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地域的疆界:江南文化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唐力行在“最‘艺’江南”文化十讲中作了题为“超越地域的疆界:从江南到长三角”的演讲,他指出,研究江南文化、传承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的腾飞插上翅膀。

原文 :《江南文化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

图片 |网络

地域疆界划分的四个标准

江南地域的疆界,其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的历史过程,这是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辩证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跟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对地域疆界划分的标准有四个:行政、自然地理、市场、文化。

行政江南:由大而小

江南的行政地理在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变迁,我只能简短地谈一下大的趋势、关键节点。唐初,把天下分为十道,江南道范围非常大,囊括了今天江南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到海滨将近一半的中国。但是天下十个道,江南仅占其一,北方有九个道,可见此时江南的经济社会对于中央政府来讲重要性还尚小。

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随着大运河开通,到了唐朝的中后期,江南开始改变面貌,到宋朝后,今天浙江以东的苏南、上海、浙江地区设立了两浙路,其范围比原来的江南道小得多,到元朝,设立江浙行省。清朝顺治二年,成立了以江南命名的江南省,包括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乾隆二十五年又分江南省为安徽省、江苏省,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江南行政地理范围的变迁。因此,从行政地理来讲,江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域范围,经历了由大而小的变迁过程。

地理江南:苏州和上海始终是中心

自然地理上的江南:将太湖作为江南河川流域的中心,认为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地区,就是江南。环太湖地区有水系相联,有着共同的经济特色。其范围究竟有多大,却是有分歧的:从苏、松、嘉、湖或苏、松、常、镇四府说到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绍、甬十府说。其中另有五府说、六府说、七府说、八府说、九府说等,均不出此范围,仅是排列组合的不同而已。但无论是十府说还是四府说,最中心都是苏州与松江。居于松江府的上海,由吴淞江和太湖一水相连,始终居于江南的核心区域。

市场江南:一双看不见的强大的手

对于区域疆界的划分可以看到有一个市场江南。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的江南地区有着深入研究,他曾经提出,河川流域可以作为自然地理划分的标准,它是传统时代人员物质交流的载体,一个河川流域就是一个区域市场的体系。

江南作为一个市场的体系,以太湖为中心,太湖西部上游有荆溪、苕溪,东部入海有吴淞江、钱塘江等,加上南北走向的运河,共同构成了平原水网的区域市场。宋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特别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内部的沟通得到了加强,今天长三角内部的一些重要城市,譬如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都分布在运河的岸边。从唐朝后期以来,江南的粮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往北方输送。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江南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大了江南接受北方先进文化辐射的力度,因此可以说大运河的存在第一次奠定了江南地区内部网络的基础,同时初步塑造了江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性格。

十六世纪以后,明代中期,江南、华南、华北和长江沿岸华中,商品经济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形成了全国商品经济的网络。四个城市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佛山,华中地区的武汉,华东地区的苏州。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天下有四端,四端之首在苏州。苏州作为江南中心城市的时代,对周边的城市和区域有着强大的辐射力,而周边的城市有着向中心聚集的内聚力。区域之间的整合,行政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经济、文化的力量起决定作用,他们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文化江南:由小到大

江南文化有其特有的内涵和张力。明代后期流行起来的苏样、苏意是苏州文化品牌的代名词,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从明代后期到清代中期绵延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是炫耀性的风尚,而且是品位和生活、意蕴和境界风雅脱俗的象征。江南文化的扩张与各地对苏意、苏样效仿是同步的。全国各地始终对苏州保持着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亦步亦趋仿效和追随着苏州的时尚。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苏州文化如何传播呢?我们来看一下苏州品牌在徽州传播的情况。徽州休宁人善营典当业,苏松地区的典当基本为徽州朝奉垄断,他们把苏松的服饰带回家乡。所谓“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大抵由商于苏扬者启其渐也”。可见文化市场的力量非常强大。苏样、苏意引领全国时尚,谁在苏样、苏意当中起引领作用?很多研究表明,起引领作用的还是在苏州、扬州经商的徽商。

超越地域的疆界

徽州与江南:超越崇山峻岭

徽商在明代中期后,成为中国最强大的一支商帮,为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这与苏州中心城市辐射力分不开,同时也跟徽州商人走出徽州,向苏州、江南的聚合力相关。

处于江南边缘的徽州,其自然地理与江南核心地区完全不一样。徽州在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徽州一年所生产的粮食只够徽州人吃一个月,那十一个月的粮食靠哪里?靠外面运回来。徽州山里出竹、木、茶、漆和文房四宝等等,把这些东西运出去,把粮食运回来。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他们要生存下去,离不开商业,“吾邑之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苏州和徽州的交通,周边是高山,只有三条河流可以跟外面相通,通过新安江到杭州,入运河到苏州;由青弋江到芜湖,入长江再经过运河到苏州,往西边通过阊江,入鄱阳湖进长江到武汉。

