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弑清寒:我眼中的刘皇叔的仁义之道(上篇)
刘皇叔的仁义之道(上篇)

  文:弑清寒(XXXT)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终归于始皇帝的剑指一挥,六国飞灰湮灭,尽数归于大秦帝国。书同文,车同轨,天下一统,焚非秦史书,坑谤秦之儒。先秦时期,墨家的“非攻,兼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纵横家的“合纵、连横”。帝国的统一,使得百家之言逐渐消亡,没有归于最初商鞅的法家理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是归于韩非之法——中央集权,对下民严苛,对上相对宽松之法,从而确立了一整套为皇权服务的官僚体制,使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徭役赋税沉重,法律严苛至极端,最终导致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始皇帝去世一年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举起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旗,开辟了灭秦之路。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巨鹿之战,随后刘邦的攻陷咸阳,使得秦帝国分崩离析,之后的楚汉之争,项王的乌江自刎,使得全国归于大汉帝国,此时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从法家变成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鄙人写到这里,看似和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些不符,但仔细想想,却有迹可循,随我一步步走下去。何为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就是顺应自然,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统治者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不外加任何人力等主观意念,只需要按照“天意”,跟着走。按现在的观念来看,这叫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之后的弊端逐渐出现,刘邦时期的匈奴强大,扰乱边境,高祖取“和亲之策”,委曲求全;文景之治,经济开始复苏,但七王之乱的发生,折射出黄老之说对于帝国在统治控制力上是软弱而又无力的。上层统治者不断的尝试新的统治思想,直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教导人们“学而优则仕”,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种观念极大地适应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笔杆子,逐渐形成了仁义的社会氛围。这些观念在东汉末年仍有所体现,虽然皇帝失去实权,但仍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谁都不敢轻易废除或杀害一个国君。但有胆大的,董太师的一时激动,遭至十八路诸侯的联合讨伐;曹阿瞒穷其一生,也不敢行废立之事,只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不用说咱刘皇叔了,传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既然是皇亲国戚之后,自然是有祖传的思想与品德。

  刘备的仁德,在我看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史书,演义都没有描绘刘备小时候的情景,只记录了这一段,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这说明刘备家败了。之后刘备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这不知是小说家,史学家为刘皇叔造势呢,还是真有其事,不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史书中很多,例如,刘邦斩白蛇,或者说在一个英明帝王出生时,天降祥瑞,这些真实性无从可考究。不过,之后,有一件事,对咱皇叔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年少师从卢植,卢植乃当时天下少有的大儒,曹操对他有评价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说其人是有才的,至于才大才小,咱不考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儒家人,如果不在思想上从属于儒家,那么他是不会进入中央系统工作的,就和现在的中国一样。所以,他对于刘备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也将儒家的精髓“仁义”传授于小刘备,而此时的刘备,面对市井小镇,发生的各种丑恶嘴脸,不管是他作为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还是一个乳臭未干,为师命是从的小孩,都应该有所体悟,至少是讨厌现在子集所处的环境,而且内心甚至坚信了“仁义”的道路。相对于小时候与老袁家的儿子,竟干些偷鸡摸狗的事的小阿满,咱刘备算的上一个乖学生,老师和社会上公认的三好学生,满满五道杠。

  由于家境贫寒,中道衰落,只能做起买草鞋的生意,勉强可以填饱肚子。一天,正在刘皇叔赶集的时候,忽遇一个猪肉店老板出了一题,谁能将水井石盖抬起,井下的肉随他人任取。众人望去,一片默然。此时,突然出现一美髯公,一身绿衣,二话不说,抬起井盖,将肉分与众人,此举正显示此人的高风亮节,从而引起了刘备的注意力,而肉店老板的不拘小节,信守承诺的性格,同样引起刘皇叔的注意,以至于在两个小子动手打架时,老刘一手一只,场面顿时安静下来。六目相对,含情脉脉,体内荷尔蒙急速上升,寻一片桃园,三人跪地,对天盟誓,结为异姓兄弟。从此,历史上就出现了三个名词,刘大爷,关二爷,张三爷。其实对于这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我们不妨寻思,众所周知,三人宣誓的主题是兴复汉室,同生共死。为什么要兴复汉室,这和这个世道有关,人将不人,国将不国的时代,三个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对于这种生活的经历与感受自然是非常之多,同时,对于改变这样的一个境遇的心情是急迫的,这至少说明他们仨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西汉文景,东汉光武帝时期生活的向往,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们向往的就是一个人人温饱,知礼仪知廉耻,大义正存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使得他们走到一起,这也是他们三人互相吸引,认刘备为大哥的前提基础。刘备的仁义,为他召唤了两个兄弟,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实现心中理想的支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老刘混的人,自然品质的过硬,咱随便一翻,有关云长的过五关斩六将,即使在华容道释放敌人曹操也是对义的一种诠释;再看三爷,长坂坡一声吼,惊退曹操大军,并没有投降或者背弃刘皇叔,逃跑;再看浑身是胆赵子龙,七进七出,独自救出阿斗;诸葛三代为刘皇叔鞠躬精粹,战死沙场,等等。就是因为刘备身边有这么多贤人能臣,恰恰证明了此时的刘皇叔是高举大义之旗帜,他是具有让人亲近的人格魅力的。

  话说,刚成立的三人组,就各自跨刀,向着董卓砍去。随势单力薄,但仁义存心中,行随心动。之后的衣带诏,皇帝让他杀曹操救其出狼窝,也是刘备第一个挑起反曹大军,这一反就是一辈子。陶谦因手下贪财杀了曹操老爸而被曹操发兵攻打,又是咱刘皇叔第一人站出来解陶谦之围。陶谦因感念刘备的仁德,遂将后事托托付于刘备。

  刘备曾说过与曹操相反的话“宁天下负我,我不负天下”,这句话皇叔究竟说没说,无从考究,但可以知道,在当时社会大致存在两种意识形态,霸道和王道。以仁为王,以权为霸。刘备与曹操正处于这两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臣结构不知是追随他曹操本人,还是追随汉帝本人。而刘备的仁义在新野之战时,发挥到了最大点。因母亲之胁迫,放走徐元直;三顾草庐,结识卧龙诸葛,开启新纪元;之后的转战江夏,后有追兵,仍不愿放弃数十万自愿追随刘皇叔的百姓。这确实体现了他内在心里的仁义,但也就是此时,似乎有一种暗流在驱使着刘备的内心,影响着他的行为或者是心思,似乎也是他逐渐偏离了没钱没势时候的那个心中充斥着仁义的他。那时候,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即使丢掉性命也不可以做。但就在此时,他似乎忘记了什么,而他的仁义之道,也似乎产生了裂痕。

  至于刘备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弑清寒:我眼中的刘皇叔的仁义之道(中篇)
刘备和宋江是同一种人吗?学者:素质点,别恶心黄叔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刘备的“伪仁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最低估了的英雄-刘备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代枭雄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