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书 传· 贾谊传


  今民卖僮者(1),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2),内(纳)之闲中(3),是古天子后服(4),所以庙而不宴者也(5),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6),薄纨之里(7),缉以偏诸(8),美者黼绣(9),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披)墙(10)。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11),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12),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皂绨(13),而富民墙屋被(披)文绣;(14)天子之后以缘其领(15),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无)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无)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16),然而献计者曰“毋动”(17),为大耳(18)。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无)等也(19),至冒上也(20),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1)僮:汉代指称奴婢。(2)偏诸:花边。缘:镶边。偏诸缘:在衣鞋边缘缝上花边。(3)闲:栏。这里指卖奴隶时所围的遮栏。(4)天子后:皇后。(5)庙而不宴:言入庙则穿,宴处(平时)不着,视为贵重。(6)縠(hú):皱纱。(7)纨(wán):薄绸。(8)缉(jī):缝。(9)黼(fǔ)绣:绣有斧形花纹。(10)大贾(gǔ):大商人。嘉会:宴会。(11)节适:节制合度;谓不轻用。(12)屈:穷尽。(13)皂:黑色。绨(tí):厚缯。(14)文绣:绣有花纹的绸缎。(15)领:衣领。(16)须时:言待时而发。 (17)毋动:言不可改革。(18)为大:为上策。(19)无等:没有等级差别。(20)冒上:触犯皇上。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1),家贫子壮则出赘(2)。借父耰锄(3),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4)。抱哺其子,与公併倨(踞)(5);妇姑不相说(悦)(6),则反唇而相稽(7)。其慈子耆(嗜)利,不同禽兽者亡(无)几耳。然并心而赴时(8),犹曰蹶六国(9),兼天下(10)。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返)廉愧之节(11),仁义之厚。信(伸)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凌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12),威震海内,德从(纵)天下(13)。囊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14),而上亡(无)制度,弃礼谊(义),捐廉耻(15),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16)。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17),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18),搴两庙之器(19),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20)。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21),赋六百余万钱(22),乘传而行郡国(23),此其亡(无)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24),期会之间(25),以为大故(26)。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27),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28),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29),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1)分:指分家。(2)出赘(zhuì):男子就婚于女家。(3)耰(yōn):古时用以击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4)箕帚:畚箕、扫帚。 谇(suì):责骂。(5)併踞:伸开两脚坐着。古时以为这是对人不礼貌的姿态。此指儿媳言。(6)妇姑:婆媳。(7)反唇:顶嘴。相稽:相互计较与争论。(8)赴时:适应时势。(9)蹶(jué):颠覆。(10)兼:兼并。(11)廉愧:廉耻。(12)大贤:指汉高祖刘邦。起之:谓扶持天下之危乱。 (13)纵:广泛,普及。(14)侈靡:奢侈。(15)捐:抛弃。 (16)月异而岁不同:言时时在发展。(17)虑非顾行:言不顾行为好坏。 (18)剟(duō):割取。寝:陵寝。户:门。(19)搴(qiān):拔取。两庙:指汉高祖、汉惠帝之庙。(20)大都:指首都长安。剽(piǎo):抢劫。(21)矫伪者:伪造公文进行诈骗之人。出:谓骗取。 (22)赋:征税。(23)传:驿站的车马。(24)簿书:泛指公文。(25)期会:约定的期限。间:间断。(26)大故:大事。 (27)恬:安然。(28)适然:理所当然。(29)刀笔:书写的工具。筐箧:盛财币之器。一说装文书之箱。

  夫立君臣,等上下(1),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2),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4),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墟)(5)。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冀)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无)所几(冀)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6)。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渡)江河亡(无)维楫(7),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1)等:分别等级。(2)植:立也。僵:倒也。(3)《管子》曰等句:引文见《管子·牧民篇》。(4)殃戮:遭殃被杀。(5)墟:废墟。(6)持循:遵循。(7)维楫(jí):绳索和船桨: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1),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2)。固举以礼(3),使士负之,有司齐(斋)肃端冕(4),见之南郊(5),见于天也。过阙则下(6),过庙则趋(7),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8)。昔者成王幼在襁抱(褓)之中(9),召公为太保(10),周公为太傅(11),太公为太师(12),保,保其身体;博,傅之德义;师,道(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13)。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14)。故乃孩提有识(15),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16),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故择其所耆(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惯)如自然。”(17)及太子少长,知妃色(18),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19)。《学礼》曰(20):“帝入东学,上(尚)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尚)齿而贵信(21),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尚)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尚)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22),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河水),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24)。”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25),彻膳之宰(26),进善之旌(27),诽谤之木(28),敢谏之鼓(29)。瞽史诵诗(30),工诵箴谏(31),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32)。三代之礼:春朝朝日(33),秋暮夕月(34),所以明有敬也(35);春秋入学,坐国老(36),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37),步中《采齐》(38),趣(趋)中《肆夏》(39),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扈厨(40),所以长思,且明有仁也。

