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和泻 (针灸、经络、刮痧、拔罐、按摩、艾灸和刮痧)

顺时针摩腹是补还是泻

中国中医药报

按摩肚子可以减肥或治便秘,有人说顺时针按摩是补,用于止泻,有人却认为顺时针是顺着肠子的走向,应该是泻法,用于治疗便秘。究竟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答疑专家: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李艳鸣

  按摩也需要辨证来调理,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手法。

  中医按摩穴位的原则是,实证时应该顺时针按摩,是为泻;虚证时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是为补。由于腹部右侧是升结肠,左边是降结肠,顺时针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帮助肠胃蠕动。即使同是便秘,也有实证和虚证之分。一般来说,看舌苔能做出一个初步判断。实证便秘患者表现为舌苔较厚、发黄,口臭、便秘等。此时顺时针按摩,顺着结肠位置的走向,刺激增加结肠蠕动,使粪便到达直肠部,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产生便意;而虚证患者则舌苔淡、舌苔较薄,容易腹泻,逆时针按摩是逆着结肠方向,这样是为了补,阻止腹泻。

  其实这样的区分只是在治疗便秘、腹泻、肥胖、月经不调等病症时适用,如果是日常保健,则顺时针或逆时针都可以,最好两个方向都做一遍。腹部按摩的原理是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改善脏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过分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进行,体弱者可采用平直仰卧位进行按摩。

  一般养生所采用的摩腹法最好是平补和平泻的手法。平补法就是“一逆一顺”各绕脐摩腹100圈,平泻法则是“一顺一逆”。

  按摩方向应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长方向,轻缓地、有韵律地耐心进行。按摩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在毛孔张开时按摩效果最好,所以最好在洗澡后按摩。此外,用热毛巾敷一下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摩腹时,可用全掌施力,也可只用大鱼际接触腹部,若双手重叠按揉,则推拿力量大,效果更佳。摩腹前注意排空小便,另外,肿瘤或急腹症者是禁止摩腹的。

http://www.acucn.com/school/upgrade/201009/44458.html

 

《中医基础理论》补泻

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疾病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简而言之,都是邪正斗争的反应。虽然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但都可用“虚”“实”加以概括。能够改善虚实病情,减轻或消除虚实证状的药性作用,就以补泻概之。

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早在《内经》已有许多论述。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等论述。在“脏气法时论”中,更对五脏之苦欲,提出了用五味补泻的治疗法则。如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咸泻之。”后世医家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论述更多。如张子和谓:“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实则泻之,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由上可见,《内经》言补泻,是以脏腑苦欲论补泻,而后世言补泻,则是以扶正祛邪论补泻。明清医家对于药物的补泻性能,论述更多:如李时珍的“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更系统地论述了各脏腑的补泻药物。可见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药性的补泻。

补泻的药性作用,甚为广泛复杂,但简而言之,仍可从两方面加以概括:

补性药物的作用:主要是补益人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机能,改善虚弱症状。诸如益气、补血、滋阴、壮阳、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类药物,都是属于补性的药物。

泻性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祛除外邪与致病因子,调整机体和脏腑功能,以制止病势的发展。诸如解表、泻下、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祛痰、消导等类药物,都是属于泻性的药物。

然而,药物的补泻作用,并非单补单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作用,其中有些作用属补性作用,而有些作用属泻性作用。随着不同的配伍应用,而显现不同的补泻作用。如桂枝,发汗解肌属于泻性作用,而温阳、通阳则属于补性作用。又如茯苓,利水渗湿属于泻性作用,而健脾安神则属于补性作用。

