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图展示所有脾胃病治法和用方

一张图展示所有脾胃病治法和用方

I导读:印会河老是1957年奉命带领江南一批中医人才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的,小编看到此图,仿佛就看到了印老为了教学而刻苦总结、埋案工作的身影。对于我们复习基础知识,实在太有帮助了!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首先分胃和肠,胃肠同是六腑,主通主降,故六腑多以不通不降为病。其次,肝胆之病,也是与消化有关的,须并及之。

再有,中医以脾胃相表里,故消化道病中之虚证,有以脾虚名之者。脾为五脏之一,主升主运化,故消化道之虚证又常按脾虚治之。这是消化道病的大体情况。

消化道病的主症如何抓?首先要了解有关脏腑的功能及特点。如:

胃主降主纳,故见嗳气、呕吐(包括泛酸)以及不饥纳少、胃脘胀闷、疼痛等症状。溃疡病、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以及各种食道病等,基本上都属于胃病范畴。

大肠主排除粪便,故凡便垢不爽、便脓血、里急后重、便燥结、下稀水等等,包括各种结肠病、阑尾炎、痢疾、肠梗阻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大肠病的范畴。

脾主升主运,故一般泻利、腹痛肠鸣、便粗溏等,则多由脾虚引起。

肝胆病,基本上是指现代医学上的肝病胆病而言,包括了传染性肝炎、无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晚期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等等。

抓主症就离不开以上种种问题。下表分述之:

  • 愚翁
    印老抓主证治消化道病的图示,对初学临证有一定裨益,若按图索骥检方治所有脾胃病则难有效。首先脾胃病非全消化道病。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导致脾胃疾患,肝肾心肺皆可影响脾胃酿成疾病,李东垣云:“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有病可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秦伯未云:“脾司中气,主湿,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发热,痰湿,口肢,口唇病均属于脾”。其次,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其所创叶氏养胃汤甘凉濡润,酸甘济阴,甘缓益胃为养胃阴法为治阴虚胃病的基本方,表中阙如。第三,秦伯未云:“肠鸣之因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胃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二曰中气虚,中气不足,则肠为之苦鸣是也;三曰邪客大肠,腹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是也;四曰土郁,土郁之发,肠鸣而数后是也;五曰热胜,热滛所胜,民病腹中肠呜,气上冲胸是也。”表中天香正气散岂堪胜任?
  • 开心一笑.王彦权
    一张图,反映了名医大家的严谨、认真!讲的简单易懂,好文脾胃病在《伤寒论》中,多与少阳、阳明、太阴、厥阴有关,故柴胡剂,泻心汤,建中汤,承气类,理中汤,乌梅丸等,常在辨证下使用。
  • 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导读:连苏饮,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而关于这张疗效颇为显著的方子,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就让本文为您一探究竟。

  •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床历经验证。现摘数案如下,并析其义。

    案1:高某,男,5岁。1年前因肠梗阻手术,近7日呕吐不止,水入即吐,饮食俱废。伴腹痛、腹胀、烦躁、无排便、矢气,某医院诊为“不完全粘连性肠梗阻”。因惧手术而于1995年4月3日晚7时前来求治。

  • 查脉缓大、舌红、苔薄黄,唇红,腹部可触及包块。诊为热邪郁胃,胃失和降。方予黄连3g,苏叶2g,大黄2g,嘱其捣碎,开水冲泡,频频呷服。回家当即冲服4匙,虽欲呕但未吐出。

    4小时后,呕恶渐止,腹部积块逐渐向下移动。翌日晨再服,排便1次,呕吐消失而愈。

    案2:杨某,女,73岁。晨起呕吐频频,水浆不入,眩晕卧床不起,舌略强,语言欠利,肢困无力。血压175/95mmHg,以为“中风”。

  • 下午邀余诊视,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数兼濡。此湿遏热伏,胃气上逆,予黄连3g,苏叶2g,佩兰3g,2剂。开水冲焖,代茶小口频呷,次日呕吐已瘥。继予升降散2剂,加菖蒲、佩兰,清透里热而愈。

    案3:王某,女,67岁,胃炎,脘痞不欲食,身倦乏力,舌红、苔中黄,脉弦濡数。余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服20余剂病减但未瘥。

