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丝绸之路的馈赠|世界第一的盛唐帝国,美妙的胡舞,走起
userphoto

2023.01.12 重庆

关注

西域文化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由商人和驼队们,逐渐传播到东方国家,比如波斯帝国的拜火教(即后来的中土明教)、翻领窄袖简洁轻快的胡服、胡麻饼、三勒浆(波斯的果汁混合饮料)等美食美酒。另外还有足以传世的绘画、歌舞、音乐等等。虽然时隔千年,但是这条经济走廊的繁荣景象,在敦煌壁画上仍可见到。

《长安十二时辰》的效果设计非常精致,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也展示了盛唐非凡的艺术氛围。唐代作为多民族大融合时期,唐皇室具有胡人血统,唐玄宗自己就是一位全能音乐人,他的妻子杨贵妃则是舞蹈专家。

他们所擅长的许多音乐和舞蹈,都是来自西域或者吸收了西域艺术的再加工,把胡乐和胡舞引入盛世娱乐的巅峰。其中的佼佼者,无过于《霓裳羽衣曲》和《秦王破阵乐》,它们是唐朝曲乐的集大成者,都带有很明显的胡风色彩。

当时的音乐,主要是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并有相应的乐器一起传入长安,比如琵琶来自波斯,箜篌来自印度,横笛来自西羌。舞蹈方面,以旋转和跳跃为主要技法的胡舞,也受到极大追捧。

诗有云,'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胡舞,按照发源地的不同,有多种不同形式,比较著名的,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可说是唐代西域乐舞的三足鼎立。

刚柔并济的胡腾舞

在唐代,'胡腾舞'也是盛极一时的舞蹈形式。'胡腾舞',是男子独舞,以固定圈子内的跳跃和腾踏舞步为主。乐舞起时,舞者急促行进,舞步灵活变化,刚柔并济,却以男子阳刚气息为主,煞是好看。

关于胡腾舞的发源地,在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石国胡儿人少见'一句,似乎在暗示'胡腾舞'的母国是石国。据史料,石国是当时中亚地区'昭武九姓'之一,这九个姓氏都是西北地区的突厥部落,国名系根据突厥姓氏汉化而来。

唐朝时,西北地区的河西、陇右一带,曾经遭到吐蕃入侵,许多在当地生活的胡人躲避兵祸,被迫流落他乡,也带去了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据说,他们在异乡相会时,往往会饮酒欢聚,兴致高亢时,便起舞助兴。

这个舞蹈不需要多大地方,在狭窄区域即可动作,多为男子欢宴时使用,蹲促跳跃,被称为'胡腾舞'。逐渐,'胡腾舞'流传开来,广受大众欢迎,并风靡长安,甚至被宫廷音乐家们发现,引入皇宫成为皇帝陛下在乐舞节目。

'胡腾舞'的形象,在唐诗中有细致的描述。比如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胡腾舞者是典型的西域装扮,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舞蹈动作则非常迅速,以蹲跳为主,如'蹲舞尊前急如鸟'、'乱腾新毯雪朱毛'等句。

另外,在诗人李端的《胡腾儿》一诗中,'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一句,则直接明确,胡腾舞者就是来自大西北甘肃凉州的胡人,他们的相貌都是肌肤白皙高鼻梁的形象。'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等句,则细致描写了胡腾舞者的装束、姿态。

在诗作的最后,诗人用问句作结,'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他在问台上随着音乐急舞的舞者,如今中原藩镇割据,大唐边事频频失利,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已经切断,在这种情况下,胡腾儿还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吗。

'胡腾舞'传入中原的时间尚不可考,从考古发现中,在北齐时代出土的器物上,有多人乐舞的形象,人物描绘为高鼻深目、身穿胡服的西域人,动作具有'胡腾舞'的一些特征。由于其中一种器物,出土于河南安阳,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北齐时期(550-577),西域胡腾舞已经传播到了中原地区。

富于变化的柘枝舞

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别,柘枝舞就是西域传到中原的一种'健舞'。这个舞蹈,最初是女性独舞,身着民族服饰,以打击乐器为主伴奏,按照唐代诗人章孝标的《柘枝》诗句'柘枝初出鼓声招',可推断此种舞蹈是由器乐声引出的。