在中医的治法中,补泻是两大治疗法则。药物补泻作用在临床的应用,首先辨清病情的虚实,一般虚证用补性的药物,实证用泻性的药物。如气虚、血虚的虚证,当用补气、补血的补益药来治疗;而气滞、血瘀的实证,则当用理气、活血祛瘀等泻性的药物来治疗。同一寒证,有阴盛的实证和阳衰的虚证之别,阴盛的实证,当用祛散寒邪的泻性药物来治疗;而阳衰的虚证,则又当用扶助阳气的补性药物来治疗。同一热证,也有阳盛与阴虚的不同,阳盛的实热证,当用清热泻火的泻性药物治疗,而阴虚的虚热证,则当用养阴生津的补性药物来治疗。但是疾病的虚实并非单一的,往往虚中挟实,或实证兼虚,临床治疗又当虚实兼顾,补泻并用。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总之,当根据邪正的消长,虚实的变化而酌性应用。此外,临床上又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以及“以泻为补”,或“以补为泻”的用法,这又是补泻药性在临床上的灵活应用。

中医讲解“虚实补泻”

·补母:例如肾水生肝木,肾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现肝木虚弱证,不直接补肝,而补生肝的肾。如肝有虚火证,失眠烦躁,嘈杂容易饥饿,头面烘热,脉弦细而数,重按无力,治疗宜滋补肾水以消肝的虚火,用六味地黄丸。针灸方面:所有虚火,就针刺“曲泉穴”,用补法。“曲泉”是肝的合穴,合者水,水者肾“。

  ·泻子: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现肝实证,不直接泻肝,而泻肝木所生的心火。如肝有实火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可用泻心法。针灸方面:肝有实火,就剌“行间”穴,用泻法。“行间”是肝的荣穴,荣者火,火者心。这些治法,是脏腑病变的间接治疗。

 

针灸补和泻学说
一般来说,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针感性质的多样性似乎与针刺部位的不同或被兴奋的感受结构的种类不同有一定关系。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由于不同穴位之间上述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出现率也不同,这可能是决定不同穴位之间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间针感性质有所差别的内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针感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内关穴)手法运针的针感多为酸胀感;电针刺激则多为麻感。又如同一神经干,用眼科镊子碰时产生麻的感觉,而用针刺时产生酸的感觉,手术刀分离它的鞘膜时产生麻的感觉,手搓它时又产生重的感觉。
运针手法不同,针感性质亦异,如在内关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的出现率较直刺时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针灸时的疼痛感,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得气的一种局部感觉。例如临床上救治昏迷、休克等病人时,往往针刺人中、中冲、涌泉、十二井穴、十宣等,这些穴位针刺时的反应均以痛感为主。
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的针感对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治疗休克、脑部疾患引起的昏迷症,刺痛感的效果最好;神经麻痹症,以触电感的疗效较显著;疼痛症以酸胀感较为理想;慢性病酸麻感比其他的针感见效快;虚寒病以热感最为满意;实热症以冷感最舒服。如果使其产生上述的感觉,与穴位和手法操作有一定的关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
3.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
⑦捻转补泻:
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
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
⑦提插补泻
补法:得气后
泻法:得气后
③疾徐补泻
操作时间短
操作时间长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
疾:快速之意 徐:缓慢之意。
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
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
④迎随补泻:
补法,近针时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出针时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⑤呼吸补泻:
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⑥开阖补泻: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
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
①烧山火: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
⑦透天凉
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
提至下1/3(地部)。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小,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件疾病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针灸如何进行补与泻的?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补与泻 中医一针见效
针灸治病,用的只是一颗颗经过严格消毒过的不锈钢针,针上绝对不带什么补药或泻药。那么,它又是怎样产生补与泻的效应呢?
原来,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此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于法,剌激量的轻重,也能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或补或湾的作用。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针灸治疗上的补和泻的关系

针灸治病,用的只是一颗颗经过严格消毒过的不锈钢针,针上绝对不带什么补药或泻药。那么,它又是怎样产生补与泻的效应呢?

原来,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敲打经络的补和泻

经络敲击也有两个注意点:

一是力度轻重。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二是敲击的方向。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那么,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下表可以清楚地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泻。



由上到下

由下到上

手阳经

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逆/泻

顺/补

手阴经

肺经、心包经、心经

顺/补

逆/泻

足阳经

胃经、胆经、膀胱经

顺/补

逆/泻

足阴经

脾经、肝经、肾经

逆/泻

顺/补


如手厥阴心包经为手阴经,对照上表,由上到下敲为顺,是补手法。由下到上为逆,是泻手法。其他经络,同理类推。

 
刮痧、拔罐,要注意补和泻的区别

拨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拨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拨的地方太多,反而会将气血分散,达不到补的效果,反而白白泻耗了气血。
————————————————————————————————————
我的感想
   说到补和泻的问题,我深有体会。把我的亲身经历记录在此,让大家引以为戒.

