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初大家王绂经典作品《山亭文会图》


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 纸本 设色 219x8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绂(1362-1416),明代初期画家。绂,一作芾,字孟端,号友石,螯叟,后以字行。无锡(今属江苏)人。他自少志气高逸,曾北游江淮,浮黄河,游太行,出雁门,吊古慨今。时人慕其名,争相延请他,见其气貌伟岸,言词踔历,益加器重。十岁能诗,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洪武十一年到京师供职。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维庸树党谋反,被诛,因此被牵连者数万人。王绂亦受牵累,谪戊山两朔州(今大同)将近二十年,建文元年(1399)被释放回归无锡,隐居九龙山,潜心于画事。由于王绂数法甚佳,永乐元年(1402)被荐入文渊阁供职,永乐十年(1412)拜翰林中书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图卷》中曾钤篆书阳文长方形“中书舍人”印。他曾两次随明成祖巡狩北京。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性耿介,有豪贵投金购其字画的,常拂袖而去。人劝之,他说:“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一次在京城,月下闻箫声,他乘兴作《石竹图》。次日一早访其人赠之,见是一个贩货的商人。那商人拿出贵重的红色毛织地毯送他,求他再画一幅以成对。他居然气忿忿地将前一幅画也撕了。
  元以来的文人画画,旨在“寄兴游心”,“聊以自娱”,故常以文人的休闲生活为题材,如读书、弹琴、游赏、文会、论画等等。王绂继承了这种画风,《山亭文会图》就是刻画文人雅士聚在山下茅亭中谈诗论文的情景。然而茅亭只据图左下小小一隅,整幅画面是崇山的全景:一峰高耸,群山环绕,山腰白云袅袅,林木葱郁,有亭台楼阁,隐现其间。山脚深处,有溪水潺潺流出。茅亭中已有五人,三人围坐案前,案上有文稿,另两人则凭栏而立。山路上一人策杖而行,溪中一小舟载人而来,亭前坡路上有两人驻足而谈,这些人显然是赴山亭文会而来。我数了数,共有十二人之多,但每人图绘不过二厘米高,几乎融化于大山之中。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王绂的山水画,取法吴镇、倪云林,也师王蒙,而《山亭文会图》更多地参合了王蒙的笔意。用笔较干,山石的解索皴由淡至深多次皴、擦、染,墨色苍润厚重,而焦墨的点、擦,更增其苍莽沉郁。这正是王蒙独特之处。“元四家”中,吴镇多用湿笔,而黄公望、倪云林都以淡雅简洁著称,只有王蒙,反复皴、染,尤其是焦墨的点、擦,包融万象,开创了山水画写意的新境界。《山亭文会图》的用色也很有特点:山石染墨赭色,使山体益增其凝重,而在双勾的树叶及楼阁的窗棱上染朱砂色,虽明艳,但并不破坏墨和色的融洽,历经六百多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画面墨气的浓郁。
  而令人费解的是,王绂生于元末而长于明初,正是明朝廷大开杀戒,横扫元代画风之际,画家人人自危,竞相摹仿南宋马远、夏圭的画风以自保。而王绂却熔炼“元四家”之精华,并自出新意。也许是他彻悟于“自娱”的宗旨,仅画了留在家中自赏,而将其墨竹图拿出面世。无怪乎他的墨竹图对明代绘画的影响极大。画竹大家夏昶就是出其门下。王绂的艺术风格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本幅为王绂晚期的代表作,画五名文人雅士,聚集在凉亭里面谈诗论文,神情怡然自得,四周有山川环绕,景致优美如画。山石树木的线条,用笔干渴,复以浓重的墨笔皴写点苔,使全作洋溢著沉郁、苍茫的气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初大家王绂经典作品《山亭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悦 读 | 元代四家
【国画欣赏】他孤高自持从不轻易作画:明代画竹第一人王绂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6
明代王绂《重过庆寿寺等诗帖》二种
纠错 | 元四家?元六家?都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