  • 适他医至其家,撺掇与诊,予大剂黄芪建中汤杂合温中理气等药。服2剂病重,胸脘痞塞,嗳气频频,恶心欲吐,心中烦乱,夜不能寐,鼻干无涕,口唇干红,舌红苔中黄,脉数。

    嘱芦根30g煎汤,冲泡黄连3g、苏叶2g。服3剂,药后呕恶止而脘舒,但身倦乏力、气短较著,食欲尚差。此胃气虚、余热未清。

    上方加西洋参粉,每剂冲入3g,5剂而愈。

    连苏饮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十七条》,曰:“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原文无方名,后人命之曰连苏饮,连苏饮所治之呕吐,薛氏已明确指出是胃热。但是还应进一步指出,该热乃胃中郁热。

    薛氏自注:“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必有气滞,方须通之。

    呕吐本因胃气上逆,与肺何涉?薛氏于自注中云:“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肌肉为胃所主,故云肌肉为阳明之表。

    依三焦而论,胸乃上焦其位浅,胃乃中焦其位深,且肺之气与津,皆赖胃上输。故云胸亦为阳明之表。

    气机既已窒塞,胃中郁伏之热不得外达而解,必上越以期从上宣泄而解。胃热从上而泄越,必由中焦而上焦,经阳明之表假肺以宣散。

    但不能把胃热移肺误解为胃热淫肺,否则即成胃热未已,肺热又起;呕吐不止,复加咳喘了。

    胃热欲假肺道而宣泄,但肺之气机窒塞,不得宣发,胃热不能宣泄,故云“肺不受邪”。胃热既不得外达,又不得上越,必仍然郁伏于胃中,故曰“还归于胃'。

    胃中郁热不解,则迫胃上逆而呕吐。至此可知,该吐当为胃中郁热无疑。连苏饮的使用,当具何指征?薛氏于原文中,只明确了一个症状——呕吐。

    呕吐原因甚多,非皆连苏饮所宜。此呕吐乃胃中郁热所致。

    据病机推断,当是脉沉而数,舌红苔黄,胸痞脘满、口苦咽干、烦躁不寐等症。有热故当脉数、舌红、苔黄;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寐;热灼津伤而口苦咽干;肺胃气机窒塞,故见胸脘痞满、脉沉。若夹湿浊,则苔当黄腻,脉沉数而濡,伴头沉身困等症。

    临床见呕吐而兼此等舌脉症者,即可断为胃中郁热,而以连苏饮主之。明了连苏饮治呕之机理,便可举一反三,广泛应用,灵活加减。

    例1为不完全粘连性肠梗阻,因其便结不通,加大黄以增降泄通下之力。

    例2夹湿浊,故增佩兰。

    例3夹津亏,以芦根煎汤代沸水冲泡,助轻宣生津之功。后又加西洋参粉,增益气生津之力。

    外感所致之肺胃不和而吐者,此方可用;内伤气郁化火所致之肺胃不和而吐者,亦当辛开苦降,连苏饮亦可用之。肺胃不和致吐者,此方可用;若不吐,而见胸脘满闷、嗳气吞酸、烦躁不眠等诸证,属胃中郁热、肺胃不和者,亦皆可用之。

    上列诸案中,即兼胸痞脘满、烦躁不寐、嗳气等症,予连苏饮后亦随之而解。


愚翁

用药少而精,茶饮简便易行,推广薛氏苏连汤之用,尤其是解释“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肺”通俗在理,复读《温热经纬》王孟英注“盖气贵流通,而邪气挠之,则胃行窒滞,失其清虚灵动之机”,李老师之论更为透彻。
秀华
我贴敷中常用苏叶,黄连,半夏贴上脘,止吐很好
开心一笑.王彦权
好文!连苏饮小方解决大问题,对妊娠呕吐也有佳效!另三案加减法,平中见奇,值得学习。看案一加大黄2g,想起我前几天看一口臭日久病人,首诊便干用柴桂姜加大黄3g,效佳,二诊,便已不干,想着方中有黄芩牡蛎花粉,清热力已不小,减了大黄,三诊时病人反映,二诊虽还有效,但不及首次方,由此可见,小量大黄作用也不可小视。
Everlasting
就是这个方!李老还提到,自己的学生把该方子做成申报了新药开发,加减用于治疗癌症术后某些患者的呕吐
李怀延
升清降浊妙无穷 万病皆可纳其中 天地阴阳一团气 疏通总能建其功
华清子
用的就是辛开苦降之法,开了降了自然有通路了
老凌
能否分亨传播下关于西医化疗引起的呕吐反应的中医疗法。
l e n o
看到标题就想到了肯定是李老师的连苏饮
杏林春暖
胃中郁热、肺胃不和者,适之
    • 何谓“肺不受邪,还归于胃”?

