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方志写法(五)年鉴的写作
地方志应该志什么?
山东省志办公室 刘乾昌
修志已达五、六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志应当志什么的问题,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想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修志战线上的广大同志们。
要重在于资料的记述
古人云:史重在鉴,志重在用。任何书籍都有其功用,史的特殊功用在于鉴,而志的特殊功用在于用。
鉴和用有区别吗?有!我们只有把它们之间的区别探讨清楚,才能够把握住志书的性质,充分体现出志书的宗旨来。
史书是对于历史的记述和阐述,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记述和阐述。史书的任务,对于革命的人们说来,就在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只有懂得昨天和前天,才能懂得今天和明天。这就是史的鉴的功用所在。
地方志,是关于一个地方的自然、社会历史的资料性的著述。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资料性三个字。志书虽然也记载历史,但它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记载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供今人和后人来研究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地方志的用的功用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不论在方志理论上还是方志实践上,都有偏离志重在用的倾向存在,两千年来浩瀚汪洋的地方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记载了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大量史实。可是在当前,对于继承和发扬方志资料性的传统,强调的似乎不够。
有的同志认为,旧方志不论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记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只写“是什么”,而没有写出“为什么”。笔者认为,方志的只记“是什么”,而不写“为什么”,不应当说是它的缺点,而应当说是它的特点。因为方志的功用就在于它的资料性。重要而有价值的史实,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地方志能够把它们翔实地记载下来,就应当说是任务完成了。至于为什么会产生种种史实,则不当苟求于方志,因为这是方志的性质所使然。1935年《寿光县志》记载了“月出北方”、“三月并出”这种奇怪的天象,当时能把这种现象记载下来,就是难能可贵的,至于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既不是志书的任务,又是当时的编纂者所回答不出来的。1862年(同治元年)发现过极光,旧志作了真切而生动的记载:“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星火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斛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全,离地丈余没,没后犹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就是在自然科学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如果遇到极光这种天象,能够作出类似的真实而生动的记载,那就应当受到称赞,对自然现象应当如此记述。对社会现象的记述亦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基本矛盾又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则是战争,对于种种社会现象之“为什么”,要挖到这些总的根源,地方志是担负不了的。胡绳在谈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写道:“中国方面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入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敌方来说是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46页)这是写史,写志是万万不能如此写的。方志的任务在于提供翔实的史实,不管是今人还是后人,他们可以从这些史实中得出“为什么”的结论来。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威海之战,《威海市志》在军事篇中,记述了白马河阻击战、保卫南帮炮台、孙家滩伏击战、北帮炮台陷落、威海港决战、刘公岛失守等史实,在人物篇中,不但为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杨用霖、孙万林等爱国将领立了传,而且也给方伯谦、阎得胜等民族败类立了传,这些史实的记述,如果有助于人们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一向抱着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是武器的观点,他们的唯武器论的实质是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418页)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不必直接写出战败的原因。总之,“资料即信息,或曰信息的记录形式。人们首先要求于志书的,不是对于某些问题的分析、评价、推理,……人们只要求从中得到这一区域内各领域翔实的信息储存。”(李汝舟:《方志学与信息论》)
地方志的功用,既然在于资料性,它就不应当担负着总结事物发展规律的任务,至于反映事物的规律,可以作为要求提出来,但是,不应当过分地予以强调,不要事事都要反映规律。我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对于这一历史规律,方志可以予以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还是要靠史实,靠资料性。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有其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只要记载的社会各个领域里的史实,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对于上述历史发展规律,自然就会作出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是切不可事事要求反映规律;要有规律能反映则反映之,无规律或不能反映则不要勉强为之。反映规律,应当是记述史实的必然结果,而不应当是人为地外加的,记社会现象如此,记自然现象更是如此。有些自然现象的规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表露出来的,而是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所以,你之所谓的规律,是不是真是规律,那还很难说哩!旧志书上对旱涝自然灾害多有记载,虽然并没有记述什么规律,但是规律就在其中,今人不就是根据那些看来散乱无章的记载,总结出了大约多少年旱一次,多少年涝一次的规律吗?如果是古人都在强调自然灾害规律的记载,而忽视了旱涝灾害史实的记载,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总结出的那些规律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今人更是无法根据那些所谓规律,而总结出正确的旱涝规律的。认为规律比史实重要,反映不出规律,志书的质量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觉。史实是第一位的,没有史实何来规律?志书就是供人们来总结认识规律的。枣庄市齐村区的漆树,武汉市的汉绣,不是因为旧志上有了记载,才重新为人们发现吗?马鞍山的沙洲、全椒县的古道,不是因为旧志上有了记载,才为今人造福了么?有谁听说过,有谁见到过,旧志上记载了一条什么规律,而为今人重视起来呢!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记载史实仍然是方志的任务,因为社会和自然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都是在螺旋式的前进着。只有世世代代、连续不断地记述着各自地方上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才能为今天和后人研究各种事物之发展规律提供出可靠的依据,冯天瑜教授说得好:“有的志稿似乎急于作新旧对比,其实,写方志似乎不必在这方面立意(但科学的方法,可起到这种作用),因为如果主观上要作'新旧对比’,便在选材上、行文上可能有失客观。我们的志书要记下历史复杂的全貌,若干年后,它们才显示出特别的功用来。以上说法,也决非主张客观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势,一定要显示出来。不过,这种趋势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把历史比喻成一道长河,那么,这条河不会是清澈见底的,而是浑浊的,但它的流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几部志书初稿的看法》)这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及反映规律的问题,是极有帮助的。
对经验教训的记述,也不应当强调过分,也应当寓经验教训于史实之中。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同对待规律的态度是一样的,能寓则寓之,不能寓不强求。这是因为,地方志应当着重强调的是褒,而不是贬。有褒无贬固不可取,褒贬并重也不足为训。谁人不说家乡好?要把家乡最美好的事物写出来,这是最为重要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对新方志内容的要求所强调的也是褒,而不是贬。“秉笔直书”所强调的则是贬,而不是褒。其实,秉笔直书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今天也是提倡不得的,许多同志早已指出,董狐、南史之类的笔,并不是其书之笔,而是回护曲折之笔。提倡秉笔直书,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关于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述,要遵守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就不会过分地强调去记述失误、挫折和教训了,地方志终究不是地方史、党史和党的决议,对于失误、挫折、教训这类东西的记述,最好的办法就是寓于史实的记述之中。
寓论于事实的记述之中,是方志的传统,这也是由于其特殊的功用在于资料性所决定的。寓论断于叙事,就是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叙述,把论断体现出来。史虽然是允许论断的,但是着重提倡的,大量采用的表述方法,还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顾炎武夸司马迁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日知录》第26卷)唐刘知几提倡用晦,他说:
“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又说:“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叙事》)他所说的用晦,虽然是从史文繁简的角度提出来的,有突出重点和含蓄、凝练的意思,但是其主要意义,在于顾炎武所说的一寓论断于叙事;就是说:“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第226页)史尚且如此,作为资料性著述的地方志,更应如此。可是,目前对于志书不允许有议论的这道堤防,有要予以突破的苗头。如有些同志说:“怎么能没有议论呢?”“不能太绝对了,还能一点议论没有吗?”因而在一些志稿中,到处都充满了议论,篇前有,篇中有,篇末还有。我们说,在一部几十万、成百万、成千万字的志书中,可能不能绝对的一处议论都没有。但是,不允许有议论的这条原则是不能改变的,是不能公开提倡允许议论存在的。编报纸刊物,要消灭一切错别字,不能因为错别字时有发生。而提出允许错别字的存在,志书之不能提倡议论存在,与此道理完全相同。志书要以翔实的史实取胜,而不能以空洞的议论取胜。资料是第一性的,编纂者的立场、观点要通过资料表述出来;没有资料也就没有观点,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嘛!你的议论,即便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没有资料来说明你的议论,对于今人、后人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资料很过硬,完全可以说明你的立场、观点;你又何必再发一通议论呢?有的人,为什么动不动就从字里行间钻出来,大发一通议论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手中没有过硬的货色,二是缺乏寓论断于叙事的才能。绝不能搞瓜菜代,以议论代替资料。
要重在于事业本身
什么叫事业呢?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人的经营成就。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
现在一般都按事业立志,一部县志一般都设有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政权、党派、群众团体、公安司法,民政、军事、农业、林业、水利、牧副渔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食、金融、文化艺术、教育、医药卫生、体育、科技等等专志(分志)。这些专志,除了大事记、人物、附录、杂志等少数的以外,基本上都是一项事业。总的说来,对这些事业的记述,就是记其所营之事,述其所成之业。
每一项事业,都有事业本身与非本身之区别,事业本身的东西,应当着重记载,非本身的东西,则应当不予记载。拿《医药卫生志》来说,机构、预防、医疗、医药等等,都是属于事业本身,应当予以记述。为了保证卫生事业的开展而进行的一些工作活动,诸如党团活动、教育工作、生活福利、各种会议、各部门的具体业务等等,都属于非事业本身,或者是事业本身的具体工作,一般都不应予以记载。
部门志同专业志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部门写一个专业志,而在于“小而全”。小而全的含义有二:一是除了记述事业本身而外,还记述为了保证事业开展而进行的工作活动了如上面提到的《医药卫生志》,不但记述机构、预防、治疗、医药,而且还记述党团、教育、福利等等,这就是内容方面的全;二是体裁方面的全。本来专业志所应当运用的体裁,就是志和图及表,但是部门就不同了,它除此而外,还写大事记、人物传、附录等等。人们常说的不能把专业志写成部门志,主要是指这两方面说的。有的同志说,党派群团志“只记述部门本身的建设,明显是部门志”。这话说得有些含混。“记述部门本身的建设”,如果是事业本身的建设,那不能说是部门志,如果是既写事业,又写其他辅助工作,那当然就是小而全的部门志了。有的同志说,“于轻工业志之外,又设二轻志,则更明显是一个部门一个志了”。一个部门一个志,不能说是部门志,问题在于如何的写法。如果是按一个部门一个志,就是部门志的逻辑推理;那么,县志就只能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来分类立志了;而不能按事业,立政权、政党、群团、司法、民政、军事、农业、工业、……等志了。如果按类立志,几个部门、十几个部门写一个志,也有一个是写成部门志还是专业志的问题。还拿卫生事业来说吧!它在按类立志的文化类中立章,如果写的内容是小而全的,实质上也是部门志,不过不叫志而叫章罢了。按类立志,可能会相对地减少部门的出现。但是,只有懂得了要志事业本身的道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对于部门志也不能完全否定,作为县志的专业志,是不能写成部门志的,可是作为专业志的基础,是可以写成部门志的;也就是说,作为搜集资料的阶段,是可以把专业写成部门志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先搞专业志,后搞部门志,如武汉市就是这样,一是先搞部门志,再搞专业志,如河南省就是这样。这两种办法比较起来,还是后一种好些,对于搜集资料来说,还是要竭泽而渔,多一点好。党团活动、教育工作,生活福利等项内容,作为某项专业志是不需要的,但是,对于党派、群团、教育和劳动人事等专业志来说,可能提供出有用的材料。每项事业都写一写大事记和人物更为必要,因为县志的大事记、人物志是很需要各部门提供材料的。有的县就有这样的体会,大事记和人物志只有在各部门志完成之后,才能够记述得准一些多一些。所以说部门志是专业志的基础。这个基础应当奠定在前,而不是在后。
一项事业不能写成部门志,那么,一项事业中的不同业务,是不是就能写成部门志呢?回答也应当是否定的。有的县志初稿在《公安司法志》中,对于侦破案件一起一起地记述得很详细,这既无必要,又是不可能的,弄不好还会泄密。公安局各个部门的业务,哪个该记,哪个不该记,应当根据编纂宗旨,有选择地记述。要是各个部门的事都记上,那不又成了小部门志了么?侦破案件,有正义的侦破,有反动的侦破;有唯物的侦破,有唯心的侦破;有群策群力的侦破,有孤家寡人的侦破……。对于这种种的侦破,应当选择典型事例予以记载,以揭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公安。公安如此,其他各项事业莫不如此。拿军事志中的民兵这一章来说吧!在这一章当中记述的,应当是全县的民兵事业发展壮大,民兵的质量和作用,而不是写县人武部政工、动员、训练、后勤等职能科室的具体业务。有的县志在这一章中设计上组织工作、政治工作、军事工作等节,这在指导思想上就是写工作,而不是写事业、写民兵,主要应当写组织、干部、装备、练武、作用等项内容。组织主要是写什么时候建立的,各个时期的不同组织形式、数量、质量情况等等。干部主要是写不同时期的选配情况,数量和质量情况,先进人物等等。装备主要是写不同时期的装备情况和先进单位;练武主要是写不同时期的练武方式,军事素质情况、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等等;作用主要是写民兵和民兵组织在战斗、支前、生产、保卫海防、边疆、维护社会治安、建设精神文明中的好人好事好单位。不如此写,就会把民兵事业写死了,写成了小部门志。还有的单位在军事志中设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等章节,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军事志是一个地方的军事志。它所记述的内容,都应当同地方有关,机构、地方武装、驻军、设施、兵器、兵役、民兵、人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兵事记述,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发生在一县之内的。而政治工作、后勤工作之类的内容,几乎纯属于军队建设本身的事情了,离一县之军事的距离较远了。第二,写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就是写部门志,不但没有必要写,而且也无法写,政治工作有秘书、组织、宣传、保卫、干部、文化、联络、新闻等等内容,如何记述得了呢?后勤工作有军事、政治、卫生、生产、军需、财务、运输、军务等等内容,这又如何记述呢?就是记述出来了,也不过是小部门志罢了。由此可见,既不可以把一项事业写成部门志,也不能够把一项事业中的某一项业务写成部门志。
既不写大部门志,也不写小部门志,是不是就可以保证只记事业本身,而不记非事业本身的东西了呢?回答还是否定的,要保证记述事业本身,还必须禁记为了开展事业而进行的工作活动。从现有的志稿来看,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有的县志稿,把为了开展某项事业所开的什么会,会上研究了什么问题,会后又分成了几个工作组,抓了几个典型等等,都写上了,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哪一项事业、哪一个业务部门一年还不开上几个会呢?几十年开多少个会呀?这又怎么记述得了呢?一般的工作会议,不能比党代会和人代会。党代会和人代会,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都是非记不可的。重要的工作会议和工作组的派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对某项事业有重大影响,或对全县人民有重大影响,才可予以适应记述。抓典型的具体做法,是无须乎记述的,典型则是应当记述的,还有的县志初稿上,对计划生育也作了些不必要的记述,如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法步骤,节育的具体措施等等。志书所着重记载的,是计划生育,而不是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就是有计划地进行人口的再工作,在什么样的基础进行的计划生育,不同时期生育的情况是怎样的,当前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县志需要详述的东西,比如平均初婚年龄、晚婚率、计划生育率、一胎率、二胎率、节育率、避孕率、结扎率、人工流产率等等,至于具体怎么抓的这项事业,在志书中是不需要记述的。有的县志的军事志,对兵役这一章中的义务这一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X节义务
1.兵役法的贯彻
2.义务兵的征集
(1)兵员对象
(2)兵员条件
(3)征集方法
(4)服役年限
3.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4.军校招生
5.招收飞行员
从这个编目设计上不难看出,编纂者的指导思想着重在征集方法上。如果是照这样记述出来,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征兵的工作、征兵的方法,在全国也基本上是一样的。兵役这一章,主要有招募、抽丁、志愿、义务、预备役等节。对兵役的记述,主要不是记述兵役制度条文和征兵工作,而是主要记述征兵的史实,通过征兵的史实,来反映不同的征兵制度,不同的军队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
对于政党和群众团体的记述,也有个事业本身和非事业本身的问题。有的县志篇日上,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章中,设计有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和党员教育等节:这些内容,一般都是党的日常工作,是很难于以记述的。拿党的宣传工作来说,四、五十年中,如何记述得了啊?记述党,也应当记述主要的。比如:党的建立,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第一个县委;党的重要会议,包括历届党代会人员的组成和主要议题;党的组织状况,县委不同时期的组织状况,主要负责人,不同时期的基层组织状况,先进的基层组织;党员、不同时期党员的数量、质量状况,模范党员,等等。这些内容,应当是记述的重点,党的组织状况和党员,实际上就是党的组织工作,至于怎么样组织县委、基层党委,怎么样发展党员,怎么样调配干部,等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不要记述。统战工作如有重要内容,可以单独设节或章予以记述。有的县志稿,对统战工作只是记了些落实政策的事,这不是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全部任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日常工作无法记述,其检查的结果可以分别在党员、党的组织等章节中记述。党员的教育,可以在党员、组织等章节中予以体现,单独记述是困难的。共青团和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也有组织、宣传等项日常工作活动,对于这些也不应当记述。对于这些团体,主要应当记述机构沿革、组织状况和重大活动。团的组织状况和团员状况,应当象党的记述那样予以记述,团的作用,可以象兵事记述那样,搞个活动记述之类的章节。政协和工会、妇联、儿童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章节。总之,既要写组织状况,又要写重要活动(重大作用),日常工作不写。
要做到记事业本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共有者不书。这是古人早已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惜我们今人只是讲在嘴上,身体力行不够。全国、全省、全地区的大事,在县市志中就不应当记述,交待背景是应当的,但交待背景不能记述共有之大事。比如辛亥革命,一县之辛亥革命,是在全国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这应说是大的背景。一个县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是由这个县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决定的,这才是需要认真记述的背景。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辛亥革命在各县的多样性,如有的无声无息,有的是悄悄地换了一下旗帜,有的是发生了流血事件,有的是封建势力又猖狂复辟,等等。对于全国、全省、全地区发布的指示、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等,不应当大段地引用与抄录,因为这些都是共有的。(以下节略)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
王紫晨      第一讲:仕么是地方志?      国务院二○○六年五月十八日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一个问题,地方志的定义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由此可见,地方志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狭义的地方志是指地方志书。“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本讲座所讲的地方志,是狭义的地方志,即地方志书。
第二个问题,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讲地方志的起源。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
周朝建立后,分封了许多诸侯。各诸侯国出于加强自己统治的需要,均设置史官,随时记录本国发生的事件和统治阶级的活动与言论等,并编纂成书。晋《乘》、郑《志》、鲁《春秋》等即是由史官编撰的具有史志性质的国别史。
地方志还导源于地理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生产的发展,活动地区的扩大,地理知识日渐丰富。随着水陆交通和商品交换的发达,经济上呈现统一的趋势。政治上大一统的趋势在酝酿之中。由于诸侯们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中,需要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和他国(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于是出现了一批总结前人积累起来的地理知识、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著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山海经》和《禹贡》。
地方志的起源与古地图也有密切的关系。《周礼》、《尚书》、《诗经》、《管子》等书中,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我国地图的出现年代很早。据考证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地图。地图上标明了行政区划、山脉、土地等情况,始于汉唐的地方志种类之一的“图经”,就是由古地图发展而来的。直到现在,地图仍是地方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导源外,一些古代经典如《周礼》等,对地方志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周礼》也称《周官》,近人根据出土文物考定为战国时的作品。《周礼》主要记载周王室官制。《周礼》分地域记事的特征,是后世方志的基本特点。据考,《周礼》是最早出现 “方志”一词的古籍。如《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礼·地官·诵训》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后人在追溯地方志渊源时,每每谈及此书。
其次,讲地方志的发展。
春秋战国至清地方志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间的融合兼蓄。其间,由于各自的发展,形成了地方志的不同形式;由于相互融汇,又逐渐使三个方面的特点融为一体而成为形式完备的地方志。
宋代是地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此期,不仅修志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超越前代,地方志数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地方志在体例上突破地志、地记等形式,逐步趋于定型。曾经盛行一时的图经已逐渐被“志”所替代。从此以后,地方志(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进人成熟阶段。以前的地方志多详于地理,略于人文,或专记某一方面。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200卷,突破了旧志的框框,除仿效《元和郡县图志》门类外,增加姓氏、人物、风俗、土产等数个门类,特别是因人物而详及官爵、诗词、艺文。自此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将记地与记人、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体例也大为改变。这一重要突破,使地方志由地理范畴迈向了史学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价值,影响了后世地方志的发展。
元代,地方志继续发展,不仅种类有所增加,而且体例更为完备。元代在地方志编修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修了一统志。
明代地方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数量、种类大增,而且体例更加完备、体裁更加丰富,且定期纂修,在全国各地已成制度化,客观上为清代大规模修志奠定了基础。
清代,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一度繁荣,地方志的编纂也进人兴盛时期。此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志,一批著名学者参加了地方志的编纂和地方志理论的研究。此期的地方志体例较之以前更加严谨,特别是章学诚创立的“三宝体”,成为旧地方志最为完善的体例。
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频仍,但民国时期编修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未因此而中断。民国16年至民国26年,全国共编修及刊印志书626种,约占民国时期修志总数的29%强。其中尤以民国25年为盛,这一年有87种志书问世。此期是市志的创始阶段,修有《首都志》等市志5种。这10年间,还是省级通志编修的重要时段,民国各省通志主要成书于此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修志活动较抗战前大为减少,但并未完全停顿。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共纂修和刊印方志219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民国35年10月重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规定凡未设修志馆的省、市、县,应设文献委员会,具体负责修志。解放战争时期,浙江、云南和台湾均开展了通志的编修工作。从民国35年至民国38年,全国仅修成志书 105种。
民国期间,全国共修志1571种,其中省志45种、市志12种、县志1074种、镇志50种、乡土志124种、关卫志3种和各种志书资料长编、调查资料、概况259种。
最后,讲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编修。
一是修志的兴起与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编修新方志被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在10年内全国大部分县市编成新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组建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指导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修志。8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把关于各地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10月,中国地方志小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第二年6月,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周恩来总理到会,询问全国地方志的编纂情况,并要求档案部门要把旧方志都收集起来。到1960年6月,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530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
1961年3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发布《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1963年8月,中央宣传部批转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科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呈报的《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据196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50个县完成了志书初稿。此后至1966年,又有多部志书成稿问世。
这一时期的志书,一般都记载当地的自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名胜、风俗、人物等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期的志书过多地记载了阶级斗争,在资料方面也存在不实之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志工作被迫中断。
二是新时期的修志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进行“四化”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而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向有关部门呼吁修志。1979年8月,湖南省率先成立省志编纂委员合,重新开始编修《湖南省志》。1980年1月,黑龙江《呼玛县志》在内部印刷发行,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成的第一部新县志。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4月,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地方志的资料要收集,要保存,要研究;要继承编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编写地方志。这年,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湖北、山西、上海、贵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史志编委会或省志编写筹备组。
1981年是修志工作的重要年份。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安微、河北等省和太原、贵阳、济南、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7月15日,胡乔木又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指示:“新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7月15日至8月1日,中国地方志史志协会暨首届地方史学术会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等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地方志学术会议,它对于新编地方志工作的普遍开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也因此而成为当时指导全国修志的中心。至1983年初,全国已有15个省(区)、44个地区53个市,1003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鉴于新编地方志工作已在全国普遍进行,1983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院向中央书记处呈递了《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报告》。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4月8日成立,具体负责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这月下旬,全国地方志规划会议在洛阳召开,地方志列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9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43号文件,批转中国社科院党组《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地“应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好规划,建立和健全精干的机构,配备好人员,抓紧开展这一工作”。
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法规性地方志文件。同时,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社科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从此,编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建设和文化建设正式列人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从1980年至1985年,其主要工作是理顺体制、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训练骨干、收集资料、试行编纂等。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编修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第一阶段。
从1986年起,全国的修志工作开始进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各级各类志书开始编纂初稿、审稿、定稿,并陆续出版问世。这是我国修志工作的关键阶段。为确保新志书的成书质量,1986年12月,经中央同意,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代表,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曾三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作工作报告。胡乔木在讲话中,围绕提高新方志的质量问题发表了极有见地的指导性意见。
这次会后,各级史志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确保志书质量前提下,加快了新志书的编纂步伐。为展示新时期我国修志工作的巨大成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1993年3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既向世人展示了新时期修志的巨大成就,又鼓舞了广大修志工作者的士气,促进了志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工作步伐的加快。
1996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了与会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李铁映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新编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一纳人、五到位”。所谓“一纳人”,即各级政府要把史志工作纳人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政务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经常研究和过问;所谓“五到位”,即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包括职称)到位、条件到位。鉴于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志书已出版问世,其中有些新志书在80年代中期就已出版发行,为保持地方志工作的连续性,李铁映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修志开始之时。全国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我国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进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修志工作的基本特征是:绝大多数地(市)县两级志书已先后正式出版,省志编修也进入收尾阶段。随着新世纪的临近,第一届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历史任务将圆满完成。与此同时,续修,即第二届编修新方志的工作被提上各级政府议事日程。
三是新方志编修成果。经过近20年的辛勤努力,我国的新方志编修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级志书的编纂成就斐然。到1999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志书已出版1284部(卷),占规划编修数的52. 7%;地区(自治州、盟、市)级志书已出版176部,占规划编修数的58. 9写;县(市、旗、区)级志书已出版1961部,占规划编修数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81%;省、地、县三级志书全部编竣出版。据初步统计,截至1999年,全国已出版的志书总字数达到了48. 3亿字以上。
各级各类专业志、部门志及乡镇志的编纂硕果累累。十几年来,不少部门和单位在为三级志书提供专题资料和分志文稿的同时,还利用征集到的丰富资料,编辑出版了一批专业志、部门志和乡镇志。这批志类丛书的问世,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大大丰富了新方志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9年,全国共编辑出版各级各类志类丛书4万余种(西藏资料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2005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已出版5000余部,出版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4万多种。全国地方志机构还出版省级年鉴31种,市级年鉴208种,县级年鉴406种。新编地方志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截至2005年底,我市已编修《阜新市志》1部4卷,450万字;编纂《阜新年鉴》20部,1600万字;编修县区志、部门志、专业志30部,1500万字;编辑出版了《阜新概览》、《阜新大事记》、《阜新解放五十年》等其它地情书籍10余部,并且质量较高,其中有多部志书年鉴及地情书在全国、省、市获奖。这些修志成果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阜新的自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情况,填补了我市史志方面的多项空白。同时,通过修志编史也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增加了阜新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城市的层次和品位,充分发挥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地方志的性质、特征与功能
首先,讲地方志性质。
地方志性质,从古到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地方志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志逐渐地发展。其特征或性质也不断发生衍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志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使研究者常偏重地方志特征的某一方面,而导致以偏概全或有失偏颇的“地方志性质”观。
地方志性质对地方志的内容、体例、特征,以及编纂方法都有着内在的规定性,有什么样的地方志性质主张就产生什么样的学派和志书。因此,地方志性质是方志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又是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南,无论是从事地方志理论研究,还是从事修志实践,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地方志性质,进而科学地指导地方志研究与志书编纂。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也不断变化。
地方志性质,有地理说,历史说,史地两性说,资料书说,地情书说等等,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是大体适用的,只是到了社会发生变化,地方志内容变得丰富时,旧有的认识就存在局限性了。地方志各时期的性质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它难以解释宏观的地方志发展史。
经过多年的修志实践和理论探讨,关于地方志性质,目前为大多数学者和地方志工作者所接受的共识是: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这一条法规,明确地说明了地方志的性质。