    那次,有个很专业的推拿师说我背上肌肉太紧,她为我推拿后又用了泻法刮痧然后再拔罐。不是固定罐,是拔上罐后等一会儿又快速在肌肤上移动的那种。拔完后感觉很爽,当晚睡眠也好。奇怪的是事后有特别怕冷的症状,稍有一点凉的东西进嘴就不敢下咽,当时,也没往拔罐上想。推拿师嘱咐,说是第二天会感觉乏,可那两三天,居然没别的不适,自鸣得意——身体不错呀!

  转眼到了双休日,频繁的讲话,紧张的上课,工作量增加了n倍,突然感觉身体特累,时不时还出现久违了的心悸现象。我纳闷:在紧张的双休日,身体能安然无恙已有段时间了,为什么突然走下坡路?难道最近的保健方案出了纰漏?难道还有什么我没觉察的身体病变?

    问号如水中的浮游生物,一直在我脑海中翻腾。可能是大脑在紧张的双休日后才能有所放松吧,直至周一,我的大脑里才突然间来了联想——网上曾有人写过拔罐可引起阳气丧失。那时,由于对拔罐不甚了解,刻意关注了一下它的负面信息,如今它令我恍然开窍。再联想最近所看的保健养生书籍中所说的中医补、泻理论,明白了问题就出在我的阴虚体质不适合泻法刮痧再加游走式拔罐。这样做,大量泻耗了我身上的阳气,让原本就不足的气血更加亏损。头几天没反应是因为“支出”少,双休日连轴转似的工作,一下子就让身体入不敷出,抗不住了。

    找到原因,赶紧对症下药,给自己输了五型精油,这才慢慢地缓过劲来。

    “我的身体,我做主!”,这样说并非故弄玄虚,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并不排斥专业人士及医生的判断,只是他们不能像你自己那样和身体每天做着亲密的接触,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都对它了如指掌,容易掌握它那喜怒无常、变化不定的个性化规律。
    所以还是那句话:求医不如求自己!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操作时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在患者体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匀地进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一)操作方法

    有平刮、竖刮、斜刮及角刮。

    (1)平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2)竖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斜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适用某些不能进行平、斜刮的部位。

    (4)角刮  用刮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二)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1.补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数少;

    (5)刮拭顺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2.泻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泻法。

    (1)刺激时问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2)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快;

    (4)选择痧痕点数多;

    (5)刮拭逆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拔罐。

    3.平补平泻法

    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问,具体有3种。

    (1)刮拭按压力大,速度慢;

    (2)刮拭按压力小,速度快;

    (3)刮拭按压力及速度适中。

 

手法的补与泻

按摩治疗和针灸一样,就科别和技术上来说,虽然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价值,但是,就其补泻原则而论是一致的。按摩亦有补泻,根据《内经》:“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通过按摩补泻虚实,疏通人体的气血,达到愈病、保健、强身的目的,现将常用的补泻分述于下:
一、轻重补泻法
  
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短促。例如,轻柔、轻按能疏通气血,扶正补虚。泻法是重刺激的手法,手法重而强,用力由轻入重,作用时间长。例如,重揉、重按能止痛活血,以疏散凝滞结聚,开导闭塞肿胀,减轻疼痛。
二、左右旋转补泻法
  
按摩时,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鱼际按摩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为补。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亦为补法。
  
以中指或食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为泻。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亦为泻法。
  