  (1)二十余世:《新书》与《大戴记·保傅篇》皆作“三十余世”。(2)乃生:始生。(3)举:教养。(4)斋肃:认真斋戒。端冕:端正衣冠。(5)南郊:古代帝王祭天之处。(6)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旁对峙的建筑物。下:言下车马步行,以示敬重。(7)庙:宗庙。趋:俯身小步快走。(8)赤子:指新生小儿。(9)成王:周成王姬诵。襁褓:包婴儿的被服。(10)召(shào)公:名爽,周成王之弟,封于召,故称召公。(11)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12)太公:吕尚,即姜太公。(13)三公:即指太保、太傅、太师。(14)与太子宴:言平时陪伴太子,随时辅导。 (15)乃:始也。孩提:幼儿。(16)端士:行为端正之人。卫翼:护卫,辅佐。(17)孔子曰等句:引文见《大戴礼·保傅篇》。(18)妃色:女色。(19)官:指官舍,宫廷中的学馆。(20)《学礼》:书名,已失传。然以下引文,见于《大戴礼·保傅篇》。(21)齿:年岁,这里指老年人。(22)考:考核。(23)不则:不合规矩。匡:正也。(24)百姓:指百官。化辑:受感而和睦相处。(25)记过之史:记载过失之史官。(26)彻膳之宰:以减膳之法进行规劝之官员。(27)进善之旌:竖起招引进善言者之旌旗。(28)诽谤之木:立起让人记载过失之木牌。(29)敢谏之鼓:设立让敢谏者敲打之鼓。(30)瞽史:史官之一。诵诗:以诗进行规劝。(31)工:乐工。箴(zhēn)谏:以劝戒之文进谏。(32)中(zhòng)道:符合准则。性:本性。(33)春朝朝日:正月初一祭礼太阳。(34)秋暮夕月:八月十五祭礼月亮。(35)有敬:谓敬天地。 (36)坐国老:请长老坐于上座。(37)鸾和:挂在车马上的两种铃。(38)《采齐》:古代乐曲名。(39)《肆夏》:古代乐曲名。(40)庖(páo)厨:厨房。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1)。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尚)者告讦也(2);固非贵礼义也,所上(尚)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3),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入,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刈)草菅然(4)。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导)之者非其理故也。

  (1)此具:这种办法。(2)告讦(jié):揭发人家阴私。(3)赵高:秦朝人,由宦官而为丞相。胡亥:即秦二世。(4)菅(jiān):茅草。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1)。”又曰:“前车覆,后车诫(2)。”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3),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悬)于太子(4);太子之善,在于早愉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5),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义)之指(旨)(6),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惯),则左右而已。夫胡、越之人,生而同声,耆(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7),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8),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9)此时务也。

  (1)视已成事:《新书》作“而视已事”。言看看以往官吏所办之事就明白了。(2)诫:警惕。(3)亟绝:速广。(4)悬于:关键在于。(5)滥:这里指放荡。(6)开:领悟。(7)数译:多次翻译。(8)相为:互相改变。(9)《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吕刑篇》。一人:指天子。庆:庆幸。兆民:亿万民众。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1),不能见将然(2)。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3)?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吵(4),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5)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导)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6),与汤武同(7),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8),十余岁则大败。此亡(无)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无)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9),德被蛮貊四夷(10),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无)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11),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1)已然:已发生之事。(2)将然:谓将要发生之事。(3)顾:犹反。(4)吵:细小。(5)孔子曰等句:引文见《论语·颜渊篇》。听讼:谓审理诉讼。无讼:谓消灭诉讼的事件。(6)秦王:指秦始皇。(7)汤、武:商汤王、周武王。(8)天下:指国家。(9)广裕:众多茂盛。(10)蛮貊(mò)四夷:指称四方兄弟民族。(11)仇雠:仇敌。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1),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2),则堂高;陛亡(无)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3),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4),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无)戮辱。是以黥剿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5),蹴其刍者有罚(6);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7),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励)其节也(8)。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9),而今与众庶同黥劓髯刖笞傌(骂)弃市之法(10),然则堂不亡(无)陛乎?被戮辱者不泰(太)迫乎(11)?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无)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12),二世见当以重法者(13),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1)陛:台阶。(2)廉:堂屋的边侧。(3)陵:乘,登。(4)等列:等级。(5)齿:审计马的年龄。路马:专拉皇帝座车的马。(6)刍:喂马的草料。(7)远:离也。(8)体貌:相待以礼。厉:“硕”本字,磨炼。(9)伯父、伯舅:古代天子称呼诸侯长者,同姓同称伯父,异姓则称伯舅。伯:长也。(10)黥、劓、髠、刖、笞、傌、弃市:皆刑罚名。傌,与“骂”同义。(11)迫:谓威胁天子。(12)望夷之事:指阎乐杀秦二世于望夷宫。(13)当:谓判罚。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1)。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绁)之(2),输之司寇(3),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1)苴(jū):鞋垫。(2)系地(xiè):以长绳捆绑。(3)司寇:陈直说,王念孙校改为“司空”,是也。下文“司寇”亦当改。汉有都司空令、左右司空令,都是管徒隶役作之官;而司寇仅为汉代二岁刑名,未尝设司寇之官。