地方志记述的内容是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本质特征是资料性文献,讲文献,就是特别强调资料的科学性,即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料的表现形式不是单纯的堆砌与汇编,而是对资料进行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统属合理的著述。资料与著述是辩证统一的,是丰富的资料与科学的著述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讲地方志特征。
特征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征状。性质决定特征,特征体现性质。地方志的特征:
一是地方性。
地方性又称区域性,是地方志的主要特征。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叙空间范围,具体包括4个方面:
1.以“行政区域”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一统志、州志、府志、省志、市志、县志、区志、旗志、乡志、镇志、村志等。
2.以“自然实体”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山志、河志、江志、湖志、海志等。
3.以“社会实体”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厂志、站志、所志、校志、院志等。交通志属于这一类。
4.“建筑物体”为空间的志书,其种类有楼志、亭志、阁志、寺志、塔志、堤志、坝志等。公路志属于这一类。
这4个方面可以囊括所有的志种,它们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地方性突出,一般来说不得“越境而书”。
在地方性这一点上,新方志与旧志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编纂的新方志,就是要以志书断限内的现行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越境活动越来越多,如在外地甚至海外的经贸活动等。如果我们不记述这些活动,志书的内容就不完整,也缺乏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对发生在境外的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也应予以记述。对驻本地而非本地所辖的企事业单位,也应详略适当有联系地记述。
二是广泛性。
广泛性,又称综合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纵涉古今几千年或几十年,横涉各种门类,包罗万象,资料全面、系统、丰富。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至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不等,门类划分更细,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广泛。如新修《阜新市志)400万字,分4卷,内容全面系统。
地方志的广泛性、综合性,还体现在新方志吸取了各行各业、各种学科最新的成果,正所谓“方志走向百科,百科走进方志”。
三是资料性。
地方志界普遍认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资料性是地方志最本质的特征。
地方志以资料见长,其编纂目的,不是象史书那样直接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是以丰富的可信的资料全面反映一个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各门学科和社会各部门所用。因此地方志采用的是朴实的记述体,是非褒贬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地方志的资料讲究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主要的门类,主要的历史线索,起始发端,中间重要的转折、现状,都应大致不缺,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四是真实性。
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六条指出:“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地方志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为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地方志资料之所以真实可靠是因为:第一,地方志的资料来源于原始档案的文献。官修的性质,使编纂人员可以获得官方的档案文件、金石碑刻等第一手资料。第二,地志书是官书,由各级地方政府主持,要经过上级部门的严格审查,资料是经过层层把关的。第三,地方志是本地人记本地事,时间相距不太远,其见闻比较确切,符合当地实际。第四,志书所记载的资料既要丰富,又要实事求是,严加考证,去伪存真。
五是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特征,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具体表现。每当政局稍有安定,当政者就要提倡修志。唐朝规定,各州郡3年编一次图经,后改为5年。宋沿袭唐制,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九域图志局。元朝首创一统志,明、清三修一统志。清雍正年间又规定一统志60年修一次。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了《修志事例概要》22条。抗战胜利后,又颁布了《地方志纂修方法))9条,规定省志30年修一次,市、县志15年编修一次。
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条指出:“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
地方志连续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区历史的全貌,资料系统、全面、完整,人们可以从中了解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演变。
六是独特性。
地方志的独特性,表现在地方志的编(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
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纂体例上。编纂体例是指地方志的体裁、结构和章法。地方志体例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事以类聚,横排门类,纵述事实;二是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七种体裁各有所用,相互补充。这种独特的体例,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地社会和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基本符合地方志特定的内容需要,能够使志书内容与形式达到辩证的统一。地方志编纂体例的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著述的一个显著特征。
最后,讲地方志功能。
对地方志功能的提法自古至今不下数十种,但归纳起来,即1986年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年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的“资治、教化、存史”。
古人的资治、教化功能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资治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是宣扬三纲五常,表彰忠孝节义,宣传封建礼教。
随着历史的进步,地方志内容的更新,“资治、教化、存史”功能有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资治”,就是利用地方志的资料,为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化”,就是利用地方志资料,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存史”就是利用地方志积累的资料,为编史服务,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一是资治。
地方志的资治功能,是指地方志是地情全面、系统的反映,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从当地实际出发,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历代当政者对志书的资治作用是非常重视的。旧社会不少新官到任首先是“览志书”。
毛泽东同志特别喜欢看志书。在战争年代,每打开一个县城,毛泽东总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41年(民国30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更关心地方志。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
邓小平同志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是四化建设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时曾指出:“编修新方志,为我们党政领导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推动改革开放,振兴、建设上海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方志对政府各个部门的资治作用,也十分广泛。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中列举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开发地下资源、恢复传统产品、发展农副业生产、规划城乡建设、开展外贸业务、引进科技知识、推广计划生育、开辟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落实党的政策、调解土地纠纷等13个方面。如北京大学地理系以《泰山志》资料为基本依据,完成了“泰山风景名胜资源综合分析与考察”的课题研究,获1989年国家建设部科技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一些客商每到一地,往往要索取和购买当地的志书和年鉴,以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和了解。同时,很多地方的党政领导也把本地的志书、年鉴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给内外宾客,作为自我宣传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我市首轮编纂的地方志书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来,不论是上级领导人来阜考察调研,还是国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兴业,有关方面都及时把《阜新市志》和《阜新年鉴》送给他们,作为最真实、最准确的地情说明书,(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_秘_书_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加以了解和研究。据市志办统计,从2000年以来,我市各级领导及有关方面要求市地方志办公室这方面赠书达2000余册。同时,市志办每年还要同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交换地方志成果,全国还有30多家馆藏购买阜新地方志书和年鉴。应该说,阜新地方志已经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是教化。
新方志的教化作用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说:“新的地方志,是对广大市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它从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将使人们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是存史。
存史功能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是指地方志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由于地方志记载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资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能发挥提供资料,以备参考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后人编写史书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资料。因此,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第二讲:地方志的编纂方法
第一个问题,地方志的编纂原则
一、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
志书都是依据行政区域为范围,记载一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能任情伸述,信笔漫写,喧宾夺主,越境而书。
当然,为了交待背景或为了比较差异,或为反映本地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和与外地的联系,并不排除有针对性地引用外地的资料。这种引用的资料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记述本地人、事、物的需要,为了记述的深度和提高著述质量的需要。但这种引用必须有量的限制,选材要精当,记述要简明,在总体上做到不越界,不过境。这就要求方志编纂者在实践中,要高瞻远瞩,统观全局,纵横比较,认清地情,把握特点;在具体写作时,做到严肃严谨,举笔若鼎,字斟句酌,切实注意遵守志界,不越境而书,使所修志书真正成为“一方之实录”。
二、横分门类,纵向记述
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志书在横排门类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区分各类事物的性质和遵从科学分类原则,在纵向记述上,应注意:.纵述不宜溯源过远,而应侧重断限以内,需要上溯的则上溯;切忌纵列文件,而应纵述事实,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主线,突出主要;不要逐年记述,而应纵述演变,写好事物的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切忌流水帐的逐年资料罗列。
横分纵述的方法在认识与反映事物本来面目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即能较科学地反映同一门类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同一门类事物间具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此原则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的编纂个性,以及它别具一格的编纂风貌。
横分门类、纵向记述是地方志编纂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由于地方志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记述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事物时,应灵活掌握这一原则,做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以横为主,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结合,使篇目既符合志体,又利于把内容写清楚。避免过分强求横分门类,纵向记述,而导致记述事物的整体性较差和交叉重复等现象。
三、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横不缺项,是拟订续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地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全”字。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它所记载的是一地、一行业之全貌,举凡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无一不在方志记述范围之内。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拟订续志篇目时务必深人研究,熟知地情,做到尽其所有,广辟类目,注重科学,也就是务必做到横不缺项。
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为“一方之全书”,又是“一方之全史”。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应加以克服。
四、以事系人,生不立传
以事系人,生不立传是在地方志中如何休现人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以事系人,即因记述某一方面或某一事情的兴衰始末时涉及到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类人物的写法。它是编修地方志时,处理人、事入志,特别是在世人物入志的基本原则。要求记人时只记述其与此事有关的一些内容,而不是评价其全部历史(这是人物传的内容)。以事系人不是事事系人,人人都系,它只能系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有突出成绩的在世人物和其他人物,而且是以起过积极影响的杰出人物为主。具体地说,主要系以下12种人:创始人;主要领导人;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杰出的理论家、科学家;行业名人;能工巧匠;创造、发明的研制者;各种重大奖励的获得者;先进模范人物;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已定案的有重大影响的反面人物;具有说明事物原委、全貌的当事人等。以事系人常用的方法是水乳交融法,就是把人与事、人与物揉在一块记述,人随事出,人随物出。
传记是记载本地已故重要人物一生事迹的文章。1998年2月10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就此作了明确规定和强调:“在世人物不立传,凡在世人物确有可记述的事迹,应在有关篇章节目之中予以记录。”“人物志要坚持生不立传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入志”。
五、述而不论,寓论于述
这一原则是指志书记述要忠于事实,不加分析评论,不直接作褒贬之说。虽不直接闸明观点,但要寓观点于资料的记述之中,用翔实的资料来说话,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来体现正确的观点。这一原则,是由志书的资料性、真实性和著述性所决定的。
我们讲述而不论,主要是针对志书的主体部分,即“记”、“志”、“传”三体裁而言的。这一部分的任务是把一方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历史和现状客观地、真实地记载下来。就志书整体而言,议论是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序言、概述、简述、编后记。志书的议论是为了总结事之成败,评论人之善恶,反映编修者的见解和旨趣等,它是主观的;而志书的史事内容是客观的,议论是以客观记述史事为基础的,在志书中客观的记述和主观的议论要严格分开,不宜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但又要与所述的史事紧密相连,切忌离开所记史事而空发议论。志书的议论要精当简明,只能据事而断,作画龙点睛的点评性议论,决不用推理性的长篇大论。否则,就会失去志书的特点。
六、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
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列的时代感,时代性是地方志在时间方面的重要特征。不同时期编修的地方志无不体现着时代的气息。如首届志书中都体现了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工业,由传统生产方式走向现代生产方式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时代特点。
续志的时代特色就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等。
地方志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幅员广阔,地区性差异很大。编写地方志时,应注意挖掘本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与外地的不同之处,予以详细记述,同时又要很好地突出一个地方的整体特色,地方上特有、特多、特好的事物必须浓墨重彩予以记述。如:阜新续志,就要突出“经济转型”,进而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沉陷治理”等。
反映地方特点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单独立志法。即对一地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事物立专志记载。二是升格法。即对一地有特殊地位的事物,由目升格为节,或由节升格为章加以记载。三是排列优先法。即对有一定优势的事物在排列顺序时,优先排列。如农业志排序应为先种植业再养殖业,有的地区养殖业地位特别突出,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小,设置篇目时可先排养殖业,再排种植业。四是浓笔重墨法。即对有一定特点的事物,记载时可适当加大篇幅。采取上述方法反映地方特点时,要注意不可滥用,要避免造成篇目结构混乱和内容归属失当。
反映专业特点为编纂新方志“三突出”原则之一。专业特点也叫行业特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一地独有的行业或与外地相比占有优势的行业,如阜新的煤电工业、杂粮加工业、玛瑙加工业等。反映这类行业特点可考虑采取列专志法、升格法、优先排列法等。二是指一地内部各行业之间相比较各自具有的特点。反映这类行业特点一要采用浓笔重墨法,二要采取“详独略同”法,即对有特点的东西详记,对有共性的东西简记、少记或不记。
第二个问题,地方志的篇目结构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 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
篇目结构是地方志的框架,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是工人施工的依据。一个好的篇目结构,是一部志书成功的首要条件。否则,资料再系统,文字再流畅,志书也因其貌不扬,归于失败。主编和编辑要成就一部志书,首先要在篇目结构上下功夫。
一、篇目的基本要求
篇目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归属得当,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时代鲜明,特色突出。所谓门类齐全,就是自然、居民、社会各个方面不缺项目,或称横不缺项。分类科学,就是对门类的划分要有科学性,属于自然地理门类的要按自然学科的要求划分,属于人和社会门类的要按社会分工来划。这个社会分工主要指现在的社会分工,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上曾存在的社会分工。归属得当,主要是指各个部类的内容不要交叉。我们过去甚至现在还有一些部门是小而全,如企业有公安、有诊所、有学校等,但志书编写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志书,不能这样编。公安归公安系统、诊所归卫生系统、学校归教育。要搞大而全,不能搞小而全。所谓排列有序,就是志书的搭配排序要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按逻辑程序排列。一般要求先自然、后居民,再社会。在社会中先经济、后政治,再文化,不能逻辑倒置。结构严谨,就是章节体就都是章节体,纲目体都是纲目体,不要混排。章节体不要有编没章,有章没节,以节或目为单位书写,不能以章为单位书写。附录或者列在最后,或者随文附录,二者只取其一,不要随文也附,最后也附,这样就显得乱了。层次清晰,就是层次要明确,不要令人分不清。同时要简,一卷本志书编、章、节、目就行了,不要再下分子目、细目,形成五六个层次,叠梁架屋。有些事物不太复杂的,也可以设编、章、节三个层次。时代特色鲜明,就是说志书是时代的产物,包括观点、门类、史料、文字,都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用时代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人,认识社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反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方面的成就。第一轮志书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普遍修的通志,但重点反映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轮志书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要全面反映改革开放20年在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特别是经济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使读者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所谓地方特色突出,主要是志书的区域个性,就是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的不同点。地方特色是一部志书区别于其它志书的主要标志,是克服志书千人一面的主要手段,也是增强志书可读性重要措施,需要下功夫搞好。地方特色在第一轮志书中表现在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在第二轮志书中多数应该表现在经济和人物方面。各地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色。凡在全国或全省有影响的,可以升格设编,在地方有影响的可以设章设节,无论编、章、节、目,都应该详细予以记述,使其成为志书的闪光点。
二、制订篇目的方法
(一)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相结合
自然方面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按学科分类划分。社会方面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按社会分工分类。有些社会分工名实不很相符的,可适当予以变通。
(二)专家与修志人员相结合
专家对地方志体例熟悉,但对社会其它方面了解较少,很容易形成志书专业性不强的弊端,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强方志的科学性。
(三)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制订篇目,主编的作用是主要的,主编、副主编都要亲自动手。要以主编为主,群策群力,反复制订,反复修改完善。
第三个问题,地方志资料的征集与整理
资料性是志书最基本的属性。人们之所以用“经世致用”来表述志书的作用,其最根本原因就是志书汇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经过千辛万苦征集来的,是经过反复考证鉴别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既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又能客观地表现事物兴衰起伏的发展过程和有机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所以,志书的编纂过程就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资料工作贯穿始终。人们就是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使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使后人准确地了解前人所走过的路,从而寻找到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必须下苦功夫,花大气力,做好续志的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
一、资料征集
(一)资料来源
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实物资料,三是口碑资料。
文字资料首先是档案资料,这是文字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续志首先要把省、市、县三级档案馆中涉及本地、本单位、本系统的档案资料查阅清楚;其次要把各行业(系统)的档案材料查阅清楚;再次要把散见在其它地方的有关档案资料查阅清楚。比如,一度与本地区、本单位、本行业有过密切联系的相关部门,有可能保存着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对此不应放过;最后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本单位的档案室以及相关科室,甚至具体的负责人所保存的文字资料等。续志的文字资料还包括档案资料之外的其它文献。比如图书、报刊、年鉴、基层志书、网络信息等等。
实物资料也不可忽视。有些实物资料本身也是文献资料。如录音、录像、图片、信息光盘,甚至有的科研仪器、生产设备、名特优产品等,也是实物资料的具体存在形式,值得我们在征集资料时加以关注。
口碑资料,即我们常说的“口头活资料”。它也是我们在征集资料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资料形式。一方面,为了全面表述某一个历史史实,往往需要我们对有关的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如采访记录、讲话录音等。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的来自群众的十分鲜活的语言,如民歌、民谣、谚语、传说等等。
(二)资料收集
首先,要拟定资料的收集计划。收集资料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要根据志书的篇目内容,拟订出资料的收集计划。一般来说,志书篇目的拟订,便决定了资料的需求,“目”或“节”便是资料收集的基本单元。资料收集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单元的需求,有些资料是全局性的,可以作为续志记述的背景;而有些资料则是个性化的,可以列入相关单元的主题资料范畴。为(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了便于操作,还应该有一个资料收集的指向和进度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资料收集工作最好是按“采编合一”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志书的编写。
其次,要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一是“先内后外”。即先收集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知道还缺哪些资料,再确定下一步的收集目标。二是“先急后缓”。对采访口碑资料要抓紧进行,不然很可能失去机会;而对那些因某种原因需要销毁或可能被销毁的资料,也应抓紧抢救,不然就无法挽救。三是“先近后远”,即先收集志书上限的资料,后收集志书下限的资料。就某一行业(或事物)而言,要先收集其发端的资料,再收集其发展变化至志书下限的资料。这样以时为序,条理清楚,便于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考订。
第三,要做到博采精收。凡能设法收集的有关资料,力求收集齐全。 “宁滥毋缺”。“博采”资料的同时,还应注意“精收”。本次续志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的发展变化,与此相关的大事要事应属于“精收”之列。比如,反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所产生的新面貌、新成就的资料;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的资料;突出时代、地方、专业特色的资料;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因果关系的资料;高新技术的生产、科研的资料;有鉴别前志中正误之作用的资料;有补前志未涉及内容或记述断缺的资料;有入志价值的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等。
第四,要发动有关人员提供资料。《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除外。”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获得适当报酬。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根据收集资料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有关人员采访咨询,或发函约稿,或邀请相关人员开座谈会。这样既可获得所需资料,又能考证一些问题,又可提供新的资料线索。
第五,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现在,许多档案馆、图书馆,官方的政府网站,机关网站、企业网站,行业网站等已经普遍采用计算机存储资料,不少资料已经上网。一方面,我们可以到有关部门去实地收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到相关网站上去获取资料。
二、资料整理
(一)资料建档
续志资料是编纂的依据,续志完成后资料便转化为原始档案,因此必须对续志资料建立完整的档案。
第一,编号登记。登记和分类同时进行。一是制定统一的资料登记表。这个登记表应包括资料的来源(单位或个人)、类别(在续志篇目上的对应章节)、内容摘要、属性(原始资料或转录资料,即第一手资料还是二、三手资料)等等。
第二,分类。比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有些资料一时不便确定其归属的,可以列人综合类,以便在使用时进行统筹。
第三,科学管理。有条件的单位应确定一名高素质的资料管理人员集中管理到手的资料,做到分类管理、统一登记、分类编号、建立借阅制度等。必须杜绝把到手
资料一锁了事或据为私有的粗放管理做法。为了工作的方便起见,也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方法,由资料收集的当事人一也就是相应篇章的编写者管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用完以后再统一归档。
(二)资料汇编
对于收集到手的资料,经过登记建档之后,还需要进行整理汇编。整理汇编工作应结合续志的篇目进行。其方法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汇集。采用排列的方法,把同类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和集中,根据续志篇目的顺序,对资料进行有条有理的排列。汇集可以用稿纸抄写出来,打印装订,也可通过微机来完成。可以在电脑上建立相应的篇目“文件夹”,把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通过扫描仪录人电脑,在电脑中进行编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汇集资料不仅比较系统,而且保留着资料的原始性,极具存档价值。在电脑中进行汇集更便于存储,也便于进一步的加工制作。
二是汇编。如果说汇集只是初步的排列组合,那么汇编则是在汇集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修饰加工,使其更趋于条理化,使事物的始末一目了然。资料的汇编又分为汇编和长编两种;以事为序的称汇编;以时为序的称长编。两者都是资料向志书初稿过渡的桥梁。
三是制作专题资料。专题资料是在汇编基础上整理加工和再提炼,是具有志稿雏型的专题文章。专题资料一般较好地反映了事物的发端、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并能彰明因果、揭示规律等。因此,它已是志书的毛坯。资料的汇编以及专题资料的制作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汇集的原始资料和汇编资料而言,每一个步骤都要注意存盘,以便保存备查和供资料的鉴别之用。
资料的汇编有助于发现、补充和纠正资料的缺、断、谬、误,使之更系统、更可靠、更科学;可为修志人员提供一个深人了解资料情况和编志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志书质量;可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专题资料为现实服务;对那些尚未入志的但又很有价值的资料来说,形成资料汇编后便可以发挥作用;资料的汇编也有利于资料的分类管理和检索利用。
(三)资料鉴别
资料的谬、讹、错通常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同一事物,几种不同来源的资料说法各异或相互矛盾;二是几种资料虽然说法相同,但与事实相悖;三是一些资料对事实的反映具有片面性,特殊历史时期的资料尤其如此,表达往往不够准确;四是有悖于科(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学常理或不符合专业常识;五是原文在刊载或摘抄时出现笔误,或在节录时产生岐义和重大缺漏等等。
由于资料的谬、讹、错是多样的、复杂的,考证鉴别时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仔细的核实和具体分析。主要方法有四种:
一是书证。即把有关同一事物的不同类型的书面资料,包括各类文书档案、书籍、笔记、信札等,进行比较对照,以文献比文献。但要注意孤证不取,即“孤证不立”。在分析资料时还要注意旧文献中的相沿抄袭现象。有时对同一事物的说法,几种资料虽然完全一样,但实际上同出一源,所以在书证时,要追溯根源,考订出处;要充分地占有资料,尤其是离事物发端的时间、地点最近,或是当事人的第一、二手资料,便于较准确地比较和鉴别。
二是物证。即以实物资料和现场考察来订正文献资料。这种考证比较可靠,因为实物是第一手的,最直接、最真实。当然也有例外,在有些情况下实物本身也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文物赝品不能作为考证依据;经过加工、改建、搬迁的实物,与其本来面目相比也会发生变异,在进行物证时必须加以注意。
三是人证。即用当事人提供的口碑资料或文字材料来验证文献资料。这种活资料是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要注意活资料的可信程度,不要轻易地以活资料来否定死资料。
四是理证。理证,就是根据公认的原则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是在充分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缜密的分析,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在进行资料考证的过程中,当资料出现相互矛盾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别考证。
第一,图书资料与档案资料发生矛盾时,以档案资料为准。档案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最具有权威性,它所反映的史实相对可靠。其它图书资料相对于档案资料而言,多属于第二或第三手资料,由于使用者的历史观点和使用目的不同,其结果都有可能在利用原始档案资料时产生偏差,或征引失误,或各取所需,或以偏概全等等。所以,当图书资料与档案资料发生矛盾时,除非有足够多的相关资料能够证明档案资料有误的,应以档案资料为准。
第二,内部资料与外部宣传资料发生矛盾时,以内部资料为准。内部资料,包括工作笔记、信函、内部通报、工作简报等,多为一手资料或根据一手资料形成的二手资料。外部宣传资料一般取材于内部资料,是对内部资料的再加工,有些宣传材料往往根据一时的需要或是其它一些原因,在对内部资料进行再加工时改变了口径,不一定完全遵从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内部资料的准确度高于外部宣传资料。
第三,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近的资料同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远的资料有矛盾时,以近的为准。
第四,亲身经历者提供的资料与旁证者的资料有矛盾时,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事
第五,统计数据不统一的,以统计局正式公布的资料为准。
第四个问题,怎样编写专题部类志稿
一、概述的编写
述,就是志书中的概述(有的称总述)、篇述、章述或节述(有的称无题序)。述是全书或篇章节的纲,它提炼概括所记内容,理清各方面的发展脉络,点明地方或事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及趋势。概述,有的志书叫“综述”、“总述”,冠于全志之首。它概括地叙述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总的情况,鸟瞰全志,反映规律,为“一书之大略,全志之总览”。
(一)概述的功用
一是鸟瞰全志,概括总貌。概述是全志的灵魂,以概其长短优劣之势,述其兴衰变化之端,勾勒全貌,突出重点,综合利弊,做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它把全志大势大略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宏观总体结构。它用较少的文字概要记述,提纲挚领,勾划一地、一专业、一单位的全貌,彰明整体兴衰起伏,以高屋建领之势,统率全局,昭示本地的历史和未来。概述使读者对全志有一个总体认识,起到钩玄提要,画龙点晴,鸟瞰全志内容的作用。
二是因果相彰,揭示规律。概述可以统领各篇,衔接各章,融合各节,纵横结合,因果相彰。通过概述的设立,把志书中的块块状态打通了,较好地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将横分的各门类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很好地揭示出来,弥补了各门类内容之间联系的不足。概述把全志所记的历史与现实都置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述其兴衰利弊之由,导其腾飞振兴之论,以利人们挖掘潜力,加快经济发展,起到鉴古知今,开创未来的作用。
三是省时便用,符合认识规律。一本志书,少则三四十万字,多则上百万字,尽读全书,方能了解大势,费时费力。概述的设置,通过对浩繁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一地地情规律性的认识,为人们深入认识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
(二)概述的特点
一是集全书之精华,概全志之大势。概述不是全志的浓缩,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全志中的大势大略,成为对一地地情的高度概括。
二是求训致用,昭示未来。概述本地的经验教训,探讨客观规律,以供资治、教化、存史之用,使后人有所借鉴,并准确地阐明一地优势,预测未来,昭示未来。
三是叙述具有客观性。今昔结合,篇章结合,优劣兴衰交举,有褒有贬,不偏不倚,叙述事件和问题,都涉及国计民生、长治久安之策,具有较强客观性。
四是内容具有导读性。概述引导读者浏览志书,虽不阅全书,对书中内容也可大致了解。概述有叙有论,以通论见长,它基本囊括全志各篇章,既不重复,也不累赘。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总之,概述是一种独特的体裁,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根据志书的内容,对所载各方面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概括的资料,除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外,必须突出主要线索,各项内容要围绕主线陈述,做到纵有规律,横有特点一,面成网络,结构严谨,有理有据,是概述一地或一个专业历史和现状的好文章。
(三)概述的内容
概述汇集全书脉络之精华,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统揽全志。概述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整部志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概述所精选的材料只能是典型的(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w.chinamishu.net的注册用户名。)
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紧扣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实际,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六点。
第一,从本市、本省和全国角度出发,写本地大势大略,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提纲式纵横概括本地的历史和现状,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等。
第二,记述兴衰之由,总结经验教训,探求客观规律。通过议论现实,开拓未来。因为正文是述而不论,只有概述可以议论,可以总结利弊得失并展望未来。
第三,突出地方特点、专业特色。只有阐述清楚本地或本专业的长短优劣之势,才有利于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正确而科学的决策。
第四,选择在本地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鉴戒。
第五,概括介绍著名的历史人物、当代名人。
第六,概述重要的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等。
续志为断代志,上限原则断在首届志书下限的次年,但概述应扼要追溯至事物发端,保证志书成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使读者无需览阅首届志书,就能知道事物的原委全貌,而内容重点应放在改革开放时期。首届志书的一些静态不变的内容可集中到概述略记,以反映综合地情。如建置、民族、宗教、人口、自然环境、地质矿产、气候等。续志的概述实际上是史略加断限内的综合内容。史略可起到续志与首届志书的桥梁作用,可采用分期分块方式记述。
(四)概述的写法
