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4

【提要】

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祸患,并且提前想好应对策略,是做人成熟的标志。秦将

王稽不纳善言、不安抚可能生变之人,结果使自己惨遭横祸。

  【原文】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

也,不用人言。”

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

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其夕,某懦子

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

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

人成虎,十夫?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

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范睢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

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

身与王之举也。今愚惑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

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

名。”

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

  【译文】

秦兵攻打邯郸,经过17个月的苦战也没攻下,秦国人佚庄对秦将王稽说:“您为

什么不赏赐下级军官呢?”王稽说:“我和君王之间,彼此互相信赖,他人的进

言起不了作用。”

佚庄反驳说:“我认为你不对,即使是父子关系,也有令在必行和不必行之分。

假如说‘丢掉娇妻,卖掉爱妾’,这就是一道必行的命令,假如说‘想也不想自己

的妻妾’,就是一道必然不能实行的命令。看守大门的老太太曾说闲话:‘那天晚

上,那年轻媳妇召进一个野男人。’对父子关系来说,娇妻已经走了,爱妾也已

经卖了,而父亲不应该说不许有思念之情。对老妇的闲话而言,她要控告小媳

妇通奸,而思淫之心人皆有之。现在阁下虽然很得君王的宠信,但是君臣关系

不能超过父子的骨肉至亲;而下级军官虽然身份微贱,总不会低于看门的老太

婆。况且阁下仰仗君王的宠信,平日一直轻视属下。常言道:‘三个人说有虎,

大家就会相信有虎;十个人说大力士可以折弯铁椎,大家也会相信是事实;众

口一词,就可以使事物迁移变化、不翼而飞。’所以实在不如赏赐诸将加以优

遇!”可是王稽不肯采纳这项建议。

不久诸将处在困境时,果然有人返回秦国,控告王稽和杜挚谋反。

结果秦昭王大怒,严厉的制裁了王稽和杜挚,甚至要把范睢一起处死。范睢

说:“臣只不过是东方乡间一草民,由于在楚魏犯了法,才逃到秦国来。臣并没

有诸侯的支援,同时也没有亲友在秦国朝中。可是大王即能在臣流浪时加以重

55

用,托付以军国大任,天下的人都知道臣与大王的事。如今臣遇到谗言,有人

认为臣和罪人同心,而大王要杀臣,就等于说大王以前重用臣是错误的,必然

会招致天下诸侯的议论。所以臣愿意服毒自尽,并且恳请大王恩准以宰相之礼

葬臣。这样,大王虽然处臣以死罪,也不会落得一个误用重臣之名。”

秦昭王说:“有道理!”于是秦王没有杀范睢,而且仍然厚待他。

  【评析】

很具有智慧的佚庄对事情很有预见性,而且他运用类比的方法,用故事给王稽

讲道理,要是常人,早就说服了,只怪王稽太过自信和自傲,没有采纳佚庄所

献之计。其实防微杜渐、将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智者所为,当事情有

变化的苗头和可能,我们就应该采取措施。尤其对下属人员,一定不能掉以轻

心,小河沟里容易翻船。对下属要尊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如果蔑视、虐待

下属,而不是经常安抚下属的话,那么你的领导和自身安全就岌岌可危了。

范睢之所以能凭言辞救活自己,关键是挑明了处死自己对秦王你也毫无好处的

事实。死到临头,任何对自己的辩解都没用,只有从秦王的利益和角度出发,

指出事关秦王的切身利益,那么自私的君王为自己着想才会赦免范睢。“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这不是一句贬语,而是毫无褒贬的客观陈述。

蔡泽见逐于赵

  【提要】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极必反。落寞的辩士蔡泽运用众多事例

反反复复向显赫一时的范睢讲明了这个道理。结果轻轻松松的代替了范睢的相

位。在常人看来,这一变化真有点匪夷所思。

  【原文】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

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

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

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

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

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

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

曰:“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

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

毋绝,与天下终。岂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蔡泽

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

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卒

56

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

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

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

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

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

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是有

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

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左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

也。”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得少间,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

闳夭事文王,周公辅成王也,岂不亦忠乎?以君臣论之,商君、吴起、大夫

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不若也。”蔡泽

曰:“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

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

主,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痼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

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死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

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

退、盈缩、变化,胜任之常道也。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葵丘

之会,有骄矜之色,畔者九国。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轻诸侯,凌齐、晋,遂

以杀身亡国。夏育、太史启叱呼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此皆乘至盛不及道

理也。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年耕战,是以兵

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武帝于天下,立魏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楚