  豫让事中行之君(1),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怕(2)。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3),必报襄子(4),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5),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钝)亡(无)耻,謑诟亡(无)节(6),廉耻不立,且不自好(7),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8);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萃)于群下也。俱亡(无)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励)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饬)(9)”;坐汗(污)秽yín乱男女亡(无)别者,不曰汗(污)秽,曰“帷薄不修(10)”;坐罢(疲)软不胜任者,不谓罢(疲)软(11),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呵)之域者(12),闻谴何(呵)则白冠牦缨(13),盘水加剑(14),造请室而请罪耳(15),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16),上不使人颈戾而加也(17)。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18),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19),曰:“子大夫自有过耳(20)!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21);婴以廉耻(22),故人矜节行。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23),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24),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25)。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26)。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具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27),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28),可以寄六尺之孤(29)。此厉(励)廉耻行礼谊(义)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30),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1)豫让:春秋末年晋国人,刺客。中行之君:晋国卿大夫荀寅,封于中行。(2)智伯:春秋末年晋国卿大夫,被赵、韩、魏三家所灭。(3)衅面:以漆涂面,毁坏容貌。吞炭:吞炭声音变哑。(4)报:报复,报仇:(5)豫子:对豫让之尊称。(6)謑诟(xǐ):无志气。(7)自好:自爱。(8)挺(shān):窃取,篡夺。(9)簠簋(fǔguǐ):商国时盛食物之器,又盛稻粱,以为祭器。不饬:操守不廉法。(10)惟薄不修,谓行为yín乱。帷:帐幔;薄,帘子,被用以遮隔内外。(11)疲(pí)软:软弱无能。(12)呵:谴责。域:范围。(13)牦缨:以牦毛尾作缨。白冠牦缨:古时出丧时之冠。(14)盘水加剑:古时请罪的一种形式。在盛水的盘子上放一把剑。盘水平,喻君以平法治罪;盘上加剑,表示自己有罪,请求准予自刎。(15)造:往,到。请室:请罪之室。(16)自弛:言自毁容貌,以示认罪。(17)颈戾而加:刀架在脖子上。(18)自裁:自杀。(19)抑抑:揪住头发按着头。(20)子:古时对男子之美称。(21)自喜:自爱。婴:加也。(23)化成俗定:教化成,风俗定。(24)父兄之臣:父兄辈之臣。(25)圄:吴恂云,通“圉”,边陲之义。守圉捍敌之臣:谓守边御敌之臣。(26)比物此志:比类此意。(27)顾行:顾全德行。(28)托不御之柄:谓可托权柄,不必加以制御。(29)六尺之孤:指未成年而父已亡之皇帝。(30)彼:指亡国之道。

  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1),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无)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2)。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至武帝时,稍复入狱,自宁成始(3)。

  (1)免就国:罢官,回封地。(2)讥:规劝。上:指文帝。(3)宁成:景帝、武帝时酷吏。见本书《酷吏传》。

  初,文帝以代王入即位,后分代为两国,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小子胜则梁王矣。后又徙代王武为淮阳王,而太原王参为代王,尽得故地。居数年,梁王胜死,亡(无)子。谊复上疏曰(1):

  (1)疏:即《请封建子弟疏》。

  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1),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为蕃(藩)扞(捍)及皇太子之所恃者(2),唯淮阳、代二国耳。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完则足矣。而淮阳之比大诸侯,仅如黑子之著面(3),适足以饵大国耳(4),不足以有所禁御。方今制在陛下,制国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人主之行异布衣。布衣者,饰(饬)小行,竞小廉,以自托于乡党,人主唯天下安社稷固不(否)耳。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猬毛而起(5),以为不可,故芟去不义诸侯而虚其国(6)。择良日,立诸子洛阳上东门之外(7)。毕以为王(8),而天下安。故大人者,不牵小行(9),以成大功。

  (1)植:立也。(2)藩捍:屏障。(3)黑子:黑痣。(4)饵:谓为所吞食。(5)猬毛:比喻众多。(6)芟去:除去。(7)洛阳上东门:洛阳东面最北的城门。(8)毕:犹尽,全部。(9)牵:拘也。

  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1),而县(悬)属于汉。其吏民繇(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2),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3);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4)。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5),淮阳包陈以南健之江(6),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7)。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8),高拱以成六国之祸(9),难以言智。苟身亡(无)事,畜(蓄)乱宿祸,孰(熟)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10),故使人臣得毕其愚忠。唯陛下财(裁)幸。

  (1)两诸侯:指梁王、淮阳王。(2)自悉而补:《新书·属远篇》作“自悉以补行”。谓自尽其家财,以贴补行旅费用。(3)列城:谓县。东郡:郡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4)睢阳:县名。在今河南商丘县南。(5)新郪((qī):县名。在今安徽太和县北。河:黄河。(6)民:县名。今河南淮阳。揵(jiàn):接也。江:长江。(7)此二世之利:《新书》作此世世之利。吴恂以为“二世”乃“世:”之误倒。(8)颐指如意:以面颊表情示意指使他人,则所欲皆如意。(9)高拱:两手高拱,意谓无所作为。(10)言问:问也。言,犹问。不自造事:谓不自作主张。 (11)裁幸:裁择其言为幸。

  文帝于是从谊计,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1),得大县四十余城;徒城阳王喜为淮南王,抚其民。

  (1)高阳:小邑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时又封淮南厉王四子皆为列侯(1)。谊知上必将复王之也(2),上疏谏曰(3):“窃恐陛下接王淮南诸子(4),曾不与如臣者孰(孰)计之也。淮南王之悖逆亡(无)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5)。此人少壮(6),岂能忘其父哉?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7),大父与伯父、叔父也(8)。白公为乱,非欲取国代主也,发愤快志,剡手以冲仇人之匈(胸)(9),固为俱靡(糜)而已(10)。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11),于策不便。虽割而为四,四子一心也。予之众,积之财,此非有子胥、白公报于广都之中(12),即疑有利(专)诸、荆轲起于两柱之间(13),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14),愿陛下少留计(15)!”

