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一、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药童拍摄

组成: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
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三、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能: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四、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
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
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
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
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五、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
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六、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
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
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七、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
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八、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
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
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
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九、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
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
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
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2.邀请好友报名有机会获得《肖相如师门:内部医案学习资料》1本

一张千古名方的解析运用,学会终身受益!

编辑:小药童
写于车流不息的北京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可你真的已经把它用到极致了吗?今天就和肖相如老师一起更全面地学习运用它

▍全文共2388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6分钟

小柴胡汤的解析与运用

—1—

少阳病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少阳病的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

少阳病是伤寒的一个病理阶段。其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邪分争,相持不下。其中正气已显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可从《伤寒论》中找到以下依据:

 第96条中小柴胡汤第一个主证是“往来寒热”。

 第97条明确指出病人的体质状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显然是为了扶助正气。

④ 第265条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其中弦属少阳,细为正气不足。

 热入血室,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而热入血室的特定时期是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当与“血弱气尽”同类。

—2—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少阳三禁,即禁汗、吐、下。

 李东垣根据第179条补充禁利小便。


 第264条少阳误用吐下致悸而惊的机理是胆气虚怯,不能主决断。

—3—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有18条原文用小柴胡汤,有少阳病,阳明病,阳微结,热入血室,黄疸、厥阴等。

①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也是和法的代表方,体现了扶正祛邪,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原则。

 小柴胡汤要求去滓重煎,也在于体现和法的意义。

 小柴胡汤必须用人参,重在体现扶正,不用人参便不是小柴胡汤。

所以方后注中“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中的去人参不可从。

—4—

小柴胡汤的运用方法

《伤寒论》中的用法是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伤寒论》的精神,结合历代医家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体会,对其用法可作如下归纳。

第一、根据《伤寒论》中提示的主证

① 发热

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18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

往来寒热(第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瘥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发热(144条)、黄疸发潮热(231条)。

由此可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柴胡汤是退烧的方。

是否所有的发烧都能用小柴胡汤呢?显然也不是!

如果发烧与恶寒并见,那是太阳病的发烧,就需要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如果发烧不恶寒,反恶热,那是阳明病的发烧,就需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病的发烧。

往来寒热:这是少阳病的典型热型,见到便可用,属于“主之”的范围。

呕而发热:少阳喜呕,所以发热与呕吐并见,便是小柴胡汤证,属于“主之”的范围。

以上两种就是我所说的“特异性方证”,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

伴有正气不足的发热:如老人,小儿,大病,久病,孕妇,产妇等出现的发热,属于“宜”的范围。

对常规辨证论治效果不好的发热可试用,属于“可与”的范围。对于这种发热,《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可以选用,即桂枝汤和小柴胡汤,要有能力区别。

桂枝汤证为寒证,舌质应该是淡的,苔是薄白的;小柴胡汤证总体上是偏热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苔是薄黄的。

② 消化系统的症状

第96条小柴胡汤的主证中有“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内经》中有“邪在胆,逆在胃”;《金匮要略》中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论述,在于强调肝胆与脾胃的密切关系。因此,小柴胡汤可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

③ 少阳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论》中与少阳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症状有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胸胁苦满、胁下痞硬等。

临床上如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痛、颈部淋巴结核、腹股沟淋巴结核等,可考虑用小柴胡汤。

第二、根据证候特征

往来寒热具有阵发的特征,而凡是阵发性的疾病和周期的疾病都有正气不足的病机存在。

因此,凡是阵发性的疾病都可考虑用小柴胡汤,如疟疾,癫痫,阵发性的呕吐,周期性的头痛等。这是我发现的规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例外,希望大家讨论。

第三、根据病机

① 正气不足的病机,如老人,小儿,大病,久病,孕妇,产妇等。

② 枢机不利,三焦阻隔:少阳的腑不仅是足少阳胆,还有手少阳三焦。学习少阳病,不能忽略三焦。

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主通行元气和津液,若病入少阳,致枢机不利,三焦阻隔,津液运行障碍,如上焦的咳嗽,中焦的呕吐便秘腹泻,下焦的小便不利,水肿等。

第230条有“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清代张令韶先生注:“不大便者,下焦不通,津液不得下也;呕者,中焦不治,胃气不和也;舌上苔白者,上焦不通,火郁于上也,可与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上焦得通而白苔去,津液得下而大便利,胃气因和而呕止,三焦通畅,气机旋转,汗出而解也。”

《医学实在易》中有“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莫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效优优。

三剂中药出疗效,中医绝非慢郎中!