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南并

蜀、汉,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

若雷,使秦业帝。自是之后,赵、楚慑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

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

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

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垦草耕邑,必地殖谷,率

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近吴,成霸功。勾践终而杀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

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

长为陶朱。君独不观博者乎?或欲分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制也。今

君相秦,计不下席,某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

险,塞太行之口,又斩范、中行之途,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乌托邦秦。

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

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

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

57

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

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

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

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号为刚成君。秦十余年,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

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正落寞之时,听说秦

相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可是后来两人都犯下了重罪,以致使范睢内心

惭愧不已。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事先故意对人发出豪语,以

激怒范睢:“燕国大纵横家蔡泽,乃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只要他一见到秦王,

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替代范睢的地位。”

范睢听说之后,就派人找来蔡泽,蔡泽见范睢,并未行礼只是拱了拱手,致使

范睢很不高兴,谈吐之间蔡泽更是倨傲无礼,此时更是火上添油,于是责问他

说:“你曾扬言,你将取代我的秦国相国职位,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

说:“有。”范睢说:“那我倒愿意听听是什么道理?”蔡泽说:“唉,阁下为什么

这样见识迟钝呢!即使是四季的转移,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一个人

活在世界上,手脚都很健康,耳朵也很灵敏,眼睛也很明亮,内心像圣人一样

贤智,这不是每个人殷切期望吗?”范睢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礼,以义

为则,施恩德于天下,天下人都会由于感恩而崇拜他,并且都希望拥护他为君

王,这不也都是雄辩家殷切期望的吗?”范睢说:“是的。”

蔡泽又说:“既富且贵,善治万事,使每个人都能享尽天年,每个人都不致夭

折。天下人民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维护他们的业绩,传给无穷的后代,名实

兼而有之,恩泽流传万年,受人永远赞美,和天地同其始终,虽说这不是施仁

义的结果,不也是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范睢说:“是的。”蔡泽说:“例如秦

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也都完成了他们愿望了吗?”

范睢知道蔡泽是为了要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这一点回答说:“为什么不可

以?说起商鞅臣事秦孝公,终身尽忠,绝无二心,公而忘私,赏罚分明,秦国

大治,竭尽智能,表露赤心,然而却招致秦国人的怨恨和责怪,他为秦国而欺

骗老朋友,俘虏魏公子印,最后终于为秦国擒获魏将而大破魏军,扩充疆土达

1000里之多。吴起臣事楚悼王,绝对不以私损公,更不用谗言来隐蔽忠节,每

当遇到应行的大事,就不顾毁誉,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业,国家富强,而且

不畏一切灾祸和邪恶势力。大夫文种,臣事越王勾践,当君主陷于困辱惨境

时,他忠心爱主而不懈怠,君王虽然被敌人俘虏,仍然竭诚尽智没有背弃国

家,而且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即使富贵也不骄傲。像以上这三位忠臣,可以说

是义行极致和忠贞的典范。所以君子总是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只要是大义所

58

在,虽然牺牲生命也无所懊悔,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说:“君主圣明,这是国家之福。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讲信义,妻子

有贞节,这是国家之福。然而比干忠君爱国,却不能维护殷朝的存在,伍子胥

虽然贤能,却不能使吴国保存不灭,申生虽然孝顺,而晋国仍然不能避免内

乱。这就是虽然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

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所以天下因为父不仁不义而蒙羞,臣子也因

此而难免受其害。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尽忠成名,恐怕就连微子也不足成为仁

人,孔子也不足成为圣人,管仲也不足以成为伟人。”这时范睢认为蔡泽的话很

对。

蔡泽略为停一会接着说:“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为人臣能够尽忠立功,这都

是出于他们的心愿。闳夭大臣事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难道不是尽忠吗?

然而就君臣而论,商鞅和吴起、文种等人,当然还不如闳夭、周公。”蔡泽说:

“然而阁下服务的君主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究竟谁更慈爱而又信

任忠臣、不欺凌故旧呢?”范睢说:“不知道。”

