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据统计,大约有一半的人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点击自查有没有你?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概是11%-12%,由此推算,我国有1.2亿左右的糖尿病患者。
其实从血糖完全正常、代谢没有任何问题,过渡到糖尿病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叫“糖尿病前期”。

与1.2亿左右的糖尿病人群相比,更可怕的是,我国有大约5亿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在10个成年人中,除了有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之外,还有5个人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
与哪些因素有关?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病,它的病因非常复杂,相关因素有很多:
第一,遗传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体当中和葡萄糖代谢相关的某些环节,从出生的时候就有缺陷。因为人体把食物变成葡萄糖,再把它吸收、利用掉,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血糖有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那么他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50%左右,如果单独是母亲有糖尿病,风险会增加30%左右,如果单独是父亲有糖尿病,风险会增加20%左右,所以糖尿病跟遗传因素是绝对相关的。

第二,社会因素。包括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工作压力过大、睡眠不好等等。
就像过去,我们上班要骑自行车、走路,后来逐渐发展到坐车,运动就会减少,再加上饮食、工作等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这种代谢性疾病的剧烈增加。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有一些小孩也会得糖尿病。除了遗传背景之外,作业多、考试多,包括儿童营养过剩、营养不良,或者出生时是巨大儿,都会促使糖尿病和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糖尿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只要影响了代谢,就会导致整个代谢的紊乱。比如血糖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尿酸升高等等,一大堆的问题都会出来。

所以糖尿病的病因,确实是非常复杂的。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来讲,他得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以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为主,从而诱发了糖尿病。

怎么判断自己
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很多的医疗机构,包括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都做过很多关于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分析。其中,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就可以很简单地来判断你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它是通过年龄、家族史、体重指数、腰围、血压、性别来进行打分,具体如下:

这些评分指标是通过大数据评估出来的,总分≥25分的人群,如果不是糖尿病患者,一般就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这种情况下建议尽快到医院做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明确诊断,具体方法是:
先采集空腹静脉血,然后把75克葡萄糖冲在300毫升的水里,在五分钟内把这300毫升糖水喝下去。从喝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分别在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的时候检测血糖。
在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6.1mmol/L,半小时至一小时血糖<11.1mmol/L,两小时血糖<7.8mmol/L,三小时血糖<6.1mmol/L。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的血糖水平会很高,一般空腹血糖>7.8mmol/L,服糖半小时后,包括两小时后的血糖也都超过11.1mmol/L, 三小时后也恢复不到正常水平。
如果空腹血糖在6.1-7.8mmol/L之间,但是服糖后的血糖值是正常的,我们就叫空腹血糖受损。
还有一种情况是空腹血糖没有受损,但是服糖一两个小时的时候,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我们称之为糖耐量减低。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它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

对于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量减低的人群,我们要积极干预,尽量避免或延缓他发展为糖尿病人群。

血糖升高但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要如何干预?
首先要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坐着的人要运动起来,每天或者每周中等强度的运动至少要大于15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30分钟,加起来就是150分钟。
第二,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饮食结构。如果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者,就多补充点能量,如果每天坐着,很少运动,而且肥胖、超重,就要严格限制能量的摄入。

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就是加强运动和控制饮食可以预防大约40%-60%的人发展为糖尿病。但是,生活方式干预坚持下来挺难的,好一点的能坚持五年、十年,但绝大部分人坚持不到两三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对于将来发生糖尿病风险很高的人群,就是空腹血糖受损,同时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还可以使用药物来干预。
在我们国家,真正申报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药物只有一类,就是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它的主要作用是阻止肠道的葡萄糖吸收太快,比如馒头在分解为葡萄糖之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分解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当中完成的,如果把这个过程拉长,馒头慢慢分解、葡萄糖慢慢吸收,无形之中就可以把餐后的高血糖拉平。
最后提醒大家,药物干预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参考资料:
医学微视官网 - 母义明 主任医师 《糖尿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我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吧!?
糖尿病防治必知
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新发糖尿病,有机会减药,甚至逆转
两个成年人一个糖尿病前期,这究竟是个什么病?
身边的隐形杀手--糖尿病前期
正常血糖范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