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末路的大明内阁,阁老们究竟是真宰相,还是皇帝的背锅侠?

明朝阁臣

内阁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项发明,它是官员眼中的权力巅峰,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背锅侠,在国家军政出现重大问题时,内阁就成为众矢之的。内阁这一奇特的“招黑体质”,还要从明末两起弹劾案说起。

一、外患与内阁

1630年,毁誉参半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参“通敌女真”,随即被崇祯皇帝处死。次年,内阁首辅韩爌与内阁大臣钱龙锡因袁崇焕案先后被贬谪与发配至定海卫戍边。

1638年,名将卢象升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战死,同年,内阁大臣杨嗣昌遭到朝中御史群体的严厉弹劾。

这两件事情的性质其实非常接近,都是在外作战的将领战败或死亡,而朝中拥有核心大权的内阁大臣因此获罪。那么为何战场上将领的命运会与内阁大臣紧密相关呢?内阁在晚明的历史中到底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影视剧中的杨嗣昌

袁崇焕之死与他对另一名将毛文龙“先斩后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袁崇焕被扣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而钱龙锡也正因袁崇焕“通敌案”而获罪。为什么皇帝会认为远在关外的袁崇焕,会与朝内的内阁大臣钱龙锡有牵连呢?有人可能会说,钱龙锡和袁崇焕就是否杀掉毛文龙一事有过书信商讨,这是钱龙锡不忠的铁证。但就钱龙锡主动上呈的书信内容来看,钱龙锡始终没有表达出对袁崇焕想法的赞同,反而还有“慎重处置”的话语。

影视剧中的袁崇焕

我们再来看“揭发”钱龙锡案件的两位御史,高捷与史范,这俩人是天启年间的“阉党”一派成员。作为崇祯登基时任命的内阁六大臣之一,钱龙锡对高、史二人十分反感,并将其革职不用。此时二人被重新起用,自然想趁机扳倒当年“打击”他们的钱龙锡。现在的崇祯已经不是刚刚即位的崇祯了,他对史、高二人的弹劾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原因也很简单,要打击袁崇焕,就不可能只打击他一个人,但凡与他有牵连的,无论清白与否,都要遭到皇权的打压,这是帝王心术,也是政治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钱龙锡,包括时任内阁首辅韩爌,接连被弹劾下马,也就不奇怪了。

影视剧中的崇祯

二、内忧与内阁

现在再来看7年之后的另一桩内阁大臣被弹劾案,有意思的是,这次弹劾依旧与朝政无关,而与战争有关。1638年6月,兵部尚书杨嗣昌入阁办公,但仍旧掌管兵部事务,也就是说,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杨嗣昌既可以作为兵部尚书提出策略,同时又可以凭内阁大臣的身份批准他自己的策略,在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下,大明内阁再度出现权力集中与“和谐”的状态。

而时任宣大总督卢象升虽为掌兵大将,但却受制于杨嗣昌之手。如果说两人关系较好,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明军的作战能力,但问题就在于卢象升与杨嗣昌关系十分恶劣,二人就对清政策存在严重分歧,这也部分导致卢象升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并最终战死。

明朝将军

作为为数不多的抗清名将,卢象升的死对大明来说是“震惊朝野”的损失,人们的矛头全数指向内阁大臣杨嗣昌,将他视作卢象升战死的直接原因。与袁崇焕一样,杨嗣昌随后被弹劾有“通敌”的巨大嫌疑,而且很明显在国家大事上夹带私货,公报私仇,随后对杨嗣昌的弹劾扩展至方方面面,涉及到杨嗣昌执政的方方面面,此时的杨嗣昌无疑成为了大明接连战败的“背锅侠”。此后杨嗣昌在官场上也逐渐陷入困境,1641年,他在南方督战时因接连战败暴病而死。

影视剧中的杨嗣昌

三、四不像内阁体制

无论是钱龙锡还是杨嗣昌,作为朝廷核心重臣,无疑要为前线的战败做出检讨,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要对战场失利全面负责,因为战争牵涉到国家机器的每个方面与领域,这个根本就不是两位内阁大臣能够负担的起的,但问题是没有人指出内阁背后的最高掌控者——皇帝的问题,反而对皇权意志的执行者内阁大臣百般非难,这与内阁本身的独特地位密不可分。

内阁是明代独创的制度,与地方督抚制度一样,其创建纯粹是为救急,未曾想到会成为长期制度,因此内阁在帝国体制当中终明一代始终未得到确认。你要说它是“丞相”办公机构吧,它还不是;你说它是分割皇权的民主机构吧,那更不是。如果按内阁创建时期的意图来看,内阁大臣甚至都没有执政权力,只不过是皇帝的参赞大臣而已。

内阁大臣

一句话,内阁就是个“四不像”体制,内阁大臣的地位与权力则取决于本人的能力和手腕,以及皇帝是否亲政等因素,例如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被人称为“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

张居正

明末时期,朝廷急需能够总管调度朝廷兵马粮草等一切事务的机构与负责人,而内阁大臣自然而然被人们看作是承担责任的一方,至此,内阁彻底成为皇权的“代行”机构,当然也成为了皇权体制下的替罪羊,例如袁崇焕被杀一案,很明显是崇祯的意思,但人们却将矛头转向钱龙锡,仿佛总要有人成为袁崇焕的“同党”。

内阁大臣虽然“似相非相”,但人们仍将其视作权力核心,因此许多人一直想取而代之。众所周知,明末多党争,无论是东林党与阉党,还是文人内部的纷争,除却意气之争,最为紧要的就是权、利之争。钱、杨二人被弹劾案之后,很快便补充上了周延儒与温体仁两位阁臣,他们成了弹劾案的最大受益人。但令他们也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很快就将二人罢免,二人也落得了钱、杨的下场。

周延儒

总而言之,在这种畸形的体制之下,内阁成为多方拼得头破血流也要进入的权力机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国家军政一旦出现问题,阁臣就得充当皇权的替罪羊。正是在这种畸形体制之下,大明朝积重难返,走向崩溃,将江山拱手让给大清。

清军入关

文史君说

大明晚期的两场官场弹劾案,无一不与前方战场有关联,可以说独特的内阁体制使得内阁虽有“内”字,但却无不与外部世界紧密相关。内阁首先是皇权的“代行者”,也是皇权的“替罪羊”,同时还是各方大臣眼中的“肥缺”,在党争、政争的多方斗争之下,战场失利的真相往往被后方的权力斗争所掩盖,真正的问题始终无法得以客观解决,最终问题叠压,积重难返,大明朝的崩溃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李文玉:《制度演进与舆论刑塑:明末内阁政治生态解析》,《文史哲》2018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十六帝个个奇葩,最夸张是崇祯通过“枚卜大典”挑选内阁大臣
明史:奸臣周延儒两次入阁之路,踩着东林党上位和被东林党扶上位
不怕皇帝没才能 就怕皇帝瞎折腾 崇祯杀忠良任奸佞折腾黄了大明
畸变的国器:明代特务统治的兴衰(晚明篇)(重磅连载)
为何司礼监独断专行却还能存在?司礼监:去问内阁,我听皇帝的
明朝皇帝与清朝皇帝相比怎么样?真的有可比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