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石涛《山水图卷》

(清)石涛《山水图卷》    尺寸:30.5?238cm

题签:清湘墨妙
         甲午花朝,正权先生鉴家属书,持墨翁王福厂时客  沪上四明邨舍
钤印:王褆私印,福厂居士

王福厂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父同柏,精究金石,有《石鼓文集联》、《塘栖士心》、《武林丛话》等书传世。福庵先生幼承家学,於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於时。年二十五,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创设西泠印社於西湖孤山,共相擘划,以底於成。早岁以其精擅之算术及测绘技术服务於铁路。一九二二年曾漫游湘楚鄂渚。後应邀赴北京任印铸局技正,共事者有唐醉石、冯康侯诸公,皆并世俊彦,时全国官印,悉由印铸局篆铸。又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监定委员,《金薤留珍》之辑,与有力焉。—九三○年南归,定居上海,鬻艺自给,於四明村置屋一所,日夕钻研是间,所诣益进。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印佣。得未刻之石,暇则奏刀以自存。海内外求印者门限为穿,生平刻印,数以万计。
      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 
   著有《说文部属检异》—卷、《麋砚斋作篆通假》十卷;藏印曾编成《福庵藏印》十六卷;自刻印有《罗刹江民印稿》八卷、《麋砚斋印存》二十卷(有一九三六年辑本、一九三八年续辑本、一九四七年宣和印社辑本)。三四十年代,福老为友好所集古印及名家印谱撰序至多,不下数十篇,文字双美,生辉谱录,时有精湛见解,汇辑成编,亦—印学佳著。福老逝世前—年,已将毕生刻印精品三百余方献诸上海博物馆。逝世後,其夫人遵照遗志,将家藏三百余印,及书画碑版四百余种捐赠西泠印社,以裨後学士思至善也。

题款:
       长诗:
       得少一枝足,半间无所藏;
       孤云夜宿去,破被晚余凉。
       敢择余生计,难寻明日方,
       山禽应叹我,犹是山住忙。
 
       身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
       篱疏星护野,堂静月来期;
       半榻悬空稳,孤铛就地支;
       辛勤谢余事,或可息憨痴。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
       一贫从到骨,太寂敢招魂。
       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
       何人知此意,欲笑且声吞。

       楼阁峥嵘遍,龛伸一草拳;
       路穷行迹外,山近卧游边。
       松自何年折,篱从昨夜编;
       放憨凭枕石,目极小乘禅。

       倦容投茅補,枯延病后身;
       文辞非所任,璧立是何人?
       秋冷云中树,霜明砌外筠,
       法堂尘不扫,无处觅踈亲。

     “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清湘石涛济山僧画”
钤印:元济、苦瓜
藏印:
      毕泷鉴藏、娄东毕泷涧飞氏藏(毕泷,乾隆、嘉庆年间人,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赵溶婿,秋帆制府毕沅之胞弟(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大学者,生平亦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曾购得《清明上河图》,画上便有毕泷、毕沅二人印记)。毕泷工画山水及竹石,苍浑而秀,深得曹云西(知白)法,又工书,喜收藏名贤书画。遇翰墨精粹,不惜重价购藏,故多宋、元、明人珍品。史载其“风格冲夷,吐弃一切,独酷嗜书画。凡遇前贤笔墨之洽己趣者,不惜以重价购之。乾隆癸卯冬,冯金伯访之,出示所藏宋、元、明人笔墨,皆真迹中之烜赫者,无一赝鼎。其于太常、烟客、南田、墨井、石谷、麓台诸家,所收尤为精粹,几于日不给赏”。)
      宫氏农山鉴定(宫尔铎(1838-?)清光绪时怀远人(原籍江苏泰州),生于道光十八年。字农山,一字退园,别号抱璞山人。国子监生,太史宫星楣之侄。曾任陕西乌延(今横山县南)知事,延安、同州(今大荔县)知府。兼安边同知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宫尔铎好学,博览群书,自建思无邪斋。善书法、工诗。生平著述有《思无邪斋诗存》初集、正集、续集,十二卷。晚年主篡续修《宫氏家谱》等。宫尔铎为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之一。生平广为收集古今图书善本,宋元碑拓、名人书画,悉心深研考据。收藏之宏富,向为士林所称道。)
      愙斋鉴藏书画(吴大澂(1835-1902) ,字止敬、清卿,号恒轩,别号愙斋、白云山樵,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五年生,同治七年进士,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广东巡抚、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等职,光绪十八年授湖南巡抚,中日战起,率军出关,因兵败革职,旋复旧职,致仕。 所著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等。)
      先人真迹湖帆嗣守(吴湖帆:吴湖帆,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善于画没骨荷花,婀娜绰约,创有新格。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现象。他家世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其宅为明代金俊明“春草闲房”旧址。自幼受家庭薰陶,拜陆廉夫学画,赴上海后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19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他生于甲午年,便和梅兰芳、周信芳、范烟桥、汪亚尘等二十人,结为“甲午同庚会”。在花    甲60寿辰时,设宴“万寿山”,饮“千岁酒”,制纪念章,章有图文“千里马”,午年属马,极具巧思。后以军阀混战,避乱迁沪,卖画为生。
      解放后,1964年,我国试放第一颗,他看了几次记录片,又看到彩色照片,就用平时点染烟蟑妙笔,绘成《原zi弹放射图》,在画展上展出,解放军参观时,在意见簿上提出要求:“请把这幅画制版,印为宣传品,以供群众购赏”。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备受礼遇。其代表作有《长江风轻浪平图》、《峒关蒲雪图》、《庐山小景》、《写米芾诗意》、《芙蓉映初日》等,其中《长江风轻浪平图》是吴湖帆为庆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天险解放大西南后八月时的画作。)

