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中道“63古镇”地名来历

明朝时西安市名为西安府曾经管辖31个县,民国二年西安市曾经名为关中道,管辖43个县民国二十一年西安市被立为陪都,名西京市,简称镐

民国二年1913)废明洪武三年1369)以来所设的西安府(辖长安、咸宁两县,领华、商、同、耀、乾、邠、六州与长安、咸宁、咸阳、泾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盩厔、高陵、富平、三原、醴泉、华阴、蒲城、商南、雒南、山阳、镇安、朝邑、郃阳、韩城、澄城、白水、同官、武功、永寿、淳化、三水今旬邑)、长武31),另设关中道治所驻长安县,下辖43县(西安诸县均属之,长安县咸阳县 兴平县 高陵县 临潼县 鄠县 蓝田县 泾阳县 三原县 盩厔县 渭南县 富平县 醴泉县 同官县 耀县 大荔县 朝邑县 郃阳县澄城县 白水县 韩城县 华阴县 潼关县 华县 商县 蒲城县 雒南县 柞水县 凤翔县 岐山县 宝鸡县 扶风县 郿县 麟游县 汧阳县 陇县邠县 栒邑县 淳化县 长武县 乾县 武功县 永寿县1928年废道),成为陕西省和关中道治所,但城市名继续沿用。辖区包括:西安市,第一至第十区;盩厔,第九行政督察区长安、临潼、蓝田、高陵、盩厔、鄠县,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十六年(19271125日,陕西省政府决定设西安市,初名西安市政厅同年127日改名西安市政委员会是为西安首次设市。次年9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驻五味十字(今西安市第六中学西侧大院),面积15.5平方公里。民国十九年19305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提高设市标准,由于人口未达其20万起点,故在同年118日,陕西省政府通令撤销西安市建置辖区复归长安县。民国十七年1928设西安市。从193237日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至194563日终止西京筹备委员会实际存在13年零3个月。民国二十一年1932)日帝发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安建设陪都,定名西京,简称“镐”,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后期,终止此计划,复设西安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直辖市之一1953年复为中央直辖市)

一、长安县17

灞桥镇 位于今西安城东10公里的灞河东岸,即今西安市灞桥区政府驻地。宋置。因桥名。宋属万年县,金属咸宁县,元,明,清,民,因之,明清时为咸宁县八大镇之一。清设咸宁县丞署,人称分县衙门。民国1914年属长安县。其地西临灞河,陇海铁路、西(安)潼(关)公路、西(安)临(潼)公路经此。面积1平方公里。灞桥始于春秋时期,历代均有扩建与重修,是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梁柱式桥梁之一。古代在沿途植柳,阳春三月,柳絮飞扬,“灞柳风雪”是为长安八景之一。秦,汉,唐,清,民国时,离长安东去者,多于此折柳惜别。于翦伐荆,始皇曾至霸上。李白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他在开成五年(840)八月二十日经此,地名灞桥店,见灞河“水色清”。唐在桥头有长亭,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有“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八日,陕西高等学堂、宏道高等学堂、陕西师范学堂等选送的官费、自费生48人赴日留学,陕西布政使兼陕西高等学堂监督樊增祥送留学生于灞桥,其《送陕西高等学堂学生留学东洋序》亦有:“学成名立,三年来归……吾将与三秦父老张乐设饮,相见于灞桥之上”。

新筑镇 位于今西安市区东北17公里处灞河下游东岸,灞桥区新筑乡政府驻地。宋称官碨店,元称新店。宋以后渐成集市,清置新住镇,又称新筑镇。金属咸宁县,熙宗(11351148)时属长安县,后又改属咸宁县,元、明、清、民国因之。面积27平方公里。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此地为漕河南岸渡口,因新住人家,称新住渡,又称官碨渡,后设新筑仓于此(今仓门)。

狄寨镇 位于今西安市区东南17公里处,白鹿原西北部,地处狄寨原中心,灞桥区东南辖乡。宋称普贤镇,明称成市镇。相传为晋文公重耳避难处,因皇位之争出逃19年,流落至秦国的狄。西汉武帝置八校尉,其中将白鹿原上的狄人组成长水校尉。长水即今狄寨南侧之荆峪沟。西晋时即有狄人居此,曾为军寨,故名。明属咸宁县,民国属长安县。有公路通西安。面积1平方公里。明清为咸宁县八大镇之一,向为附近物资集散地。西北1公里,有汉薄太后南陵。西侧有汉南陵县城故址。金有真武庙。

三桥镇 位于今西安城西10公里处,为西安西出门户。明置,因桥而名。明清咸宁县八大古镇之一。明属咸宁县,清因之。民国属长安县。1949年曾名三桥市。明清时尚有城垣,东西各一门,南北各两门,为方圆数十里商贸中心和粮食、棉花物资集散地,民国之30年代初破其城墙开辟为西(安)兰(州)公路。地处西安与咸阳之间,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面积4.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秦阿房宫正殿遗址即西汉建章宫遗址等。三桥古为军事重镇。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西汉建章宫南有便门桥,便门桥又称三桥(一说便门桥为渭河上之桥)。唐“安史之乱”玄宗携杨贵妃出延秋门(今镇北延秋门村),过三桥,杨国忠欲焚桥断后,玄宗念后有宫女千人跟随,故不许焚毁。平灭朱泚叛乱后,将军李晟在三桥戎装迎德宗归回长安。唐末,李克用大军入长安,以骑兵3 000据守三桥,跋扈一时。民国时期,刘振华围西安城,西北军解围部队亦首先控制三桥,作为攻入西安之指挥中枢。

