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木

麻木。

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上药及羌活、苏木。 如手指麻痹,因湿所致者,香苏散、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

脉浮而濡,属气虚。

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桃仁、红花,

加附子行经。

又宜四物汤加上药及羌活、苏木。

如手指麻痹,因湿所致者,香苏散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

脉体虚者,用五积散亦好。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积散主之。

炒苍术40 桔梗18 麻黄15 炒枳壳15 厚朴12 干姜12 半夏9 茯苓15 炙甘草9 白芷9 当归9 白芍9 川芎9 肉桂9

一、凡人手足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更灸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此六处共十一穴,以防中风瘫痪,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经。

    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

     二方俱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竹沥枳术丸、

       搜风顺气丸皆可选用。

麻木者,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合眼则浑身麻木痒者,血不荣于肌腠。治以参 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二术、苓、甘、柏以除湿热,柴、升、芍药以升提之。痰加二陈,治当活法。

加减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手足麻木。

根据本方加木香、大附子、麦门冬、防风、羌活、乌药。

人参益气汤〔批〕(按此方治气虚麻木之剂) 治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

黄 (二钱) 人参(二钱二分) 甘草(二钱二分) 白芍药(七分) 柴胡(六分)甘草(炙,六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稍热服。

开结舒经汤

〔批〕(按此方治气郁麻木之剂) 治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

紫苏(八分) 陈皮(八分) 香附(醋炒,八分) 台乌(八分) 川芎(八分) 苍术(米泔浸三日,锉碎,炒,八分) 羌活(八分) 南星(八分,制) 半夏(八分,制) 当归(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四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各半盏服。

清风散

〔批〕(按此方治风气麻木之剂) 治身体麻木,遍身结核。北人谓之生饭,南人谓之鼓槌,俗谓风疙瘩,俱属热气滞

防风(五分) 荆芥(三分)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连翘(五分) 当归(五分)赤芍药(一钱) 生地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制,一钱) 白茯苓(一钱) 乌药(七分) 槟榔(五分) 木瓜(六分) 牛膝(七分) 木香(三分) 黄连(五分)玄参(七分) 鼠粘子(炒,五分) 萆 (二钱) 金银花(六分) 升麻(一钱) 白蒺藜(炒,八分) 防己(五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葱白五寸,水二盏,煎八分服。

五积散.五积散..再说“五积散”【左臂疼痛】

五积散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有收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五积散”:

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180克。

制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

热服。一首五积散中,包含了平胃散、二陈汤、桂枝汤、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四物汤等,因其用途广泛,蒲辅周先生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

   来春茂先生也曾说过,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但是目前已被中医界似乎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五积散为何方,或者一方子这么多味药,怀疑是拼凑方剂哗众取宠之嫌。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比较正常。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么多名医一路走来推崇者不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个什么地位的书,载这个方子一定大缘由的,那就是疗效。

   典籍所载方子药味一样,个别药的剂量有些不同。来春茂先生也倡用熟料五积散,就是药材混合炒黄后粉碎。

二、本人对五积散的运用

   临床中遇到寒湿、痰湿一类病人,我就会用上这个方子。自己平时也备用这个粉剂。寒湿病人指征一般饮食生冷过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常诉腰背疼或腰腿疼,夜晚睡觉易醒,大便稀溏不成型,舌下脉络淡紫,身体疲乏无力,常头昏头痛,妇女胳膊或脚踝水肿,手心和脚踝凉感。肢体疼痛性疾病如腰椎痛、颈椎疼痛、胸背痛、膝关节痛等具备寒湿指征者不少。

   我采用熟料五积散的制作方法,“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枳壳和肉桂本身药材很干燥,因为含有挥发油因素所以不宜炒制,其他当归白芍桔梗如果不炒制,粉碎也比较困难。

我自己使用的方子剂量如下:

炒苍术40    桔梗18    麻黄15    炒枳壳15

厚朴12      干姜12    半夏9      茯苓15

炙甘草9      白芷9     当归9      白芍9

川芎9       肉桂9.