     
题跋:余生平最喜石涛画,所见真绩亦最夥,忆三十年前在吴门某氏收藏家见有八帧横册,心赏久之,册尾乾嘉数人题跋,不数年归姚氏珎帚斋出示此四帧,已装成卷。尚有四帧不知留入何所,殆落佑客手分而為二者。正权仁兄新得此卷望留心物色,倘有延律剑合之缘,宁非快事耶!甲午春三月望八老农葆戉。
钤印:黄葆戉印 ,古希田父

黄葆戉  
      黄葆戉(1880~1969) 现代书法家、篆刻家。字蔼农,号邻谷,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长乐县青山村人。青年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醉心书法、碑帖、篆刻、绘画等艺术,云游名山大川。民国成立后,回到福州,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民国9年(1920年)后,到上海定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负责审定、校对出版宋拓淳化阁帖、天籁阁旧存宋人画册等书。后任馆美术部主任达20多年;并参与“神州国光社”工作。葆戉精于鉴定,所出版的书画艺术价值甚高。还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书画系教授等职。葆戉书法宗秦汉,得戚伯著碑精髓,承伊秉绶笔意,沉健秀逸,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其篆刻初法皖、浙派,继宗牧甫,上追秦汉,复参汉瓦晋砖、封泥及三代吉金,自成一格。抗日战争胜利后,葆戉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居上海鬻艺自给。名所居为“暖日庐”,又名“蔗香馆”。葆戉性情耿直,恬静无求,事母至孝,对后学循循善诱,一生以艺术为重,清贫自守,尝刻“葱汤麦饭家风”一印自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曾任上海市文联第三届委员。著作主要有:《青山农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家文》、《青山农书画集》、《暖日庐摹印集》、《青山农一知录》、《蔗香馆诗稿》等。

姚虞琴
      珎帚斋:姚虞琴(1867-1961),名瀛,字虞琴,渔吟,号景瀛,原籍仁和亭趾(今属浙江余杭),久居上海市。以诗画书法之长而驰名艺坛。姚虞琴先生在亭趾度过了他少年时期,从青年时代起辗转外地,最后定居上海,自幼潜心习诗作画,早年习科举未第,曾在湖北水泥厂、造币厂工作25年。1916年到上海公茂盐栈当协理,与画家陈夔龙、程十发、陈祖香、唐云、吴昌硕等交往甚密,常聚会“海上题襟馆”,或挥毫论艺,或诗歌酬唱。多次与吴昌硕同游超山,在宋梅亭留有题咏。1921年为扶持家乡蚕农,出资建造庆成茧行。每逢家乡荒年歉收,辄出资赈灾,施米、施药、施衣。有求画卖钱度日者,不避严寒酷暑,有求必应。1937年,浙江图书馆举办全省文献展览会,以清帝诏令焚禁之《明念赏先生手抄稿》、《明山阴刘宗周订定稿》、《查初白诗二册》、《石门吕晚村留良诗稿》等家藏珍品参展。《吕留良诗稿》属海内孤本。同年,日寇侵沪,虞琴蓄须深居,卖画度日。画兰不带土,寓祖国沦陷之意。有人欲请他出主杭县维持会,遭严词谢绝:“我是中国人,怎能为日本人效劳!”    
      喜收藏,收藏甚丰。又精鉴藏,当时与吴湖帆、黄保銊、张大壮并称“四大鉴定家”。擅画兰竹,取法明人,上追元人赵孟頫、郑所南,幽静秀润,绝烟火气,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有 “北齐南姚”之誉。尤以写兰,蜚声江南,晚年亦偶尔画梅及山水。著有《珍帚斋诗画稿》一卷、《海上题襟馆》、《杨柳楼台》等。他还合编过《临平记再续》三卷、《杭县志稿》。