草滩镇 又名草炭镇。位于今西安城北14公里,渭河南岸,西安市未央区北辖镇。清属咸宁县,1949年归长安县。明清为城北重镇,交通要冲。汉唐长安,北去渭北的三座大桥,东渭桥在今耿镇,西渭桥在今咸阳市区,中渭桥即在镇西。清末设咸宁县丞署,民初置长安县县左公署,人称分县衙门。明清时期,往返关东、陕北或进入西安的百货、同官(今铜川)煤炭,均经水路至此,再转运入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在渭河南岸设官渡,渡运同官煤炭,因渭水北移,清顺治年间(16441660)复设官渡于今镇南草店北,称草店炭码头镇。清嘉庆年间(17961820)简称草炭镇,清末始为今名。清末民初每日有上百条商船抵岸,日流量数万人。1924年,鲁迅受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之邀到西安讲学,即由此镇进入西安,当时镇上十字街分布有商铺、旅馆、作坊94家,住户3 000人。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后,渐趋萧条。镇西草滩农场,清代即为牧马场。

阎良镇 位于今西安城东北43公里处,渭北平原荆山原南侧。今阎良区政府所在地。渭北物资集散地。清雍正间(17231735)即为渭北要镇。道光二十四年(1844)镇老街《重修四方寺碑》有“闾阎良善”四字,系由《晋书·姚苌载记》中“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缩写而成。此地和紧邻阎良之党睦镇、钳铒镇、罕井镇均为后秦羌人姚苌发迹地之一。宋《长安志》记为宋永丰乡驻地。杨凯元《西安市地图集》认为阎良镇在西汉刘邦之父万年陵南侧,汉万年县辖此。清雍正《陕西通志》并称阎梁镇。

韦曲镇 位于今西安城南10公里处,原长安县、咸宁县(今长安区政府)驻地。民国建制镇。民国初合长安、咸宁,统称长安县,辖区实为古长安南郊。1949年长安县政府由大兴善寺迁韦曲镇。汉唐韦氏贵族世居于此,且地形屈曲,故名。民国初为长安八大镇之一,街区面积5平方公里,市场繁荣。镇东南有纪念唐代诗人杜甫之杜公祠、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有梁禹甸纂《长安县志》8卷,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张聪贤,董曾臣纂《长安县志》36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陈大经,杨生芝纂《咸宁县志》8卷,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陆耀通,董祐诚纂《咸宁县志》26卷,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翁权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22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据唐贞观年间(627649)《韦史君挺墓志铭》,韦挺21世祖西汉丞相韦贤——我国第一个知老告退的丞相始居于此。唐代与杜曲为韦、杜两大贵族居住地。居住地多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称为曲水。韦氏初居韦曲西北部,漕河流过,故称韦曲。北周逍遥公韦琼居此。后有数十位宰相居此,以宰相韦安石别墅最为有名,以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之诗句。

杜曲镇 又名北杜。位于今长安区东南部9公里,地处少陵原,向属长安县。面积1.5平方公里。因自西周、汉、晋、唐以来,杜氏居此,尤其是唐室贵族杜氏向居于此,且地形屈曲,故名。西周成王八年(前1017),杜氏远祖由唐(今山西汾河下游)迁于杜城。西汉元康元年(前65),汉宣帝刘询选定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西晋名将、学者杜预即此地人。唐代杜曲盛极一时,宰相杜祐居此,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杜氏先后有11任宰相皆居此。杜正伦慕杜族势众前来结族谱,为诸杜不许,之后他亦任宰相,赌气在杜曲东南另建庄园,曰杜固,俗称下杜。杜预十三代后裔、唐诗人杜甫与其祖父、父亲均居下杜。其《曲江三章五句》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杜甫在此居住13年,生活穷愁潦倒,以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于天宝十三年(754)秋离此,在《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有“坎坷辞下杜,飘摇凌浊泾”和“吊影夔州辟,回肠杜曲煎”的苍凉回忆。后秦时,于杜曲置山北县,后周废。清嘉庆《咸宁县志》有“隋梁罗墓志,有山北乡,今杜曲或山北县治”。古迹有兴教寺,为唐僧玄奘遗骨迁葬地,系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另有唐华严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

王曲镇 又名王渠。位于今长安区南10公里,神禾原西坡下,潏水东岸。清建制镇,民国因之,为民初长安八大镇之一。原为汉代帝王狩猎场所,且地形弯曲,故名。又传以西汉时御宿苑一渠得名王渠。面积1平方公里。宋敏求《长安志》有“西汉水衡禁囿、宜春下苑中有御宿苑和王渠”。镇西河道亦称御宿川。宋人张礼《游城南记》有“饮于御宿川至王渠,醉还申店”。1935年东北军调陕,张学良在此创建军官训练团(后改为东北军官学校)镇南潏水岸青龙岭有张学良将军故居(后为胡宗南别墅)。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此地军官教导团成为一个进步势力的中心。1938年胡宗南在其原址成立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至1947年毕业学生38 000余人。

