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代画派 :海上画派之简介

中国近代画派 海上画派之简介

 

中国近代画派: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中国画流派之一。19世纪中叶以后,画坛名家云集沪滨,各施所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黄宾虹、任熊、蒲华、胡公寿、张熊、吴友如、程璋、吴庆云、任薰、钱慧安、沙馥、黄山寿、倪墨耕、赵子云、王一亭、冯超然、郑午昌等。《海上墨林》所记多达七百余人。其特点是在传统基础上能破格创新,个性鲜明,重品学修养,与民间艺术保持着联系,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海上画派”经常举办画会,切磋成风。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醒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阶层的欢迎。其遗风流波,影响至今。

        “海上画派”是19世纪中叶(1843年)至20世纪初(1927年)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海上画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今天仍能从现代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感受一二。

        “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和上海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海滨小渔村,黄浦江上仅泛几只小渔船,自1840年开埠,上海既成为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座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上海这样一个繁华都会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到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淘金地。富商阶层可在此寻找商机,达官贵人可在此享受奢华生活,知识分子可在此觅得更多知音,年轻学生可在此学习新知,艺术家当然也不能例外。

        历史有时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些偶然的、并不经意为之的因素出现,往往会导致一种巨大而富有转机的嬗变。海派书画艺苑在清末民初之际,与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这批从宫殿官场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换代的时代洪流又挟带着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汇入了这个新崛起的艺术流派。于是,历史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种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辉煌的平台。这批士大夫中的绝大多数人禀性正直而为人友善,清刚自律而政声良好,颇得时誉。只是他们怀着“一土不事二朝”的古训和“忠君不二”的旧传。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因而不仅在笔墨创作、风格打造、流派传承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为日后培养了像张大干、刘海粟、徐悲鸿等一大批亦是大师级的书画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的画家,带着吴门派、浙派、扬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遗风走进上海,如杨伯润传扬着虞山派脉绪,齐学裘则带来石涛的气息,张熊则把恽南田及吴门画挟风带雨进了上海,任伯年带来了陈老莲的风格,朱梦庐带来的是华新罗的气韵。

        在当时的上海,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项经济状况的衡量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正由于商业因素的极大介入,海上画家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求新求变,从原先日渐封闭保守的中国画壁垒中突破出来,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个性鲜明;重视诗书画印诸方面的修养,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雅俗共赏;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凸显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画派”,使绘画更加符合社会的审美需要,从而成为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

[画风特点]

         海上画派,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

        海派借鉴民间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融贯中西,独成一派。

        就内容来说:花鸟画最多,其次为人物、再次山水画,依序再为杂项题材,就传统的意义上,有来自古诗词、文学作为基调,再佐以西方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简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海上画派诸多画家,归纳出以下几点特点]

        其一、是花鸟画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画,依序再为杂项题材,就传统的意义上,有来自古诗词、文学作为基调,再佐以西方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简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是颇具象征性的表现,不论是花鸟或人物画,富贵寓于牡丹等花卉,结义于桃园等借古喻今,山川风光于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征的手法,讲究内涵的充实。

        其三、是造型与色彩华美,为了实用性与现实性,在造型的流畅上,以及较浓丽的色泽上,颇能迎合商业性的活动,也较受一般人所喜爱,此一风格显然也受西风美术表现法的影响。

        其四、是强调画法的根源,与清代的考据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常有模仿或仿真的同类画作出现,然求画者络绎于途,即表现出此画作其来有自,已开始有形式化的趋向。

 

          赵之谦(1829?1884),字伪叔、益甫,号益甫,又号梅庵,悲庵,晚号无闷,别号铁三、冷君,浙江绍兴人,清代书画家。咸丰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地知县。作花卉、木石及杂画,宽博醇厚,水墨交融。精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他把在书法和篆刻上取得的古拙风格移到绘画,使长期流行的柔媚、纤细画风一变为清末大写意花卉画挺拔、俊俏、浓艳与厚重。在色彩上则吸收民间赋彩的一些优点,变清淡为艳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绘画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特色。存世作品有:《太华峰头玉井莲轴》、《桂树冬荣轴》,藏于上海美术家协会。著有《勇庐闲话》、《梅庵集》、《悲庵居士诗》、《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缉雅堂诗画》、《六朝别字记》、《补寰宇访碑录》等。西冷印社集其书画为十辑日《悲墨》等。

 

【代表作品】:  

 《太华峰头玉井莲轴》、《桂树冬荣轴》,藏于上海美术家协会。著有《勇庐闲话》、《梅庵集》、《悲庵居士诗》、《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缉雅堂诗画》、《六朝别字记》、《补寰宇访碑录》

【艺术成就】:  

 赵之谦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赵之谦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可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同时他也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求笔诀于画花卉、蔬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济等长处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赵之谦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的新风,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

  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被誉为“晚清画苑第一家”。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为僧。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亦擅写真,工隶书。作画有苍秀之趣,敷色清新,造型生动,落笔冷消,别具风格。性情孤僻,非相处情深者不能得其片纸。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风格冷峭新奇,绣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亦能诗,有《虚谷和尚诗录》。传世作品有《梅花金鱼图》、《松菊图》、《葫芦图》、《蕙兰灵芝图》、《枇耙图》等。