    • 何谓“肺胃不和,胃热移肺”?

    赵绍琴治脾胃病经验

    赵绍琴生前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有《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温病纵横》等。赵老毕生致力于温病及内科病的研究,特别是对脾胃病的体会颇深。现将其“内科新说”中相关内容列举如下:

    病因病机五说

    1、气机升降说

    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机,李东垣比喻清阳上行升浮像春夏之阳,浊阴沉降下趋像秋冬之阴,故治疗脾胃内伤之证,以升阳益气为首务。

    但气机升降乃五脏功能之所同,非独脾胃为然也。因此,以气机升降的观点分析病机,则凡病无问虚实寒热,皆可归于气机升降失常。

    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则病作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当视其所在而调之,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

    2、郁病说

    郁是百病的共同病机,辨证上又有气、血、湿、痰、热、食六郁之说。六郁中互为因果,而以气郁为先,说明郁病也是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种病理变化,常以气郁为多见。

    而血郁乃瘀证之先导;痰郁乃痰病之前奏;食郁多见应顾其胃气;诸郁不解可成热郁;湿郁之证亦多见,与脾虚关系密切,是产生痰、血、食、热四郁之诱因。

    3、痰病说

    痰乃津液所化,生于脾胃而贮于肺。痰分有形、无形两类,有形之痰随咳咯而出,无形之痰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生诸证,故有“怪病多痰”之说。

    与痰相关的是饮,二者皆为津液所化,清为饮而浊为痰,饮与水湿同类,常以蓄积盘踞于空腔(胸、腹、颅、关节腔)之中为其特征。

    4、瘀病说

    气病日久,必及于血,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然未有不兼瘀者,是为其特点。血瘀者,络脉瘀阻不通也,因于气病者,其形成与气滞、气虚、气逆乱有关,病及于血,无论寒热虚实均可致瘀。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内生痰饮水湿,无不可与血互结而成瘀病,加之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故发病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瘀病临床特征有痛久而有定处、肿块有形可征且固定不移。

    5、慢性腹泻多非虚说

    腹泻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诸如慢性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单纯性消化不良皆可出现,多数医家则认定非脾虚即肾虚,必投补剂而收效甚微。

    赵老认为此乃湿邪为患者恒多,亦有因湿邪化热而成湿热泻者;而五更泻辨为肾泻亦有误,其在时为寅,在脏为木,此为肝木乘脾,当疏调木土。验之临床,疗效确凿。

    赵老认为舌苔主要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特别是胃肠和三焦功能情况。病苔为浊邪,受胃气熏蒸而成,主有形之邪,凡苔厚者邪重,苔薄者邪较少。若舌根苔特别厚,则为胃肠积滞较重。

    治疗经验四点

    赵老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诊治特色,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以法统方,在详辨证、明病机的基础上,首先确立治法,法立而方药随之。

    如五更泻用疏调木土方,药用葛根、黄芩、白术、白芍、荆芥炭、焦三仙各10克,黄连3克,防风6克,冬瓜皮30克,方证相契,疗效确切。

    二是用药轻灵,处方药味少、分量轻、效果好,一般药用10克已足,药性较强的用1克~3克,药中病机,用之则灵。

    三是攻补兼施,此法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具体用法非攻药补药同集一方,而是攻补分剂以投,临床证明优于攻补杂合一方。

    四是善用风药,质轻气轻具有疏散宣透之品称风药,他认为风药有升阳、疏肝、宣阳、疏卫、发散火邪、透热转气,透血分伏邪、胜湿邪、消水肿、利水道、治下焦病、疏调气机、通行经络、利咽喉、止搔痒、行药力等16种妙用,临床使用之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医脏腑辨证之大肠

