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时蒙恬与今世后裔

蒙恬(公元前250——前210年),秦时著名将领,蒙氏蒙骜之孙。其父蒙武,其弟蒙毅,祖孙三代,均为秦将。蒙恬,这位秦始皇时的“蒙家军”统帅,为秦“扫六合,天下一”,建立和巩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传为美谈。

站在历史的河畔

遥望远去的云烟

脚下的黄土地

吟诵着英雄的礼赞

一阵战鼓雷鸣

万千旌旗翻卷

我来了

那是无敌的蒙恬

筑起长城的雄浑

留下直道的宏远

伟岸背影后

那是英雄气概的世代相传……

谨以此诗为序,献给2000年前的英雄蒙恬,还有他的后世子孙们。

蒙恬与定秦立国之功

在《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中,以十余次之多,记述了蒙氏三代将军的战功;“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武子“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管理秦咸阳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忙于清理国务,没料北方匈奴打了过来。秦始皇即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战车开道,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逼匈奴单于溃逃七百余里,把河套一带被匈奴长期所侵之地全部收复,设县44个。第二年,蒙恬率兵打败匈奴,重设九原郡。至此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秦始皇为巩固国防,以防匈奴再犯,又令蒙恬带三十万军工并沿途诸地百姓百万,修建连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这些城墙西自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体,造就了举世闻名的秦万里长城。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骜及其子孙蒙武、蒙恬、蒙毅,义胆忠肝、出生入死、赤心报国、鞠躬尽瘁,为秦帝国攻城略地,开拓疆土,一统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定秦立国之后,将门蒙氏深得秦始皇的尊崇与信任,蒙恬之弟蒙毅也受秦始皇重用,“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蒙恬与修秦直道之劳

欧洲有一条流传甚广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一条宽仅5米左右的罗马大道,竟令欧洲人兴奋自豪了千余年。而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的200年,中国的蒙恬,这位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头”,却早已率领军工,筑修了一条宽30—60米、全长800余公里的“古代高速”——秦直道!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面对的是国内田亩大小不同,车道宽窄不一,律令异法,文字异形诸团“乱麻”。为巩固帝国政权,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站在历史潮头,进行大胆改革。在采取“车同轨、书同文”诸多措施的同时,令大将蒙恬在甘泉山(今淳化县北好花疙瘩)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间修筑“直道”。用以巩固大秦国事。

据《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王开主编)与《甘泉宫志》(姚生民著)关于秦直道所记,我们对秦直道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这条直道,重峦陡峭,峪壑万仞。在22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在如此复杂的地理坏境中筑建直道,工程之艰、之难、之险,可想而知。但是,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堑山堙谷”的浩大工程,在秦国大将蒙恬手下,仅用“二年余”的时间,这条在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的“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可与长城和近代发现的秦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秦直道”便诞生了。百年之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迁随汉武帝刘彻统帅18万兵马沿直道走过一回后,在他的《史记·蒙恬列传》文末,发出了“吾识北边,至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这样确切、这样令人惊叹而又震撼的评价!

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之捷径。道起甘泉山南侧的秦林光宫(汉甘泉宫),沿子午岭巅北去,经今淳化县鬼门关、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一路北行,经富县槐树庄、甘泉县方家河、志丹县安条林场,入榆林市,至内蒙古红庆河,过东胜县西,昭君坟东,过黄河,终秦九原郡。南北总体相直,故称“直道”。198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百万分之一O.N.C(operationalNavigationChart)片上,亦显示出子午岭山脊上这条“秦直道”的遗迹。

蒙恬之死和大秦帝国之灭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巡游稽山途中患病,派身边蒙毅去祭山祈福。七月,在沙丘病死。秦始皇生前未曾确立太子,随游的中车府令赵高得宠于胡亥。于是,与丞相李斯密谋策划政变,勾结胡亥,封锁死讯,并竭力拥其继位。赵高知己前有罪,始皇曾令蒙恬治之,按法当斩。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深知蒙恬于己不利,且与其弟蒙毅一直拥立扶苏。即传假诏,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又以莫须有之罪名,赐死蒙恬。蒙恬不信旨意,欲求见皇帝,李斯派人接管蒙恬兵权并囚禁了他,蒙恬无奈,吞毒自死。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深。生前造就笔千枝,难写忠臣一片心。”

这位2000年前,不辱使命,遇山劈山,遇谷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8.9米的子午岭不回避,监修直道的秦将蒙恬,这位曾在“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被誉为世界高速公路开山鼻祖、“中华第一勇士”的秦将蒙恬,这位作为蒙氏一代枭雄而又侠肝义胆、忠心爱国的蒙恬,在千古一帝的封建王朝里,他的人生轨迹,依旧与春秋时的伍子胥和战国时的秦将白起一样,悲惨至极,堪称为历史上死得最冤的将军!