    虚谷曾任清军参将,后有感触而披缁入空门。他是继渐江以后,新安画坛出现的又一怪杰和书画大家。其人一生穿过儒服、戎装、官服、袈裟,最后静静睡在沪上关帝庙的画案上,乘黄鹤西归。

    虚谷的人物造型奇特,章法与众不同。他善于调理把握章法的中、偏、正欹、平奇、虚实、轻重、藏露与布白。使画面空灵,有强烈的空间感。这在长条画幅上表现尤为明显,横斜排列巧妙,气势浩大,敢于突破常规。平中求奇,从而达到静中有动,虚实相生,生意盎然。

    虚谷的画富有趣味,善于巧妙的夸张,变形是他的一大创造。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真、舍、直三方面来赏析他的艺术。“真”就是在对本质的东西把握基础上又能加以大胆的主观夸张,以达到更传神的高超的艺术境界。“舍”就是对造型的大胆取舍,虚谷的舍,来得狠,舍得妙,手法高明。“直”又是虚谷用笔用线的一个明显特点,其简练的线条凝重,见直方组合,做到神似、传种,而不是形似。他作画行笔用线是宁方勿圆,顿中见力,见棱见角,下笔肯定,有着强烈的个性。

    虚谷敷色淡雅,重视色调的统一与淳朴的美感。他还善于在色纸古金笺上使用白粉,使其白色荷花、仙鹤毛片和白粉含石绿的折枝兰花等,显得栩栩如生。

    他在界画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其代表作如《瑞莲放参图》、《重建光福寺全景图》等,尤其是他为南海普陀山中的普济寺画十二帧写实山水册页,是界画、传统画融合的神品。这些与受益徽州家乡的古代艺术遗产不无关系。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名任颐。初名润,字小楼,一作晓楼,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故画面署款多写“山阴任颐”。父擅塑像、工写照,伯年幼年即得其指授。曾从族叔任熊学画,继又从任薰学画。年轻时曾在上海一家扇店为人画扇面。中年起寓居上海卖画。人物取法陈洪绶、黄慎。画历史人物,民间及风俗人情,造型奇古,线描劲健。花鸟赋色浓厚,明快生动。代表作有《观刀图》、《东津话别图》、《松下闻箫图》、《稻熟鹌鹑图》、《关河萧索图》、《苏武牧羊图》、以及肖像画《沙馥肖像》、《高邕像》、《吴昌硕像》等。

   任伯年生于鸦片战争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

  清末五口通商后,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人称“十里洋场”,那时,全国各地以卖画为生的都集中到上海来淘金。在绘画艺术领域,由于上海绘画受求新变古影响,传统一路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创新的画家和新的画风应运而生,任伯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任伯年生活在一个民间艺人家庭,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声显赫的画家。少时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绘画。十来岁时,一次家中来客,坐了片刻就告辞了,父亲回来问是谁来,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纸来,把来访者画出,父亲看了,便知是谁了。这说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写真画技巧。

  任伯年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在太平天国的军中“掌大旗”,当时军旗较大,“战时麾之,以为前驱”。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家乡,后至上海随任熊、任薰学画。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任伯年为人率真,不修边幅,学画时近30岁,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这也是他年仅56岁就过早去世的原因。

 代表作品:   《观刀图》、《东津话别图》、《松下闻箫图》、《稻熟鹌鹑图》、《关河萧索图》、《苏武牧羊图》、以及肖像画《沙馥肖像》、《高邕像》、《吴昌硕像》

 

【艺术成就】:

   任伯年的个人艺术造诣来看,花鸟画的本领比较高,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他的人物影响比较大,原因是当时画人物画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这样造诣,自然推至旁首。

  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任伯年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 

  19世纪80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80年代,但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人物简介]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

        民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绘画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花卉十二屏风》、《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花卉》2幅、《紫藤图》、《杂画册(之—、二)》、《依样》、《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图》、《牡丹水仙图》 、《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红梅图》2幅、《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人物》、 《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梅》、《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中年更号宾虹。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画家、革命家、出版家、教育家,在考古、金石、书画、印学、诗文、鉴识、编辑出版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平生遍游山川,注重写生。中年所作苍浑清润,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道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晚年尤精墨法,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并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画风“黑、密、厚、重”,特色显著。对画论、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提出“五笔七墨”理论。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等。

        黄宾虹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 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

  1907年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1937 年由上海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1948 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六十岁以后,曾两次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江上风景甚佳,他起了定居之念。贵池之游在黄宾虹画风上的影响,便是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1928年黄宾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在章法上前无古人。

  69~70岁,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其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证悟发生在两次浪漫的游历途中:“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1955年3月20日,黄宾虹逝世,享年92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绘画:山水画发达而花鸟有创新
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金石书画——吴昌硕
他是海上画派花鸟画一代宗师,画家中的画家,60岁名扬画坛!
田镛花鸟画作品
清赵之谦《三秋图》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