关于按摩的左右旋转补泻,诸书记载不一。如周于蕃曾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又说:“轻推、顺推皆为补”。《按摩经》则说:“揉涌泉,涌泉在足心、揉之左转止吐,右转止泻,若女用反之”。《小儿推拿广意》中说:“揉外劳宫,和五脏,治潮热。左转清凉,右转温热。”《厘正按摩要述》载推胃脘法云:“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往上推,则吐”;《推拿指南》又立“清胃脘”及“补胃脘”二法,如清胃脘法云:“用两大指外侧,由穴向上交互推之,能使儿吐”,又补胃脘法云:“用两大指侧,由喉向下,交互推之,能止吐”。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研究,不断探索按摩补泻的规律。例如,上述左右旋转补泻法,是我们在学习前人补泻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在临床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有待今后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三.迎随补泻法
  
《灵枢  九针十二源篇 》  对迎随补泻有具体说明,它说:“。。。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临床按摩时,需通而补者,应顺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下段,顺着经脉方向,在穴位上进行短时间的轻快手法按摩,或顺其经脉方向施以推法、揉法,以使气血通畅,使虚衰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机能活动。这就是随其气去而济之的手法,是一种补虚的手法。需行而泻之者,应逆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上段,逆着经脉的方向,在经穴上进行长时间的重手法按摩,或逆其经脉方向施以重力推法,或用压法、掐法,掐时要逆着经脉的方向揉动,借使方盛的病势在经脉上恢复平衡,这就是逆其气至而夺之的手法。
  
如周于蕃在“推肚脐”一节中增说:“推肚脐,须熬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因为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往小腹下推是逆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泻法;往上推则顺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补法。

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这要掌握经络起止点)。


四、平补平泻法(调法)
按摩时,一中指或拇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经学穴,逆时针旋转半圈,顺时针旋转半圈,往返旋转为平补平泻手法;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中、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旋转半圈,顺时针旋转半圈,往返旋转亦为平补平泻手法;或手指平放在穴位上左右旋转捻动,或五个手指并拢用指腹左右旋转捻动,亦为平补平泻,能活血调气。
  
躯干、四肢按摩时,需要通行经络者,应先顺经推,或顺经按摩。稍停,再逆经推,或逆经按摩,往返推送按摩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艾灸和刮痧的补与泻

 刮痧补泻  很多朋友问我刮痧应该往哪个方向刮来补泻?这首先要搞清楚经脉的走向。有人说:艾灸只能补,刮痧只能泻,这样的说法不全面。

   手三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都是由胸走手的,刮这几条经脉的时候,从胳膊的方向往手指尖的方向刮为补,反着刮为泻;手三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都是由手走头,刮痧时由手指尖的方向往胳膊的方向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足三阳经(膀胱经、胆经、胃经)都是由头走足,刮痧时从身体的上方往下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足三阴经(肝经、脾经、肾经)都是由足走胸,刮痧时从身体的下方往上刮为补,反着刮为泻。任督二脉都是从胞宫(小腹里面)而出,从小往上走,所以刮痧时从下往上刮为补,反着刮为泻。这种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补泻方法,中医称为“迎随补泻法”。

要是嫌上述太麻烦,可以用“疾徐补泻法”。也就是刮的速度快、力度大为泻,刮的速度相对慢、力度柔和一些的为补。这种补泻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握。

艾灸补泻   很多人认为艾灸是纯阳火力,只补不泻。实际上,中医任何的项目,都有补泻。艾灸补泻,也称为火补火泻。就是艾灸时,以火力大小区分补泻的方法。《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艾灸时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过快速吹旺艾灸火力,使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泻的是寒郁。火大灸的时间短为泻,火力温和,灸的时间偏长一点为补。

艾灸的补与泻

 在传统观念中,灸疗属于补,针刺为泄。其实,艾灸亦有补泄。在虚、寒、痹、久病、偏虚证时,艾灸可以补其不足;在实、热证时,也可以有泄的功用,而且临床灸治效应好坏与艾灸时补泻方法的正确运用关系是颇为密切的。

