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崇庆年谱(详细)




  河南省濮阳县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明代“端溪先生年谱图”,端溪先生即王崇庆,生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王崇庆从14岁到73岁近六十年的人生经历。此图绘画风格较为写实,对研究明代服饰、建筑、风俗有很大帮助。


  第一开

  现存年谱图第一开(画页上部书“四”字)主要表现了少年王崇庆的孝心,由于该页文字部分没有纪年,推测与佚失的前一开同为弘治九年(1496年)之事。这年王崇庆的母亲侯氏忽然心痛卧病,王崇庆急忙到家中供奉的“武安王”神像前哭泣祷告,第二天母亲的病就好了。“武安王”即关羽,北宋宣和时加封尊号为“义勇武安王”。

  王崇庆母亲侯氏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侯英(1430年-1494年)的侄女,出身开州望族,嘉靖三十二年追赠侯氏为夫人,诰命中说:“尔封宜人侯氏,乃南京礼部尚书王崇庆之母,蚤由名阀,归嫔高闳。馈祀躬修,徽音克嗣。母仪妇德,朕所褒嘉。虽殁而荣,宜有并命。兹特加赠为夫人,匪独酬鞠育之劳,抑亦慰杯椿之慕。”


  第二开


  第二开局部


  第二开(画页上部书“五”字)画的是弘治十年(1497年),15岁的王崇庆在父亲王纶任所发生的一件事。王纶(1455年-1511年)字大经,号渐斋,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后调到山西浮山,次子王崇庆随父亲住在官邸。一天有一吏员持银前来,想求王纶办事,王崇庆看到,大声质问:“吏何为者!”并举杖将其赶走,吏员头上戴的吏巾也被王崇庆打落在地。画中王崇庆已留发包髻,但尚未冠巾,是明代少年的形象,吏员身穿青圆领,头勒网巾,吏巾则掉在地上。《大明会典》载:“(洪武)三十年定,令史典吏皆服吏巾,巾样不与庶民同。”明代吏巾与耆老所戴老人巾形制相似,但在巾后缀有一对帽翅,《三才图会》中画有吏巾,并注明:“(吏巾)制类老人巾,惟多两翅,六功曹所服也,故名吏巾。”


  第三开


  第三开局部


  段氏画像

  弘治十三年(1500年),王崇庆18岁,父亲王纶想给他完婚,王崇庆认为祖丧时不可行“吉礼”,但王纶不同意儿子的推辞,为他选聘了李村段氏之女。到迎亲这天,相礼者按照习俗要给新郎簪双花,王崇庆不肯,众宾客都劝他说结婚是“父亲之命”,王崇庆才勉强答应只簪一枝花,然后前往段家将妻子段氏迎娶过来。第三开(画页上部书“六”字)画面左侧是鼓吹乐队及其他执事人等,都是小帽青衣的打扮,右侧是王崇庆和相礼宾客诸人,皆穿青圆领,腰悬丝绦,王崇庆巾上插了一枝金花,宾客正将另一枝金花递给小厮。

  王崇庆元配段氏在二十多岁时就去世,后有诰命追赠,并补绘了她的冠服画像。


  第四开


  第四开局部


  第四开局部

  弘治十四年(1501年),19岁的王崇庆通过考试成为生员,入州学读书。院试时提学官陈玉共录取同郡子弟十七人,王崇庆名列第三,陈公对王崇庆所作“我叩其两端而竭”一文赞赏有加,握着他的手端详良久。陈公又将十七人的文章给知州李嘉祥看,李嘉祥看过之后,特别把王崇庆叫到面前,对他说:“汝今日所作何大异吾前日所考也?”意思是王崇庆院试的文章比之前州县试时要进步很多。

  第四开画中陈玉握住王崇庆之手作勉励状,一旁知州李嘉祥正持卷细看,陈李二人头戴乌纱帽,穿圆领,腰悬束带,垂印绶。月台下站立着州学官员和其余十六名子弟,诸子弟年纪小的留发包髻,年纪大的则戴着小帽(小帽是明代庶人阶层男子的主要首服),体现出他们童生时的身份,而考取生员后,诸子弟也将换上儒巾襕衫,从此迈入士人阶层。


  第五开


  第五开局部

  弘治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1503年10月15日),王崇庆的长子诞生(母为段氏),取名王野。这一年王纶擢为衢州府通判,到任后王纶心中颇不愉快,王崇庆得知情况,便作诗寄给父亲表达安慰,诗中有“金甲当年三月重,浮名今日片云轻”等句。第五开(画页上部书“八”字)里王纶纱帽便服,倚着桌子斜坐交椅上,左手托腮,怏怏不乐。旁边站立一门生,头戴儒巾,身穿襕衫,腰悬丝绦,正把王崇庆写的诗念给王纶听。