蔡泽说:“当然,阁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那样亲信忠臣。

而阁下事奉君主,在平定内乱、消除祸患、排除困难。扩充、疆土、发展农

业、振兴国家、强化君主等方面,威权压倒全国,功业扬名万里之外,并没有

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三位名臣。但是阁下的地位和俸禄,以及家中的财富都

已经超过他们三人,然而阁下还是不隐退,我深为阁下担忧。古谚说得对:‘太

阳升到正午时就开始落,月亮圆到满盈时就开始亏。’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乃

是自然规律。不论是进还是退,不论是伸还是缩,都随着时间变化,这乃是圣

人所认定的常理。

古时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矫正天下弊风而使其焕然一新,到葵丘之会,桓公

就显出了骄纵之色,因此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吴王夫差,自认为天下无敌,

因此就轻视诸侯,欺凌齐、晋两国,到后来国破人亡。夏育、太史启等人,一

声叱咤能使三军震撼,然而他们本人却死于普通人之手。这都是仗恃威权而不

深思事物道理的缘故。

商鞅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货币。废除井田、重划土地,教民努力耕种和作

战,因此大军一出发就拓展疆土,军队凯旋而归使国家富强,所以秦兵无敌于

天下,在诸侯之间建立了威权。可是成功之后,竟残遭五马分尸之刑。楚国拥

有雄兵百万,然而秦将白起仅仅率领几万秦兵,一战便攻陷楚都鄢和郢,再战

而焚烧夷陵,往南吞并蜀、汉,此外又越过韩、魏攻打强赵,在北方屠杀马服

君及四十多万兵卒,血流成河,凄惨哀嚎之声震憾天地,为建立秦国的霸业立

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赵、楚两国衰弱下去,再也不敢抗拒秦兵,这都是

仰仗白起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他虽然为秦国建立了丰伟战功,可是他却在杜

邮被秦王赐死。吴起为楚悼王改革弊政罢免无能的朝臣,撤消无用的机构,废

除多余的官吏,杜绝请客说情的风气,改良楚国的风俗,往南攻打杨越,往北

59

攻打陈、蔡,摧毁连横政策,解散合纵之约,游说之士没有开口余地,可算得

上是成功了,可怜最后他本人却死于楚人的乱箭之中,然后再把他分尸泄愤。

越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开疆拓土,发展农业,率领四方军队和全国上下的人

民,击败吴国生擒吴王夫差,完成了越国霸王功业,可是到头来勾践却把他杀

了。这四位贤臣,都是因为功成而不退,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所谓‘

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返’。只有范蠡深知明哲保身之理,于是就以超然的姿态

功成身退,远离人间的是非之门,驾轻舟渡海遁世,隐姓埋名经商,而成为巨

富陶朱公。

难道阁下没有看过赌博的人吗?有时想孤注一掷,有时想步步取胜,相信阁下

是最清楚的。如今阁下当了秦国相国,为了谋划国家大事而终日忙碌,为了制

定策略而不走出朝廷,坐在朝中控制诸侯,威仪施行于三川,借以充实宜阳,

打开羊肠之险,封闭太行要塞,切断三晋的道路,修栈道千里通往蜀汉之地,

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王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您的功勋已无可复加,正是分

功之时,此刻如果不知及时隐退,商鞅、吴起、文种之祸不远矣!您为何不在

此时纳还相印,虚相国之位以待贤人?这样既可博取伯夷一样的美名,又可长

享富贵,世代称孤,更能和仙人王子乔、赤松子一般长寿。这些与日后身遭惨

祸,自是天壤之别,你的看法又如何呢?”范睢深有同感:“先生的说法太有道

理了。”于是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

过了几天,范睢入朝拜见昭王,对他说:“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其人雄

辩,臣阅人无数,更无人与之相比,臣自愧不如。”于是昭王召见蔡泽,相与言

语,昭王十分赞赏,拜为客卿。范睢这时自思后路,便称病不朝,并且借病辞

官。昭王一再不准,范睢便推言病重。昭王无奈只得允准。昭王对蔡泽的计谋

十分欣赏,任命他为相。蔡泽助秦昭王吞并了东周国。

蔡泽出任相国没几个月,便有人恶意诽谤他,由于恐招致杀身之祸,便称病辞

官,得封为刚成君。他在秦十多年,历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任职于

秦始皇皇朝,曾出使燕国,三年之后令太子丹到秦秦做人质。

  【评析】

当蔡泽听说范睢的手下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睢已开始有了

隐患。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

临。谋略家之所以高明,在于能在凡人看到的日常事件背后看到隐秘、看到机

会,他们首先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然后根据规律谋算自己的前途、进行深远

的计划和安排。正象他给范睢所说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是自然界的铁律,

盛极则衰、功成身退是人类社会的铁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他掌握和运用了这

个铁律,就说服了权臣,自己在仕途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蔡泽极为善辩,他是这样说服范睢的:首先他描绘了士大夫们的个人理想,在

