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唐甘露之变,那一年石榴树盛开的不是甘露,而是杀戮

君臣对泣思政殿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冬天,擅长历史的翰林学士周墀突然接到皇帝要他到思政殿问对的邀请,作为皇帝顾问的周墀自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思政殿。当周墀来到思政殿后看到了文宗皇帝,此时的文宗皇帝已经命人在周墀的位子上摆好了酒菜。年仅30周岁的唐文宗刚刚生了一场大病,此时的他异常憔悴,看起来苍老了许多。唐文宗率先开口:“周爱卿,你说说看,朕是什么样的皇帝呀?”在皇帝身边已久的周墀赶紧恭维道,“皇帝您就像尧舜一样的皇帝。”唐文宗苦笑着摇了摇头,“尧舜朕肯定是比不过的,你觉得朕与周赧王汉献帝比起来如何啊?”周赧王和汉献帝是亡国之君,当今天子竟然把自己比作亡国之君自然使周墀手足无措,赶紧说道,“皇上天资聪颖,自然比亡国之君要强上百倍。”此时的唐文宗突然情绪激动,流着眼泪说道,“朕实在比不上汉献帝,汉献帝是受制于诸侯,朕乃受制于家奴啊!”说罢,失声痛哭了起来。此情此景,周墀眼中的泪水也不由的夺眶而出,君臣二人在思政殿痛哭不已。男儿有泪不轻谈,只是未到伤心处。那么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是什么事触碰到文宗君臣的伤心处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宦官。

唐文宗

从幕后到台前

唐朝设置内侍省用来管理宦官,设有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唐朝在建国之初的高祖、太宗、高宗时期时,宦官只是做些侍候人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或者看守宫门的工作,官位最高也不过是四品而已。从武后开始到唐玄宗继位这段时间,虽然宦官的人数稍稍有所增加,但品级高的仍旧不多,也很难参与政事。而真正把宦官推到台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即位后,国力空前强大。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打算找些能为他带来欢心的人,放眼望去,玄宗觉得还是宦官最贴心,他们忠心、贴己,有些对大臣不能说的想法可以毫无顾忌的告诉宦官。于是宦官这个群体在唐玄宗时期开始崛起。

唐玄宗

他们可以带兵打仗,驰骋沙场,如杨思勖;也可以左右朝政,成为皇帝私人的顾问和朋友,如高力士;还可以大量的被派到重要地区做监军,如边令诚。平心而论,玄宗时期的宦官还是相当的懂规矩,他们很懂得低调,如高力士,虽然帮助出了很多主意,可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而且大多建议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皇帝的利益不受到伤害。杨思勖虽然统兵,但是打完仗赶紧把兵权上缴。玄宗朝宦官如此低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玄宗虽然年纪渐渐增大,但不失为一个英明君主,宦官在他的手下还是不敢太过放肆。令一方面是宦官作为新贵阶层羽翼未丰,当时的社会主流还是正规的朝廷机构掌握权力,宦官当时只是作为皇帝的附庸而存在。不过此时的宦官与建国之初还是有本质不同的,那就是他们的阅历的增长。他们体会到了节制武将的快感、体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威严,体会到了自宰相、大臣皆奉承自己的尊严,体会到了被封为公爵的荣耀。而这些感受,就像猫开了荤腥,终唐一朝,这种荤腥始终不会被宦官阶层所遗忘。

从配角成为主角

安史之乱,改变了无数团体的宿命。当然,大多数的变化都是起到消极的作用,不过宦官集团则因为安史之乱彻底逆袭了。根本原因是经过这场动乱太多的大臣和将军都投降了叛军。而宦官相对要忠诚一些。皇帝开始不信任边将和大臣。唐肃宗刚继位时,手下的心腹宦官李辅国被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相当于禁军的兵权。