郭杜镇 位于今长安区西7公里之毕原,长安八大镇之一。清置,以郭、杜二姓得名。向属长安县。据郦道元《水经注·浐水篇图》,其范围内有汤杜亳国京城——杜京。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洛邑,杜人以其祖先起源于亳(今河南商丘),建立汤杜亳国,占有丰水至渭北大片沃土,立国57年。司马迁《史记·秦本记》有“秦宁公三年(前713)秦与亳战,秦王奔戎,遂灭汤杜”。镇西有仓颉造字台遗址,为高6米,周长54.8米之土台。在夯土中出土有新石器时期遗物,古代因系一古文化遗址而加以保护,名“仓颉造字台”。宋敏求《长安志》有:“三会寺……唐景龙(707709)中中宗幸寺,其地本仓颉造书堂”。镇南2公里有秦将杜回墓。《左传·宣公十五年》载,秦桓公十年(前594),秦晋之战,秦将杜回死。此前,晋国大夫魏颗之父死,按当地风俗,该将父亲遗妾从葬,然而魏颗却让其改嫁。这年魏颗率军与秦将杜回作战,杜回勇猛,无法取胜,魏颗忽见一老者“结草以抗杜回”,杜因之被捉获。原来老者系其父遗妾之父,为报答女儿不从葬之恩,遂有“结草”为绳拌杜脚以报恩于魏颗之举。后来,“结草”成为“受恩深重”、“义气”的同义词,“结草抗杜回”也成为报不杀之恩的成语。李密《陈情表》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之句。镇东南2.5公里大居安为唐华林乡居安里,安史之乱中,郭杜镇所在的城南毕原、凤栖原一带为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和副元帅郭子仪大战安守忠十万叛军之地。镇东南3.5公里之周家庄,有“三害冢”,即西晋御史中丞周处墓所在地,因周处少时欺侮邻里,被称为家乡“南山虎、河中蛟、周处”三害之一。周处偶然从一老人口中得知自己被乡亲们称为三害之一,极为震动,于是进山打死“南山虎”、下河杀死“河中蛟”,最后自己决意浪子回头,痛改前非,一直做到西晋御史中丞。西晋元康六年(296)在率晋军与氐人齐万年的关中之役中战死,被友人葬于此。镇南2公里大仁村(古称尹村)有西周大将尹吉甫墓。傅增祥《秦游日录》认为大仁村西北的几个古冢,为西周文王、武王、周公陵墓。镇南4公里赤栏桥有隋代永安渠遗迹,向为城南名胜。唐诗人温庭筠有“正是玉人断肠处,一江春水赤栏桥”。清雍正《陕西通志》有:“永安渠,隋文帝开皇三年(603)自香积厨堰分出,经赤栏桥,西北入城,经西市而入苑”。

鸣犊镇 位于今长安区东北15公里处,少陵原东边。宋镇,因镇东鸣犊泉得名。该地处浐河断层边缘,又处秦岭沿山断层组带,泉水时断时续,隔若干年会发生地啸,其声如老牛呼犊,故名鸣犊。宋属万年县,金、元、清因之,均属长安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划咸宁、镇安、蓝田地置孝义厅(相当于准县级行政单位,今柞水县前身),治所设于鸣犊镇(后由此迁今柞水县药王乡)。民国四年(1915)废,改入柞水县。清雍正《陕西通志》记鸣犊镇“汉武帝猎于鸣犊之西原”。清嘉庆《咸宁县志·祠祀志》记钟楼寺:有“寺在城南四十里鸣犊里,即万年县故址”。一说万年县未曾设此。一说后秦姚兴所置山北县治一度在此。

太乙宫镇 位于今长安区南16公里处,秦岭北麓太乙峪口。因西汉太乙宫建此而得名。《三秦记》载,“太乙山在长安东南八十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4)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宫”。其街区主体名“四皓村”,系以“商山四皓”得名,汉代在此建有四皓庙。宋敏求《长安志》有“四皓庙在终南山,去县五十里,唐元和八年(813)重建”。镇南5公里为翠华山风景区。镇西有南五台风景名胜区。

子午镇 位于今长安区南12公里处,地处秦岭北麓古子午道,为关中通汉中的四大古道之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镇南子午峪而得名。宋景祐三年(1036)置镇,明、清、民因之。秦即驻军把守,时称蚀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即取道蚀中抵南郑。西汉元始五年(5),王莽于谷内设子午关,子南,午北,故名。唐玄宗时,因杨贵妃生四川,好食荔枝,遂经此由驿卒飞骑将四川涪州鲜荔枝转送长安,故又名荔枝道。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东北侧有子午温泉。

又名莎城镇、义谷镇、尹家卫镇,俗名引驾回。位于今长安区东南17公里处,少陵原南端,咸宁八大镇之一。汤峪、库峪、大峪、小峪四个出山口交汇于此,是连接终南山与关中平原的枢纽。唐称莎城镇。唐乾宁二年(895)七月,昭宗李晔为避王行瑜、李茂贞劫持,随李筠逃出长安启夏门,寄宿此镇。镇南义谷镇(谷口)被洪水冲毁,一度迁此,故有“先有莎城,后为义谷”之说。明代右卫驻军于此,因尹姓人居多,又称尹家卫,俗名引驾回。明清为尹家卫镇,清为咸宁县县丞署驻地,俗称分衙门。民国初改为引驾回镇。民国间有大小商铺100余间,资本在万元以上者有永丰聚、崇德源等五大商号,在西安、湖北郧阳、河南界牌等地均设分号,经营山货土产与食盐等资本在万两以下、千两以上的中等商号有30余家。

