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中古文学概述
印度的中古是指从孔雀帝国的衰亡到沦为殖民地的时期,包括古典时期和穆斯林时期。古典时期是印度文学的黄金时代——古典梵语文学时期,而穆斯林时期的文学基本上和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相应,分为各地俗语文学时期和伊斯兰印度化的虔信文学时期。
  
  历史文化背景
  
  阿育王的“法征服”没有让他的帝国万世荣光。他死后孔雀王朝迅速衰落,篡夺并继承它的婆罗门教的巽伽王朝只是偏安一隅的小邦,印度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北印度随之大半并入中亚的贵霜帝国。贵霜人是从中国甘肃迁到中亚的大月氏的一支,深受被征服的大夏(Bactria)希腊文化影响。一世纪后半叶,贵霜在迦腻色迦大帝时达到极盛,随后逐步瓦解。贵霜人统治印度时间不长,但颇有建树,在其治下,希腊与东方文化交融的犍陀罗(Gandhāra)艺术全盛不衰,而著名的秣菟罗(Mathūla,马土腊)艺术也在此时达到圆熟。迦腻色迦曾大力支持佛教,传说就是他召了佛教的第四次结集,著名的梵语佛教诗人笈多王朝在四世纪兴起,逐渐形成一个包括北印度和中印度大部的帝国。这是印度文化史上的盛世,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梵语文学大师迦梨陀娑便是笈多王朝超日王的宫廷“九宝”之一。东晋求法僧法显曾在这个时期到印度求法,其《佛国记》记载了那时印度大地上的盛状。
  
  然而五世纪中叶时白匈奴(嚈哒)横扫中亚和北印,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笈多王朝之后残喘至六世纪中叶而土崩瓦解,印度再度陷入地方割据,军阀混战中。七世纪定都曲女城的戒日王一度短暂统一北印度,他奖掖文学,本人也是优秀的梵语诗人和剧作家,唐僧玄奘曾是他的座上宾。这是古典梵语文学最后的繁荣,随后梵语文学就走上了浮华雕琢的衰朽之路。
  
  不久,新皈依的中亚穆斯林势力开始频频入侵印度,最后在十二世纪,说波斯语的阿富汗廓尔王朝征服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印度文学的黄金时代遂告终结。
  
  古典时期是印度文化以佛教为载体迅速向外传播的大时代,佛教在这个时代达到了极盛,思想和文学空前繁荣,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由于传教地区文化的差异和僧团内部分歧等原因,佛教在第三次结集时分成大众、上座两部,随后又继续分裂为不少于十八部的部派佛教,此后,又在北方逐渐成立了一个生命力极强、面貌崭新的新派别——大乘(Mahāyāna),而大乘佛教将原有其他教派称为“小乘”,它将舍己济世、救苦救难的立场推向极致,推崇僧团之外在家圣徒菩萨(Bodhisattva)。在思想层面,它不强调个体解脱,以普度众生的救世为终极目标,不仅主张无我,而且进一步“法我两空”,而且强调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众信仰层面,却不仅开始神化释迦牟尼佛,而且崇拜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乃至护法。
  
  大概是出于对信众和供养者的需要,大乘佛教把众多的印度神祗如梵天、帝释天(因陀罗)、大自在天(湿婆)乃至韦陀(《吠陀》的人格化)等收编为佛教保护者——护法。这种兼容并蓄的气魄开阔了佛教的视野,无穷拓展了佛教的想象空间和有教无类的教化可能性,但也助长了底层信众换汤不换药的神力崇拜,任其无知于佛教本质的觉醒解脱之法,为后来佛教被印度教吸收瓦解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大乘佛教顺应时代,开始大规模编写梵语(佛教混合梵语)经典,今天所存的大乘经典“原本”基本上都是梵语写本。
  
  早期的佛教造像只是用佛塔、菩提树、法轮等象征佛陀,但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留在中亚的希腊移民成为佛教徒,希腊文化进入佛教,西北犍陀罗地区出现以希腊太阳神阿波罗为蓝本的佛陀造像,逐渐开启了佛像艺术的洋洋大观,同时对佛像的礼拜大行于世,造像礼佛、香华供养成为重要的事功,这是极端反对偶像崇拜的穆斯林打击佛教的重要原因。
  
  三到六世纪是大乘佛教达到鼎盛,在中亚、中国乃至日本和朝鲜广为流传。小乘佛教同时也在继续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和向东南亚等地传播,佛教成为国际信仰。但在印度本土,随着其自身的密教化,佛教在印度教的同化瓦解、白匈奴和伊斯兰教的扫荡等多重打击下消亡。
  