  (1)封淮南厉王四子皆为列侯:指衡山王刘勃、城阳王刘喜、淮南王刘安、庐江王刘赐。(2)复王之:再封其为诸侯王。(3)疏:即《谏立淮南诸子疏》。(4)接:犹接续。即将之意。(5)负谤:意谓承受诽谤汉在杀淮南王刘长之名。(6)少:稍也。壮:长大。(7)白公胜:春秋时楚平王之孙,其父太子建被害,他后来为父报仇,起兵针对其祖父楚平王等。(8)大父:祖父。这里指楚平王。(9)剡(yǎn):削尖,引申为利剑。冲:刺。(10)糜:烂也。 (11)擅仇人:让仇人据有。擅:据有。 (12) 子胥:伍子胥。其父兄被楚平王枉杀,只身逃至吴国,借吴兵以报仇。白公:即白公胜。广都:大都。(13)专诸:春秋时人,受吴国公子光之命刺杀吴王僚。荆轲:战国末年人,受燕太子丹之托行刺秦王政,未遂。两柱之间,指殿堂。(14)假:借也。兵:武器。(15)少留计:稍加考虑。

  梁王胜坠马死(1),谊自伤为傅无状(2),常哭泣,后岁余,亦死(3)。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1)梁王胜坠马死:梁工胜死于文帝十一年(前169)。 (2)自伤:内疚。无状:失职。(3)亦死:贾谊大约死于文帝十二年(前168)。

  后四岁,齐文王薨(1),亡(无)子。文帝思贾生之言(2),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3),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后十年,文帝崩,景帝立,三年而吴、楚、赵与四齐王合从(纵)举兵,西乡(向)京师,梁王扞(捍)之(4),卒破七国。至武帝时,淮南厉王子为王者两国亦反诛(5)。

  (1)齐文王:指齐文王刘则。(2)贾生之言:指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说。(3)淮南王刘喜:刘章之子,原封城阳王,文帝十二年徙封淮南,文帝十六年复迁为城阳王。(4)梁王:指梁孝王刘武。(5)两国:指淮南王国、衡山王国。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1)。

  (1)世其家:言继承其家业。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1),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3)。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尚)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4),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

  (1)刘向:汉代著名学者。附见《楚元王传》。(2)伊、管:伊尹、管仲。(3)功化:功业,教化。(4)五饵三表:贾谊《新书》提出的对付匈奴之策。运用仁、义、信三种策略以为招徕,称“三表”。赐以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殿堂府库奴婢,以及热情接待,使其目、耳、口、腹与心均受诱惑,称“五饵”。



译文



  现在民间贩卖奴婢的人,给奴婢穿上镶了花边的绣花衣和丝鞋,圈在木栅栏内,这些奴婢穿的都是古代皇后的服饰,而且皇后平时不穿,也衹是在祭祀时穿,而现在一般人却用来给婢妾穿了。用白色绉纱做面子,细薄熟绢做衬裹,又镶上花边,更漂亮的还绣上花纹,这是古代帝王的服饰,现在富商大买在宴会上招待客人时,却用来挂在墙壁上。古代这些服饰衹用来侍奉一帝一后,是节制、适宜的。现在一般人的屋壁挂上了皇帝的服饰,下贱的倡优也用皇后的服饰,这样天下财力不枯竭,恐怕是不会有的吧。况且皇帝自己穿的是黑色粗厚的丝织品,而富民的墙壁上披挂着华丽的刺绣;皇后用来镶衣领的花边,一般人的婢妾却用来镶在鞋口上,造就是我所讲的错乱的事。一百个人做衣,不能满足一人穿,要想使天下之人不受冻,怎么可能做到呢?一个人种地收获的粮食,十个人聚集起来吃它,要想使天下之人不挨饿,是不可能做到的。饥饿寒冷关系到人的身体,要想使他们不做奸邪的事,也是不可能的。国家的财力已经枯竭了,盗贼兴起衹是需要时间罢了。然而献计的人却说:“不变动为上策。”社会风气已经到了对长上极不尊敬的地步,简直是没有尊卑等级,简直是冒犯皇上,而献计的人却说: 不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为之深深叹息的,就是这样的事啊。

  商君抛弃礼义,舍弃仁恩,一心一意变法圆强,他的变法主张推行了两年,秦朝的风俗渐渐衰败。所以秦朝人家庭富裕儿子成年了就分家,家庭贫寒儿子成年了就到女方家去成婚。借给父亲农具,就流露出恩赐的脸色;母亲取用一下畚箕和扫帚,立即遭到责骂。儿媳抱着孩子喂奶,与公公一同伸开腿坐着;婆媳之间一不高兴,就顶嘴吵架:他们宠爱儿子贪图利益,不同禽兽的地方没有多少了。然而商君顺应时势一心进取,还可以说是为了挫败六国,统一天下。功成名就了,最终不知道违背了廉耻羞愧的节操,违背了仁义的厚德。推行兼并的办法,成就了进取的事业,却败坏了天下。势力大的压倒势力小的,聪明的欺侮愚笨的,勇猛的威吓胆怯的,强壮的欺凌衰弱的,真是乱到了极点。因此大贤汉高祖刘邦出来扶持天下的危乱,声威震荡四海,恩德遍布天下。过去是秦朝的天下,如今转为汉朝的天下了。但是秦朝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还没有改变。当今社会上人们都竞相追求奢侈豪华,而上面又没有建立制度,这种抛弃礼义,槟弃廉耻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厉害,可以说足每年每月都不一样了。衹注重追逐名利,而不顾行为的好坏,到了今天,严重的发展到杀害自己的父亲兄弟了。盗贼割取皇帝宗庙后室的门帘,拿起汉高祖、汉惠帝两庙的祭器,白天在大都城中抢夺官吏的钱财。作伪的人骗出近十万石粮食,征收六百多万钱财,乘坐官车周游郡国,这真是没有道义到了极点。而大臣衹把不上报公文和期会的中断当作大事。至于社会风俗的败坏,却安然处之不以为怪,无动于衷,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移风易俗,使天下人心归向正道,这些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做到的。平庸的官吏所能干的,衹在于写写公文,收收钱财,不懂得治国的根本。陛下您又不为此忧虑,我私下为陛下惋惜。