李辅国

甚至还出现了观军容使这种为宦官量身定制的职位,宦官(鱼朝恩)可以率领六十万大军去平叛。代宗登基,李辅国因为拥立有功甚至成为了当朝宰相。此时宦官可谓是名利双收。不过当时的宦官势力还是不算稳固,这点在唐代宗可以解决李辅国、鱼朝恩等权宦可以看出。真正的分水岭应该是唐德宗时期,他推出的那些自认为聪明的制度彻底使后期部分的大唐天子彻底沦为宦官的掌中之物。德宗这个皇帝,说他是昏君吧,肯定不对。说他是明君吧,可他做的事实在是与明君不太搭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能力与理想不相匹配的君主。

唐德宗

经过奉天之役,德宗再也不相信大臣,于是德宗把神策军所有军队交给他信任的两位宦官窦文场和鹤仙鸣。不但如此,德宗最后在位的最后十年,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宫廷内搞了一套小班子,开始慢慢的让宦官处理政事。并成为制度,宦官可以军政一把抓,不但如此,唐德宗皇帝还允许宦官可以收养子孙,史学上把这样的家族称为——宦官家族。

高级宦官有时也想以家族形势延续他们个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办法是把其他宦官抚养为义子...收养显要的军人为子。791年(唐德宗贞元7年)朝廷正式批准这种收养办法...现在学者们已经整理出了二三十个宦官家族——《剑桥中国隋唐史》

宪宗皇帝虽然雄才大略,开创了元和中兴,但是对于宦官还是很少限制。当时的宦官可以说是嚣张至极,如仇士良曾为了与元稹争抢驿站的房间而鞭笞元稹。事后元稹被贬官,可见宪宗对宦官的包庇。当宪宗被宦官谋杀后可以遏制宦官的势力彻底消失,宦官开始慢慢的当家作主,宪宗以后,宦官开始可以借助神策军军权控制帝国继位人。自唐文宗以后,唐朝的皇帝们全部都是由宦官拥立。宦官中的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被称为“四贵”,执掌军、政大权,宦官从此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唐宪宗

党争倾轧助长宦官权力的滋生

唐文宗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继位为帝,文宗深知,宦官对国家的危害无疑是明显的。首先,宦官对军队和人民都有负面影响。比如禁军里的大将如果想要外出任节度使,就必须用大量金钱贿赂宦官,如果没钱的话大将们一般都会向商人借贷,这种城外节帅的节度使们也被称为“债帅”。这种债帅,来到了地方,肯定会横征暴敛,四处敛财,百姓不堪困苦。

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资治通鉴》

其次,宦官自成体系,称作北司。这样的后果就是政出多门,法出多门。这就会导致南衙犯法,嫌犯到北司得到庇护。政策很难有连续性。这样就使得国家的号召力受损。

今分外官、中官之员,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于南则亡命于北,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资治通鉴》

最要命的是宦官不但执掌军政大权,而且还对皇帝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胁。文宗之前的三位皇帝,其中的两位就是被宦官所杀,比如文宗的前一任皇帝唐敬宗,被宦官所刺杀时刚刚十八周岁。所以宦官已经不仅仅成了帝国政治军事的毒瘤,甚至成了晚唐皇帝们的梦魇。

唐敬宗

根据以上的原因,唐文宗决定消灭宦官。要想消灭宦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帮手。而抑制宦官,最好的帮手无疑是大臣,宰相是文官之首,唐太宗正是因为能够获得房玄龄、魏徵那样的宰相才可以取得如此璀璨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正是因为姚崇和宋璟才可以取得辉煌的开元盛世。如果唐文宗可以得到宰相的支持那么消灭宦官这事就会事半功倍。可是当文宗环视四周时,他却悲哀的发现,现在的宰相们对党争的兴趣远远大于抑制宦官的兴趣。他们为了可以打击政敌甚至不惜巴结宦官以谋求高位。如李宗闵结交枢密使杨承和而被拜为宰相,并打击李德裕一党。朋党之争无疑使宦官集团的权力更上一层楼。