关于'柘枝'名称的来源,《汉书·卷九十四》下篇,记载汉宣帝时,匈奴五大势力发生争斗,其中的左谷蠡王呼屠吾斯拥兵自立,建立'郅支'城,号为'郅支骨都单于'。唐代文学家卢肇在《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写道,'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认为当时的柘枝舞,就是来源于'郅支伎'的称谓。

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考证认为'柘枝舞出于石国',是唐代昭武九姓之一,属于唐代粟特人种。《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所记的柘羯,与郅支、柘枝、石等发音近似,在波斯语中同属一个词。所以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国家——'石国'。

石国的具体位置,根据《新唐书》'西域篇'的记载,'石,或曰柘支,曰柘析,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圆千余里,右涯素叶河。王姓石,治柘折城'。史料记载的石国,其实就是柘枝国,距离康居国不远,'西南五百里康也'。所以,柘枝舞同样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粟特人聚居区,至今新疆地区的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舞蹈中,还有柘枝舞的元素存在。

随着柘枝舞传入中原,原有的阳刚活泼舞风,融入了汉民族舒缓绵柔的风格,进而由健舞向软舞转化。因此,在曲调中也产生了不同的分支,如'健舞曲有《拓枝》,软舞曲有《屈拓枝》。羽调有《拓枝曲》,商调有《屈拓枝》'。

虽然如今柘枝舞不及胡旋舞名声响亮,但是它在唐代却非常盛行,《中国舞蹈史话》中写道,'南北各地,终唐之世,此舞风行不绝'。许多诗人都曾对柘枝舞给予描述,比如,白乐天的《看常州柘枝伎赠贾使者》、张祜的《观杭州柘枝》、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以及殷尧藩的《潭州席上赠柘枝舞妓》。可见这一舞蹈,已经由长安传播至中原之外的常、杭、潭、川等许多地区,并广泛受到认可。

唐代的柘枝舞,从独舞发展到双人对舞,后来出现多人群舞。关于柘枝舞者的形象,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描述,'《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也是典型的胡人装束。白居易《柘枝伎》中'连击三声画鼓催',章孝标《柘枝》中'柘枝初击鼓声招',柘枝舞由于节奏急促、富于变化,伴奏乐器一般为鼓类击打乐器,清脆的鼓声用以调动舞者情绪,把握缓急相应的节奏,也有的配以横笛。

急转如风的胡旋舞

《通典·乐典》记载'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与'胡腾舞'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在舞姿上面,胡腾舞是舞者以腾跃急蹴为主的跳腾舞蹈,多为男性独舞,胡旋舞则是以舞者飞速旋转为主要表现形式,男女皆可。它的节奏鲜活明快,奔放热情,多采用旋转踢踏的动作,加之源自于西域等地,所以得名'胡旋'。与胡腾舞的横笛、琵琶不同,它的伴奏以打击器乐为主,以适应舞蹈的欢快节奏和刚劲风格。

关于'胡旋舞'的发源地康国,也是'昭武九姓'之一,《新唐书·西域传》则记载更加详细,'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唐代曾经在西域康国设置康居都督府,即今天的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史书记载,他们的君主温氏,原本是大月氏人后裔,'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这个国家的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其喜爱。

古代西域号称三十六国,许多国家都知道唐代皇廷的喜好,向皇宫进献过胡旋女,以示交好。白乐天《新乐府·胡旋女》中载,'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据清代学者魏源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所以,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极可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舞蹈。从这些描述可见,胡旋舞应该与今天新疆地区的民族舞蹈非常类似。

出自康国的'胡旋舞',正是在皇宫贵族的带动下,被全国百姓乃至周边国家所接受,作为最流行、最时髦的歌舞形式。胡旋舞传入内陆后,风靡一时,市井宫廷皆为流行,是当时的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了一时的风尚。所谓'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风靡半个世纪盛行不衰。