  确立君臣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使父子之间有礼可遵,六亲之间有法度可循,这不是上天所为,而是人们设立的。人们设立的制度,不做的事不设立,不建立制度就维护不了人际关系,不维护制度就会破坏人际关系。《管子》说: “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个纲,这四个纲不张,国家就要灭亡。”假使管子是个愚蠢的人那就罢了,假使管子是稍微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的,那么,怎能不为此寒心呢?秦朝舍弃四个纲而不张,所以君臣的等级关系错乱,六亲遭殃被杀,奸邪的人一同起来,万民叛离朝廷,一共十三年,而整个国家成为一片废墟。现今四个纲还没有齐备,所以奸人有机可乘,而人心疑惑不定。哪如在现在确定等级制度的原则,让君是君臣是臣,上下有差别,父子与六亲各得其所,奸人没有机会可乘,而群臣都讲忠信,皇上不疑惑!这样的法度一建立,世世代代得到安宁,而后代就有法可遵循了。假如等级制度的原则没有确定,就像渡江时没有缆绳和船桨一样,到中流遇到风波,必定要翻船。我认为可为之叹息的就是这样的事啊。

  夏朝统治天下,有十多代,而殷商承接它。殷商统治天下,有二十多代,而周朝承接它。周朝统治天下,有三十多代,而秦朝承接它。秦朝统治天下,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性情相差不是很远,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政治清明统治长久,而秦朝没有德政暴虐残酷呢?这当中的原因可以知道。古代的帝王,太子刚生下来,就用礼来教养,让士人背着他,有关的官员整洁身心显示庄重,端正衣冠,到南郊祭天。过宫阙就下车马步行,过宗庙就俯着身小步快走,这是孝子之道。所以在婴孩时教育就已经进行了。过去,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教育他。保,保护他的身体;傅,传授给他道德、行为的道理;师,教育训导:造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三少,都是上大夫级别,叫少保、少傅、少师,这是同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刚懂事,三公、三少就给他讲明孝、仁、礼、义,并引导他去做,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由于这样,都选拔天下行为端正,讲求孝悌,见识广博,有道德学术的人护卫辅助他,让这些人跟太子居住一处,同出同入。所以太子刚生下来见到的是正事,听到的是正言,推行的是正道,左右前后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习惯于同品行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不端正,如同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讲齐国话;习惯于同品行不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端正,如同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讲楚国话。所以选择天子的嗜好,必须先使他接受教育,然后才能去试行。选择天子的爱好,必须先使他有了习惯,然后才能去做。孔子说: “小时养成的习惯好像是自然的天性。”等到太子稍稍长大,知道女色,就让他进入学校学习。学,就是朝廷裹的学馆。 《学礼》说:“帝入东学,懂得尊敬亲属,重视仁爱,于是亲、疏有了序别而恩德都能施加到了;帝入南学,懂得尊敬老年人,注重信义,于是长幼有了区别而民众互相不欺骗;帝入西学,懂得尊敬贤良,注重道德,于是圣贤聪明的人得到任用而有功之人不被遗漏;帝入北学,懂得尊敬有地位的人,崇尚爵禄,于是贵贱之分有了等级而卑下的人不超越自己的身份;帝入太学,从师请教治国的道理,回来练习并接受太傅的考核,太傅惩罚他不合标准的地方,而改正不足之处,于是,德行和智慧增长了,治国的办法也学到了。这五学在上面学成了,那么百官和平民在下面就会受感化而和睦相处了。”等到太子加冠成年,免去太保、太傅的管束,就有记载过失的官员,用减膳食的办法进行规劝的官员,还竖起旌旗招引人们进善言,在路旁竖起木牌记载过失,在官府门口设进谏时敲的鼓。瞽史用诗来规劝,乐工朗诵进谏的文章来规劝,大夫进献计谋,士传诵民间警语。智慧和学习一起增长,所以做事就能切合准则;教化和思想一起形成,所以行为合乎道理就像出自本性一样。夏商周三代之礼:春天的早上去祭曰,秋天的傍晚去祭月,以此表示敬重天地;春秋入学的时候,请国老上座,太子捧着肉酱亲自送给他,以此表示孝敬长老;乘车出行,速度快慢要适合车上的铃声,走路时,慢步要合乎《采齐》的节奏,快步要合乎《肆夏》的节拍,以此表明懂得礼节;对于禽兽,活的时候见过它,听见过它的叫声,死了以后就不吃它的肉,所以要远庖厨,以此加深恩惠,而且表明有仁爱之心。