这上与范睢取得了认同,接着说明商鞅、吴起、文种没有达成这种理想的原因

一方面象比干、伍子胥、申生一样没遇到贤君,更重要的是不知盛极则衰、不

60

会功成身退,同时他又举了范蠡这个正面的典范,最后剖析了范睢目前的处

境,得出了范睢必须马上隐退的结论。整个雄辩过程环环相扣、安排得当、逻

辑严密、论证有力,各种人物案例随手拈来,对自己的观点起了巨大的证明作

用。言辞上铺陈华丽、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应有尽有,渲染感情毫不余

力,抑扬顿挫、气势雄壮。今天的我们,只有细细品味和揣摩,就会在谋略长

进和口才训练方面有不小的收获。

第六篇秦策四

  智伯由于自负狂妄,竟然当着敌人的面说出攻敌的计划,愚蠢是

由他的骄狂造成的。一个人有没有城府,能不能作大,关键看他能不能在成绩

面前把持的住。有人腰缠万贯,但永远不露声色,有人稍有收获,就喜形于

色,做人的深度和发展的前景判然有别。

秦昭王谓左右

  【提要】

“谦受益,满招损”。中国的古训中一直在强调这个命题,谦虚才能时刻保持谨

慎、才能认真对付对手、才能保持完满不致亏损。人一旦对自己的功业成绩骄

傲自满、得意忘形,那么他注定要吃亏,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法则。

  【原文】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

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

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

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对曰。”三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

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

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

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

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

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

也。”

  【译文】

秦昭王问左右近臣:“诸位看如今韩、魏两国与昔年相比如何?”左右侍臣答

道:“昔非今比。”昭王又问:“如今的韩臣如耳、魏臣魏齐,论才干能与当年田

文、芒卯相比呢?”左右说:“不能。”于是昭王言道:“想当初,田文与芒卯率领

强大的韩魏联军前来攻打秦国,寡人仍安然不动,视若无物,如今换了无能的

如耳、魏齐为统帅,率领疲弱之兵,又能奈我何!”神色之间颇为自负。左右都

附和说:“大王都说的极对!”

这时大臣中期推开面前的琴说:“君王对诸侯的事情评估错了。古时晋国六个卿

61

相(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时代,以智氏最强大,智氏灭

亡了范、中行氏,并且率领韩、魏联军,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决开晋水来淹

晋阳,仅仅差6尺就把全城淹没。当智伯坐战车出去巡视水势时,由韩康子给他

拉马,由魏桓子陪他坐车。这时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家的国

家,现在我才知道。汾水便于淹魏都安邑,而绛水便于渑韩都平阳。于是,魏

桓子就拉韩康子的胳膊,韩康子则踩魏桓子,踢踢他的脚跟。他们就在车上手

脚碰撞之间决定了颠覆智伯的策略。后来智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耻笑。’现

在秦国的强盛还没有超过智伯,韩、魏虽然衰弱,仍然胜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

阳时。所以现在就是韩、魏碰手撞足的时候,但愿君王不要大意。”  【评

析】

当秦昭王神色出现自负时,大臣中期用智伯的事典告诫一定不要矜夸自满,否

则就有不期的祸患。这个事典中智伯由于自负狂妄,竟然当着敌人的面说出攻

敌的计划,愚蠢是由他的骄狂造成的。一个人有没有城府,能不能作大,关键

看他能不能在成绩面前把持的住。有人腰缠万贯,但永远不露声色,有人稍有

收获,就喜形于色,做人的深度和发展的前景判然有别。

曾有一个“影后”之称的明星生活骄奢淫逸,为人骄横跋扈,丝毫不知收敛隐

藏,积怨无数,结果被抓住把柄,身陷牢狱、身败名裂。另有一个号称“中国第

二首富”的人自负狂妄、玩弄政治、口无遮拦,结果惹出众多麻烦,一落千丈,

正象有人对他评论的:“政治是你玩的吗?”。做人不易、作官凶险、作富豪更

加危险,“高处不胜寒”,是因为高处的人极易自满大意,极易轻视对手轻视危

机,而且极易招致他人的怨尤妒羡,如果不时时刻刻有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的戒惧谨慎心态,那么从高处跌下来结局就会更惨。

