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大夫《金匮要略》3
寸口脉迟而缓。关于这个寸口脉,说法也不一,有的说是指两手六部脉象,有的说是指左手寸口,我们不去争议这个说法。通常呢,张仲景论脉只讲阴阳,左手寸部为阳,尺部为阴。寸口脉,一般是指六部。寸口脉迟而缓,就是说病人脉跳又慢又无力,很弱的。正常人脉跳夏天一分钟60次,冬天75次。而现在呢,病人脉率达不到正常人这个速率了。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脉博跳动慢了,说明血不足了,所以就会体寒。脉跳缓,说明阳气不足,津亏的原因,这也是阳虚的表现。营缓则为亡血。营,就是血,血流缓慢了,说明是缺血了。卫缓则为中风。卫,就是阳气,阳气不足了,人体就会很虚的,抵抗力会下降,会有怕风的感觉。因为阳气不足以守护皮肤毛孔,外界一吹风,毛孔张开了,病毒也会随之进入人体,再发展下去,就会有中风的证状。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如果外界病毒经由皮肤毛孔而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病人就会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的还会出大小不等的风团块。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张仲景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人体消化系统。如果人体消化系统平时就不太好,那么,外界病毒进入人体后,第一步就是进犯人体消化系统,这个位置居于中焦,所以叫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病毒进入中焦,会引起胃肠发热,胃中热气入肺,又引起肺热肺胀,造成呼吸不顺畅,所以才有胸满而气短。风引汤:除热瘫痫。 现在呢,出来了一个风引汤,干什么用的呢?他说了,病人因为气血不足,太虚了,虚为风,然后外界病毒侵入人体,引起发热,气短。那么,可以用这个风引汤来治疗,虚,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这个热毒是要首先把它解决掉。如果这个热毒不能及时控制,继续耗散病人体内津血,病人很有可能会出现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发生癫痫发作。所以,这个风引汤,不但能清热解毒,而且能控制中风偏瘫,癫痫发作。如何组方呢?怎样的一个思路呢?我们看方子结构就明白了。那么,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口歪眼斜,癫痫,怎样一个病理机制呢?六经论治里,因正虚而引起病毒进入人体的病证,叫少阳病,此中风证,同样是属于少阳证。整个《金匮要略》,就是对《伤寒论》六经论治的进一步解释。风引汤,就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原理是相同的。
风引汤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技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这个方子里,大黄泻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行大便,这个用意相当于小柴胡汤里的黄芩,清热用的,清热力量比黄芩要强大。龙骨,牡蛎,紫石英,用于重证镇惊安神,镇肝熄风,软坚散结,是针对病情严重,起疏肝养肝作用的,相当于小柴胡汤里柴胡的作用。为什么要用到桂枝,干姜,甘草呢?这其实是甘草干姜汤和桂枝干草汤的合方,桂枝甘草汤复心阳的,甘草干姜汤复胃肺阳气的。因为此时,病人本来就脉缓迟,太虚了,又遭受病毒破坏,那就更虚了,很危急了,用这些来回阳用的,也就相当于小柴胡汤里的人参了。寒水石,就是石膏,这个方子里已经有石膏了,这里是重复了,这是版本有误传。滑石,为什么要用它?因为病人太虚,病毒就很狂妄,导致里热太重,五脏里面的热会往六腑扩散,滑石专清六腑热,把热毒从小便往外排。为什么要用赤石脂和白石脂(高岭土)呢?因为消化系统里面热毒很盛,这就会形成严重的胃肠炎证,有可能会大便脓血,赤石脂和白石脂都能涩肠止痢,收敛生肌,吸附病理毒素而不被人体吸收,这里起一个保护胃肠粘膜的作用。为什么要用生石膏呢?因为消化系统热毒旺盛,会大量耗散津液,怎么来补充呢?生姜,大枣,恐怕病人已经不能消化吸收了,所以用石膏来补充津液。这个方子,是治疗中风的思路,可除大热,偏瘫,癫痫,要临证根据证状灵活用药。但一定要尊守这个思路。
根据历代医书记载,本方疗效卓著。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这个防己地黄汤,是治疗现代医学精神分裂证的,中医叫癫痫,证状是发狂,不识亲人朋友,不停地走路,不停地自言自语,不发烧,也不怕冷。但脉是浮的,这个浮,是虚大脉,说明有虚热,热入心包,人就会荤不识人,发狂。这个精神分裂证,同属于中风的范围,太虚了,生了虚热,才这个样子。
