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你拼命惩罚孩子, 他仍不知悔改

点击加载图片

文|可可爸

孩子犯错,被父母打骂,此时的孩子内心在想些什么呢?

也许,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犯错,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实在不行,各种惩罚手段通通来一次。

结果呢,孩子过几天,同样的错误,原原本本地给你再来一次。气的老母亲一口老血喷洒而出,身心疲惫,百般无奈!

郑州有个12岁男孩,经常偷父母的钱出去玩耍。这一次又偷了500元,消失了三天,父母几经周折才找到他。

回家后,被吊在了晾衣架上,妈妈拿着鞭子一遍遍的抽打。

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每次孩子偷钱出去,都是打游戏花完才回家。回来后,忍不住打了孩子,想让他长点记性。

事实呢,孩子被打后的确收敛了几天。可好景不长,孩子依然会偷钱出去玩。

面对顽皮,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大多数会使用体罚。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何如此呢? 可爸最近看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观点,分享给你。

点击加载图片

01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以及家长教育专家。

他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也就是说孩子犯错后,父母惩罚孩子,可能起不到效果,只会让孩子下次更加小心翼翼,防止被父母发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父母惩罚孩子,就像上面郑州男孩的爸爸一样,是希望孩子能长记性,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就像我们开头问的:“被惩罚的孩子,当时在想些什么呢?

事实上,很少的孩子在自我反思。孩子此刻的体验就是被父母打的好痛,我好害怕。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被惩罚”这个痛苦的情绪结果上。

早已忘却我做的这件错事,会导致什么事实后果

即使你一再强调,会带来某某严重后果,但孩子没有最后体验到,无法感同身受。或他此时在体验被打的痛苦,已经盖过了做错事会带来什么后果,考虑不了那么远。

当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被父母惩罚的这个点,下一次,他想的全部是我如何更加小心谨慎,不要被父母发现。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当初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犯错,惩罚我们时,你是不是也抱着下次更小心,防止被发现的心态。

错误依旧会犯,只是孩子的心思都放在如何防止被发现上。不了解背后原因的父母,只会一次次地更加凶狠惩罚孩子,恶性循环下去。

同样,在孩子犯错后,父母责罚本意是为了孩子改正错误。但反过来讲,又在变相地保护孩子。阻挡孩子去体验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有的孩子经常不吃饭,当挨饿时,大多数父母会用批判的语气说:“早和你说过,要吃饭,要多吃一点,不然会饿的。就是不听我的话!

被批评的孩子感到痛苦和愧疚,但每个人都不喜欢痛苦和愧疚。孩子便会调用精力来和父母对抗,慢慢地这些情绪盖过了不吃饭导致肚子饿的体验上。

惩罚阻碍了孩子去体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孩子也就无法彻底明白我的行为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

02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不吃饭的孩子,如果父母控制好零食,下一次饭点前肯定会感到饿。当孩子饿时,父母不要说教,责骂,而是去抱抱孩子,鼓励孩子一定可以坚持到吃下顿饭。

这个过程中,孩子唯一体验到的是我好饿,没有别的情绪体验。我为什么会这么饿?这样的情景发生几次,孩子便会明白,原来是我不吃饭或饭吃的太少,导致这样的结果。

孩子以后还会不好好吃饭么,肯定不会的,谁都不想体验饿肚子的感受。

点击加载图片

若是父母不断说教,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抗父母的情绪上,无法清晰地体验当下的感受。孩子体验到的都是负面情绪,这只会孩子破罐子破摔,消极,反抗,故意不吃饭报复。

简单点,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是父母教给孩子最好的成长。

贵阳有个8岁男孩,因破坏班级班物,老师打电话给男孩妈妈要求赔偿,而妈妈的做法被网友赞上了热搜。

妈妈告诉儿子,自己没钱。要他自己到街上捡垃圾换钱,然后赔偿班物。

点击加载图片

妈妈说:“孩子平时比较顽皮,喜欢搞破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终男孩说捡瓶子太累了,以后再也不会搞破坏了。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而这个后果让孩子感到累,难受,痛苦,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没有人喜欢,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下次破坏班物前,他自己会掂量掂量。

自然结果的惩罚就是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些后果给他带来痛苦的后果,规避危险感受是人的本能,孩子自然会主动改正过失。

03

以尊重的心态和孩子对话

孩子犯错,除了让他体验自然结果的惩罚外,还可以尊重平等的姿态和孩子沟通,这样的对话,孩子更能够听进去,改正错误行为的概率更高。

人与人之间的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平等模式和等级模式。

平等模式的核心是尊重,等级模式的核心是权利

比如女儿做作业拖拉,我催促后依然无效果。我开始说教,虽然本意是想告诉孩子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作业,可我话里话外都是批评的语气。

我为什么敢肆无忌惮地批评孩子,只因我与孩子之间的模式是等级模式。核心是父母比孩子有权利,你就要听我的,你不听我的,谁管你吃喝拉撒睡。

这种权利关系具有压迫性,正常来讲会带来反抗。孩子可能不敢怎么明着对抗,但依然故意拖拉,不听话,破罐子破摔,背地里报复。以致起不到我想要孩子好好完成作业的效果。

而以尊重的心态,平等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从内心认可你与孩子是平等关系。你不是居高临下,与孩子的眼睛是平视的,就像有人说:“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

当孩子的感受不是大人在训诫他控制他,他自然也不会心生对抗。这样的对话,孩子更能够听得进去,彼此寻找问题的所在,促进错误的改正和防止下次再犯。

放弃权利,以尊重的心态,平等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你可以去实践感受几次,看看效果如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个惩罚孩子的小妙招,既能立规矩,让孩...
如何改变不想干活、不顾家的男人丨精读《非暴力沟通》第11天
如何更好的教孩子学会道歉
?孩子犯错了还在吼他?这样教育太out了!
孩子犯错≠成长有问题
面对孩子犯错,不打骂、不吼叫,试试这7种方法真的很有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