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标我们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七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1945年日本向法西斯同盟国投降,9月3日,日本在美密苏里舰上正式递交降书,而中国作为受日本侵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以及世界“四大国”之一,成为这次受降仪式的重要代表。徐永昌为什么会成为接受日本投降的代表,徐永昌在民国史上有何特殊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从农家子弟到国府上将
徐永昌于1887年出生于山西崞县的一个贫寒农家,七岁时入私塾读书,打小便接受了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在其少年时,义和团运动爆发,此后的清政府一方面接受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另一方面也有所醒悟,开始着手开展新政运动。在慈禧西逃途中,徐永昌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武卫左军,从此开始踏上人生的新征途。
时武卫军留影
加入军队后的徐永昌,在锻炼自身身体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好士兵的同时也在继续学习文化知识,1908年他进入武卫左军随军学堂并在三年后毕业。1911年,毕业后担任军官的徐永昌开始接触到革命党人,清政府倒塌后,他继续在新军内担任职务,1926年,徐永昌在混乱的北洋时代见到了他对他来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朋友与领导即阎锡山,此后徐永昌作为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在山西担任众多重要职务(30年代官至山西省主席),对山西省建设以及阎锡山的众多决策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山西地方实力派领袖阎锡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徐永昌离开了执政十余年的山西,被中央政府征调至南京担任军令部长,从此由地方跨入中央。1945年,他被选中作为中华民国的代表去美军密苏里舰上参与日本投降仪式,并在日本受降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后,已至暮年的徐永昌只是担任了“总统府”资政的虚职,1959年在台北病逝,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徐永昌在日本受降书上签字
二:中华民国的受降仪式代表为何是他
从农家子弟到一国上将,从地方将领到中华民国参与日本受降仪式的代表,徐永昌这一生不可不谓之精彩。但是人们也会有很多疑问,民国时期的文臣武将众多,外交人才也如璀璨星辰一般层出不穷,为何却选择了徐永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去参加如此重大的受降仪式呢?这个问题是有趣的,胡适、宋子文、何应钦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民国大佬都没有资格,反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地方发家的跟随在阎锡山身后的徐永昌尽享殊荣。
1938-1942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著名学者胡适
要想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应该对中华民国的特殊“国情”进行简单说明。众所周知的是蒋在大陆驰骋数十年,但却始终没有完全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京津地区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等在自家地盘上俨然“土皇帝”,中央政府束手无策。徐永昌作为山西地区的二号人物,虽然仅是地方“领导”,但却由于山西地位的特殊性而使其的身份也发生了某种微妙的改变。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虽然在名义上隐退,但在1932年以太原绥靖主任的身份重操大权,山西依旧处在地方势力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徐永昌以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身份游走于山西、华北、南京中央政府等多种势力之下,协调各方关系,有效的缓解了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徐永昌的声名极佳,没有被任何一方所排斥。
徐永昌将军照片
除了在名声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徐永昌的另一个特性便是他虽然依附于阎锡山但却不盲从。他关心山西各方面建设例如农村建设、交通建设、工商业建设等,在他担任山西省主席期间,大力发展山西省的各项事业,极大的推动了“黄金十年”期间的山西省发展,因此徐永昌作为山西省行政的最高领导,在民间以及政府内部也获得了极大的称赞,真的可谓是一名爱国将军。
《徐永昌日记》是研究徐永昌的重要史料
文史君说
著名学者吴相湘在其文中写道:“徐永昌是一朴实的军人,服膺春秋大义,挺立于反复无常变乱多端的北方军界,颇具模范作用......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任中华民国代表,在东京湾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获享近代军人所难得的荣幸。”此话一语中的,徐永昌作为各方势力之间的调和人,加之他本身性情温和,做事多而说话少,在其各项任职期间都做出了不错的成就。选择徐永昌作为中华民国代表去参加日本受降仪式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并不会引起各方争议与矛盾,所以徐永昌将军获得了近代百余年来军人的最高殊荣。
1945年9月2日,《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前往密苏里舰并以记者身份参加受降仪式,在他之后著成的名篇《落日》中写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我想此话也应该是徐永昌将军所想的,更是每一个爱国军人所想的。
1945年9月3日在密苏里舰上的受降仪式
参考文献
1.魏晓楷:《五十年来徐永昌研究综述》,《民国研究》2015年春季号,总第27辑。
2.李有福:《理智与情感的纠葛:中原大战前后的徐永昌》,《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