  第六开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王崇庆已经22岁了,这年正逢大比,但王崇庆在乡试前的科考中失利,为了获得乡试资格,王崇庆又入京(顺天府)往学院复试,但因提学官陈玉的缘故未能如愿,于是错过了本次乡试的机会。王崇庆怅然而归,行前在馆驿墙上题句云:“甲子开场,颇恨此行虚度;皇明召士,何愁他日登科。”第六开(画页上部书“九”字)画京师城墙与馆舍,屋内中壁上有王崇庆的两行题字,大门外驿官正与王崇庆揖别。从题句来看,王崇庆虽有遗憾但仍充满信心,果然三年之后,他就在乡试中应验了“他日登科”之语。


  第七开


  第七开局部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1505年6月8日),明孝宗崩。按照礼制,明代皇帝驾崩之后,官员以下须素服二十七日,并暂停婚嫁及其他娱乐活动。于是王崇庆偕好友王溱来到州学的射圃潜心学习,认真阅读“经书子史以及性理诸书”,并互相讨论切磋,所作文字“积而盈箧”。王崇庆很感谢王溱对自己学业的帮助,每每对人说:“吾平生天资既劣,性复踈懒,后来得少闻道,实於公济有力焉。”第七开(画页上部书“十”字)画王崇庆和王溱在射圃学习的情景,二人都戴方巾着素服,王溱正提笔作文,王崇庆一边看着他一边默默构思。

  王溱(1484年-1532年)字公济,号玉溪,世居开州得胜里,与王崇庆同年入学并同年中举,正德六年辛未科进士(第三甲第三十八名),出仕为官,嘉靖十一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九岁。王崇庆亲自为好友撰写墓志。王溱墓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在濮阳县城关镇宋村东南隅被发现。


  第八开


  第八开局部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直隶提学御史顾潜(1471年-1534年)临开州主持岁考,王崇庆拔得头筹,顾潜深加奖叹。不久,顾潜移文有司,取王崇庆和王溱二人入京,受业于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甘泉先生湛若水。第八开(画页上部书“十一”字)中,王崇庆和王溱方巾便服,正骑马离开开州城,后有仆人挑担随行。

  湛若水(1466年-1560年)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湛若水与之应和,从学者甚众。《泉翁大全集》里收录了湛若水给王崇庆的书信,信云:

  “王县丞之海南,过此得耗。今公济书来,备道吾征卿起居,为慰。古人学与仕不分两截,故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言随处用力,乃一段工夫也。不审吾征卿能随处用功如此乎!近觉於此合一处最得力耳。区区自丁丑入西樵山,与学子讲此学,下山之迹稀矣。曾妄意以所得修二礼,二礼者,曲礼、仪礼也。又修古小学及古本大学、中庸诸书训测,恨未由得一相见,共订之耳。今抄各书序奉阅,见大略也。书茗并此见意,不具。”


  第九开


  第九开局部

  正德二年(1507年),25岁的王崇庆在顺天府参加乡试,中式第十四名。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刘春(1459年-1521年)和侍读学士吴俨(1457年-1519年),他们都对王崇庆的文章有不错的评语,刘春认为“文辞优赡可取”,吴俨更赞道:“三场文势滔滔,策尤俊伟,宜在优等。”明代乡试分为三场,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因逢秋季,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第九开(画页上部书“十二”字)里王崇庆戴儒巾穿青圆领,簪花披红,跨马游街。表现的场景是长安左门(东长安门)和皇城墙东南隅,王崇庆与从人正经过东长安街牌楼,将上玉河北桥。但顺天乡试在贡院举行,发榜及鹿鸣宴则在顺天府署、国子监,似乎不应该从皇城出来走东长安街。另外,本开文字部分将“二年丁卯”写作“三年丁卯”,属于笔误。

  在乡试的第二年,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在京师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也分为三场,二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因在春季举行,故称“春试”、“春闱”。会试考中者称“贡士”,将参加接下来的殿试。殿试之后,张挂黄榜于长安左门外。殿试录取分三甲,考中者通称“进士”,其中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正六品);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正七品),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正七品);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正八品)。榜下次日,状元与进士到礼部赴恩荣宴,宴毕前往鸿胪寺习仪。礼部与鸿胪寺都在东长安街以南,因此第九开所画内容更符合王崇庆中进士之后的活动路线。


  第十开


  第十开局部

  正德三年(1508年),王崇庆26岁,参加了戊辰科会试与殿试,得中进士,列“第二甲第九十三名”。这次会试的主考是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1450年-1524年)和吏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梁储(1453年-1527年),殿试录取的第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吕柟(1479年-1542年)、榜眼景暘、探花戴大宾(1489年-1509年),因此第十开(画页上部书“十三”字)文字中写“登吕柟榜进士”。殿试结束后,将分派进士们到各部曹“观政(实习政事)”,王崇庆被安排到户部山东清吏司。画中王崇庆骑着马,头戴进士巾,身穿蓝罗袍,手中持笏,原本簪在头上的金花则由仆人拿在手里,说明此时已经结束了殿试后的各项礼仪活动,王崇庆正踌躇满志地迎接他的宦海生涯。


