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公麟《五马图》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画家。他不仅是个画家,也是个具有全面修养的文人, 这让他的名字写在了文人画几个先行者的名单上。 他精于鉴赏和考古,能诗文,当时的著名文人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都是他的朋友。历史上文人集会的盛事,著名的西园雅集,他就是参与者之一。他不仅参与其中,还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下来,由此,西园雅集竟成了一个固定的题目流传下来,像马远、石涛等都画过.

李公麟学画得天独厚,他的父亲是个大收藏家,他在少年时代就临摹过顾恺之、阎立本、李昭道、吴道子、韩幹等大师的作品,这为他后来博采众长提炼出自己的风格创造了条件。 李公麟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白描的发展,使白描从一种单纯的技巧中独立出来,自成格局。他由渊博而至精练,其精湛的白描艺术被时人评为“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邓椿在他的《画继》里也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这些画道里的行家可不是瞎说,而是在脑子里转了几个圈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李公麟的勾勒看似简单,却有着精深的功夫,古意微茫,格调高逸。 要知道,用单纯的线来完成对形神的提炼,是一种高级的艺术状态。

虽然李公麟人物、鞍马、山水、花鸟诸体皆擅,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马。 他临摹的唐韦偃的《牧放图》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里面的马有一千两百多匹,数量多得让人咂舌,就是数一遍也得费半天工夫,可见他为了画好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做足了功课。不过,他最热衷的还是对着真马写生。 据说他为了画马常常在马厩中一待就是一天,有一次皇宫御苑来了匹西域进贡的宝马,他听着信儿跑来了,埋头画了几天,画成后,马却死了。人家都说那马的魂是被画给吸走了。 马的死因不太可能是因为李公麟的画,不过由这个貌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可见他画的马有着怎样完足的精神,正如苏东坡所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是李公麟的代表性作品.

李公麟《五马图》

五匹马的名字分别是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都是西域的供品,画中五个牵马的奚官三个是西域人,两个是汉人。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宣和画谱》中评价为“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可见,李公麟的主要目的是准确传达一个精神的图式,正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神是灵魂,也是飘忽不定很难捕捉住的隐微,用线条把它固定下来, 就更难能可贵。从《五马图》中可以看出,五个部分的构图都是很简单的,甚至是重复的,李公麟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马的不同毛色和质感,人的各异情态和衣饰的丰富多样。 通过这些,我们能分辨出马的脾性,人的性格、身份和地位。 可见,由吴道子发端的线描,在李公麟这里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我们下面说到的,是五马中的一马,叫凤头骢。 画家在画这匹马时所用的线,圆润劲挺,如刀刻的一般,可见画家走笔时的力量和运腕时纤入毫芒的微妙把握。 这是一对矛盾, 作者却化二为一,一支笔在画家手里,仿佛获得了独自游走的自由。 可以想见,此时的画家已然忘我,在一片自由的虚空之中,只有线精确地运动着,像钢丝上走着的杂耍艺人,不能有丝毫闪失。 只有如此这般的用笔才能画出如此这般的马。 其形体矫健有力,身上的肉不能多一两亦不能少一两,眼神既驯良又隐含着来自远方的野性。尾巴、马鬃,毛发一丝不乱,仿佛经历过大漠的风吹,流露出萧飒的寒意。 而控马者显然来自异族,身上穿着的棉袍显示出他的家乡是西域的某一苦寒之地。 他惊悚的表情有一种向内收缩的力量,像是和马的野性有某种内在的呼应。

也许是和李公麟对金石的精鉴有关,他使用的线有一种古奥的味道在里面,这决定了他的白描在形式上即是一种精神现象,为立意的一个部分.

宋李公麟五马图卷,中国宋代古画,现珂罗版藏故宫博物院,五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

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李公麟虽由吴道子入门,但其线描功夫,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李公麟是北宋文人画家中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画家中绝对是技术流。他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人过从甚密,在文人画思想上互相影响。苏黄二人都有写诗称赞其画艺。

在诸多技能中,李公麟的白描成就尤其出众,被时人称为当世第一。《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

李公麟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五马图》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李公麟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可以说他是继唐代画圣吴道子之后的又一位顶尖高手,早在南宋,画家邓椿就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由于名头太大,因此李公麟名下的伪作白描极其多,早年为了卖出好价钱,很多明清白描也都题上了李公麟的签。这样的作品弗利尔博物馆见过不少。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为李公麟真迹的画作不过寥寥几件,而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清宫旧藏的《五马图卷》。

画卷描绘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其精神气质亦微有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技术之高,令人叹服。

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李公麟用纯熟的白描技法,将吴道子时代粉本模式下的白画演绎出新高度,从而使此画成为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