      大滌子画,鬱然而苍,森然而奇,得山川真气,结娇墨精英,當其貌林泉關蹊境,晴峦雨嶂,茂树丛篁,或莎迳归农,或烟波钓艇,劳人行旅,似闻巫峡猿啼,高士入林,恍见黄山松秀,窈窕春水,缥缈秋云,变化万端,不离真实,一师造化,迥异寻常,至于焦墨不枯,淡烟疏朗,湿豪不滞,瘦草如丝,妙造精微,纯乎天籁。展對之际,想见其手,挥五絃目送飛鸿,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执柯伐柯,其则不远,盖積之有素,用之不竭,惟其置身千仞,乃能俯视九华,登泰山而小天下,挹浮邱而袖沧海,囊云拜石,固知非其俦也,此册曾在姚虞琴丈珍帚斋中,今归
      正权先生秘笈八叶存装卷,以藏吉光片羽,弥足珍重,辱倩伊近兄携来索题,遇合無端讚歎,有自后之揽者,其亦有同感歟 !

一九五四年岁次甲午四月二十九日吴兴沈迈士获观
钤印:沈迈士

沈迈士  
      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浙江湖州下昂乡竹墩村人。父瑞琳,母龚韵珊,均擅书画,有影印书画集及长喜斋论画诗印行。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谈判。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办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1949年5月,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是上海卢湾区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山水取法沈周,旁及诸家;花卉宗沈石田。并能指画。画风苍润,笔致雄秀。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另有《沈迈士画集》传世。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

      石涛
      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汉族,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著有《画语录》。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三岁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与渐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物年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石涛生。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拜旅庵本月为师,法名原济。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本月。作《松阁临泉图》,款云:“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夏,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南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岁   
      在南京。于秦淮之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冬,在宣城,准备赴南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岁   
      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岁   
      作《荷花图》赠梅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岁   
      冬日,在一枝阁中画《山水册》,跋云:“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岁   
       在南京。作《书画册》,题云:“我且作离亭之赠,集癸亥近稿一卷,复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岁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是年写有《山水册》,在其中一页《奇山突兀图》题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岁   
      在南京。二月,雪霁,乘兴策杖探梅,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地。新夏,过五云精舍,为苍公作《万点恶墨》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岁   
       冬月,为智企写《山水图》卷志别,跋中有“余亦私计踏草幽蓟”之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岁   
       春天,到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雅集。冬,准备赴京,作《生平行》长诗留题一枝阁,兼别金陵诸友。冬天到扬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岁   
      在扬州,“北游不果”,于是客大树堂。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岁   
      在扬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作纪事诗二首。约于是年秋冬前往北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岁   
      抵京,客且憨斋,发“诗中画”、“画中诗”高论。是年写有“诸方乞食苦瓜僧”诗。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岁   
      二月,为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语。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册,题跋出现:“我用我法”四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岁   
     三月,于海潮寺为伯昌先生作画,跋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秋,买舟南下,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情形,具见《清湘书画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岁   
      在扬州。是年,为黄山惊远先生作山水轴。自跋《余杭看山图》卷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岁   
      八月,为鸣六先生作《山水册》,并题跋评论画坛诸大家特点,称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十二开始以“大涤子”署款。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岁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图》轴。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学道处”为黄砚旅作画,仍在仪征。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岁   
      夏六月,离扬州,至歙县,避暑于程浚松风堂。完成《清湘书画稿》。《淳化阁帖》卷款署:“时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临于清莲阁下。”秋九月,于扬州作《春江垂钓图》轴(唐云旧藏)寄赠八大,称八大为“长兄”。是时前后营建大涤草堂,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出现“大涤堂”、“大涤子极”等印,大量使用大涤子为号署款,直至逝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岁   
      二月,石涛题八大《水仙图》卷,称八大为“金枝玉叶老遗民”。始见署“若极”之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岁   
      夏日,八大山人寄赠《大涤堂图》,石涛题诗于其上。是年,始识李鱴,一见如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岁   
     《为拱北作山水图》轴题“己卯有建宁之游”。为咸翁作山水册十二帧,题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奥,何有元气磅礴”语。浴佛日,八大山人为岱老年翁作古树苔石,石涛为补水滩红叶,并题诗一首于上。秋日作《太白诗意图轴》题署:“己卯秋日,青连阁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岁   在扬州。上元前二日,为吴与桥作《溪南八景图》册,第三开题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莲阁。”上元后二日,作《山水花卉图》册。九月,石涛为其门人洪正治作《写兰册》,内有染庵居士跋《写兰册》涉及八大。约于此年前后,石涛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画《大涤草堂图》。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岁   
      三月,在南京。在乌龙潭观桃花,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秋八月,作画,题跋中有“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语。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岁   
     夏日,有论画之语,云:“笔墨当随时代”。秋,为刘石头作画,畅论用点,结语云:“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岁
     七月,作《赭墨山水图》,题诗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岁   
      重九,画山水以赠道先生,题跋中有体力不支之叹。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岁   
      春,作《梅花吟》,有“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岁   
      秋冬,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

