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鹰之诗歌语录百条

 


    ●什么是存在?所谓存在就是因果。一个绝对运动的因,一个相对静止的果,前者是精神范畴的遮蔽着的,后者是物质范畴的显现着的。

   ●所谓诗歌,就是诗人对其个性化世界观、人生观做出的形象化命名,在言世界观中走向高潮,在言人生观中滑向低谷。

  ●所谓“诗歌语言”就是有机化、戏剧化物象关系,前者决定诗法自然,后者决定诗的诗性。

  ●所谓历史,就是时间的失恋史

  ●所谓艺术,就是人类对造物主的模仿。

  ●所谓诗之美,就是一种未知性在呼之欲出。

  ●所谓“文无第一”,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最佳授奖辞!

  ●所谓“解构主义者”,就是把盘子打碎却不知道怎么粘起来的人,粘起来又不知道放啥东西的人。

  ●所谓诗歌的“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在文本中的潜意识体现。

  ●中国古诗就是天人合一的“意境诗”,西方诗歌就是让真理产生韵味的“意味诗”。

  ●物分阴阳老幼,词语分吗?因此我不主张诗人在词语陌生化上做文章,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只是逻辑关系,只具有“意思”不具有诗性。根据“呈现要远”的原则,把诗歌语言定义为词语陌生化,早晚都会出现“语言杀死语言”的情形,比如最黑的黑是白,最白的白是黑等等,因为反义词最远,但这是诡辩,不是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跟禅宗里的公案语言虽皮毛有些相似,但内在却是质的区别!前者是建立在理性上的不可言说,是普遍性的,是可以递进发展的。但后者却是非逻辑的,个别的,只适合特定人群的。因此,我始终认为佛印的存在只不过是苏东坡旁边的一个佐证罢了,他那些抖机灵的公案诗,永远也不可能与苏东坡相提并论。

  ●诗歌的内容是佛,直抵真善美的根部,诗歌的形式是妖,总是充满不可捉摸的意外性,二者的统一叫境界。

●假如古体格律诗词的结构类似是一张“竹帘”,也就是把长短统一粗细均匀的竹子穿成帘子,那么白话新诗就应该更类似于人体结构,是由大小不等的“肌肉块”组成的。或者说,古体诗的内容是感性的,形式是理性的,而新诗则是形式是感性的,内容是理性的,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新诗永远也离不开“得意忘言”的支持。

  ●世界文学史像一条大河在我们身边流过,我们只有融入才得以生生不息。

  ●有人整天开放,只为引来一群蝴蝶,而我每天都在枯萎,只为滋养一支灵芝。

  ●任何一个举着反传统、反文化旗号的革新分子都是可疑的,这相当于对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视而不见而“净身出户”,有时候,意识不到本民族的文学史存在,比意识不到世界文学史存在更加糟糕。

  ●所谓永恒,就是一场永远的势均力敌!那些能永远存在下去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与这个世界摩擦起电。

  ●对于诗歌,“前无古人”可能是个褒义词,但“后无来者”可能是个贬义词,说明这是个“怪胎”不具有繁殖能力!

  ●“个人化”是对写作难度的一种降低,但“个人化”又是写作的开始!

  ●在我狭隘的爱行将耗尽之刻,广博的爱却轰然诞生,它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支撑着我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写作口气

  ●少年言情志,中年谈理趣,晚年归神性。这是诗人的宿命。

  ●翻译家可以不懂诗,但不可不懂哲学。前者让他犯下战术错误,后者令他犯下战略错误。

  ●我确定我提高——每天发现自己的小众化。

  ●诗歌的现代性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介入,因为失踪的“人性”正附着在这些东西上面。

  ●诗人四十岁之后,思想、技艺每十年增加一毫米,五十之后,每十年增加0,9毫米,以此类推。但不要小瞧了这一点点的进步,这几乎是一个诗人全部的快乐,也是人间最珍贵的财富积累。

  ●真理的头部永远在少数人掌中萌芽,真理的尾部永远在大多数人的手中溃烂。

  ●李白因为没有“时代气息”在当代家喻户晓,杜甫因为强调“时代气息”被所处时代抛弃。

  ●什么是重要诗人,什么是优秀诗人,什么是伟大诗人?前两者都无法脱离具体时空条件的约束而存在,只是一个“相对数值”。而后者可以充分实现与时空相抗衡,甚至可游离于时空之外,是一个“绝对数值”。