续志概述,在写法上要求纵叙沿革、横陈现状。概述应着眼整体,展现形势;概括门类,揭示全貌;兼收同异,体现特色;前后对比,反映变化;略述源流,承上启下;论从史出,论之有据;当宏观与微观并叙时,以宏观为主、;纵述与横叙结合时,以纵述为主;古今资料并存时,以今为主;正面与反面并叙时,以正面为主。要抓住主线,反映本质。概述撰写内容排列,大体是首先扼要介绍建置区划、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然后分期分块介绍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揭示其规律。在具体写法上要求:’
一是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主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和规律。要阐明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围绕主线组织材料,安排编写。只有这样,才能主旨明确,脉络清晰,层次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得体。就概述内容而言,要突出三个重点;经济内容;反映地方特点的事物;交待一地的自然、经济、文化的优劣态势。
概述贵在“概”,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精华,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把死问题抓活,目的在于认识昨天,建设今天,开创明天
二是要抓住特点,反映优势。概述的撰写,要以突出地方特点、专业特点为宗旨。市县志的概述应以独特地理位置、名山大川、土特产品、矿产资源、风景名胜以及工农业发展和古今名人为主要记述对象。这些虽在章节中有所表述,但通过概述汇集,可以充分反映一地之优势。只有地方特点鲜明,感染力才强。
三是要述论结合,言之有物。概述不仅是从宏观上看本地地情,而且是检取分志中的特殊要素,横剖纵析,经过逻辑推理,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揭示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概述有叙有论,有褒有贬,彰因果,明得失。但叙和论必须通过概括性、典型性、统计性资料说话,要论之有据,不能言之无物。对有关事和人,要如实、客观地指出它(他)们的是非、功过、得失,起伏、成败、盛衰,并作出公允的评价和科学的解释,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四是要着眼整体,反映全局。各篇的内容都是从微观、局部角度来写的,是为展示各个组成部分而组织的。而概述的内容属宏观的高层次的,不能从这些微观的、局部的材料中挑选拼成,应着眼于大处,概述的资料应立足于说明专业、行业、事业的整体面貌。所以,概述要站在整体的全局的高度,叙述一地或专业的整体发展兴衰起伏、背景原因、发展趋势和方向。
五是要内容精确,文约事丰。概述文字要准确,语言要豪放、练达、明快、简洁并富有哲理,做到文约事丰。县志概述一般在1万字左右,市、地级志在1. 5万字,省级志在2万字左右。撰写概述可分两步走:首先由各专志撰写专志概况,然后由主编撰写全书概述。
六是要结构科学,脉络清晰。概述的结构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纵述为主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以时间前后为序,分期简述一地一专业一事物历史的大势大略。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历史线条比较清楚,比较容易反映规律和彰明因果,概括性强。第二种是以横写为主的形式。按若干平列的内容分段叙述,将志书的精华提炼出来,分儿大块组合成概述,这种结构优点是易于组织,各段内容分明,表达的问题清楚。第三种是先纵述历史,后横写现状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简略地综述前几个时期的一地一专业发展历史,然后将当代的内容横分纵述。概述的结构形式要根据一地一专业内容而定。省志各专业志和市县志的章法结构应以第三种写法为主,这种写法脉络清晰,利于系统地反映地情的大势大略,并彰明因果,揭示规律。
各篇章的概述、简述,其作用、特点、写法和全志的概述(综述、总述)基本相同。
二、大事记的编写
地方志中的大事记,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对一地区(行业、单位)古今大事纵向记录,在志书中起提纲挈领、彰昭因果的重要作用。
(一)大事记的收录标准
编写大事记,难以掌握的是收录“大事”的标准问题。何为大事?时代不同,理解不尽相同。但前人许多见解对今人仍有参考价值。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专取“有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参考古人记大事这些标准,结合地情实际和志书特点,当今续志大事记应要简明记载某一地区在一定断限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要求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既要有重点,又要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真相。任何大事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尺度,应因时、因事、因志而宜,鉴别精选。一般来说,在一地区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意义深远的大事,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意义,以至家喻户晓的大事,都应列人大事记。续志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三个有利于”原则作为衡量大事、要事、新事的标准,充分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充分反映计划经济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即反映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及具有转折性的事件。
大事记的具体收录标准,可分为以下各项:
1.行政区域的变动。
2.重大革命斗争和重要军事行动与政治运动等。
3.主要机构的设置和体制改革。
4.重大决策会议的召开。
5.重要法令、文告的颁布。
6.重要外事活动。
7.主要干部任免和著名人物活动。
8.重大发明创造和重大科研成果。
9.重大经济、文化、教育建设成就及其变化。
10.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
11.主要物产的盛衰变化。
12.重要文物的收藏与发掘,。
13.重大的生态变化。
14.奇人奇事及奇异的自然现象。
15.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大事在本地的独特反映。
上述各项,可归纳为“大”、“要”、“特”、“新”、 “奇”五个方面。当然,选用大事除把握上述选择范围外,还应注意体现地方志无不备载的特点,正面的大事和反面的大事都要记,但要以记正面的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各业,照顾到方方面面。
(二)大事记的体例
大事记体例,一般来说,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编年体。它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按照事件发生的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述。这种体例的优点是:依时记事,次序分明,在时间上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而且同一时期的事件可以同时看到,便于综合考察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缺点是记事往往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贯通。
第二种是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为纲,以“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述其始终”。其书写格式每事均标立题目,载明起止时间,然后按时间顺序作系统、完整地记述。这种体例的优点是:一是由于它集中记事,首尾都写,连贯清晰;二是分立标题重心突出,有纲举目张之效。其短处是记事篇幅较长,时间脉络不明显,集中记述特大事,则影响对同一时期其它事件的记述,难以反映时代的全貌。
第三种是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即以编年体为主,年代为经,事件为纬,对某些事件采取相对集中、分段记述。这种体例的提出可以起到扬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之长,避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之短的奇特功效,但这种体例也有不足之处,即两种体例混杂,有些不协调之感。
第四种是分类编年体。即先按事件的性质分类,再按时间顺利排列。这种体例的优点是便于检索,便于利用。其不足之处是分割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此外,大事记的体例还有大事年表,即将编年体的逐年逐月逐事记述改为列表记述。优点是一事一条,眉目清晰。其不足之处是因表格限制,所记大事比较简单,只能起到索引作用。
以上大事记体例各有利弊,但就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言,还是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的编写方法较好,它既无疏阔遗漏之误,又无重复纷乱之弊。
(三)大事记的编写要求
一是要存实求真,观点正确。编写大事记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为此,要避免把一些未经查明、核实,可能导致以假乱真、以讹传讹的事项记载到大事记里。要做到政治观点正确,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二是要严格选材,突出大事。大事记的记载必须是大事、要事、新事。大事既要取材广泛.前后贯通,又要按照标准严格选材,沙里淘金,防止事无巨细,逢事即记,把大事记编成了流水帐,让一般的事淹没了大事。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琐事不记。
三是要一事一条,简明扼要。大事记应坚持一事一条,不能数事混杂,这样才能有板有眼,条理分明,便于检索。内容要全而实,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剔除空话、套话,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
四是要要素齐全,行文规范。大事记的要素有四件:一是时间,二是地点,三是人物,四是事件。事件又有起因(背景)、经过(包括人物活动)、结果。这些要素不可或缺。但并非任何大事都具备全部要素,至关紧要者是时间、地点、事件。此外,大事记要与志书行文规范一致,正确使用简称和缩写。大事记本身行文也要规范化,如纪年方法、书写格式、人物称谓等,都要作统一规定。
五是要详略得当,各有侧重。为保持一地区事物的完整性、连续性,续志可选择收录首届志书中特别重大的大事,同时收集20多年来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大事、要事、新事人志。续志所承载的内容,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线,大事记的主线要与全志内容主线相吻合。大事记所列条文,在各分志都有详细记载。大事记与志书内容详略互见,以充分反映出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六是要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地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又具有时代性。编写大事记,就要注意选择那些既有地方性又有时代性的事件,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即地方特色时代化和时代特色地方化。例如各地的改革开放,因区域环境不同,深化改革开放措施的力度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抓住这些特色,续志就会千篇一律。因此,编写大事记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把本地发生的要事、新事记述清楚,就有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志还要突出专业特色。
三、专志的编写
新编志书在体例上分“述、记、志、传、图、表、录”,其中“志”,就是专志(分志),市、地、县志多数为篇,章节都包含在内了。它是志书记事的主要形式。是全书的主要载体。通过分门别类的系统的记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使读者了解省情、市情、县情,掌握各项事物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为地方志的主体内容。
(一)专志贵专,忌傍蔓斜侵
专志作为综合志书的一部分,它的任务就是紧扣题目,述清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一般称为“只记门里,不及门外”。但在具体撰写中,专志贵专的原则又极易被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把专志混同于部门志。由于地方志工程浩大,任务繁重,各专志一般以部门为主进行分编,撰搞人员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唯恐遗漏与所记专志相关的各种事物。在记述中表现为面面俱到,以部门志取代专志。
二是缺乏整体意识。专志不是独立志书,而是一部志书的组成部分。一部志书有若干专志,一般说一个专志只记一类事物。有的撰稿人往往忽视这一点,把专志看成一个独立的志书(或独立存在的部分)在记述上傍蔓斜侵,凡与该专志有联系的事物,都要记上一点,总觉得不记,就少了点什么。专志,就是要记清该专志的主体内容,如写教育就要侧重教师、学生等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事物,其它诸如党支部工作、工会工作、学生会工作,自有相应专志承担,各司其职。志书谋篇立目讲究“横不缺项”、“横看是社会”,即横分后,社会各项工作尽在其中,党、政、工、青、妇、科、教、文、卫、体百科俱全,作为专志,只要把你所负责的主体内容写深写透,全志也就丰满了。
(二)精心谋篇立目,选准竖写单元述体是首届新方志的创新体裁。1志书的特点是横排竖写,所谓“横分门类”即指谋篇立目而言;所谓“纵述历史”,即指记述而言。“志者记也”,横排之后,即行竖写,这很好理解,但横排到哪一层次,从哪一层次展开竖写,很有研究的必要。志书一般横分为篇、章、节、目,在目下展开竖写。市志是站在全市的角度横分门类的,较大类目,即篇、章这一层次,大体相似。但中、小类,即节、目这一层次,则有很大不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分法,不同的分法又决定了记述内容的容量。可以说横分是竖写的基础,恰当地选定竖写单位(也称竖写点),对于成功地进行记述,尤为重要。
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
古今人物入志标准及写法刍议
———兼谈《宝坻县志-人物志》的编写
我国最早的志书雏形之作为《山海经》和《禹贡》,均成书于战国时期,都是以述地为主的,基本不记入人物和人类社会的活动,故后世人多将之看成是地理书。但因其记述了区域性的自然地情,所以又被公认为是地方志的源头。
秦汉以降至南北朝,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并定型,郡县制的地方行政机构代替了封建制的“诸侯国”。这时统一的中央政权需要掌握地方州郡的多方面域情,比如土地、人口、物产等作为赋税的根据,道里、交通、民性等作为为政的根据,所以对地记资料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再一方面是封建割据政权的力量得到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地方上也有详细了解所统领区域综合情况的需求,这就使得记载一方的地记之作兴盛发达起来。加之魏晋时豪强、宗族、门阀的势力的日趋强大,促成了记述一方人物著作的出现和发展。
于是,这一时期形成了兼具述地与记人的《越绝书》和《华阳国志》,二书也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最早的地方志。
沿袭至隋唐,中央和地方政府编修了大量的图经。图经体亦采用了记地和记人这两种体例。
到了宋代,编纂体例日益完备并标准化,方志基本定型,内容渐趋统一,其中人事的记载更是得到了强化。
但这时期记入的人物主要是王侯将相,达官显宦,或是“耆旧节士”与“名德先贤”。即是说所收人物都为“士”这一层面,修撰者的眼界倾注的是上层社会中的所谓“君子”和“贤者”。程朱理学盛行后,于志书的最大影响是使志书收录人物的视野下移及范围扩大———开始录入符合宋儒标准的社会底层贞烈孝义类人物,并于明清两代达到极致。
清代出现了系统的方志理论,也出现了修志的高潮,对人物入志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物被称为是“志中精髓”、“志中之志”,收入范围扩大,甚至出现了“志书半人物”的现象。表明这时的志人对“人”这个社会主体认识的到位。
纵观封建时代的志书,虽入志人物的范围和标准或有损益,但却是贯穿着一条主线的,那就是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教化的目的,来维护皇权的专制统治。
这是封建农耕时代于志书上的必然反映,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作为今人,我们不仅不能苛责古人的时代局限,恰是应该研究其得失,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今天修志提供借鉴。
笔者在两轮修志及点校旧志的过程中,曾多次研读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宝坻县志》,感到旧志在人物记述的标准、范围和形式上颇有耐人寻味处,很有启迪与补益。
兹举诸乾隆十年《宝坻县志》为例进行解析。该志为“名进士”出身的知县洪肇懋所撰,内容翔实,体例完备,至清末民初犹被称为“近畿志书之冠”。洪公博学多才,修志时参考专业书籍和涉及地域内容的各类笔记不下百种,参阅志书无算,所以对录入人物法度严谨,处置得宜,堪称那个时代的代表。
该志收录人物分上下卷,分别为人物传和列女,共收汉至清代人物三百余人。我们来看其标准、序列与范围。
上卷第一序列为名宦和乡贤,第二序列为文学、政绩、耆英、孝义、廉隅和流寓。
名宦是指在本地做官者中“循良遣爱”、可流传千古者,亦即有功德有善政者。标准较高,数量不多。因为在古人看来官吏虽多如牛毛,但真正称得上“名宦”的无多,故只择其著者(包括一些在史上名声不佳但于本地有劳勋者)。又因古人有异地做官成例,故名宦均指外籍人士。乡贤则是本籍在外地做官的人,标准略同于名宦。
首位列官员入志,是符合封建时代政治和人生价值最高标准的。从中国社会定型的源头算起,社会构架即是围绕权力为中心设置的,而权力的拥有者———王、皇帝及官员的地位一直处于最上端。在完全人治的时代,君明臣忠吏清民顺构成了社会稳定的人的要素和基础。由于人民大众处于“治于人”的地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代天子牧民”的官员的作用就显得甚为重要,其德能可在其“治所”内发挥出深远的影响。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在单一构成的农耕社会,个人的理想目标几乎全要靠拥有施展权力的平台才能得以实现,方能“兼济天下”。有官才有为成为那个时代的固定模式。这于科考制度建立后,想改变命运的贫寒士子尤为如此。因为成为一名官员是改变个人命运和施展抱负的几乎唯一的途径,故“求官”成为全社会的主流追求。而对已成为官员的人来说,忠君爱民便成了最大的政治。于是在封建制度下,真有善政佳名者生可建祠树碑,死后亦可“祀于学宫”,享受祭孔后的余香,政治上可谓“哀荣无限”。这样的社会构成和价值定位反映在志中,将贤能的好官列为第一序列也就顺理成章了。
用一句话来归结到志书上就是:古代志人是将处于社会上层人物的政治、政绩标准作为入志的首要标准的。虽然其政治的内涵与今天迥异,但在志书服务于政治和社会上则是相同的。这有助于启发我们今天对人物“政治”标准的定位思考。
第二序列的人物是“杂合型”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社会各界人士(事实上很狭窄)。可令人品味的是其顺序和择入标准。
列于首位的是文学,选入的是本地学人中有清望、有成就者。撰者的理由是:古来文以载道,重道轻文的结果是“道”的传布亦会受到相应影响。同时还认为文是“文苑重辞”,能使人发挥才识,润色世间。且文人大多有骨气操节,堪为褒扬。由此可看出,这是以撰者认定的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程度而定序的。
令人不好理解的原因是位于其下的竟是政绩。因为这些“政绩”的拥有者都是有一定品秩的官员,甚至被作者誉为可与“获祀者”相辉映的“清名重望”人士。但考究之下可以看出,这些“准乡贤”或宦程较短,或真正称得上政绩的事体不多,这样的排序也许正是作者更看重宦绩的标准使然。
下列耆英。多为有名望、有节操或致仕的年长者,可用今语“德高望重”来比类,将之入志符合中国尊老敬贤的传统。
以上俱为缙绅,属地方上的上层人物。
稍可体现一点人民性的是孝义,“平民得列其半”。缘于撰者以为孝义自天而生,愚贤皆备,贫家孝子之行或更感人,故得列入。设孝义的用意在于褒扬真性情、真孝行者,其宣传封建道德观念的目的不言自明。
比较有意思的是孝义之下列的是廉隅。廉是说分辨过清,隅是说执守不移。用今天的话说是有操守、有性格、洁身自好又过于个性执拗、死板、不合群的那种孤僻之人。有的不交流俗,有的穷死不受人怜,有的多年自闭苦读足不出户,大略都属“事有可传皆因痴”之类,但俱为“不奔兢于官场”的品格端方人士,常被坊间所瞩目、“称道”。
居于人物传之末的是流寓,即外籍客居中的佼佼者。设流寓也是为了显示录入之公和不没其名。
下卷所列均为女子,分贞操、烈节、孝行和懿范。收入人物数占居人物的“半边天”,虽然设有专卷,且人数众多,但贞操、烈节俱在记述黑暗社会和吃人理教戕害下女性的悲剧和凄苦人生,褒其苦节。孝行与孝义相类,懿范专旌母德。本文不再分述。
可补及一语的是被旧志“边缘化”的佛道人物,只在别录卷中进行了点缀性记述。撰者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神仙和佛菩萨都是虚妄的,不足深记。其儒家正统观念和取舍标准可见一斑。
梳理上述范围和标准,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
一是旧志录入人物是有着极强的政治标准的。
二是严格掌握业绩标准并以此作为享受“待遇”的界标。
三是以成就(主要为文学)标准收入人物。
四是以一定级别的职位收入人物。
五是以品德操守标准收入人物。
六是属地原则和客籍并行收录人物。
其范围的局限性也是很突出的:主要体现在漠视士之外的农工商医等所有社会低下层人物,矮化非儒家之外的其他文化形态人物等等。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社会构成与价值观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它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正是要求我们用现代社会的标准和价值观来采择入志人物。
随着数千年中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和社会制度的天翻地覆,人类进入高科技时代,物质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民主与法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多元化构成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变得更加开阔、开明、邃远和多维,许多旧的观念和思绪方式也随之被摒弃。这就给新时代的志人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在继承旧志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标准来收录人物。
旧志是我们正面和负面的双重镜子,一些陈腐的落伍的反动的观念必须予以摒弃。如作为旧志重头戏的为“好官”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做法已不再适应集体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贞烈观念的进步早已将旧有的“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颠覆;现代教育模式所催生出的人才同质化已使这个社会极少有狷介式的人物等等,于是相应的设置也就在新志中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其录入标准、范围及错落有致的作法多有可供借鉴之处。
参考旧志和结合第一轮志书的做法,我们在第二轮续志时确定了以下指导思想:人物的录入要紧扣时代脉搏和体现区域特色,要掌握政治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常规性原则、多样化原则、人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集中性原则和特殊人物特殊对待原则等,将符合一定标准的人物收入志中,并采取适宜的体裁予以处置,使志书能更全面、更贴切地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多重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化、奖掖的社会功效。
先说政治性原则:什么是当代志书录入人物的政治性原则?表相地说是人物的政治觉悟高、党性强之类,在我们看来这里的政治性首先应该体现在一个生命个体对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上,实现了最壮丽的公益价值就达到了人类社会道德标准的极致,就是真正的政治性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而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牺牲都是最伟大的,因此为英烈作传就成为了我们录入人物的首选,并要置于人物志的最上端。(这也是新旧志价值观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在第一序列为抢救他人生命而牺牲的烈士作传,也为牺牲在政法岗位上的英烈作传,正是体现着这一原则。
劳模是被社会尊重的又一群体,这不仅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增添了物质和文化财富,创造了新的工艺和技术,还在于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改造世界的动力和忘我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笔人类的财富,应该得到世人的肯定和赞扬。参考旧志“业绩”原则,我们将劳模列于第二序列。在处置上,对全国劳模做了事略介绍,对省部级劳模列了表。目的在于要使劳动者中的佼佼者得到应得的荣光。
时代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收录科技精英和经济界潮头人物上。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技能改变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高自不待言。我们将科技精英人物列为第三序列,正是对崇尚知识、重视人才时代理念进行直接的诠释,表明了我们对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程度。这也正好与旧志忽视生产力的痼疾形成鲜明对比,完全摒除了古来重义理轻技艺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收集材料时对科技界人物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入志时对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给予了“重量级”的待遇。
经济社会的支撑是各种经济实体,可视作是我们社会之舟的“龙骨”,企业家们是无数“分舟”上的掌舵人。特别是随着地方上私企所占经济份额越来越大,企业家在社会上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许多人已成为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本地政治有一定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收入这些时贤入志,本身是对他们对社会所做贡献和他们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本次续志我们设立了著名企业家栏目,将域内最具规模的企业和行业龙头人物收入志中,将他们的创业过程、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形诸笔墨,以鞭策和激励后人。在编写中我们感受到,记入经济界人物不仅显示出了对企业家的尊重,同时也是给信息时代的地区名片上添加了有成色的一笔。
常规性原则在这里指收录官员和文化界人物这种古今一致的内容而言的。单就官员入志而论(文化界内容见后),志书的官书属性使得志中必会记入“官”。但在民主法制社会,官员于社会的作用远逊于人治时代,更多地体现在集体领导之中,因此过分强调个人作用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又因为官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许多人的官职也是由努力工作得来,故收入一定级别的官员是志书的一个自然选项,也符合志书的常规。我们对官员一般只采用履历式,不记入言行,不加任何评述性的文字,以免影响公正。但对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官则不受此限,而是如旧志一样为其“歌功颂德”。
多样化原则是说志人的眼界不能只放在以上这些受社会瞩目的人物上,而要兼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即人们常说的360行或3600行。这些行业或许在社会上地位较低,人物也不被关注,但皆为这个社会机器运转中不可缺少的链环,皆为享有各项平等权利的公民。故只要有一技之长,一善之雅,一事可观,一语可传,即可将之纳入视野,采撷入志。故本次续志我们收录了党政军外很多行业的人士,包括完全被旧志忽视的工农商教医企艺等各界人物,使得人物志苑众葩齐艳,多姿多彩。
人民性原则是说要将记述对象更多地投向下层民众,即为小人物作传,记述凡人小事。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觉得记述平凡人的向上的、正气的、良善的闪光事迹,其实质是将世间普通人的行为美进行定格,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毋庸讳言,现代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程度是何等的严重,但“礼失求诸野”,我们在修志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小人物”身上蕴藉着的质朴的美和高洁的行,可以让人赏悦于那人性良善的毫光,生发出美好世间的温馨与怀想。于是我们记录了多位具有闪光事迹的普通人。我们觉得“小人物”质朴的美是构成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因子,含蕴着时代应予珍视的价值,这就是他们应该入志的最充分的理由!还可以说,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志书永远放射着人民性的不息灵光。
集中性原则是将本地从事同一种行业或取得同质性成就的群体集中记述(近于类传),形成一个呈现地区特色的“大观园”。宝坻在京津地区属文化大县,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七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七人。另有中国及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红学会、楹联协会、诗词协会等会员若干名。这些会员在所擅长的领域内辛勤耕耘,成绩斐然。如在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时,本县书法家会员多次占据天津市参展作品的“半壁江山”,有的甚至获得了全国大赛的最高奖———兰亭奖。我们觉得这就是宝坻在文化上的一个特色,集中记述可形成一个璀璨的文化长廊。于是在人物编中设置了“会员”栏目,将各类会员收入志中。并遵循“以事系人”原则,着重记述“这一个”的艺术特色,以展示每个人的独特风采。
特殊人物特殊记载原则是根据域内人物的某些独殊情况而定的,不具有普遍性。宝坻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涌现出三个闻名全国的妇女典型,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个姑娘”,分别是在乡青年张秀敏、回乡青年邢燕子和下乡青年侯隽。特别是邢燕子,其扎根农村搞建设的事迹经文坛巨擘郭沫若写成歌曲后,传遍大江南北,并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代表人物,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本次续志给予补记时,我们觉得应对这三个人物进行特殊处理,应与一般事略和简介有区别,所以特设了用传体加报道体而形成的三个姑娘“人物专记”,并鲜明地标示了“铁姑娘”、“燕子队长”、“特别姑娘”等带有历史印记和时代色彩的名目,并配上照片和插图,使她们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追求理想的感人事迹得以“闪回”存真,为后世认识其价值、汲取精神营养提供材料。我们觉得这不仅会给志书增加了承载的厚重,还可能成为书中的一个亮点和看点。
灵活性原则是指依据标准将入志人物从形式安排上采取灵动多样的方式,传、事略、简介、记、专记、表、录、照诸体兼用,依据内容宜传则传,宜表则表,宜记则记。做到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即区分主次,又照顾全面,使人物在志书中错落有致,安排得宜。
在范围和标准确立后,编写的方法便成为写好人物志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大略说来,人物志主要包括传、事略或简介、表和录四种体例。其中传是志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史上对传的说法很多,字数上有大传、中传、小传之分,形式上有合传、分传、附传之别,内容上有杂传、专传之异。一般情况下,大传多用于对民族、对国家有较大贡献的人物,而小传则用于在地区较有影响的人物。旧志文字简约,人物传多为数百字或千余字。新志因使用现代汉语,字数上通常可在五百至二千字之间。
生不立传是古来史志书掌握得最为严格的一个原则。旧志对政绩突出、民众爱戴的官员也遵循“非已去不书”(未离任不列入志书名宦)成例,就是为了“远迎合之嫌,杜是非之议”。况传主的晚节未定,过早立传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如一些后来为善、为德不终者)。对此,当代一些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此法已不再适用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并以许海峰、袁隆平等人为例,认为为之立传更可振奋民族精神,褒扬为国立功人物。事实上生而立传弊端颇多,或至谬种传流,有沾良史。比如汪精卫,年轻时是反清志士,后半生却是民族罪人,如为之立“半截传”必会误导后世。现代官员中也多有“五十九岁现象”,五十八岁之前的功与劳难掩最后一年的过与罪,不总括一生的传不完整,也可能不公正。至于科学家、运动员等非“高危”人物,成就高者自可生而入志,但不一定必以传的形式,可以考虑“变例”,采取专记、事略等作法,主要介绍事迹和贡献,亦可达到传扬的目的。突出者还可以突破字数限制,以记述全面、到位为宜。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所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对生不立传有着明确的规定,修志时应予遵行。
旧志录入人物大多掌握“褒善而不书恶”原则,即不记入恶人坏事。现代方志界认为这不够全面,会影响志书的史鉴作用,故大多数志书采取既“奖善”又“惩恶”的做法,将巨贪、恶霸等坏人记入志中,以起到警世作用。
现代志书传的次序一般都是按卒年排列的,看来齐整有致,无可非议。对此,来新夏先生曾提醒,此法也要区分情况,因卒年先后的原因,或会出现“子在父先”的现象,而为后世所诟病。现代志书很少有封建时代那样的因家世等原因而父子同显的现象,倘皆需立传可依国人的认知习惯将祖、父前置,或者参考正史的做法使父子合传或使后辈附传。
人物属籍也是修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力主以本籍入传,客寓者不记。这一说法在方志概念上或有可通之处,但在实践中并不能真实反映域情和有违修志宗旨,故清代亦很少有人取法此说。如今人类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口流通极是普遍,在志中进行主客籍分别有悖于现代理念。以宝坻人物为例,知青代表人物侯隽曾是“纯正”的北京籍,十几岁下乡后即成为宝坻人,今已在宝坻退休。依钱先生的说法侯隽只能记入北京房山区志,宝坻志中不必反映其四十余年“战天斗地”和作为领导的事迹,显然这是无法令人接受和不公正的,也不符合我们修志的指导思想。所以客籍人物纵使寓居时间不长,只要成就、贡献达到入志标准,就应与本籍人物一样录入志中。事实上这也是旧志通用的做法。
人物传的写法主要有三种,下简述之。
一是简历式。也称顺序式。即按传主的生平事迹象填干部简历表那样只写其任职情况,不写具体事迹。此法多用于达到入志标准的官员,或因个人事例不甚突出或不便记入或难以定论者,姑为之简传。此法脉络清楚,行迹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但是由于缺少了传主的具体言行,有“传人不传事”之嫌,故往往平淡无味,使读者不易激发出爱憎感,作传的意义稍被弱化。
二是横述式。在记述传主的生平后,写其主要言行事迹。这种写法接近悼词式,主要事迹清楚,详略得体,但容易使脉络层次含混不清,使读者不易了解传主的生平变化情况。
三是自由式。这是一种由正史传记演变而来的写法,不仅写传主的简历,更主要的写传主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言行和生活细节,突出个性。因为这种传记多数是作者在掌握传主大量材料的情况下,运用回忆性的方法来写的,故也被人称为“回忆式”。笔者上文提到的传体加报道体即类此。特点是写法灵活,生动感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励人们的斗志与爱憎。但有可能记述传主全部历史不全面、对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述不尽清楚,或文字冗长,使存史价值会打折扣。
上述三法比较而言,自由体更适合现代志书人物传。但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各个传主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因人而异,或三法取一,或三法并用。对那些经历复杂,事迹生动,材料丰富的人物,不妨采取自由式的方法把人物写的声情并茂,可读性强。而对那些材料不足,事迹简单而又必须写传者,写成简历式亦是一种相宜的选择。总之不必苛求一律,应因材择体。
简介或事略是现代志书的一种新体例,一般用于不够立传,但又有一定影响的在世人物。笔者理解,“事略”应更突出于人物在某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业绩的介绍,即重心在事。简介则有似于简历式加横述式传的合体,侧重于某一时期人物的可记内容。在操作中,我们将够入志级别的官员采用的是人物传中简历式的“缩版”,而对科技、实业界人士多采用了事略的形式。
现代志书中的人物录和表没有严格的区分,既可用来记述已故人物,也可用来表述现存生人,且因“文省事明”,故得到了广泛运用。事实上一些旧志的表与录还是有区别的,如宝坻乾隆志人物表与录是以级别来划分的,入表者为县令(知县)或其长吏,下多附有籍贯、资历等十数字,而录则多为无品级者,一般只记名字。参照此,我们将教育科技界副高职称人员即采用了名录的形式(亦因人数众多),而劳模等人士则更多地使用了表,亦为有示区别。
写人物志应注意的事项很多,我们觉得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料的搜集。资料是编写的基础,没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就写不出成功的人物传记。要下力量“广征博采”、“宁多勿漏”,各种纸质、木雕石刻及口碑等载体的资料都要搜集,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下发文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海选”,使入志人物的材料基础尽可能丰厚。只有“博收约取”,才可以写出上乘的人物志。
二是材料的甄别。对所搜集的资料要进行排比、筛选、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一般说来由家属或本人提供的材料可能有夸大、拔高之处,旧志所载也有可能存在不实或错记之误,特别是关涉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时,要多方参证,不可轻信孤言,以免造成错谬,而影响志书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是编者的知识积累。人物传记会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现代志书中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所以要求著者对所写人物涉及的时代及专业性内容有相应的了解,特别应具备一定的历史和地情知识。如笔者所见多家史志书中将明清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应为知县)、国家的知政称为宰相(应为大学士)之类,虽不为大错,但必为后人认为行文不严谨不准确。专业性记述更是忌讳使用“外行”话。
四是文风语言的要求。古来人物传记的文风都要求“简、严、核、雅”,宝坻旧志作者将之诠释为“文约事丰”和“留言唯雅”,是很恰当的。现代志书语言上一律使用语体文,要注意简洁精当,不得夹杂文言,也不可过于浅白,可适当使用成语典故,或少量本地流行的语言,以增加文采和生动性,但绝不能有任何文学形式的虚构与夸张,必须将志书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史记》的某些人物传即为后世认为过于文学化),以保证志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古今志书编纂目的的相近使得人物录入标准、范围和写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就其标准而言都是以时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来取舍人物的,而且范围不断扩大,写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旧志给予很好地继承并结合现代修志理念进行创新,应是我们记好人物和编好志书的关键所在。透彻地理解这一点,必会对编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有所帮助。
(张殿成天津市宝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如何撰写年鉴稿子
一、认识什么是年鉴
要认识什么是年鉴,只需要拿一两本年鉴来看就行了。这样,就可以获得对年鉴的直观感觉,懂得年鉴的基本面貌。这如同画画,如果连对象都不认识,心中想起来,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怎么行啊。
二、年鉴的内容和结构
这个问题,在年鉴编纂方案中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只想特别讲一下年鉴的结构。
年鉴的结构为条目体,一般由部类、分目和条目3个层次构成,有时视情况需要,可在分目和条目之间设立一个次分目。部类、分目(包括次分目)只起到编排框架的作用,没有多少实在内容,条目才是年鉴的最基本的单元,是年鉴内容的主体。打一个比方,部类、分目是人的骨架,条目就是血和肉。从这一点来说,撰写年鉴稿子,就是撰写条目。
三、条目的定义、特性
1、定义:条目是记载年度客观事实的资料主题。
这里面特别需要把握的是“年度客观事实”这几个字。“年度”二字框定了条目的记载时限,年鉴编写是一年一鉴,其内容是年度内所发生的事实,非年度内发生的事实一般不作记载,对以往年度内或者说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不作追述,对未来也不作预测展望。(举例来说)。所谓“客观事实”这几个字,框定了条目的记载范围,指的是条目只记载年度内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尚在计划之中,年度内未付诸实施的事,条目不予记载。一般来说,条目所记载的事实是发生了并且有了结果的,是已经成为完整的“一个事”。这里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本年度内发生了并且在本年度内已经有了结果的事实,二是在本年度内发生了但在本年度内尚未有结果的事实。对于第一种,要在本年度的年鉴里设立条目来反映,对于第二种则不然,它只能在事情有结果的那个年度的年鉴里设立条目来反映。当然,在本年度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可列专条来反映。(举例)
2、条目的特性:相对独立性、资料性、年度性、规范性。
相对独立性,指的是:(1)条目对框架结构有从属关系。条目从属于分目,分目从属于部类。条目的编写要在分目和部类所框定的范围内进行。(2)条目是可供独立检索的信息实体。条目内容独立成篇。一般来说,一个条目就是一篇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文章。查阅年鉴资料,一般按部类查到分目,按分目查到条目,查到条目才可以查到具体的、实在的信息。
资料性,指的是:条目是年鉴内容的主体,是年鉴内容的集中地。年鉴的资料和数据就集中在条目里。一个条目,其所要反映的资料和数据非常繁杂,有真有假,怎么办呢?两个办法,(1)记实。这包括甄别材料的真伪,所谓的“去伪存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写法上要采取记实手法,一般采用说明文体和记叙文体,以简炼的文字概括地陈述事实。写法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用导语、铺垫、过渡文字,杜绝“假、大、空”现象。用事实说话,一般是“述而不作”,寓观点于记述之中,避免夹叙夹议,避免感情色彩和宣传色彩。(2)记要。即所谓的“择要而录”,选择最能够说明条目主题的资料和数据来表述,对那些对于主题来说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材料,则尽力将其排除在条目内容之外,以减少水分。
年度性,指的是:(1)选题选材以年为限。条目的年限,上限是当年1月1日,下限是同年12月31日。(2)条目编写要突出年度特点。年鉴编写是一年一鉴,因此条目编写要在注意保持资料的连续性的同时注意突出本年度的新特点。年鉴资料是每年都要变化的。撰写年鉴稿子不能年年照抄,完全雷同。针对这一点,采取的办法,一是以新颖主题入条,意思是设立新的条目;二是选材求新,意思是条目标题可以年年不变,但每年都可以从不同角度突出当年资料的重点,突出当年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有些题材的年度特点不很明显,就采取多讲新变化、新做法,少讲或不讲老一套的办法,使条目呈现出新面貌。
规范性,指的是:条目编写有严格的体例规范,保证全书条目的协调一致,方便读者检索和利用。条目规范包括选题规范和写作规范。选题规范,要求:(1)条目主题必须是单主题,即所谓的“一事一条”。(举例)(2)按全书统一的选题标准设立条目。写作规范,要求条目编写在条目体裁、语言文字、称谓、时间表述、数字用法、计量单位、书写格式等方面要遵守统一的规定。
四、条目的结构
条目由标题和释文构成,有时还可以给条目配上照片(图片)、统计表、小资料。释文是条目的正文,照片、统计表、小资料属于条目的附属资料。
条目结构完整、严谨,这使条目俨然一篇独立的文章,标题是其眼睛,释文是其身躯,附属资料是其身上所附带的、有助于增加其说明性和表现力的东西。
五、设立条目的原则
原则是:事以类从,一事一条。设立条目的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事一条”。那么这里为什么还说“事以类从”呢?