 
 
石涛“长干一枝七首”《书画卷》原作现身

作者:周炳文
       在石涛上人“年表”里,列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1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39岁,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遂、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
      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书画卷(29?350cm),见《中国绘画全集》第二十六集P6-8,《石涛书画全集上》P23-28,卷首近29?110cm的篇幅里,石涛上人书写了“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五言八句共七首诗(见图一)。

 (图一)

书跋及落款(见图二)

 (图二)

长诗:
       得少一枝足,半间无所藏;
       孤云夜宿去,破被晚余凉。
       敢择余生计,难寻明日方,
       山禽应叹我,犹是山住忙。
 
       身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
       篱疏星护野,堂静月来期;
       半榻悬空稳,孤铛就地支;
       辛勤谢余事,或可息憨痴。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
       一贫从到骨,太寂敢招魂。
       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
       何人知此意,欲笑且声吞。

       楼阁峥嵘遍,龛伸一草拳;
       路穷行迹外,山近卧游边。
       松自何年折,篱从昨夜编;
       放憨凭枕石,目极小乘禅。

       倦容投茅補,枯延病后身;
       文辞非所任,璧立是何人?
       秋冷云中树,霜明砌外筠,
       法堂尘不扫,无处觅踈亲。

       门有秋高树,扶篱出蜡根。
       老乌巢夹子,头白岁添孙。
       淮水东流止,钟山当槛蹲。
       月明人静后,孤影历霜痕。

       多少南朝寺,还留夜半钟。
       晓风难倚榻,寒月好扶筇。
       梦定随孤鹤,心亲见毒龙。
       君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

      (愙斋藏本只有前五首诗,没有后两首诗)


      最后一句为“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清湘石涛济山僧又画”。这里的“又画”二字向人们提示上博虚斋藏本的这件珍贵藏品为再创之作,它历经大收藏家翰墨轩戴植、虚斋庞莱臣所藏。那么原作在哪里呢?为什么要再画一幅呢?
     最近愙斋藏石涛“长干一枝七首”《书画卷》现身,该藏品也曾长期在江浙一带的大藏家手里辗转,历经娄东毕泷(字涧飞)(1733-1797年),宫尔铎(1838-?),愙斋吴大澂(1835-1902年)及其孙吴湖帆(1894—1968年),姚虞琴(1867—1961年)之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正权先生”所有,并附王福厂、黄葆戉、沈迈士三位名家长题(见图四)。它会是上海博物馆虚斋藏本石涛《书画卷》的原作吗?

 (图三)