此为一付药的剂量,如果多配药就剂量增倍。

   寒湿型疼痛用这个方剂不一定比汤药效果慢,一般2天就有效果,

坚持吃药粉一周,会有明显改善,包括乏力、睡眠质量、夜尿情况、疼痛减轻或消失。

三、心得体会

  1.成方为粉效果不一定比汤药慢,而且服药很方便,患者乐意接受,没有制胶囊,就让病患拿勺子吃,两口水就冲服完毕。

  2、看了许公岩老先生的书,才对五积散中用麻黄和重用桔梗体会更深刻。许老先生创制苍麻丸治疗痰湿肺病,祛寒湿注重开肺气,否则不能收功。小续命汤为什么里面有杏仁,古人之智慧包含多少深思和临床结晶呢!

  3、成方为粉副作用少,易控制病患病情发展。成方一般很组方很严密,不会有较大的偏斜作用。比如小续命汤、乌梅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你把方子开出去,没有达到治疗效果,也不会有过于严重后果,因为成方寒热阴阳并用,祖先考虑的周到啊。这个方子疗效并不低。

  4、成方为粉不一定就不赚钱,它没有什么副作用,你自己使用很放心,价格你就按照病患经济情况去定吧,相信你是善良的,有钱人也不都是小气的。

  5、寒湿疾病,一定交代要忌口。生冷少吃,冰冻食物、冷啤酒、冰激凌、冰水海鲜等,不良生活方式才是致病之源。

《续名医类案》——麻木

王损庵治大理卿韩珠泉,遍身麻木,不能举动。以神效黄 汤加减授之,用黄 一两二钱,参、芍各六钱,他称是一服减半。彼欲速效,遂并二服为一服,服之旬日,其病如失。论以元气未复,宜静养完固,而后可出。渠不能从,盛夏遽出见朝谒客,劳烦累日,忽马上欲坠,仆从者扶归。邀诊视,辞不治,数日殁。呜呼!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可不戒哉。(《治法汇》)
    张路玉治沈步云,解组后,以素禀多痰,恒有麻木之患,为疏六君子汤,服之颇验。而性不喜药,入秋以来,渐觉肢体不遂。脉之,得软滑中有微之象,仍以前方去陈皮,加归、 、巴戟,平调半月而安。然此症首重樽节,方可保全,毋徒恃药力为也。
    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之中,必紧闭其目,似觉少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服四物等则呕逆不食,姜、附等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致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云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迥别。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症渐宁。然或因惊恚,或因饮食,不时举废,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年而愈。
    黄履素曰∶余年四十七时,忽患小指麻软,时作时止,每夏愈而冬甚。素闻指麻当防中风,因讲求预防之法。有言宜却风化痰者,其说大谬。有言宜顺气活血者,谓气行则痰自消,血活则风自灭,其言近是。及读《薛氏医案》治蒋州判中满吐痰,头晕指麻云∶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晕者,脾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不能用也。遂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而愈。后惑于《乾坤生气方》云∶凡人手指麻软,三年后有中风之疾,可服搜风天麻二丸以预防之,乃朝饵暮服,以致大便不禁,饮食不进而殁。夫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帷 可也。若服前丸以预防,适所以招风取中也。读之怏然,遂确守其法,盖于今十有三年矣。
    陆养愚治丁慕云,患麻木,左手足不能举,恶风,或时自汗,服小续命十剂不效。或谓风症宜大汗之,小续命汤参以补养气血之品,故不效耳。因倍风药,减参、芍辈,二剂汗如雨,反觉一身尽痛,游走不定,并左手足不能举,昏沉厥逆,甚危。诊之,阳脉弦细而数,阴脉迟涩而空。谓此虽似风,然昔人云∶麻者气虚,木者血虚,手足不任者脾虚,具此三虚,止宜调养气血,则风症自除。小续命正以风药过倍,血药殊少,何反倍风药而去参、芍?宜其剧矣。仲景云∶大法夏宜汗,以阳气在外也。春月阳尚稚,初出地下,大汗之,使卫气亟夺而失守,营血不随,所以遍身走痛,昏沉厥逆,皆气血垂绝之象也。急用大料十全大补汤,浓煎灌之,少苏;为灸风池、百会、肩井、曲池、间使、三里六穴各数壮,以防中脏之危。自此诸症渐减,饮食渐进。第大便常结,痞闷微热,此汗多津液不足,故下不去,则上不舒,以润字丸五分,日二服。便行犹燥,以八物倍归,加麦冬、知母以润之,少佐槟榔、木香、豆仁以调其气。可不必。自后每燥结,服润字丸五分,甚则一钱,月余全愈。
    张文叔传木香丸、续命丹二方。戊辰春,中书左丞张仲谦,患半身不遂,麻木,太医刘子益与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故录。(《宝鉴》罗有治张案,在江选。)
    李东垣治杜意逵,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诸医不效,求治。曰∶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至填塞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仁。与一药,决三日效。遂制人参益气汤,服二日,手心便觉热,手指中间如气胀满。至三日后,又觉两手指中间如手擦,傍触之,曰真气遍至矣。遂于两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粘许,则痹自息矣。后再与调理而愈。