一事一条,一般是对于单一的事件来说的,但年度内发生的事(或者说工作)非常之多,非常复杂,要一事一条来记述,就显得非常零乱,看不出事情的原貌,怎么办?那就必须采取“事以类从”的办法。事以类从,顾名思义就是把众多的事件归类起来,综合概括成为一个更大的事情,然后用一个恰当的词来称呼它,甚而设立为一个条目的标题,这样这个事情有名有实,就符合“一事一条”的原则了。
但是,事情有大有小,工作有层级不同,应该怎样综合概括,综合概括到哪一个层次就算适当呢?一般而言,事情概括起来之后,里面不出现空档就算适当。举个例子,党史部门要设立年鉴条目,如果仅仅设立“党史工作”和“地方志工作”,就显得“大而空”。“党史工作”包括“党史资料征编”、“党史宣传”、“党史资政”等各方面的工作,“党史工作”应设为分目,而“党史资料征编”、“党史宣传”、“党史资政”应设为条目才恰当。实际上,这些条目都已经是对众多工作(或者说众多事件)进行综合概括了的。拿“党史宣传”这个条目来说,它综合概括了党史资料发放、党史刊物征订、党史知识培训、党史知识竞赛等事情,如果将这些事情一一设立条目来反映,则可能显得零乱,因此将它们综合为“党史宣传”就更能反映事物的原貌。当然,这里面“党史知识竞赛”如果影响较大,还可以设专条,作为单一记事条目来记述。
当然,设立条目还应本着“有则设,没有则撤(撤销)”的原则。本来是没有这个原则的,但考虑到有些部门、单位有工作没人干这种现象,才设立这个原则的。工作没人干,事情没人做,设立相应的条目,如何记述呢?
六、设立条目的方式
方式有三,一是按学科(知识)分类体系,选取主要组成部分和独立概念来设条;二是按年度内发生的大事立目;三是上述两种方式并存于同一分目之中。举例来说,“人民法院”(分目)下设:概况(一般都有)、刑事审判(一)、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二)、经济审判(一)、民事审判(一)、行政审判(一)、拓宽法律服务领域(二)、成立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二)。这是按第三种方式立目的。
条目的设立方式有较大的灵活性,不一定严格按知识分类体系办事。但必须注意它要从属于类目和分目。
七、     条目的选题标准
年鉴条目的选题标准,是对现实资料主题进行取舍的依据。
(一)             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选题标准
因为:1、年鉴编纂要求收录资料要有一致性,以方便查阅。而现实中资料各种各样,多如牛毛,是不是都要收录进年鉴里面?实际上这是不行的,一是没有可能,二是没有必要。2、年鉴编纂是各部门、各单位甚至社会全部力量都参加的,作者众多。作者撰稿,很容易只从本部门、本行业的角度来写,这样容易造成写进来的东西有些没有社会意义。而年鉴编纂要求从全局、全社会的高度去把握材料,要求收录的资料有社会意义。3、从编辑的角度来说,也要求有统一的选题标准,不能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三句话:一是材料多,要有选择,选择就要有统一的标准;二是作者多,写什么要统一;三是编辑多,编书要统一。
(二)             如何确定条目的选题标准
1、从资料的社会价值来确定条目的选题。一般来说,重点工作、重大事情和社会热门话题就比较有社会价值。比如说,部门的例会,社会价值就不大。
2、从总体上把握材料。这里讲一下各个部门对本部门资料如何把握的问题。一般来说,各部门都代表某种社会职能,所以对部门性资料作总体上的把握,就要看所选资料能不能代表或者体现这种社会职能。我这里用一个词“职能性工作”。意思是说是职能性工作的,就设条目来反映。特别强调一下,对部门材料的把握,要把部门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职能部门,反映其中具有社会意义的材料,而不能把部门当作小社会来面面俱到地加以反映。比如说, “职工体育运动”、“精神文明建设”,几乎各部门都有,但是不是要写?我看就不应该都写,因为这不是每个部门的职能。从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些可能重要,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就不重要,因为社会读者需要了解的是部门的主要情况、主要特点。比如说,“烟草行业职工体育运动”,就不能直接反映烟草行业的主要情况,所以就不是社会读者所需要了解的。
八、条目的标题
年鉴条目主要由标题和释文组成。标题是条目的眼睛,拟得好不好,符不符合要求,直接影响到条目的质量。
(一)条目标题的类型
大体上有3类:1、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短语)作一个标题。2、一个独立的名称概念作一个标题。3、一个短句作一个标题。
(二)条目标题的制作要求
在年鉴稿子写作实践中,有些条目标题,如介绍某个集团,写出一个这样的标题:“在那远离城市的地方”,写某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拟写的标题为:“汗雨浇灌结硕果”,写得非常漂亮,非常有艺术性,实际上却不符合要求。那么,条目标题怎么样写才符合要求呢?
条目制作要求:
1、准确概括主题。(1)要以事实为基础。要避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标题,小内容;二是小标题,大内容。尽力做到准确概括事实。(2)中心词要准确、鲜明。特别要注意避免出现主题并列的情况。主题并列,就是一个标题,包含两个主题,两个中心,两个事情。比如,“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水产养殖迅速发展”就包含了“农业综合开发”和“水产养殖发展”两个事情,两个主题。(3)用词要具体实在,切勿抽象含糊。也就是说标题要实打实,不要过于艺术化。
2、突出个性。(1)选择新颖的角度。意思是标题要从一个准确的角度标示出材料最新颖的内容。(2)用词要新鲜生动。
3、简明扼要。(1)避免出现铺垫式标题和标语口号式标题。(2)避免出现成分复杂的句式。意思是不要采用复句来作条目的标题。(3)去掉不必要的文字。
4、方便检索。(1)使用规范的词语。不生造词语,不用方言俗语,用词要顾及人们的习惯用法。比如,“造林灭荒”不说成“灭荒造林”,“马铃薯生产”不说成“土豆生产”。同时还注意简称缩语要规范。如“技术监督”不说成“技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说成“开展爱卫运动”。(2)中心词尽可能放在前面。如“行政审批中心建成”不说成“建成行政审批中心”。
九、条目的类型及其在写法上的要求
条目的类型,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综合性条目,顾名思义,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记述,采取的是综合、概括、归纳的手段,它记述的事物往往具有“面广”的特点。具体包括;综述条目、概况条目和综合记事条目3种。单一性条目,顾名思义,就是单独记述某一具体事物的条目。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主题、内容单一;2、内容记述较为具体。单一性条目具体包括:单一记事条目、会议条目、机构(团体)条目、产品(成果)条目和人物条目等。下面一一展开来讲。
(一)         综述条目
大的年鉴书里,综述往往设立为条目,在我们正在编纂的这部年鉴里,综述设立为分目。综述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选题选材具有整体集合感。也就是说为了全面反映一个部类的宏观情况,同一综述分目中的几个条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事物进行反映。这些条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整体集合感。2、内容记述紧扣“综合概括”四个字。也就是说对材料要进行综合概括,而不要简单地罗列。3、实事求是,适当评述。所谓“适当评述”,就是对所记述的事情不仅仅是记,而且还要进行评,概括出几个特点来。但这种评述一般只用一两句话,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即可,不要展开议论。当然,这种评述还必须准确。我们来看看《广西年鉴》(2001)“农业”部类里的“综述”分目,看看它是怎么样设立条目的。它设立有“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几个条目,这些条目标题一看就知道带有评述性,“平稳发展、取得成效、进步加快、得到加强、渠道拓宽、稳步发展”就是评述。这些条目的内容都是从面上进行记述的,综合概括了各方面的情况。
“综述”各个条目的内容要素,一言以庇之,它包括了各个方面的情况,是对面上全部重要情况的综合概括。
《来宾年鉴》(2004)里“工业”部类的综述还较好,“金融综述”也不错。希望继续发扬,而且希望做得更好一些,更规范一些。“农业综述”有点简单,不大好。有些部类本应该有“综述”却没有,这不行。下面讲一下哪些部类应该设立“综述”分目。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来讲,大部类或者说大行业都应该设有“综述”分目。具体来说,“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业”、“农业(包括农林水牧渔)”、“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贸易”、“国内贸易”、“旅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应该设有“综述”分目,此外“科学技术”分目里应该设有“综述”条目。上述这些,凡涉及的单位要提供相应资料。
(二)         概况条目
概况,顾名思义,是全面情况的概括或概要。一个行业的“概况”,是行业总体面貌的缩写,反映年度内该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他重要信息。在年鉴里,行业有行业的概况,部门有部门的概况,众多的概况构成了一个概况体系,把各部门、各行业的基本情况全部介绍出来。
概况条目要在宏观上反映行业的全面情况,其内容要素包括:1、行业基本情况;2、年度内实现的主要指标和取得的主要成绩;3、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4、存在的问题。写“概况”条目,要基本按照这四个要素来写。
(三)         综合记事条目
年鉴里这类条目是占大部分的,把单位的经常性工作(或者叫做职能性工作)设立成条目,这些条目就是综合记事条目。
综合记事条目主要的特点是:综合性和记事性。这可以顾名思义,不必再讲。综合记事条目的写法,一般是:1、综合面上的重要事件。2、概括事物的各个层次。也就是说,先讲总的情况,然后再分为几个方面或者几个层次展开来说。比如说,“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条目,先讲总的情况“2003年,来宾市续建、新开工交通基础建设工程29项,竣工21项,完成投资10229.5万元。”,后分为“二级路网工程建设、县际油路建设、县乡公路建设、通村等级公路建设、民工建勤项目建设、公路站场建设”6个方面来展开记述,这样写,整个事情的面貌一清二楚。当然,这类条目记述的是各单位、各部门的经常性工作(职能性工作),一般说来年年都要记述,因此容易出现今年跟往年雷同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写法上要注意通过变换记述的角度,反映今年资料中不同往年的措施、做法及成效等,从而使年鉴常编常新。
现在需要强调一下写综合记事条目,不要把它写成综述条目。这两类条目容易混淆,都有综合性,但区别也还是明显的。主要的区别就是:综述条目既记又评,而综合记事条目只记不评。紧紧记住这两点,就基本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了。
(四)         单一记事条目
单一记事条目是指记述某一具体事物、事件如一项工程、一次活动、一个自然现象的条目。其内容要素包括:事主(即所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原因和结果。写单一记事条目很简单,只要把其要素一一写出来就行了。
(五)         会议条目
会议条目的内容要素包括: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主持人)、主要内容、效果或影响等。写会议条目,也很简单,一般把其内容要素写清楚就行了,但要注意两点:1、会议条目应该记述什么样的会议,是不是凡会议都记?回答是否定的,会议条目一般只以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为反映对象,部门的例会以及没有实际成效的会议不能作为条目记述的内容。2、会议条目的写作重点在于介绍会议取得的实质性效果,至于会议程序、场景、气氛等则要略去不写。
(六)         机构(团体)条目
这类条目一般以年度内有重大影响的行政、企事业单位或团体为反映对象。需要设立条目来反映机构(团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来已经存在但年度内有重大发展变化的单位,如“八一铁合金集团”;二是年度内新成立的重要单位,如“市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前者着重介绍其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后者则需要详细交代单位成立的时间、批准机关、隶属关系、内部组织形式及主要职能或业务范围等。
(七)         产品(成果)条目
这类条目着重记述年度内生产出来的重要新产品、新成果或获得重大奖励的产品、成果等。其内容要素一般包括:产品(成果)名称、研制单位(个人)、完成时间、技术性能、质量特点、鉴定或获奖情况等。产品研制过程、目的、意义等全部不必记述,某些产品需要说明研制原理的,也只是扼要而谈,以免喧宾夺主。
(八)         人物条目
《来宾年鉴》记述人物的方法是:设立“人物”部类,下设新闻人物、名人简介、先进人物等分目,以人名为条目分别进行介绍。对应单位在提供资料时,要注意提供两方面的内容:1、交代人物的概貌,具体内容包括:(1)姓名;(2)性别;(3)所在单位、职务或职称;(4)民族,只标少数民族族名;(5)出生年月;(6)籍贯,标示出某省某市或某县人。这些内容一项都不能缺少,排序也尽量统一。2、记述人物的行为活动,具体内容包括:主要学历、经历(实际上就是简历),主要事迹或重大贡献等。注意这些内容要高度概括,摘要而录,避免冗长。
在年鉴里,一般来说,条目就是这八类。了解了它的内容要素以及写作要求,写起来就不难了。
十、条目的文体
由于年鉴是实打实地记述事件“怎么样”,解说事物“是什么”,所以年鉴条目的文体一般只有两种:说明和记叙。一般不用议论,议论在综述里才可以见到,但那是画龙点睛式的,极其简单,算不上真正的议论。今天在这里的各位都是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我就不想对这两种文体,语文课上老师常讲的这两种表达方式再展开论述,班门弄斧一番。我只想强调两点:1、写年鉴稿,不能写成工作总结。在这两年的年鉴编纂实践中,有些单位直接交来工作总结给我们就算了事。这不行,希望能够把年鉴稿与工作总结严格区分开来。2、写年鉴稿,要注意把概括记叙和具体记叙区分开来。写年鉴稿,一般采用的是概括记叙。但是概括和具体是相对而言的,一件事怎么样记叙是概括的,怎么样是具体的,要拿现成的年鉴较为标准的稿子来参照。总的来说,年鉴稿不要写得太细,也就是说不要事无巨细,一股脑地全部写进来。年鉴稿一般不写细节,特别是不写无关紧要的细节。有些事一写细节就变成描写了。打个比方,比如写“他走了”,是记叙,但是如果写成“他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走了”却变成了描写了。当然年鉴稿应该怎么样写才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写一件事怎么样把握概括和具体的程度,这里面还有一个“信息是否有效”的问题。这等会儿再谈。因为这两年的年鉴编纂实践中有把稿子写得太细的现象,这里算是提醒一下。
十一、条目的语体
这个问题,讲的是用词和语言风格的问题。
年鉴条目在用词上的要求就是:准确、平正、通俗易懂和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不要用纯粹口语、俚语和古语的东西,不要生造词语。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的是朴实和简洁明快,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含蓄的表达,所以在修辞上不用比喻、夸张、象征、借代、双关、反语、设问等方法,其修辞一般只在句式方面,采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体会一下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年鉴的语言风格就是怎样的。
十二、条目内容质量的评判问题
年鉴编写基础知识
一、年鉴性质与特征
(一)年鉴定义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具有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通过年鉴,可查找近年来国际国内时事,各部门各行业的进展及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可查找政府颁布的重要法规文献和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查找“机构简介”“企业名录”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实用的指南性资料等。
1、年鉴的性质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工具书所有特点和属性,年鉴都具备。在工具书家族中,年鉴居资料性工具书地位,与辞书性、线索性、表谱性、图录性几类类书不同。
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在资料性工具书这一类别中,年鉴与百科全书、手册、指南等又不同,年鉴具有年度性、连续性、现实性和史册性。
年鉴系统汇辑上一年度文献和其它信息。年鉴收录范围是以上一年度为主,反映一年内的新动态、新经验、新成果。收录内容是文献信息,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次文献,还有三次文献。材料编排较为系统,各类资料井然有序。
2、年鉴的特征
材料的广泛性。从取材范围看,年鉴总是把相关领域的材料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进来,并注意概括地反映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有较强的汇辑性和概括性。
编排的系统性。年鉴编纂多种方式并用:主体内容分门别类,用综合类和专题类条目结合编排,大事记按时序编排,单位、各部门概况按地序编排,内容分类索引又按汉字笔顺编排。各种资料井然有序,有较强的系统性。
资料的权威性。年鉴编写以事实为依据,它的资料大多来自年度总结、报刊、政府公报、统计情报及各种文件资料,真实可信。又因在编排中对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加工、审核,最后以高密度的方式将各种信息、情报传递给读者。许多条目、综述、专文还由专业领域的专家撰写或审定。入鉴资料的严格性和翔实可靠性,使其具有权威性。
记事的连续性。年鉴逐年出版,及时反映上一年度的新情况、新成就。内容年年相接,常编常新,回溯性内容所占比例极小。年鉴记事讲究科学分类、条目稳定,连续性表现在每年横断面的逐年不断的连续结合上。从文献传播的连续性和时效意义来看,年鉴较其它工具书有更大的情报价值。
出版的年度性。年鉴的内容虽不断更新,但它的结合体系,栏目设置等则是相对稳定的。年鉴逐年出版有利于读者通过不同年代的不同记录作比较分析,从而把握事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使用的易检性。年鉴不是供人们从头到尾系统阅读的,而是供人们有目的翻检考查的,属于查检性图书,其目录及索引提供了查检方便。
3、年鉴的效用
从性质上看
年鉴是反映一定地域情况的大型综合性资料,具有资料性、科学性、权威性特点。年鉴是编年体的现今资料性工具书,其工具书性质决定它在体例和检索上有自己的特定要求。
从功用上看
年鉴是地情的忠实载体,强调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存史资治的作用,它的作用更贴近现实、更直接、更简便、更趋近大众化,在服务现实上讲究时效性、信息性和主动性。年鉴是在服务现实前提下存史,主要价值在现实使用上。
从收辑内容上看
年鉴要求以完备、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取材广泛、全面、系统、选择有存史价值、信息价值、特色价值、客观真实的事实为记述对象,史实、数据等资料皆具权威性,且注意事物的有序性、连续性,注重以事系人。年鉴是收录某地或某行业上一年度的各种最新资料,内容要求鲜活,甚至可以刊载一定的图片和文字广告、生活指南等便民信息,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和供人使用的方便。年鉴是今天的现实,它是有动态感的。
从体裁和表现手法上看
年鉴采用记、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以记述为主,都要求最大限度容纳资料,存真求实,秉笔直书;文风讲究严谨、朴实、简洁、通俗。年鉴在采用这些体裁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年鉴的专文或论坛属议论之列,其条目编写是记述与说明并用、议论与预测同存。
从编纂出版上看
年鉴是横排门类,编排层次深厚,结构复杂,纵横提供,出版必须做到承上启下的连续性。年鉴一般采用分类横排的平行条目体结构,带有平面性。年鉴的类别之间、条目之间不求甚至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条目的内容讲究独立性、独特性。年鉴的连续性表现在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上。
从事业管理上看
年鉴是地方志组成部分,也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编纂办公室实施、众手成书,具有地方性或行业性和事业性。年鉴脱离不了“众手成书”的路子。年鉴的工具书使用性,使它有可能最终走向并立足于市场,它要求高效率,从“新、特、精”,“短、平、快”出发。
二、年鉴结构及内容
体例。年鉴是编年体的现今资料的工具书,何谓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如《资治通鉴》。编修年鉴也是按年月日来编的,所以称之为编年体的现今资料工具书。年鉴没有单独体例,它跟志书体例基本相同。年鉴是通过条目体裁来表现的。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编写当能体现出年总纂意图。条目内容是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条目划分为综合性条目、单一性条目。可细分为综述条目、概况条目、综合记事条目、单一记事条目、会议条目、机构条目、成果条目、人物条目等,他们的共性都是年度客观事实的记载。
标题。条目的标题是对条目记述的基本事实的高度概况与浓缩,因此,必须紧紧把握住条目内容的主线,既不能游离事实,也不能淹没事实,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标题大内容小,或题实文虚的现象。条目标题从标引方式及词语构成看有3种:①词及词组,例如介绍地区、部门基本情况的条目有“农业生产概况、轻工业概况”等;②独立的名称概念。即以独立资料或知识概念,法定的或者涵义较为稳定,通用的名称作为条目标题。常用于介绍某个地方、人物、机构团体等条目标题。例如“×××有线电视台、黄埔军校同学会”;③短语及短句,如“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等。
文体。条目文体是条目内容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编写目的在于供人们查阅和检索。因此,条目宜采用说明体和记叙体两种体裁。①说明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所谓说明主要是运用定义、诠释、分类、分解、比较和图表等方法,介绍情况,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年鉴条目多以概说事物、人物、简介部门、行业和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大量采用说明体裁;②记叙体是以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章体裁,所谓叙述即录实、叙事、记人、写景、状物。其特点是人们出于对事物客观反映的需要,运用各种叙述方法,实事求是地回答事物“怎么样”。年鉴条目采用记述写作有以下几种情况:记述行业业绩、记述单一事件、记述景物、记述会议或重大节庆活动、记述人物。
语体。语体是言语交际必须遵循的体式,即要求语言的运用更好地为特定要求服务。说什么,不说什么,怎么说,怎样措词,用什么语气都要为特定的目的、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环境条件达到和谐一致。年鉴条目采用公报语体,公报语体常见以政府机关名义发布的统计公报、环境公报、白皮书、蓝皮书等各种文献中,作为公文语体的一个分体,公报语体具有公文语体的基本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语体的风格特征,众所周知,公文均以实用为目的。人们在阅读公文的动机当中,一般不包括什么欣赏因素。因此,公文并不追求艺术化,也不以语言生动性为主要目标,而把准确性、简明性和规格化作为公文语体的显著标志,对语言的严谨、朴实风格有更多的追求。条目采用公报语体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①年鉴作为政府年度公报的自然选择。年鉴基本是由党委主持、政府主办的体制,同政府白皮书、行政公文一样的,带有政府文献的性质,是政府机关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基本形式和任务之一。其语体属公文语体中的公报语体;②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特殊要求。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和资料,对每个条目的记实性和资料性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条目全部采用记实极强的说明文体和记述文体进行写作,并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努力榨干“水分”,使信息资料高度密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准确、简明、严谨、朴实的语言与之配套。
结构与内容。年鉴结构为条目体。主要分为部类、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如2005卷年鉴共设39个部类,每个单位或部门作为一个分目,每个单位(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和开展有关活动内容可设几条甚至十几个条目,环环相扣,成书成鉴。年鉴内容包括特载、专文、大事记、综述、百科、文献、备考性资料、工商企业及产品信息、检索系统等方面内容。如果大家都掌握年鉴体例结构、语体及其他方面知识,熟能生巧,写起来才得心应手。在座的各位编写人员,只要你们不要把编修年鉴工作作为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你们份内事,作为你们掌握知识的本领和窍门,勤学苦练,你们一定成为编修年鉴的行家里手。
三、把握和解决几个问题
编写年鉴、制定编写内容,分好部类,科学地设置条目、包括标题,掌握写法,交待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六个要素,一部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年鉴就会编修成功。社会在进步和前进,编鉴修志也是一样的,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存在问题也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现在我主要是综合2004卷、2005卷年鉴审稿改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与在座的各位编写人员共同探讨和借鉴。
(一)年鉴行文要规范,这是非常关键。①文体要规范,年鉴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和说明体,其他体裁是不符合要求的。总结已出版两本年鉴,一些单位编写人员将年鉴写成总结式报上来,不符合要求,造成了返工重写,费时费劲。有的是一个条目记述几个内容,不符合一事一条;②文风要规范。我们要求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精炼,力戒大话、空话、套话、含糊语句,以维护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严肃性。但往往就存在这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是一些交稿单位在概况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在上级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正确领导和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写一大长编与年鉴不相关的理论,这在志鉴上是不允许的。在改稿过程中凡碰见的这种语句的,我们毫不留情删掉。编修党史是允许有的。鉴志则不行,它直截了当,一是一,二是二,按照“六”要素以及条目标题要求把事件交待清楚即可,一切形容词、描述、抒情语句都不允许存在的;③文字、称谓、标点、数字、计量的用法均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文字一律按1992年7月7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严格使用规范汉字,不要随意简化或生造汉字,这一点我们在改校稿中发现的较少;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代替,“我区”用“广西或广西壮族自治区”代替。人们一般直称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部门则直称某某部门,不能称“我单位”,这个问题在改校稿中出现最多,希望在座各位编写人员要注意处理好这个问题;标点符号必须正确运用,该是顿号、逗号、分号都要运用正确,不能乱用;数字要统一,文表数字要一致,不能这里一个数,那处又另一个数字,影响年鉴质量;计量单位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编写过程中,所有计量单位要统一,年鉴计量单位统一要中文名称,如毫米,不能用mm写,土地要公顷的一律换算成公顷,不能这里有亩,那里有公顷。一些语句例如年份在一个条目里面不能重复,如2004年,内文再有2004年出现一次后,再需出现的就用年内。总之,行文规范,才能提高年鉴质量,乱七八糟的书谁愿意看。
(二)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制定内容结构和条目框架进行撰写,有些条目可根据你们单位职能和实际完成工作来适当增减,大、中、小条目文字都有规定的。2004卷和2005卷的校改过程中,大部分单位都能够按照我们预设条目来编写,稿件质量高。但也有一些单位不按我们规定条目编写,交上来杂乱无章,看了这些稿件无法从何下手修改。各单位写成的年鉴稿件一定要制作光盘,给单位领导审核盖章后上报我室(一式两份)。
(三)编写人员要认真撰稿。各部门一定要指定落实好编写的人员,切实负起撰稿责任,撰稿人员应该是少而精。2005卷有一个单位报8~9个编写人员,交稿期限到了,我们一催再催还没有真正落实谁负责写,找到他们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后,才勉强动笔,非常被动。交来的稿件也是乱糟糟的,写2004年的材料,却报2005年材料。所以编写人员要落实,要高度负责,按照我们拟定编目进行编写。
(四)年鉴就是一年一鉴。2004年卷写2003年度有关情况,2005年写2004年度有关情况,2006年就写2005年度有关情况,照此类推下去,编写人员要切记。另外,市委办、市府办文件规定,在来宾市辖区内有关单位,包括区直、中直单位都有义务向我们提供稿件。这个规定很明确,除了军事机密和单位不宜公开机密外,都有义务向我们提供材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是代表市人民政府承编年鉴责任的,年鉴编委会主任是市长兼任。去年我到一些上面垂直部门就碰到钉子。开了介绍信到他们单位,工作人员还要请示这个领导或上面领导,好象他们单位是国家高度机密单位,动不得,我们感到很无奈。
以上讲的纯粹是我个人一些主张和观点,一知半解,讲得不对的或不到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来宾年鉴?2006》编纂方案
《来宾年鉴》是由中共来宾市委、来宾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权威性大型出版物,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来宾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成果、新信息。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首卷(2004卷)和第二卷(2005卷)已经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卷为第三卷,计划于2007年初出版发行。为确保编纂工作如期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秉承“存真求实”的方针,全面准确地记载来宾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状况和成就。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事实依据,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材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乡土教材。
二、性质
《来宾年鉴?2006》是综合性年鉴,是门类齐全的现状资料总汇,是来宾市2005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大事记以及汇集统计资料的大型百科全书,是由中共来宾市委、来宾市人民政府主办、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编纂的大型地方年刊。
三、内容和结构
内容包括特载、专文、大事记、综述、百科、文献、备考性资料、工商企业及产品信息、检索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特载、来宾发展论坛、大事记、总述、政治、法制、军事、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业、农林水牧渔业、交通运输、信息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业、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管理与监督、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县(市、区)概况、人物、文件选编、统计资料、附录,共29个部类,全书总字数100万左右。结构为条目体,主要分部类、分目、条目三个层次。