 (图四)左边特写为上博虚斋藏本落款,右边为愙斋藏本落款

      该件石涛山水卷(30.5?238cm)以小字书长诗于卷尾,画作精妙无比,笔墨淋漓,草木岩石一气呵成,在卷尾开阔的湖面上呈梯形题写长诗,可能因篇幅不足,“长干一枝七首”仅录五首,尚有两首未能书入,作者感于画作构图的精妙,配上自己的得意诗作,当为珠连璧合,为免遗憾,决定再作一幅,于是就“又画”了上博所藏《书画卷》。
       比较两幅画作是件有趣的事情,乍一看,画作部分几近一致,然细细品对,还是有不少区别:
(一)、尺幅:
      上博虚斋藏本29?350cm,愙斋藏本30.5?238cm
(二)、结构:
      上博虚斋藏本卷首为长诗题跋,愙斋藏本题跋于卷尾。
(三)、款识:
      上博虚斋藏本完整书录了“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并题“清湘石涛济山僧又画”。
       愙斋藏本则书录了“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中的五首,并题“清湘石涛济山僧画”。
(四)、钤印:
      上博虚斋藏本钤有“苦瓜和尚”; 愙斋藏本钤有“元济”,“苦瓜”。
(五)、书法:
      两幅作品除了篇幅,长诗题写位置不同,字体大小有异外,字形虽有多处差别(如“骨、菜、欲、楼阁、峥嵘、遍、龕、枕、目、投茅补、无处觅疏親”等),但書法风格和字形结体是基本相似的,鉴于清湘老人不同时期书法的变化,这两件作品应该是在同一时间段创作的(见图三)。
(六)、藏家及藏印:
      上博虚斋藏本有:“莱臣心赏,虚斋秘玩,吴兴庞氏珍藏”、“古润戴培之收藏书画私印,翰墨轩芝道人供养,古润戴植培之氏一字芝农鑑藏书画记”。 愙斋藏本上则有毕泷的“毕泷鉴藏,娄东毕泷涧飞氏藏”,宫尔铎的“宫氏农山鉴定”,吴大澂的“愙斋鉴藏书画”及吴湖帆的“先人真迹湖颿嗣守”等藏印。
(七)、题跋(见图五):
      上博虚斋藏本因所参考出版图书《石涛全集》未记载,题跋不详。
愙斋藏本上有一九五四年王福厂先生题引首“清湘墨妙,甲午华翰正权先生鉴家属书,持墨翁王福厂时客沪上四明邨舍”。铃印:王褆私印,福庵。
      黄葆戉先生卷尾题:“余生平最喜石涛画,所见真迹亦最多,忆三十年前在吴门某氏收藏家见有八幅横册,心赏久之,册尾乾嘉数人题跋,不数年归姚氏珍帚斋,出示此四帧已装成卷,尚有四帧不知流入何所,殆落佑客手分而为二矣。正权仁兄新得此卷,望留心物色倘有延津剑合之缘,宁非快事邪,甲午春三月望八老农黄葆戉。”钤印:黄葆戉印,古希田父。
       沈迈士先生长题: 大滌子画,鬱然而苍,森然而奇,得山川真气,结娇墨精英,當其貌林泉關蹊境,晴峦雨嶂,茂树丛篁,或莎迳归农,或烟波钓艇,劳人行旅,似闻巫峡猿啼,高士入林,恍见黄山松秀,窈窕春水,缥缈秋云,变化万端,不离真实,一师造化,迥异寻常,至于焦墨不枯,淡烟疏朗,湿豪不滞,瘦草如丝,妙造精微,纯乎天籁。展對之际,想见其手,挥五絃目送飛鸿,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执柯伐柯,其则不远,盖積之有素,用之不竭,惟其置身千仞,乃能俯视九华,登泰山而小天下,挹浮邱而袖沧海,囊云拜石,固知非其俦也,此册曾在姚虞琴丈珍帚斋中,今归正权先生秘笈八叶存装卷,以藏吉光片羽,弥足珍重,辱倩伊近兄携来索题,遇合無端讚歎,有自后之揽者,其亦有同感歟!
       一九五四年岁次甲午四月二十九日吴兴沈迈士获观

 (图五)

       其中黄葆戉先生所言曾见吴氏收藏家有石涛八帧横册,应为多幅作品,分开流转亦属自然,期待“延津剑合之缘”决非易事,亦不必勉强!

(八)、画作
      画作上山水草木岩石的内容布局大致相同,然细节、整体气韵还是有差别的。最明显的不同是卷尾,上博虚斋藏本在卷尾湖面上未有诗文,小船在湖水中央,在小船右下方补了两棵小松树,使得画面不致空旷失衡。愙斋藏本则小船在水面下方,在宽阔湖面上方呈梯形书录“长干一枝七首”中的五首诗及作者款印,小船下方没有小松树。就画作而言,“又画”的上博虚斋藏本画面整体感稍松,笔墨略滞,不如愙斋藏本一气呵成的笔墨淋漓洒脱自在。可以说,上博虚斋藏本《书画卷》以七首诗为卷首,以画衬诗,以书为胜,愙斋藏本山水活泼酣畅,以诗配画,当以画为佳。
      若能两件合展,当呈现石涛上人创作之时书与画的最佳境界,则不啻为画坛之佳话,世人之眼福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涛《深秋敬亭山景图》真伪考辨
[转载]清石涛《西岭归云图》(罗振玉题跋)
搜盡奇峰打草稿——清初四僧之石濤【30P】
禅僧 画僧—— 石涛和尚生平简介
清代 石涛 题画书法欣赏
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