'胡旋舞'在长安城中随处可见,修习胡旋舞的女子即使作为婢女,在主人家也能得到优待和看重,宫中的胡旋舞姬则更受宠爱。在出土的唐代墓壁画和敦煌壁画中,时常见到有舞姬彩带飘逸、掐腰起舞的形象。

白乐天在《胡旋舞》长诗中,细致描绘了胡旋女的舞姿和神态:'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音乐声起,舞姬旋转飞舞,像是风中飘摇的雪花,又像是摇曳飞舞的蓬草。她在舞台上左右旋转,看得人心神摇曳,眼花缭乱,却成千上万圈都不知疲倦,人世间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美妙情景。一曲终了,舞姬向天子施礼,天子也对她的表演很赞赏。

武延秀和安禄山——大唐显贵中的胡舞高手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盛唐'三舞'之一的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名气最大的舞蹈,同样属于健舞系列,它的节奏鲜明热烈,节拍奔腾欢快,多用旋转蹬踏的动作表达舞者情绪,现今的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的舞蹈中,以手鼓伴奏,以急转起伏为特征,仍然可以看到胡旋的痕迹。

史料记载了与胡旋舞有关的一位武姓唐廷贵族。见于《旧唐书·外戚列传》,记载了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学习胡舞的事情,'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武延秀是武承嗣的次子,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六月,突厥默啜可汗与唐和亲,武延秀奉上命,迎娶默啜的女儿。

默啜认为这不是皇族直系(武延秀是武皇侄孙),遂囚禁了迎亲的武延秀,并发兵叩边,侵入中原发动了'河北之战'。武延秀由新郎官变成阶下囚,在突厥蹲监的时候,他竟没忘学习地方文化,浸淫六年时间,他不仅学会了突厥歌,还学会了胡旋舞,因祸得福,获得了主上的青睐。不知道武家二公子的'解突厥语'、'唱突厥歌',是不是跳胡旋舞的前提,如果是,那么胡旋舞就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复杂舞蹈形式了。

另一个与胡旋舞有关的权贵,则是影响了唐王朝进程的人物——安禄山。唐代一位喜好文史的学者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一书中记载,'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安禄山出生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是营州(今天辽宁朝阳一带)的杂姓胡人,他的母亲是突厥巫女,向天祈祷而得子。

《旧唐书·安禄山传》是这样描写他的'(安禄山)晚年益壮肥,腹垂过膝,重三百二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说安禄山晚年的时候胖到不得了,肚子垂到膝盖的位置,有三百二十斤的分量,相当于两个正常的成年人。即使这样的体格和年纪,在痴迷音乐的玄宗面前,仍然能够投其所好,跳着节奏急促的胡旋舞。实在是令人惊讶。

玄宗见到安禄山的样子,笑着说他,'朕适见卿腹几至垂地'。不过,当安禄山用这样一副'骄人'的身姿起舞,他毫不含糊的舞技,让玄宗皇帝惊讶不已。玄宗曾问他肥肥的大肚子里都装了啥,安禄山惶恐的回答,'无他,但有一颗忠心'。

其实,安禄山的高超舞技,是杨贵妃指点给他的。传说,安禄山靠着巴结国舅杨国忠,得以接近唐朝皇廷中枢,杨玉环见到圆滑世故的安禄山后,居然对这个矮胖子喜爱不已,特制了一个绵绸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在宫中游走,认他作干儿子。基于对安禄山的宠溺,杨玉环倾囊相授了胡旋舞的秘技,并告诉他,要得到陛下赏识,胡旋舞是最好的途径。

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中,这样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由此可见,安禄山的胡旋舞,舞技相当精湛,是与皇贵妃杨玉环齐名的。正是安禄山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舞姿,蛊惑了痴迷音乐的玄宗皇帝,放松了对这位三镇节度使的警惕,'安史之乱'由此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从此由盛而衰。

(限于学识,本篇图文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胡旋舞-才府
西域小国“胡旋舞”,名人“拥趸无数”,它“凭什么”流行大唐?
信吗?历史上这5种舞蹈,能碾压《这就是街舞》?
“旋转、跳跃,不停歇”——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为何风靡大唐?
唐诗故事:胡旋女
比较文学史||西域舞蹈种类以及在唐诗中的反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