  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统治长久,是因为他们辅助太子有这些办法。到了秦朝就不是这样。他们的社会风气本来就不是讲究谦让,他们崇尚的是揭发人家阴私;他们本来就不是讲究礼义,他们崇尚的是刑罚。使趟高辅助秦二世,教他的是刑戮之法,所练习的不是杀人割鼻子,就是减门三族。所以秦二世今天登上皇帝位而明天就杀人,把忠心进谏的话说成是诽谤,深远的计谋当成妖言,把杀人看作是割草一样。难道衹是秦二世的性恶吗?那是由于教育他的东西不合理的缘故。

  俗语说:“不熟悉做官的事,看看以前官吏做过的事。”又说: “前面的车颠覆了,后面的车作好戒备。”夏商周三代的统治之所以长久,看过去的事就可知道了;然而不能依从的,是不效法圣贤的聪明。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有痕迹留下可以看出;然而如果不避免,后面的车又将倾覆了。存与亡的变化,治与乱的关键,其要旨就在造裹了。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太子治国能力的强弱,在于早期开导教育,与选拔辅助护卫太子的左右人。在思想还没有放开时就先开始教育,那么教化就容易成功;领悟治国道理和知识道义的要旨,则是教育的力量了。至于习惯的养成,则是左右的任务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生下时声音相同,嗜好欲望也没有什么差异,等长大养成习惯了,他们之间的语言经过多次翻译也不能相通,行为习惯有到死也不能互相改变的,那是教育和习惯造成的结果。所以我说选好左右辅佐的人和进行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得当而且左右的人品行端正,那么太子就正派丁,太子正派了,天下也就安定了。 《尚书》说:“天子一人有庆幸的事,亿万民众依赖他得好处。”这是当前急于办的事。

  大凡人的智慧,能见到的已经是这样,不能见到的也想这样。礼是用在禁止人们的行为将要发生之前,而法律是用在行为已经发生之后,所以法律的功能容易看到,而礼的功效却难知晓。假如庆赏用来劝善,刑罚用来惩恶,先工执掌这样的政权,会坚硬如同金石,推行这样的命令,会得到长久信从,掌握这种方法的人,像天地一样无私,难道还不使用吗?然而说礼之于礼,重要的是杜绝坏事在没有发生以前,而教育放在细微的地方,使老百姓一天天接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不知道。孔子说: “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使诉讼事件消灭才好!”为国君谋划的人,不如先审定要选择和弃置的东西;取舍的标准定于朝廷,而安危的开始应验在社会上。平安不是一天能够平安的,危险也不是一天就危险了的,都是积蓄以后才逐渐发生的,不可不仔细考察。国君所积蓄的,在取舍方面。用礼义来治理国家的人,积蓄的是礼义;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的,积蓄的是刑罚。刑罚多而老百姓就要埋怨反抗,礼义多而老百姓就会和睦相亲。所以国君希望老百姓从善的想法相同,而使老百姓行善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人教导他们德行,有人用法令来逼迫他们。用德行教导他们的,德行被推广而民众和气快乐;用法令来威逼他们的,法令到了极点而民众的风气哀怨。哀乐之感,便是祸福的应证。秦王想尊崇宗庙而安定子孙的想法,与商汤、周武王相同,然而商汤、周武王扩大了他们的德行,六七百年而不失败,秦王治理天下,十多年就大败了。这没有别的缘故,商汤、周武王确定取舍审慎而秦王确定取舍不审慎。天下,是重要的工具。现在人们把器物放在安稳的地方就安稳,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天下的情况与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在于天子怎么放置它。商汤周武王把天下放于仁、义、礼、乐的位置,而恩德广被四方,禽兽、草木茂盛,恩德加于蛮貊四夷,接连子孙几十代,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王把天下放在法令刑罚的位置,恩德一点没有,而埋怨仇恨遍布社会,平民百姓憎恨他如仇敌,祸害差一点临身,后来子孙诛死断绝,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这不是很明显的效验吗!有人说:“听人说话,一定要看他的行动,这样他就不敢胡说八道了。”今天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国君为何不援引商、周、秦朝的事来让他们看呢?

  国君的高贵譬如殿堂,群臣譬如台阶,百姓譬如地。所以台阶在九级以上,地基离地面远,那么殿堂就高;台阶没有级,离地面近,殿堂就低下。高的难以攀登,低的易于跨上,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古代圣王制定等级,朝廷有公、卿、大夫、士,地方封国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大小官吏,一直排到平民,等级分明,而天子的地位在最上面,所以他的尊贵是至高无上的。里巷流行的谚语说:“要投掷东西打老鼠却又顾忌损坏器物。”这是很好的比喻。因为老鼠距离器物近,人们尚且害怕损坏器物而不敢打,何况显贵之臣距主上太近了呢!用廉耻节礼治理君子,所以有赐死而没有杀戮侮辱。因此,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的罪行不加到大夫头上,因为他们离主上不远啊。礼规定不能计算拉国君坐的车的马的年龄,踢踩马的草料要受惩罚;看到国君的案桌拐杖就肃立,遇到国君的车马就去到低处,进入正门就小步快走;国君的宠臣即使有人有了过错,杀戮的罪行不加在他身上,这样做是为了尊敬国君。这是为了使皇上预先避开对他不尊敬的事情,而用礼貌来鼓励大臣保持节操。今天自王侯三公这些贵人起,都是天子所要敬重以礼相待的人,就是古代的天子称作伯父、伯舅的人,而对他们与民众同样施用各种刑罚,那么殿堂不是失去台阶了吗?被杀戮侮辱的人不是太迫近天子吗?廉耻不被推行,大臣岂不就会掌握过重的权力,大官不就会有囚徒的无耻之心了吗?望夷宫这件事,秦二世被判处重刑,这是投鼠而不忌器造成的。