  ●我眼中的“伟大诗人”就是那些对人类思想的文明进化史带来影响的人。“伟大诗歌”往往都是建立在人类科技、哲学、社会经济学等领域的重大发现与突破之上,很难离开重大社会变革孤立存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对于诗歌呈现而言,“恶”有发酵功能,因而从恶到善是一种由远及近,由内向外的旅行。而美好没有,从美好到美好只是从绿叶爬上花朵这么简单。这就是关于“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两种世界观带给诗歌的区别。

  ●如果作家是人群中的一员,诗人则更类似万物中的一员,诗人如果不能借助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力量,那么将失去与作家并列存在的地位。

  ●一个诗人如果不能在心中囚禁着一场战争!即使走进桃源深处,他也是个误入者。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群众只为昨天的那枚欢呼,智者只为今天的那枚悸动。

  ●所谓“诗之道”就是诗人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找到了与之相辅相成的客观对应物群体,并形成一种亦步亦趋的良性循环通道。

  ●秩序像一双旧鞋子,世界是个新人,每天都有脚趾头露出来,也有脚趾在疼。

  ●在当今诗歌无用、天时不在的情势下诗人当何为?如果不想过把瘾就死,那就默默无闻地做一根绣花针吧,把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断裂,一针一线缝起来,也算给后人铺了一段路!

  ●我越来越喜欢粗粝的原生态的东西,太过精致的东西往往只与词语有关而与语言无关,这类似于在物与物的砖头间抹上了过多的词语水泥,虽光滑却没了质感。

  ●我坚决反对在诗歌中使用通感,因为诗歌本就是“第六感”的产物,让“五感纠缠不清”反而降低了诗歌的神性。

  ●何谓“命运”?上天给了你平庸,自然也赋予了你平庸的权利,同样的上天让你优秀,也给了你捍卫优秀的义务。

  ●造成晦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还是思想的旅行太近!把看到的东西全堆在一个近处的小仓库里,让读者的眼光没地放了。

  ●自己身体就是第一读者!什么是诗?在我看来就是一些神秘之物从身体迷宫出走路线的痕迹,每次“空”了的感觉就是最大的肯定,别人再说什么已不重要。

  ●否认了诗歌是体验,否认了诗歌的工艺性,就否认了诗人水平的可递进性,那些把诗指认为感觉、直觉的人,就等于向世人宣布,诗人就是越写越差的人,因为随着年龄的推进,感觉和直觉在不停地退化是不争的事实。

  ●一切事物的繁殖基因都是理性的,否则怎么会有“转基因”一说?诗能例外吗?诗当然也有着理性的性器!你打入它的内部它才可能为你生殖!因此,诗一直爱着真正同她“做爱”的人——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荆棘丛生的茫茫原野,寸草不生的无边沙漠......那里只有一个见证者——上帝。那就让那些争名夺利的功利分子去分享表层的味道吧,对于真诗者文本以外一无所有!

  ●共鸣何谓共鸣?就是读者读起来像他自己写的,那如何让读者有共鸣?当然是客观化!你像滴水一样溶解在诗中,把发泄的自由与冲动让给读者!因此,在无诗之时切莫紧张,与其盲动莫若呼呼大睡!睡掉主观性!让灵感的种子落到一片春眠不觉晓的处女地中,这多么美!!

  ●对于诗歌来讲,“语能成势”就是最好的节奏与旋律,不可削足适履,如同书法家、画家的“飞白”,洋溢之美比清晰之美更具魅惑力!因此,凡过分斟词酌句以辞害意者必是小家。不借助大自然恢弘之力,诗人“单打独斗”又能几何?

  ●我始终坚信,最朴实的感性和最深刻的理性在一个交汇点上,这如同肯定和否定之否定离得最近一样。因此,有时候一个普通百姓对诗歌的见解,有可能比一个二流专家更可信赖。

  ●所有国家都可分两种: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国家和民族如《易经》所言的“小人革面”,不停地推翻再推翻,君主与人民互不理解惴惴不安。理性国家则如“君子豹变”,君主与人民相忘于江湖,各安其乐。

  ●每一个天才都是一把锥子,被埋没越深,露出尖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诗人总想比别人高出一厘米,他所设想的进步如同树枝长叶,越往上叶子越小,但小诗人则总想一下子就比别人高出99厘米,所预想的进步如同平地一声雷,只能靠投机。

  ●幽默与笑话有何分别呢?很简单,前者理性,有后劲。后者感性,一次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东方口语诗与西方的差距所在。

  ●这世上没有一种宗教能和诗歌的教化功能相媲美,没有一种教徒能比得上诗人对诗歌的虔诚,因为前者是建立在功利化色彩之下的,死后升天、成仙、成圣等等,而诗人对诗歌的爱则近乎一种零回报之下的一往无前的爱。因此,假定宗教是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活着,那么诗歌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正确地感受爱!