秦王欲见顿弱

  【提要】

战国时代君臣关系不象秦汉以后那样等级森严,大臣说话不必谨小慎微。可以

说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统治者内部的民主最为发达的时代。这种“民主”完全有

利于下情上达、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秦汉以后封建专制越来越加强,象以

下这样的对话在君臣之间很难听到了。

  【原文】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

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

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

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

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

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

62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

王曰:“山东之战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

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

天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

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

王,即王虽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

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译文】

秦政王想召见顿弱,顿弱说:“臣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对君王不行参拜之礼。假

如大王能特许免我参拜之礼,可见大王,否则,臣拒不见王。”秦王答应了他的

条件。顿弱入见,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无名之人,有有名无实之人,还有无

名无实之人,大王可知?”秦王说:“寡人不知。”顿弱渐渐挑明:“有实无名指的

是商人,不用耕作劳工苦,却积粟满仓;有名无实是指农夫,冒着春寒开耕,

顶着烈日耘田,却户无积粟;而无名无实的,则是指大王您,身为万乘之尊,

却无孝亲之名;坐拥千里,却无孝亲之实。”秦王被揭了伤疤,不由得勃然大

怒。

顿弱却自顾自说了下去:“大王以赫赫之威权,不能制住山东六国,却将威权施

加于母后,囚禁她,臣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妥。”秦王绕开话题说:“你看

寡人能否吞并六国吗?”顿弱说:“依形势而论,韩国扼天下之咽喉,魏国处天

下之胸腹。大王若肯以万金之资,臣愿东往韩、魏,策动两国执政之臣听命于

大王,从而使两国臣服,然后可图天下。”秦王推托道:“寡人国贫,恐怕无万

金之财以资先生东游韩、魏。”顿弱说:“如今天下战乱纷纷,诸侯不是缔结合

纵之约,就是采取连横之策。连横有利于秦,合纵有益于楚。秦一旦成为帝

王,即富有天下,区区万金又有何足道!如果楚国成就了霸业,大王拥有万金

又有何用?”秦王深以为然,资以万金,令顿弱游说韩、魏,笼络两国主政之

臣。顿弱到燕、赵之后,施行反间之计,除掉赵将李牧。后来齐王建入秦,

燕、赵、魏、韩四国都归附于秦国,这些都是顿弱游说的结果。

  【评析】

《鬼谷子·谋篇》中写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

奇”。游说君主,一定要出奇谋,因为对于君主来说,普通的说话方式及寻常计

谋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如果一开始就指责他的过失,反而会引起对方的重视,

对方会欣赏你的勇气和胆识,而对你的计谋会存在很大程度的信任。顿弱就采

用这种说话方式给秦王来个当头一棒。结果反而使秦王采纳了自己的建议。我

们在社会上对那些显要人物、对那些有求于他的高地位人物不妨也采取这种方

式游说献策。

顷襄王二十年

63

  【提要】

《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外交宝典。古往今来的外交家们

都从中吸收到无数智慧和经验,对于如何建立国际联盟、如何化解大国间危

机、如何剖析和预测各个国家的利害和连锁反应等等外交知识和技能,都可在

《战国策》中找到案例和答案。楚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亡国之险,看看楚

国外交家是如何说服超级大国秦国,化解冲突和危机的。

  【原文】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

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

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点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

说。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

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

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

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

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

多矣。王休甲息众三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兵,小

黄、洛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韩之要,绝

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

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诚,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材兵甲之强,乘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

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

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

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

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

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

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

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

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

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

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

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

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之

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

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王若不藉路

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纑谷不

64

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

方与、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

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

足以校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

于齐。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

帝有余。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怨于楚,诎令

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

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候。若是,王以十戍郑,梁氏寒心,许、鄢

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候矣。王一善楚,而关内

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注东海,要绝天下

也。是燕、赵无齐、楚,齐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

者,不待痛而服矣。”

