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 一本书了解江南文化;十大词条分门别类解析江南;唐力行教授团队江南研究成果

前言
江南文化的区域认同对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江南到长三角是一个地域变迁与地域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而积淀丰厚、呈现鲜明特征,另一方面江南文化对地域认同起到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江南到长三角,区域的疆界经历了由大而小再由小而大的历史过程,这是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辩证过程。
1. 江南不是一个不变的、有着固定边界的地域概念。

以往对于江南地域范围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依据行政区划,一种是依据自然条件。唐朝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个道,江南道仅占其一。这是一个“大江南”的地理概念,囊括今天的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川、贵,东至大海的广大地区,也即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了。可见此时江南的经济社会对于中央政府来讲重要性还尚小。这是历史上江南区域的外延,而文化内涵小的时期。历迟称为“江南”的地名是清顺治二年(1645)的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二省,当然也含有今天的上海,不过存在时间不长,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就正式分立为江苏、安徽两省了。


2. 自然地理上的江南:将太湖作为江南河川流域的中心,认为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地区,就是江南。环太湖地区有水系相联,有着共同的经济特色。其范围究竟有多大,却是有分歧的:从苏、松、嘉、湖或苏、松、常、镇四府说到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绍、甬十府说。其中另有五府说、六府说、七府说、八府说、九府说等,均不出此范围,仅是排列组合的不同而已。但无论是十府说还是四府说,中心都是苏州与松江。居于松江府的上海,由吴淞江和太湖一水相连,始终居于江南的核心区域。区域外延小了,文化内涵却大了。


3. 自然地理上的江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辐射力的增强,改变了环太湖为中心的格局。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江南已不再是环太湖地区的专用名词,她突破行政的边界,东靠大海,怀抱太湖,在长江下游,形成包蕴沪、苏、浙、皖的长江三角洲区域。

二、江南文化随着地域变迁而积淀丰厚、呈现鲜明特征。


1. 江南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时代,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它是由泰伯奔吴带来的中原文明与本地文明融汇而生成的,本身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结晶,因此天然地具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开放意识。在春秋时代,吴文化又带有一种粗犷的个性,经过六朝唐宋时代的浸染,愈益变得精致,至明清而臻于鼎盛。当时的苏州就是吴文化浸润而成的结晶。这样一种精致的文化,代表了时代文化的成就,因此自然也是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文化的吸引力是当时长三角内部整合的重要动力之一。先后融入江南文化的有浙江文化、徽州文化和海派文化等。


2. 江南文化的特征。江南文化有它的特征,首先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开拓精神。清朝末年苏州的市民公社,民国初上海商会的自治,由商人来管理城市的公共秩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皆源于此。其次是理性和智慧。苏州的耕地只占全国的1/88不到,但所承担的赋税接近全国的1/10,其赋税在全国。尽管赋税很重,但是勤劳聪明的苏州人并没有被这样的压力压垮,人多地少,他们就精耕细作,创造了“苏常熟,天下足”的局面。苏州的手工业、农副业,在明清时期是领先于全国,通过发展商业、农副业,不仅应付了国家的重赋,而且使自己过上较好的生活。再次是江南人厚重、包容、精致。江南文化以传承两千多年的吴越文化为根基,唯其厚重,故能包容。西方文化到上海,上海人也不排斥,因此,汇集了中西优秀文化的大成。江南的精致,不仅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上,还表现为传统时代的手工艺、园林和戏曲。当代上海的制造业、科学、文化与艺术更是充分体现了厚重、包容、精致的特点。

三、江南文化对地域认同起到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


1. 文化“认知”是地域认同的层次。长三角内部各小区域间相互认知的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不同区域之间人员、物资与文化的沟通;二是区域之间的互动:三则是区域之间相互认知和文化认同以及相互竞争,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促进区域间的沟通与互动,并使得不同区域既各自保持特色,又在各方面互相渗透与影响。