大兆镇 又名大兆社。位于今长安区东南10公里处,少陵原北部。清雍正年(17231735)间置镇。地处汉宣帝许皇后少陵兆域内,故名。因其冢较宣帝杜陵小,故称少陵,称原为少陵原。陵园内自古为禁区,称兆域,各兆域间此域最大,故称大兆。民国二十七年(193951日,长安县治所由西安西大街迁此镇洪福寺,至1949年。

又名沣峪镇。位于今长安区西南15公里处,秦岭北麓,金沙河西岸。因南端2公里之沣峪口为扼子午古道沣峪之入口处,故元代称沣口,滦村,清末民初称沣峪镇。沣峪本汉子午道,因入口处悬崖峭壁,水流湍急,难于通行,故子午道则从东侧一小峪(今子午谷)绕路入山。南朝梁始在此凿栈道,时修时毁。唐在镇东南侧建净业寺,为佛教律宗之发祥地,唐又在东侧建有沣德寺。镇南1公里清华村,南依清华山,峰巅有隋代所建禅定寺,有卧佛殿、石刻卧佛。镇东鸭池口村,为唐严福寺出寺路口,得名阿寺口,元代演变为今名,并成为军屯之地。《元史·世祖本纪》有“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鸭池等处招讨使钦察所领南征新军不能自瞻者千人,命屯田于京兆”。据《徐海东回忆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经此,在沣峪镇召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决定挥师西进甘肃,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并留陈先端等千人成立红军四十七师留守蓝田革命根据地。

斗门镇 位于今长安区西北18公里,沣河东岸。清置镇,为传统古集镇,长安八大镇之一。因地处两汉昆明渠排水口斗门附近,故名。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6),在周、秦镐池基础上凿成昆明池,集长安城用水、水运、游览、养鱼、练习水军等多功用为一体,斗门镇即位于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故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巡抚毕沅奏设长安县丞署于此。镇南有石父庙,镇东有石婆庙,其中有汉武帝所立石父、石婆石像,分别为牵牛、织女像,不过自宋以来将石婆误为牛郎,将石父误为织女。为此,斗门镇每年阴历七月七日有古庙会,纪念和演绎忠贞爱情故事。镇北部有西周镐京遗址。

二、临潼区8

骊山镇 今临潼区政府驻地,地处骊山北麓,渭河南岸。民国二十三年(1934)置镇。1949年曾名临潼县城关镇。因南侧骊山得名。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历为临潼县治所。相传原始母系氏族部落之女娲氏曾居此。罗泌《路史》有“女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在今陕西平利县境),继兴于丽”。商时,此地为丽国,亦称丽山氏。周时,加“犬”旁或“马”旁卑视之,以与本族加“戎”相区别,遂有“骊戎”、“骊山”之称。秦置丽邑,统一后改置郦县。西汉改郦县为新丰县。唐天宝四年(745)在此置会昌县,天宝七年(748)又改为昭应县。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改为临潼县。镇东6公里为秦始皇陵。镇南侧为骊山风景区,山上有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台古迹。镇北1公里临河东岸有姜寨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镇内有唐华清宫遗址。镇南大街东侧有宋横渠书院遗址(今华清小学内),为关学创始者张载讲学和“终死于书坛”之地。20世纪30年代,华清宫为蒋介石行辕,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即发生于此,骊山腰部有西安事变遗址兵谏亭。文献有武之望纂《临潼县志》4卷,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高翔鸾纂《重修临潼县志》不分卷,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赵于京纂《临潼县志》8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史传远纂《临潼县志》9卷,图1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杨彦修纂《临潼县续志》2卷,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谭麟纂《临潼县续志》4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刘长耀纂《临潼县志》9卷,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新丰镇 位于今临潼区东北7.5公里处,南依马额原,地处渭河南岸阶地形成的东西走廊,自古为交通要道。宋置镇。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至民国,向属临潼县。商属丽国。周为蕞、戏两邑。秦置丽县。西汉高帝七年(前219)高祖仿故里沛县丰邑街形房舍在此筑城,并迁故乡人于此,遂名“新丰”,并设新丰县。唐垂拱二年(686)改新丰县为庆山县。神龙元年(705),复为新丰县。天宝七年(748)并入昭应县。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镇南1公里,有鸿门宴遗址。镇西南2公里,为《水经注》著者郦道元遇害处。另有秦扶苏墓、唐庆山寺遗址、唐奉天皇帝齐陵等。

代王镇 又称代王邸,代王店,代王街。位于今临潼区东8公里处,南依骊山,东濒戏水,处于马额―代王原中心。民国自然镇。有西汉代王刘恒(后为文帝)庙,故名。明清以后称代王街。据《汉书·文帝纪》:高祖刘邦之三子刘恒封为代王,驻代州(今河北蔚县一带)。高祖死,吕后临朝称制,,诸吕专权15年后,吕后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平灭诸吕,拟迎立代王刘桓入京为帝。然而,有人拥立齐王刘襄,有人拥立淮南王刘长,最后议决拥立代王刘恒,大将灌婴却与齐王刘襄合兵一处对抗,长安城内剑拔弩张。这时,自代州南下的代王刘恒过东渭桥,却未敢轻易入长安,遂避居代邸(即代王镇所在地),以观动静。之后,终于即位为孝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对内重农,减轻刑罚,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政策,不轻易动兵。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与其子景帝创两代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古迹有丽戎国遗址、周幽王、褒姒、蔺相如墓。镇西南2公里为秦始皇陵。

