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栏】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
userphoto

2023.03.29 上海

关注

细说“心”语第一讲

应对压力:我们是战斗还是逃跑?

@压力应激的原理

心脏的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体征,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个组织器官的机能,以应对外在环境的各种情形。

通常情况下,心脏都是有节律地在跳动,人们不太会去留意自己的心跳与脉搏,只有当心律失常过快过慢或忽快忽慢时,才会开始注意。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对心脏节律有着重要影响,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时会心慌、心跳加快,正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在影响着心脏的跳动,让更多的血液能够去到身体的重要器官与组织,让我们的身体去战斗,去应对压力。

心跳加速是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的表现之一。

当我们能感受到心跳加快时,很难区分是因为紧张害怕还是因为兴奋激动,因此我们会做出各种不同的解读,例如著名的吊桥实验

一位女性的实验人员在吊桥上跟男子搭讪之后,男子在事后跟女性的实验人员打电话联系的可能性大很多。绳索晃动,站在吊桥让人害怕,恐惧会带来心跳加速。科学家验证了在吊桥这一恐惧环境下的心跳加速,会让男性误认为是缘于他对这一女性实验人员有了心动的感觉。

这到底是生理唤醒还是怦然心动呢?

面对心跳加速这样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有人更倾向往某些带有情感色彩方向去解读,有人会用更加理智的方式来看待,这会导致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会有不同的应对与发展。

这样的生理唤醒是把我们置身于危险情境,或任何一个让我们感觉到紧张的情境下,都会出现的应激反应。

自古以来,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在面对危险情境时都有这样的应激反应,才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的应激反应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是应对外在环境危险的本能反应,决定了接下来是选择战斗还是逃跑。

这样的应激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进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中包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在战斗情形下,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这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唾液分泌减少、手心出汗,更多的血液供应到大脑和四肢,但是胃肠道供血减少抑制消化;当解除危机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和呼吸放缓、唾液分泌增多、胃肠道供血恢复促进消化,身体处于放松休整的状态。

压力应激也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当我们出现所谓上火的时候,实际上是压力较大,免疫系统处于亢进的应对状态。无原因的慢性肌肉疼痛与压力应对也息息相关。

如果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心身相关的躯体化症状,并逐渐演变成为心身疾病诸如心律失常、冠心病、过敏性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溃疡、便秘、肠易激惹综合征、糖尿病、甲亢、甲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

大家了解了压力应对的应激反应后,可以及时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维护好自己的心身健康,避免问题持续发展成为严重的躯体疾病。

@压力下的第一反应:本能反应

在我们进行心身调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水平的影响。

一类水平是反射性的本能反应,在突然发生的情境刺激下身体直接产生的反应,如惊吓反射、气味厌恶、疼痛、饥渴等。这一水平的反应无需大脑高级认知的思考,发生在维持生命最基本状态的脑干,行为的发生属于无条件反射。

例如胎儿离开母亲的身体就开始自己进行呼吸、小婴儿饿了时就会吸吮、听到巨大的声响或看见可怕的东西身体会惊跳等。

一类水平的反应程度与天生的神经活动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有关。

你了解你的本能反应吗?

在紧张的情况下,你最有可能无意识地用什么方式去应对?

这样的本能反应,你能控制吗?你能有意识地控制吗?

有位心理咨询师遇到一位不能去上学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刚上小学时曾经发生一件事情。课间男孩子推推搡搡,其中一个男生同学不小心被推倒在地,这个小朋友瞬间惊慌失措,大呼小叫地跑到老师办公室去叫班主任来解决这件事情。被推倒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大碍,等老师来到教室时,他已经自己站起来了,没有什么问题。结果老师就把这个惊慌失措的孩子给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后来在学校里又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导致这个男孩很抗拒去学校上学。

遇到突发事件跑去求助,是这个惊慌失措孩子的本能反应。老师用一种不遵守纪律的视角去评判他时,这个孩子又发生了什么?

大家可以琢磨,当我们很恐慌、很害怕的时候,我们能够最直接地用本能的方式去获得帮助吗?

本能反应的通路非常简单,不经过认知思维的加工,所以我们难以去控制。

它是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反应。比如说厌恶,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厌恶机制,很可能人类就存留不下来了。因为厌恶某些东西会让我们规避这些东西,就不至于被某些不合适的、有毒的、不舒服的东西伤害,甚至丧失生命。

但我们在成长当中不仅仅只有本能反应,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本能反应是带有惊恐地向老师求助。但老师给到他的回应是“你这样惊慌失措是不对的,你这样惊慌失措打搅到了老师。”

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这个孩子再有惊慌失措的时候,他可能会怎么办?他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不惊慌失措?

当一个人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反应时,如果细致地进行理解与分析,有着很多的层次。

本能反应是一类水平,刚刚所提及的孩子在惊慌失措时的第一反应是找老师,这是他的战斗”模式

但是被批评了,之后又多次被老师批评,他不愿意上学,这是他的逃跑”模式,之所以逃跑可能是由于惊慌失措带来的恐惧和无助,也可能是被老师批评让他很愤怒。这就去到了二类水平的基本情绪

你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吗?