  •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主津

  • 大便有任何的异常情况我们都会考虑到大肠。之前谈小肠辩证时谈到过大肠像个垃圾焚烧厂,它接受从小肠次级受盛而来的糟粕,经过大肠的传导变化为粪便,从肛门而出。其次,为什么说它主津呢?因为在他接受从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时,它负责吸收掉其中多余的水分而最终形成粪便。在西医里的大肠功能同样主津,西医认为大肠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比如氨或者胆汁酸一类等,之后变化为大便而排除体外。大肠功能失调,临床最常见的就是两类,便秘和腹泻。便秘之前说的比较详细了,今天具体说下腹泻。

    临床上我所遇见过的腹泻情况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肾阳虚/脾阳虚

    慢性腹泻,每天清晨(五更泻)

    四神丸

    肠虚寒

    先腹泻,并伴随腹痛

    真人养脏汤

    湿困肠

    大便有粘液(气泡状)

    胃苓散

    大肠湿热

    血液与粘液的混合物,并有臭味

    葛根芩连汤

    脾气虚

    夹杂有不消化的食物

    补中益气汤

    中气下陷

    次数多,无法忍住

    归脾汤加减

    这里再强调下大肠湿热与脾胃湿热的区别:

    大肠湿热

    腹痛腹泻 肛门灼热 黄腻苔 脉滑数

    脓血便

    葛根芩连汤

    脾胃湿热

    腹痛腹泻 肛门灼热 黄腻苔 脉滑数

    食欲差

    平胃散加减

    发现了吗?整个消化系统的病变越往下越不容易影响食欲,大肠湿热,拉的再厉害也能吃。而脾胃湿热不单腹泻,同时食欲严重被影响。那么脾胃湿热为什么也有肛门灼热呢?大家知道脾胃为整个消化系统最上源,他出问题,那下消化道同样要被牵连,所以同样会出现肛门灼热感。

    看看大肠热结与热在大肠的区别:

    首先两者都是热,唯一不同就是程度上,热在大肠一般和胃火密切相关,因此引起的便秘也是一般常见性的便秘,揉一揉肚子,多吃蔬菜,多喝开水就能搞定,实在需要治疗的,扎上天枢,支沟,照海,喝点调胃承气汤就能立马好转。而大肠热结呢,热已经影响到神智性改变了,所以出现精神错乱和谵语,用调胃承气绝对无法攻下来的,必须用大~~承气汤, “痞满燥实四症见”。便秘,肛门灼热可见热在大肠,腹部胀满疼痛,按之加剧。再加潮热。重点来了,这个潮热是什么潮热?阳明潮热对吗?对!几点到几点?3-5点?个个都说是3-5点,我可以坚定的说,不同于中医书上,临床上多见的阳明潮热的正确时间是3-9PM!!这段时间出现高热便秘的,都叫阳明潮热,横跨三个时辰

    下面进入今天的重点,便血篇!请参看之前的网诊病例分析。

    便血在中医里叫做“肠风”,“脏毒”或者“结阴”,辩证比较复杂。《金匮》将其定义为“远血”和“近血”,到《景岳全书》时进一步阐明了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这里的远近是以肛门为终点,所以我们可以将上消化道(胃)定义为远血,下消化道(结肠大肠)定为近血。远血多黑色或柏油状便,多见于胃溃疡。近血多见于鲜红色的便,多见于痔疮,结肠息肉或者直肠癌。其次,血清的,鲜红的我们叫“肠风”,浑浊的,颜色晦暗的中医叫“脏毒”,那么什么是“结阴”呢?一切有血瘀臃肿的器质性病变,中医叫“结阴”,如大肠息肉,痔疮,大肠癌等,阴结经常伴有所谓的“里急后重”感,就是老感觉拉不干净,肛门很沉重。另外一种说法出自《素问·阴阳别论》。指邪气结于阴经。肝属厥阴而主藏血,脾属太阴而主统血,邪结阴经,不得阳气的统摄运行,久必伤及阴络而血从内溢,故结阴可出现便血。根据八纲辩证原则来看,永远逃不出虚和实,那么便血的虚证临床就多见脾虚不能统血,兼见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等一系列脾虚症状。实证则多见于湿热下注,兼见血下污浊,尿少色暗,口苦,口渴不欲饮等。