四、记述时限和地域范围
《来宾年鉴?2006》着重记述2005年度内来宾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其记述时限为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图片专辑、特载、附录的记述内容不受年度限制)。一般不追溯历史,也不展望未来。
《来宾年鉴?2006》以来宾市辖区为记述地域范围,以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记述对象,具体包括市直各部、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含中直、区直单位);市辖6 个县(市、区)及其乡镇。这些记述对象在来宾市辖区外的重大活动也要记载。
五、行文规范
(一)文体。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和说明体,述而不论,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概念要准确,数据要可靠(以统计部门公布的为准)、信息要密集,事以类从,一事一条,逐条记述。
(二)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精炼。力戒大话、空话、套话,含糊语句,以维护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严肃性。
(三)使用文字、称谓、标点、数字、计量均按国家有关规定。
六、选题选材要求
(一)要把握好指导思想。《来宾年鉴》是党和政府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必须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图,注意涉外和保密,不收录不宜公开发表的内部情况、资料信息。
(二)要抓住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工作、主要活动、主要成绩、突出问题来记述,要根据2005年度内事物变化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变换选题,以反映2005年事物发展的基本面貌。
(三)要保证资料翔实,数据精确。根据选题选材的实际情况,可选用图片、表格和知识性小资料来作为条目主题的补充叙述和说明。
七、编纂要求
(一)提高对编修年鉴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年鉴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编撰出版《来宾年鉴》,各级党委、政府,市直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年鉴编修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文化来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把编写《来宾年鉴?2006》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编鉴体制,成立相应的编修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务求实效。
(三)确定专人负责,严把稿件质量关。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认真按照本年鉴编纂方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成立编写小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资料收集和稿件编写工作;各单位、各部门撰稿人员务必按照有关部类的分目拟定的条目进行编写,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务必于7月20日前将本单位编写小组人员名单上报年鉴编辑部。
(四)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以《<来宾年鉴?2006>内容结构和撰稿分工》为依据进行稿件编写。可根据本单位完成工作实际适当增加或减少条目,切忌将年鉴材料编写成总结式、汇报式,以保证稿件的质量。除特载、专文、文献、统计资料外,其余内容均用记述体、说明体来撰写。年鉴编写以条目为主,概况条目最多为2000字左右,大的条目1000~1500字,中条目500~1000字,小条目500字左右,以中小条目为主。
(五)为使编修年鉴工作稳步、连续、有序进行,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完成上一年度年鉴材料上报工作以后,务必在本年度的12月底至新一年的年初着手完成上年本单位年鉴材料编写工作,新一年的2月底前将年鉴稿件上报市年鉴编辑部,今后此项工作作为市委、市人民政府硬性规定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地方志办公室要做好督查工作。
八、交稿时间
为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做到及时编写,及时出版,方便社会各界利用。各单位务必在2006年9月30日前将稿件写好,并经单位领导审查、签字,盖章后,连同稿件的磁盘一同报送《来宾年鉴》编辑部(送交的稿件要求打印一式2份)。市直各单位附2005年度工作照片2张,各县(市、区)附2005年度工作照片6张,作内文插图用。
九、经费
(一)收集资料形成初稿、打印上报稿、磁盘由单位自行解决。
(二)稿件初审、总纂、编辑、评审、校对、印刷、稿费等经费由市财政开支。
十、征刊和发行
《来宾年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宣传各行各业新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来宾年鉴?2006》卷,将刊登专文、图片专辑、企事业单位选介、名优特产品选介、人物选介等。其中图片专辑通过彩色照片和文字,介绍各单位各部门的业绩。照片内容包括单位领导班子工作照,企业单位景貌,主要成果或名优特产品等。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和有关单位为《来宾年鉴》组织和提供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本企业5~8张彩色照片,简要文字介绍(500字以内)。图片专辑实行有偿认刊,请各系统、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踊跃认刊。征刊时间为2006年9月~2007年3月底。
《来宾年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全市统一发行,请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到《来宾年鉴》编辑部缴费购书。
十一、成立《来宾年鉴?2006》编纂委员会
为使《来宾年鉴》编修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下去,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来宾年鉴?2006》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顾 问:覃瑞祥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主 任:张少康    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主任:黄必贵    市委副书记
黄桂廷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  员:玉 德    市委副秘书长
黄佳盛  市政府副秘书长
廖华武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罗永生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韦仕军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洪烈    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吕杰明    市财政局局长
贾文达    市农业局局长
覃新权    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
张桂龙    市文化局局长
温远辉    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主任
曹远林    市民政局局长
林中松    市统计局局长
龚冠荣    兴宾区人民政府区长
贾朝强    象州县人民政府县长
韦文晋    武宣县人民政府县长
卢  忠    忻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建强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
曾广斌     合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余治平     华侨投资区管委会主任
李京红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李  勇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主 编:黄桂廷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主编:李京红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李  勇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编辑部,具体负责本年鉴的编辑业务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电话:(0772)4236633,电子信箱:d4236633@126.com,地址:市北二路 (兴宾区体育中心院内)
《<来宾年鉴?2006>内容结构和撰稿分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另文下发。
年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人才,是一切事业运作前行的动力,是一业兴旺发达的条件之一。一所学校,人才济济,会成一所名校,能培养出高才生、栋梁材;一座商社,人才密集,会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年鉴编辑部或年鉴社各路人才齐聚,肯定会编出上乘精品年鉴……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
年鉴队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愚以为,其基本条件应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敬业爱业精神,有一定文字功底,一门专业特长,知识面较宽。即,强专而能通微者。年鉴的编、审人员,特别是综合性年鉴编审人员,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在擅长一门专业,或掌握一门学科(包括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博才广识,这是由年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综合性年鉴,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多门学科。如果对某一类项事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年鉴的编辑工作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中国,编史修志工作开展比较早,对参与这项事业的人选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唐朝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凡参与编史修志的人要“才、学、识”三长,三者兼而无缺者。当时“三长”的具体含义:“才”,即有才干、才气,具有一定谋略,有一定办事能力,知书识礼;“学”,有学问,且具有一定治学本领;“识”,就是见识,有一定知识面。所谓“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阅历深,见闻广,判断和分析、辨另事物能力强。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方可编史修志。
编写年鉴是当代出现的新事物,编纂年鉴与编史修志工作基本性质相同,古人编史修志选人的“三长”说,适用于我们现今编年鉴需用的人才选用标准。除此而外,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编年鉴面对的社会,比过去更纷繁复杂,内涵更丰富多彩。参加编年鉴的人不仅需具备“才、学、识”,而且还应具备“德、能、勤”的素质。这里所说的“德”,指人的政治品质,个人人品,心术德行。编年鉴的人,要有“史德”,就是说,在阐述或记载事物时要做到“公正、客观、无私,实事求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处理资料、素材,传布真实信息。对事物的记述,不溢美,不钸非,恰到好处。“能”,是指掌握本行业(专业)的技巧,驾驭本行业(专业)能力,具备某些工作或从事某些事业的条件。当然我们要求编年鉴者都应是驾轻就熟、精通专业的人才。“勤”是勤奋,主观能动性强。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学习。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勤快,不偷赖。
年鉴,在世界上出现的历史不长。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出现过,但量少时间短。年鉴红火是近十几年的事。经过十几年,中国年鉴发展进度很快,队伍也在不断状大。有不少有识、有才学之士投身到年鉴事业中。现时,年鉴队伍中不乏人才,但与年鉴事业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
如何使年鉴人才辈出,队伍精干,学者云集?就当前现状,我想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继续招龙引凤,广揽人才,吸纳精英,高起点再编队。这是乐享其成的办法,当然很好。但在当前,各界对人才争夺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再加上人浮于事,没有空额指标,以及年鉴在一般人心目中的位置,在社会中的声望,对于那些颇具才华的人来说,年鉴业还是不具太大的吸引力,形不成“牛渴奔井”,竞相争进的局面。今后一段时间,人才进项也不会多。因而自然聚拢高素质人才的渠道,现阶段不要有太多的指望,因而要另辟蹊径。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想方设法提高年鉴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一条正确之路,亦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各级、各种年鉴编辑部门都十分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训。几年来,办了不少类型的培训班,对提高年鉴人员的业务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想今后不管办什么样的培训班,都要加强对年鉴队伍中每个成员的敬业精神教育,让每个已经步入到这个领域中的人,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年鉴事业上“定性”,情不他移。让每个人都充分自觉地意识到,“干上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大家知道,“爱”是做好任何事业的前提。只有爱,才能自觉勤学,勤学才会业专,业专才会精深,精深自然业就。
我们编写的各种年鉴,也许不会成为历史上不朽之作,但会成为有用之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各地各领域发挥着作用。编年鉴,大多数人也不会成为名人大家,但能编出人们喜闻乐藏之作,不也是值得欣慰的吗!
在培训中国年鉴人才工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年鉴研究会的一些老专家、老学者,十几年来他们发挥了别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发表论文,或讲学,或立说,在年鉴理论研究探讨上以及在指导全国各种年鉴编写实践上做了大量工作。如开学术年会、开展各级各类年鉴质量评比、论文评奖、全国不同层次或不同领域的年鉴协作研讨会、开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等等活动,对促进年鉴队伍的成熟和能力的提高,使年鉴质量上新台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应当说,他们是中国年鉴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年鉴界的精英。他们大多是高龄之人,但依然拼命工作,不知疲倦,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他们是中国年鉴界的栋梁,是我们年鉴队伍的楷模,是年鉴人员学习的榜样。
三是走自我成才之路。历史上在编史修志研究和著述方面的不少著名学者。他们在立业上,大多没有师承,都是独自在新的领域中探索、开创,最后他们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的“功成名就”都是靠自励、自勤拼搏成才的。前边提到,“培训”是提高造就人才的好办法,但它毕竟是外力。外力(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自信、自强、自学、自钻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客观现实表明,人员的配置不适应年鉴事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年鉴事业要求有更多的人成为本专业的精英,这是时代的呼唤。
1995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国的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遵循这一精神,我们年鉴界的同仁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使自己早日成为年鉴工作的行家里手、专家学者,编出更多更好的年鉴精品,让年鉴事业长盛不衰。
编修《来宾年鉴》有感
2004年10月,我到来宾市史志办(简称)工作,对于这份新工作,我是即兴奋又陌生;我是军人出身,属半路出家,不具备编史修志的知识,新的工作,新的挑战。
到史志办上班,刚好赶上编纂新建地级来宾市第一本全面记载建市一年来全新风貌的《来宾年鉴·2003》,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思想准备都不足,看到前辈们全身心投入到年鉴的编修中,我也马上把自己调整到一级战备状态,虚心向前辈请教,李勇副主任给我拿来了《年鉴条目及编写研究》等书,教我一些编修方面的知识,同时自己也钻研一些编史修志的理论、年鉴的编写方法,积极配合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编修年鉴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一名当代修志人在编史修志方面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编史修志工作是枯燥、沉闷、繁重的,给人一种“垂首清灯坐枯禅”的强烈感觉,收集资料时的种种困难,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编辑风格,一遍一遍的艰苦校对……,这一切对于我来说一时难以适应,我也感到困惑――难道我舍弃在柳州安逸的生活环境,要在这个清苦的环境中埋葬我的个性和青春吗?难道我的人生交付给这个枯燥、沉闷的工作吗?但随着在史志办工作的深入,一系列的事情触动了我的心灵。
来宾市史志办从柳州市区迁到来宾上班,没有办公室,只好在居民区内租民房来办公、食宿一起。初来乍到,看到部分墙面连腻子都没刮,整修史志办人员6人,只有一部电脑办公,来个人椅子都没有多一张来坐,和我在部队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宽敞明亮、中央空调的办公室来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人人都很精神,每天忙忙碌碌,从没人对办公环境抱怨。负责全面工作的李京红副主任办公室只有6平方大,办公桌是一张不足1米的破电脑桌,我曾问过李副主任,您的办公桌也太寒酸了吧,现在有哪个单位领导的办公环境像您这样的,李副主任笑着讲:“只要能把年鉴编好,就是再小一点也无所谓了”。为了编好这部年鉴,我看到李京红副主任做的笔记就有一尺多高。我感动了,在这个市场经济冲击的时代,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共产党员,这样的领头雁,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奉献呢?
由于一部年鉴的字数太多,为了压缩篇幅节约经费,排版用的是小五号字,这样编辑、校对起来就非常损害视力,我们有的同志视力下降了许多,眼镜又增加了几百度。晚上和周末,大部分同志都在加班加点,每天晚上李京红副主任、李勇副主任都是到凌晨灯才熄灭。在校对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一个数据,同志们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多次和有关单位沟通核实,我们的老同志谭志鲜科长说:“只有严格细致把关,做好编辑工作,编纂出的年鉴才能经的起历史的检验”。 《来宾年鉴·2003》经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现在终于出版了,120万字,普通平装版,就如编修人员一样的普通平凡。但是这部书中却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许多人的牵挂的和奉献。《来宾年鉴·2003》出版了,我想大家现该在放松一下了吧,休整一段时间,可他们没有,同志们一边整理《来宾年鉴·2003》的文稿,一边又投入到《来宾年鉴·2004》版的资料征集、编修中。
我明白了,这群当代的“太史公”的血脉已流入到了我们的史志工作中,他们的事业、信仰与生命融为一体。我再一次受到了震憾,我要向他们学习,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做一名当代的“太史公”。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修志工作者,有着军人般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群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为地级新来宾的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什么是年鉴?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具有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主要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通过年鉴,可查找近年来国际国内时事,各部门各行业的进展及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可查找政府颁布的重要法规文献和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查找“机构简介”“企业名录”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实用的指南性资料等。
年鉴主要是由编纂单位根据选题计划组织众多作者撰写的,少量内容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其他重要文献和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选材上,它要求系统全面、客观正确以及浓缩精炼。在编纂结构上,要求布局合理,基本框架稳定,其常设的栏目有:文献 (包括文件和法规)、概况、文选和文摘、大事记、论争集要、统计资料、人物志、机构简介、附录等。
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认真做好单位年鉴内容的编写工作
--韦仁主任在年鉴培训会上讲话
编辑出版《来宾年鉴》是一项需要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众手成书的系统工程。具体到一个单位,如何才能完成好《年鉴》编纂方案分配给的撰稿、供稿任务?就此问题我想讲几点意见:
一、要熟悉和把握《来宾年鉴》编纂方案和编写说明
《来宾年鉴》的编纂方案,是我们学习和参考广西部分城市出版的年鉴的篇目设计、撰稿分工,结合来宾市的实际而制定的,市委办、市政府办已下文发到各单位。而编写说明,是我们得到广西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年鉴协会会长《广西年鉴》主编许家康的具体指导,参考《广西年鉴》编写大纲的相关内容制定的。《年鉴》编纂方案和编写说明,是各承编单位开展具体撰稿、供稿工作的指南,缺一不可。承编人员要认真研究,尽快熟悉和把握编纂方案和编纂说明的内涵。
(一)要从了解《来宾年鉴》编辑方针和总体设计入手,熟悉《年鉴》编纂概略。
关于编辑方针,我们重点要把握几个关键词:政府主办、公开发行、综合性、权威资料。还有“实事求是,严谨办鉴”。从中我们就可以悟出编纂出版《来宾年鉴》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承担编写任务的每一个同志,都必须以高度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同时,还要了解总体设计方面的内容,要认真参阅《来宾年鉴·2006》的篇目结构和撰稿分工方案。这个方案,在来宾政府网站中可以浏览到。今年的《来宾年鉴》,同样是采取分类编辑的方法,以类目、分目、条目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部分,全书将安排33个部类、100多个分目、1500多个条目。应该说,《来宾年鉴》编纂方案由于打印不够科学,要从字体上来区分部类、分目、子分目还不太容易。如果同志们对编写说明中关于《来宾年鉴》的总体设计的表述还不够清楚,回去后可以找一本《广西年鉴》,或者《来宾年鉴》(2004版)以及即将于9月份出版的《来宾年鉴》(2005版)细细翻阅,慢慢体会,就会明白什么是类目、分目、和条目。
(二)要明确本单位承编的任务,明确本单位在《年鉴》编目框架结构中的位置。
在《来宾年鉴.2006》编纂方案中,关于《年鉴》的内容,有这样的表述:《年鉴》有33个部类,包括政治、法制、军事、城市建设与管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经济管理、科教文卫等等,编写人员要了解本单位编排在哪个部类,往往一个单位在多个部类的多个分目中都有编纂的任务。编纂方案有45页之多,希望大家要仔细地阅读和研究。
每个单位所有的编写任务,都落实到条目上。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所有条目的设置,只是方向性的设置,不是最终编纂出版的既定条目。主要原因是单位机构、职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千差万别,各有分工不同。所以说条目的设置,只是方向性的、指导性的安排,各承编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单位的职能变化、工作特点,决定条目的更改、增删。
(三)要处理好编纂方案与编写说明的关系,注意两者对一些问题的不同提法。
编纂方案和编写说明都是进行《年鉴》编写工作的指南,可以说,编写说明是编写方案的补充,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对一些问题有不同提法,以编写说明中的提法为准。比如在行文规范方面如文体、语体、年鉴记述时间和范围都要求很规范,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还要作具体辅导,我就不展开讲了。
二、要千方百计提高《年鉴》编写的质量
一本《年鉴》要经世致用,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年鉴》的质量,不取决于我们的辛苦。要编写一本高质量的《年鉴》,没有辛苦的付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即便我们付出了辛苦,也只能是白费功夫,达不到我们编纂出版年鉴的最终目的。因此,每一个承担《年鉴》编写任务的同志,都要按照“存真求实,严谨办鉴”的要求,做到立意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付出了辛苦和汗水,留给后人的应该是高质量的《年鉴》。换一个角度看,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年鉴》的质量如何,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编纂《年鉴》的质量如何,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单位、这个部门的工作水平和领导艺术之高低。《年鉴》质量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关键的原因在于编写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说,决定《年鉴》质量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各单位在上报《年鉴》稿件时,必须要防止以下10种差错:一是文字差错、二是词语错误、三是语法错误、四是标点符号错误、五是数字使用错误、六是量和单位使用错误、七是版面格式差错、八是事实性错误、九是知识性错误、十是政治性错误。
组织编写《来宾年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开发和人才使用的过程。为了促使编写人员树立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借鉴外地的做法,借鉴《广西年鉴》的做法,在《年鉴》中设置《来宾年鉴》编审人员名录,录入每个承编单位的负责领导和主要统稿人。另外,各单位报送《年鉴》稿件时,每篇稿件(或者说每个条目)都要注明撰稿人的姓名,稿件一  旦采用,撰稿人的名字要落款在文章的尾部。以示尊重编审人员、编写人员的署名权,同时也是文责到人的一种体现。
三、各承编单位应向《年鉴》编辑部提供哪些材料
(一)关于市直各单位(包括驻来宾的中直、区直单位)需提供的《年鉴》材料。
首先要按照《来宾年鉴》编纂方案中明确的撰稿任务报送《年鉴》稿件。除此之外,在编纂方案的撰稿分工中需要各单位提供的内容,各承编单位应尽量努力向《年鉴》编辑部提供,具体包括:
l、图片:包括反映工作动态、建设成就和主要领导风貌等的图片2~4张,同时配发说明资料。
2、各单位2005年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人员表:表中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文化程度、职务、职称及取得时间。
3、先进人物简介(每人300~500字)。主要是事迹突出,荣获2005年度全区、全国级以上奖励的先进个人。
4、各单位下属的企事业单位简介(每个单位500~800字)
(二)关于各县(市、区)需提供的《年鉴》材料
1、在《来宾年鉴》编纂方案中,为每个县(市、区)设置了20多个条目,除乡镇简介外,每个条目的字数按中、大、特大三级条目来掌握。大、特大的条目数字控制在4000字左右。另外,乡镇简介,每个乡镇500字左右。每个县(市、区)全部稿件字数控制在1万字左右。
2、图片方面:
①2005年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一把手的半身免冠彩照,各一张。
②各县(市、区)发展成就、发展前景照片6~8张。
③2005年乡镇、党政一把手半身免冠彩照各一张。
④2005年乡镇发展成就、发展前景照片6~8张。
四、加强领导,为《年鉴》编写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2004、2005年度各单位上报编写人员名单的情况看:承担有年鉴编写任务的单位110多个,报送编写人员名单近300人。有以文件形式报送的,有按通知要求填名册表上报的,有用电话上报的,形式各异,也反映出各单位对《来宾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程度。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印发<来宾年鉴·2006编纂方案>的通知》(来办发〔2006〕59号)文件下发以来,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对《年鉴》编纂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年鉴》编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进行分工落实,这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好兆头。我们也注意到:有三分之一多一些的单位能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对《年鉴》编纂工作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虽然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但是安排了足够的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并且聘请了文字功底深、写作能力强的老领导、老同志参加编写。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承编单位,对《年鉴》编纂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单位工作人员不少,但仅安排一人承担编写任务。希望尚未填报《年鉴》编写组的单位,在会后及时上报。也希望这次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同志回去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反馈,促使领导引起重视,切实为年鉴编写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编辑出版地方综合性年鉴,这是一项建设“文化来宾”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各单位的通力协作。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来宾年鉴》一定会圆满和顺利地编辑出版。