你知道自己开心吗?你能够开心吗?

你能够很愉快地体验你的快乐吗?

@压力反应的第二类水平:基本情绪

恐惧、愤怒、悲伤和愉快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动物所共有的基本情绪。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在咨询室里,我们会观察到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在接触这样的案例时,很多家长常常感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挺开心的,让家长念念不忘的那种孩童的快乐,到青少年时期逐渐被沉重的抑郁替代,这份快乐跑哪里去了呢?

我们可以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情绪是一种什么态度?

有这样一位来访者,小时候他是一个笑点非常低的孩子,所以很多照片记录下他大笑的模样,会让人感觉有治愈效果。

但当他接近6岁时,有一天回家里和妈妈说:“妈妈,老师说我太洋洋得意了,不能这样子,什么叫洋洋得意?”

妈妈告诉他:“说明你觉得自己挺好,感觉挺不错。老师可能是在教你,有些时候不能这样哈哈大笑,”

到了小学四年级,这个孩子还是经常会笑,结果老师直接给家长打电话:“你们家孩子笑点太低了,难道不知道让你的孩子要有分寸吗?

老师这通电话,既批评了孩子,也批评了家长。但是,快乐是有罪的吗?

虽然在后续的成长当中,家长依然极力想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境,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那份天性的快乐逐渐被教育的沉重给打压掉了。

这个孩子成年后告诉家长青春期时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常常让他不能安睡,在学业上的挫败也一直让自己焦虑甚至充满无助,但是在那时他表达不清楚,如同一只困兽,表达不清楚的压力就表现在了身体上,时不时说自己头疼、胃不舒服、心慌气短。

当我们遇到刺激源时,大脑的情绪加工有两个通路:

长(慢)通路:

外界刺激--丘脑--大脑感觉皮层(识别怕什么)--杏仁核(体验恐惧情绪)--下丘脑(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

短(快)通路:

外界刺激--丘脑--杏仁核(体验恐惧情绪)--下丘脑(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

前面提及的那个惊慌失措向老师求助的孩子,就是经短通路快速采取了行动。

可是被老师批评后,他的害怕、恐惧就被压了下去,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修通孩子的恐惧情绪通路。

@怎么做?

1.接纳孩子的害怕。

他看见同学摔倒了,很害怕,这是本能的反应需要接纳,不能被批评。家长、老师、心理咨询师一定都要知道,不可以去否定一个孩子的真实的本能反应。

2.允许孩子表达害怕或镜映孩子的害怕。

如果孩子能直接说他很害怕,家长或老师只需真诚回应“哦,你看见同学摔倒了很害怕”,让孩子感受到表达害怕是被允许的

如果孩子不能直接表达害怕,家长或老师可以试着镜映孩子的情绪,“你来找老师是你太害怕了”。大人们在回应孩子时最好蹲下身体,目光看向孩子的眼睛,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增加轻抚肩膀的肢体动作。

3.了解孩子怕的是什么并加以澄清。

他是不是很害怕同学倒下?可能因为他过往有一些类似的经历,他自己突然摔倒时,他的妈妈也曾这么惊慌失措。

还是说如果他不及时汇报,他会因为在场而被批评甚至被惩罚,他很害怕被批评是他犯了错导致同学倒下?

帮助孩子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么,再帮助孩子澄清事情的真实情况,老师可以说:“你看,这个同学他没有受伤,不是很严重的情况,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紧张了,我们也不用跑掉了。”

这个过程就是去到情绪加工的长通路,帮助孩子看清只是同学之间普通的推搡而不小心碰撞摔倒了,没有什么大问题,让孩子放下心来。

通过这样的情绪修通,基于本能的惊慌失措状态就放松下来了,在这方面的战逃反应模式就可以往更合适的方向发展。

但现实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孩子就不能再去上学,就是因为没有人帮助他处理内心的恐惧,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害怕,在不安的学校环境中,一次次出现条件反射化的行为反应,也没有人帮助他认识害怕的是什么。日积月累,他内心的恐惧一直得不到缓解,就用厌学这样“逃”的方式表现出来,家长不知如何应对时,只能寻找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可是,假如咨询师已经在帮助孩子,而孩子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仍然存在让孩子情绪表达失能的模式,不断地蓄积情绪问题,让孩子继续感受到“我的情绪反应是不对的,是错的”,在应对外在环境方面“我不行”,那么心理工作将很难有效推进下去,或者无法达成心理咨询预期的效果。

有时就因为反复地强调和体验到“我不对”或“我不行”,当再次出现一些类似情境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用理性、客观的认识去对待它,容易出现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反应,或者说是习惯化的“战”或“逃”的应对模式

所以做儿童工作,有必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家庭教养有什么影响,学校的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是孩子形成自动化的情绪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你有自动化的反应吗?

