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露珠和政治能有啥关系?唐文宗的宦官:为了看它们,差点丢了老命

说起露来,大家都不陌生。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在古代中国,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不懂得露水的形成机制,往往将其视为上天福佑世间的先兆,谓之“甘露”,是古代“祥瑞”之一。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件事,因和“甘露”相关,故被称作“甘露之变”。不过,和人们希冀“甘露”带来福佑迥异的是,随着此次“甘露”而来的,却是血腥屠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甘露之变”的主角们

自“安史之乱”后,曾经辉煌繁盛的大唐王朝就陷入了内有朝官党争、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混战、民变迭起,外有吐蕃、回纥侵掠的困境中。其中宦官专权愈演愈烈,皇帝废立皆出宦官之手,“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

公元826年,文宗李昂从十六王宅被宦官迎立为皇帝,在此之前,其哥哥敬宗就被宦官杀死,因而文宗对宦官集团有一种被深深支配的恐惧感,特别想要摆脱。久而久之,就萌生了清除擅权宦官的念头,甘露之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宗为此特别提拔了李训、郑注二人。

唐文宗

李训,本名仲言,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长相魁梧,“敏于辩论,多大言,自标置”。进士及第后,补太学助教。后来投奔郑注,进而结识权阄王守澄,受其推荐,进入宫廷,为文宗讲解《周易》,地位逐渐显贵。在大和九年(835年),成为宰相。

郑注,本姓鱼,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人,出身微贱,冒姓望族郑氏,时人鄙称其为“鱼郑”。他精通医术,“始以药术游于长安权豪之门”,“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后来得幸于王守澄,特别讨其欢心。大和七年(833年),文宗中风,王守澄推荐郑注前来为其治病,文宗“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大和九年,郑注任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深受文宗信任。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省兴宁市)人,出身宦官世家。父亲仇文晟死后追赠左监门卫将军,叔父仇文义担任忠武军监军使。德宗贞元年间,仇士良净身入宫,侍奉当时为太子的顺宗,后来步步高升,地位逐渐显贵。唐文宗被拥立为帝,仇士良亦有功,但当时的权阉王守澄故意打压他,二人心生嫌隙。仇士良遂与文宗联合,杀死王守澄,一跃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但讽刺的是,唐文宗随之又忌惮他,试图将其铲除。

《与君歌》中的仇士良

二、“甘露之变”

为了铲除大宦官仇士良,郑注要求出任凤翔节度使,与李训一居外掌兵,一居朝联络百官,内外协力,方便发动政变。最初的政变“剧本”是这样拟定的:郑注上任后,迅速挑选数百名壮士,作为亲兵。待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朝廷在浐水“风光”大葬王守澄时,由郑注上奏文宗,允准其率亲兵护卫葬礼。同时,文宗诏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去为王守澄送葬。待宦官们进入墓道后,由郑注下令亲兵关闭墓门,将其一网打尽。

“剧本”拟好后,李训却又和宰相舒元舆、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邠宁节度使郭行余等同党密谋,擅自更改了“剧本”。他们认为,如果按照原先的计划,功劳全都是郑注的,事后必受重用,高自己一等。于是让郭行余等以赴任为名,招募壮士,作为私兵,配合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及御史台、京兆府吏卒,在京城发动政变,诛灭宦官,顺带再把郑注除掉,这样就可以大功独揽,尽享荣华富贵。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和大臣们照常在含元殿上朝。李训派韩约向文宗奏报,说左金吾院子里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下了甘露,这是祥瑞的征兆。知情或不知情的朝臣们赶紧向文宗道贺。李训又假意奏道,说石榴树上虽然有水珠,但可能不是甘露,应再派亲信前去验看,确定后再庆贺不迟。文宗准奏,遂命仇士良率领众位宦官前去察看。