  第十一开

  正德五年(1510年),王崇庆元配段氏已经去世,于是在这年娶了继室张氏。第二年八月二十四日(1511年9月15日),王崇庆的次子王田出生,此前一天,王崇庆曾梦到一枚金钱从天上落下,金钱上有“上帝赐丸”四字,第十一开(画页上部书“十四”字)画的就是王崇庆梦见金钱的情景。把儿子看做上天所赐,足见王崇庆对次子王田的喜爱。

  王崇庆还写过一首与“梦”有关的诗,《涌幢小品》“吕翁梦”条云:“吕翁祠在邯聃县北二十里黄粱店……端溪王崇庆诗云:曾闻世有卢生梦,只恐人传梦未真。一笑乾坤终有歇,吕翁亦是梦中人。”


  第十二开


  第十二开局部

  王崇庆刚迈入仕途不久,专擅一时的大太监刘瑾倒台。刘瑾虽下诏狱,明武宗还有些犹豫,没有立即诛杀,身为户部主事的王崇庆向皇帝上疏,“力请早正典刑”。清李卫所编《畿辅通志》里也记载了这件事:“王崇庆,字德征,开州人,正徳进士,授户部主事。时刘瑾既得罪,下狱未诛,崇庆疏请即正法。”第十二开(画页上部书“十五”字)画王崇庆身穿朝服向明武宗当面进言,由于画师并不熟悉宫中情形,因此所绘宫殿、皇帝等并不写实。像这样把皇帝画到官员事迹图里当“配角”的做法,在故宫博物院藏《徐显卿宦迹图》中也能看到。


  第十三开


  第十三开局部

  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刑部员外郎宿进上疏,请求抚恤因忤逆刘瑾而死的大臣,斥革兵部尚书王敞等阿附刘瑾的官员,并说内侍中还有刘瑾余党,应让太监张永继续追查。宿进的上疏呈递给明武宗,当天下午,张永传旨急召大学士李东阳、杨廷和等人,张永对他们说:“皇上因为宿进上疏的事情非常生气,打算亲自审问。”催促他们赶快入见。李东阳听说武宗刚刚喝醉,便对张永说:“日暮不是见君之时,宿进不过是后生狂妄,请启奏皇上从宽处置。”于是张永去见武宗,过了一会,命人将宿进带到午门外杖责五十并削职为民。时人认为宿进提出追查刘瑾余党,故而触怒“群小”,招来灾祸。

  宿进被杖责罢归后,六月,王崇庆上疏申救,疏中说:

  “臣谨按:刑部主事宿进,偶以疏奏上闻,意者不知忌讳,误渎宸聪,诚为有罪。但据其职分,虽不免出位,而原其本心,实不过于爱君。夫其心爱君,则其情可矜;其情可矜,则其狂可恕矣。向使宿进之言是天下必望,陛下采择,以为圣治之助;使进之言非天下必望,陛下优容,以励敢言之风。伏望陛下,明开日月,永鉴壅蔽之源;量普乾元,曲示生成之造。俯察臣愚一得之见,以安天下久叛之心,仍复宿进官职,将臣放归田里,以赎宿进之罪。使天下闻之、史官书之,皆仰赞陛下之圣德雅量,足以光匹尧舜,岂不伟哉!”

  王崇庆的上疏惹恼了明武宗,六月十七日,下诏将王崇庆投入锦衣卫狱。第十三开(画页上部书“十六”字)表现的是王崇庆在三名锦衣卫校尉押送下步入锦衣卫的情景,王崇庆头戴小帽,身穿青衣,腰系麻裙,作犯人打扮,但他神情淡定,毫无忧惧之色。需要提到的是,第十一开画王崇庆在次子王田出生的前一天(八月二十三日)梦到天赐金钱,这时的王崇庆应是身处狱中,也许儿子的降生给他带来了喜悦与希望,因此格外珍爱这个孩子。


  第十四开


  第十四开局部

  直到九月,王崇庆才出锦衣卫狱,被贬为广东肇庆府德庆州寿康驿的驿丞,从六品官员降到了九品之下的杂职官。第十四开(画页上部书“十七”字)画王崇庆将坐船从水路到广东,同年士大夫们纷纷前来饯行。王崇庆和各位官员都是常服装束,头戴乌纱帽,身穿各色圆领并缀本等补子,来送行的皆为京官,所以腰间都悬挂着牙牌。

  广东肇庆最有名的特产是端砚,素来为文人雅士所重视,端砚的产地之一就在肇庆府高要县端溪斧柯山(烂柯山)一带,因此被称作“端溪砚”,南宋诗人曾几有诗曰:“名声藉甚端溪砚,何况珍材琢下岩。兔颖麝煤俱惬当,使君裁鉴果超凡。”王崇庆贬到寿康驿后,便取“端溪”作为自己的号,世人尊称为“端溪先生”。


