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略决战!2万杂牌军大败42万正规军,刘秀为何能取得昆阳大捷?
userphoto

2022.06.19 重庆

关注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爆发的昆阳之战,是汉军与新朝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令人惊奇的是,虽说是战略决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却极不均衡,王莽的新军共四十二万,号称百万,汉军则只有区区不到两万人参战。这本应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汉军最终以区区不到两万的兵力不可思议的大破新朝四十二万大军,直接促成了新莽政权的覆灭。作为这场战役汉军的实际指挥者,刘秀凭借此战而名闻天下,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出了自己惊人的军事才华。那么,昆阳之战为何发生?它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刘秀又为何能够打赢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呢?本文便来详细论述一下这一场经典之战。

昆阳之战

一、“意料之外”的决战

要了解昆阳之战,首先需要了解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

西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代汉自立,建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正式取代西汉王朝,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王朝。然而这个王朝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因为严重的社会危机以及王莽一系列错误的施政方针,弄得民不聊生,动乱四起。新朝末年,地方上相继出现了两股势力巨大的农民起义队伍,分别是主要活动于今山东省一带的赤眉军与活动于今湖北省与河南省一带的绿林军。这两股势力非常庞大,官军多次围剿也未成功,他们的存在对新莽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赤眉与绿林毕竟都是草莽出身,起事也多为被迫之举,因此前期他们活动的主要目标,不过是求温饱,能够生存下去而已,并未带有什么政治目的。然后,因为南阳刘氏宗族随后加入了绿林军起事,动乱的性质便开始发生了变化。

绿林赤眉活动图

西汉时期实行皇族分封制,皇帝的儿子基本都会被封王,而南阳刘氏宗族即出自西汉皇族,他们的祖先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后被封为长沙王的刘发。但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推恩令”,规定除了诸侯王的太子能够继承王爵之外,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可以通过分割诸侯国的国土封王,汉武帝便通过这个方式不断削弱地方诸侯的力量,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南阳刘氏宗族经过数代的“推恩”分封,其在西汉皇室中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到了刘秀这一代,基本就已经失去了任何官职爵位,只剩下一个皇室宗亲的身份。然而这个仅有的身份,最终也因为王莽代汉而失去了。因此,南阳刘氏宗族对王莽的新朝自然采取一种仇视的态度。

新朝末年的动乱则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实现他们恢复刘汉天下的机会,而率先在南阳刘氏宗族中举起起事大旗的是刘縯、刘秀兄弟二人。然而,虽然南阳刘氏宗族有着皇室血统,但本身力量并不是很强,他们顶多算是地方豪强。为了进一步壮大起事的力量,刘縯于是做出了联合新市军与平林军的决定。

新市军与平林军是绿林军的分支,因为之前绿林军主要驻扎的绿林山发生了疾疫,为了求得生存,绿林军开始分散以求发展,其中一支西入南郡,称“下江兵”,另一支北入南阳郡,称为“新市兵”,在新市军进入南阳郡后,平林人陈牧、廖湛起兵相应绿林,故他们的队伍又称为“平林兵”。刘縯、刘秀兄弟选择加入绿林,其实是就近选择了一支力量最大的势力,以图谋大业。

相比于绿林军中的草莽英雄,刘縯、刘秀兄弟则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那就是推翻王莽的新朝,重建汉朝。于是,和绿林军结盟之后,他们便把军事斗争的矛头直指前队大夫甄阜和前队属正梁丘赐(王莽改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六郡为六队,前队即南阳郡,甄阜和梁丘赐即南阳郡的行政首长和军事首长),通过一连串艰苦卓绝的战斗,刘縯成功大破前队主力,并成功围困了南阳郡的郡治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影视剧中的刘縯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使得联军的势力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起义的声望,双方于是决定立一位刘氏皇族为帝,同时打出“汉”的旗号以期获得天下的响应。经过双方的明争暗斗,最终被立为皇帝的是同出于南阳刘氏宗族的刘玄,史称更始帝。(在立谁为帝的基础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刘縯本是最佳人选,但绿林军的将领害怕刘縯为帝后不好加以控制,所以极力反对,并主张拥立性格较为懦弱的刘玄为帝。刘縯一方面顾虑到在联军中是绿林军的势力占优,另一方面迫于战事依然需要依靠绿林军的力量,便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影视剧中的刘玄

“汉”的旗号打出来之后,引起了王莽的警觉,因为他从这个旗号中看出了这股起义势力的目标并不简单,虽然他们的实力总体而言不如北方的赤眉势力庞大,但不能养虎为患,赤眉不过是肘腋之疾,南方的“汉军”才是心腹之患。于是,王莽开始调集他能够调集的一切军事力量前去讨伐汉军:

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史载王莽一共征集了甲士四十二万,号称百万,“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可以说,王莽是倾尽全力意图与“汉军”决战,昆阳之战,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王莽派出的四十二万大军,其主要目标是围攻宛城的汉军,也就是说决战的地点应该是宛城才对,但最终的决战却发生在离宛城尚有一定距离的,位于其北方的小城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可以说,这真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决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意料之外”呢?