马额镇 又名马崖。位于今临潼区东20公里之马额原,龙河西岸,骊山北麓。明清置镇,向为临潼东部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清《临潼县志》有“马额镇,一名马崖”。马额原指古骑战中保护马面之甲具(今临潼博物馆藏有秦陵马额与春秋时青铜马额实物)。1949年,李先念等经由马额往返于延安、中原等地,设有“红色交通站”。

斜口镇 位于今临潼区西5.5公里,南依骊山西麓,北为渭河一级阶地和陇海铁路,东西为铜人原与代王原交错之丘陵。清置镇。清乾隆《临潼县志》列斜口镇为临潼十八镇之一。清属临潼县,民国因之。1949年废。因街区形势斜向偏东北—西南,故名。镇西南3公里为窑村,自清乾隆年间向为十里窑场,其村西有西汉成帝昌陵,施工5年中途另择陵地,一度曾因陵设昌陵县。镇南侧为唐长安至华清宫御道,并有白鹿观遗址。

雨金镇 位于今临潼区北20公里处,渭河北岸。明清置镇。其得名:一说来自《太平寰宇记》“有一泊每天雨水流入似金色,故俗呼雨金堡”之记载;一说秦人自认属“水德”,按“金能生水”,“金瑞”是久旱得雨之词;一说“雨金”系此地陨石雨降落相传而来。宋敏求《长安志》有:“雨金堡周八百步,东有雨金泊。……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后因堡名”。《史记·六国表》有“秦献公十七年(前368)雨金栎阳,四月至八月”。《汉书·郊祀志》释之:“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峙畦栎阳以祀白帝”。民国十六年(1927)秋冬,甑寿珊部中共支部负责人王太吉学兵队驻此,为中共在渭北之活动中心,有“红雨金”之称。

栎阳镇 位于今临潼区北30公里,渭北清河南岸。宋为栎阳县治所,并置镇。元至元四年(1267),撤县留镇,划归临潼县,明、清、民国因之。1949年废。栎阳曾为秦都,历史悠久。《史记·秦本记》有“(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表明秦献公自雍迁都栎阳,直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曾在栎阳诏令天下,用商鞅之法;秦末,楚霸王三分关中,立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仍以栎阳为都,直至高祖七年(前200)未央宫成,始迁长安。汉高祖十年(前197)改栎阳为万年。由此可见,栎阳历战国、秦,至汉初前后80余年,为全国政治、文化要地。之后的考古发掘证实,其城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2.2公里,城有六门,有东西街道2,南北街道1,并有大量瓦砾堆积,出土有金饼、铜釜、铁铲、铁块、石磨、石范、石夯头、绳纹筒瓦、板瓦、水道、井圈、陶盆、瓮、罐、钵、簋等秦汉文物。老城部分城墙及北门遗址尚存。镇东北侧清河上有栎阳桥。清雍正《陕西通志》有“东阳桥在栎阳镇之东,一名栎阳桥。跨清河,桥通渭北要路。总制武之望所建,石坚且阔,利济至今”。

相桥镇 位于今临潼区东北20公里,地处渭北平原,石川河东岸。清置镇。北宋宰相寇准在此建桥,故名。向属临潼县,为四乡物资集散地。1949年撤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经郭莨城……又南如于渭”。郭莨城即此,今街北侧贵刘村当地仍读郭良村。清末,此地连年酷旱,村民死逃殆尽。民国时期,镇绅秦颂丞恶霸此地,圈地立约,占地4 000余亩(267公顷),盘剥百姓,民愤极大,后被宣判死刑。

三、蓝田县7

蓝关镇 又名峣柳城、峣霤城、青泥城、青泥坊。位于今西安市东南45公里,网峪河入灞河处北侧,为秦楚古道要冲。东、南为秦岭山区,北为秦岭支脉骊山南麓,西为白鹿原,中部为灞河流域东西向川道,素有“七山、二原、一分川”之说。民国二十七年(1938)置镇。以北周时曾置“蓝关”于此,故名。向为蓝田县治所。唐韩愈被贬潮州,途径蓝关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此地在西周时为弭伯封地。镇南辋峪口新村出土有弭伯簋。西汉时以面对峣山并多柳而称峣柳城。王莽时改为峣霤城,后复原名。三国魏于此置青泥军(相当于县级军事建制),故又称青泥城。北周武成元年(559)于城侧置青泥关。建德二年(573)蓝田县治迁此,次年以县名改青泥关为蓝关。唐至清,均称青泥坊。杜甫《崔氏东山草堂》有“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有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王维别墅遗址、唐水陆庵、唐大福和尚碑等。镇内有清芸阁书院遗址,为清代关中著名书院。另有汤峪温泉、辋川溶洞等风景区。民国二十七年(1936)西安事变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七师驻此,后据国共协议撤出,开赴抗日前线。文献有李进思纂《蓝田县志》2卷,明嘉靖八年(1529)修,隆庆五年(1571)续修刻本;杨呈藻纂《蓝田县志》4卷,首1卷,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郭显贤原本,李大捷等增纂《蓝田县志》4卷,首1卷,清雍正八年(1730)增刻顺治本;王开沃纂,王芾续纂《蓝田县志》16卷,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蒋湘南纂《蓝田县志》16卷,清道光十九年(1839)修,二十二年(1842)刻本;袁廷俊(“俊”改单立人旁为提玉旁纂《蓝田县志》16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牛兆濂纂《续修蓝田县志》22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三十年(1941)铅印本;无名氏纂《蓝田县乡土志》2卷,清宣统二年(1910)抄本。