  第十五开


  第十五开局部

  大概在王崇庆到德庆后不久,父亲王纶就因病去世了,于是王崇庆丁忧回籍。原本打算将父亲安葬在祖茔,但因开州发大水而不果,王崇庆只好到东城外寻找合适的地方,最后看中得胜岗的一块地,从地主窦章手中买来,栽柏筑室,建成“王氏先茔”,于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将王纶安葬在此。第十五开(画页上部书“十八”字)中王崇庆头戴麻布方巾,身穿麻布袍,腰绖麻鞋,正指挥人役栽种松柏,他身后是王纶之墓,墓碑题“奉训大夫渐斋先生王公之墓”。

  王纶去世42年之后,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世宗诰赠王纶为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诰命中说: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君子登名效用,志未宏究而有子继兴,扬庥嗣烈,则其忠孝之著、行业之美,又奚间于身亲为之者哉!国家疏荣而必并及之,固以嘉劳而劝功也。尔原任

  沁州知州王纶,乃南京礼部尚书崇庆之父,生际熙朝,蚤膺甲荐。绾符郡邑,屡播嘉闻。惠政清操,民今交诵。顾志存恬退,施用未宏;眷尔嗣贤,总予邦礼;奋庸展采,茂著奇勋。斯足以征德而显教矣,兹特赠为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呜呼!不朽者名,难被者恩,尔今兼得之矣,虽殁之日,犹生之年也。尚绥光宠,祚我国家。”


  第十六开


  第十六开局部

  正德八年(1513年),居乡守制中的王崇庆拿出自家二百亩地作为“王氏义田”,分给族中诸伯叔们,体现出王崇庆敦族睦亲的美德。第十六开(画页上部书“十九”字)里,王崇庆因有服在身,仍是孝巾孝衣腰绖的打扮。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监察御史施儒等上言八事,其一为“宥言官”:“比岁给事中陈鼎、王昂,御史贺泰、周广、孟洋,主事宿进、王崇庆、曹琥等,各以言获罪,乞悉还原职,以示悔悟之实。”明武宗对此未作回应。


  第十七开


  第十七开局部

  正德十年(1515年),王崇庆33岁,三年孝期已满,继室张氏大概早已去世,王崇庆又娶了第三任妻子谷氏。此时亲友都劝他出来做官,当年王崇庆会试时的考官刘春现已是礼部尚书,也来信让他早日入京候选。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崇庆授沁州(今山西沁县)判官。第十七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字)为王崇庆前往沁州赴任的画面,背景可见沁州的城门、城墙,王崇庆纱帽吉服坐在轿内,沁州父老儿童在城外道旁迎接。


  第十八开


  第十八开局部

  王崇庆到任沁州后,发现沁州守御千户所的军士大多顽愚难驯,王崇庆先是申明皇祖圣训,又在官署大门外立旌善、别恶两牌,对军士加强管理,三个月即颇见成效,“远近肃然”。时任河东巡盐御史的朱裳(1482年-1539年)听说此事后“击节叹赏”,不久就向朝中举荐,朱裳说:“访得沁州判官王崇庆,于议论英发见其学,于志气向上见其守,此则英杰而屈于下僚者也。”第十八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一”字)画王崇庆在大堂审问罪囚的情景。


  第十九开


  第十九开局部

  王崇庆父亲王纶生前最后的职务是沁州知州,因此王崇庆在任沁州判官时也非常用心。尽管他是京朝官补外任,但能做到随遇而安,不因有司事务繁多而稍有懈怠,“事无大小,必尽其心”。王崇庆曾说:“吾闻君子当诚心直道,有所欺于心,非诚也;有所苟于事,非直也。”老百姓若有不平事要申诉的,都说去找“西宅王爷”(当地人呼判官为西宅)。第十九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二”字)没有出现王崇庆本人,画中有二人当街扭打争执,旁人与皂隶都指着判官衙署,让相争者去找“王爷”决断。


  第二十开


  第二十开局部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崇庆有陪升尚宝司丞之推,但没有结果。不久,因踏勘屯田之事路过故里,这时王崇庆被擢升为登州府同知,知府冯琨派遣吏员刘璋到王崇庆家中接他上任,第二十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三”字)表现的就是这个场景。


  第二十一开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王崇庆还在开州的家中,尚未前往登州府,开州同知潘埙给王崇庆送来一块“忠义堂”匾额。潘埙曾对王崇庆说,作为京中的郎曹官,不该因进言之事而被放外任。这次王崇庆本应回京任尚宝司丞,却调到登州府,仍是外官,潘埙特送来“忠义”匾,以表达对王崇庆为国尽忠、仗义执言的敬意。第二十一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四”字)中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就是王崇庆和潘埙,二吏抬着匾额,院内还有乐工等人。

  潘埙(1476年-1562年)字伯和,号熙台,正德三年进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明史》说他“性刚决,弹劾无所避”,多次对明武宗直言进谏,又屡屡得罪权贵。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司礼监太监赖义传中旨,潘埙与吏科给事中吕经各升一级补外任,一时“举朝大骇”,言官们“交章请留”,吏部请循旧例以任职年数和劳绩推升,武宗都没有同意,于是授吕经为蒲州同知、潘埙为开州同知。王崇庆因上疏被贬,潘埙也因进言而被明升暗贬,二人惺惺相惜,所以潘埙赠匾也意在互相鼓励。


