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开APP
治“一切气虚血衰”

2023.03.23 内蒙古

关注

一味奇妙的中药,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治“一切气虚血衰”

黄芪这味中药,关于它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应是《五十二病方》,只不过在当时只发现黄芪治疗痈疽的用途,直到《神农本草经》收录黄芪以后,才将黄芪的主要用途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记录。在《神农本草经》时代,黄芪的主要作用,首先依然是用于痈疽,从“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等记述便可以发现,其次是治疗“大风,痢疾,五痔,鼠瘘”等杂病,再次是“小儿百病”,并首次提出黄芪的“补虚”作用。 黄芪这味中药,自《神农本草经》始,就拉开了它作为补药的序幕,后世大部分本草著作,几乎都记述了黄芪的补虚作用,经过后世逐渐发展,黄芪的功能被逐渐拓展。《本草纲目》引张元素的话,对于黄芪的作用,归纳为五大类,“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内托阴疽”,并把黄芪称之为“疮家圣药”。
黄芪作为补虚药,李时珍的一句话,被后世医家推崇备至,那就是“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黄芪“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并指出黄芪生用和炙用的药效区别,“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清代医家黄宫绣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自此之后,补气中药的运用,便成了“外行用参,内行用芪”,黄芪的补气作用,逐渐高涨,并盖过了被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
现代的药典对于黄芪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方面,有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后世医家对黄芪的诸多用途,却没有被药典收录,比如黄芪能治疗瘰疬痰嗽、痞满腹胀、霍乱呕吐、骨蒸潮热、疟疾、伤寒、热病、痘疹等病症,以及黄芪的息风止痉、燥湿止痒、止血、止痛、止呕、清热解毒、退黄截疟、安神定悸、发汗、通便等潜在功能[1],这些都可供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由于历代医家对黄芪的功效在逐渐发掘,再回过头去与《神农本草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黄芪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良药,而且它的用途还在继续拓展,而现代药理对黄芪的研究,可谓是不遗余力,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免疫调节>、胃肠道调节、促进造血功能、调节血压、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抗疲劳、抗氧化损伤、保肝[2],抗炎、抑制病毒[3],>以及对肺、肾等内脏的保护[4]等作用;因此黄芪在现代临床中可挖掘的价值极高,它不仅是作为汤剂使用,丸散丹膏它都可以,而且现在还有黄芪提取的注射液。
现代临床中,黄芪的使用场景特别多,比如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并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脑中风,肿瘤,肾病,糖尿病肾病并发症,过敏性疾病>[3];以及白塞病、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肝硬化等疾病[5]。不难看出,黄芪这味中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都是“香饽饽”啊!