  我听说,鞋子即使很新也不能放到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也不能用来垫鞋。曾经处在被尊宠地位的人,天子对他以礼相待,官吏民众曾对他表示过敬畏。今天有了过错,皇帝下令废黜爵位可以,罢除官职可以,赐他死可以,灭了他的家族可以;至于把他捆绑起来,牵着押送给司寇,编在徒官的管辖之下,让司寇小吏咒骂和鞭打他,这恐怕是不能让一般民众看到的吧!卑贱的人熟知被尊宠的人一旦有了过错,我也可以同样对待他,遣不是教习天下的办法,也不符合尊尊贵贵的教化。天子曾经敬重过,民众曾经尊崇过,让他死了就死了,卑贱人怎么可以这样折磨侮辱他呢!

  豫让事奉中行氏之君,在智伯攻灭中行氏之后,转而事奉智伯。等到趟襄子灭掉智伯,豫让就毁坏容貌,吞炭使声音嘶哑,一定要报复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多次没有成功。有人问豫子,豫子回答说: “中行氏像对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我也像一般人那样事奉他;智伯像国士一样待我,我就像国士一样报答他。”所以同一个豫让,起初背叛自己的主人去事奉他的仇敌,行为像猪狗,后来又持节尽忠,行为像烈士,这是主上使他这样的。所以国君对待他的大臣如同对待犬马,他们就甘愿做犬马。如果对待他们如同对待犯人,他们就甘愿做犯人。顽固愚笨无耻,胸无大志没有节操,没有廉耻之心,并且不自爱,马马虎虎就可以了,所以他们见利便向往,见利便争夺。遇到主上失利,就乘机篡权;遇到主上有了患难,就衹顾自己苟且偷生,袖手旁观;有利于自己的,就欺诈出卖主人而从中谋利。这样对主上有什么好处呢?群臣众多,而主上衹有一人,主上委托的财器职业等权力都集中在群臣之手。全都无耻,全都胡作非为,主上就最担心了。所以古人说: “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这样做是为了勉励宠臣守节。古代有大臣因为不廉洁之罪要被废黜的,不说不廉洁,说“篮簋不整洁”;因为淫乱肮脏男女无别的,不说肮脏,说“帷薄不修”;因为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官职的,不说软弱无能,说“下官不职”。所以对有地位的大臣定罪时,不仅不以斥责的口吻正面宣布他的罪行,还迁就地为他隐讳。所以那些处于应被大声谴责呵斥的地位的人,听到谴责呵斥就穿上丧服,盘水加剑,到请罪的房间去请罪,皇上不叫人捆绑起来牵着走。犯有中等罪行的人,听到命令便白毁容仪认罪,皇上不使人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犯有大罪的人,听到命令便朝北跪拜认罪,跪下自杀,皇上不派人揪住他的头发往下按把他处死,说:“你大夫是自己有罪啊!我待你是有礼的。”对待他有礼,所以群臣自爱;以廉耻待人,所以人们就注重节操和德行。皇上设立廉耻礼义来对待他的臣子,而臣子不以节操和德行报答他的主上,那他就不是人啊。所以教化成、风俗定,那么作为臣子的人,就会想到主上便忘了自己,想到国家便忘了自己的家庭,想到公事便忘了私事,见利不随便谋取,见害不苟且逃避,衹按照道义办事。皇上施行教化,所以父兄之臣忠诚于祖业而死,制定和推行法度的大臣忠诚于国家而死,辅助保护君主的大臣忠诚于君主而死,守边御敌的大臣忠诚于城郭疆界而死。所以说圣人拥有金城,就是用金城这样的物来比喻众臣的这种意志的。他尚且为我而死,所以我必须与他共生死;他尚且为我而亡,所以我必须与他共存亡;他将为我去冒危险,所以我必须与他一起平安。顾全德行而忘记利益,守住节操而主持正义,所以可以托付给他不加约束的大权,可以寄养未成年而父已死的皇帝。这是勉励廉耻推行礼义所应该达到的,主上何必要失去这些呢!这些事不做,反而长久地顾及不该做的事,所以我说可以为之叹息的就是这些事啊。

  这时丞相绛侯周勃免职回到封国,有人告发周勃谋反,把周勃捆绑押解到长安下狱治罪,结果没有反事,又恢复了他的爵位,所以买谊用周勃的事来规劝汉文帝处罚大臣要慎重。汉文帝深深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对待臣下有了分寸。这以后大臣犯了罪,都自杀,没有处以死刑的。到了漠武帝时,从宁成开始,才逐渐有大臣犯罪入狱的。