这幅画无作者款印,前4马后,各有黄庭坚签题的马名、产地、年岁、尺寸,按说第5匹马也应该有,但不知什么原因遗失。卷末有黄庭坚“李公麟作”题跋。

该画南宋时归内府收藏,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诸家递藏,康熙年间藏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入清宫。是流传有序的传世名迹。此后二百年平安无事,知道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方式将《五马图》盗运出宫。

据张伯驹《春游琐谈》记载,溥仪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居住时,日本人以两万日金得到宋梁楷卷。这件事由当时的陈宝琛经手。事成之后,日本某侯爵又想以日金四万得李公麟的《五马图》卷,献给日本天皇。这时,溥仪愿以40件书画售日金40万,而《五马图》则不索价,献给日本天皇。此事又是陈宝琛经手,于是用溥仪的名义将40件书画赏给了陈宝琛的外甥刘可超。刘用其中的四件向天津盐业银行抵押4万元,其中有《秋山平远图》、《五马图》、《摹怀素书》和《姚山秋霁图》。押款两个月后,刘归还1万元,取走了《五马图》。自此以后,《五马图》藏于何处、藏于谁手一直云遮雾罩。

有传说到了宋美龄手中,不过著名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中写到此画还在日本,日本学者岛田修二郎在二战前还见过真迹,当时为日本京都大学某法学教授收藏,战后却宣称已被炸毁,此后几十年间人们再也见不到《五马图》。根据日本人的推测,某教授为法律界的名人,深通法理,既然他宣布原作已毁,就表明这幅画还存在于世。

果不其然,消失几十年后,这幅剧迹终于重见天日!

《五马图》原大彩色版

北宋白描圣手李公麟

李公麟(1045—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宋代画家。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官居京师十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王诜等人交好,常一起吟诗作画、谈禅论道,风流一时。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告病辞归,隐居龙眠山。

《五马图》是传世中最可信的李公麟真迹之一,虽然本幅上并无他的属跋和印记,但却有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

黄庭坚的跋语

关于黄跋的意义,徐邦达先生的总结最为精辟:这上面的黄庭坚题字,比李公麟本人题字还重要,因为李公麟的字,我们不太认识,但是黄庭坚的字,真伪一看便知。

加之黄庭坚与李公麟在元祐间曾同朝为官,多次亲自观赏李公麟画马,黄庭坚的好友也多有观李公麟画马作诗的记录(如苏轼戏书伯时画御马好头赤),此卷自问世以来几无争议。

《五马图》之凤头骢,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2月16日于阗国进贡

《五马图》之锦膊骢,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三吐蕃首领董毡进贡

元祐二年(1087年)12月23日秦马“好头赤”。

元祐三年(1088 年)闰月19 日西羌首领温溪心进贡的“照夜白”。

最后一匹马的题记现已失去,但据史载当是元祐三年(1088 年)正月初一西域某国进贡的“满川花”。

该卷系职贡类题材,共分五段,作一人ー马状。前四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据黄庭坚题跋,五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后人推测),皆为雄马,均是属国贡品,分属宋廷左麒麟院和左天骃监。

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马性情都温顺平和。《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因此更能感觉画面背后当时李公麟的政治站队宣示。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珂罗版

自民国初年溥仪盗运出宫后,《五马图》近80年没有公开展出过,民国时期流入日本,一直被秘藏,二战后甚至被宣称已毁于战火。几十年来,大家只能通过故宫博物院藏的珂罗版来了解其貌。

但今年年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中,《五马图》出现在了展览的第五章“颜真卿在宋代的评价——尊敬人道和摸索理念”中,令业内人士大为振奋!

《五马图》的两个版本对比

自《五马图》真迹消失后,人们只能靠珂罗版的黑白图片遥想李公麟作品当年的神韵。这一看就是九十年。珂罗版在逼真地再现原稿层次方面有其他印刷工艺不可替代的特点,但是对比高清局部后,发现李公麟的色彩处理与线条可并称双绝,这是珂罗版无法表现的。

此图的彩色图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大展图录中曾有出现,不过图录毕竟是图录,全卷尺寸不过是原大的三分之一,局部展示甚至不到原大的二分之一。这次有赖于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日方协商获得版权,将此图原大出版。这是《五马图》自诞生至今的一千多年来的首次原大彩色出版。

五马图》乾隆题文

宋代传世名作李公麟《五马图》(珂罗版),纵29.5厘米,横2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无名款,分五段,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前四段均有黄庭坚的题记,后纸有黄庭坚跋语,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该画南宋时归内府收藏,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诸家递藏,康熙年间藏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入清宫。是流传有序的传世名迹。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画第一!李公麟《五马图》高清全图赏析
066北宋 李公麟《五马图》:消失的神级画作因何重现?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他的画没有颜色,却惊艳至今
重现人间的《五马图》,藏着多少传奇
颜真卿祭侄稿大展,真正行家都是来看这件百年未见的五马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