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桐叶封弟”不足为信

“桐叶封弟”不足为信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是真实的史实,见之于如下史籍。

《左·昭元年》云:“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左传·定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於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国语·晋语八》叔向曰:“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勿令远闻”;先生考释《晋公午yan》铭文云:“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左传隐五》正义曰:《晋国侯爵谱》云:“姬姓,武王子唐叔虞之后也。成王灭唐而封之”;《左传·隐六》正义云:“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等。

唐叔受封,有“托梦命名定封”之说。见《左传·昭公元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

此“托梦命名定封”之说,是古人迷信宿命意识之反映,自不可信《史记·晋世家》虽在开篇记载此说,但是接下来之笔却是“桐叶封弟”之说。

然而,“桐叶封弟”之说却广为流传,我觉得此说不足为信。

经查有关典籍,“桐叶封弟”之说,不见于《尚书》,不见于《春秋》经、传,不见于《国语》,不见于《逸周书》。而始见于吕不韦①《吕览·重言》(即《吕氏春秋》),次见于司马迁②《史记·晋世家》,再见于刘向③《说苑·君道》。“君道”之文与“重言”之文几乎相同,一定是《说苑》依据《吕氏春秋》,两文均言是周公成其事;而《史记》独言成其事者为史佚④三者原文附后)。不管是谁促成,我认为此说不足为信的根据有以下几点:

一、《晋公午yan》铭文可证,唐叔虞受封之时未必年幼。

该礼器铭文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若是孩童,恐怕难以担当“左右武王”之重任。

二、从《晋语》叔向所说可知,唐叔虞以武力受封。

叔向原话的意思是:“从前我们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所以被封于晋国现在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王位,射鹌鹑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张扬我们君王的耻辱啊”。唐叔能一箭就射死犀牛,恐怕不是孩童力所能及的。这说明他是以武力受封的,而不是孩童玩耍受封的。

三、《逸周书·王会解》所言成周之会,唐叔已列于朝班,恐怕不再是孩童。

逸周书·王会解第五十九》云:“成周之会,上张赤阴羽,天子南面立,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由此可知,唐叔已列于朝班,恐怕不再是孩童。

以上三点互相印证,唐叔以武力功德受封,足以证明《吕览·重言》、《史记·晋世家》,和《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

对“桐叶封弟”之说,唐朝柳宗元⑤颇不以为然,认为不可信

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辨》中说:“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王,其得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把削成形的桐树叶跟小弟弟开玩笑,说:‘把它封给你。’周公进去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说话要算数’,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小弟弟。我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提议,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之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如果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竞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而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小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行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必须得促成其事吗?假如遇到这样不幸的事,成王跟妇人和太监开玩笑,把削成形的桐树叶给她们,周公是不是也会提出来促成这件事呢?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十次改正它也不算是缺点,关键在于是不是恰当;如果恰当就不能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在教导成王铸成过错啊。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必逢迎他的过失,为其辩解。又不应该管理束缚不当,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像使唤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况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呢!这只是小丈夫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书记载说:‘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吕不韦,卫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生卒年月约为公元前290年-235年,中国战国时代卫国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担任秦国丞相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等书。《五经通义》原有集,已佚,今有清人马国翰《五经通义》辑本,和明人所辑《刘中垒集》。

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凡有大事也多与之商磋,周武王在河南牧野与商纣王决战时,史佚随从周武王出征。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汉书·艺文志墨家有《尹逸》二篇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客死他乡,享年不到50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又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桐叶封弟”之说原文:

 《吕览重言》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说苑·君道》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是真实的史实,见之于如下史籍。

《左·昭元年》云:“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左传·定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於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国语·晋语八》叔向曰:“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勿令远闻”;先生考释《晋公午yan》铭文云:“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左传隐五》正义曰:《晋国侯爵谱》云:“姬姓,武王子唐叔虞之后也。成王灭唐而封之”;《左传·隐六》正义云:“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等。

唐叔受封,有“托梦命名定封”之说。见《左传·昭公元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

此“托梦命名定封”之说,是古人迷信宿命意识之反映,自不可信《史记·晋世家》虽在开篇记载此说,但是接下来之笔却是“桐叶封弟”之说。

然而,“桐叶封弟”之说却广为流传,我觉得此说不足为信。

经查有关典籍,“桐叶封弟”之说,不见于《尚书》,不见于《春秋》经、传,不见于《国语》,不见于《逸周书》。而始见于吕不韦①《吕览·重言》(即《吕氏春秋》),次见于司马迁②《史记·晋世家》,再见于刘向③《说苑·君道》。“君道”之文与“重言”之文几乎相同,一定是《说苑》依据《吕氏春秋》,两文均言是周公成其事;而《史记》独言成其事者为史佚④三者原文附后)。不管是谁促成,我认为此说不足为信的根据有以下几点:

一、《晋公午yan》铭文可证,唐叔虞受封之时未必年幼。

该礼器铭文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若是孩童,恐怕难以担当“左右武王”之重任。

二、从《晋语》叔向所说可知,唐叔虞以武力受封。

叔向原话的意思是:“从前我们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所以被封于晋国现在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王位,射鹌鹑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张扬我们君王的耻辱啊”。唐叔能一箭就射死犀牛,恐怕不是孩童力所能及的。这说明他是以武力受封的,而不是孩童玩耍受封的。

三、《逸周书·王会解》所言成周之会,唐叔已列于朝班,恐怕不再是孩童。

逸周书·王会解第五十九》云:“成周之会,上张赤阴羽,天子南面立,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由此可知,唐叔已列于朝班,恐怕不再是孩童。

以上三点互相印证,唐叔以武力功德受封,足以证明《吕览·重言》、《史记·晋世家》,和《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

对“桐叶封弟”之说,唐朝柳宗元⑤颇不以为然,认为不可信

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辨》中说:“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王,其得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柳宗元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把削成形的桐树叶跟小弟弟开玩笑,说:‘把它封给你。’周公进去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说话要算数’,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小弟弟。我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提议,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之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如果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竞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而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小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行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必须得促成其事吗?假如遇到这样不幸的事,成王跟妇人和太监开玩笑,把削成形的桐树叶给她们,周公是不是也会提出来促成这件事呢?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十次改正它也不算是缺点,关键在于是不是恰当;如果恰当就不能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在教导成王铸成过错啊。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必逢迎他的过失,为其辩解。又不应该管理束缚不当,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像使唤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况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呢!这只是小丈夫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书记载说:‘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吕不韦,卫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生卒年月约为公元前290年-235年,中国战国时代卫国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担任秦国丞相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等书。《五经通义》原有集,已佚,今有清人马国翰《五经通义》辑本,和明人所辑《刘中垒集》。

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凡有大事也多与之商磋,周武王在河南牧野与商纣王决战时,史佚随从周武王出征。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汉书·艺文志墨家有《尹逸》二篇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客死他乡,享年不到50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又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桐叶封弟”之说原文:

 《吕览重言》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说苑·君道》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史记·晋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春秋五霸是怎样炼成的| 左传拾趣8
晋国:春秋五霸是怎样炼成的 | 左传拾趣8
桐叶封弟辨 | 古文观止
浅谈西周初年的两次大分封
先秦史话丨25.西周(3)周成王时期(下)
始封祖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