蒙恬、蒙毅遇害后,大秦帝国即走向衰败。二世胡亥登位,宗室大臣,“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群臣人人自危”,天下大乱,最后,李斯被车裂,胡亥自杀,赵高被砍。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投降刘邦,秦国灭亡。

蒙恬虽然被历史的风尘遮蔽并冤死了2000余载,然而他的丰功伟绩,他以血肉之躯铸造的这座爱国丰碑,却永远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他那崇高的爱国精神,也一定能够,并且永远扎根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心中!

蒙恬与蒙恬之后裔

从《蒙氏家谱源流》及诸多蒙氏族谱看,都有“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徒金陵”的记载。《史记》有“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之记。按《史记·蒙恬列传》关于蒙恬与蒙毅之说,蒙氏蒙恬一门早在秦时,已经在关西“定定”这块风水宝地安居乐业了。据史料记载,族谱记录,近人研究,一致认为,中国蒙氏应是得姓于山东,族发于安定。

那么,“安定”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从《秦代关中地图》标注的关西“定安”看,尽管此地是指今日的甘陕交界处,然归秦所辖。西汉宁夏泾川县泾河北岸的“安定郡”的地理位置,按汉制,也属秦辖陕管。从历史源头看,蒙氏一族今全国各地近60万人之多,均分别因当时情势所逼,从陕西迁徙他地的。

蒙氏蒙恬一族家谱上有“居上林”一说。据考,全国“上林”之地颇多,陕西就有多处。如长安“上林”,泛指长安到咸阳这块地方。淳化县甘泉山“上林”,史载在甘泉山南侧(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一带)。此地有先秦君王所建的甘泉宫,秦始皇、汉武帝时修葺扩建,秦二世在旁曾建林光宫。

甘泉宫隶属秦汉离宫。臣不离君,作为秦军统帅的蒙恬以及蒙府,必然居住于甘泉山“上林”凉武帝村周围之地。据蒙姓相关家谱记载,蒙恬和蒙毅遇难后,“蒙家军”的后代逃离安定(郡),流落于中原诸地。蒙恬之妻原配胡氏,携长子蒙崇德,次子蒙宜德,长孙蒙淡云及其家人,也随之从“上林”蒙府逃出,一路向西而去,只是未曾逃远。

在今淳化县十里塬西北2公里处,有一个叫蒙家村的地方。该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蒙姓人口占到90%以上。经过多次访贤(和年长者座谈)得知,百年来,这儿夏季多发暴雨,村里的耕地经常会被突降的暴雨冲刷成渠。雨后,村民总会在被冲刷的田地里捡到大量的古钱币,经辨认,其多半为秦时的秦半两。且曾挖出秦陶罐和大量的秦砖。

上述记载与文物(出土实物)表明,秦时,这个村落就已经存在,且居住的是蒙姓先民。从蒙家村位置看,距甘泉山“上林”古云阳城址(凉武帝村)约10公里。其间仅有南北走向的沟豁两道。蒙恬死后,居住在“上林”蒙府的妻儿老小,逃难“向西”自然应该是越沟翻豁,落脚在十里塬这儿的蒙家村。

在今咸阳市境内,以“蒙家”命名的村子,除淳化县十里塬蒙家村外,还有旬邑县原底蒙家村,三原县马额镇蒙家村,泾阳县蒋路乡蒙家沟村,泾阳县白王镇下蒙村,泾阳县泾干镇蒙家村(今吉原村)共五个。但据《咸阳市志》记载,并考证相关蒙氏家谱,上述蒙姓村落,均于明中叶之后成村,且均是从淳化县十里塬蒙家村移民而来。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十里塬的蒙家村,就是2200年前蒙恬家人逃难落脚之地;这里的蒙姓村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2200多年、历经艰难困苦而不离不弃的蒙恬后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九原考略
“秦直道”的重大历史事件
秦直道-古代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大动脉
寻迹秦直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