防己地黄汤方,防己一践,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生地黄二斤。
这个方子里,药的剂量写成了钱,这个剂量不正规,我们临床上应该按现代剂量标准使用,这个是中医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失误。防风,辛温散寒解表,归膀胱,肝,脾经。能去湿止痛,止痉挛抽搐,是治癫狂要药。桂枝强心阳,通经脉,甘草调和胃肠。防己,苦寒,能泻血中湿热,通经脉,补阴泄阳,是针对脉浮虚热而用的。重用生地黄,大补阴血,除血中虚热。这个方子里,用桂枝,防风来强心阳,凡危证,都要考虑强心阳,防止气上冲心,奔豚的发生。防己和生地黄是专门清血中虚热用的,补阴用的。所以,本方一阴一阳用药,上下呼应。用药方法,生地黄榨汁用,其它的药用酒浸一个晚上,去滓取汁,分开服即可。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各位,晚安。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二十三讲(历节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匮要略》。
目前,学习的是中风和历节病的证治,由于是全新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我们还是要边学习,边复习一下。 关于中风证,证状很多,半身不遂,偏瘫,口歪眼斜,发狂,等等,都是。引起中风病的原因,一是病人平时体质太差,津血不足,二是外界病毒乘虚而入,再一次耗散人体正气,津血严重不足了,就会出现中风证状。中风的治疗,侯氏黑散不是张仲景的方子,组方不够严谨。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方,才是仲景方。风引汤里面,大黄,石膏,滑石,甘草,是用来清热解毒的。干姜,桂枝温阳气的。牡蛎,紫石英是镇肝熄风安神定惊用的。赤石脂,白石脂,解毒,固涩,控制因胃肠热毒偏盛而下痢用的。防己地黄汤,以生地黄汁为主,大补阴血,同时用桂枝甘草守护心阳防止心衰,防己防风固表去风,去体内寒湿,止疼痛。因为人体一旦虚了,就会因寒而生湿,生痰。病人发狂,自言自语,奔走不停,一般是有痰湿的。中焦没有寒湿,就不会有痰产生。当然,热盛也会生痰,但不会引起病人发枉的,发狂的多是寒痰,寒湿引起的。所以,这里用到能够利水消肿的防己,同时,它还能固表,止身痛。
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这个头风摩散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中风病,由于病人体质差,不是很容易治的。现在,有的病人有了病,总想很快就好,那也要看病的轻重。病情严重了,治疗过程是缓慢的。这个中风证也是一样,不好治,病久了,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现象,这个就是叫做头风了,因为太虚了,才会这样。中风的病人又头痛头晕了,怎么办呢?可以用这个头风摩散来局部用药,就是炮附子和盐用等分,研成粉,洗头后外擦药粉。这个炮附子和盐,都是咸味的,咸味入肾,所以才有强肾固表的功能。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人生百病都与肾有关联。这种中风严重的病人,应该是茶饭不入的问题了,喝药已经喝不下去了,才会考虑外用药的。头痛,头晕,都与体寒有关,炮附子大热,能把寒去掉,所以能治头痛头晕。是不是一定能治好?这只是一种治疗方法,医药的疗效也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真是严重到了极点,神仙也无办法。关于中风的治疗,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这个病是怎么来的,要采用什么治疗方法,不要去在记方子,知道了方法,可以选择的药物很多。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4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现在呢,学习历节风了,这个就是常说的风湿关节炎,会有关节肿大,疼痛的证状。寸口脉沉而弱。正常的人,寸口脉就是心脉了,应该是洪大的。可现在呢,病人心脉沉弱,就是很微弱了,按到底才感到脉弱弱的跳,说明津血严重不足了,太虚弱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就是说,病人脉沉弱,就会有筋骨痿弱的现象,平时会没有力气的。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也就是说,津血不足了,就会肾虚肝虚。现在呢,有些医生只知道病人肝肾虚弱,不知道是津血不足的实质,盲目去补肾,不会有好的疗效的。中医辩证,你不要总是去想什么骨弱,筋弱,肝虚,肾虚,你只要知道这是津血不足的原因,就行了,这样不是更简化,更具体吗?