  【译文】

楚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西陵,另一支秦军攻陷鄢、郢、夷陵,放

火焚烧楚国先君的陵墓,顷襄王被逼迁都于东北的陈城,以存社稷。楚自此而

日渐削弱,为秦所轻。不久,白起又率军伐楚。

楚国有个名叫黄歇的人,游学各地,博学多闻,楚襄王认为他是大辩之才,于

是派他出使秦国,以游说秦王。黄歇到秦国后对秦昭王说:“天下诸侯实力,以

秦、楚为最,如今听说大王想要伐楚,臣以为这样无异于两虎相争、最终说不

定会让呆滞的猎犬占了便宜,大王倒不如与楚修好。臣请求说说其中的缘由。

臣听人这样说:‘物极必反,正如冬夏相替;安极而危,好比堆叠棋子。’如今秦

国据有天下半数土地,西北两方俱达到极边远之境,有史以来,没有哪个大国

能与秦比肩而立。从先帝孝文王、庄襄王,到大王共历三代,从未忘记开疆拓

土以求与齐接壤共边,从而切断诸侯合纵抗秦的交通之道。大王多次派盛桥到

韩国担任监国要职,盛桥不负所托,并北燕之地入秦国,这样大王不用劳师动

众,不用吹灰之力拓地百里。大王又发兵攻魏,封锁大梁城,占领河内,攻取

南燕、酸枣、虚、桃人等地,楚、燕两国军队只是作壁上观,不敢与秦军交

锋,大王之功也算不小了。此时假如大王能休兵两年,再出兵攻取蒲、衍、首

垣,兵临仁、平丘,那么小黄、济阳之地将不战而降,魏氏俯首臣服。大王再

割濮、磨以北之地与燕,加以拉拢,则掌握齐秦间的通道,斩断楚魏之间的联

系,这样一来,山东诸国即使结聚联盟,也无法挽救其危亡的命运了。眼下大

王威名正盛,倘能守成功业,停止攻伐而施行仁义,不仅免除后患,而且那‘三

王’就不愁变成“四王”,而五霸也不难变成‘六霸’了。

反之,如果大王倚仗兵威,乘着击败魏国的余锐威服天下诸侯,臣担心秦国自

此后患无穷。《诗经》是这样说的:‘凡事都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却少有圆满的

65

结局。’《易经》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狐狸涉水过河,开始时小心翼翼,生怕弄

湿了尾巴,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到达对岸时还是把尾巴弄湿了。’这些都说明了

始易终难的道理。凭什么断定事理必然如此呢?有事实可据。智伯只看到攻打

赵国很有利,可惜却没有注意到榆次之祸,吴王发现攻打齐国有利可图,可惜

料不到有干遂之败。这两个国家都曾战功赫赫,只是由于贪图眼前利益,最终

不免灭国亡身。吴王相信越国,放心地全力攻齐,取得了艾陵大捷,胜利归来

却被越王擒杀于三江之浦;智伯轻信韩、魏,与之合力攻赵,围攻晋阳,不料

大胜在即,韩、魏两军阵前倒戈杀智伯于凿台之上。如今大王念念不忘灭掉楚

国,却没有注意到楚国的覆灭会增强魏国的实力。臣因而替大王深感忧虑。《

诗经》中说:‘有威望的大国,不必征战,自能怀敌附远。’以此来看,地处僻远

的楚国应当是秦国的盟友,邻近之国方是肘腋之患。

《诗经》中又说:‘别人有害我之心,我应时刻提防,再狡猾的兔子,也躲不过

猎犬的追捕。’如今大王为韩、魏所惑而加以亲信,无异于吴王轻信越国,到头

来后悔莫及。臣听说:‘敌人不可轻视,时机不容错过。’臣认为韩、魏两国是担

心亡国灭族才卑躬屈膝臣服于大王的,并非真心臣服,为什么积怨甚深,韩、

魏两国人民的父子兄弟,历代死于秦人手中的不可胜数,国家残破,宗庙坍

塌,百姓被剖腹毁容,身首异处,暴尸于荒野,触目可见,而被掳掠押送的,

相随于路。鬼神无人供奉,而百姓无法生存,沦落为别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诸

侯各国。韩、魏不亡,秦国则永难安忱无忧,此时大王却全力攻楚,难道不是

大大的失策吗?

何况大王出兵伐楚,将取道何处呢?大王不会向仇敌韩、魏借道吧?恐怕出兵

之日,大王就开始担忧能否再回秦国了。借道两国,无异于大王把大批兵马拱

手赠与韩、魏。如果大王不向两国借道,那只能攻打楚国随阳、右壤。而随

阳、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谷,人烟稀少,大王即使占有这些地方,又有

什么用?徒有灭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

况且大王攻打楚国之时,齐、赵、韩、魏四国势必乘虚而入。秦兵陷于楚战,

无暇他顾,魏国必定攻取留、方与、胡陵、砀、萧、相等地,宋国故地尽属于

魏。齐国南下攻取泗北之地,大王出兵击溃楚国,不料让他人坐收渔人之利,

既扩张了韩、魏国土,又增强了齐国实力。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就会与秦分

庭抗礼。而齐国以泗水为西境,东临大海,北靠黄河,再无后顾之忧,将成为

诸侯中的最强者。齐、魏获得土地保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

后虽然尚无能力称帝,但有足够的力量阻拦大王建号称帝。以大王疆土之广,

民众之多,兵革之强,出兵与楚国结怨,反倒让韩、魏支持齐王称帝,这是大

王失策之处。

臣诚心为大王考虑,最好是和楚国言归于好,和睦相处。秦楚一体,兵临韩

境,韩必俯首称臣。大王据定崤山之险,保有河曲之利,韩国必然成了替秦伺

察天下诸侯动静的吏属。这时大王以十万大兵进逼郑地,魏国必然震恐,许和

66

鄢陵两城马上会闭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国往来。这样,魏国也就成为

秦在东方的侦察官。大王一旦与楚国修好,韩、魏两国自会戮力攻齐,齐国右

方的土地大王就垂手可得。这时秦之土地,自西海至东海,横绝天下。燕、赵

与齐、楚相互隔绝,然后加以胁迫,四国不待出兵攻打,便会臣服于秦。”