李党领袖李德裕

出师不利

既然现在的宰相不给力,那只能是自己挖掘了。很快,唐文宗很快将眼光瞄准了时为翰林学士的宋申锡的身上,原因是唐文宗认为宋申锡沉厚忠谨。唐文宗暗地里把准备除掉宦官的事告诉了宋申锡并得到了对方的支持。随后,唐文宗进封宋申锡为同平章事(宰相)。宋申锡请来了一个叫做王璠帮手,时任吏部侍郎,并把他安排到京兆尹的职务上。事实证明,宋申锡毫无眼光,王璠刚接到宋申锡命令,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王守澄,向其告密。随后,王守澄与郑注合谋诬告宋申锡准备谋立漳王。文宗皇帝知道此事后很快就知道了事情已经败露,现在唯一可以采取的就是丢卒保车的战术。于是文宗装作非常生气,要求查明真相。最终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唐文宗与宦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宣告失败。

小人物的崛起

宦官王守澄可以化解这次危机郑注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说起这个郑注,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史书上记载郑注说其身材矮小,目下视,但是很有些谋略善于揣测人意。年轻时是一名江湖郎中,走街串巷给人看病,过着游离于体制外的生活。后来,郑注因为替宪宗朝名将李愬看病而得到其青睐。李愬也成为了郑注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接着,李愬把郑注推荐给了宦官王守澄。很快他就成为王守澄的座上宾。再后来王守澄进京任职后,郑注也跟着王守澄一起来到了长安。随后,唐文宗得了风疾,王守澄推荐郑注前去治疗。不得不承认,郑注确实是个奇人,很善于揣测人心,郑注趁着为文宗看病的机会很快就搭上了文宗的这条线,并于文宗达成战略同盟,相约一起剪除宦官。从此,一个江湖游医一举成为皇帝的首席顾问,堪称励志中的典范。接下来出场的这个人叫李训(原名李仲言),此人更加励志,因为他前些年还是一个被流放的囚徒,短短几年内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李训是宪宗朝宰相李逢吉的从子,此人长的帅(仪状秀伟),不但有口才,还很懂权谋(有口辩,多权术)。因为贿赂郑注开始官运亨通。李训和郑注很快被文宗取得文宗的信任,文宗决定任用此二人剿灭宦官集团。李训和郑注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为宦官头子王守澄所引荐,皇帝任用此二人绝对不会被宦官集团所怀疑。李训和郑注也没有使皇帝失望。他们不但斗宦官,同事也斗党争人士。很快,就把牛李二党的首要人员全部贬出朝廷,依附牛李二党的党羽也绝对不放过。同时,也要说明,此二人的打击显然有些公报私仇。李、郑二人接着打击牛李党人之名打击了很多不依附自己的官员。

注与训所恶朝士,皆指目为二李之党,贬逐无虚日,班列殆空,廷中忷忷——《资治通鉴》

紧接着,他们把宦官仇士良提拔上来,原因是仇士良与王守澄有隔膜。随后,李训与与郑注用计除掉了韦元素、杨承和与王践言等三名实力派宦官。同时,他们对王守澄明升暗降,解除其兵权,最终赐死王守澄,解决了文宗皇帝一大心病。本来按照郑注的设想是王守澄死后,趁着宦官去浐水为王守澄发丧的当口派兵全部斩杀之。但是李训认为如果这样做了那么郑注无疑会抢了首功,因为郑注此时为凤翔节度使,诛杀宦官的行动他肯定是当仁不让。李训绝不允许被郑注抢了首功,因此,他决定提前采取行动,铲除宦官。

仇士良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李训做了几处人事调动,以大理寺卿郭行馀为邠宁节度使,王璠为河东节度使。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将军。为节度使到藩镇任职,一般都可以招一些壮勇之士任其亲兵,李训吩咐郭行馀和王璠招募亲兵,再加上金吾卫以及台府吏卒,足以诛杀所有宦官。演员全部到位,大戏即将上演!

