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經講義》不召自来(73)- 民不畏死(74)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人盜天地之氣以為丹,即盜于穆不已之天命。此命在天即清虛一氣,在人即太和一氣。惟由平旦直養,直至浩然,充塞乎兩大,即返本複命,上下與天地同流矣。養之維何?一在於死妄心——死妄心貴於剛,剛剛不屈於物,而令正氣常伸;一在於生真心——生真心貴於柔,柔則能悅諸心,而令浩氣常凝。此兩者一往無前、奮其果敢之力者,死機也。逡巡不前,甘為懦弱之材者,生氣也。勇於敢則殺,勇於敢則活,此進為退基,負為勝本。《易》曰:“日中則仄,月圓則蝕。”天地盈虛與時偕行,或利或害,往往與世相反。故人之所喜,天之所惡也。且夫天亦何所惡哉?好生者彼蒼之心,有時不用生而用殺;尚德者上帝之意,有時不以德而以刑。此蓋生中寓殺,殺中有生,其意深微,有非人所能測度者。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耶?是以修道之聖人,知福為禍基,柔為剛體,酌經權而用其中,忘利鈍而守其正,不與凡人爭利害,惟於一己辨從違。至於降災賜福,惠吉替凶,雖聖人猶難測其微,況下焉者乎?夫聖之道,亦天之道也。聖人純任自然,而進退升降,至運轉於一身之中。天道無為自然,而生長收藏,常流行於太虛之表,所以不與萬物爭強。而修短頻臨,究無一夫之能傲,是不爭而善勝矣。不與下民言理,而禍福所及,卒無一地之或逃,是不言而善應矣。雖其中或遲或速、或重或輕,暗中自有權衡,有不由人謀者在。故曰:“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任他才智過人,奸巧絕世,而肺肝洞見,雖張惶掩飾,有何益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洵不誣也。

  遏欲貴果,不果則人心放縱,人欲纏綿,故勇於敢者殺———所以殺,人心也。存理貴柔,不柔即凡氣暴躁,元氣動搖,故勇於不敢則活——所以活,元神也。然死心所以活者相濟。人心易死,道心易生,顧其中有天道焉。天有好惡,刑與德並施,生與殺共用。人或知之矣,而具生機於殺機之中,伏活機於死機之內,世人未易窺測焉。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哉?聖人心同天地,知惡之正所以好之——且非惡無以成好。此中迴圈妙用,雖聖人猶難知之。然而聖人之道,亦即天之道也。天不與凡民爭是非而發育萬物,無有不荷其煦嫗而悖而馳之者;不與凡民言感孚而陰陽迭運,無有不相為默契而悖而馳之者。蓋天人一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化何神也!物我同源,廓然大公,物來則應,措何當歟?至人以無思無慮之真,默運神功於生殺之舍,暗襲天機于造化之宮,入水府,造金鄉,踵希夷,絕視聽,殺者生之,生者殺之,初不知其何以相勝相應,如子母夫婦,不召自來,不謀自合。如此其感孚之捷而神耶?至災祥予奪,禍福貞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誠無有逃而脫之者,以虛空即道,道即天,不能逃虛空,即不能逃天網。人不違道即不違天,天休不於以滋至哉?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古之治天下者,必因乎民情之所易動,而預為之防。不因人君之喜憂,惟視民情之好惡,順其勢而利導之,所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煩而治。若民之滅紀敗倫,干犯名分,而毫無畏死之心,我以五刑之設,懸于象魏,讀之月吉,是徒勞其設施,而無補於國計民生也,豈不枉費心力哉?惟因民之貪生而懼死,有敢為奸邪奇詭者,吾乃從而殺之,正所謂制一以警百,少懲而多誠。斯民自父訓其子,兄勉其弟,不敢職為亂階,以自戕生而就死。然殺之雖在其上,而所以殺之,亦視乎其人。惟至仁殺至不仁,則民自殺之而不恕,死之而亦甘。孟子謂“惟天吏則可以殺之”是。夫天吏乃可殺人,是常有司殺人者矣。若非天吏而以暴誅暴,是以亂治亂,不惟民亂益甚,而且代司殺者殺,猶之代工匠而運斤成風,揮斧斵輪,其能神乎技而妙于成哉?曆觀古今匠士,其身不能大匠,而代大匠斵者,奚有不傷其手耶?彼民不幸,不獲生於有道之世,是以寇賊奸宄,殊無忌憚。又不幸不遇司殺之人,則啟沃無從,反還何自?以致薄者愈薄,而厚者亦薄矣。不亦大可傷乎!

  以畏死喻慎獨。人惟慎獨功深,則天人辨白,理欲分明。欲寡過而未能,思免愆而不得——於此兢兢業業,汲汲皇皇,省察其幾微,克制其偽妄,不難欲淨理純,立見本來面目。若于不睹不聞之地,平日無操存涵養之功,而於欲動情勝時,思拔除惡孽,頓見性天,勢必不除惡而惡多,愈洗心而心亂。太上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理勢乃相因也,惟能慎機於幽獨,既有以知欲念之非,乃克遏欲于臨時,庶可以還天心之正。一念掃除,一念清淨,自不萌芽再生於其際。此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顛越不恭,敗壞倫常。蓋以有道驅無道,猶人君撫綏萬姓,統馭群黎,以至仁殺至不仁,以大義誅不義,自然沒有順而存者安,近者悅而遠者來,不致有倒戈相向,反戟為攻,而為仇為害也。學者欲去偽存誠,反本歸根,其必杜之以漸,守之以恒,庶一竅通而竅竅都靈,元神安而神聽命。所謂“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又曰人能一正其神,則諸邪自不敢犯。此與司殺者從而殺之不怨、死之亦安,同一自然之道、稀有之效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道德经圣解(八十八)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道德真源
4-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
员兴宗《老子解略》
《道德经》通读第七十四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