由于自己对《年鉴》编纂工作还不熟悉,更谈不上经验,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如何做好年鉴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资料是编撰年鉴的基础,是一切精神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占有大量、全面翔实的资料是编撰年鉴的先决条件。因此编撰年鉴必须舍得花费大气力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此项工作。特别是年鉴条目基本拟定以后,资料工作就成为一段时期里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曾经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籍,摘录、笔记达一百多本。这对于我们编鉴人员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指示和效法的典范。古人说:“无征而不信”。如果不首先做好资料的收集、鉴别和整理工作,编撰年鉴仅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大量新资料,就不可能写出一部合格的新年鉴;如果没有大量、全面、准确、典型的新资料,就很难写成一部高水准的年鉴。
正因为年鉴保存资料多,通过资料,我们才能窥见一个地方发展史迹。所以,资料是维系着年鉴的生命,成也在资料,败也在资料。在一些年鉴中,因资料收集残缺不全,或者是误用了一些失实资料,不仅影响了年鉴的质量,而且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做好资料工作,对于编撰年鉴意义是重大的,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一、如何收集资料
年鉴既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综合著述,相当于地方百科全书是精炼资料大汇集。资料收集工作是很关键又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任何投机取巧,企图省力省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明确收集资料的时间,范围和分类
1、收集资料时间。按来办(2003)209号文件规定,编撰这部年鉴上限和下限是从1996年~2003年,时间跨度8年。因此,收集资料的时间也是从1996年开始到2003年止。也就是讲要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收集8年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完成工作情况和有关数据。但要指出一点的是,从1996年~2003年8年时间有关情况和数字还要包括原柳州地区九县一市,来宾市是从2002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到现在也仅有一年多时间,如果不处理清楚,数据和情况很容易混淆,年鉴的质量也不高。对有关情况和数字的处理,还是要分开进行收集。原柳州地区的情况和数字就从1996年~2002年12月止,综合收集这7年资料,综合撰稿;2003年的资料就单独收集、单独撰稿。这样做资料收集线索清楚,脉络分明,写起来也容易,这也是对历史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
2、收集资料范围。编写年鉴所要收集的资料,在范围上便有地区性,时间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地区性,系指以收集本地区即所要编写的年鉴的地区范围为限。前人修鉴极重视此点,认为弄清年鉴所要包括的地区疆域乃是编鉴的前提,不要不分内外而漫无边际地进行收集。即使收集外地区的材料,也不过为了供作参考或为提供对此材料而已。时期性,系指以收集年鉴体例所规定时限以内的材料为主,并本着“详近略远”原则进行取舍,但有关探本溯源、记述兴革演变方面的资料,则可以向上延伸至地区建置开始的时候,就此也只须扼要地述及即可,不必占过多的份量。全面性,或叫广泛性,则指所要收集的资料必须包括本地区自然社会、人文各个方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风尚无所不包,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化、民族、宗教、人物、方言、名胜、古迹……。只要对自然和社会发展有所考察价值的资料,均在征集范围之内。可见年鉴所需资料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至于具体的收集范围则往往可以拟定征集纲目或收集提纲的方式加以提示。《来宾市年鉴》包括:基本情况(总述),政治、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民族、宗教事务、人事、机构编制、民政、外事、华侨事务、信访、行政审批、机关事务、法制、军事、城建、国土资源、环保、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市场、旅游、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管理与监督、中介管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各县(市、区)概况、人物、地方法规、规章选编、附录等43个条目。并且每一条目都有具体的分目,也是收集资料收集提纲,在提纲的统驭下明确收集目标、分工、进度、方法、以及轻重缓急次序,争取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力求避免重复、混乱和无效劳动。
3、资料类型。年鉴体例是条目体,一事一条。有综合性条目、单一性条目之分。以条目来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和内容,这是编写年鉴重大突破。按照资料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记载资料,二是口述资料,三是实物资料;第二种分类包括入书资料和背景资料、考证资料、参考资料等四种类型。入书资料是主要资料,背景资料、考证资料、参考资料都是辅助资料。入书资料是指全部写进年鉴的著述资料,是经过精心筛选加工而成。这种资料也叫做主体资料和要素资料,这种资料要求是全面的、系统的、完整的,必须包括有五个要素。即:时间(指事情或事件发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地点(准确无误的地点,有时还注明原名或今名),事主(事情发生的经过,有始有末)、人物(当事人的姓名、性别、身份和职务,不能笼统称同志、先生和女士)、原因和结果;背景资料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的资料,这种资料用不多,但起到重要作用;考证资料主要用于对某些有争议的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考证,一般不入书。比如“麒麟山人”的来历,就要到实地考察,翻阅有关档案材料,不然,就不懂得“麒麟山人”到现在已有2~3万年,处在旧石器时代。还有传说杨贵妃是容县人,就要有大量的考证资料作证明。不通过考证,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参考资料就是指作参考的材料。入书资料和辅助资料都是相辅相成的。
(二)收集资料前要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
1、可靠性与可信性关系。可靠不等可信,而可信也必须可靠。可靠性与可信性是两个不同概念,可靠性是指资料来源有根有据,记载摘录无误;可信性是对资料分析、考证、求真的结果,是资料准确性的更高层次。因此,可靠的资料不一定可信,而可信的的资料必须有事实和科学依据,不能主观推测,妄加臆断。如:1957年,有一个县一个公社一农户有1.12亩水稻收干谷3087斤,折亩产2756.3斤,资料来自自治区档案馆,并附有当时县委和地委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应该说是可靠的,然而从当时广西水稻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等方面来分析,这一事实缺乏科学性,资料是不可信的。所以在收集资料时,要认真细致,科学地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推敲质疑,考证鉴别,使资料既可靠又可信,准确无误。
2、全面性与典型性关系。资料既要全面完整,又应力求精练、典型,具有代表性。全面性概括而言,即“纵不断线”、“横不缺项”。但并非将包罗万象的资料兼收并蓄,才能算全面完整。因为年鉴篇幅有限,一个条目连标题加释文是500-1000个字,必须惜墨如金,将时间和空间进行高度浓缩和精练,遴选典型的,也能说明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显示一方的概貌和历史发展的轨迹,达到“滴水见太阳”的结果。如写农作物栽培技术,往往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加工,逐项评述,以示全面完整,结果形同教科书和科普丛书。又如有的篇章将历次会议及发布的文件,按年序列入,以求资料齐全,也无必要。应择其对事物发展起伏有密切关联的资料入书。如“植物保护”与各种农作物单元均涉及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是我们这个地方发生多而重的典型,很有代表性的。至于一些小作物的病虫害覆盖面积较小,则在各自单元中略书一笔。全面性与典型性资料,难免不出现交叉重复资料,所以,我们要分辨主次,进行删补,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科学处理,使资料归属得当,符合各条目的完整和典型性。
3、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既要从宏观上反映资料整体特征,又应在微观上有具体资料的著述。年鉴要从宏观方面抓住地方的总体特征,把握事物兴衰起伏的主线,显示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脉络,但同时也需要有微观的具体资料和统计数据,才能言之有物。反之,在浩瀚的资料面前,如果忽视宏观的整体性,只重微观事物的记述,便会出现类似史料汇编和统计表册,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编撰时,要把握为整体格局,突出地方特色。比如,水果,有人曾把水果归属于经济作物篇(因水果确属一种经济作物),后来考虑水果是我们这个地方一大优势,种类很多,内容丰富,在经济作物篇中只作为一章,则许多重要果树必降格为节为目,这样就不能突出地方优势特点,又将造成章节内容不平衡。所以要把水果升格为一个篇,与“经济作物”篇平起平座,既在宏观上突出了地方特点,又在微观上提供了众多重要果树记述适当篇幅。微观记述也要掌握分寸,防止繁琐细微,减少不必要的图表,用简练文字概括记述,既压缩了篇幅,也增强了可读性。
4、观点与事实关系。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编鉴修志必然要有一定的立场和观点,但要实事求是,述而不作。因此,不能以观点去代替和渲染事实,而要用事实去彰明观点,用事实为资料来说话,要寓观点于记事当中。那么记述事物时便应考虑该事物是否反映了正确的、科学的观点。有一个例子:“茶叶”,条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掀起到荒山野岭开辟茶园的运动,群众干劲足,热情高,全区茶园面积一跃而达3万公顷,是有史以来茶叶面积最多的时期”。这段记载确是事实,给人们印象是“文革”对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搞运动式的一哄而起,不讲科学、盲目蛮干的行为,并不能真正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后经证实,当时种下120株便算一亩,余下的亩产也只有20-30斤,3万公顷的茶园没有取得应有效益,形式上的面积数量不足以代表生产力实质性发展。所以这段记述删除了。有时为了阐明因果关系,以已有定论的正确观点“画龙点睛”一笔,也是可以的。如在“蔬菜”条目中,“文革期间,农村政策受'左’的思想影响,批判社员把自留地搞商品化,把自留地种植的作物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并在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各社队的蔬菜基地,大多改种粮食,全区蔬菜面积比以前锐减,1971年公有33.17万亩……”这段文字虽夹杂一些观点,但以当时的实际背景为事实,素描一笔,明确揭示蔬菜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还是顺理成章的。
(三)收集资料前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认真研究设计年鉴条目,以条目来全面统揽收集资料的计划和提纲。来办(2003)209号文件,1996年~2003年《来宾市年鉴》条目框架、基本选题和撰稿分工,都规定各单位、各部门设置多少条目,这里强调一下,我们不懂得你们单位工作职能和完成任务情况。因此,规定的条目和分目,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问题都不大。比如宣传部门,大条目是“宣传”,分目中我们设有“概况、专项宣传活动,十六大精神学习与宣传,理论教育,新闻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信息调研,对外宣传,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活动,重大举措施,重大成果”等。这些分目中,有些是已做的工作,有些是没有做这个工作。所以,要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分目。有的部门我们只设:“概况、主要工作、重大活动、重大举措、重大成果”等分目,我们确实不了解部门完成哪些职能工作,只能设置这些分目来给部门参考,形成书面材料或者入书时就不能这样写做。要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情况设置条目。在收集资料前,要求编写人员要知道自己所编的书是什么样子,用什么体裁,设置多少条目,需要什么资料。要根据条目来设计制定收集资料提纲。条目和资料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条目才能明确收集资料目的和范围;通过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才会发现初步设计的条目不够完善,才能据实加以修改,并根据修改条目,再去补充收集资料。
2、要统缆全局,周密计划,明确编写年鉴对各种资料的具体要求。编年鉴不仅需要大量入书资料,还要有各种背景资料、考证资料、参考资料等辅助资料(前面已经介绍),收集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列入收集计划,以免漏收。
3、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资料所在的地点和范围。也就是资料源,定好条目,做好计划,有的放矢地收集各种资料。资料源是很多的,有本单位档案,其他单位档案、图书馆、档案馆、电视、广播、报刊、民情社情机构公布数字和情况,发函征集等等,这些都是资料来源之地,所以要做好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前面已经讲到了资料分类、收集资料要处理好4个关系,收集资料前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等等,都是为了收集资料打下基础工作。怎样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工作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收集资料方法,以我个人体会,应该在条目设定以后,在条目框架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收集资料工作。收集资料前,首先要明确:1、以条目为线索收集资料(前面已介绍过);2、成立收集资料小组,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小组成员当然都是单位的行家里手。人员不够可以聘请退休老干部参加收集编写。像市物价局,它就聘请兴宾区区志办提前退休老秘书负责这项工作。市审计局聘请了几位已退休的老领导来负责这项工作。这些老同志有一定文字功底,经验丰富,也很乐意干,那不是一举两得了;3、召开各种座谈会,把收集的有关材料公布,广泛听取知情者意见,当事人的意见。1996年~2003年时间跨度8年,不开座谈会,不访当事人、知情者,收集的资料是不全的,很容易出现错漏遗忘现象。就会影响入书资料的质量;4、由近及远,先易后难,选准切入点,扩大收集资料的突破口。先收集容易资料,先查本单位的档案材料,进行摘录;四是向有关单位发函征集,请他们帮助收集或提供线索。沧桑八年,人事已非。有些人已调离原单位,有些当事人已离休退休回原籍,有些材料需要考证,你都得发函给别人帮助提供。要广开收集资料门路,除查阅本单位外,还要查阅有关单位档案。到图书馆、档案馆、科研单位调查收集。还注意利用近年来报刊、广播、电视提供的各种信息,新闻报道、专题评述,热点和焦点问题追踪调查和专题特写都要注意搜集;5、做好资料反馈工作。对人物、事件、重要数据等,形成书面材料以后,都要反馈给当事人看,征求意见,补充修正,使收集的资料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就可以入书。
要规范地讲,收集资料的办法:一是查阅档案,组织力量进行抄录查阅,写成资料卡片,以备编写;二是调查访问,作好记录、录音和录相;三是发函索取;四是行文征集,把散失在社会上的文物、图书、手稿、报刊收集起来;五是创办刊物,或通讯或资料丛刊,发动群众撰稿,多方面提供线索。征集资料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广征”与“特约”结合;查档与走访结合;条条编史与块块编鉴结合,层层发动,众手取材。同时,还可以采取下面几方面:1、事先各有关单位沟通渠道,互相提供资料目录索引,彼此合作,提高工效;2、收集资料时注意先远后近,先内后外和先“活”(资料)后“死”(资料)这三条关于轻重缓急的规定;3、收集资料后及时组织科学管理和利用,做到统一规划,互通有无。所谓先远后近,即先找少见的早期资料;先内后外,即先清理本部门、本地区的文书档案;先活后死,即先抢救活材料。
具备什么条件,才算资料征集基本完成呢?1、该查阅的资料,尽可能查阅了;2、该抄录的档案,尽可能抄录了;3、该访问的口碑,尽可能访问了;4、该实地勘查的地方尽可能勘查了。从内容上看,1、纵不断线;2、横不缺项;3、考证翔实;4、具备特点。
二、如何整理资料
收集大堆资料上来以后,要把这些资料加工整理编成一部书,就涉及到资料整理问题。资料整理工作是很关键一着。在收集好资料上来以后,还要做好三个工作。
(一)整理资料四个原则
要善于识别资料和选择资料,不能眉毛和胡子一把抓。不善于识别资料,什么都想抓,结果收到资料一大箩,有用的却不多。更严重的是误用了一些失实的资料,造成年鉴质量低下。所以,在选择资料中,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在同一类资料中,要选择最真实可信、最具有权威性的。比如收集各种数字。要弄清这些数字的来源,来历不明的数字最好不要。都有来源,但来源不同,一种是使用单位临时统计的,一种是统计部门统计的,两者有差异,应选择统计部门的,因为统计部门的数字是经过综合平衡得出来的,属全局的数字,可靠性比较高;二是同样的资料,有新的旧的,新旧都出自同一部门,但两者说法不一样,前后有矛盾,就应该选择最新年的数字;三是在众多的资料中,有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有间接第二手、第三手资料,遇到这种情况,应当选择原始第一手资料。因为间接资料经过多次转录和使用,往往走了样、变了味;四是在选择资料中,还要考虑编纂年鉴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最有地方特色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年鉴的质量。
(二)资料摘录的方法
抄录资料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差错。资料都是从四面八方收集起来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从各种档案、图书、报刊上一点一滴抄录下来的,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差错;误用差错的资料,还会以讹传讹,造成恶劣后果。要保证资料收集的质量;一是要将资料抄写在专用的卡片上,一事一卡;二是摘抄资料要忠于原文,不能自行删改,抄后还要核对原文,原文如果有错,可以加注说明;三是同一事物有几种说法,要分别抄录,几说并存,不能随意选择其中一种;四是一定要注明资料来源和出处,包括书名、作者、版本、卷页数、收藏单位等;五是如属口碑采访资料,要写明被采访者的姓名、年龄、身份、住址等。
(三)资料的整理
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即要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资料有以下几个步骤:1、编号登记;2、建卡归类;3、资料汇编。整理目的,一是检查所收的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再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二是便于保管和利用。登记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有簿式登记和卡片登记两种。所谓簿式登记就是根据资料情况,采用分类登记本进行,如资料登记本、文献资料登记本、口碑资料登记本、实物登记本等。分类方法,可按条目所需资料来分类,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分类,可按资料的主题来分类。所谓卡片登记,就是采用卡片式的登记方法,类似图书馆的图书卡片。采用这种方式可将资料种类分得更细,查起来更加容易。
(四)资料进行公示
对入书资料进行公示。如人物、重大事件登报公示,写明截止时间,这样做便于社会监督,减少编书失误。
(五)编好资料长编
编写资料长编。这是收集资料阶段最后一道工序。所谓资料长编,就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加以筛选,核实后,按年鉴条目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竖写始末”的原则,以时为序,对资料进行系统的编排,并一一注明每条资料的来源和出处。它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而是按照篇目要求,将入书资料逐一进行有序的定位,对号入座。所以,资料长编实际就是年鉴的雏型。编写资料长编的好处:一是使资料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年鉴对资料要求是:齐备、翔实。纵看始末起伏,脉络分明;横看有点面,体现本质。只有将资料按条目一一对号入座,才能看出我们收集的资料是否齐备和翔实,资料不足就要及时补救,编写资料,是对资料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和检查验收,既完善了资料,又消化了资料;二是有了资料长编,撰写时就不用边写边找原始资料,使撰写工作变得又快又好;三是编写资料长编,有利于年鉴的总纂、审查、修改和出版;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史料作用。
资料长编有三种:一种是把原始资料一事一卡的记载,按年鉴条目和时间顺序汇编;二是对原始资料作进一步加工整理,按条目编排出来;三是指按编纂人的观点和语言写出来,并注明资料出处,这实际上已接近初稿。在现代条件,任何一个专业、部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资料汗牛充栋,要收集的资料少则几百万字,多达一、二千万字的,如何把这样宏富的资料,凝炼成为三、四十万字的书稿,那是很有讲究的。年鉴虽是资料书,但不是简单的原始资料的汇编或纂辑,而是资料性的著述。它要求编撰者详尽地占有资料,消化资料,在忠实于资料原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严谨地、科学地、系统地记述下来。基于年鉴特点,要把大量的资料化为一部年鉴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程序,那就是做好资料长编。
首先,资料工作可以做很长时间,总有资料可收,而我们又不能老泡在资料收集阶段。但怎样才算资料收集齐全呢?光凭资料字数繁富,做的卡片多少,是不能作为标准的。这就有赖于资料长编的整理:将已经搜集到的、上卡的资料,先分分类,按制定的年鉴条目,使之对号入座,检查出是否有缺项,是否有断线;每个条目的历史和现状,资料是否齐备;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阶段性、规律性是否清晰,因果关系能否显观;几说并存或某些传说口碑资料,进行一番鉴别考证。资料经过整理成为长编后,资料工作进行得如何,是否能开始入书编撰,也就一清二楚了。
其次,我们掌握了资料,必须对资料进行梳理加工,消化反刍,使死资料变成活资料,使我们对资料的把握、认识,实现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做到全局在胸,才能顺利地进行入书编撰。不然,在一大堆乱糟糟的资料面前,就贸然进行编写,必然会顾此失彼,不得要领。就是几万张卡片的翻检查证,也将不胜其繁,吃力不讨好。做资料长编,就可完全避免上述弊端。因为资料经过粗梳分类,精梳编排,归纳加工,概括记述等步骤形成为长编后再动手编撰入书,就会水到渠成,有一泻千里之势。搞好资料长编,也就完成了年鉴编写的一半任务,确是经验之谈。
再次,年鉴质量的优劣,最终取决于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科学系统。这要要求我们在编写年鉴之前,应对全部资料进行严肃认真的考证鉴别,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资料长编,就包含了这项工序。选入长编的资料,一般都应经过鉴别和选择,做到确有存史价值。对多说歧义的资料,应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考证。对口碑传说资料,应特别慎重,尽可能核实,确保准确可靠。基本资料要求丰富、精炼,背景资料不能缺,考证资料要并存。收入长编的资料,力求使用第一手的,必要时补以第二手、第三手资料。经过这样整理加工的资料长编,就为编写年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做资料长编,是前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编撰年鉴这样卷帙浩繁的资料性著述来说,更须坚持。做资料长编,是编撰年鉴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必经阶段,是合乎编纂年鉴规律的成功经验。应该明白,所谓做长编“费时费工”,是整理鉴别资料的需要,是编纂年鉴的需要。所以,这并非无效劳动,而是科学的编撰年鉴的方法和程序。
《来宾年鉴·2006》编写说明
一、编辑方针
《来宾年鉴》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地方综合性年鉴,以年刊的形式公开发行,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关来宾全面情况的、逐年可比的权威资料。
《来宾年鉴》的编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实事求是,严谨办鉴”的要求,全面反映来宾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保持基本资料连续反映的同时,突出地方特点和年度特色,深入反映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新变化、新进展和新问题,为广大读者了解来宾、研究来宾服务,为促进来宾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总体设计
《来宾年鉴》采取分类编辑方法,以编目、分目、条目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部分。全书暂定安排27个部类(专栏),约140个分目,1500多个条目。在少数分目中,增加了子分目的层次。全书条目标题统一用黑体加【】表示,个别包含多方面资料的条目则在段落间加插楷体标题提示,以便读者查阅。全书前有目录,后有索引,具有比较完善的检索系统。版面总字数150万字左右。具体编写条目选题和撰稿分工见中共来宾市委办公室来办〔2006〕59号文件。
三、记述时间和范围
根据年鉴规范要求,年鉴应着眼记述现实,服务现实也服务将来,本年鉴主要载录来宾市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记述范围:市直各部、委、办、局;市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六个县(市、区)及所属乡镇;市境内的中直、区直单位。
四、撰稿要求
(一)增强条目题材的新颖性。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在保持基本资料连续反映的同时,要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抓住事物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选题立目,选取对事物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社会影响较大、检索频率较高的题材设条反映,突出条目题材的年度感和时代性,避免题材的雷同和一般化。
(二)坚持全面、准确地反映情况。
条目写作必须有扎实的材料基础。要本着“实事求是、严谨办鉴”的精神,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收集和详细占有材料,不轻易漏掉任何有价值的题材。既反映成绩和成效,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务求全面、准确。杜绝任何虚假、虚伪的成分,摈弃一切华而不实之词。
(三)强化条目内容的资料性。
1、保持基本资料的连续反映。各分目中的概况条目,承担反映地方、部门、行业基本情况的任务,要保持基本指标的相对稳定和连续可比,做到资料纵不断线。
2、注意挖掘深层次的资料。条目选材要有足够的深度,一般都应挖掘并展示下一层次的重要资料。如稻谷生产,除反映早、中、晚稻的生产情况之外,还应该深入反映各稻谷品种的生产情况和各地稻谷生产的动态;在就业的主题下,原则应该挖掘出失业人员及其分布情况等。
3、重要资料要突出反映。对某些重要资料主题,可采取版块结构,进行放大式的集中反映。
4、注重展示事物的状况和结果,少罗列一般性的措施和做法。
5、严格按条目内容要素规范组织材料。务求内容充实完整,条目特点鲜明,并实现信息资料的序列化、规范化,避免内容残缺和表述上的随意性。
(四)做好条目附属资料的撰稿和供稿工作。
条目附属资料包括图片(含示意图)、表格和小资料,是条目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对年度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成就,要注意提供相关照片。对能反映年度发展变化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统计指标数据,可制作示意图。对条目中涉及的繁复数据等,尽量用表格反映。对条目正文不便展开的背景性、实用性、指南性内容,可配发小资料。小资料是实现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的一种灵便方式,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可长可短。
(六)加强对文稿的审核。
本年鉴所有文稿须经撰稿单位领导审核,涉及重要统计数据的内容要经同级统计部门审核,涉及政治和政策敏感性的内容要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对文稿审核后,负责人应当签署意见。文稿审核的原则及要求:
1、符合事实;
2、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令;
3、符合国家规定的统计口径和对外宣传口径;
4、不泄密;
5、无常识性差错。
五、交稿时间
承担编写年鉴任务的各有关单位,务必在2006年10月31日前将稿件写好,并按要求统一用16开纸打印一式二份,经单位领导审查、签字,单位盖章后,寄送《来宾年鉴》编辑部(来宾市地方志办公室)。邮寄地址:来宾市北二路333号,邮编546100,联系电话0772—4236633,电子信箱:d4236633@126.com。
六、《来宾年鉴》条目编写规范(试行)
(一)条目性质和特点
1、性质:条目是记载年度客观事实的资料主题。首先,它是资料主题,有别于辞书及百科全书的知识主题;其次,它着重记载年度客观事实。
2、特点:
(1)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条目对框架结构有从属性,另一方面,条目是年鉴中可供独立检索的信息实体。
(2)资料性。条目重在记实和记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寓观点于记述之中,避免感情色彩和宣传色彩。
(3)年度性。条目选题选材以年度为限,一般不追溯历史,对未来也不作展望预测;相对稳定的选题,逐年更新内容;对历时性(背景)材料的取舍,一是尽量简明扼要,二宜采用倒叙的笔法。
(二)条目文体和语体
1、文体:条目采用记实性较强的说明文体和记叙文体写作。
(1)说明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人们在对事物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定义、诠释、分类、分解、比较和图表等方法,对事物“是什么”作说明解释。常用于介绍基本情况、综述主要成就、披露存在问题、解说事物、简介人物、阐明事理的条目。
(2)记叙体: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人们出于对事物客观反映的需要,运用录实、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叙述方法,实事求是地回答事物“怎么样”。常用于记述行业业绩、单一事物、景物、人物、会议和节庆活动的条目。
2、语体:条目采用公报语体。公报语体作为公文语体的一个分体,具有准确、简明、平实、严谨的特点。
条目对语言材料的选择,讲求选词准确,决不含糊其词;措词平正,不随意褒贬;用词注意公开性,经得起推敲。
条目修辞只用对照、排比、反复等手法,追求简洁、平实、明快的风格,戒除繁丰、藻丽、含蓄的格调。
(三)条目等级、类型及内容要素
1、条目等级。条目分小、中、大、特大四级。小条目100-300字;中条目300-500字;大条目500-1000字;特大条目1000-2000字。
2、条目类型由条目的内容性质决定,按其基本资料涉及的范围划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