又不会辨证失误的。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而误诊误治。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病人因为出汗过后呢,用冷水洗澡了,因为本来很虚弱,又出汗,皮肤毛孔张开了,冷水一下子进入身体了,这个水会途经腠理而进入消化系统,会进入脾胃,脾主四肢,脾主湿。一旦水湿进入脾脏,人体水循环枢杻就被堵塞,四肢上的水湿回不到脾中,会在关节腔集聚,关节肿大疼痛,很历害的关节病,严重时病人还会出黄汗,这种病叫做历节病。张仲景很多地方说到心,他不是指心脏而言,而是指人体消化系统,通常指的是胃肠,还有别的器官。那么,这一条呢,他对历节病作了一个简明的介绍,他说是因为病人出汗后洗冷水澡才会得这个病,是不是一定就是这样呢?那就不一定了,他说的只是他当时的经历,是他的案例,然后他根据自己的案例写出了条文。实际上,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5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同样呢,这一条也是他临床上碰到的一个真实案例。跌阳脉浮而滑。这个跌阳脉,就是胃脉,在足背五寸骨间动脉处,也就是冲阳穴这个位置。这个胃脉浮,说明胃中太热了,滑,就是象珍珠一样在滑动,说明有地方堵塞了。滑则谷气实。根据浮与滑同时出现,说明病人胃肠热盛,会有大便不通的现象。浮则汗自出。这个胃肠里面太热了,就是有了阳明证了,会有但热不寒,汗自出的现象。这一条讲的是临床上他遇到的病例特点,并非每一个历节病人都会是这样子。反过来看,张仲景告诉我们,凡历节病人,因为津血不足,很容易会出现阳明证。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博,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浮而弱。这个少阴脉,就是指肾脉了,指的是尺脉,尺脉本来是应该沉的,现在却是浮的,说明肾和膀胱有虚热了。浮而弱,就是浮又无力,综合来看,就是肾太虚了,又虚热很盛了。弱则血不足,这个尺脉为阴脉,代表血的盈亏,太弱了,说明病人血不足。浮则为风。这个肾里面一旦有虚热现象,病毒就会剩虚而入,中风,就是病毒很虚而入了。所以,肾脉一旦出现浮大,我们通常可以把它理解为有肾炎了。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本来病人血不足,又加上病毒侵入肾中,这个病情就会加重,关节疼痛会抽掣般地疼。肾里面发生炎证了,肾与膀胱相表里,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会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所以关节病也会加重。这个脉浮,中医说是有热,中医的热与西医的炎证大体是一个意思。不同的是,中医讲的热,刚开始是有虚热,然后发展成炎证了,它有两个阶段,初期无炎证,几天后就转化为炎证了。
上面学习的两条,讲的是历节病,因为病人气血虚弱,临床上还会伴有其它的病证,互相纠缠在一起,给治疗带来难度了。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各位,晚安。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二十四讲(桂枝芍药知母汤)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金匮要略》。
关于历节病,在第4条里,先说寸口脉沉而弱,后来又说外面的水进入人体了,湿气重了,才有历节病。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病首先是太虚弱了,后来才会发病。从六经论治来看,本病当属太阴病。我们学习杂病,首先根椐脉证来定六经,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太阴病,是一个虚寒的证侯,再进一步发展到全身蜷缩一团,那就是少阴证了,再发展到气上冲心流口水,那就是厥阴证了。中医治病方法,先定六经,然后根据《伤寒论》里面的六证治法来用药。《伤寒论》讲的是六经原理与方法,《金匮要略》讲的是临床案例,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学习《金匮要略》,如果没有六经理会作指导,那就很难理解了。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7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盛人脉涩小。这个肥胖的人的脉都是很微弱的。发胖不是好事情,看上去很壮,实际上是津血严重不足,水湿内停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明白,凡是有历节病的人,脉象都是很弱的,津血不足,才会变生他病。