你能意识到这些自动化反应吗?

既然叫自动化反应,实际上它不太容易被捕捉到。所以要花点时间来看自己,如果我们陪伴孩子成长,我们要帮助孩子了解到这些反应。

比如,有位家长问“外面有各种资源,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向外求助?”

“要求助”这个行为是需要大脑的判断,但实际上孩子一直在自动化反应里面循环,但凡他感觉到问题很难,就自动化地启动身体、情绪、行为的自动化反应,所以他没有办法用一个更理智的角度去看自己周围有什么资源,谁可以来帮自己。

如果我们有能力不断地觉察自动化反应模式,努力让自己用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遇到的新情形,那么我们就逐渐在打破它了。

如果我们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困扰,如情绪问题、适应性问题等等,总觉得哪不对,但又说不清道不明,想要厘清的时候,又总是好像在已有的框架里走不出来,这些时候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我们看清楚。

@压力反应的第三类水平:高级情感

如果说本能反应的强弱程度有着天生的生物学差别,情绪的自动化反应是基于本能反应的习惯强化,那么具有自我意识的高级情感常常是源自于外在重要客体(家长或老师)对一个人反复进行的评价性的“轰炸”。

具有自我意识的高级情感由更高级的前额叶皮质处理,是社会性情感,如自豪、骄傲、羞耻、内疚、羡慕、妒忌、同情、轻蔑等。

当你一路成长过来,你为自己感到骄傲吗?

你的羞耻感有多强?

中国人是好面子的,比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时候被父母当做是自己面子的一种展示?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总要拉着孩子展示才艺,凸显自己孩子在各方面还挺行。

但是中国的家长又偏偏比较少直接欣赏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体会“我妈好像在别人面前觉得我还行,但是我妈从来没有当着我的面说我行”。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的高级情感产生与强化的土壤。

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家长,站在孩子身后去支持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孩子很抑郁、很悲伤、很无助的时候,他过往的经历中往往会有一些本能的特点,并成为自动化反应的基础,然后又不断受到高级情感的打压,层层递进。

每个孩子都不是一个模板出来,都不是一个机器加工出来的能有的孩子容易冲动,有的孩子容易低落,有的孩子神经活动反应快,有的孩子神经活动反应慢,这是他们的一种本能。

环境中某些类似的情境不断发生,不断强化后形成了一些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家长或老师给了他们一些回应后,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本能和自动化反应可能是被欣赏的,可能是不对,逐渐内化形成对自我的情感认同,又从道德或者社会属性层面要求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到这一水平是“战”是“逃”就显得身不由己了。

抑郁的孩子常常带有比较强的消极情绪自动化反应,更容易体验与蓄积悲伤,在高级情感反馈中,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如果做得不好,需要为此感到羞耻,需要对他人感到内疚,又不得不逼着自己勉为其难继续战斗,但结果往往又差强人意,恶性循环让孩子深受重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能把从外界得到的负面反馈直接抛给孩子,那样相当于是家长和其他人一起合谋把这个孩子的积极自我认同和成长的希望给掐掉。

我们都是平凡人,遇到一些情形应对不了时,我们该怎么办?是咬着牙去坚挺,还是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再更合理有效地应对?

我们需要不断地觉察:

首先是本能反应,如,触觉、痛觉、心跳、呼吸、胃肠道的状况等;

然后是基本情绪,喜、怒、哀、乐等;

继而是高级情感,自豪、骄傲、羞耻、内疚、羡慕、妒忌、同情、轻蔑等;

最后上升到对情绪情感的认知,情绪怎么来的,是当下环境带来的,还是过往经历再现,情感体验源自于什么样的关系模式等。

这个过程不容易,“自觉”了才能够“觉他”,我们要去帮助别人时,包括我们作为父母亲要去带领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去觉察孩子。

心智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既能站在外面看自己,又能从内心来看别人。

我们可以借助从低到高的这些不同层次与水平的觉察,再看看如何连接与疏通。我们可以不断尝试,试着去掉或减弱一些削弱生命力的自动化反应,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和外在环境更完整更理性的认知加工,提高自己应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性与心理弹性,提升我们的心智化水平。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会经历什么,这个世界有很多情形都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但是如果我们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不断觉察与认知,总是能找到一些应对的途径与办法,或者说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战”或“逃”,而不是听凭本能的驱动又或者是无谓的自动化反应的消耗。

但如果觉得单纯依靠自我调整还有困难,走不出自己已有的框架时,就非常有必要借助一段深入的咨访关系来陪伴我们一起重建自我认知、情绪、行为与关系模式。

图源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容易情绪崩溃,爱哭闹还打人?四件日常小事,提升情绪控制力
欺骗(9):心理学—双盲实验
马上开学,孩子情绪低落或者焦躁、易怒?这都是开学综合症的表现
孩子们可能比成人还焦虑:救救孩子们吧!
孩子发脾气时讲道理没用
“高中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策略研究”系列培训专题课程(五):应对考试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