  第二十二开


  第二十二开局部

  正德十四年三月,王崇庆到登州府(府治在蓬莱县)就任,先谒城隍庙,然后到丹崖山海市亭观海。海市亭即避风亭,正德八年所建,用来供游人观看海市蜃楼。王崇庆到任时正逢大旱,于是亲自写祭文,祭海祈雨,三天后果然下雨,百姓们十分高兴。第二十二开(画页上部书“二十五”字)里王崇庆纱帽吉服跪在海市亭外的供桌前,桌上陈列香炉、花瓶及酒食等,一吏持酒壶立于桌侧,另一侧两个生员正展开一幅卷轴。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仅数日而去,期间未能见到海市蜃楼,但写下了著名的《海市》诗,诗中有“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等语。王崇庆认为苏轼的诗流传之后,“民到于今惑之”,遂撰写《海市辨》刻在官邸中,被“四方崇正之士”广为传抄。


  第二十三开


  第二十三开局部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擢升王崇庆为江西按察司佥事。三月,明武宗崩,哀诏下来之后,吏部文凭也送达登州府,父老军民得知消息,纷纷前来送行,一直送至郊外,人群前后相望三五十里,并留下王崇庆的靴子作为纪念。第二十三开(画页上部书“二十六”字)画父老送别王崇庆的情景,因逢国服,王崇庆以白布裹乌纱帽,垂软带,去掉纱帽的两翅,身上穿素白圆领,随从白小帽和白直裰,父老皆戴浅色或白色头巾,身穿浅淡色衣服。


  第二十四开

  第二十四开未见编号数字,从内容来看,应该是“二十七”到“二十九”中的一张,文字记“是年冬,先生改分守冀北道,驻节云中(大同)”,但没有具体纪年。《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年二月)升……江西按察司佥事王崇庆为山西左参议。”明代在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议,分守各道,如成化二十年进士王璠就曾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分守冀北道”。所以此开文字提到的“改分守冀北道”和《实录》中升山西左参议应系同一事,只是所记时间不太一样。

  王崇庆来到大同,随即“申严法令、宽恤老弱、掩埋枯骨”,前往祭拜孤竹王将军墓,又遥祭土木堡和鱼台县众“厉鬼”,百姓们都对王崇庆心悦诚服。


  第二十五开


  第二十五开局部

  嘉靖三年(1524年),王崇庆向大同巡抚右副都御史张文锦提出九条建议:“其一曰选将、其二曰练兵、其三曰足食、其四曰理堑、其五曰养马、其六曰举贤、其七曰明刑、其八曰均赏、其九曰议守。”张文锦对此大为赞叹,但并没有真正施行。第二十五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字)画的是王崇庆在都察院大堂向张文锦进言,王崇庆坐在交椅上,只画出背影,张文锦则被巧妙地“遮住”,没有画出来。

  张文锦,山东安丘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遭刘瑾陷害下狱,罢官为民,刘瑾被诛后,起复原职,迁郎中,再迁安庆知府。因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中有功,擢升为太仆少卿。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史》说:“文锦性刚,以拒贼得重名,遂锐意振刷,操切颇无序”,王崇庆到大同后发现了地方和驻军的许多问题,遂提出一些改善方案,但张文锦并未采纳,随着官兵矛盾的加剧,一场震动朝野的叛乱即将到来。


  第二十六开


  第二十六开局部

  由于大同城北地势开阔,缺少天然屏障,长城又年久失修,若有寇入犯则直抵大同城下,于是张文锦决定仿效宣府,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修筑红寺儿、胪圈、窑山墩、水尽头、沙河等五个堡城作为防御要塞。当时边军非常贫苦,有些人甚至多年没有领到月粮,张文锦又让他们去修筑堡城,而参将贾鉴督工极严,导致军中怨言横生,王崇庆每每将情况告诉张文锦,张皆不以为意。一天,张文锦率大队人马巡视新建好的红寺儿堡等处,陪同人员有王崇庆以及镇守太监王觐、总兵官江桓、副总兵时陈等。第二十六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一”字)中背景可见红寺儿堡,画面左侧戴大帽穿云肩膝襕袍者系镇守太监王觐,右侧身披甲胄者应是总兵官江桓,画面正中有两位纱帽圆领的官员,侧身者为王崇庆。

  嘉靖三年三月,王崇庆被升为山西按察副使,离开大同前往太原赴任。不久,五堡修筑完毕,张文锦打算从镇内驻军中调拨两千五百名兵卒前往屯戍,有人劝张文锦另外招募新丁,但张文锦不听。军中兵卒认为五堡离城百里,敌至孤立无援,基本等于送死,都不愿意去,张文锦知道后非但不许还严令催促,贾鉴更是将诸卒队长抓来杖责,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七月二十二日,城外驻军哗变,杀死贾鉴并聚集在焦山墩。张文锦怕叛卒与外寇勾结,于是派指挥徐辅、大同知县王文昌出塞招抚,叛卒入城后,张文锦下令追查为首者。二十七日,叛卒火焚大同府门,劫狱中囚犯,继而焚都察院门,张文锦仓促翻墙逃走,躲到代藩博野王府内。叛卒又包围博野王府,准备纵火,博野王十分害怕,只好交出张文锦,叛卒杀张文锦并裂其尸。镇守太监王觐及总兵官江桓等都在变乱中逃走。