2. 超越崇山峻岭的疆界,徽州向苏州的整合。原来处于江南边缘的徽州,其自然地理与江南核心地区迥然不同:“徽介万山之中”,“徽民寄命于商”。徽州向苏州内聚的动力机制是生计。徽商向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进军,造成江南“无徽不成镇”的格局,徽商在江南的中心苏州以及江南市镇造成一个由坐贾、行商与海商所构成的商业网络。这一网络又使苏州与徽州的、沿海平原与内陆山区的互动,带动起江南与大海的互动,这个互动也就与16世纪形成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了,从而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破土而出,使16世纪以来的江南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长三角或者说“大江南”已初具雏形。


3. 超越长江天堑的疆界,南通向上海的整合。太平天国战争后,苏州遭到严重破坏,江南的中心移动到长江的门户上海。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上海的辐射力更为强大。居于长江北翼的南通,多沙地,盛产棉花。状元张謇在南通推行“新新世界的雏形”——“南通模式”的近代化实验时,首先便是发展棉纺织业,他充分注意到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在资金集聚、技术传播、人才荟萃、内外贸易渠道等方面所拥有的无可替代的优势,十分重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大生纱厂建厂初期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而技术骨干则主要招自上海;由于大生系统企业均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直接促动张謇创办了南通与上海之间的近代航运企业,方便了两地的交通,使两地经济上成为一体,文化上相互连通,为南通进一步融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今天的长三角毕竟还是分属于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不同的行政区域,虽然已经呈现了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趋向,但是我们还须看到经济、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还需要我们去培植和推进。编纂《江南文化百科全书》的初衷也正在此。


我在江南研究上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漫长历程。20世纪末加盟上海师范大学后,先后建立了三个江南研究的平台: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了13届;江南研究的专业杂志《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出版了15期;江南研究的丛书,有《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与《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等,已出版了30多本。我们还勉力为江南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学术工作,尤其是江南历史资料的编纂。先后参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和《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2007年,我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陈忠平教授合作主编的工具书《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我们提出了建立江南学的倡议。2018年,校领导陈恒教授为进一步繁荣学术、推动江南文化的研究,委托我组织编写《江南文化百科全书》,为江南研究再提供一本工具书。受命之下,诚惶诚恐,深感学力之不逮。所幸的是二十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众多的江南史研究博士生和硕士生,形成了一支江南研究的学术队伍,关键时刻是他们挑起了学术重担,承担了主要的撰写任务。我要向全体编委致以深深的谢意。


还有两点说明。一是本书江南的空间范围。按照现在的长三角来反观江南,则本书涉及的江南应该遍及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这是目前我们的人力、学力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我们把本书江南的空间范围界定为传统江南的苏、沪(原属松江府)、常、镇、宁、嘉、湖、杭、绍、甬十府,加上安徽的徽州和无锡(原属苏州或常州)等12个地区。这样的选择当然是不完整的,且不说江南并不限于长江以南,即便长江之南的安徽与浙江也有未及之处,这些缺憾只有留待将来再增补了。二是本书以“江南文化百科全书”命名,但江南文化包罗万象,一百万字的篇幅断难做到事无巨细必录。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我们决定采用以纲(专题)带目(条目),纲举目张的方法,将江南文化梳理归纳为十个纲,即地理、历史、信仰与风俗、物产、名胜古迹、学术与文献、文学与艺术、科技与教育、宗族、名人,再厘定条目入选的标准(参见凡例)。在筛选条目时,我们请教了各地区地方史志的专家。本书编辑团队也给予我们诸多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20年6月30日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主编,主要集结了长三角地区长期从事江南文化研究的学者团队,从江南文化的关键词入手,分类撰写学科与知识条目,内容涵盖传统江南地区以及长三角范围,对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绍兴、宁波、镇江、南京、徽州等地的物质文化、人文风貌等进行综合研究和陈述。本书全景式反映当代江南文化研究水准,构建系统的江南文化研究知识体系,致力于为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文化支持,既是研究者参考使用的学术工具书,也适合对江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唐力行,著名社会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差异的比较研究》《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等专著。主编有《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凡例
地理
历史
信仰与风俗
物产
名胜古迹
学术与文献
文学与艺术
科技与教育
宗族
名人
附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月之|长三角地区共同的精神家园:“江南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情缘江南:从徽学到评弹研究
超越地域的疆界:江南文化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
上海,归根结底是江南的上海
江南·观点|拿什么融合长三角城市群?江南文化
拿什么助力长三角城市群融合?江南文化! 刘士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