  大乘佛教带来文学的空前繁荣,宣教的需要让大乘佛经充满修辞和情节的文学性。无穷拓展的想象空间让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卓尔不群。印度故事的种子通过佛经的流行渗透到佛教所及的异类文化氛围里,在那里发芽结果。结合着经典与石窟壁画、经本画等绘画形式的宗教说唱(变文等)以某种史诗和游吟的形式广为流传,深深影响着各民族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催生了无数新的文学形式,如在中国文化圈内,它就深深影响了如弹词、评书、传奇、章回小说等文学类型。
  
  耆那教被认为是和佛教同时代产生,同属沙门思潮的宗教。它基本上没有离开印度本土,但却得以保存到今天。出生于吠舍离的创立者尼乾子(NigganthaNātaputta)被称为大雄(Mahāvira),有着释迦牟尼相似的经历。和佛教的“中道”相比,耆那教更要求彻底的戒杀、严格素食和苦行。它的宗教故事、组织结构乃至文学艺术等和佛教的相似性令人感到某种模糊而可疑的历史踪迹。按耆那教的说法,公元前四世纪末,许多耆那教徒移居印度西南躲饥荒,留在摩揭陀国华氏城的举行结集,编定十二“支”(āgma,阿笈摩,阿含),但为后来自西南返乡的教徒以枝节问题而否认,留居者穿白衣,为“白衣派”,而移居者称坚持大雄传统,裸体(以天为衣),为“天衣派”。白衣派在五六世纪时受到南印度君主支持,在伐腊毗第二次结集。耆那教非经典作品用俗语和梵语,以叙事文学最为杰出,大量故事和传说见于经典注疏,也有独立成篇的,有的发展成长篇传奇。
  
  在这个时代的后期,作为佛教“外道”的婆罗门教出于和佛教抗衡的需要,借着达罗毗荼土著人民恢复其原有崇拜体系的强烈愿望,也逐渐由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的古朴吠陀和诸神信仰转变为一种宗教社会组织。它从佛教吸取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养分,和佛教分庭抗礼,逐渐演变成今天通称的印度教。来自印度半岛西南部科拉拉邦的婆罗门商竭罗是印度教兴起和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关键人物,他充分利用佛教大乘空宗的理论,学习佛教建立僧团和寺庙,宣扬梵我合一的思想,打击佛教势力,为印度教作为一个成熟有组织的宗教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奘在印度时,就曾在恒河上游目睹过印度教“复兴”的景象。
  
  印度教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作为创造、保护和毁灭三大主神加以崇拜,并编撰了大量用于宣教的宗教圣书,叫做《往世书》,形成以吠陀为神圣的正理、胜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和吠檀多六派正统思想体系。印度教在发展中又依地方和潜在的种族传统分为毗湿奴、湿婆和性力(?akti)三大崇拜体系。后来随着佛教的衰落,承继了“正统”的印度教里文学大师辈出,杰作如云。
  
  古典梵语文学
  
  西方学者所规定的古典梵语文学的“古典”,和希腊古典的“古典”不能简单对应。此时,印度文学的开创时期已经过去,接下来的是一个纯熟、取用和“庄严”——装饰和修辞的时代,正如唐宋之于先秦,是一个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时代。毕竟,传统的大海资源太丰富了,而人的创新需求是有限的。
  
  古典梵语从上古梵语经典里取材发挥,铸造了一个辉煌的诗歌、戏剧、故事、神话和诗学的王国,梵语作者对韵律的喜爱使其散文体作品较少,散文形式的小说在文体上类似中国的骈俪的赋,被认为是无韵诗,甚至当时的诗学作品也用诗体。非文学性著作虽用散文,但也包含诗体的偈颂。只有以注疏形式出现的论文采用了说理的散文形式。
  
  这个时期部头最大的梵文作品无疑是诸种百科全书式的神话故事集《往世书》,分别在吠陀经典和大史诗里抽取相关材料,整编、填充、夸张之后更加详尽地描述大神们的世系和种种神话传说。
  
  古典梵语的诗歌和戏剧是世界古典文学里的高峰。传世的作品没有为我们理清他们发展的脉络,大约不晚于公元初期的戏剧理论巨著《舞论》表明当时音乐、舞蹈、戏剧、诗歌艺术都已经颇为成熟。现存的“早期作品”已经是形式和内容都很完备的作品里。而且,佛教早期经典和雕刻等作品也可以证明印度在公元前曾有极其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因书写材料和重口头轻书写等原因它们在时间里销声匿迹了。
  