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要脉象保持常脉,人就不会生病。所以,用药的原则,也就是对脉象进行调整了。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补之。短气,自汗出,历节痛。这个胖人正因为津血不足,才会身体偏寒,心肺不足,就会短气,一跑步就会气喘。同时呢,由于身上有水湿,小便不利造成的,水湿不能下行,所以会常常自汗,不活动也出汗,这叫自汗。活动后出汗,那是正常的汗。因为体内水湿太重,很容易得历节病。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如果胖人得了历节病,严重到不可屈伸的地步,那一定是病人平时爱喝酒,或者出汗后被风吹到了,不然的话,就不会这么严重。喝酒,不是好事情,酒精的毒性很强,会伤肝耗血,无论什么病人,只要一喝酒,病情很快就会加重。身体虚的人,也不要到外面去吹风,吹风,外界病毒很容易乘虚而入,造成人体正气耗损,病情同样就会加重。所以,张仲景告诉我们,凡是病人,尽量不要去喝酒,不要被风吹。你偏不听话,医生也救不了的。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凡是有历节病的人,会有关节疼痛的现象,但具体在哪一个部位疼痛,每一个病人的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在手关节,有的在膝关节,有的在脚指关节,这个都是没有确定性的。身体魁赢。凡是历节病人,从外形看,也与常人不同,要么偏胖,要么偏瘦,总之,津血不足才会这样子。脚肿如脱。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人腿脚浮肿,麻木不仁,甚至有的失去感觉。头眩短气。还有呢,病人常有头晕气短的现象,因为中焦有湿,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受阻,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血循环不畅通,就会出现头晕眼花,这是湿阻造成的。那么,阳气不升,肺就不能正常伸张,这样就会有短气的现象,呼吸不顺畅。
温温欲吐。因为胃中湿盛,又加上阳气不足,胃部气血循环不畅,所以会胃中不舒服,还会时常反胃呕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历节病,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来治疗。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我们看这个方义,实际就是桂枝汤和四逆汤的合方。这个方法,实际就是《伤寒论》里太阴病的治法。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知母,这个是桂枝汤的方义,把大枣拿掉,换成了知母。因为病人有湿,大枣很粘很湿,用大枣的话,湿就会加重,所以,改成用知母来养阴生津清虚热,起补津的作用。桂枝汤一用上,病人的脉象就会有力了,阳气就升起来了,气血循环加快,胃中不适,反胃呕吐就得到改善了,并且,生姜有调和胃气,止呕的功能。加用了麻黄,小量的用,麻黄利尿作用很强,把体内水湿从小便排出去。重用白术,把脾中的湿收起来,四肢的水湿就会往脾里面回来,麻黄把水利掉。本方用到了防风,防风是辛温的,能升阳气,疏风清郁热,能固表止汗防止津液外泄。同时,防风能疏通经络,能止痛,止痉挛,这里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又重用炮附子两枚,附子辛热,能回阳复脉,协助桂枝汤回阳复脉,能通经络,可止痛,还能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协作麻黄和白术,加强利尿排湿的作用。这个方义很不错,脉复了,阳气回来了,水湿去掉了,这样,历节病才能好转。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9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嬴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筯。平时过多食用酸味食物的人,容易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筋受伤的人,平时走路表现很缓慢,因为肝主筋,酸味的食物有泄肝的作用。咸则伤骨。多吃咸味食物就会伤损骨髓。骨伤则痿,名曰枯。骨头受损伤了,病人就会走不动路了,四肢无力。这个就是偏枯了。因为,咸味入肾,肾主骨,多食咸味就会泄肾气,肾气不足,骨就会痿弱。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肝肾都虚损了,这就是断泄,男人会有早泄,女人也会有妇科问题。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血脉不通畅了,人的阳气也不会有的。五月生精藏于肾,肾不足,说明五脏不足。五脏不足,说明血不足。