  红寺儿堡后称宏赐堡,位于今大同市新荣区宏赐堡村附近,网友“都市丽人”拍摄了宏赐堡现状照片:



  第二十七开


  第二十七开局部

  第二十七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二”字)主要表现王崇庆坦直真率、刚正不阿的性格。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王崇庆上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毕昭为山西巡抚,一天议事时,毕昭与王崇庆意见相左,但王崇庆丝毫不肯妥协,他当着毕昭的面说:“今之当路(主政者)必欲使人‘委曲奉承’,此四字庆平生未之学也。”在座官员听到这话都大惊失色。

  第二十七开之后,有连续三开未见(墨书编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开内容应该是说王崇庆在按察副使任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与巡抚毕昭的其他矛盾。


  第二十八开

  嘉靖四年(1525年),43岁的王崇庆上疏请求卸任回家奉养老母亲,在尚未得到答复时只是面辞巡按就离职而去。于是巡抚毕昭率巡按御史等向朝廷上奏,参劾王崇庆“擅离职守”。明世宗诏令直隶巡按监察御史周在逮问王崇庆。第二十八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六”字)画一骑马公人,大帽青衣,肩背文书,正离开太原城。


  第二十九开


  第二十九开局部

  第二十九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七”字)解释了王崇庆突然离职的原因。王崇庆在汾州时收到家中来信,说老母亲侯氏生病,王崇庆想到父亲五十七岁就去世,而母亲此时已年过七十,担心奉养之日无多,于是“飘然解绶以行”,回到开州侍奉老人。画中侯氏包头绾髻,身穿袄裙,坐在堂前,王崇庆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圆领,俨然刚刚离任到家,正给母亲奉茶。堂外站着王崇庆的两个儿子——长子王野(22岁)和次子王田(14岁),二人身穿襕衫,说明已考中生员入学,王野因系成年故头戴儒巾,王田尚在留发中,只是包髻。

  御史周在已将王崇庆的情况调查清楚,认为系“为亲犯罪,情有可原”,因此向朝廷奏明,请求批准王崇庆去职养亲,待尽孝之后再行起用。周在奏报中说:“访得原任山西副使王崇庆,年壮性刚,学优才敏。止因母老,遂怀李密之陈情;忽报病危,不觉黔娄之惊汗……”嘉靖五年十一月,明世宗同意了周在的建议,准许王崇庆终养。


  第三十开


  第三十开局部

  回到开州老家的王崇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问上。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王崇庆将自己与老师湛若水的问答内容汇编为《问疑录》一卷,在家塾中刊刻成书,凡是登门求教的弟子每人都赠送一本,使此书流传颇广,现收录于《湛甘泉先生文集》中。第三十开(画页上部书“三十八”字)画王崇庆把刚刻好的《问疑录》赠送给门人弟子。


  第三十一开

  时任开州知州的张寰(1486年-1581年)认为王崇庆为了奉养母亲而舍弃官职,安于“蔬食屡空、垣堵潇然”的生活,打算予以表彰,以垂范乡闾。嘉靖六年(1527年),有司为王崇庆建了一座牌坊,由张寰亲题“孝廉里”匾额。第三十一开(画页上部书“三十九”字)中,知州张寰戴乌纱帽,穿大红圆领,腰悬束带,垂青穗印绶,身边是王崇庆,亦纱帽圆领,二人看着已树好的牌坊,工匠正搭着梯子安放匾额。


  第三十二开


  第三十二开局部

  嘉靖八年(1529年),弃官四年的王崇庆再次得到朝廷起用,除补河南按察司副使,王崇庆上疏朝廷仍请辞官终养。疏下吏部,礼部右侍郎何塘(1474年-1543年)闻知情况,写信劝王崇庆,说河南离开州很近,可以把母亲接到任所赡养。王崇庆之母侯氏也对他说:“汝为我弃官行且五年,今又不出,人不曰我误汝耶!”亲友及开州官员士绅也纷纷上门劝说。王崇庆最终答应出来做官。这年七月,王崇庆娶了第四任妻子张氏。第三十二开(画页上部书“四十”字)中,侯氏在劝说王崇庆,外堂上一纱帽圆领的官员(可能是张寰)正与几位生员举人交谈。


  第三十三开


  第三十三开局部

  嘉靖八年九月,王崇庆上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汝南道。明代河南分四道:大梁道,辖开封府、归德府;河南道,辖河南府、汝州;河北道,辖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汝南道,辖南阳府、汝宁府。汝南道驻于汝宁府信阳州。