    肠风

    槐花散

    曲池 合谷 上巨虚 承山 长强

    脏毒

    脏连丸

    血海 三阴交 阴陵泉 天枢 大肠俞 承山

    结阴

    地榆汤

    血海 三阴交 照海 太冲 百会

    脾虚

    黄土汤

    太白 脾俞 足三里 气海 血海 百会


    临床上,肠风脏毒皆是因为风邪热毒或湿毒所致,病在肠胃血分,治疗需凉血止血为主。但如果长期便血,见有气虚或者阴虚者,则以先本后标为治疗原则。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者,千万不得使用升提药,可配伍一些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代赭石等,下消化道出血,切忌不得使用沉降之药,可配点升提类的荆芥,黄芪,升麻等。

    之前有朋友问到黄土汤一证,在此刚好给予解释。黄土汤一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脾阳虚所致的便血吐血和妇女崩漏,由于病在脾胃,之前说过此为远血也,所以先便后血,血色暗淡,这些都是因为脾阳虚衰(主证见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所造成,这是中医里典型的“甘苦合用,刚柔并济”之法。我们一起来看下药物构成。灶心黄土也叫伏龙肝,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期做饭用柴草烧火,长年累积后灶底出现一堆土块,中医之博大精深就在这里体现,是不是任何掰一块出来都是伏龙肝呢?错!咱们要的是正对锅台下正中心的那块,那才是精华,才是真正的灶“心”土。只有中心的这一块才真正的进入中焦系统,以养五脏气。所以《本草便读》说到“此品具土之质(专入脾土),得火之性(温其脾阳),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再看白术,附子二味温脾阳补中气,助君药伏龙肝复统摄之权,但此二药较热,易耗血动血,导致阴血易亏,所以,佐以生地,阿胶滋阴养血,切能止血,加上苦寒的黄芩共同制约术、附温燥之性,甘草调和各家,所以此方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又不碍阳。怪不得唐荣川评价此方为“下血崩中之总方”

    综上所述,学习经方必须要想像,要领悟其要,体会中医之“象”。就像倪海夏谈到的黄连阿胶汤一样,为什么要加鸡子黄呢?因为我们心里最重要的那滴浮于心中的血不足了,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种浮于中空的东西,就是鸡子黄。下期进入腑病辩证最后一篇——膀胱之为病!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用白芷-白术】

    白芷, 辛, 温, 归肺、胃、大肠经。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言: “白芷味辛, 为肺所喜, 而温燥为脾胃所喜, 宜其入矣。”叶天士的《本草经解》曰:“白芷气温, 禀春天和之木气, 入足厥阴肝经;……其主之者, 以辛温可散风也。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 辛温益胃。”黄元御的《玉楸药解》载白芷曰:“兼能止血行瘀, 疗崩漏便溺诸血。”白术, 甘、苦, 温, 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曰:“味苦, 温。主风寒湿痹死肌, 痉疸, 止汗, 除热, 消食。”《雷公炮制药性解》曰:“味苦甘, 性温无毒, 入脾经。除湿利水道, 进食强脾胃。止泄泻, 定呕吐, 有汗则止, 无汗则发……白术甘而除湿, 所以为脾家要药, 胎动痞满吐泻, 皆脾弱也。”《长沙药解》曰:“补中燥湿, 止渴生津, 最益脾精, 大养胃气, 降浊阴而进饮食, 善止呕吐, 升清阳而消水谷, 能医泄利。”

    汪师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两者燥湿相济, 才能使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得以实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 脾湿则失其健运之性而食不消矣。白术性温阳, 可使脾健而食消。临床中, 脾胃虚弱则水湿不化, 痰饮停留, 出现饮食欠佳、疲乏、舌质淡、脉滑, 此皆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疗当健脾祛湿。临床白芷用量10~12 g, 白术用量10~15 g。便秘者, 生白术可用到30~60 g。白芷常为风药, 清阳上升, 风能胜湿, 芳可醒脾, 化湿而美白, 治颜面湿疹、痤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杆中医的中西医常用口诀(整理)
杨维杰:我最常用的12特效穴
中医基本知识
[转载]费一轩擅治病种介绍
脉诊入式诀:
五种内火辨证论治、肾与膀胱病、肺与大肠病、脾胃病、心与小肠病、肝胆病辩证论治简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