泄湖镇 又名咽瓠,亦作洩湖镇。位于蓝关镇西北9公里灞河东北岸。清置。向属蓝田县,为四乡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因泉而得名。宋敏求《长安志》有:“咽瓠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今在镇东南侧)。《旧图经》有:“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遂持瓠抽泣),因名咽瓠泉”。后谐音演变为洩湖泉,并以泉名村,复为镇名。镇北陈家窝子有蓝田猿人遗址。循灞河河床故道依次布有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

焦岱镇 又名焦戴镇。位于蓝关镇西南12公里秦岭北麓,白鹿原南端,焦岱河北岸。宋置,向属蓝田县,元因之,明改名为焦岱镇。以焦、戴二姓得名。为县南农副、山货贸易重镇。宋《元丰九域志》载蓝田县有“焦戴镇”。镇内有西汉鼎湖宫遗址。《三辅黄图》有: 鼎湖宫“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汉武帝于此建宫”。陈直注:“鼎湖宫遗址在今蓝田县焦岱镇”。后在此出土有“鼎湖延寿瓦当”。《汉书·郊祀志》有“天子病鼎湖甚”。《唐诗纪要》说唐时焦戴为风景名胜地。附近有金和中型钍矿。民国二十四年(19357月,红二十五军驻此。

汤峪镇 又名石门汤、石门坊、石门峪。位于蓝关镇西南18公里,汤峪河北岸,秦岭北麓。民国自然镇,向属蓝田县。因汤峪自然温泉而得名。唐为石门关驻地,清末民初称石门坊、石门峪。《水经注》有“狗枷东川出南山之石门峪”。《长安志》有“石门谷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县”。《旧图经》有“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溶不积。僧曰:必有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天宝年间(742755)又建皇家临幸设施,玄宗赐名大兴汤院。抗日战争时期,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此设伤病疗养院。

玉山镇 又称许庙镇。位于蓝关镇东18公里,灞河北岸,灞、峒、流、泥、清五峪水汇流处。清置镇。因山中产玉,故名。民国二年(1913)置。1949年废。历为县东重镇与山货土特产物资集散地。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有:“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镇北有汤兴寺,传为汤商后裔居此所建。镇南玉山村,传为秦始皇传国玉玺采玉处。唐武德三年(620)至贞观元年(627)为玉山县治所。镇南曲子村,宋称万全堡,有唐万全宫遗址,民国八年(1919)尚存铁香炉、断垣、古柏等。宋置玉山乡于此。清置许家庙镇于此。民国十六年(1927)和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共农民运动中心地带和游击队活动地带。

华胥镇 又称华胥渚、油房街。位于蓝关镇西北15公里,灞河东岸。古称华胥渚,清嘉庆年间称油房街。民国初设镇,后改为乡。向属蓝田县。因华胥陵在此而得名。秦献公十八年(前367),秦献公封其子向于此为蓝田君。宋敏求《长安志》载:蓝田古城、荆轲墓在县西三十里(今镇小学内),据此推测古蓝田县城在镇西一带,与《蓝田县志》“在芷阳城南十五里”的说法相合。镇西侧有华胥氏陵,史载伏羲、女娲均为华胥氏所生,并兄妹未婚,繁衍人类,故华胥氏向被认为“中华”、“华夏”或汉族始祖。

葛牌镇 位于蓝关镇东南32公里,秦岭山区。明、清、民国建制镇。因姓氏得名。蓝、商、柞边界地物资集散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至此,在镇南文公岭歼敌一旅,成为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被列为土地革命时期革命老根据地。

四、盩厔县(周至县)7

盩厔县城关镇 位于今西安市西南80公里,渭河南岸(今称周至二曲镇,1984年改置)。清末置盩厔县城关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复置盩厔县城关镇。向为盩厔县治所,民国因之。宋敏求《长安志》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又地处城关,因以名之”。周建德三年(574)盩厔县治由今终南镇迁此(镇西古城村)。唐代筑城于今镇老城。镇西南小土原有唐代八云塔,传为镇城而筑。镇东南15公里处有楼观台,传为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结草楼观天与迎老子筑台著《道德经》处,传周穆王亦游此建楼观宫。镇西南17公里黑水峪口有仙游寺,原为隋代仙游宫遗址。秦汉在此建长杨宫、五柞宫、青梧观、葡萄宫等;隋唐在此建宜寿宫、文山宫、凤凰宫等。明代建有城隍庙、木牌坊。清代建有万寿宫正殿。同治二年(1863)十月,太平天国蓝朝柱攻占县城,打死知县庆麟、把总张得禄,据城历时4个月,后撤至陕南。民国十八年(192912月,警察催税,在临川寺吊打农民,导致中共领导的农民暴动,15日攻下县城,县长杨增涧逃至哑柏镇被当地农民武装截获。有章泰纂《盩厔县志》10卷,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王开沃纂《重修盩厔县志》14卷,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刘昆玉纂《广两曲志》2编,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盩厔县志》8卷,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左一芬纂《盩厔县乡土志》15卷,清末抄本(记事至光绪二十七年)。