远古徽州是山越居住之地,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靠移民,靠北方的先进文化。历史上北方世家大族南迁的首选之地是环太湖平原。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江南平原的动乱增加了。南迁大族想保持宗族聚居的宁静生活已不可能,必须进一步迁徙,而最方便且距离最近的就是徽州。由于徽州在群山环抱之中,于是一个个狭小的山谷平原,就成为宗族聚居地。中国有八大语言区,徽州方言是其中之一。长期在徽州考察,我们会发现翻过一座山,语言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不同的地区所致。明清时期徽州人口发展起来,山谷里没有办法继续容纳这么多人,所以他们大量到江南地区乃至海内外经商。这样一来,造成“无徽不成镇”的江南地区的格局。

从上海地方志里可以看到很多徽商活动的记载。徽商实力强大,掌控了江南市镇的商业、手工业,在江南地区造就了一个由坐贾、行商与海商所构成的商业网络。这一商业网络带动了江南和大海的互动。徽商将江南的瓷器、棉布、丝绸等贩运到日本、东南亚。这一互动使得江南和16世纪初形成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市场的扩大促使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使江南地区滋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能够发展?中国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为什么能繁荣?这都跟徽商分不开。

而徽州为什么能够越过崇山峻岭?有其地区性的文化特质,徽州是理学之乡,宋代的时候,中国传统国学儒家文化到了理学的新阶段。理学就是新安理学,由徽州婺源人朱熹所创立。因此,徽州是理学之乡,其科举文化非常发达。徽州的科举在府一级的单位里,按照科举量和人口比例来说,全国苏州第一,徽州第二。且徽州人认同自己属于江南不是今天,而是很早就把自己称作为吴人。文化的张力使得徽州整合到江南,超越了崇山峻岭的阻隔。两地的互动促进了苏州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推动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进程。

南通与江南:跨越长江天堑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江南中心移到上海,苏州已经成为上海的腹地。随着近代化的推进,机器大生产业、金融业、海运业成为上海经济的主力,上海辐射力更强,甚至超越了长江的疆界。南通地处长江以北,其发展跟上海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通多沙地,宜于植棉。张謇以状元的身份,弃官从商,在南通创办大生棉纺织业现代化企业。并且加强与上海之间的联系,棉纱业主要到上海销售,甚至部分棉纱业直接转移到上海生产,技术骨干也来自上海。因为跟上海经营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张謇在上海发展银行业,建立起连通南通与上海的大达轮船公司,把南通经济、南通文化和上海打成一片,当时有人把南通称为“北上海”。这样一来,江南跨越了天堑长江,进入了苏北。

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今天长三角内部的整合和对外的开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上海经济上的张力,文化上的张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今天的发展必然会打破行政的疆界,使得长三角经济文化走向一体化。

文化的江南有着更为强大的张力,今天为什么讲江南文化,这是有道理的。

江南文化有它的特征,首先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开拓精神。南通区域现代化在形成江南次级中心以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和渗透,并不断加强与上海的联系,使两地经济上成为一体,文化上相互连通。张謇在南通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形成了“乡里士夫”,人人奋起,各自效力于地方,为地方做几件实事,从而建立一个“自存立,自生活,自保卫”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村落。清朝末年苏州的市民公社,民国初上海商会的自治,由商人来管理城市的公共秩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皆源于此。

理性和智慧。苏州的耕地只占全国的1/88不到,但所承担的赋税接近全国的1/10,其赋税在全国最高。尽管赋税很重,但是勤劳聪明的苏州人并没有被这样的压力压垮,人多地少,他们就精耕细作,创造了“苏常熟,天下足”的局面。苏州的手工业、农副业,在明清时期是领先于全国,通过发展商业、农副业,不仅应付了国家的重赋,而且使自己过上较好的生活。

江南人厚重、包容、精致。江南文化以传承两千多年的吴越文化为根基,唯其厚重,故能包容。西方文化到上海,上海人也不排斥,因此,汇集了中西优秀文化的大成。江南的精致,不仅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上,还表现为传统时代的手工艺、园林和戏曲。中国戏曲、曲艺最为经典的是昆曲和苏州评弹,都诞生于苏州。徽州与苏州的互动,在文化上促成了京剧的诞生。徽商到江南后,办了很多徽剧家班,作为他们交际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邀请昆剧艺人加盟,徽剧唱腔与昆曲相融合。徽班进京,形成了京剧。京剧号称国剧,这是江南地区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当代上海的制造业、科学、文化与艺术更是充分体现了厚重、包容、精致的特点。

今天的长三角毕竟还是分属于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不同的行政区域,虽然已经呈现了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趋向,但是我们还须看到经济、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还需要我们去培植和推进。研究江南文化、传承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的腾飞插上翅膀。(“最‘艺’江南”文化十讲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上海博物馆共同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大夏读书会等协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 一本书了解江南文化;十大词条分门别类解析江南;唐力行教授团队江南研究成果
上海,归根结底是江南的上海
徽商、宁波帮、温州商人、洞庭帮、湖州商帮……长三角商人哪家强?
江南是广袤中国审美的一个维度 辰澄
苏州美术馆分馆上海开馆
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和礼茶品牌评定结果揭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