血走五脏,津走六腑,这样子的。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人体气血不足了,三焦作为人体气化的上下通道,也同样会不能正常运行的。四属断绝,身体赢瘦。人体的皮,肉,脂肪,骨髄,都会不能正常发育,会出现过胖或过瘦的现象。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再进一步发展下去,会出现腿脚肿大的现象,会出粘粘的臭汗,有的还会有屁股发冷的现象。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如果病人再有发热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历节风了。
那么,这一条讲的什么意思呢?这个历节风,骨关节病变,首先是因为肝肾不足才会生这个病。当然,不光是肝肾的问题了,中医的观点是整体的,说肝肾不足,那是五脏六腑都虚弱了,治疗起来就很缓慢了,不能急的。造成人体虚弱的原因,与平时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关糸了。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二十五讲(乌头汤、矾石汤、三黄汤)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金匮要略》。
昨天,学习了治疗历节风的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这实际就是一个扶正气又去湿气的一个方子,后面又提到历节病多与平时饮食习惯有关糸,可能有偏爱吃酸性和咸味的食物有关。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个治疗太阳病的方子,太阳病就是人体寒热与水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类疾病,所以要按太阳证的方法来治。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这个历节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话,严重的时候病人会腿脚不能动,肿痛,这时可以用乌头汤来治。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方,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这个方子,制法比较特别,乌头有大毒,要先用蜂蜜来制一下,然后把乌头拿出来,不要了,用这个蜂蜜。其它的四味药煎好后把药滓拿掉,再与这个蜂蜜放一块煎。这个方子治疗历节病疼痛不可屈伸,川乌在这里起止痛的作用,它是热性很强的药,能够驱除寒湿,温通经脉而止痛。麻黄和黄芪也是温热的,能够去寒,并且这两味药能够利尿去湿。芍药和甘草,这个是芍药甘草汤,又叫去杖汤,专门治疗腿脚屈伸不利的,它能够通行人体下半身血脉。麻黄,黄芪,升举阳气又利湿气,川乌去风止痛,芍药甘草行血脉。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用米汤水煎上三五沸,用来泡脚。
如果历节风的病人,他的脚已经很肿大了,又出现了心悸,气短,呕吐的证状,怎么办呢?这时病人已经不能喝药了,喝了就会吐出来,太严重了,这时可以用白矾煮水来泡脚。这个矾石是涩性的,能够燥湿降浊,清热解毒,中医临床上常用于化痰,止泻痢,止痒,杀虫,止衄血吐血,大便下血,妇女崩漏,用途很广泛。对于不能口服中药的病人,外用药物同样是一种治疗方法。我们人体的皮肤不仅有强大的呼吸动能,吸收功能也是很强的。白矾可以去湿,能让肿胀的脚退肿,同时它被吸收进入人体,能够消痰,有利于体内气机的升降,所以对心悸,气短也会有效。因为这些证状与痰湿有关系。
这个历节病的治疗方法,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有五个方子是附方,是从别处摘录过来的。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病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这个续命汤,来自于《古今录验》一书中,此书现在早已失传了。治中风痱,这个痱(念肥)就是身体活动受限,不能转动了。这个方子是治疗中风证的,不是治疗历节证的。中风病人的表现就是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说不出活来,头晕眼花,身上有时到处窜痛,有时又感觉不到痛,严重的身子根本动不了,瘫痪在床上,有的还大小便失禁,甚至发狂。
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穷一两五钱,杏仁四十枚。