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西医治病方法是辨别疾病过程中神经系统兴奋(邪气偏盛)和抑制(正气虚弱)的不平衡,制定相对应的调治方案把其调至平衡正常水平的过程。两种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体系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平衡”。灸法借助灸火(或类似的其他剌激)特定剌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激发了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平阴阳的整体作用,是兴奋(邪气偏盛)者得到抑制;抑制(正气虚弱)者得到兴奋(也就是补和泻的作用),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促使周身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因此,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中医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那?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雀啄灸法是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采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远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约5至1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局部出现红晕,患者感觉温暖、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5天。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用火点燃,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进行施灸,施灸时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病人有温和舒适感,每次灸10至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灸毕再用手按压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为一疗程。回旋灸操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次灸20至30分钟。亦可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此法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点燃用其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者,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对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尤为适宜。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局部皮表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明灸”、“着肉(肤)灸”。有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之分。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局部皮肤上粘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泥等物,上置如花生米大小的艾炷并用线香由艾柱顶端点燃,术者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术者迅速用镊子将艾柱夹取更换新的艾灸继续按上法再灸,灸至见施灸部位皮肤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即可停灸,隔数小时后可局部可出现水泡,不必挑破,禁止用手抓搔,令其自然吸收,一般不会遗留瘢痕。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术方法基本同前,不同处是当患者感到灼痛时不是迅速用镊子夹取更换艾灸,而是术者用手指在施灸穴位四周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熄后,用纱布蘸蒸馏水轻轻拭净艾灰。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泥接着灸第二壮。在施灸过程中,如灸完规定的壮数,可在该穴区贴上淡膏药,嘱病人多吃羊肉之类发物。一般在一周左右局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灸疮约一个半月自行愈合,会留永久性瘢痕。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1毫升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灯火灸指用灯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又称“灯草灸”、“打灯火”、“焠法”。施术时医者手持直径1.5至2 毫米、长4至5 厘米的灯芯草的一端,另一端在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亦可)蘸一下(约1.5 厘米)。将蘸有油的一端点燃在所选穴位处快速点灸,以发出“啪”的一声为中第,一点即起。施灸处局部会稍起红晕并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但应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每日一次(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直接灸多用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鸡眼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瘢痕 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 
艾灸分补泻,且灸法补泻效应是通过调控施灸刺激量而实现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补与泻的关系——

在我们的养生中,是补还是泻,决不能简单的从一个方面给予对待。否则,必将会出现生存的偏激。

    补的不足,生命是难以维持的。而补的过了头,对生命也是一中威胁。而泻呢,也是如此。不泻,一是不可能。二是不泻,也会要命的。因为,人的身体要是处在一个不泻的状态,生存就会出现阻碍。物泻者命留。物滞者命去。

    那么,在养生中,我们是看重他的泻呢?还是看重他的补呢?二者是不能偏激的。二者是无所谓侧重的。所以,不泻就不补。要补,先看他是否泻了。泻了,就要必补。泻的多,补的多。泻的少,补的少。

    补和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饮有补方,食有补方,静有补方,息有补方,内心里也有补方。就是在泻的上面有所节制,也是一种补的方法。而且是最好的补偿的方法。

    那泻呢,性事为泻,工作为泻,人的情绪大起大落也是会泻的。劳者为泻。而一味的不劳,也是会泻的。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泻的。而季节的变化,也会引起泻的。在我们的养生中,泻是只有其程度不同,多少的不同。而没有泻和不泻之分的。

   所以,补是在人生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的。而泻呢,也是一样的,在人生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的。是补还是泻,这就要看养生人自己的感觉和感悟了。

三通的泻与补
在经络学理论有“顺补逆泻”法则,即“顺经络操作为补,你经络操作为泻。”手法表现为操作泻法时,力道强度须加重、速度可快;操作补法时,则手法需要轻柔且宜慢。而进行补与泻则需视个人体质而论,一般实证、热症者可用泻法,虚寒证者可用补发。另外,尚有运用十二经脉时辰与脏腑关系理论来进行脏腑补泻手法。

在经络学中,“子午流注松筋补泻手法”是运用十二经脉不同时之脏腑经脉气血关系,来适时进行的补泻手法,增强脏腑生命能量,进入经络元血流注时间养生保健领域。补泻手法多应用于该脏腑有火、有热邪实证时,可在当时辰气血流注正旺时,进行泻法;脏腑功能虚弱时,则于“下一时辰”气血正弱时,进行补法。手法应用得当,可达事半功倍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1.肝火旺者