    缪仲淳治顾仲恭,心肾不交,先因失意久郁,及平日劳心,致心血耗散。去岁十月晨起,尚未离床,忽左足五指麻冷,倏已至膝,便不省人事,良久而苏,乍醒乍迷,一日夜十余次。医者咸云痰厥,缪云∶纯是虚火。服丸药一剂,今春体觉稍健。至四月后,丸药不继,而房事稍过,至六月初十,偶出门,前症复发,扶归,良久方醒。是日止发一次,过六日,天雨稍感寒气,前症又发二次,现今两足无力,畏寒甚,自腹以上不畏寒。缪曰∶人之五脏,各有致病之由,谨而察之,自不爽也。夫志气不遂则心病,房劳不节则肾病,心肾交病,则阴阳将离,离则大病必作,以二脏不交故也。法当清热补心,降气豁痰以治其上,益精强肾,滋阴增志以治其下,则病本必拔。以心藏神,肾藏精与志故也。平居应独处旷野,与道流韵士讨论,离欲道之根,极性命之源,使心境清宁,暂离爱染,则情念不起,真精自固,阴阳互摄,而形神调适矣。汤方∶贝母三钱,茯苓三钱,远志一钱五分,枣仁五钱,苏子二钱,石斛三钱,麦冬五钱,甘草炙五分,木瓜三钱,牛膝八钱,石菖蒲一钱,入牛黄末一分,天竺黄一分,竹沥一杯,临卧、饥时各一服。三剂后,加人参五钱,枇杷叶三片,霞天膏五钱。丸方∶远志、天冬、麦冬、茯神、茯苓各六两,枣仁八两,生地八两,杜仲四两,白芍六两,甘草炙三两五钱,黄柏六两,牛膝十两,五味六两,蜜丸。空心及临卧服五六钱,石斛汤加竹沥送下。

麻木

肌肤感觉障碍。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孑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木之状。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医学准绳·麻木》:“麻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是也。”《张氏医通·麻木》:“一块不知痛痒,阴寒益甚,或日轻夜重,脉涩而芤或弦,属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二陈加芎、归、桃仁泥、红花牛膝、韭汁之类。大便见黑而不作泻者,小剂桃核承气汤微利之。十指麻木,属胃中湿痰死血,二陈加二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又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脚腿麻木不仁,并用神效黄芪汤(见《张氏医通·痹》)。