这个方子名叫续命汤,看名子就是救命的方子了,病人身体虚弱已经到了少阴这个阶段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了,升发阳气用的。人参,石膏,杏仁,大补肺胃津液,当归,芎穷,补血活血。这个方子里为什么没有用芍药呢?因为此时病情特别严重,凡重证危证,经方里是要禁用芍药的,病人津血严重不足了,身体不能动了,说明心血不足了,再用芍药的话,血液会往静脉走,心脏供血就更危险了。这个方子,病人喝药后要求是要盖上被子,防止受风受寒,等病人身上有微汗出来,病情就会好转了。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平时喜欢趴着又不能躺下的病人,也可以治疗咳喘病,还可以治疗头面肿胀的疾病。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曰不欲饮食。这个方子,来源于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三黄汤,因为里面有麻黄,黄芪,黄芩,所以被称为三黄汤。
三黄汤方: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这个方子里的剂量,用分来表示,这个是份,是彼此间的重量比例,不是实际重量。针对于证状,病人中风偏瘫了,手脚拘急不能控制了,身上又到处疼痛,心烦躁热心慌心乱,特别怕冷,多日不能吃饭了。
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都是温热药,可以把寒祛寒,让病人身体温暖起来。其中麻黄独活温上焦,黄芪温中焦,细辛温暖下焦。独活,细辛,都有祛风寒湿又止痛的功效,这里也用于止痛。身体温暖了,寒湿退了,血脉通行了,手脚拘急就会得到改善了。胃中温暖了,胃肠蠕动功能就会加强,病人很快就能吃饭了,为身体恢复准备条件。用了黄芩,可以清三焦郁热,心热得清,心情烦乱也就会得到改善。这个方子里,热药与凉药一块用,有的人会想不通,热药与寒药怎么能合用呢?我前面说多遍了,有的人总认为寒药不可用,这是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寒凉药只是有清热的功能,其本身并不寒凉。比如说,运行中的机器上的轴承没油了,它就会发热,你把机油加进去,轴承就不再发热了,你能说机油就是寒凉吗?中药的清热作用,是通过对人体器官功能的调节与保护而实现清热的作用,其本身并不寒凉。这个三黄汤里面,麻黄,独活,细辛,都有辛温发散的功能,所以,病人喝药后会出小汗,这样,接着喝,多出一点汗,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来,病人身体就不会再疼痛了,同时也会有利于开胃口。
*如果感到心口窝发烧,可以再加大黄二份,大黄的清热解毒能力很强。
*如果有腹满的现象,可以在药里加枳实一枚,枳实有宽大肠的功能,能通行大便。
*如果病人有呼吸困难,短气,可以加人参三份,人参大补元气,能增补肺胃津液。
*如果有心悸,可以加牡蛎三分,牡蛎有软坚散结,镇肝熄风,安神定惊的作用,心悸与肝功能亢进有关联。
*如果病人口渴,可以加栝楼根三分,栝楼根能补肺胃津液,生津止喝。
*如有寒加附子一枚。如果病人很久以前就有怕冷的现象,可以再加附子,来强肾固表温中通血脉。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再见。各位,晚安。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二十六讲(术附汤、崔氏八味丸、越脾加术汤)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
昨天,学习了续命汤,治疗中风不能转侧,口不能言语的重证,我们要学习的是它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中医的中风证,是很难治的,张仲景出了一个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后面这些方子是从其它书中收集来的。
《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术附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制法是,把上面三味药研碎,每次取五汤匙,另加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
这个方子是来源于《近效方》一书,不是张仲景写的。治风虚头重眩苦极。病人由于身体太虚了才会有头重头晕眼花,非常痛苦,可以用此方来治。不知食味。由于身体虚弱,病人吃饭也感觉不出味道来。暖肌补中益精气。治疗方法是要把病人阳气回复过来,升阳可以利水,水去之后头重头晕就会减轻,补中可以让病人胃口回来,益精可以护守元气,这都是治疗重证危证的思路。 本方实际用药共五味,白术,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生姜,大枣,甘草,是补胃肠津液,补中的,可以开胃口。白术把脾中的湿收起来,然后头部和四肢的水湿往脾中走,炮附子强肾阳温通经脉,同时可强化膀胱的气化功能,起利小便作用。这样,水湿去掉了,头重头晕就会得到改善。为什么要叫做术附汤呢?白术收湿,炮附子升阳利湿,这两味药把人体湿气去掉,才能有效治疗头晕。头晕的原因,是体内水湿重,阳气不足了,就会水湿内停,会困重,身疼,严重时会头晕眼花。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这个崔氏八味丸,是收录一位崔姓人家的方子,有什么功放呢?当时是用于历节病的人,这个脚气太严重了,已经往上发展到了小肚子也很难受了,用这个方子来治疗。