3、综合性条目的子类型及内容要素:
(1)综述条目。承担综合概述部类总体情况的任务,通常由有机联系的条目群组成并置于部类之首。内容要素一般包括:关系全局的重要情况;重大举措及其成效;发展特点及趋势;促进发展的主要因素等。
(2)概况条目。概括反映部门、行业或地方的基本面貌。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年度取得的主要成就;发展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综合记事条目。综合反映同一性质相关事物、事件。内容包括:事主、时间、地点和范围;主要过程及结果;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背景。
4、单一性条目的子类型及内容要素:
(1)单一记事条目。以某一具体事物、事件、社会或自然现象为对象。内容包括:事主、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和结果。
(2)会议条目。以重要会议为对象。内容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承)办单位、出席人员、主要内容和效果等。
(3)人物条目。以先进模范人物、重要新闻人物和逝世人物为对象。内容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职务或职称、性别(只注明女性)、民族(只注明少数民族)、出生年月或生卒年月、籍贯、主要学历和经历、主要业绩或事迹等。
(4)机构(团体)条目。以有重要影响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对象。内容包括:机构名称、简要沿革、组织形式、基本职能、突出成就等。
(5)产品(成果)条目。以重要产品或重大科技成果为对象。内容包括:产品或成果名称、完成单位(个人)、完成时间、性能特点、获奖等级、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四)设条标准和选材原则
1、设条标准。条目的选题由客体(事件、事物、单位、成果、人物等)的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所决定。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经过筛选设立条目:
(1)市直各部门、各行业,各县(市、区)的基本情况;
(2)各地、各部门取得实效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变革;
(3)重要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
(4)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特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风尚、新困难、新问题等;
(5)重大社会事件或自然现象;
(6)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事物和社会热门话题;
(7)自治区(部)级以上重大奖励得主;
(8)具有社会历史意义、长久存查价值以及贴近群众生活的其他信息资料。
2、条目的选材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条目的内容对相应领域要有较高的概全率,不轻易漏掉任何重要的方面。
(2)新颖。具有鲜明的年度特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3)突出重点。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事件、事物、事情,要突出反映。
(4)有深度。注意挖掘深层次资料。
(5)真实。实事求是,防止任何虚假和虚伪的材料进入条目。
(6)富有特色。力求反映来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
(7)连续可比。上下年卷同一选题的基本资料要相互衔接和大致对应,同时又要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
3、条目附属小资料的选题选材原则:
(1)与条目正文有机联系的重要资料或知识;
(2)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3)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
(五)文字规范
1、语言。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包括少数已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古汉语。不使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语句,也不使用口语和方言俚语。
2、文字。一律按照1992年7月7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严格使用规范汉字,不要随意简化或生造汉字,一般也不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条目涉及古代人名、地名、书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如使用简代字会发生歧义或引起误会的,可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3、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我区”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或“广西”,“我市”用“来宾市”。人物一般直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部门、行业一般直称“某某部门”、“某某行业”、“某某界”,而不称“某某系统”、“某某战线”。
对较长的单位名称等可使用简称。简称以通用和规范为原则,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可简称为“中共中央”,“广西壮族自治区”可视情况简称为“自治区”或“广西”,但不能简称为“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爱国卫生委员会”不能简称“无委会”、“爱委会”。
4、时间表述。一般要求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当前”、“最近”、“近年”、“近几个月来”等。同一条目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采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
具体时间(公历年代、年、月、日及时、分),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如“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时18分”;年份不能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成“95年”。古代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用汉字表述,但在其后面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历年份,并加圆括号,如“清宣统二年(1910)”。星期顺序也用汉字表述,如“星期一”。
5、数字用法。按照1995年12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数字。数目字除特殊情况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如“7人(次)”、“20件”、“100辆”、“1230平方米”等。但一般叙述文字中的数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学计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应使用汉字,如“一个人”、“五条意见”、“十项规定”、“七八十种之多”等。倍数、成数、分数、百分数、千分数用阿拉伯数字,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百万分之几等要用汉字表示。
统计数字(某些需精确统计及附表中的数字可以例外)在五位数以上的,分别作如下处理:(1)尾数“0”多的改用万、亿为单位,如“240000”,写作“24万”;(2)尾数“0”少的,改用小数,计算单位取最大值,小数点后按四舍五入法取1-2位数,如“245470万吨”写作“24.55亿吨”,“12834100公斤”写作“1283.4万公斤”。百分数和千分数中的小数,亦取至小数点后两位数。
约数可用“约”、“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叠用,如可用“1000多人”、“约5000字”,而不能用“约1000多人”、“约5000字左右”。用小数表述的数据,不用“多”字,如“1.3万多人”中“多”字要去掉。
6、量和单位。按照199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所规定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使用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名称、符号的使用,要注意如下方面:(1)释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其名称用中文表示,而不用外文符号;(2)公式中的量和单位使用符号,不用中文名称;(3)附表中的量和单位,一般使用中文名称,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须一致。
7、标点符号。一律按照1995年12月发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准确使用。应特别注意破折号和连接号的用法:
破折号“——”(占两格),用于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解。例如:“中国八角之乡——金秀瑶族自治县”。
连接号“—”(占一格),用于组成复合词的两个名词之间,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如“来宾—北海客货运输开通”。
连接号的另一种形式“~”,主要用于连续相关的数字,如“5月18~20日”、“30万~40万”、“20%~30%”等。
(六)书写格式
1、条目书写(打印)格式,有如下要求:
(1)条目标题加方头括号“【】”,顶格起行书写,后空一格接释文。条目中的层次标题,另行空二格书写,后空一格接正文。条目与条目之间空开一行书写。落款置于文末右下方,右空一格。落款可署作者姓名,也可署某某编写组,如“市水产畜牧局编写组”。
(2)释文层次较多的,分层序码书写:第一档用一、二、三……,第二档用(一)、(二)、(三)……,第三档用1、2、3……,第四档用(1)、(2)、(3)……,第五档用①、②、③……。
(3)引用文件要严格书写文件标题、发文机关名称和公文号。公文号中的年份使用六角括号“〔〕”。
2、附表书写,横幅一栏宽的不超过17字,二栏宽的不超过35字,通栏宽的不超过53字(均含竖线,竖线占半个字宽,两个阿拉伯数字占一个字宽)。除表头和表底外,表格内不加横线。表中的项目如分母、子项的,子项空一个字另行书写。表格数据栏内使用符号示意统一为:“…”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详;“—”表示无该项统计指标数据。
附表说明置于表格底线下方。说明只有一项,在说明内容前面和被说明项的右上方加“※”号;如说明内容有两项以上,则分别用①、②、③表示。
关于年鉴条目撰写的若干问题
第一个问题, 对年鉴条目的理解。
条目的重要性。年鉴体例为条目体,其结构一般由三、四个层次构成,但前几个层次只起到编排框架的作用,都是虚设的,条目才是年鉴的最基本的单元,是年鉴内容的主体。撰写年鉴稿子,就是撰写条目。年鉴条目质量的高低,是评价年鉴质量的主要标志。每个撰稿人都担负着全面、客观、准确记述本单位上年历史的使命。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做了哪些事,做得怎么样,发展进步在哪里,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就看作者能不能写出来,能不能写好。因此,设立哪些条目,条目写得如何,事关全局,责任重大。
条目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年度性,即它记述的事情应是在上一年内发生的,一般不作历史回顾,也不预测未来;独立性,即一事一条,独立成篇,不与其他条目内容交叉;完整性,即叙事完整,要素齐全,不支离破碎。
条目的种类。可分为综合性条目和专题性条目。综合性条目,就是运用综合的手法,对当年年度重要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系统概括地记述或说明。综合性条目包括概况、综述、基本情况三类,目前来宾年鉴中三类综合条目都有,但占的比例较小。专题性条目,资料独立完整,主题单一。包括记事条目、会议条目、机构条目、产品条目、人物条目等。目前来宾年鉴中专题性条目占的比例较大。
第二个问题,设立哪些条目。
1. 反映全貌,设立条目。为展现当年历史进程的全局、全貌,可考虑设立综合性条目。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内容确实需要进行综合的可设综合条目;如果专题性条目已经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全貌的且再设综合条目会出现重复的就不必再设综合条目。
2.抓住主线,围绕中心设立条目。就是围绕我市的十一五规划,部门年度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去设目。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作为非经济部门既要反映经济改革带来的影响,也要反映如何为经济改革服务,还要反映自身部门的改革发展。
3.突出年度亮点设立条目。把一年中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最让人感动的,最能代表年度发展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事物设立条目。
4.抓住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立条目。如教育收费高、房价贵、就业难、看病难等等大量的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年鉴中一点也看不到,没有客观的反映现实,应考虑设立条目加以适当的反映。
5.找出新事设立条目。新事,是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发展、新成就、新趋向、新经验、新问题。求新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每年都要设立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条目。
6.确定大事设立条目。大事,是指上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工作或举措等。
7.根据要事设立条目。要事,是指上年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做的主要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发生的主要变化。要选择这些 “主要”的、很有份量的事设立条目。
8.记载特事设立条目。特事,是指上年发生的具有年度特点、地方特色或行业特殊性的事情,重大自然、人为灾害事故等。
9.发现典型事件设立条目。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事,重大奖项的得主,以及那些典型的事件。
10.依据部门核心职能或主体业务设立条目。要严格筛选,防止把非主要业务工作作为条目列出,如各单位的党建工作、班子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刊物和网站、周年或开业庆典活动、座谈会以及部门领导下乡调研等不必单设条目。
第三个问题,怎样撰写条目。
1.了解八种条目的撰写要点
(1)综述条目。综述条目居各类条目之首,起统领本部门、本地区各方面信息资料的作用,读者通过综述条目可以了解年内最基本的情况。特点是具有整体集合感。该条目一是包括基本概貌,二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年内的基本形势、工作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扼要的概括下来,详细情况在专题条目中反映。
(2) 概况条目。是地区、部门、单位全面情况的概括或概要。
其内容包括行业基本情况、年度内实现的主要指标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存在的问题这四个要素。特点是全面概括。《来宾年鉴》县(市、区)设立了概况。主要类目包括20项内容(详见来宾年鉴07年组稿大纲)。
(3) 综合记事条目。它比单一记事条目内容复杂,反映的是一个“面”,要注重综合面上的重要事件,概括事物的各个层面,保证综合记事条目记事完整、全面。特点是:综合性和记事性。如“科学技术推进” 这一综合条目,就包括科学投入、科技规则编制、城市科技服务、农村科技、科普宣传以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等。
(4) 单一记事条目。是指记述某一具体事物、事件如一项工程、一次活动、一个自然现象的条目。其内容要素包括:事主(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原因和结果。写单一记事条目相对简单,但要素不能缺。
(5)会议条目。内容要素包括: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主持人)、主要内容、效果或影响等。写会议条目,一般只以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为反映对象,部门的例会以及没有实际成效的会议不能作为条目记述的内容。会议条目的写作重点在于介绍会议取得的实质性效果,至于会议程序、场景、气氛等则要略去不写。
(6) 机构(团体)条目。这类条目一般以年度内有重大影响的行政、企事业单位或团体为反映对象。一是原来已经存在但年度内有重大发展变化的单位,着重介绍其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二是年度内新成立的重要单位,需要详细交代单位成立的时间、批准机关、隶属关系、内部组织形式及主要职能或业务范围等。
(7)产品(成果)条目 。这类条目着重记述年度内生产出来的重要新产品、新成果或获得重大奖励的产品、成果等。其内容要素一般包括:产品(成果)名称、研制单位(个人)、完成时间、技术性能、质量特点、鉴定或获奖情况等。产品研制过程、目的、意义等全部不必记述。
(8)人物条目。首先交代人物的概貌,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所在单位、职务或职称、民族、出生年月、籍贯,这些内容一项都不能缺少。然后记述人物的行为活动,内容包括主要学历、经历、主要事迹或重大贡献等。
2.避免五个误区。
(1)要树立和加强全局意识,避免以偏概全。此类情况存在很多,往往被人们忽视了。无论条目设立还是撰写,许多条条管理的部门,反映部门工作的情况多,而记述全市全系统的资料少,看到部门看不到全市,这是一个大的误区,如果把市级年鉴写委办局的部门年鉴,其资料的存史和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2)不能把年鉴条目写成工作总结。坚决不能照抄照搬工作总结、报告或者领导人讲话,这些当时都不是为年鉴而作的,可以取材,但不能整块移植。
(3)一定要避免官话、空话、套话、废话,不要加导语、铺垫,穿靴戴帽,要直述其事,时刻把握信息的有用性。
(4)增加条目和文字量不等于就增大了信息量,有的条目挺多,但没价值的条目不少;有的条目很长,但有用的资料不多。有的文稿,事件不论大小,事情不分轻重,记了一大堆流水账,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无关紧要的废话或细枝末节之中,不做筛选就交由编辑挑选。
(5) 条目的记述不能言过其实,要留有余地。有的条目记述成
就或一些事物时,不自觉的使用受到高度评价、发挥巨大作用、产生强烈反响、做出巨大贡献、发表了重要讲话等,话说得太满,让人感觉到不信服,所以,编写年鉴条目时要尽量挤去水分,浓缩信息含量,恰如其分,不说过头话。
3.把好十道关。
(1)把好政治关。年鉴编纂是官修性质,是政府行为,撰写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事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领土、外事、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的,一定要谨慎下笔,不能出现政治性差错。
(2)把好保密关。对属于党和国家、军队、外交、科技、商业机密等内容要慎之又慎,要严格遵守《保密法》。
(3)把好史实关。鉴属信史,按照地方志条例定性,年鉴是政府权威的资料性文献,必须确保条目所载史实的来源可靠。这方面最易出问题的是各种数据不准,与实际相差悬殊的,前后矛盾的,比例算错的,分项相加不等于总数的等等,因此一定要反复核实搞准。
(4)把好体例关。年鉴是历史的记录,必须用事实说话,因为除重要文献等是以演讲报告文体和公文文体为主,统计资料采用图表或表格形式,人物采取通讯文体外,各条目采用的是说明文和记叙文相结合的文体,原原本本陈述事物,作者不发表任何主观见解和评论,不穿插描写或对话,不介绍经验和做法,也不对未来做展望。
(5)把好文字关。从一些年鉴稿件看,存在着概念不清,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词不规范,错别字屡见等现象。要做到文字流畅精炼,通俗易懂,杜绝病句和错别字。文字通顺、准确、朴实、简练、规范。
(6)把好标题关。年鉴的信息量是靠条目体现的,条目的内容是通过标题来完成的。标题具有揭示主题、概括内容、提示读者的作用。要做到准确,贴切,简炼,醒目。防止题文不符,标题失败了很容易导致整个条目的失败。
(7)把好主线关。发展是硬道理,要牢牢把握住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条主线,写清写透变化,努力使年鉴成为资政之书、服务之书。杜绝那些苍白无力、了无新意的内容,对工作过程、辅助性事物、无关大局的内容要大大压缩或削减,没价值的信息要毫不可惜的删掉。
(8)把好资料关。从年鉴的稿件看,资料方面存在着缺项不全、粗糙不精、相互矛盾、内容空洞等问题,留有很多原始档案的痕迹,明显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年鉴条目所载的资料信息,不能拿过来就用,要进行研究、分析,浓缩信息,敲实搞准,然后才能按条目结构方式撰写成文。
(9)把好图表关。数据、表格、图片是年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高度浓缩的资料信息,表格可以比文字融纳更多的内容,而图片可以增加说服力和表现力。希望各位撰稿人在这方面多思考,多想办法,努力使今年年鉴稿件在取材、选材、用材方面真正有一个新的提高。
(10)把好行文关。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使用文言、方言。名称用法、时间表述、数字书写、计量单位、图表照片、标点符号等,均要严格按照《来宾年鉴》行文规范撰稿,进行操作,少走弯路。
编写年鉴稿子要运用附属资料作为条目正文的补充
根据这几年编修年鉴的实践来看,有一个问题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那就是:大家编写年鉴稿子(也就是编写年鉴条目)时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运用附属资料来作为条目正文的补充。这是不好的现象。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是条目的附属资料,不知道条目运用附属资料能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虽然知道条目的附属资料能起到什么作用,却因为苦于难以搜集到或者难以制作而导致结果没有运用它来增强条目的表现力。
其实,编写年鉴稿子(条目)时非常有必要运用附属资料来增强
条目的表现力的。所谓条目的附属资料,一般是指照片、统计表和小资料,它是附在条目正文后面的参考性资料,它可以使条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的补充,从而扩大条目正文的内容。
知而后行。有了对附属资料的作用的充分认识以后,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去很好地运用它。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各种附属资料的作用和制作(编写)要求。
一、     附属资料的作用和制作(编写)要求
(一)照片
1、照片的作用
(1)照片能使条目正文内容形象直观。例如,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条目,配上一幅“城市新貌”的照片,就能使城市建设成就形象化,可以免去许多描述性文字,还可以收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如果能再配上一幅“城市旧貌”的照片,那效果更好,可以使读者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城市旧貌换新颜的真实过程。
(2)照片能补充和扩大条目正文的内容。一张照片,往往包含很多信息,一幅最简单的人物标准照,也可以让人轻易地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和大致年龄,甚至还可能透露出主人公在民族、职业、学识、阅历和气质等方面的信息。又例如,在反映瑶族条目后配发一幅瑶族人物活动的照片,就可能不仅透露出瑶族在习俗方面的信息,可能还透露出瑶族在服饰、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补充和扩大了条目正文的内容。
2、照片的制作要求
(1)给条目正文配发照片,要注意照片仅仅是附属资料,不能让照片喧宾夺主,更不能让照片独立于条目之外(彩色照片专辑和广告照片除外)。所以照片必须只能附在条目正文后面。
(2)照片的题材必须紧扣条目的正文,对正文起到补充和适当扩大的作用,不能有太多的“多余信息”,以防止造成误解和曲解。也就是说配发照片要以条目正文的主题为依据进行加工制作,照片只能起到增强正文主题表现力的作用即可。
(3)配发照片,在讲究照片的资料价值的同时还要讲究照片的审美效果。照片应该是资料价值和审美效果的统一。不能为了填补版面的空白而随意配上照片,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4)照片的制作技法上的要求是用裁剪法,也就是说对照片进行适当的剪裁,以求画面集中,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表现力更强。
(二)统计表
年鉴中有两类统计表,一类篇幅较大、综合性较强,一般编入《统计资料》部类,另一类篇幅较小,内容较为专一,一般作为条目的附属资料来运用。现在讲的是后一类。
1、统计表的作用
编写年鉴条目,容易遇到很多很多的数据要处理的问题,这时如果完全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反映,而不用列表方式来反映问题,就可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半天理不清头绪,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但如果用列表方式来反映,效果就大不一样,它能化繁为简,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统计表的作用。本来统计表里的数据可以直接写进条目正文里去的,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的,只是为了免除行文的繁复,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才以表格的形式附于条目正文之后。
2、统计表的制作要求
(1)统计表和条目正文的文字必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运用统计表后,文字仅仅是说明而已,但统计表不能直接表现主题,表述主题的任务还是主要由文字来承担。
(2)统计表格式要规范。也就是说统计表的表头、表体、说明三个部分及其要素必须齐全,编排要规范。
(3)统计表的指标概念要规范。统计表采用的统计指标名称,要按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使用,不能随意简化或缩写。
(4)统计表的计量单位的使用要规范。统计表应当按照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范使用计量单位名称。对计量单位名称的表述,一般使用汉字,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表格也可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用法要统一。
(5)统计表的数据要准确。这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弄清统计范围;二是统计口径要一致;三是注意计算方法,一般是换处成一个不变价格后再进行计算;四是要注意核对交叉的数据。
(三)小资料
1、小资料的作用
这里所谓“小资料”,是指附在条目正文后面,对正文中的某个信息点起到拓展叙述和说明情况的资料。它是由条目正文内容派生出来的相对完整的资料,对于增强条目的资料性、知识性和时代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编写年鉴稿子时,有些条目正文会涉及某些独特资料、专门知识和新概念,由于条目主题要求集中,条目篇幅也有一定的要求,写作上也要求规范,所以不便展开表述,但又很有必要告诉读者。这时小资料就派上用场了。它既能对条目正文所涉及的某些内容进行展开表述,又不破坏条目主题集中、鲜明的效果。也就是说它既能告诉读者条目正文以外更多的东西,但又不影响条目正文的主题,而且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主题得到更好的体现。比如,写旅游景点写到武宣县的百涯槽,可以配发介绍百涯槽的小资料,在“检察”里写到某个重大案件时,可以配发相关的小资料,等等。配发这些小资料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资料题材广泛,体裁灵活,新鲜活泼,知识性强,可以打破年鉴的“严肃”的面孔,让读者感觉到一股新鲜的气息,从而产生无穷的兴致。
综上所述,小资料的作用就是对条目正文的直接补叙,拓展和扩大了条目的内容,同时又因为体裁灵活,新鲜活泼,能引起读者无限的兴致。
2、小资料的编写要求
(1)小资料必须是从条目正文派生出来的,与正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正文里没有提到的,不能配发小资料。
(2)小资料的编写必须注意篇幅,不能过长,无限地展开,以免喧宾夺主,弱化条目的主题。
(3)小资料必须是独特新颖的资料或知识,没有特色的东西不要收录。
(4)小资料是独立于条目正文之外的,编写时不要把它编进正文里,使之完全成为正文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小资料相对独立、完整,自成一篇文章。
(5)编写小资料可以不拘一格,写法可以较为灵活,不拘泥于记述和说明,还可以适当描写,但不要评论,一般也不直接抒情。
年鉴有自己独特的体例要求,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作为百科全书,要求庄重、严谨,但是一部年鉴里有没有运用附属资料,其表现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条目没有附属资料就会显得内容干瘪,枯燥无味;一部年鉴没有附属资料镶嵌在其中就会显得面目呆板,毫无生气。因此,我们要不断开展研究,在编写年鉴时能适当运用各种附属资料,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使我们的年鉴书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从而使我们编纂的年鉴书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
作者:谭志鲜  罗旭升
撰写年鉴稿子要避免走两个极端
《来宾年鉴》从2003年创刊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年鉴编修工作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一般是每年一卷,年年编修,不得间断。自从2003年创刊以来,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来宾年鉴》2004卷、2005卷、2006卷、2007卷已经陆续出版,现在2008卷的编修工作又已经启动,各部门又要忙碌开来啦。但是由于《来宾年鉴》的编修工作已经连续进行了几年,各部门的编鉴者很多可能都是老手了,对编修的方法和路子已经感觉是熟门熟路,轻车熟驾。但是可能正因为是老手,极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倾向。
一种极端是对新一轮的年鉴编修工作感觉麻木,不能激起更多的热情,于是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随意处理,年年照搬,也就是说年年编修,年年都是照葫芦画瓢,一样的条目,一样的内容,一样的编排技巧,最多是把上年的有数据的地方划开,另填上一个新的数据而已,年年是一副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样做确实省事多了,很容易蒙混过关,应付了事,因为把这样的稿子交到年鉴编辑部,年鉴编辑部又因为不懂行,不知道实情,和没有足够的精力查证,而没有办法怀疑是不是年年都没有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出现。但这样一来作者混混,读者昏昏。走这种极端的编鉴者,已经能够把握住了年鉴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相当多的条目选题是基本要保留的,因为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有许多基本资料是每年都必须反映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每年也有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产生,也不知道即使是基本资料也不能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他们的年鉴稿中看不见多少新的东西。这是不好的现象,女孩子知道天天要换一种装束,换一种打扮,才漂亮,才吸引人的目光,编修年鉴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新的内容,没有新意,这样的年鉴有谁看,又有多少用处呢。对于这种编鉴者,我们给他来一个温馨提醒:得改一改。
那么,如何改呢?