二、“不可思议”的昆阳之战

原因就在于昆阳特殊的地理位置。王莽新军的指挥者是新朝的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新军到达颍川郡,颍川位于昆阳之北,也就是说,昆阳城的地理位置正当新军进军宛城的路线之中。正是因为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昆阳势必成为新军需要拿下的一个战略要点。

因为围攻宛城的需要,汉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都集中在宛城,昆阳附近只有零散的小股汉军在活动,他们主要负责收集粮草兵器战马等后勤物资以供应宛城前线,刘秀当时就是以太常偏将军(一种杂号将军)的身份在昆阳附近活动的成员之一。

汉代南阳郡

当新军前来的消息传到昆阳一带之后,汉军将领全都大惊失色,纷纷退入昆阳城中商量应对之策,但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昆阳城中的部队加起来还不满万人,是绝对不可能抵挡的住王莽四十余万大军的,于是众人商量的结果是各自逃跑,“散归诸城”,但刘秀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闲,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他认为,分散逃跑无异于羊入虎口,没几个人能在这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中逃跑成功,唯有同心坚守城池,才能有一线生机,而且如果昆阳失守,通往宛城的北大门就会被打开,那么汉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可以说,刘秀的眼光是看的非常远的,也看到了此战的关键。

对汉军而言,此刻最重要的战争是宛城之战,拿下了宛城则汉军再无后顾之忧,亦可集中力量与新军决一死战,如若宛城未下,援军又到,前后夹击则汉军必败。因此,昆阳一定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在此地拖住新军援军,给汉军主力拿下宛城争取时间,这才是大局。但是,大难临头,这些草莽出身的绿林将领哪里会顾全什么大局,他们只想活命,于是便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刘秀的提议。然而,时局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正当昆阳诸将打算弃城而逃之时,新军的先头部队共十万大军已经快要抵达昆阳城下,此时逃跑已经不太现实。面对这种窘境,昆阳诸将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唯一主战的刘秀。

面对此种困局,刘秀的计划是兵分两路,即留下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坚守昆阳城,自己率领宗佻、李轶等十三人寻机突围而出,前去寻找救兵前来,里应外合拖住新军主力。据《后汉书》记载,刘秀的突围之战非常的凶险,“几不得出”。但是,最终刘秀等人还是有惊无险的成功突围。

突围后的刘秀前往昆阳东面的郾县与定陵县,并成功调动那里的零散汉军前来回援昆阳,而就在刘秀前去搬救兵的途中,昆阳城经历一场场异常艰难的殊死防守战,

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从云车到撞城门再到挖地道,新军为了攻下昆阳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城中百姓到了出门打水都必须背上门板以躲避箭雨的地步,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汉军守将王凤、王常一度坚守不住,想要投降,但却被王邑拒绝,这反而激发了城中汉军的斗志,因为唯一的一条生路投降已经被堵死了,他们唯有殊死搏斗才有可能获得生机。于是,在这股旺盛的士气支撑下,昆阳城居然坚持到了刘秀援军的到来。

昆阳之战要图

但是,刘秀虽然搬来了援军,人数却只有区区数千人。然而,只有这么点兵力的刘秀却一反常态,只是亲自率领了千余步骑就去向新军挑战。王邑听闻只有千余汉军前来叫阵,也只派了几千新军前去迎战。这一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先冲入敌阵,斩首数十人,这种英勇的举动成功感染了其他汉军,他们纷纷上前英勇战斗,最终成功将这几千新军击败。

初战告捷之后,汉军士气倍增,刘秀便精选了三千名敢死之士,趁着夜色从昆阳城西的水道突袭新军中军(相当于指挥部),在突袭行动之前,刘秀还故意向新军和昆阳城内散播了汉军已经拿下宛城的言论(其实当时汉军已经拿下了宛城,但因为信息传递不便,昆阳一带尚未知晓)。言论的散播起到了两个效果,新军闻讯后士气进一步低落,而昆阳城中的汉军听闻消息后更是胆气倍增。刘秀抓住新军士气低落之际,突袭其中军大营,并与昆阳城内的汉军里应外合,共同进攻,新军顿时大乱,

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埶,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闲。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大司徒王寻被汉军杀死,王邑等人趁乱逃走,四十二万大军最终土崩瓦解。

从更始元年五月战争打响到六月新军崩溃,昆阳之战仅仅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便以新军的惨败而告终。刘秀经此“不可思议”的一战,不仅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也为中国军事史留下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昆阳之战”以后,王莽主力覆灭,新朝灭亡之期便指日可待了。

三、因何而胜?