李训、韩约已事先在院子里设下了伏兵,只等宦官入院,便关门杀人。但韩约在陪同仇士良等人前往左金吾院的路上,过于紧张,“气慑汗流,不能举首”。仇士良心生疑惑,询问缘由,韩约勉强搪塞过去。仇士良等人刚进入院门,恰巧来了一阵风,把院里的帐幕吹起来,露出了伏兵利器。仇士良等人反应迅速,立刻往外跑。守门士卒想关门阻拦,被仇士良厉声呵斥后,就吓得不知所措,任由仇士良等人逃走。

仇士良率宦官跑到大殿后,迅速抢夺文宗,往宫中避难。李训一面急呼金吾卫士上殿护驾,一面扯辇阻拦,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遭到文宗呵斥。这时金吾卫士和京兆府、御史台吏卒共计数百人登上含元殿,开始杀害宦官,死伤十多人,但文宗已被仇士良挟持,进入宫中后,就紧闭宫门。仇士良矫诏宣布李训等人谋反,以讨伐逆贼的名义派神策军杀害朝臣。

李训见事情败露,匆忙换上低级官吏的衣服,逃奔终南山,不知情的宰相王涯、贾谅等人逃往中书省。神策军借机在宫内外大肆搜捕屠戮,杀害金吾卫土、吏卒近千人。李训、王涯、贾谅、舒元舆、郭行余、韩约等先后被捕杀。郑注原本率兵赶赴长安,途中得到政变失败的消息后,连忙折返凤翔,不久即被监军宦官杀害。

三、“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后人在分析“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时,却惊奇地发现,这场行动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成功。原因如下:

李训、郑注与唐文宗目标不完全一致

唐文宗虽极其痛恨王守澄、仇士良等飞扬跋扈的擅权宦官,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对其他宦官并无恶感,甚至还任用了一些比较恭顺的宦官如薛季棱、刘弘逸,借此制衡朝臣。而李训目标是打击部分有权势的宦官,郑注则是想打击所有宦官。目标差异悬殊,就导致在事变过程中文宗态度发生转变,宦官集团取得先机。

2.李训个人野心膨胀,欲揽功自重

李训野心很大,贪欲又重,在仕途上投机取巧,毫无节操。他先是通过贿赂郑注,结识了王守澄,后又在王守澄的举荐下,被文宗任用。为了进一步得到权势,他和郑注甘受文宗驱使,参与诛灭王守澄。李训为了揽功,不惜抛弃和郑注共同拟定的成功把握较大的方案,孤注一掷,铤而走险。

3.参与人员心理素质、行动能力低

李训所任用的人大多官职低微,是临时提拔上来的,并不关心朝廷安危,只图个人权势。但他们心理素质很差,执行计划时漏洞百出,使仇士良等人有所察觉。他们率领的士兵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战力低,行动迟缓,好比一群乌合之众,在训练有素的神策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4.缺乏充分准备

李训等人策划事变时,只虑胜,未虑败,准备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失败后的预案。这就导致计划失败后,相关人员手忙脚乱,只会到处逃窜躲藏,反而是宦官集团临危不乱,迅速调集军队,掌控局面,随后大肆展开搜捕。更令人无语的是,他们还严重低估了宦官集团镇压异己的手段和决心,致使一些无辜大臣、吏卒受到牵连。

文史君说:

“甘露之变”是唐朝后期皇帝试图削弱宦官集团,复兴皇权的一次尝试,本质上是皇帝和宦官之间的冲突,却使许多无辜之人死于这场腥风血雨。尽管我们天然地同情弱者、失败者,痛恨祸国殃民的权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次事变中,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表现远超以李训为首的朝廷官员,洞察力、判断力、决断力确实可圈可点。而文宗任用的李训、郑注、韩约等人,实际上是一群政治暴发户,没有威望和号召力。过于追求功利,彼此勾心斗角,寄希望于侥幸,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雷巧玲:《“甘露之变”发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后期的甘露事变,源于一位不安分的神医,导致宦官更猖狂
敲响大唐王朝丧钟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大唐皇权最后一场反扑
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竟然被太监气死?
文宗李昂大事年表,文宗李昂一生概述
晚唐甘露之变,那一年石榴树盛开的不是甘露,而是杀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