案例一
田x,男,13岁,体重55公斤。
初诊:2019年11月28日。在市属某中学上学。近一周来,学校暴发流感,所在班级有三分之一同学因发热休课。发热三天,最高体温41℃,自服解热镇痛药,有汗出但热不退。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40℃,寒战,无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咽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查:扁桃体不大,微红。
予大青龙汤加味:
组成

麻黄20g  桂枝10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连翘15g

板兰根20g  生姜15g  大枣4枚

两剂。每剂煎一次,顿服。
中午12时服一剂,汗出,热稍减,体温38℃。停药观察。
晚18时,仍发热,体温38.5℃,嘱服第二剂,服后汗出热退。
二诊:2019年11月29日,热退,仍有咽痛,咳嗽,吐黄痰,舌红苔白腻,脉略数。
予麻杏石甘汤加味:
组成

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50g

浙贝10g  瓜蒌15g  桑皮10g

黄芩10g  桔梗10g  甘草10g

板兰根30g  马勃10g  射干15g

三剂。12月1日反馈,已愈,恢复上学。
讨论:一诊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加连翘、板兰根解毒利咽。
二诊表寒去而里热尽显,用麻杏石甘汤加桑皮、黄芩、浙贝、瓜蒌清肺化痰,加桔梗、板兰根、马勃、射干解毒利咽。
大青龙汤证常能一汗而解,不必尽剂。本例汗后热不退,可能与发汗不彻有关,无坏证表现,再汗而热退。

—2

案例二

刘X,女,52岁。
初诊:2019年12日4日。素有喘疾。一周前感冒,哮喘加重,已输液治疗四天,不能缓解。
就诊时见: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色白,伴腹胀,食欲不振,由于气短不能平卧,连续几晚睡不好觉。舌淡苔白腻,脉弦。

予小青龙汤加味:
组成

桂枝10g  白芍10g  麻黄10g 

干姜10g  细辛6g  半夏10g 

五味子6g  杏仁10g  炙甘草6g 

苏子15g  厚朴15g  陈皮10g

三剂。
二诊:2019年12月9日,咳喘已平,仍有少量白痰,以金水六君煎善后。
讨论:素有喘疾,复感外寒,外寒引动内饮,就诊时表证已解,而见咳喘痰多,为饮停于肺,肺气不降,用小青汤温肺化饮,加杏仁,苏子降气平喘,厚朴,陈皮行气消胀。
二诊时咳喘已平,改用金水六君煎,肺肾同治,巩固疗效。

—3

案例三

冀x,女,49岁。
初诊:2019年12月25日。发热,体温38℃,恶寒,无汗,身疼,干咳无痰,舌红苔少,有裂纹,脉浮数。
予葛根汤加味:
组成

麻黄12g  葛根15g  桂枝10g  

白芍10g  桔梗10g  杏仁10g

前胡10g  花粉15g  炙甘草6g

生姜15g  大枣4枚

二剂。
二诊:2019年12月27日,服上药,小汗出,身疼解,仍时寒时热,汗出,咳嗽,上腹不适,干呕,体温正常,舌红苔燥少津,有裂纹,脉浮弱。
予柴胡桂枝汤:
组成

柴胡15g  半夏10g  人参10g  

黄芩10g  桂枝10g  白芍10g

浙贝10g  瓜蒌15g  炙甘草6g  

花粉15g  陈皮10g  桔梗10g

生姜15g  大枣4枚

三剂。愈。
讨论:素体津亏,复感寒邪,用葛根汤解表,加桔梗,杏仁,前胡宣肺止咳,花粉养阴润肺生津。
二诊表邪未尽,邪入少阳,为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祛风解肌,和解少阳,合贝母瓜蒌散润肺止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临床实践看《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辨析
中医脉诊、人体穴位
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您确定您认识“经方”吗?
黄煌经方三字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