  ●世界上所有的辩论都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范畴的,类似于你和昨天的你辩论,他和明天的他辩论;另一种是空间范畴的,类似圈子里面的和外面的辩论,山上的和山下的辩论。因此,在时空有效转换促最佳成论战契机之前的所有辩论都是无意义的,很多时候的辩论就如同把自己经历过的向那些没经历过的人展示一样,这种自我展示很讨厌,因此不辩。

  ●所谓“伟大的时代”就是能诞生“第一”的时代,这标志着这个时代的读者是成熟的,而且已达成了相对统一的审美共识。没有第一的时代,读者可能一个也记不住。伟大的读者和伟大诗人历来都是相伴而生的,否则即使出现了伟大的诗人,也需要下一个“伟大时代”去认可他,比如杜甫、波德莱尔、史蒂文斯等等。

  ●女儿问我第一和第二有什么区别,我说就是梨花体和羊羔体之间的区别,前者点击千万,后者不足百万。

  ●我也曾无数次绝望,但睡一觉又看见新的太阳了,便又产生了希望,记住,即使宣判自己,也要选一个早晨。

  ●除了你自己打到自己,连上帝也不能打到你,因为上帝也不能去无来由地去做一件事,若他真的这样做了,你就成为他的债主了。

  ●“深入浅出”的写作者一直是被时代遮蔽的对象,因为深入,普通读者永远也摸不到诗歌的真正内涵,因为浅出,他们却认为自己都读懂了。因此,深入深出的学院派和浅入浅出的口语派反而都成为了时代宠儿,前者即使看不懂,他们也不敢轻视,因为看着有文化,后者一看就懂就有共鸣,自然也遮蔽不了。

  ●多看一些自己看不太懂的东西远比一看就懂的东西用处大得多,因为你还有一个生产思想的潜意识在工作,你虽然没懂,但你的潜意识还在继续消化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这或许就是人们是常说的“跳跃式发展”吧。

  ●请注意,诗歌不是“以小见大”,而是“以小折射大”,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诗歌与小说的区别。

  ●所谓“诗性”就是指的诗歌的艺术性,也就是神性、童话性、意外性(戏剧化)在诗歌中的含量,只不过它们是渗透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上帝给每个人类都分配了天性,一出生我们就骑在了它的脖子上爬行,然后我们就慢慢忘了它的存在。最后,我们又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炼才找到了它,就像骑着驴的人最终找到了驴一样。

  ●我像一条饥饿的蛇,每天吞掉自己的尾巴,然后长出一条新的尾巴,这就是修行!

  ●当权者注意了,当群众对“真相”不再抱有期待,转而就会成为另一种“真相”的制造者!

  ●谁说诗人不重要,中国出过829个皇帝,普通民众可能叫不出29个,但叫出29个诗人的名字却很容易。

  ●道是适合所有人的,但却是曲高和寡的。术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但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孔子为何比老子更出名,观音菩萨比释迦牟尼更有影响力。

  ●每一首好诗都是天人合一的生物,是永远也不会走投无路的,它们最终也不会屈服于人类的安排。它们究竟有什么标志?恐怕只有一点——绝对的完美!好诗歌绝对不是相对论的产物。

  ●诗歌的引申义是由能指产生的,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些字如换成惯常的“看”、“过”字,虽意义没变,诗却没了。但另一方面,形式(能指)的稳定性远大于内容,甚至几千年前的诗也会被误解成今人所写,如何理解这一对悖论?

  ●诗歌的命名方式分两种,一种是思想的命名,也就是本体命名,一种是语言上的命名,也就是局部命名,但民众不具备认知前者命名的能力,大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命名上,这是小诗人比大诗人更容易出名的根本原因。

  ●不读名作是一件危险的事,诗歌的名作意味着现代诗思想史上的一个个节点,没理由不站在他们肩膀上拔高。万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超水准发挥写出的一首杰作,竟然是别人早已经写过的了,这是件多么悲哀的事,而更严重的,很可能你走了一生的路是别人已经走过的了。

  ●如果在西方,大诗人只有一个职责就够了——写出好诗,在中国就得需要两个——1,写出好诗2,教会读者怎样读诗。因为中国诗歌史是断裂的。

  ●“正写”就给人以“以大见大”之雄壮,“反写”就给人以幡然醒悟之棒喝,“侧写”就给人曲径通幽之深邃。

  ●对于一首诗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是相对的,梯级式差别是绝对的!

