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怕洋人的李中堂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说,李鸿章主持晚清外交40余年。李鸿章成名之后,没做过朝臣,更没入过军机,有时在总理衙门大臣中能找到他的名字,那也是兼职。从理论上讲,总理衙门就是晚清的外交部,但是,总理衙门大臣,却都是兼职,有的时候,能有几十个之多。真正管事负责的,是同时为军机大臣的王大臣,即亲王级别的人物,比如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而李鸿章的本职,是地方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反正无论怎么排,都论不到李鸿章。

李鸿章

教科书不靠谱的地方很多,但这句话却说得不离谱。虽然说,直隶总督,从纯理论上讲,也是中央官,挂着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衔,但在清朝实际上就是直隶地方的number one,老大,相当于今天河北省的省委书记。李鸿章以一个地方官的身份,长期主持一国的外交,听起来是有点奇怪。

这里头的名堂,有制度上的。自打直隶总督兼了北洋大臣之后,在职务上,多少会染指外交通商事务,而且,像李鸿章这样的中兴名臣,还会兼一个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插手外交,也不算捞过界。但更重要,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纯个人的因素——李鸿章不怵洋人,见洋人,就跟见中国人一样,该怎的,就怎的。

自从总理衙门成立之后,事务日繁,清政府原本打算对付洋人,建一个临时机构的如意算盘,最终落了空。总理衙门变成了一个但凡涉及洋人洋务就得管的超级机构,但是,从王大臣奕訢算起,所有的大臣,见了洋人都打怵。晚清的满人,对儒家礼仪演习得不错,彬彬有礼,但就是见了洋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所以,但有交涉,所有大员都看着王大臣,王大臣看着天花板。他说一句,大家和一句,洋人根本不得要领。

所以,洋人公使来衙门办事,只要李鸿章不在,一定吵成一锅粥,什么事儿也说不清楚,洋人也不把王大臣当回事。只要李鸿章一到,喧嚷的厅堂立刻安静下来。李鸿章慢悠悠地抽着水烟,用他那长长的带着银饰的指甲挖挖鼻孔,挖出来的鼻屎,还让仆人装在一个银盒子里。咳嗽一声,不紧不慢地开口说话,然后,中外交涉就可以进入正题了。

于是乎,在中国人看来,只有李鸿章能镇住洋人。在外国人看来,只有李鸿章能谈明白事儿。所以,只要是中外交涉,大一点的议题,都非得李鸿章来不可。连马关条约,原本朝廷派了张荫桓去,但日本方面坚持一定要李鸿章来,一方面是羞辱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只有李鸿章来谈,才能谈得比较明白。这样结果,客观上造成了晚清大多数的不平等条约,签字者都是李鸿章,所以,后人骂他是最大的卖国贼。其实,就当时而言,他如果不签,别人也得签,说不定别人来办,中国方面损失更大。

不过,李鸿章自己,似乎也乐意干这事儿。直隶总督衙门在保定,北洋大臣的衙门在天津。天津开埠之后,繁荣得突飞猛进,由于有洋人租界的榜样,城市建设,也有模有样。所以,李鸿章在保定的时候不多,多数时间,都待在天津。由于实际上主持中国外交兼洋务的缘故,李鸿章对朝廷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个督抚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他主持的北洋海军,才得到了最多的资金,几乎成了晚清海军的代名词。而北洋海军的大本营,也设在天津。因为这个缘故,李鸿章待在天津的时间就更多了。京津之间通了铁路之后,朝廷的有线电报,都得到天津去拍。中国的外交和洋务,天津的份额就更大了。自然,李鸿章的势力,也如日中天。

然而,这一切,因为甲午战争的缘故,差不多都被一风吹了。李鸿章背着战败而且卖国的骂名,被褫夺了一切实官官职,只剩下个大学士的虚衔。此后,朝廷变法、反变法、开倒车跟他的关系都不大了。只是在戊戌政变之后,他利用他的老关系,保住了一些人的性命,然后就被西太后派到广东去做两广总督了。这对他是幸运,要不然,闹义和团的时候,挂着义和团大首领头衔的端郡王载漪,要杀一龙二虎三百羊,其中二虎就有他一个。

西太后闹完了事,惹出了大祸,想要收拾残局,跟十一国联军办交涉,还得找李鸿章。西太后并不是个糊涂人,跟洋人宣战,围攻使馆,一半是载漪这些人传递的假情报,一半是因为她跟光绪闹翻,却因为洋人挡横,废不成光绪的缘故,最后情急之下,昏了头,居然相信义和团真的刀枪不入。使馆打了月余没有打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明白了。所以,使馆还在被围攻中,朝廷已经下诏,让李鸿章进京。这种时候,义和团还闹在兴头上,李鸿章当然不会动身。尽管朝廷三令五申,拼命催,他一直在等,好不容易走到了上海,又待下不走了。

一直到八国联军(应该是十一国联军)攻下北京,西太后带着光绪仓皇西狩,一溜烟逃到西安。他才来到天津,住进了已经被炮火几乎打成废墟的北洋大臣衙门。在这里,这位77岁的老翁,留下了一张在后世广为流传的照片。他端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倚着一张嵌着贝雕的茶几,上面还有一杯盖碗茶,手里依旧掂着一把精美的手杖,那是他出访得到的礼品。茶几旁,还旁立着一个仆人。李鸿章面带微笑,十分从容,就像他往昔多少个在衙门的日子一样。当然,他知道他此番的使命,是个再麻烦不过的事儿了,跟十一国交涉,不仅有外交官,还有军队,谈判的难度,几乎难于上青天。尽管如此,他此时面对洋人摄影师,以及刚刚见过的众多西方占领者,却没有流露出一丝的焦虑和不安。

第二年,在谈成了《辛丑条约》之后,他在贤良寺一病不起。这个不怵洋人的人,终于被累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既不好玩,也不好看(番外篇)
【影视剧本库】胡少龙:​我的父亲曾国藩(15-20集)
晚清四大名臣中,为什么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
晚清著名人物【一】
北洋大臣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由直隶总督兼任?
历史上的曾国藩和李鸿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