首先是必须认识到无论任何部门、任何行业,每年都会有新人、新事、新物、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因此就必须就这些新的东西设立新的条目,从实际出发逐年更新条目选题。从实际出发逐年更新条目选题,要注意把握如下两点:1、选择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重要事件设立条目。在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是不断涌现的,条目选题不能逢“新”则立,也不能“有什么”就“写什么”。年鉴条目选题必须瞄准那些能展现社会发展方向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才能使年鉴紧扣时代脉搏。这些重要事件以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全局性的事件;二是局部性的事件,其对于社会的影响虽比不上前一类事件,但也超过了该地区、部门以往同类事件和其他事件,或具有不同于以往同类事件的特点。还有一类事件,它们或是以全新姿态出现的“第一个”,或能预示某种事物的发展趋势,这类事件不能简单地以其影响力的大小去衡量,而应当从其独特的社会意义来考虑,或从其所代表的某个方面发展的趋势,把它们列为选题。2、根据年度内事物变化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变换选题。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显示出新的特点。既然事物发展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年鉴条目也要跟随着变换更新。比如“外贸”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去年“下降”,今年可能“提高”了,那条目选题就不能是“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了。还有,某项工程去年是建设当中,今年竣工了,这也是变化了的情况嘛,那么条目选题也应该跟随变换更新。这是就条目内容要有变化,有新内容而提出的要求。
其次是必须认识到即使在年鉴条目中,某些基本资料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在编写这类条目时,必须注意突出反映年度内的新进展和新特点,同时通过变换取材角度或从新的侧面去进行反映。这样即使是同一题义的“老题材”,也可以写出新意。这是就取材角度和记述方式方法要有变化而提出的要求。
第三是要求在表现方式上要有变化,有创新。年鉴内容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这里只想特别强调一下要懂得运用统计表和配发照片、小资料的方式来增强年鉴条目内容的表现力。编鉴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多的手段来表现年鉴的内容,从而使其更有新意。
另一种极端是对年鉴的“老面孔”感到厌烦,于是尽出新意,每年基本变换所有条目选题,使年鉴稿基本变换了模样。走这种极端的编鉴者是在发现每年的年鉴基本内容都变化不大后,觉得每年都是差不多的条目,差不多的内容,基本一致的编排方法,没有什么新意,认为不能吸引读者,于是就变换出全新的条目,所写内容也几乎全部翻新,特别是采用了非常灵活的写法,采用文学笔法,把年鉴写得很有文学色彩,抒情、议论、描写全部派上用场,年鉴的内容如同充满鲜花的世界,漂亮得很。这种写法确实很有吸引力了,但却大大偏离了方向。对这种编鉴者,我们也要说一声:回归——回归年鉴的本来面目上来,不要走得太远喽。
其实,年鉴有自己的写法,它一般只用记述和说明两种表达方式,排斥华丽的词藻,它要求平正、朴实。由于各部门、各行业每年的工作都有基本的内容,变化不大,而且它们又是比较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作为相对稳定的基本资料,成为年鉴的基本条目,必须每年连续反映。同时,整部年鉴的框架不要轻易变动。如果框架每处变化过大,不仅读者会感到陌生,作者和编辑也不好把握。因此,年鉴内容的主要栏目及其编排顺序要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为了保持年鉴整体资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便于具体资料的归属和读者查阅利用,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和特色而提出的要求。走第二种极端的编鉴者也有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看到了年鉴的呆板面目,力求创新。这是好的,但创新必须是在保持年鉴的本来面目上进行,切不可偏离太远。
谈谈更新年鉴内容的一些体会
最近这几年,我有幸参与了市、县年鉴的编辑工作,接触了大量的稿件,但总的感觉是内容新颖可读、质量上乘的稿件不多。在和撰稿人员的交流中,他们都坦陈:单位年年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要记的内容就那些,没有什么好写的,所以上送的年鉴稿件都是流水帐式的老面孔,年年如此,毫无新意可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更新年鉴内容的方法。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
一、        设立全新的条目来更新年鉴内容。
我们都知道,条目是年鉴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料主题,是年鉴内容的主体。条目犹如年鉴中的细胞,年鉴内容的更新主要是通过条目的新陈代谢来完成的。虽然说单位的工作职能是比较固定的,但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经验和新问题,如果按照选题标准从中筛选,设立许多以前从末反映过的条目,且这些条目,从主题到内容都是新的。年鉴通过收载这些新鲜的条目,既实现了内容的更新,又增强了年鉴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请看下面的例子:《来宾年鉴》“ 招商引资 ”分目,2005 年卷设立的条目是“概况”、“重点招商工作”、“改善投资环境”、“百企入桂”、“开展粤桂、浙桂经济合作”、“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 2006 年卷设立的条目有:“概况”、“ 重点招商工作”、“行政审批”、“市长办公日”、“项目代办”、“ 百企入桂”、“区域合作”、“投资投诉”、“外商来宾参观考察”、“项目库建设”、“项目跟踪服务”等。同一分目2005年设 6 个条目,2006年设11个条目,除了“概况”、“ 重点招商工作”、“ 百企入桂”3个条目相同外,其它条目都是全新的。这是在同一分目下主要通过设立全新条目实现年鉴内容更新的例子
二、        在条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条目内容的更新来实现年鉴内容 的更新。
从提供资料的需要出发,年鉴有一部分条目是稳定不变的,要发挥条目更新年鉴内容的功能,只有通过条目内容的更新来实现。也就是说,虽然主题不变,但是已经以年度的全新资料代替了原有的内容。条目内容的更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指标数据的更新。例如《来宾年鉴》的“2005年卷”和“2006年卷”中都设有“邮政概况”、“邮政营运”、“邮政储蓄”、“报刊发行”、“特快专递”条目,其中的年末职工总数、邮路总长以及邮政业务网点等主要指标年年反映,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意,但实际上统计数据绝大部分已经更新了。二是以年度的新事实、新特点来替换旧的内容。条目以年为限反映事物,在条目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抓住年度的新发展、新特点,就能实现内容的更新。例如《来宾年鉴》常设的“科普活动 ”条目,就是通过记载年度内的新事来更新内容的。2006年该条目着重记述:“全国科技活动周”、来宾市“十月科普大行动”等。2007 年则主要记述: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刚要》、全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上下年内容各有特色,富于新鲜感和吸引力。在同一主题下选收了全新的材料,内容自然也新了。
谈谈年鉴编辑如何“榨干水分取干货”
年鉴是一个地方的综合性地情资料,年鉴年年都要编辑出版。在年鉴编辑过程中,“多一字繁,少一字残”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目前所接触的年鉴稿件来看,条目及条目的内容(释文)中水分很多,要编辑一部质量上乘的年鉴绝非易事,必须经过“榨干水分取干货”这道工序来把关和过滤才能达到。
一、“水分”存在的八种原因。
(一)、 导语、结束语不够简炼。体现在我们平时写文章讲究承转起合,铺陈过渡,起头时刻意追求切入的“角度”,结束时注意照应全文,所以在撰写年鉴时难免会出现常见的戴帽式的和穿靴子式的套话空话。例如“在……正确领导下”、“在……指引下” 之类的帽子和“总之”、“综上所述”之类的蛇足。
(二)、使用形容词作描写和抒情,或发表空洞议论,或作感情色彩强烈的评语。如:“全体称赞”、“反映强烈”等。
(三)、使用虚拟臆测性、模棱两可的词语。例如:“也许”、“似乎”、“基本”、“如果”、“有所”、“末必”、“最近”、“ 即将”等等。
(四)、乱用语气助词“的”、“了”、“也”。
(五)、人称称谓使用不当。使用了“我市”、“我县”、“你办”等称谓。
(六)、修辞方法使用不当。条目的修辞崇尚简洁、平实、明快的风格,戒除繁丰、藻丽、含蓄的格调。一般情况下不用比拟、夸张、象征、借代、双关、婉曲、反语、设问等修辞方法。条目的修辞通常只采用对照、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
(七)、对跨年度的工作过度回顾和展望。年鉴一般不记跨年度的事情,如果涉及跨年度的事情,也是一句话说清楚,一般不对来年的事情作打算和展望。
如:过去的2009年,我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又如:明年是希望的一年,我们将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八)、可以省略的主语不省略。例如:【来宾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来宾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7年2月5日至8日在来宾召开。……。这句主语“来宾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是重复的,可以省略。通过省略释文的句子成分,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可以节省文字,提高条目的信息密集度。
二、要做好“榨干水分取干货”这道工序,除了注意防止出现上面八种弊病外,我们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从条目的标题提炼入手。条目的标题是条目内容的聚焦点,是读者检索资料和获取信息的门户。条目的标题可以是词及词组,或是独立的名称概念,或是短语及短句。一个高度精炼、概括和揭示条目内容的标题,能给条目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令人一睹为快。反之,如果标题的概念或中心词隐隐约约,表达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则令人乏味。由此观之,提炼条目的标题是年鉴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道“榨干水分取干货”工序。
(二)、从条目的文体入手。条目的文体(或称条目体裁)一般只宜采用说明体和记述体两种体裁。在年鉴中,概说事物、人物,简介部门、行业和单位的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条目都采用说明体;记述行业业绩、单一事件、景物、人物或记述会议、重大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条目都采用记述体。但也有两种文体交叉使用的情况。采用这几种体裁写法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写法直入直出,篇幅短小精悍;二是使得年鉴的资料性和可读性大为提高;三是使得年鉴条目呈现独特的样式和风格。
(三)、从条目的语体入手。条目采用公报语体。这是因为:1、年鉴作为政府年度公报的自然选择。年鉴一般是由政府机关主办,带有政府文献的性质,是政府机关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作为年鉴内容的主体——条目,通常是站在的政府立场而非站在作者的立场发言,承担着代表政府机关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任务,往往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所以对语言的严谨、平实风格有更多的追求。2、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特殊要求。条目全部采用记实性极强的说明文体和记述文体进行写作,并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使信息高度密集,这就要求有一种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与之相配套。综合以上两点,公报语体不但以准确、简明见长,而且追求严谨、平实的风格。因此,条目采用公报语体是一种特殊要求和自然选择。
浅述年鉴编修应注意的问题
浅述年鉴编修应注
从2004年起至今,来宾市地方志办公室已编修出版2004卷、2005卷、2006卷、2007卷、2008卷、2009卷共6卷《来宾年鉴》。分别记述反映这6年中来宾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轨迹,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存史资政效果较为显著。具有可读性、资料性、实用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文稿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提高文稿质量,增强精品意识,现就个人近几年来在改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抛砖引玉地提出修改意见,仅供参考。
1、“概况”撰稿问题。所谓概况就是大略的情况,也就是归纳、总结,简单扼要地把一个单位或部门基本情况用朴素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从已经出版6卷年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供稿单位撰稿人撰写的概况较简练和规范,基本能把本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承担职责和职能简单扼要地介绍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但还有少部分单位撰稿人,总结式地开头导语,即“一年来,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高举什么旗帜,认真贯彻实践×××重要思想”,等等,口号式的概况,政治色彩相当浓厚。年鉴也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要符合志书的体例要求,尤其是述而不作,把观点寓于记述之中。鉴于“概况”口号式的东西,带有政治色彩的地方,一般在修改过程都要删掉。概况主要是把本单位(本部门)内设机构、人员配备、承担职能和职责、一年来完成的工作任务简明扼要介绍即可。
2、年鉴条目标题要精炼、简练,不宜过长。标题是对内容主题的提炼和标引。常用条目标题:①词及词组;②独立的名称概念;⑧短语与短句等3种类型来设置。近几年来,我们在修改部门提供年鉴文稿中,发现有些单位设置条目标题既不科学,又很冗长。如召开某次会议全称全部作为条目标题,就显得太长。这样条目文字在15个字至20个字左右,标题很长,对此要压缩。要求撰稿人员、审改稿人员、总纂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压缩简练。同时,要紧紧围绕资料内容设置条目标题。
3、条目内文的“六要素”要俱全。所谓“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事主、事情、原因和结果。年鉴重要条目内文的六要素要求一一俱全,这样才内文丰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血有肉”。从已出版年鉴来看,供稿单位条目内容基本上按“六要素”来进行撰稿,内容较全面且丰富,层次条理清楚,但也有一些单位一个条目内容就是一句话,内容显得单薄,不够全面,所以,在撰稿改稿过程一定要注意检查条目的“六要素”是否俱全,不俱全的要补充完善。
4、条目包含很多层次内容的处理办法。一些部门或单位,完成工作量很大,内容很多,设置的条目就包含许多层次内容,组织、宣传部门就有这种情况,如宣传部门设置【未成年人教育】,条目内容包括采取许多措施和办法,文字篇幅过多,分成l—8段撰完,用1、2、3、4……等阿拉伯字表示1点、2点……来罗列。这样做很不科学,也不符合年鉴体例要求。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在段文前面加“——”破折号来处理。要少用或基本不用1、2、3或第1、第2、第3或一是二是……等等来代替。
5、年鉴坚持用第三人称。年鉴行文规范特别强调要求用第三人称。所谓第三人称是“他”的意思。各单位在撰稿和改稿过程,凡在文稿中有“我、我们、我局、我单位、同志”之类词都不要写进去或者删掉。领导人职务应冠以职务姓名或姓名职务。
6、年鉴内容应少用介词结构。介词结构一般指“了”、“的”字结构,一般起到强调语句作用。“述而不作”是年鉴的重要特征,所以,在撰写年鉴文稿中,一般少用或不用强调语句。凡是有“了”字“的”字一般应该慎用和酌情去掉。
7、年鉴语言要朴实精炼。年鉴属于志书体例,它与总结、文学、新闻报道的体例有着根本区别。比如讲撰写总结,导语先有一番政治“戴帽”,文学与新闻报道有描绘夸张、形容语等语句贯穿始终。年鉴文稿丝毫没有一点夸张描绘,一是一,二是二,直接陈述,述而不作,语言朴实精炼,切忌有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和不切合实际的语句存在。
8、年鉴内文和表格的数字要统一。同一个项目,不能文中是一个数字,表中又另外一个数,相互矛盾,要求文表数字一定要一致、统一,同时要求文表数字要有可比性,数字的可比性给读者从数字比对中窥见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是发展了还是滞后;数字太多要进行划筒,上万以上的数要进行划筒,后面要保留2位小数;百分比后面也要保留2位小数。4位以下的数字不进行划筒。
9、要准确运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准确与否,对于全面完整表达条目内文意义是重大的。常见常用的一个条目内文标点符号基本上有逗号、分号、句号、破折号等个几标点符号。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推敲使用,不得乱用、错用,否则会影响稿件质量。
10、年度用法。年度使用在年鉴编写中也很讲究,一般来讲,在同一条目中,首次使用年度用全称,再次使用就得简称。以“2008年”为例,如果再次使用应该写为“年内”,这样就显得简练、实在,节省篇幅。
1l、表格运用问题。编撰志书或年鉴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特别是“横分门类,纵写始末”,自始至终涉及到数字。单一数字容易解决,碰到许多数字既要搜集表达完整,又不能遗漏,如果用文字表达就显得既冗长、又啰嗦,解决办法就是列表表述,节省好多文字,“一表抵千言”道理就在这里。
12、同年、是年、翌年要认真理解。这是在编撰年鉴都会碰到的,作为撰稿人员和改稿人员,都要弄懂弄通。如以2008年为例,同年就是2008年,是年也是2008年,翌年是第二年,即2009年。
13、条目设置观点、论点的问题。志书体例要求述而不作,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年鉴是条目体,应该不设置观点、论点,但这几年来,有些县(市、区)、市直部门提供上来的稿件,有类似现象存在。先设置一个论点(观点),往下才围绕论点展开叙述,这是不允许的。如生猪生产迅速发展,接下就写:2008年全市生猪生产发展……这就没有必要。要想懂得一个地方生猪发展迅速,通过数字和数字对比就可以了解了。
14、条目内容中英文字母解决问题。这几年来,我们在修改部门提供的文稿过程中,时常发现使用计量单位有用cm、km、AV……等等,令人费解。所以,凡遇到用英文代表的计量单位,一律译成中文。
15、各县(市、区)概况文字控制在6000—8000字,乡(镇)概况控制在1000字以内。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领导人:县(市、区)四家班子正职即可;乡镇:书记、乡(镇)长即可。
16、单位全称和简称的处理问题。编写年鉴总要涉及到单位名称问题。处理办法是第一次出现用全称,再次出现用简称。如“中国共产党来宾市委员会”,再次出现简称“中共来宾市委”,附加说明,以下简称,即可。
中共来宾市委员会
办   公   室   文   件
来办发〔2011〕99号
中共来宾市委办公室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来宾年鉴·2011>编纂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来华投资区党委和管委,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中专学校,各企事业单位,驻市中直、区直各单位,驻市部队:
《<来宾年鉴·2011>编纂方案》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来宾市委办公室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
《来宾年鉴·2011》编纂方案
《来宾年鉴》是由中共来宾市委、来宾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权威性大型出版物,该刊物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来宾市每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成果、新信息。现拟编的2011卷为第八卷,计划于2012年初出版发行。为确保编纂工作如期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存真求实”的方针,全面准确地记载2010年度来宾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进程中的状况和成就。
二、内容和结构
内容包括特载、专文、大事记、综述、百科、文献、备考性资料、工商企业及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结构为条目体,主要分部类、分目、条目三个层次。
三、记述时限和地域范围
《来宾年鉴·2011》着重记述2010年度来宾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其记述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展论坛、图片专辑、特载、附录的记述内容不受年度限制)。一般不追溯历史,也不展望未来。
《来宾年鉴·2011》以来宾市辖区为记述地域范围,以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记述对象,具体包括市直各部、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含中直、区直单位);市辖6 个县(市、区)及其乡镇。这些记述对象在来宾市辖区外的重大活动也要记载。
四、行文规范
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和说明体,述而不论,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五、编纂要求
(一)提高对编修年鉴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市直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年鉴编修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编写《来宾年鉴·2011》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编鉴修志的体制。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务求实效。
(三)确定专人负责,严把稿件质量关。各县(市、区)、各单位要认真按照本年鉴编纂方案实际,成立编写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和稿件编写工作。
(四)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以《<来宾年鉴·2011>目录和撰稿分工》为依据进行稿件编写。可根据本单位实际适当增加或减少条目,切忌将年鉴材料编写成总结式、汇报式,以保证稿件的质量。
六、交稿时间
为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及时编写,及时出版,方便社会各界利用。各县(市、区)、各单位务必在2011年10月30日前将稿件写好,并经单位领导审查同意后,按一式两份打印报送《来宾年鉴》编辑部,同时将电子文档发送该编辑部邮箱。
七、征刊和发行
《来宾年鉴·2011卷》将专设图片专辑,通过彩色照片和文字,介绍各单位各部门的业绩。图片专辑实行有偿认刊,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请各县(市、区)、各单位给予大力支持,踊跃认刊。征刊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底。
《来宾年鉴·2011》卷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全市统一发行,需要认购的单位和个人,请与《来宾年鉴》编辑部联系。
八、调整《来宾年鉴》编纂委员会
为使《来宾年鉴》编修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下去,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调整充实《来宾年鉴》编纂委员会成员。调整后的《来宾年鉴》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如下:
主  任: 张秀隆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和荣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主任: 卢运福  市政协主席
景宪法  市委副书记
龙定茂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莫  桦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曾  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秦邦元  市委常委、秘书长
成  员: 兰筱斌  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欧  锋  市委副秘书长
盘启亮  市委副秘书长
潘毅华  市统计局局长
周玉娟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林  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罗旭彤  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余治平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兰向东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林世权  市财政局局长
潘启勇  市农业局局长
侯代忠  市教育局局长
黎瑞江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
廖华武  市民政局局长
谢文斌  市档案局局长
玉光常  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陆远怀  市文联主席
莫若锋  兴宾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陈代军  象州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韦德斌  武宣县人民政府县长
李朝晖  忻城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赵贵坤  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莫  莲  合山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吴  立  来宾华侨投资区管委主任
主 编: 曾  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副主编: 罗旭彤  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李  勇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文光兴  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编辑部,具体负责本年鉴的编辑业务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电话:4278706、4278707,电子信箱:d4236633@126.com,地址:市人民路1号(市行政中心大楼6楼)。
《<来宾年鉴·2011>目录和撰稿分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另文刊登在来宾地方志网(http://lbsdj.com/laibin),请各单位点击下载。
主题词:地方志  编纂  方案  通知
中共来宾市委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印发
《兴宾年鉴》(2009~2010)出版发行
由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政府主办,《兴宾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辑部编纂的《兴宾年鉴》(2009~2010),11月7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兴宾年鉴》(2009~2010)按年鉴条目设篇目,部首设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来宾市兴宾区彩色图片,内文设概述、大事记、文件选载、中共来宾市兴宾区委员会、来宾市兴宾区人民代表大会、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政府、政协来宾市兴宾区委员会、人民团体、政法、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城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与监督、社会事务、社会生活、乡镇、街道和人物等18个部类,各部类根据事类设条立目,谋篇布局,全书按行业分类,依年鉴体例设218条,1478目,共650千字,做到一事一目,使读者一目了然。部尾按内文条目设索引,方便读者检索资料。《兴宾年鉴》(2009~2010)从封面设计到印刷包装都十分精美,封面设计充分反映了兴宾区是红水河流域盘古文化发祥地的地方特点,突出兴宾区地方优势,独具特色,书中还刊载了部份单位乡镇的简介资料和图片,资料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工具书、参考书,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兴宾提供信息平台。
如何提高年鉴撰稿质量
盛世修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小平同志的指示,非常精辟地回答了为什么必须编辑出版年鉴这一根本问题。
一、 什么是年鉴?
所谓年鉴,就是以一个年度为时限而汇集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工具书。《二七年鉴》就是汇集二七区上一年全年工作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工具书。就年鉴的性质而言,它具有“官书”的性质,“工具书”的职能,在当今时代,它也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就年鉴的内容而言,它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时间密集型的工具书;就年鉴的特点而言,“年鉴是昨天的史实,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就年鉴的作用而言,通过年鉴功能的发挥,而实现“鉴往知今,服务现实,保存资料,惠及后人”的作用。一本好的年鉴,应该符合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分类科学、使用方便的要求。
《二七年鉴》自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版5卷,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绩斐然,来之不易。这是所有编纂人员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领导正确决策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区各部门、各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作为年鉴文稿编纂人,更是不辱使命、不懈努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文稿的写作。我们的编纂人员,视年鉴编辑工作为神圣的事业,使命记在心上,汗水滴在纸上,圈圈点点的智慧留在文稿上,年鉴的编辑与我们的年鉴书籍一样,正在走向成熟。
一本年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编好一本年鉴,首先要有一个内容完备、逻辑严密的编写大纲,这是编写工作的基础、前提和行动指南。这里面包括用什么样的原则指导编写,用什么样的框架分工编写,以什么样的要求规范编写,由什么样的部门完成编写。所以编写大纲就是编纂蓝图。对此,我们是高度重视的。所以执笔人一定要熟悉大纲,吃透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要求,并在编写工作中创造性的加以贯彻。
要编好一本年鉴,就必须明确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七年鉴》的编写原则或编写指导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今年《二七年鉴》的指导原则,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思想原则,二是唯实创新原则,三是尊重编撰规律原则,四是发挥功效原则,五是满足读者需要原则。所有这些编写指导原则,每一个编者、撰稿人都应该努力遵循。
二、对年鉴文稿的要求
根据年鉴编写规范,我们对《二七年鉴》的文稿,提出如下要求:1.凡年鉴的文稿,都必须遵循《二七年鉴》总体编写要求。2.要把好六关:政策关、内容关、数据关、文字关、体创关和时间关。其具体要求参阅《关于认真做好2011卷〈二七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3.年鉴文稿的质量要在符合政治标准的大前提下,具体要求有以下六条,即:一是文章的结构严谨合理;二是文章的资料翔实、内容齐全:三是文章的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四是文章的用词准确、文字精炼、标题醒目;五是文章的逻辑性强,叙述清楚、生动引人;六是文章的交稿时间及时。从今年开始,《二七年鉴》每年要进行一次评奖,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年鉴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评奖的结果并非100%的准确,但总体上是客观的。评奖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看文稿的质量。总之,只要我们真正明确了为《二七年鉴》写稿的目的,我们就会心甘情愿的、不辞辛苦的、积极主动的做好这项工作。
在对年鉴文稿的要求方面,我们希望在编撰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工具性与可读性的关系。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年鉴的工具书属性是主要的,可读性是次要的。尽管如此,为了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实现其使用价值,我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年鉴的可读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年鉴的工具性:收录广泛体现在完备性,编排特殊体现在系统性,专供查阅体现在便检性。完备性就是求“全”,年鉴所提供资料,就时间范围而言,应包括编撰上一年度所涉及的二七区全部资料;就空间范围而言,应包括所涉及全区范围内的全部资料。当然,一年中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内部的情况太多,无法“照单全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但取舍一定要慎重。凡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资料固然不能缺漏,目标是努力把每卷年鉴按照最便于查阅的方式加以编排。便检性就是求“便”,编辑年鉴就是为了读者查阅,以便于充分发挥信息源和数据库的作用。
二是资料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翻开我们的年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各类资料,凡一年来重要的信息资料,年鉴全部收录。既有宏观的全局资料,又有微观的典型资料;既有历史回溯资料,又有现实动态资料;既有原始文献资料,又有统计数字资料,既全面系统,又准确真实。根本原因就是年鉴具有资料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年鉴资料数据比较可靠,这种可靠性离不开年鉴的权威性,基础在于客观公正,准确无误。
三是现实性与史册性的关系。在各类型工具书中,年鉴出版周期性短,资料新颖,反映及时,年年更新,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具书。年鉴的现实性特征体现在它的年度性、及时性和时效性。而年鉴逐年编辑出版,它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又加强了它的史册性。就是年鉴具有的历史价值。年鉴的工具性、可读性、资料性、权威性、现实性、史册性,归纳为一点,就是实用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有用”、“有人用”的年鉴才能生存,如果利用价值不大,实用性不强,不符合读者要求,不能被社会和读者接受,它自然将被淘汰。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提高实用性,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编撰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我们编撰年鉴的宗旨。
如何做到年鉴的实用性?应从两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是面向对象的实用性和面向目标的实用性。面向对象的实用性,就是将年鉴的使用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使年鉴内容能分别满足于不同读者群的需求。面向目标的实用性就是明确年鉴的服务目标,准确定位,针对目标撰写各部分内容。二是内容的实用性和形式的实用性。内容和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根本,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实用性,简单说就是年鉴必须提供有效信息。形式的实用性,就是提供便捷的检索方式。首先是合理的整体结构体系,总体框架制定科学,其次是符合逻辑要求和按分类惯例的编排,资料分类、栏目级别、标题顺序都清晰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形式的实用性还包括在版式设计、印刷、装帧等方面的美观实用,符合阅读习惯。从零散材料到一本有序的年鉴直至到读者手中成为有用的资料这一过程,也就是年鉴实用性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年鉴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从原始信息→撰稿人→编者→年鉴,这是年鉴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由零散、粗糙、杂芜、无序的状态,逐步变成密集精炼、准确、有序。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撰稿人和编辑人员。原始材料通过撰稿人的分析、归纳、综合、集中概括、总结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经过编辑人员的加工和统筹安排,被系统化后形成一部编排合理、资料可靠的年鉴。这时的年鉴所含的信息就是实用信息。从年鉴→读者→有用信息,这是年鉴的应用过程。对一本年鉴而言,其实应用性大不大,撰稿人和编辑人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把《二七年鉴》办成精品年鉴,我们必须从年鉴的价值与功用、年鉴的撰稿人队伍、年鉴的编辑队伍、年鉴的编撰内容、年鉴的表达方式、年鉴的读者用户等方面研究,从中找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三、年鉴文稿的撰写内容
(一)明确写作目的、意义
写年鉴文稿跟写别的文章一样,首先要明确为何写,即写作目的与写作态度问题。写好文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很艰巨的任务,很光荣的使命。写好文稿,旨在客观正确地记录上一年二七区全区的工作概貌。《二七年鉴》编撰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地方志办公室的实力和水平,更关系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水平和形象。文稿虽轻,关系很大,分量很重!所以一定要按照笔墨当随时代的要求,全区建设需要的要求,事业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写好年鉴文稿的目的和意义。
(二)确定写作内容
年鉴文稿写什么?这里主要讲写作内容问题。归纳起来,年鉴文稿的内容,从时间上讲,要写上年实际发生的事情;从范围来讲,全区各单位要把本单位的情况真实详尽的反映出来;从重点来讲,要写上一年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具体讲:一要围绕中心工作来写;二要突出重点工作来写;三要服从读者需要来写;四要促进读者知识积累来写。
一是围绕工作中心写。全区各单位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中心,又要在这个中心下突出各部门的中心。虽然每年工作各有侧重,但这条主线必须抓住,必须把握。总之,大中心不能变的(特殊情况除外),但不同部门、不同阶段的工作中心,也是可以有所不同的。我们撰写年鉴文稿,只要紧紧围绕中心写,就一定能体现我们时代的主题。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写。写文章,抓住重点,应该说不是难事,难就难在突出特色上。无个性便没有其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办刊要办出特色,写作也要写出特色。有特色才能吸引人,有特色才能有市场。特色在哪里?特在文章的题目,特在文章内容,特在文章的形式,特在文章的语言。
三是服务读者需要。点菜是为了让客人吃,文章是为了让读者看。写作年鉴的文稿,即是为了当今的读者,又是为了今后的读者。给读者看就要让你的作品具有吸引力与魅力。因此,在写什么上,除了抓住重点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疑点问题。捕捉住这三点,而且写的有血有肉,就一定会给读者以知识、以力量、以启迪。
四是促进知识积累。大家知道,年鉴就是逐年的资料汇编,逐年的信息集中,逐年的知识积累。编撰《二七年鉴》,在内容上要为读者提供新的资料、新的信息、新的知识。
四、关于写作方法、技巧问题
年鉴文稿如何写?这里主要是讲写作方法与技巧问题。就一般写作而言,写文章要讲究题目的命题好,立论的角度好,结构的设计好,层次的安排好,材料的取舍好,文字的锤炼好,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为《二七年鉴》供稿,全区各单位的大题目,基本上是文件通知中统一规定的。但每篇文稿的立论主旨,结构层次,材料运用和文字功夫,就可以各显其能,就可以看出水平了。
一要命好题。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使命题成为文章的纲,起纲举目张的效能;二是要使命题成为文章的眼,起画龙点睛的效果;三是使命题成为文章的魂,起勾人灵魂的效用。总之,题目要反映本质,题目要突出主题,题目要抓住要害,题目要突显形象。所以,一篇文章,如果命题好,再加上标题好,那的确是美的享受。要使你的文章做到:立意高,立论深,结构严谨,逻辑性慎密,脉络清楚,论证充分,文字精炼,令人折服。
二要设计好结构。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结构设计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当然也要考虑文章形式的需要。所谓文章结构严谨,首先强调的是文章内在的逻辑性强,其次是文章外在的结构美,最后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二是文章结构的设计,指的是文章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所谓凤冠、猪肚、豹尾,既讲了文章的质量,也讲了文章的结构,有的文章虽不写标题,但用一、二、三隔开,这一、二、三就是文章的结构比例关系。三是文章结构的设计中包括层次安排。如果说,分标题是一种结构设计,那么小标题,以及小标题之中的记述就是层次,这种层次是内容与逻辑的结合。四是文章结构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文章的段上和记述的层次上。
三要把握准观点。凡客观反映事物本质的、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应该说是正确的观点。观点是否正确,应该有衡量标准和尺度。这个标准和尺度,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你的文章亮起来;而一个错误的观点,则可能成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使你的文章黯然失色,乃至成为败作。观点要正确,往往建立在事实、数字的准确上。《二七年鉴》的文稿都是反映客观事实的,要求用事实来叙述,或者叫用事实说话,让数字表态。这就要求事实本身是准确的,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考验。而不能是假、大、空的,有水份的。
四要锤炼好文字。文字构成语言。语言好比音乐中的音符,让你听起来有音乐感。语言要生动,功夫在锤炼。这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中留下许多美谈,如杜甫的名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前句讲的是经营意匠突出意境;后句讲的是锤炼语言激动人心。又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贾岛本来想用“推”字,但反复吟咏,仍犹豫不决。后来还是韩愈为其作主改用“敲”字,这一字之改,敲门之声咚咚入耳。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得来不易,初云为“到”,然后圈去“到”改为“过”,再圈去“过”,改为“入”,再次圈去“入”,改为“满”……最后定为“绿”。这一字数改,改出了形象,改出了色彩,改出了生气。语言要生动,功夫在文字。文字活泼形象,语言就会生动优美。文字功夫是基本功。基本功是苦功,是真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基本功特别是掌握了写作规律,就有了活水,就获得了写作上的自由,就会使自己的写作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天国,天高任鸟飞了。《二七年鉴》文稿要写好,功夫在文外。从一般文章功夫而言,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万卷书”的功夫。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胸中知识广,手中钥匙多,笔耕力量大”;“胸中知识广,居高而临下,厚积而薄发”,只有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二是“行万里路”的功夫,即调查研究的功夫。一篇好的文章,大半时间全部用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上,提笔写作,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三是积累整理资料的功夫。资料的积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资料的整理有一个分类问题,资料的运用有一个取舍问题。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资料翔实,数据确凿的。四是“打腹稿”的功夫。古人欧阳修说“吾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所上也。盖为此可属思耳”。写文章的秘密就是动笔写作以前的“属思”,或者叫做“打腹稿”。“属思”、“打腹稿”就是用心用脑将自己要写的文章先勾出一个“框架”,再出“腹稿”。周总理曾有“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名联,这前一句指的是活读书,我们打腹稿就是没有墨迹的“天书”,是冥思苦想的“心文”。五是“吃草”、“掉发”、“生奶”的功夫。用李贺的话说:“长歌破夜襟,短歌断白发。”总之,写文章是苦差事,是艰辛的创作过程,要有吃的是草,掉的是发,挤出来的是奶的自我牺牲与乐于奉献的精神。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我们《二七年鉴》文稿的质量将不断提高。让我们为把《二七年鉴》办成全区最具权威性、最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年鉴和知名品牌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鉴编修】乡镇志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俞富江
年鉴基本条目的设置与编写
年鉴稿件撰写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对策
【志鉴编纂】志书应用特载和专记的弊端及化解方法
志体与其它文体的比较
试论方志馆的功能与定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