  【评析】

黄歇果然是个大辩之才,向秦昭王说明了秦国攻楚的弊端和不攻楚的好处。旁

征博引、铺陈排比,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说明为了能够妨止“靡不有初,鲜克有

终”、始易终难的结局,为了妨止韩魏借隙袭秦和齐国乘机坐大的危险,秦楚应

该联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此才能征服其他五国,雄踞天下。不管后来的

历史如何发展,黄歇的外交雄辩毕竟能自圆其说、收到了暂时抑制秦国攻楚步

伐的效果。

在先秦战国时代,《诗经》《易经》是当时最有权威性的经典,如果引用这些

典籍上的话语,自然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外交家黄歇有三个地方引用经

典。第一个地方用《诗经》《易经》的话语揭示了始易终难这样一个在自然

界、社会界都通用的公理,意在叫秦王见好就收。第二个地方用《诗经》说明

有王道仁义的国家能怀敌附远,意在叫秦国以仁义对待楚国。第三个地方用《

诗经》说明秦国要提防韩魏、而不要来对付楚国。引用经典既显得有文化韵

味,又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在说话、论辩时不要忘记引用经典之妙。

古代外交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缘政治,从每个国家在天下的分布和各个国家相邻

位置,来决断国家的利害所在、动向如何。秦国统一天下,也是悟透了地缘政

治学的奥秘才按部就班、有步骤有计划的消灭了六国。如果想维护楚国的利

益,只有从地缘政治出发,指出只有秦楚两个大国联合,秦国才有最大的利

益,其他六国才会臣服秦国,只有此说才能挽救濒临灭亡的楚国。

或为六国说秦王

  【提要】

凡是称王称霸的,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说客从战国初期各个霸主的更替、兴衰

指明作天下霸主的危机和后患,以说服秦国牢记教训、打消称霸的野心。

  【原文】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

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

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由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

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

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

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

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

67

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

平际绝。齐战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

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

于侧纣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

天下乐伐之也!”

  【译文】

有个人从六国的利益角度游说秦王说:“国土辽阔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众多不

足以逞强恃能。如果认定土地广阔可永享太平,人民众多可长盛不衰,那么夏

舛、商纣的后代便能世袭为君。过去赵氏盛极一时,东可以震慑齐国,西可以

压制魏国,除了这两个万乘大国,还困住宋国。赵人筑起刚平城,使得卫都东

门几乎没有郊野,卫人连放牧打柴都不敢迈出东门。其时卫国岌岌可危。这时

天下游说之士相与谋划说:‘如今赵国大有威服天下的气势,若不及早有所作

为,顷刻之间便危及自身,试问我们又怎甘心质子邯郸,向赵氏俯首称臣?’于

是有人倡议攻打赵国,诸侯便群起而应。晚上才发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动起

来。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郸,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他乘坐夏车,自称夏王

(隐然自诩为中原之主),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迫于威势,诸侯们不敢不

从。

齐侯听说这回事后,出兵讨伐魏国。魏国丧师失地,濒于危亡。魏惠王不得

已,带上重礼向齐侯请罪,表示愿意俯首称臣。诸侯们这才停止对魏国的打

击。

可是楚威王听到齐侯有开始称霸就寝食难安,便统率各路诸侯与齐将申缚大战

于泗水之上,大败齐军。赵人乘势占领枝桑,燕人则出兵攻占了格道,隔绝齐

国平际之途。齐国欲战不能,欲谋不得,只好以陈毛为使,南下请罪于楚王,

同时对赵、燕两国好言相求,在国内安抚人民,这样天下诸侯才放弃对齐的穷

追猛打。

积薄渐厚,积少成多,楚威王渐渐得势,又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是因为楚威

王政治腐败、谋略失误吗?这是因为楚王好勇逞强、妄自尊大啊!”