  当时信阳有一女子任氏,是官员戴长史娶的继室,长史死后,任氏不守妇道,胡作非为,甚至挥霍戴家财产来养奸夫。戴长史有一子任副使,娶罗氏为妻,任氏十分厌恶罗氏,视同仇人一般。邻里亲友虽然都认为任氏败坏伦常,但顾及戴家门风没有把她的丑行张扬出去,使得任氏更加肆无忌惮。后来任氏竟然将朝廷给罗氏的敕命烧掉,此事被揭发,王崇庆依法处置了任氏,先将她杖责于公堂,随后投入信阳州狱。经过王崇庆的认真治理,汝南两府“风俗自此一新”。第三十三开(画页上部书“四十一”字)画的是王崇庆刚刚审完任氏一案的场景,王崇庆纱帽圆领,正执笔书写判词,旁边站一吏员,前跪一青素服乌角带的小官手捧文书,堂下作犯人打扮的女子即任氏,头上白布包髻,身穿素衣麻裙,锁着木枷手铐,正被衙役牵往监狱。

  第三十三开之后的年谱图可能佚失较多,已公布的只有六开,都不见墨书编号,仅能根据文字部分的纪年和所记事件来编排顺序。


  第三十四开


  第三十四开局部

  在嘉靖九年或十年时,王崇庆因才望逾人被升为辽东苑马寺卿。辽东苑马寺卿除了负责马政外还兼辖部分卫所军民,并管理兵备事务,是重要军政长官。大概由于辽东路远,难以迎养老母,王崇庆没有赴任而是上疏请求休致。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明世宗准许王崇庆以原任河南按察司副使之职致仕,并谕吏部:“今后大小官员,凡升迁未履任告休致者,俱以原职致仕,着为令。”王崇庆遂再度还乡。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侯氏病危,王崇庆对天祈祷,希望以身代母,不久母亲果然病愈,于是王崇庆立誓三年不吃酒肉,从三月初一开始素食。第三十四开中王崇庆戴乌纱帽穿青圆领,面前摆一香几,上放炉瓶三事,王崇庆正往香炉中添香,准备焚香祝天。


  第三十五开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54岁的王崇庆再娶里人张文盛之女张氏为继室。这一年王崇庆编纂的《周易议卦》、《尚书说略》、《毛诗补义》、《春秋断义》、《礼记约蒙》都已完成,每书有若干卷 王崇庆将它们合编为《五经心义》。第三十五开王崇庆所拜典籍即上述五书,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著作的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提到了《五经心义》:“崇庆有《周易议卦》,已著录。此本又合所著《书经说略》、《诗经衍义》、《春秋断义》、《礼记约蒙》与《议卦》共为一编。唯《周易》无序,余皆有自序。大抵皆剽掇旧文,罕所心得。”

  嘉靖二十年(1541年)三月,六科给事中邢如默等与十三道御史贾准等奉旨论荐官员,以原任户部尚书李廷相、刑部尚书唐龙、南京礼部右侍郎吕楠、辽东苑马寺卿王崇庆、翰林院编修杨名等二十一人“才行可录”,由吏部送上各人履历,奏请起用,明世宗下诏,准李廷相、唐龙、王崇庆等九人复职叙用,王崇庆被任命为陕西行太仆寺卿。五年后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二月,王崇庆升为四川右布政使。


  第三十六开


  第三十六开局部

  第三十六开主要表现王崇庆在布政使任上的一些作为。明代布政使需要负责该省的财政收支,因此常和钱粮打交道,但具体管理时大都因循旧例,少有举措,以致上下敷衍应事,只图方便,吏卒也乐得上司宽容放纵,多行不法。王崇庆认为“民慢始于崇宽,纳侮起于自恕”,到任之后采取了很多严格措施,“正纪网、谨关防、平出纳、明赏罚”,每日寅时即开始办公,到酉时才休息。不到两个月,耗羡银就积累了许多,王崇庆都悉数入库,还担心日久难以稽查,便按日计数,每月造册,呈报给本省的巡抚和巡按。以前的管事官员每加“秤头银”唯恐羡金不能增,这些耗羡银即使有时不是官员个人拿去,也是被用来贿赂权贵,以求升官,王崇庆对这些行为十分鄙视。

  一天,某库官盗窃库中银两藏入衣袖,被王崇庆发觉,从他身上搜出了银子。王崇庆重重杖责此人,本欲按盗贼论处,但顾念他是新任此职才加以宽免。画中王崇庆坐在府库堂上,两个衙役正从库官身上搜出被窃银两,堂前一红木桌摆着大小不等的银锭,另一桌台上摆着天平秤和黄铜制成的银锭形砝码。


  明万历乙未年三十两砝码


  明代“纹银”八两银锭


  第三十七开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二十日,王崇庆自省城成都出发前往京师入贺万寿节,走到河南新安县时,从邸报上得知已被任命为四川左布政使。直到六月初九日,王崇庆才路过家乡开州。六月三十日再次得到消息,被擢升为南京太常寺卿。八月二十八日王崇庆离京,九月回到开州老家。九月二十四日,四川布政司差吏员冯英送来奖励平定白草蕃有功人员的钦赏银十两以及纻丝一表里,作为对王崇庆担任四川布政使的慰劳。王崇庆得到消息,到城外迎接来人至开州都察院,并望阙谢恩。第三十七开里王崇庆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圆领(吉服),设香案于城郊,来人手捧赏银表里,后有龙亭放着皇帝的诰命,仪仗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

