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重与希望 | SFBT读书会分享-009

从梦想到现实——SFBT的目标架构

SFBT坚持要由当事人的立场、以当事人的语言,确认当事人的偏好未来与所欲目标,因此符合了短期治疗“知道何时是终点”的理念,从而倒回来引导晤谈方向的开始与前进。

它的意义在于有一个确切的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让咨询更为有利、更加高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们定位越清晰,就越能快速到达目标,并且能用这个目标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效果究竟如何。好的目标是成功改变的开端,好的目标才能导致正向的结果。目标设定的原则,将以现在为起点,想象未来美好的愿景,并使愿景目标与现今生活产生联结。

SFBT不会强调或着重询问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是以“现在我们能具体做什么?”为起点。任何行动、改变或方法都是希望在未来能够为我们想要的那个愿景而服务;同时我们要确认想要的愿景是否足够好?是否能够达到?不同人的愿景各不相同,愿景与个人现今的生活相联结。SFBT不会问“什么是无法做到或无法推进的?”SFBT对于能够达到目标的自信来源于始终坚信人是向善的、积极的、有正能量的。


目标的引导力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好,因为“更好”是从现今出发。咨询师总是让来访者看到那些正向的目标,希望的、美好的目标,这样可以让TA从现今的困顿、负面评价中跳脱出来,让来访者处于一个被正向能量包围的环境,从而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通过询问“为什么是现在?现在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从这个重要性中让当事人进一步明确TA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目标的一个迫切程度。

来访者在咨询中,常常说“我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不想要的是当事人的问题,那么想要的就是当事人的目标。TA的目标如何解决?咨询师通常会用一个“负转正”的技术,对来访者的问题先进行复述,然后邀请来访者描述一下TA想要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当来访者正面描述了自己的目标后,咨询师可以接着问“曾经什么时候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在怎样的条件下或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通过各种过去成功经验以及可能性的尝试,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而从问题的关注中跳脱出来,进入一个解决之道的思考。

讨论解决之道有时会比讨论问题更容易取得进展,有时来访者找到的方法可能大大出乎咨询师的意料,甚至是来访者自己的意料。看到过去曾经拥有的成功经验,能够增强当事人对自己胜任力的一个肯定,也会带给当事人一种力量感、自我效能感,让来访者知道或相信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虽然这个解决问题可能不一定是当下带来的那个问题的解决能力,可能是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来访者可以相信自己的这种能力能够迁徙、复制,帮助TA来面对目前的困境。

目标不同,所对应的方法也将完全不同,正所谓南辕北辙,如果我们订立了一个不恰当的目标,就会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所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就决定了这场咨询是否能够成功。通过询问“如果今天的咨询对你来说是有效果的,你觉得会看到哪些改变?你会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可以带领来访者对于咨询目标进行思考。


穿过愿景,寻觅目标

咨询师在倾听当事人陈述时,要随时随地与当事人进行澄清,捕捉当事人所看重的人、事、物,并给予尊重。咨询师通过“假设问句”与“奇迹问句”进行捕捉,将目标细节化、可视化、可操作化,在转换这些目标愿景时,让来访者更多谈谈TA想看到的内容。通过对比目标与现状,来进一步看看目前自己手上所拥有的资源或是所处的环境、境况有哪些已经适合TA的目标,有什么一些相似之处或一小步;这一小步是否已经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或需求。

梦想与目标是不同的,咨询师引导当事人在可以实现的梦想愿景处多停留一会儿,这将更容易转变问题导向思维从而进一步设定一个良好的目标,这也是探讨可能性征兆的意义所在。梦想更多是一个远景、更大一些;而目标则更细、更具体一些。咨询师的首要工作是区分来访者的动机、诉求、任务和协议。

有问题不一定有目标,有目标也不一定有问题;问题不等于目标,目标也不等于问题。协议在SFBT里叫“共同建构出来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来访者一开始带来的动机(诉求),也不是从咨询师自身角度去分析出来的目标,而是双方共同建构出来的。来访者的动机通常是一个具体的、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也就是“扳机事件”。