中医素来强调药物的配伍,对于黄芪的配伍来说,拉出来完全是“一字长蛇阵”啊,太多太多了,十分著名的方剂都很多,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牡蛎散、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举元煎、保元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圣愈汤、泰山磐石散等等,真的非常多,而且是配伍补气的中药,补气作用增强;配伍补血的中药,补血的作用增强;真可谓是能治“一切气虚血衰”的千古良药!
那么,黄芪既然这么好,又该如何使用呢?尤其是对于用量,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话题。先来看看药典对于黄芪的剂量规定,常用量为9~30g。有研究发现,虽然黄芪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7~30g范围之内,但使用的最大量达到了120g最小量为 4.5g,95%可信度下的正常值范围 9~60g。这是关于黄芪的通用剂量来说的,可以发现,黄芪这味中药就如同“神龙”一般,既能“龙翔潜底”,又能“龙行龘龘”,无论是对它说“厉害了我的哥”,还是对它说“666”,抑或者对它说“YYDS”,它都是实至名归。对于黄芪的用量,也可以根据它的用途来定量,如果是补益虚损,一般常用量为10~20克,个别可以用到30克;如果是用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都可以常用30克;如果用于升阳举陷、固气摄脱,黄芪的用量可以在30~40克;如果是用于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黄芪的用量可以达到120克,不过应当先从30~60克开始,逐步加大剂量[7]。可以看出,黄芪的用量还真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如果没有掌握好,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不仅如此,黄芪还有一些独特的作用,比如对于血压的调节,黄芪用量大,配伍得当,不仅没有升压的作用,反而能降血压,如果是小剂量使用,反而具有升压的作用;还有,对于血小板增多的人群,黄芪的用量宜小不宜大,活血药的用量宜大不宜小,如果是以活血为主的,黄芪补气可以防止活血伤气,还可以避免血栓形成[7]
黄芪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还有一个奇妙的地方,那就是与常用药对的配比和用量问题,这里我们重点讲六个黄芪药对。先来说说黄芪配人参,二者都是补气中药,黄芪与人参各等份,都是30克,可以治疗肺肾两虚的喘咳,如果生黄芪30克、人参7.5克,可以发挥补心脾之虚的作用。再来说说黄芪配甘草,如果生黄芪为120克,生甘草为24克,可以发挥补气通淋的作用,如果生黄芪与炙甘草的比例为6∶1,但是两味中药的总量为6克,可以发挥平补气血的作用,而且可以经常服用。再来说说黄芪配升麻,黄芪与升麻的比例如果是5∶1~3∶1,主要发挥补中益气的作用,如果黄芪与升麻的比例为5∶3,可以治疗上焦气虚等病症[8]
对于黄芪的药对配伍,除了上述三个之外,还有三个更为经典的配对,我们先来说说黄芪配知母,生黄芪知母按照1∶1,各12克的话,可以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如果生黄芪与知母的比例按照2∶1或者3∶1,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或者6克,这样的配比主要用于升陷。再来说说黄芪配防风,按照1∶1各等份配比,主要可以发挥走表以扶正祛邪的作用,如果按照40∶1(生黄芪120克,防风3克),主要可以发挥入里以补气升阳的作用。最后来说说黄芪配当归,按照炙黄芪30克,当归6克,也就是5∶1的比例时,主要发挥补血以及补气养血的作用[8]