有易怒、脾气躁动、难入睡、眼胀痛、眼灼痛、高血压、口感口臭、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可于丑时(13点)逆肝经路径走向泻法操作,行间、太冲可加强,能有效降低血压、眼压、改善失眠及控制生殖系统炎症。

2.肝气虚者

如:易疲劳、眼干涩、食少胃胀、两胁胀痛胸闷,中医云:“补则趁其虚。”可于寅时(35点)过肝经气血流注时辰,顺肝经脉走向,进行补法操作。

3.肺有邪热症状

如:咳嗽,痰多黄黏、胸闷或痛、身热口渴、喉痛舌干质红而苔黄等则可于寅时(35点)逆肺经脉走向,进行泻法操作。

4.肺气虚亏

咳嗽气短、痰清稀、倦怠懒言、面色白、舌质淡而苔白等症候,则以卯时(57点)顺肺经络走向,进行补法操作。

5.热邪袭大肠

症见多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下痢赤白或寒邪外侵产生腹胀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腻或大肠积滞而致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舌苔多黄燥等则适合卯时(57点)逆大肠经划拨,以泻其邪热。

6.大肠虚

久泻不止、大便失禁、舌苔淡薄,则可于辰时(79点)顺大肠经路径,进行补法亦可在神阙、名门配合温灸。

7.胃虚

症见食少、腹部闷、呃逆、唇舌淡红,则可于时(911点)顺胃经脉走向划拨,并配合以足三里、中脘穴温灸。

8.胃邪热

身热、口渴饮冷、喜冷恶热、舌苔燥,则可于辰时(79点)逆胃经脉走向划拨,以泻其热。

运用经络时辰进行补泻手法流传已久,克作为经络松筋对症诊疗手法操作时(力道强弱与手法顺经脉或逆经脉)的参考依据。然而从业者要对客户体质正确进行补泻手法,则必须对中医脏腑辨证进行非常专业的研究,方能有效处治。
松筋三通术源远源长

1.中医脏腑经络学理论
运用松筋手法疏通经络,使脏腑与经络联系顺畅通过经络正常运行传达作用,达到脏腑内病外治保健功效。
2.中医筋脉理论
十二筋经是属于十二经脉和筋膜相互联系的部分,简称“经筋”也就是十二经脉所经过的肌肉组织。运用松筋手法针对躯体产生病痛与酸麻疼痛造成的原因,诸如:筋结(粘连)、积存(关筋积液)等,加以刺激活络与疏解分离使筋结松开,筋膜重整康复,恢复正常弹性于张力。
3.松筋手技
系以牛角深层松筋开穴,故配合使用辅助保养霜,必须具备修护活化与行气效用,方才能使手技效果提升。
4.松筋手技深层松解筋结
松筋手技深层松解筋结后,必须做舒缓按摩顺其排毒手法,已达到充分排除火气与毒素,使全身经络气血运行顺畅,有效减轻好转反应与火气、毒素回堵现象。
筋脉部位,大部分是分布在十二经脉的主要走形部位上,在操作时筋脉部位取法是否正确?对感应和疗效有绝对关系。
因此松筋法是根据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加上现代解剖学肌肉与骨性结构原理,运用望诊、背部触诊、稳阵来加以分析归纳,了解对方体质属性是寒?是热?是虚?是实?问题症结是在脏?或在腑?在表?在里?然后根据辨证,进行论治,是以各种手法,以松解筋结、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补虚泻实,使阴阳归于平衡,进而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自律神经调节系统恢复正常、自我防御与自我治愈的功能保持正常状态,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的目的。


古针灸寒热手法,补泻手法-吴棹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内经针法
《内经》论针灸疗法
针灸怎能胡来?
一-4-3-2-2 中医 ---- 医术 ---- 疗法 ---- 针灸
中医刺灸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症状/治愈方法/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