来访者的诉求不一定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面对同一问题每个人的诉求可能是不同的,SFBT强调“以终为始”,正如书名《尊重与希望》,从梦想到现实,目标的重要性在于咨询师问当事人“你到底要什么?”以及咨询师“要做什么?”目标是一个不断形成与修正的形塑过程,一个不断商讨的过程。


设定良好构成的目标

咨询师要引导当事人将抱怨转换成想要的目标,并且用“想要什么”来替代“不想要什么”的语言陈述,目标由此完成“负转正”的过程。目标一定要由当事人亲口说出“TA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才是TA的框架、TA的脉络、TA所欲求的目标;咨询师避免猜测当事人的想法或将自身的目标当作来访者的目标。当事人可能会提出几个不同的目标,此时咨询师要引导当事人聚焦于其中的一个目标,确认自己最想要改变的是哪个点?哪个是当事人最迫切想要的?

目标是对当事人具有建设性、重要性、吸引力以及符合当事人价值观(即被其认同的),每一个目标、现在的行动内容、顺序,都是由当事人所决定,效果才会更佳;目标是可以具体观测评量,清楚明确的,可反应改变的讯号以及描述着行为动态历程化细节的;目标具有人际互动情境和行为动态历程的详细脉络;目标必须是当事人可控范围内即可承受的情况,一小步的行动并非要给到来访者再一次的挫败体验,而是想要给到来访者一个小小的自我肯定、小小的胜利。通过小小的胜利让当事人对自己的控制感有一个肯定与相信,增加当事人的自信心。

目标分为五种类型:(1)正向积极的目标(高功能的来访者),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2)不可能达成的目标(例如:希望彩票中奖1000万或希望死去的亲人能够复活),当来访者提出不合理目标时,咨询师要更多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需求与意义,而非直接质问,质问容易导致咨访关系的破裂;(3)负性消极表达目标(例如:我不想这样,不想那样),咨询师可以通过“负转正”用积极的目标表达替代原本消极的目标表达;

(4)具有伤害性或破坏性的目标(例如:想要离家出走、想要结束生命……)咨询师相信当事人前来求助一定是内心有犹豫、有挣扎,当事人内心还是抱有希望的,关键我们要看到这个伤害性目标背后的希望,咨询师要理解当事人的情绪(例如:愤怒、伤心……)“听上去你想结束的是痛苦,而不是自己的生命”、“虽然你很痛苦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我相信你来到这里还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丝丝帮助”、“假如今天我们的晤谈对你有所帮助,你觉得会是发生了什么?”

(5)希望他人改变的目标(例如:母亲希望孩子改变),焦点解决强调“建构论、系统论”,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所谓的直线因果,不是a行为一定导致b行为,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自己发生了什么可能会影响他人,或他人做些什么会影响自己,通过“关系问句”、“循环问句”来进一步探寻目标。


促发立即行动的一小步目标

一小步需要我们将整个大目标进行细致的拆解,将目标与现今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从许多的可能性中分析出更为细致的动作,或目前能够做到的一些动作。有了一小步就能看到希望,这个一小步并非难以完成,从而让当事人可以开始、容易开始、愿意开始一小步。

朝向目标的承诺

在引发当事人对目标有所承诺时可遵循一些原则:(1)咨询师具备使用“要……”(而非“不要……”)的语言习惯,并引导当事人也如此使用;(2)尊重与运用当事人的语言,并让当事人知道咨询师从TA的话中听到了渴望与在乎之处;(3)以当事人的语言清楚重述当事人的目标,并在特定目标上与当事人重复确认;(4)多询问当事人所有相关行动的细节,提高行动意愿;(5)提醒当事人TA已经做到的每个步骤,并将问题的变化与结果进展列为改变脉络的里程碑。总之,我们是要促使当事人更理解、聚焦、确认自身的愿景与目标。

感谢朱松林与黄忆老师的带领和分享,2020年让我们共读《尊重与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
什么是焦点解决疗法?如何通俗解释?
浅析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在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短焦世界观下的具体技术--SFBT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简要评价
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书海遨游 No.220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