终南镇 又名清平镇。位于盩厔县城关镇东15公里,田峪河入黑河处东南侧。明、清置镇,民国初因之。宋终南县治此,故名。历为盩厔县东北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盩厔县于此。北周天和二年(566)析置恒州(约在镇东1公里)。唐武德三年(620)废恒州复置终南县,贞观八年(634)并入盩厔县。宋《元丰九域》记为清平镇。宋大观元年(1107)置清平军(县级)于此,复置终南县,元至元(13351340)废。古迹有唐东临寺与宋太平宫、大兴宫、清贤宫等遗址。

楼观镇 位于盩厔县城关镇东南19公里,秦岭北麓。清初置镇。以镇南道教圣地楼观台而得名。属盩厔县。明代为焦家里。《重修盩厔县志》载:清同治三年(1877)五月,太平天国起义军蓝朝鼎驻焦家巷,六月,陕西中丞刘蓉统兵围攻。镇东南2公里为楼观台,原有尹喜庙。楼观堡西有老子墓。

焦镇 位于今楼观镇内。清初置镇,属盩厔县。民国因之。1949年废。有焦家巷,故名。

广济镇 位于盩厔县城关镇西南7公里。清置镇,为清代盩厔八大镇之一。因广济渠而得名。《西安府志》有:宋代在全国广凿“广济渠”,盩厔亦凿之。“宋开宝二年(969)……盩厔故渠,惟广济一渠,发源西骆峪,直注县西城壕”。唐安史之乱后,此地为宦官鱼朝恩之神策军驻地,故又名神策寨。

哑柏镇 曾名太白镇、亚柏镇、亚白镇。位于今盩厔县城关西8.5公里,渭河南岸。唐、宋、元均称太白镇,明、清称哑柏镇。元属盩厔县,明、清、民国,因之。相传周文王行此问道,错将柏树当人,趣曰柏树为“哑柏”,因名。一说由明清的“亚柏”、“亚白”镇名演变而来。镇内有明嘉靖康海重建之玄真观,明玉皇楼、清戏楼、魁星楼保存完好。元代,此地与镇东2.5公里之槐花村、镇西3.5公里之杏园等,皆为兵屯之地。明康海《玄真观碑记》、清《陕西通志》有“亚柏镇”之称,清《盩厔县志·图》有“亚白镇”之称。

青化镇 又名青化街、青化店、羌化店、青花镇。位于盩厔城关镇西16公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置镇,称青化店镇,属盩厔县,民国因之。为盩厔与郿县交界处的物资集散地,两县各设青化乡分治东西,郿县辖区称上青化街,盩厔县辖区称下青化街。宋敏求《长安志》称“青化店”;古碑亦作“羌化店”;清雍正《陕西通志》作“青花镇”。附近嘉会堡有西周文化遗址。

五、鄠县(户县)6

鄠县城 位于今西安市西南35公里,今户县治所(1964年“鄠”简化为“户”),崂峪河东岸(1984年改为甘亭镇)。《史记·夏本纪》注有“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商为崇国所在。罗泌《路史》指“商为崇国。商之崇邑,今永兴鄠北二里有故城”。商晚期,周文王伐商,先灭鄠县东邻崇侯虎之封国“崇国”,复在鄠县东35里都“丰京”,建“灵台”。《诗经》有“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即指此。秦为鄠邑,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东汉因之。晋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属京兆郡,隋因之。唐属京兆府,五代、宋、金,因之。元代先后属安西路、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甘亭”之称出于《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孔安国注“甘,有扈郊”。秦有甘亭之称。其城中心有明建钟楼。城东南35里终南山圭峰脚下有草堂寺。有城西2公里陂头村为古渼陂风景区。城北有古崇国遗址,《淮南子》《吴越春秋》皆以为,“崇”以高大城堡得名,是有我国史以来最早的城堡。文献有赵某纂《鄠县志》,明万历(15731619)间刻本;康弘祥纂《鄠县志》12卷,图1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周梦熊纂《鄠县重续志》5卷,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孙景烈纂《鄠县新志》6卷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吴继祖纂《重修鄠县志》10卷,首1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佚名者纂《鄠县乡土志》3卷,清光绪末年抄本。

秦渡镇 位于鄠县城东14公里,沣河西岸。宋置镇,属鄠县,后世因之。由渡口演变而成。其得名,一说因秦国政治中心在此,为丰旧城所在,秦穆公曾在此俘获晋侯,会盟、割城,故名;一说因后秦姚兴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设渡于此,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诗》有“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情”,故名。《鄠县志》有:“秦渡即古丰地,丰旧城在焉”。西周灵台遗址在镇北600米。镇东南侧滹沱村有西周文化遗址。后秦设渡后,商贾云集。明清时,贸易兴盛,多山西、河南客商。镇东广济桥为通长安与邻县要冲,桥头碑记有:“唐人卢广天宝间协修,元时盐商李良贵捐金二百两重葺”。

大王镇 位于鄠县城东北12公里。明置镇,清因之,向属鄠县。相传王姓人在此开大王店、小王店,故名。明清以来的传统古集镇。明《鄠县志》已称大王镇。镇南侧横岭真守村,镇北宋村均有新石器文化遗址。民国三十六年(19470王振林在此建立中共组织,成立游击队,曾策动鄠县机场守军一个营起义。