太和九年的一天,皇帝在紫宸殿升殿,按规矩,百官到齐后需金吾卫将军报平安,报平安完毕后方可开朝。可当天金吾将军韩约并没有报平安,而是匆匆走上大殿,告诉文宗皇帝,左金吾听事后的石榴树天降甘露,时乃寒冬,老天却降下甘露,这可是天大的吉兆。所以李训建议皇帝陛下亲自前往观看。皇帝欣然同意,并升殿到含元殿。接下来,皇帝命令百官前去左金吾卫查看甘露。片刻之后,李训来到皇帝跟前,告诉皇帝,石榴树上的甘露并不是真正的甘露。最好还是别宣布吉兆为好。唐文宗大感失望,但是似乎又不满意李训的答案,因此看了看仇士良,“要不爱卿你带着宦官们去看看吧,你们眼神好。”既然皇帝下命令了,仇士良赶紧带领宦官前去左金吾卫查看。到了这里,我们需要停下来整理一下。李训的这个计谋事实上非常精妙。甘露之变实际上发生在大明宫中,为了叙述清晰,我们先来看下大明宫地图。

大明宫地图

大明宫中共有三道宫墙,三道宫墙以里,属于内朝,那里是宦官的地盘。而紫宸殿,在第三道宫墙一带,属于宣政门以里,还是属于宦官所掌握的地方,如果想诛杀宦官,必须把皇帝带出宣政门,只要走出宣政门,就等于走出了宦官的势力。而含元殿,是最好的位置,文宗来到含元殿,宦官也会跟随文宗来到含元殿。这次政变的第一步就可以宣告达成,那么如何才能使文宗来到含元殿,慌称甘露,而且甘露的位置在左金吾卫听事中,而且甘露在封建时期又是极其重要的祥瑞之兆,发现是要昭告天下的,所以必须确认好。接下来李训奏明甘露不是真的,这样皇帝肯定不能第一时间亲自过去看,如果发现是假的那就太尴尬了,所以皇帝可以找宦官前去复验,这几步,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破绽,仇士良带着众宦官乖乖的前去左金吾卫查看。找不出一点不去的借口。接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宦官可以来到左仗(左金吾卫办公地),皇帝传召郭行馀与王璠带领部队以拜见皇帝为名诛杀宦官。接下来左仗的守门人闩上大门,金吾卫以及府台卒吏再加上王璠等守在从丹凤门外进来的藩镇之兵合击,共同击杀宦官。看来去这也是个完美的步骤,但问题就出在这步,首先,当仇士良等宦官走出后,王璠不敢上前,只能远远的看着,明显是心怀恐惧,或者是采取观望的态度。郭行馀倒是到了,但是李训仔细一看这哥们根本没有带兵。所托非人,绝对的所托非人!韩约也是紧张的不得了,大冬天,韩约的衣服竟然被汗湿透,仇士良感到很诧异的说道,“将军这是怎么了?”在这关键的时刻,运气也不站在李训这一边,此刻,突然来了一股风,刮起了帷幕,仇士良看到帷幕后面全是士兵,以及兵器碰撞的响声。此时的仇士良恍然大悟,合着全是对着自己这个宦官团体来的。意识过来的仇士良赶紧带着宦官往回跑。这时守卫也想闩门,但是因为紧张,无论如何也没法闩上门。就这样,宦官跑到了含元殿,金吾卫以及府台役卒在后面紧追不舍并杀掉了十几个逃的慢的宦官,但宦官大部队已经来到了皇帝身边。计划一连串的失败。似乎上天就是想让唐文宗下决心,直接对抗宦官。可惜,懦弱的唐文宗还是跟着跑回来的仇士良向宣政门走入。李训没办法请求文宗停下来,结果被吓的惊慌失措的文宗喝斥一通,宦官看准这个时机把李训打倒在地。当宣政殿大门缓缓关闭那刻,甘露之变宣告失败。

失败后的李训等人赶紧逃跑。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能逃掉吗?而此刻宦官们彻底疯狂了,他们很快到北衙调集神策军禁军,开始大索长安,不但如此,疯狂的宦官以及神策军就像是脱缰的野马,进入中书门下省,此刻的宰相们正在准备吃饭,结果听到下级报告来了很多手持兵刃的禁军。宰相以及吏卒一千余人赶紧争相逃跑,最终有六百多人没有来得及逃跑,全部被神策军杀死,血流成河。不但中书门下省遭了殃,仇士良宣布关闭宫门,大索诸司,没有防备的官员和吏卒们又死了一千余人。就连宫外的百姓也跟着吃了刮落,彻底失控的禁军开始在长安城中作恶,抢劫财物。长安城里面的一些小流氓也趁火打劫,长安经历了一场浩劫。