崔氏八味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预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这个历节病,有一种情况,病人腿脚会肿大,因为身体太虚,阳气不足,水湿内停,搞成这个样子,由于失治,病情向上发展,水湿已经到了小肚子这个地方了。怎么治疗呢?还是要升阳利水,扶正气才行。
桂枝强心阳,炮附子强肾阳,茯苓利中焦的水湿,泽泻利上焦和下焦的水湿。这样,可以退下身的水肿。
如果是水肿发生在上焦和头部,那个消肿法就不是利尿法了,而是要采用发汗法的。干地黄清病人血中虚热,能补肾填精大补阴血。牡丹皮活血化瘀,能畅行血脉,清除血中垃圾,同时可起到疏肝的作用。山茱萸温补肝肾回精气,山药平补脾,肺,肾,补三焦。肝主少腹,少腹不适,就要考虙强肝肾,当然,还要兼顾其它方面。这个八味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两味药,桂枝和附子,如果是有内热的病人,是不宜服用的。本方升阳利水,偏热性,血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千金》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这个越婢加术汤,是从孙思邈《千金方》收录而来的,治什么的呢?治肉极。就是病人津血严重亏损,已经瘦的皮包骨头了。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这个病人太虚了,有时就会生虚热,身上稍热,就会大量流汗,因为体内津液严重不足了,腠理已经空了,体内津液就会大量跑出去,更脱津了。腠,就是皮肤毛孔,理,就是皮肤毛孔与脏腑之间的通道。厉风气,下焦脚弱。病人瘦得皮包骨了,经常出虚汗,又有骨关节病,已经走不动路了,怎么办?
越脾加术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这个方子里用到麻黄,张仲景使用麻黄的方子里,要求麻黄先煮,相比较来说,麻黄煮的时间要久一些。为什么要久煮呢?因为煮时间长了,麻黄往下走,利尿作用会加强。煮时间短了,麻黄往上走,强心作用太强了。所以,麻黄泡水喝可增强心率,久煎,利尿作用强。本方重用白术,可以把四肢里面的水湿收到脾中来,由麻黄升阳利湿把水湿从小便排出去。去水湿,是针对历节病而用药。生姜,大枣,甘草,补胃肠津液的,胃养好,病人才能吃饭,正气才能回复。因为病人腠理开,汗大泄,仅靠生姜,大枣,甘草来复津液是不够的,所以,加用生石膏,大补肺胃津液,津液足,虚热自退。
本方一方面升阳利湿,一方面大补津液,当骨关节里面津液充足时,关节腔也就不会再有水湿了。利尿是会伤津液的,所以,麻黄在使用中常常要与生石膏配伍应用。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1条:问曰:血痹病何以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首先,说一下,血痹就是当人体津血不足的时候而出现的身体局部麻木的证状。
学生问老师说:有的病人会出现身体某个部位麻木不仁的证状,人怎么能会得这个病呢?
老师回答说:因为有些人生在富贵之家,养尊处优,吃的好,又不劳动,就会看上去很胖,但是他会有筯骨弱的问题,肥胖同样是一种疾病。身上会有困乏感,沉重感,稍一活动就会流汗,睡觉的时候与常人也不一样,会有动摇的现象,这样虚弱的病人,如果受到风吹了,就有可能出现麻木不仁的感觉。有这种病的人脉象是怎样的呢?病人的脉是微涩的,属六经论治中的少阴证。并且,因为受风寒了,病人的脉,在寸脉和尺脉这个部位,脉管以上,轻取的时候,感觉又细小又紧,这就是有浮的迹象,但病人太虚了,浮不起来了。这样的病人,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提升病人的阳气,让脉象恢复常脉,脉紧就会退去,病就能好。这个脉紧,就是跳的有力。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从方证相应境到经方扶阳境(上)
第25讲: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关节肿大变形,发热,身体瘦弱,头眩欲吐,该用什么方?
蔡长福前辈常用方剂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第64-68讲
第50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68条条文·芍药甘草附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