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 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

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当今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太过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养。家长们最关心、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分数多少。父母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讨论的是孩子的成绩。因此,就出现“请家教热”、“择校热”、“上补课班热”等,使得孩子在家里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外,还要完成家长们另加的练习题,参加家长们为他们安排的课外辅导课等。这样,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犹如一个个为分数而疲于奔命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台台演算做题的机器,而且几乎没有了喘息的机会。然而孩子本应干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则几乎由家长们代替了,同时体育锻炼、各种美的熏陶也被罢免了,必要的社会活动无法参加了。其结果是:这些孩子除掌握了一些书本知识外,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差,身体素质较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世界和社会生活往往无法适从,缺乏驾驭与应变能力。

批评多于赞赏,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往往批评多于赞赏。他们更经常看到的是子女的缺点,批评子女。父母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经验比较丰富,观点都是正确的。在他们眼里,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的,于是就加以批评。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总是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支持,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同时孩子们会觉得父母只是倚老卖老,长期下去逆反心理就会比较严重。

以一种社会的期待来要求子女、培养子女,忽视了子女的感受父母往往以社会期待的框架来塑造子女,而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忽视了子女的兴趣所在,这往往就形成所谓的硬性塑造。所谓的硬性塑造也就是家长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设计孩子的一生,而没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好,甚至会引起很多孩子的反感、厌恶。即使有些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去做了,但是由于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所以往往也难成大器。

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或这个不要,那个别碰。使孩子逐渐变得没有学习能力,样样事情都不会。而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这一严重的恶果。父母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你能保护孩子的今天,但你保护不了他的一辈子。过度的保护造成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弱,或者孩子根本不会自我保护。

二. 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积极转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用赏识教育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优点,主张要看到人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家长,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不能老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错的事情上。家长要细心的观察,善于用积极、开放、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环境激发孩子该方面的潜能。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多用赏识教育,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要及时表扬他,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这样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1. 重视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如宽容、责任、利他,人就会感受到快乐。分数并不是一切,在重视孩子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孩子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那种快乐。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爱的情愫,让他们在良好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

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这对家长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启示。家长要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教育孩子、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孩子逐渐长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独立的意向与做人的尊严,父母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立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这样,孩子才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他们才能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2. 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

家长们往往太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对于孩子过于保护。因此,现在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措手不及。家长应明白,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让他们独自去处理一些事情。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历风雨、见世面、受挫折。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事件,知道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正常的。教孩子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他们就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付挫折事件,而不会显得惊慌失措。另外,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孩子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同时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家长们要善于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看待孩子的成长。同时,要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快乐品格,让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地成长!

三. 积极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1. 以积极心态接纳孩子一切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备不同的智力条件与成长基础。幸运的孩子可能会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起点,但有的孩子可能因难产、环境污染等原因遭受大脑损伤、智力低下等不幸的命运。小兵出生时因脐带绕脖导致脑部缺氧,以致在成长中出现注意力低下,轻微多动、阅读障碍和计算障碍等心理疾病。心烦气躁、焦虑不安的母亲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对于小兵的成长更是雪上加霜。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小兵这样的“问题”儿童,也遇到过类似小兵母亲的家长。许多家长是“自然”家长,没有经历过任何“前父母”阶段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不具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家长面对存在智力发展、思维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的孩子,不能科学深入地分析问题实质,只是一味地采取训斥责骂的方法,妄图通过高压式管理控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在严格控制下,儿童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常见的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抽动症等病症,会在不尊重科学、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问题根本,只以与治疗生理疾病一样的方法,妄图简单地解决问题的家庭背景下出现较多。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孩子,即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解读,改变“以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观念。同时,在家庭中建立一种积极的夫妻、亲子关系,并寻找与构建有建设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辅导教师介入帮助。当问题确诊后,家长务必摆正心态,正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消极逃避;要耐心等待,对症下药,不要急躁焦虑;要主动和家人共同学习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时跟进问题的发展,清晰掌握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与老师加强联系,借助社会、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治疗或帮助孩子。

2. 以积极体验给予孩子真爱

世界上的爱多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之爱。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来。但反观现实,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之爱的真谛,反而自以为是地自由“诠释”,结果患上了“关爱强迫症”,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溺爱。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愿孩子“受苦”,可能源于自己的苦难童年的经历,表面上,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不了解与考虑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与成长需要。理论与现实早已表明,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小青是一位在娇惯中长大的城市女孩。小学毕业时母亲仍帮忙洗头;初中毕业了母亲还帮忙整理房间;高中住校时因琐碎的日常生活问题无法独立处理而无法正常地学习。为此小青烦恼不已、焦躁不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务,致使孩子缺失了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逐步产生了依赖思想,养成了懒惰行为,对家庭、对他人没有责任感,而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就萎靡不振,寸步难行。更严重的是,责任感的缺失让孩子只为自己活着,只愿享有权利却不愿承担义务,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与合作,与外界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还可能导致反社会、退缩、自闭等问题。可以说,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是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词。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体验,如安排家务劳动,让孩子成为劳动的“主角”并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获得对毅力、成就感、责任感等的亲身体验,能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家长还可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开展互换角色体验活动等。总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得到锻炼与成长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3. 以积极沟通构建亲子关系

凌风在小学时代是一个阳光、聪明、懂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皆引以为豪。进入青春期后,他成为了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自从初二收到情书后,便开始分心,开始过于关注异性的眼光、自己的形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他的母亲知道后气急败坏,每天像监督坏人似地跟踪、接送。凌风对此极度反感,当苦恼与压力排山倒海而来时,最终的结果是离家躲避。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又称“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情绪急躁,不愿受他人干涉与约束,最大特征为逆反,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希望他人把其当成大人平等相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尽管具有了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极易出现顶撞父母、冲动等各种问题。此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性,仍以家长身份高高在上,沟通方式仍停留在啰嗦、命令、威胁、训斥等层面,轻则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破裂,重则酿造出轻生、自杀等悲剧。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青春期正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特殊时期,家长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反抗行为,充分相信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作为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要积极转变亲子沟通的方式。

第一,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沟通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沟通。

第二,营造民主、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保证充分的家庭沟通时间,定期举行民主家庭会议,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第三,改变亲子之间的说话方式。变命令、训斥、不耐烦的语气为商量、赞美、真诚的语气,艺术地表达,婉转地劝告,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做。

总之,有效的沟通是真实、真诚、平等的。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则在于亲子沟通的实效性如何。当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频率,提高了亲子沟通的效率,构建了一种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则家庭教育可谓成功了一半。

4.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孩子

当前,随着离婚率逐年上升,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成为焦点。研究表明,许多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原因是在特殊的家庭结构中,家长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为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小乔的妈妈就是这样,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接送、照顾小乔,没有多余的时间休息、消遣,身心俱疲,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小乔身上。结果,母亲深厚的爱反而成为了小乔沉重的心理负担。感情的负重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和内疚心理,以至于发展成焦虑烦躁,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只要家长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心态平和地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影响则是积极的。因为,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无形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家庭环境,同时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改变心态,学会用优势思维方式面对不幸的婚姻,用积极心理来面对挫折,尽力走出阴影,用“多元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事态发展,并善待自己和他人,为孩子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家庭教育是充满挑战、漫长而繁重的历程。其中,家长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父母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并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管教方式,如此,才能收获家庭教育的成功,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孩子心理必看的五本书
孩子住校的家长 要注意了!#家庭教育 #父母必读 #教育 #小学 #亲子教育
心理学:亲子教育的12个秘诀
《人生启示D9.1》“别怪孩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掌握规律 ——高手父母十大修炼之十
疫情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