  根据《明世宗实录》的记载,王崇庆不久就改任工部右侍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月又改为礼部右侍郎。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皇太子朱载壡在举行冠礼后的第三天早上疾病发作,明世宗急忙遣太医诊治但不见效果,太子忽然面朝北拜,口中说:“儿去矣!”然后正坐而薨,年仅14岁,谥为“庄敬太子”。明世宗遣礼部侍郎王崇庆和工部尚书文明为太子在金山选择葬地。同年九月,12岁的皇第二女朱福媛薨,追封“思柔公主”。十月,王崇庆又和工部侍郎杨行中到金山选择公主的葬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升王崇庆为南京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南京九卿堂官各以考察自请罢官,诏下吏部议覆俱留用。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四月,王崇庆又以年老请休致,世宗未允。九月,改王崇庆为南京礼部尚书。


  第三十八开


  第三十八开局部

  第三十八开纪事文字有残缺,内容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事。这年十月初六日,王崇庆从邸报得知改任南京礼部尚书,十一月初八日吏部的公文才到,遂于初十日上任。衙门里所用员役常有缺额,但主管官员一向多领柴薪银和直堂银,全进了自己口袋。王崇庆则令人将这些银子收存在库中,用作公堂的开销。画中王崇庆穿常服坐于公堂之上,前跪一官一吏正送来银子,堂下另有两个官吏,把两包封好的银子送往库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王崇庆担任三品以上职务已满三年,朝廷按例荫其子王田为国子监生,同时赐予王崇庆祖父、祖母及父、母封诰,祖父王琮被追赠为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祖母李氏为夫人,父亲王纶和母亲侯氏亦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改南京礼部尚书王崇庆为南京吏部尚书。两个月后,王崇庆以患病为由请求致仕,得到朝廷许可,这时王崇庆已经73岁(虚岁)了。


  第三十九开


  第三十九开局部

  第三十九开无具体纪年,从内容来看有可能是王崇庆致仕还乡后的事情。这年冬十月,王崇庆在开州城隍庙召集邻里亲族共订誓约,内容如下:

  “其谕族曰:呜呼!凡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咸听誓言,惟我始祖彬肇生晋地,来赘张氏,曾祖浩实诞继述,至我祖佑始开仕源,顾子孙蕃衍,支分势踈,其自今惟高皇帝之训,是遵是行,守我族谱,其惟厚,勿宅心以薄;其惟信,勿陷人以诈;其惟忍,勿致斗以讼;其惟慎,勿败德以邪僻。婚丧必助,祭祀必钦,男必耕读,女必织纺,勿比顽童骂辱以及其亲,勿惑流言以离间骨肉,呜呼!继自今后嗣,并鉴于兹。

  其谕邻曰:凡我里中父老豪杰,敢有背圣训爽誓约,是谓效乱民;敢有沈酗于酒、竞斗于讼、陷身于奸慝,是谓效凶民;敢有略婚丧、攘鸡豚、纵男妇、肆毁詈侮善良,是谓效顽民。惟兹诸恶,士农有一于身业必败,工商有一于身家必亡。约长或纠而不改则理于官,其或能善则众共奖之。呜呼!凡我有邻,既誓之后,言归于好,所有条约,其审行之。”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致仕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卒,享年八十三岁。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十三日,明世宗追赠王崇庆为太子少保,所赐诰命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服勤修职,固人臣靖献之诚;褒德赠官,乃国家优崇之典。义惟示劝,恩岂滥施。故致仕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性资醇笃,学识优长。登甲第而遂献谠言,谪下僚而能坚雅操。旋擢官于州郡,惠洽拊循;累迁任于臬司,孝彰归养。起膺厩牧,历长藩邦。随晋奉常,克举寅清之职;迭升卿佐,益驰恬静之称。逮位上卿,移司留务。更三曾而并阔,励一节以自持。方拟召还,遽求休退。养疴十载,高情已遂于悬车;享寿八旬,哀讣忽传于易篑。慨老成之沦逝,思劳绩之当酬。兹特赠太子少保,锡之诰命。於戏!秩跻宫保,弥昭殊遇于生前;恩彻泉台,永播休光于身后。英灵如在,涣命是承。”

  朝廷颁发给王崇庆及其祖父母、父母的三幅诰命以及王崇庆与夫人段氏、张氏的冠服画像,也和这套年谱图一起收藏在濮阳县档案馆中。历经四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物与画卷仍基本完好地被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樘传》整体译文
徐襄阳西园杂记
万历野获编 > 补遗卷二
读《王阳明全集》:行状与墓志铭
王慎中传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77-嘉靖30年(1551年)九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