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的特征及经典阅读的方法
汤凌云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在一个人文理想与价值信仰缺失的时代,讨论经典阅读,其意义不言而喻。
  
  什么是经典?怎样才算经典?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不需任何解释,其实却是隐藏着重重疑虑。在我看来,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形态。可将经典的特征概括为三。
  
  一是历史性。经典首先是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概念,经典的历史性反映出它背后的话语权支持。哪些文化形态能成为经典,哪些则不能成为经典?这个标准最终是由特定时代的人来确定的。人生活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之中,他的文化行为必然深受当时历史情境的制约,人对经典的规定和评判也必定受到特定时代文化状况的影响,这是经典历史性的题中之义。常听说学界对于经典标准的有种种讨论,也发现不同时代对同一文化形态是否属于经典经常产生不同的看法,这都表明没有万古不变的永恒经典。从经典的历史性来说,它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在这种流动性的背后,不可忽视经典评判者本身的话语权因素。经典是如何生成的?一般说来,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可能册封在他看来符合经典的东西,也就意味着,在部分经典确立的同时,也就有意或无意遮蔽了那些与之不符的东西。任何经典的生成都不是固定的,经典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话语权的变迁史。
  
  二是个体性。这里所说的经典的个体性包括两个方面:从经典的确定与传播的角度看,它与特定的文化圈(如国度、民族、地域等)密不可分;从经典的阅读与接受看,它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第一个方面较为宏观,略去不谈,这里仅说明第二个方面。经典的世界向谁真正敞亮?或者说,怎样才算是经典阅读?对此,很难做出统一回答,但有一条要注意,经典阅读不是说经典读得越多越好,也不能以你从事或喜好的那个学科的经典来衡量别人的经典阅读状况。经典阅读与个人的阅历、性情、经验、气质、涵养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经典又是一个因而而异的概念。假如我是个文学青年,喜欢读鲁迅(或莎士比亚),且能背诵这些作家的某些篇章,就以此衡量周围的朋友们:你们连鲁迅(或莎士比亚)都没有读,真是不配谈经典!这是傲慢的偏见,是以己度人,强人就己,断然没有真正领会经典的精神。
  
  三是学科性。俗话说,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严格地说,不同学科对经典的理解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人文科学的经典不同于社会科学,更不同于自然科学。所以,对于如何阅读经典,一定要尊重不同学科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你每次只会背那么几句唐诗,几首宋词,或满口诗云子曰,或言之必称古希腊,纵然表明你还算是个文化人,但难以确证你在经典阅读方面真有深厚的造诣。识其真相者,不是怀疑你在附庸风雅,故弄玄虚,就可能是走火入魔,坐井不出。世界太丰富,经典太多样,要想再成为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式的全才,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太不容易了。经典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能局限于文学、历史或国学领域,也不能局限于文本,更不限于纸质文本,它还指向经典的图片、影像,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总之,经典形态众多,不拘一格,千万不可坐井观天。别人熟知的经典,你也许从没有读过,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常听到某某笑话别人:你连这部经典也不知道,真是妄为大学生了?其实,在这个学科领域越来越细化的时代,不要期望别人太高,而要求自己太低。再说,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能证明你有多高明。更为切实的做法是,注意学科之间的交融,文理互补,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触类旁通,不断丰富自身的阅读面,提升经典阅读的境界。与其仅仅停留于知道一些经典的皮毛,不如下大决心熟读某部或某一学科的经典。
  
  经典阅读既包括一般读者的阅读,也包括专业人员的阅读。对于前者来说,经典阅读可以看做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生活方式,作为抵制低俗阅读、消遣时光的文化行为。对于后者而言,经典阅读必然具有更高的要求,更特殊的规定,也有特别的方法。这里简介三点。
  
  一是带着问题阅读经典。从自己关注或正在研究的理论问题出发,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阅读(甚至是反复重读)经典。既然称之为经典,其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必定极为丰富、深邃,倘若阅读时没有问题意识,阅读的目的性不强,随心所欲,无所事事,即使再好的经典,也难以成为你研究的理论支持。对于研究性的阅读来说,不少人虽用力颇勤,却事倍功半,不得要领。
  
  二是以质疑的态度阅读经典。胡适说:"大胆地怀疑,小心地求证。"这句话对于经典阅读也很有启发。怀疑是学术创新的前提,没有怀疑,知识生产就会停滞不前,重蹈覆辙,举步不前。冯友兰认为,讲哲学有两种方法,这就是"照着讲"和"接着讲"。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偏废,但第二种方法更富原创价值。我想强调的是,"接着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种很好的经典阅读方法,它重视经典和传统,又能面向当下和现实,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创新态度,这是在质疑经典(包括经典论著、学者、学统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文化意识。否则,经典阅读只会促生更多的遗老遗少,或食洋不化的假洋鬼子,或抱残守缺的文化僵尸。
  
  三是阅读要融会贯通,出之己意。经典阅读,更要善于思考,融会贯通,这也是常理。初读某些经典,可能会遇到字词方面的理解困难,扫清字词阅读障碍是基本工作,但高明的阅读不能就此止步。在经典阅读过程中,应该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做到古今汇通,中外交织。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章程书后》中说得好:"异日发明光大我国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证之以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方东美、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他们讲哲学,传承中华文化,无不悉心辨析,阐发入微,中西参照,融会三教,最终自成一家之言。他们都非常熟悉这自古以来思想文化创新的不二法门。经典阅读,贵在吸收经典中蕴含的精神之光,并从中领悟出某些独特的生命和存在的智慧。中国古代艺术家重视师法传统,但他们更强调"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就是指向领会经典的精神,而不是钻入字词章句的牢笼而不能自拔。经典怎样才能常读常新?必须以现代人的人文意识观照之,又必须运之以己意。这不是要你标新立异、挖空心思去讨好广大观众,不像某些学术明星那样包装自我,"穿越"经典,糊弄大众。这与其称经典阅读,不如说是现代传媒与商业文化共同合谋而对经典阅读的炒作性曲解。
  
  总之,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经典阅读的必要性无须多言,关键是我们如何确立心中的经典?如何在经典阅读中提升自我?经典阅读应该尊重经典的基本特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全身心地投入,领略经典的精妙之处,从而化经典思想为存在的人生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素质教育(摘录)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传播学图像及图像时代特征研究
江苏地域文化
【总179】不要跟我说“这个问题叶老早就讲过了”
为什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