另外,黄芪的不同炮制,它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按照炮制学的规范,现代一般将黄芪分为生黄芪和制黄芪(炙黄芪),生用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主要用于卫气不固、风水证、痈疽难溃、中风后遗症;而制用益气补中,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崩漏等证[9]当然,历代医家对于黄芪的炮制也是“五花八阵”,不过现代统一都是采用生用黄芪和蜜炙黄芪两种,在临床上也基本够用,当然黄芪的更多炮制方法,在未来临床中也可以实践与探索,以期有更多新的发现。

纵观黄芪的发展史,从主要作为“主痈疽久败疮”的功效主治,到后面的“满天星”式的临床妙用,不难发现,黄芪这味中药,已经完成“三连跳”,已经茁壮成长为一个“横刀立马”的“战神级”中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临床作用,为人类健康守护,必将立下汗马功劳!
《本草精荟》:补气固表:黄芪

黄芪又叫北芪,为豆科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山西等地。一般生长多年者质量为佳,野生的质量更好,价格也更贵。采挖后晒干,润透切片。常生用或蜜制用。

一、功效应用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其特点补气力强,善于扶正祛邪,托里生肌,被誉为补气升阳之要药、疮家圣药。古书中也叫黄耆,为补药之长之意。
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脏器下垂,自汗,水肿,疮口久不愈合,气虚血滞,血痹偏枯等证的治疗。
黄芪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且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是中医临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之一。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疡,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
《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汤液本草》:“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起,补肾元,是里药。”
《药性歌诀》:“黄耆为强壮剂,可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
《长沙药解》:“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配伍应用
1.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证。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不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证,实为补气升阳举陷之要药。治脾虚气陷,中气下陷,常配伍党参、当归、白术、柴胡等,即升阳举陷之名方补中益气汤。
若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甚则亡阳垂危之证,常配伍人参、炙甘草、升麻等,共奏益气升提、摄血固脱之功,即举元煎。
张锡纯参补中益气汤意,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者,常用大剂黄芪为主,再配伍知母、柴胡、升麻、桔梗等,即升陷汤。
张锡纯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
2.用于气血两虚。黄芪能补气生血,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两虚诸证,有气血相生之妙。治血虚诸证,最常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补血汤。本方也是补气养血类方剂的基础方,内藏阴阳至理,当重点领悟。
若治心脾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或脾不统血证,常配伍人参、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等,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既归脾汤。
《本草蒙筌》:“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
3.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等证。黄芪能益卫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常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即牡蛎散;若配伍白术、防风,即为玉屏风散。
若治阴虚盗汗,常配伍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之品,即当归六黄汤。
今有成药“黄芪颗粒”,为单味黄芪加工而成,亦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购买应用皆很方便,值得参考。
李东垣言:“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朱丹溪言:“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4.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证。黄芪能补气扶正,托里生肌。治痈疽不溃,常配伍当归、皂刺等,即透脓散。
若治久病体虚,疮疡久不收口,常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甘草等,共奏益气扶正、托里生肌之功,即补虚之名方十全大补汤。
汪昂言:“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
黄元御言:“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5.用于浮肿尿少。黄芪有补气利尿效肿之功,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常配伍防己、甘草,白术等,即防己黄芪汤。
6.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等证。中医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黄芪能补人体正气,有推动之力,配伍于活血通络方中,能明显增加疗效。治血痹虚劳,肌肤麻木不仁,常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即黄芪桂枝五物汤。
若治肩臂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防风、当归、姜黄等,即蠲痹汤。
若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常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
黄元御言:“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
8.用于气虚津亏之消渴、虚热等证。黄芪虽药性甘温,然应用得法,反能除人虚热,促生津液,此乃“阳中求阴”、“甘温除大热”之法,医理颇深。治气虚消渴证,常配伍人参、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益气养阴生津之药。
张锡纯治疗消渴病,创立玉液汤与滋膵饮二方,皆重用生黄芪,论之甚详,可供参考。
三、用法用量
黄芪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从十余克至百余克不等,所治病症不同,用法用量也有所区别。
黄芪的具体用量,应灵活掌握,以想要达到的疗效为前提,不必刻意限制用量。如一般补虚之方,十余克即可;而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则是当归的五倍,取其“气能生血,阳中求阴”之意。还比如补阳还五汤中,王清任重用黄芪四两,换算今天剂量也有120多克。上述剂量还是以黄芪皆为野生为参考,若换成今天种植的黄芪,则用量还需适当增加。
今之中医者,虽学古书,用古方,但所用之药,以远非昔比。因此在处方用药时,首先要考虑的,应是药品质量问题。这也是整个中医行业,今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用于补气托里生肌常生用;用于温补气血宜炙用。
黄元御言:“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汪昂言:“为补药之长,故名耆。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
四、应用注意
黄芪补气生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肿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
张锡纯用黄芪,为防其温燥,常以半量知母配伍,可谓良法,值得参考。
中医实战笔记20.11.8晚
不仅补气还能消浮肿 黄芪,补药之长

黄芪作为药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原名黄耆(读音qí),“耆”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汇言》称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主治气虚之短气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中气下陷、水肿等症状。