最后,参与政变的李训、郑注、王璠、郭行馀等一干人等全部被杀,朝中王涯、舒元舆等宰相也都身死族灭。

第二天,唐文宗上朝发现,所有的官员们散落的站立在殿中,没有了宰相和御史的监督,全都乱了套。为了保住皇位,唐文宗也只得承认李训等为叛党。自此事变之后,天下大事的决定权皆出在宦官团体,文官至此成了抄抄写写的写字员。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资治通鉴》

结语

就事变本身而言,郑注和李训险些成功。他们不顾自身安危立志除掉宦官,不像其余人那样苟且偷安。在做事方面他们有勇有谋,调度有方。设计杀死宦官王守澄,就连狡猾的仇士良也是直到事变的最后一刻才搞清这场甘露的目标是自己,可见李训工作的到位,就冲这点相比宋申锡来说真的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李训和郑注为何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呢?笔者猜测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因为郑注和李训得势后,就开始贪污受贿,凭借个人好恶打击异己(在晚唐这种人大有人在)。另外,士大夫们很不齿于李训和郑注的这些阴谋诡计,认为郑注和李训是小人,此二人曾经依靠王守澄一步登天,但最终赐死王守澄时他们是主要谋划者。

训、注本因守澄进,卒谋而杀之,人皆快(王)守澄之受佞而疾训、注之阴险。——《资治通鉴》

第二方面笔者猜测就是李训和郑注因为出身被文臣所指摘。李训是李逢吉的从子。也是李逢吉的铁杆亲信。而李逢吉历史记载其性忌刻,险谲多端,作为李逢吉的死党八关十六子之一的李训自然也是声名狼藉。更不用提郑注了,郑注以一个江湖郎中出道,最后硬是压过了满朝文武一头。以功名或者门荫进入仕途的官员自然心中不服。第三方面,成王败寇,毕竟李训和郑注输了,并且输的是那么的惨,数不尽的大臣因此而流血,皇帝也因为这场政变而彻底颓废。这场事变总要有人背锅,皇帝自然是不用背锅的了,而最该背锅当属李训和郑注了。

李逢吉

唐文宗自登基以来,就对宦官干政十分不满,并准备清除宦官。然而就甘露之变来说,他的表现,堪称为灾难级。首先,他没有采取郑注的办法,在浐水诛杀宦官,而是听从李训在皇宫发动政变,置自己为危险之地。如果在浐水诛杀宦官,最起码政变失败自己及朝臣受到的损失可以达到最低。

注欲兴甲于送葬之日,已非上计,然天子未尝临丧,内官无从挟胁,尚无投鼠忌器之忧,成固万幸,不成亦不致起大狱——蔡东藩

另外,甘露之变发生后,唐文宗更是对宦官仇士良百般配合,甚至怒斥李训。骨子里,还是对宦官的恐惧支配着自己。自己亲手放弃这最后一个机会。此事之后,就算仇士良当众训斥唐文宗,文宗皇帝也能是低头不语。真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仇)士良知上豫其谋,怨愤,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资治通鉴》

唐文宗李昂,一生节俭,不爱虚荣,体恤臣下。发生甘露之变,要怪也只能怪他生不逢时。如果生在清平世界,文宗一定可以成为守成之君,所以,也不必对文宗太过苛责,毕竟,他已经很努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2唐朝——唐文宗李昂
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
露珠和政治能有啥关系?唐文宗的宦官:为了看它们,差点丢了老命
唐朝甘露之变是什么?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
揭秘“安史之乱”残局(二)—昏庸二帝治国,及唐文宗的壮志未酬
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竟然被太监气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