  起初,汉文帝以代王的身份即皇帝位。后来把代国分为两国,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小儿子刘胜为梁王。后来又调代王刘武为淮阳王,而太原王刘参做代王,得到原先代王的全部封地。过了几年,梁王刘胜死了,没有儿子。贾谊又上疏说:陛下如果不订立制度,如今的形势,祇不过是一二世罢了,诸侯王国尚且没有管束,势力建起并逐步强大,汉王朝的法令就得不到推行了。陛下用来保持自己和皇太子所依赖的,衹不过是淮阳和代两国罢了。代国北面靠近匈奴,与强敌为邻,能够保全自己就差不多了。而淮阳同大诸侯相比,仅仅如同小小的黑痣长在脸上,衹适合被大国所吞食,而不足以抵御大国。现在制度在于陛下制定,编制诸侯国而让自己的儿子适合作大国的食饵,难道可以说是工于心计吗!主上行为与平民百姓不同。平民百姓,注重小德行,讲究小廉洁,以此托付于乡里,主上注重的是统一天下,安定社会。高皇帝瓜分天下给有功之臣做诸侯王,反对的人如同猬毛一样起来,认为不可以,所以除去不义的诸侯而空着他的国家。选择良辰吉曰,在洛阳上束门外立他的几个儿子,全都做了诸侯王,这样天下安定了。所以干大事的人,不被小的行动所牵累,最后成就大功业。现在淮南这个诸侯国跨越的土地,远的有达到几千里的,超过梁和淮阳两个诸侯, 而作为县属汉王朝统辖。淮南的官吏和老百姓因为徭役往来长安的人,拿出全部家财添补衣服,但半路上衣服就破了,钱大多用在这项费用的开支上,他们苦于隶属于汉而非常想得一个诸侯王,逃跑而归附于诸侯的已经不少了。这种形势不能让它长久。我有一个愚笨的计谋,希望拿出淮南之地加给淮阳,而在立了梁王以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县和束郡加给梁国;不行的话,可调代王建都睢阳。梁国的土地从新郭起向北靠近黄河,淮阳取陈国以南土地接着长江,这样,大诸侯国有野心的,也会吓破胆而不敢图谋。梁国足以防御齐国、趟国,淮阳足以抵挡吴国、楚国。陛下可高枕而卧,没有崤山以东的忧患了,这是两代人的利益啊。当今国家安定,正好遇上诸侯都年少,几年以后,陛下将看到危机了。秦朝日夜苦心积虑消除六国的祸患,现在陛下以权力控制天下,衹用面颊表情示意人,想要达到的就能如意,如果陛下高拱两手酿成六国的祸患,就难以说聪明不聪明。苟全自身没有滋事,蓄留祸乱,仔细看看而不决定,万年之后,传给老母弱子,将使他们不得安宁,不可以说是仁爱。我听说圣主要说话时,先问臣子而不自己先说。因此使臣子们能够尽表愚忠。希望陛下裁纳我的话。

  汉文帝于是采纳了买谊的计策,就调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梁国北面以泰山为界,西面到达高阳,得大县四十多个;调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安抚他的老百姓。

  当时,又封淮南厉王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当列侯。贾谊知道皇上一定要恢复诸侯王的爵位,上疏进谏说:“我私下担心陛下将要封淮南厉王的几个儿子为王,这是没有同臣下仔细计议过啊。淮南王反叛作乱,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行?陛下幸而宽大放逐他,他自杀而死,天下谁认为他死得不应该呢?今天重用罪人的儿子,恰好辜负了天下人对厉王的谴责!厉王的儿子稍稍长大,难道能忘了他父亲的仇恨吗?白公胜为父报仇,就是针对祖父和伯父、叔父的。白公胜发动政变,不是夺权篡位,而是发泄心中的愤恨之气,手持尖刀刺向仇人胸膛,本来要和仇人同归于尽。淮南地方虽小,黥布曾经利用它反汉,汉朝能够存在真是太幸运了。让仇人据有足以危及汉朝的资本,是失策的。虽然把厉王的四个儿子分割开来,但他们为父报仇的想法是一个。给他们很多民众,使他们积累很多财产,这样做,如果不是像伍子胥、白公那样在都城公开起兵报仇,就会有专诸、荆轲这样的暗杀行刺,造就是所谓的把武器借给盗贼,给老虎添了翅膀啊。希望陛下稍微考虑一下!”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后来的四年,齐文王死了,没有儿子。汉文帝想起贾谊的话,于是把齐国分成六个小国,分别立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为王;又调淮南王刘喜到城阳,把淮南分成三个小国,分别立厉王的

  个儿子为王。以后十年,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景帝三年,吴、楚、赵与四个齐王联合起兵反叛,向西直逼漠京城长安,梁孝王刘武保卫长安,最后打败七国。到汉武帝时,淮南厉王的儿子做了王的也有两国谋反而被诛灭。

  汉武帝即位,任买谊的孙子二人为郡太守。其中买嘉最好学,继承书香门第。

  赞曰:刘向称“买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假如当时他的主张得以实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但他被庸臣陷害,实在让人痛心”。回过头去看看汉文帝沉静无为,身体力行来移风易俗,贾谊所陈述的主张被略微施行了。等到想改定制度,因为汉是土德,就崇尚黄色,官印的数字使用“五”,等到想试着拥有属国,就施用贾谊的“五饵”、“三表”来紧紧拴住单于,他的办法因此取得了效果。贾谊英年早逝,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不是没有机遇。他的著述共五十八篇,摘取其中切于时事的内容写在他的传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五百三十四◎谏诤部·直谏
059汉书卷48 贾谊传第十八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三
群书治要 卷十六
●卷第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