  【评析】

说客依次说出霸主们的次序:赵王——魏惠王——齐侯——楚威王,总结出各国称

霸更替的规律,揭示出凡是称霸者必是一时的、必有人代替的必然性,说明各

国逞强出头、野心勃勃就会招致他国的妒羡怨恨、讨伐攻击的事实。

在人类历史和当今国际上,想作全球霸主、世界领袖的国家元首也不少,但他

们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原因就在于招惹众怒、群起而攻之。

说客说理清楚、逻辑分明,用归纳、举例法将史实一件一件摆在前面,其中的

道理就不言自明。

中国人一向把谦虚、内敛作为做人的第一美德,民间有“万事不要强出头”“枪打

68

出头鸟”等谚语,成熟的人一定不是锋芒毕露、处处争强好胜之人。因为强出头

容易招人怨恨和攻击,你的生活和工作就到处受掣肘、非难,你不但难以可持

续发展,而且还有可能身败名裂。所以在人群中称霸、好为人师、好为领袖的

人,他实际上危机丛生、覆亡在即。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功名,毕竟一切皆是

过眼云烟。“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第七篇秦策五

  古往今来,每每面临亡国之险,就有两种对策应运而生,一种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流派,一种是割地赔款、以空间换时间的主和派、务

实派。到底哪一派能应对国难呢?

谓秦王

  【提要】

战国时代还没有受到君臣纲常的禁锢,所以君臣之间信息传播非常透明,大臣

对君主的缺点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高层的决策非常的民主,广开言

路、对最高层的言论监督可谓非常有力和有效,正因为对最高决策层的时时鞭

策和针砭,才能使君主们少犯错误、立下不世之功业。

  【原文】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

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入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

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

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

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

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

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

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

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

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

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愚

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

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

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

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

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译文】

69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

奴仆,极不礼貌。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

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

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

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

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思,不该这样做。

《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

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

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

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后为勾践所擒,

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

邀集十二家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

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

谨慎贯彻于始终,才招致后来的惨败。

如今秦国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惧、闭口无言;隔绝诸侯

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

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这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既已取得这样

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

能克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

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

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

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

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恃不下的局面。

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

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

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

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

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遭受败亡之辱。”

  【评析】

善于纳谏有无穷的功效,作为身居高位者,可以通过忠谏大臣这面“人镜”来看

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能反省进取,作为大臣,看到君王虚心纳谏就会在欣慰

之余,更加有积极性为君王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古往今来,能够直言进谏

者无一不是忠心为国的正直之人,而那些说好话或者不说话的大臣,实际上都

是自私自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平庸、奸猾之辈。我们要想使自己进步,使自己

的事业发展壮大,就一定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忠告。

这位无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

70

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指出谦虚谨慎、贯彻始终尤其是坚持住后半

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在进谏之后,又给秦王的外交

政策献上良谋,指出秦楚之争其实最终取决于第三国,第三国才是政治决胜的

砝码。这一良谋实际上也充分运用在现代外交上,以前“冷战”时代所谓的“大三

角”关系,其实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取第三国,谁争取到了第三国,谁就可以

胜券在握。所以,我们平时处世时一定要笼络人心、广施恩德,就是最普通的

人,也要与其和睦相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那些平时不起眼的人,才是你

最后成功取胜的关键。

秦王与中期争论

  【提要】

伴君如伴虎,对于拥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极权乃至生杀特权的君王来说,

谋臣们实际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之外,谋臣们一无所有。从下面的故

事可以看出谋臣们的生死命运往往掌握在君王的一喜一怒之间。

  【原文】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

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译文】

秦昭王与大臣中期争论,结果昭王理屈辞穷,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却不卑不

亢,从容不迫地离开。有人替中期向昭王分辩道:“中期可真是个直言无忌的

人,幸亏碰到贤明的君主,如果生在夏桀、商纣之世,必无幸免。”秦王一听,

怒气顿消,竟然没有怪罪中期。

  【评析】

替中期辩解的大臣实在是一个具有上乘口才的人物。他知道直接向秦王求情,

可能会给秦王火上添油,而如果采用迂回曲线式的说话方式,以赞扬的口吻来

对秦王说话,秦王肯定喜欢听。这样看似在褒扬秦王是个明君,实际上是在告

诫秦王不要作夏桀、商纣,如此一来,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胡来。

我们在说话前一定要对如何说话深思熟虑,如果不择方式的瞎说,或者不考虑

受众而采取普通说话方式,那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还不如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策·秦策三
【国学典籍】《战国策》秦(三)
七十列传之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谋略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范睢谏杀战神白起,后来又是谁取代了范睢?
范雎谮穰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