    东垣治一妇麻木。六脉中俱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久乃止。惧而不睡。身体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二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李曰。麻木为风。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喻如绳缚之人。释之则麻作。良久自已。此非风邪。乃气不行也。经云。阳病 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静重。灵枢云。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以此知其阳衰而阴旺也。时痰嗽者。秋凉在外而湿在上也。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于脾也。时烦躁者。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也。法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非脏腑之本有邪也。黄 五分。人参三分。甘草炙四分。生一分。陈皮归身各二分。佛耳草四分。白芍三分。草豆蔻苍术各一分半。白术二分。黄柏酒洗。苓、泽、升麻各一分。水煎服。八帖而愈。名曰补气升阳和中汤。
       一人年七旬。病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善饥。痰涎不利。舌强难言。声嗄不鸣。李诊脉。左手洪大而有力。是邪热客于经络之中也。二臂外有数瘢。问其故。对以燃香所致。李曰。君病皆由此也。人身经脉。手之三阳。从手表上行于头。加以火邪。阳并于阳。势甚炽焉。故邪热妄行。流散于周身而为热麻。热伤元气。则沉重无力。热泄卫气则多汗。心火盛则妄喜笑。脾胃热则消谷善饥。肺金衰则声不鸣。仲景所谓因火为邪。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内经云。热淫所胜。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用
黄柏知母之苦寒为君。以泻火邪。壮筋骨。又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 、生甘草之甘寒。泻热补表。五味子酸。止汗补肺气之不足以为臣。炙草、当归之甘辛。和血润燥。升、柴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自地升天。以苦发之者也。以为佐。命其方曰清阳补气汤。又缪刺四肢。以泻诸阳之本。使十二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愈。
       震按东垣论病。悉本内经。简明确切。能发其所以然之故。用药亦本内经。以药性气味配合脏腑经络。绝无粉饰闲词。而轩岐要旨昭然若揭。诚非挽近可及。第药止一二分至四五分。何太少耶。岂以气味配合得当。机灵而径捷耶。后贤常云。愿学仲景。不学东垣。然东垣以极轻之分两。能愈疑难之久病。亦正易学。
       吴茭山治一妇。夏月乘凉。夜多失盖。因得冷风入骨。两足麻木。疼痛不已。服祛风止痛药。不效。与大
防风汤数服。其疾渐轻。仍以乌头粥服三晨而愈。
       震按上二案所用诸药。细腻熨贴。此案所用二方。直捷爽快。俱与病情吻合。遂各见其妙。
       李士材治文学陆文湖。两足麻木。自服活血之剂。不效。改服攻痰之剂。又不效。经半载后。两手亦麻。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李曰。此经所谓着痹也。六脉大而无力。气血皆损。用神效黄 汤。加
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始安。少宰蒋恬庵手足麻痹。目中睹一成两。服补血药不应。改服脾药。精神困倦。李诊得寸口脉大。两尺独涩。此心肾不交。水泛为痰之故也。乃取地黄丸料作煎剂。倍用泽泻茯苓入青盐少许。凡六剂。而岐视遂收。乃兼进参、 安神之剂。一月而康复如常。
       震按上条气血兼补。原系古人成法。此条用地黄汤。因两尺脉涩。故先补肾。继以参、。仍是治麻成法。后案张公以参汤下紫雪。则别有洞天矣。由其病根在痰火也。开眼则麻确是东垣对面文章。讲得最好。
       张路玉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则呕逆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所以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证渐宁。然或因惊恐。或因饮食。不时举发。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载而康。

       震按麻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芤之分矣。宜详辨之。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 麻木

荣血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类欤.(汇补)

内因

麻木因荣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其症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皆起于指端.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

若兼虚火.则肌肉 动.不可误作风治.(汇补)

外候

麻者.非痒非痛.或四肢.或周身.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松之状.(正传)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汇补)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浓.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入门)死血者.只在一处.

不肿不痛.但紫黑色而木.湿痰走注.有核肿起.白色不变.(绳墨)

麻木分辨

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入门)

麻痹有分

痿属血虚.木属气虚.二者均谓之痹.皆不足病也.其症不痛.惟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者.乃有余之病.故多痛.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称之曰周痹.(正传)

十指麻木

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积湿痰死血所致.亦有气血大虚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

心脾肝肾四脏之络.皆合舌本.故脾肾亏.湿痰风火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汇补)

半身麻木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责风邪与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责气虚与湿痰.(汇补)

眩晕麻木

有遍身麻木.随即眩晕不省.良久方苏者.其症有三.或风中于外.或痰动于中.或心虚所致.盖心之所养者血.所藏者神.气虚则营运不到.而血亦罕至.由是心失所养而成昏晕.(汇补)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脉涩而芤.死血为木.不知痛痒.(医鉴)

治法

治宜祛风理气.养血清痰.(绳墨)初病.不可骤用参、 、归、地.恐气血凝滞.邪郁经络不散.若久而纯属正虚者.又当大补荣卫.(汇补)

用药

麻.以四君子加黄 、天麻、陈皮香附.木.用四物加红花牛膝桃仁、丹皮.以行死血.痰.用二陈加苍术、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湿痰.或挟风邪者.五积散主之.(汇补)

麻木选方

补气和中升阳汤 治闭目则浑身麻木.开目渐退.昼减夜甚.此气不行故也. 即补中益气汤苍术豆蔻 泽泻 茯苓 黄柏 白芍 佛耳草 生甘草气不运.加木香.

人参益气汤 治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热伤元气者.

人参白芍 升麻 柴胡 五味子 生甘草甘草水煎.热服.

神效黄 汤人参 黄 (各二钱) 白芍(一钱) 蔓荆子(二分)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木。
《古今医鉴》麻木
中医分型辨治手脚麻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肢体麻木症 )
看病歌诀(王锡鑫)
“麻”、“木”的病机及治疗
麻木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