幅尺度较高,用洒金笺呈小行楷书“清湘元济石涛和尚稿,津门道上书”一行,其后则录在京津及住金陵时所作各诗,末款题云:南海宝山具辉禅师来同客津门。知应在康熙廿九年庚午,至卅一年癸酉间。上人己四十九至五十二岁矣。书画都可赏爱,而书尤佳。惟从种种迹像察之原非一卷,而为后世人合装之耳。手头乏一切可查之借,无能详考,而携观者即日急须取,遂率题此为报。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东海徐邦达识。钤印:徐邦达印、李庵
《诗书画联璧卷》,为前画后书合装。画是专门为吴兼山作的,纵28.5厘米,横75厘米。书则为自书诗稿,金笺纸,纵31厘米,横303.5厘米,堪称巨迹,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其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研究石涛的人生、艺术与思想行迹中,有其它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中,依山面水画院落一座,四周树木葱茏。院中正屋两层,楼上一人倚窗独坐,面向湖似在观赏景色,水边草际,有双鹤觅食,一低一昂。昂者回首,似与主人遥相对望。与此图相仿佛还有另一幅,是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石涛《双清阁图》。两图比较,构图布局基本相同,院落结构大体相仿。特别是其中院墙门厅,都是石砌台基和阶梯、主屋亦都是两层建筑,主人也都楼上倚窗(倚栏)而坐。所不同者,《双清阁图》是采用中距离取景,故前面水边看到有亭子和石头土坡,没有画鹤;而此图似乎是有意把院落镜头拉近,故所见建筑物更多,虽然不见亭子,但有青松代替,和清晰地表现出双鹤。《双清阁图》是石涛为吴蓼汀画的。据图后同时人题跋,吴是安徽丰南人,后来移居扬州,于平山堂建双清阁,藏其父所遗图书。
自书诗共计有二十八首,是他1693年从北京归扬州途次天津时所书。之所以这个时候将自己的旧稿、新作用长卷写下来,一是为破解旅途中的寂寞,二是为表明自己的心迹,三是纪录自己的行程交游。
首先他书写的是《庚申八月秦淮一枝静居即事七首》。这七首诗,石涛反复书写过多遍,是他经过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在南京安静定居下来表明心志的宣言。但是自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南京诏见石涛之后,他的这个宣言被打破了。在北京南归途中,他首先把这七首诗回忆起,有返回初衷之意。
方浚颐的《梦园书画录》著录了一件石涛的《丹荔图》上,题有“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记事二首”七律。由于石涛出身于明代皇室宗族,在人们心目中都把他看作明代遗民。所以这两首律诗在学术界非常被关注。有人说石涛两次见驾,还写了非常“肉麻”的见驾诗,这是“变节”行为,人品有问题。有的人则“人品即画品”而推论他的画也不怎么样。并否定其艺术成就。有的人则出于对他的艺术喜爱,为维护其遗民形象,考证出《丹荔图》为伪作,全盘否认石涛曾经康熙皇帝。不管何种说法,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固有看法去要求古人和设想古人。
此卷诗稿中,共录有四首见驾诗。其中七言绝句两首,七言律两首。七律并非《梦园书画录》著录的那两首,这四首诗,无论在表达自己欣喜和惶恐的心情,还是对当今皇上的颂赞,比起《梦园书画录》记载的那两首诗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臣僧结舌口忙忙”,“那知尊贵语前迷”,石涛第一次见驾。的确表现得有些失态。“始信枝栖未易栖”,可见这一次见驾对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卷中所书《诸友人问予何不开堂往世,书此简之》诗,表达了他对明亡清盛的一种客观分析,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认识,所不同者,把那个已逝的王朝看成是“吾门”而已。作为一介平民艺术家,他的陛见,入京某取生活和发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无可指责的。
此卷中又有《送孙予立先生还朝兼呈施愚山高院怀两学士》诗。按“愚山”即施闰章的号,顺治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此诗应当作于施闰章应召赴翰林院任职之时。这里重新书写,是怀念故友。

双清阁图 故宫博物院藏

费氏先茔图卷 纸本设色 1702年作 高29厘米长110厘米 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藏


《费氏先茔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石涛时年六十一岁,定居扬州。此图是石涛应友人费密之请托所作,费字此度,祖籍四川成都新繁县,为避战乱而移居扬州近五十年。他请石涛为其画一幅朝思暮想的故乡之祖先茔墓图,并承诺为石涛画一幅示意草图供作画参考,不料仅数月后费密遂病逝。其子携父生前所绘草图来拜见石涛,请画一图以了却费密生前的遗愿。石涛遂精心画了此幅《费氏先茔图》。费密之子苇桧后携此图至成都先祖茔墓,临离开扬州时还遍邀费密生前众多的亲朋好友为之题跋。

仿倪瓒秋山幽居图 壬午(1702年)作 (1097.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诗情画法两无心,松竹萧疏意自深。兴到图成秋思远,人间又道似云林。壬午五月,清湘老人济大涤草堂。钤印:清湘老人、膏肓子济、赞之十世孙阿长
《秋山幽居图》画秋景山水,作画于壬午年(1702),石涛时年72岁。图中近景处山石叠加,松竹萧疏;中景处高山耸峙,山脚处有幽居的茅亭;远景为云山,烟云变幻。笔法清淡,墨色浓淡相掺,据左上画家题跋,系仿元代倪瓒。此作为张大千旧藏。

细笔山水册 册页 (十开) 壬午(1702年)作


石涛和尚天才横溢,书画诗文皆目空古今,为一代绝艺。画则山水、人物、花卉、兰竹,乃至飞禽走兽,无一不工亦无一不精。山水则粗细咸宜,水墨与青绿皆妙入化工。当时即受王原祁等推重,后世倾慕者尤多,影响数百年至今不衰。此册以渴笔写景,或仰取山势,或俯摭江河,或写竹里高城,或写陡壁泉瀑,或作秋涧暮霭,或作歇雨山村。尺幅虽小而气象阔大,或悠远,或深邃,或险峻,命意构思,皆能于奇变中寓平正,与怪诞欺世者不可同日语。笔墨虽枯而腴,虽淡而厚,轻松任意,心手两畅,是格韵俱佳的精作。壬午为康熙四十一年,石涛六十一岁,正是定居扬州,专心画事,艺术大成之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石涛《山水图卷》
朱良志 | 石涛与八大山人相关作品辨析
石涛鉴定的三藩理论框架浅析
清石涛《松荫研读图》
石涛《深秋敬亭山景图》真伪考辨
石涛《诗书画联壁卷》:石涛见康熙的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