  被称为印度小说的东西是简单对应西方标准的结果,它们也是脱胎于史诗创作,只是韵律和赞颂的分量上和大诗不同,其他一切修辞手段都是一脉相承的,本是无韵大诗或者散文体叙事诗,它们对修辞的强调以及充满诗意的描述让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在看小说。最大诗和小说之间有种韵散杂糅的文体叫做“占布”(Campū),其起源应该是受到流行一时的大乘佛教文学的影响,其作者里很多是耆那教徒,大都是平庸之作,文体上非常接近古典梵语小说。古典梵语时期的长篇小说较少,现存小说里最杰出的是苏般度的《仙赐传》、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戒日王传》以及檀丁的《十王子传》。多数小说都有浓郁的流浪气息,精神气质直接传自史诗和大诗,它们广泛地吸取民间故事的养分,气质却不同于短篇的故事文学。檀丁(Da??in)的《十王子传》(Da?akumāracarīta)是所有小说里最接近故事文学的,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模式。
  
  故事文学依然是古典梵语文学中的重镇,它们是吠陀文献和大史诗中的传说故事以及巴利语文学中的佛本生故事的继承者,其中有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等,它们与佛教梵语经典里有譬喻故事集对东西方故事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典梵语文学理论除《舞论》以外,还有传统称为“庄严论”的一类书籍。较早的是檀丁的《诗镜》,曾被译成藏文,对藏语文学影响很大。以后的重要著作有倡导“韵”的理论的《韵光》。为它作注并多有阐发的新护对后世文艺理论影响很大。耆那教徒雪月的《诗教》、罗摩月的《舞镜》也十分重要。
  
  大约在12世纪胜天的《牛护之歌》的最后闪亮之后,古典梵语文学变淡出了印度文学舞台。不过梵语创作并没有断绝,14世纪尚有综合性的文学理论书《文镜》,17世纪还有一些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出现,但再也不是文学主流。梵语作为雅语,其经典还是持续不断地在传统知识分子和宗教活动中被诵读着,而且,就像古汉语一样,它的文学创作也在传统知识分子中间持续着,但其读者也仅限于作者的同类人群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典梵语时期,除了往世书作品是明确的集体创作外,主流是自觉的个人创作。虽然文学作品依然还是以声音为中心,用来诵读,但这些独立创作、非宗教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以神的语言自居。有记载那时候的诗人随身带的物件里面就有笔和墨汁盒。诗人们开始写下诗歌。这应该是印度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折。
  
  俗语和方言文学
  
  印度半岛从中古早期开始成为北印度雅利安宗教文化的新大陆,北方影响深重。但文化的抵抗要比宗教来得坚决,它可以渗透在宗教接受中间。在古典梵语文学时期,泰米尔文学里出现了相对于桑伽姆文学的所谓“上十八部”和“下十八部”文学,其中格言诗集《古拉尔箴言》最为著名;而耆那教的《脚镯记》和佛教的《玛尼梅格莱》两部泰米尔语史诗,开了泰米尔民族的史诗先河。
  
  中亚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彻底扭转了印度主流文学的方向。随着读者群的梵语接受水平的一落千丈,梵语文学的统治地位一去不返。古典的衰落迎来大众文化的盛世。深入大众的印度教使各地雅利安系俗语方言的文学得到空前解放。这些方言文学承继着梵语文学的余绪,多少都带有一些故事新编的味道。两大史诗和以《薄伽梵往世书》为主的许多往世书和迦梨陀娑等文学大匠的作品都被转写成各种方言,尤其是两大史诗和《薄伽梵往世书》被一再加工改作,而从其中情节、故事和神话传说取材的作品不计其数,即使文学形式也基本一致。
  
  这个时期的印度虽然内部冲突激烈,政治割据,但却内部交流深入、起落同步,前所未有地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共同体。佛教是最早波及整个印度的宗教思想运动,印度教由于与其斗争而坐享其国内陆盘,让随之跟进的伊斯兰教省去很多麻烦,几乎形成全国范围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单纯对抗,因此,伊斯兰教及其苏菲思想的传播也是全印度性的,作为统治者的宗教而影响广泛深入。
  
  各地方言文学一般以大约从十到十五世纪,即德里苏丹国时期为其早期方言文学时期,而十六到十九世纪的莫卧儿帝国时期为虔信文学时期。此后,十八世纪印度开始沦为殖民地,到十九世纪中叶印度并入英帝国,印度在“现代性”的笼罩下进入了近现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较文学史||中古印度文学综述(上)
什么是“吠陀文化”?看印度历史一个灿烂时代的诞生和失落
05黄金时代(前184-647年)
古印度往世书
印度史09 | 刘建:笈多王朝:古代印度的黄金时代
印度的大神叫湿婆,为什么要翻译成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