祖庵镇 又名双溪镇。位于鄠县城西北6.5公里,甘河东岸。清乾隆年(17361795)间置镇。清属鄠县,民国因之。因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阳遗骨葬此,故名。“双溪”则因“甘水夹流”而名。鄠县西部工农业产品集散地。清雍正《陕西通志》名为双溪镇,民国《广两曲志》则为祖庵镇。金大定十年(1170)道教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在此结庵,故被道教弟子称为祖庵。元正大四年(1227)改为重阳宫,元至元二年(1265)赠封为重阳万寿宫。此宫元时为全国72路道教之总集合点。其原宫观建筑规模浩大,地位显赫,范围东至东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内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建筑5 048间。道观范围的土地等物产皆归重阳宫所有,控制有众多佃农为其佃耕,供养近万名道士与元朝皇帝所派的护宫道兵3 500名,《圣旨碑》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与皇帝钦命的“高等人”来往,并免去此宫的所有大小差役铺马。现遗址很小,保存有30余通汉文与蒙文刻成的碑石,人称祖庵碑林。

草堂镇 位于今鄠县城东部17公里,沣河西岸,圭峰山北麓。成镇年代不详。历属鄠县。因后秦名刹草堂寺得名。镇北有西周文化遗址。镇内草堂寺为翻译佛经圣地。后秦姚兴弘始四年(401)印度僧人鸠摩罗什居此,与姚兴及沙门弟子3000余人校译梵文经典97427卷,是为用中国文字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外国书籍,故唐太宗李世民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之题诗。译经之后,姚兴又令鸠摩罗什自寺内讲经,远道而来者有约5 000人。鸠摩罗什在此创立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和成实宗两个新宗派,号称中国三大翻译家之一,居此10余年,后圆寂于此。现存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二柏一眼井、定慧禅师传法碑(柳公权篆额)等。其中,修竹掩映之井,每至秋冬早晨,冒出一股烟雾,直往帝都长安飘去,人称“烟雾井”。其南依圭峰,又称尖山,如同圭玉,每逢夕阳西下,轻烟淡雾弥漫山颠,史称“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寺东南1.5公里,有高冠瀑布,气势汹涌。民国十六年(1927)曾在此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农民自卫队,镇东下草村关帝庙是为中共在鄠县创建的第一个支部。

庞光镇 位于鄠县城东南10公里,秦岭北麓。明万历十九年(1591)置镇,清、民国均置镇。鄠县南部传统山货、农副产品集散地。此地人杨砺,北宋太祖时中进士第一名,官至枢密副使。

六、高陵县4

鹿苑镇 位于今西安市东北35公里,渭北平原,南依渭水,今高陵县治所。宋置镇。元、明、清、民国因之。1913年废。唐设鹿苑县于此,故名。高陵县则因其地势较高而得名,《尔雅》有“大阜曰陵”。《元和郡县志》称“高陵县,本秦旧县,孝置公”。秦昭王封其弟显为高陵君。王莽改高陵为千春。东汉复为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394)改为高陆县,隶京兆郡。隋大业二年(606)复名高陵县。唐武德元年(618)析为鹿苑县。元代先后属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镇东南1.5公里有三阳塔,推测为宋辽建筑,明正德十六年(1521)碑刻记载,原建于昭慧院内,因地处泾阳、咸阳、渭阳,故名三阳塔。文献有鹿苑镇东街人吕柟纂《高陵县志》7卷,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白遇道纂《高陵县续志》8卷,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樊景颜纂《高陵县志》10卷,序图1卷,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高陵县公署纂《高陵县乡土志》,民国初年稿本。

通远镇 又名通远坊镇。位于鹿苑镇西4公里。清置镇,1949年废。以高陵城北门名通远门得名。元代称通远,明清称通远坊镇,向属高陵县,为四乡农贸产品集散地。镇内有清初建天主教堂,为罗马教所属关中和三原教区中心。镇西北部有灰堆仰韶文化遗址。

又名耿家集,景家集。位于鹿苑镇东南3公里,东北两面临渭河。唐、宋置渭桥镇,金改为渭城镇,明嘉靖年(15221565)间改为顺乡镇,清雍正年(17231735)间复置渭桥镇,清末改为耿家集,民国初改置耿镇,属高陵县,民国后期废。以耿姓聚居于此而得名。临潼与高陵毗邻地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北渭河大桥为通渭北交通要冲。镇东侧周家村白家嘴西南300米处有唐东渭桥遗址。自西汉即在此建东渭桥,为长安北去的三大孔道之一,亦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占长安,唐德宗逃至奉天(今乾县),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即驻东渭桥,朱泚多次攻打东渭桥不克,唐军扼此咽喉并获渭北兵力与物资接济,最终收复长安。唐末,唐代北节度使李克用亦率沙陀兵与黄巢起义军战于此桥,李克用最终攻入长安。镇北部偏东有唐将军李晟墓,存有虞世南撰,柳公权书唐西平郡王李晟墓碑,世称“三绝碑”。

毗沙镇 位于鹿苑镇西8.5公里,今废镇为村。唐置镇,宋、金因之,明为毗沙里,清复置镇。因毗沙门为《毗沙门经》中之北天门,毗沙为佛门四大天王中之镇北天王,毗沙镇即镇守长安北大门之意,故名。北宋《元封九域》、《金史·地理志》均载毗沙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市版图为何10区3县?3个原属咸阳,3个原属渭南!
今日荐书|一部长安志,半部中国史
西安市曾被撤销,只因当时因人少地少,如今成西北第一城市
城市历史之西安市
不为人知的西安历史:一梦千年,恍若隔世
新城区和碑林区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