回顾这场战役,我们不禁要问,刘秀为何能以两万汉军大败王莽四十二万大军?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对汉新双方做一个分析。

首先来看新军的实际指挥者大司空王邑,他是王莽的堂弟,是新朝时期王莽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之一,本人亦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他曾成功镇压翟义、刘崇的反莽起事,对新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军事斗争经验的人物,在昆阳之战中却犯下了一连串不可挽回的错误。

王莽像

第一,不听严尤的建言。早在新军进军昆阳之前,严尤就对王邑有过一番建言:

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他认为新军不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城小而坚的昆阳城上,而应该舍弃昆阳直奔汉军主力所在地宛城,等到将宛城附近的汉军主力击败之后,昆阳自然而然也就拿下了。这个建议,可以说直击要害。但王邑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给出的理由是“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并举他之前征讨翟义时的事例,因为没有生擒翟义而被王莽责罚,现如今若在小小的昆阳城前不战,也肯定会受到王莽的处罚。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王莽此人的确是过于苛刻,这一点在他的很多施政举措中都可以看出,而他的苛刻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部下,以致让其舍弃了最为正确的建议。

第二,不接收王凤等人的投降。当城内守军顶不住新军的巨大攻势想要投降之时,王邑竟然拒绝接受投降,而他拒绝的理由其实和之前拒绝严尤的理由一样,那就是统领百万大军的他,就应该一路“碾压”地攻到宛城,然后“团灭”汉军,接受投降那还怎么显现新军的强大呢?但是,正是他的这一个愚蠢的决定,反而坚定了城内守军的斗志,同时也给刘秀的回援争取了时间,因为如果昆阳一旦陷落,刘秀的回援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第三,久拖不决。新军攻打昆阳城前后进行了将近一月左右的时间,数十万大军聚集此处却久攻不下一个小小的昆阳城,不但会极大地损伤士气,对新朝物资的消耗也是不可估计的。《孙子·作战篇》说道: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孙子在这里很明确的指出,大军出征花费的时候越长,对国家而言越不利,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一个物资供应的问题,旷日持久的大战往往会耗光一个国家生存的活力,汉武帝征四夷便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同样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指出了大军长久出征为什么会给国家造成损害的原因: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按照《孙子兵法》中所言,新军主帅王寻、王邑应该采取的正确军事战略是什么呢?那便是依靠自己兵力上的优势,迅速南下救援宛城,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聚歼汉军主力于宛城之下,这正是所谓速胜之道。然而,昆阳受阻后,王邑却率领新军久驻不前,不但白白消耗了自己的物资士气,也给汉军攻打宛城留给了足够的时间。

孙子兵法

而作为汉军实际指挥者的刘秀在这场战役中则有着非凡的表现。首先,他面对实力相差悬殊的局面并没有慌张,而是对此有着非常冷静的思考与判断。在众人慌乱想要各自逃生之际,他准确地预判出分散逃跑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团结拒敌才能有一线生机,同时刘秀还看到昆阳之战更深层的含义,那便是此战直接关乎宛城之战的胜败,更加关乎到汉军的生死存亡。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层利害关系,所以刘秀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想要逃跑,而是选择了对抗。

其次,刘秀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从“十三骑突围”到“千人挑战”再到三千敢死之士突袭新军中军,这一切如果没有巨大的勇气则不可能做到。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刘秀此人平时给人的印象是话不多,一副老实忠厚的样子,他的哥哥刘縯就曾笑他像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刘仲生性老实懦弱),但在面临如此大敌之时,却表现的异常的勇敢,不但亲自上前线,还第一个冲入敌阵,引得众人发出:“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的感慨。这说明刘秀此人并不怯懦,他是在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怕死的时候怕死。昆阳之战对汉军而言是没有退路的一场战争,只有获得胜利才能生存下去,刘秀对此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所以他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敢。

但刘秀也并不是只有勇敢,他同时还富有智谋。昆阳之战汉军的整个战略布局是刘秀设计的,而且在其突袭新军之前,还弄了一出“汉军已下宛城”的假新闻,这个手段非常之高明。它一方面加强了城内守军的斗志,另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新军的斗志,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第一,昆阳之战的胜利并不完全是刘秀的功劳,昆阳城内的守军同样是功不可没,虽然他们中途曾有过投降的意图,但毕竟最终还是坚守住了昆阳城,这是昆阳之战能够胜利至关重要的一点。如若城池失守,新军一定会迅速南下奔赴宛城,失去了昆阳这个能够吸引新军主力的支撑点,刘秀的回援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相反反而会被新军迅速消灭。所以说,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刘秀的闪光点,昆阳城内的守军同样是胜利的功臣。

刘秀像

第二,就是双方交战的人数问题。新军虽然有四十二万人,但在现实中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都集中在昆阳城下,围攻昆阳的新军比较接近实际的数字应该就是刘秀突围前的十万人马。而且至始至终,刘秀并未从正面战场大胜新军主力,新军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刘秀突袭其指挥部,引起了新军的骚乱。失去指挥系统的新军就像沙子堆砌的城墙一样,一推就倒,这个崩溃就像洪水一样迅速侵袭着新军,很多新军士兵没有死在汉军的刀下,反而是死在了溃退时的互相践踏之上。

可不管怎么说,昆阳之战毫无疑问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它不但加速了新莽政权的覆灭,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参考资料:《后汉书》;《孙子兵法》;林剑鸣《秦汉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六、新汉昆阳之战
刘秀的成名作:不用阴谋诡计,用8000人硬磕40万人
昆阳之战,兵力悬殊太大,刘秀为什么能获胜?
王莽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