  ●诗歌不需要读者?若人民不读诗是合理的,那么,男人不喜欢女人也是合理的。前者令诗歌便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绝对自由的真空中,后者也令女人拥有了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照镜子、不擦劳什子化妆品绝对权限。这便是“绝对自由是一场灾难”的真正含义。

  ●敬畏诗歌从敬畏自己的诗歌开始,那些随意贬低自己诗歌的人并不是什么谦虚,而是轻佻!因为好诗源自天地人合一的造化之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你不敬畏自己的诗歌首先就是不敬畏天地,其次才是不敬畏你自己。

  ●很多人把诗歌的“立意”排除在诗歌技术之外,认为这是作者的天赋决定的,实际是本末倒置之举,当第一个用“马蹄围满蜜蜂”把“踏花归来马蹄香”表现出来时,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受到启发,把其应用到更多题材领域,达到触类旁通的的效果,因此立意反而是诗歌的第一技巧。

  ●什么是先锋?如果把它说成是合唱团里的独唱演员,恐怕人人都会说自己是先锋,都不会承认自己与时代同台演出。因此,我更愿意把其看作是合唱团里的领唱演员,它至少具备以下品质:首先技艺必须领先,能够引领追随者。其次,他的新发现不是偶然发生,能重复制造新奇。再次他应是“官”,有官的自律、表率和担当意识。

  ●经常见有诗人说“好诗是没来由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哪个诗人能离开自己的社会存在而存在。在“原子弹”“飞机”出现之前,无论是荷马还是但丁都不可能在诗中出现这些不明物体,同样“转基因”“三聚氰胺”也不可能出现在李白苏轼的诗歌中。诗歌最终还是依托于诗人自己的所经历、所体验而分泌,几乎每一首诗通过偱本朔源都能指认发轫它的“胚胎”,这便是常言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吧。

  ●所谓天才,就是“世人对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人一种强制的奖励。”,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世上几乎没有一个被称作天才的人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因为当他穷尽一生的心血全部浇铸在所挚爱的事业上时,反而被人说成是因为“天赐”,他当然觉得亏,因此所谓天才其实就是那些“讨厌上帝与他争功的人”。

  ●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关系类似理性的刀斧和感性的树杈之间的关系,一个强调规矩一个强调自由,一个强调“一般”一个强调“个别”,二者就是以此建立的矛盾统一体。但国人对此想不通,认为应该用感觉去读诗,并嘲笑西方批评家是庖丁解牛般的榆木脑袋,结果前一个批评家看好的杰作,却在另一个批评家那里成了垃圾。

  ●在社会矛盾胶着、混沌时期,应该是小说家的时代,只有他们才能把矛盾肌理刻画出来,在社会矛盾激化、裂变时期才是诗人的时代,因为诗人的职责是命名,混沌不清又怎么命名呢?命名了,谁又能接受呢?诗人朋友们在天时不在时切勿强求。

  ●技术就像储存在螃蟹钳子里的肉,将和螃蟹身体一起成长,一旦和一首诗分离开来谈,诗就变成了“尸”。

  ●我始终坚持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玄学高于西方的神本或人本主义哲学,神本主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借助了人类作为“生意人”存在的天然劣根性,提前许诺了一个死后成仙成圣的“利润”,而人本主义则是一种主观人为化哲学,他们用人类的逻辑替代了天地万物的逻辑,只考虑人类的共产主义却忽略了万物的“共生主义”。

  ●为什么说诗是诗人的信仰?因为诗歌是从诗人的身体内部被析出的“舍利”,和诗人的生命体验是同步的。若说诗歌是一种“产品”,那么,它便是诗人用“爱”生产出的一种“产品”,是一种爱的结晶体,“爱”就是诗人的信仰。

  ●艺术生活当然高于现实生活:首先艺术生活是立体的,既包含生活又包含生活的影子,而现实生活是平面的单纯的;其次,艺术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提纯,是把跨时空的矛盾冲突集中到一起,而现实生活只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艺术生活是包含着创作者对未来的展望的,而现实生活只代表其自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人访谈]欧阳江河:让北岛、杨炼、顾城、舒婷成为往事吧(二)
中国诗歌报:李明月学诗心得|关于诗歌的沉淀与修改
【文学】夏志华原创专栏:一个苹果对存在的准确性的判断——马永波的诗
论诗歌的意象
诗的主观与客观
中国诗人为何轻视思想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