黄芪药性甘,微温,是常用的补气药,主入脾经,可治疗脾气亏虚引起的胃部胀满、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可与大枣熬膏,去渣以蜂蜜调味服用。因其温热,所以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治疗脾气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为补中益气和升阳举陷的要药。此外,黄芪可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神衰疲惫等症状,常与当归配伍,称当归补血汤,水煎内服用于产后或病后补益气血。除了补气,黄芪还有多种功效。
利尿消肿。黄芪因善补脾气,所以也可用于脾气虚、水湿运化失常、四肢浮肿、小便不利。黄芪可与茯苓、白术、防己等健脾利水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
补益肺气。《本草求真》记载:“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治疗肺气亏虚,短气虚喘,常与人参、蛤蚧、紫菀、款冬花等补益肺肾、止咳定喘之品同用。
益卫固表。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因此黄芪具有益卫固表之效,治疗气虚卫表不固,自汗恶风。《灵枢》中指出:“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常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玉屏风散。
补虚通滞。黄芪在治疗痹症日久、肌肉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等属气虚血滞方面效果较好,可与羌活、当归、川芎等祛风活血之品配伍。

黄芪蜜炙补气升阳,容易助火、敛邪,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热毒疮疡皆不宜用。《本草备要》记载:“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最常用的12种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
太子参、黄芪、白术
山药、白扁豆、甘草
大枣、刺五加、灵芝
【最常用6种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何首乌
白芍、阿胶、龙眼肉
【补气生血的代表当归补血汤】
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加强气血生化之源,为君药,
配伍当归:补血和营,为臣药,
二者配合,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经过临床使用结果发现】
黄芪是补气药中效果最好,当归是补血药中效果最好,最终确定黄芪当归为最强补气生血的组合。
《脾胃论》原文:“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温病条辩》原文:“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总的来说:补血要和补齐同时进行,补气以生血。
当然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必须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合理用药组方。
(在2010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一篇论文也详细研究对比,得出这个结果。在此引用其中数据,更增强论证。)

 

黄芪的炮制方法 炮制不同,功效各有差异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其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黄芪的炮制方法,古今以来就有多种,且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出的炮制品功效也截然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上,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炮制方法用药。那么,黄芪的炮制方法有哪些呢?不同炮制有何不同功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做其介绍,一起来看看。

一、炮制方法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黄芪: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黄芪片各100kg用炼蜜25kg。
3、炒黄芪:取净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取出放凉。
4、酒黄芪:取黄芪片,加米酒拌匀,放1h后炒炙。黄芪片每100kg,用米酒12.4kg。
二、炮制作用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经、脾经。具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作用。
1、生黄芪:擅于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多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作,体虚感冒,水肿,疮疡难溃等。
2、蜜黄芪:益气补中,多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者。
3、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
4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
三、临床应用
1、生用
(1)卫气不固: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能固表敛汗,可用于卫气不固,自汗时作,如牡蛎散(《局方》)。若卫虚肌表不固,易感风寒,常与白术、防风同用,能益卫固表,以御外邪,如玉屏风散(《世医》)。
(2)风水证:常与防己、白术、甘草同用,能补气固表,健脾利湿,可用于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如防己黄芪汤(《金匮》)。
(3)痈疽难溃:常66f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能托毒排脓,可用于痈疽已成而难溃者,如透脓散(《医宗》)。倘若痈疽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者,可配伍当归、肉桂等。亦可用于热毒未尽,而正气已虚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等。
(4)中风后遗证:常与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同用,能行气活血,可用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2、制用
(1)脾胃虚弱: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白芍等同用,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或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如补中益气丸(《中国药典》)。
(2)崩漏:常与当归、党参、炒白术等同用,具益气摄血之功,可用于脾气失摄,崩漏下血,如归脾丸(《中国药典》)。
通过上面介绍,大家对黄芪的炮制方法、作用及应用有所了解了吧!然而黄芪属于补气类药物,适用于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多汗、经常感冒等属于气虚者。对于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等不是属于气虚者不宜服用。因此,在服用黄芪用药时,还得需根据自身病状来炮制药物进行使用,从而发挥最佳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本草精荟》:补气固表:黄芪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略论补气要药——黄芪
黄芪功效与作用
【黄芪常见的配伍,气虚的别划走】1、黄芪...
【临证本草】黄 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搜索
热点新闻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