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唐异姓王笺证

 

 

 

李光弼

临淮郡王:宝应元年—广德二年(762年—764年)

 

《全文》卷三四二·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光弼)神道碑铭》:“(天宝五载)八月,袭封蓟郡开国公……肃宗理兵於灵武,尽追朔方之师,加公太原尹。公以麾下及景城、河间之卒数千人至,秋八月,拜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拜司徒。冬十二月十五日,肃宗既还京师,策勋换司空兼兵部尚书,封郑国公,食实封八百户……乾元元年八月拜侍中……(二年)夏五月除范阳节度使,寻代汾阳王为朔方节度使,秋八月充天下兵马副元帅……三年春正月,迁太尉兼中书令。其年改元上元。冬十一月,攻拔怀州,擒其伪节度安太清……(二年)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兼河中尹节度使。夏五月十有一日复拜太尉兼侍中,充河南副元帅都知河南淮南淮西山南东荆南五道节度行营事,出镇临淮……今上登极,宝应元年夏五月,进封临淮郡王。广德元年秋七月,加实封三百户,通前後凡二千户。赐铁券,名藏太庙,仍图画於凌烟阁……广德二年秋七月五日已亥,薨於徐州之官舍……九月己未,追赠太保。十一月□□太常议行,谥曰武穆。”也见《新书》本传,《大诏令集》卷五九《李光弼副知行营制》、卷六〇《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元龟》卷一二九:“代宗宝应元年五月,丙戌,太尉兼中书令郑国公李光弼,进封临淮郡王。”又《旧书》本传:“(上元元年)生擒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送于阙下,即日怀州平。以功进爵临淮郡王,累加实封至一千五百户……宝应元年,进封临淮王,赐铁券,图形凌烟阁。”《旧书·代宗本纪》及《元龟》卷三五八、卷三八五:“李光弼为河北节度使,时玄宗幸蜀,肃宗理兵於灵武,追光弼及郭子仪赴行在,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贼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四伪帅率众十馀万来攻太原,光弼率敢死之士出击,大破之,收清夷横野等军,擒贼将李宏义以归。诏守司空兼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乾元元年,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敕朝官四品已上出城迎谒,迁侍中,改封郑国公。二年七月,为天下兵马元帅赵王系之副,知节度行营事。八月,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出统河南诸军於河内。及收复怀州,以功进爵临淮郡王,累加实封一千五百户。俄拜太尉,内殿宴送御制诗以宠之,朝臣毕和。宝应元年五月,光弼进封临淮王,赐铁券。以代宗广德二年薨,及葬,诏宰臣已下祖送於延平门。”上引均谓其先封临淮郡王,再进临淮王,与前引《神道碑铭》、《大诏令集》、《新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九所载有异。《全文》卷四二肃宗《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大诏令集》卷六〇同),其职爵为“司空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等使副元帅知诸道节度行营上柱国郑国公”,卷四六代宗《加李光弼实封仍与一子官三品制》(《大诏令集》卷六三同)为“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知河南淮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上柱国临淮郡王”。又有《全文》卷三四五李光弼《辞疾让官表》,卷四六代宗《答李光弼让实封诏》(《大诏令集》卷六三同),也爵曰“临淮郡王”,此《元龟》卷四〇九同载,俱广德二年七月,李光弼是月薨矣。同见《全文》卷四二二杨炎《云麾将军李府君(楷洛)神道碑》、《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楷洛)神道碑铭(并序)》,《通鉴·广德二年》七月,《全文新编》卷七三八《沈参军故室李氏(光弼子李彚女)墓志铭》。另《全文》卷三四五《李光弼小传》“肃宗立,更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迁司空,拜郑国公。乾元元年兼侍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上元元年拜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进太尉。宝应二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藏名太庙,图形凌烟阁。长庆二年薨,年五十七,赠太保,谥曰武穆。”

 

 

 

李辅国

博陆郡王:宝应元年(762年)

 

《旧书·代宗本纪》宝应元年六月:“己未,罢尚父李辅国判元帅行军及兵部尚书、闲厩等使。辅国请逊位。辛酉,以辅国为博陆王,罢中书令,许朝朔望。”十月:“丁卯夜,盗杀李辅国于其第,窃首而去。”亦见两《唐书》本传,《会要》卷八十《谥法下》:“丑,(怙威肆行曰丑)尚父赠太傅博陆郡王李辅国。”参见《通鉴·宝应元年》五月:“壬午,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六月:“辛酉,罢辅国兼中书令,进爵博陆王。”十月:“上在东宫,以李辅国专横,心甚不平,及嗣位,以辅国有杀张后之功,不欲显诛之。壬戌夜,盗入其第,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敕有司捕盗,遣中使存问其家,为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李忠勇

临晋郡王:宝应元年—?(762年— ?)

 

《元龟》卷一二九:“(代宗宝应元年)八月,剑南狂贼徐知道为麾下将李忠勇所杀,剑南州县尽平,封忠勇为临晋郡王。”卷一六四:“代宗宝应元年八月,剑南狂贼徐知道麾下将李忠勇,杀知道以降,剑南州县尽平。帝以忠勇为蜀州刺史,封临晋郡王,赏功也。”参见《通鉴·宝应元年》六月“壬戌,以兵部侍郎严武为西川节度使。”七月“癸巳,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以兵守要害,拒严武,武不得进。”八月“己未,徐知道为其将李忠勇所杀,剑南悉平。”

 

 

 

李宝臣

清河郡王:宝应二年—大历三年(763年—768年)

陇西郡王:大历三年—十三年(768年—778年)

清河郡王:大历十三年—十四年(778年—779年)

陇西郡王:大历十四年—建中二年(779年—781年)

 

《旧书·代宗本纪》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以史朝义下降将李宝臣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清河郡王,充成德军节度使。”大历三年六月“庚午,相州薛嵩、魏州田承嗣、恒州李宝臣并加左右仆射。”十一年十二月“加成德军节度使、太子太傅、检校尚书左仆射、陇西郡王李宝臣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历十三年“八月甲戌朔,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抗章请复本姓张氏,从之。”十四年“夏四月癸未,成德军节度使张宝臣复请姓李,从之。”建中二年春正月“戊辰,成德军节度、恒定等州观察使、司空、兼太子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恒州刺史、陇西郡王李宝臣卒。”《元龟》卷一二九:“代宗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封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为清河郡王。”卷一七六:“(大历十四年四月,成德军节度、太子太傅、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郡王张宝臣,依旧赐姓李,复封陇西郡王。宝臣奚之种裔,本姓张,名忠志,以武勇再舀逆贼伪职。宝应元年,河朔平,仆固怀恩举为将帅,镇尝州,帝方绥怀四海,乃加恩宠,特赐宗姓,列属籍。前年抗表请归本姓,帝从之,及是心不遑安,又抗表乞从赐姓帝,又许之广恩也。”亦见两《唐书》本传,《常山贞石志》卷一〇《李宝臣碑》,《全文》卷四四五邵真《易州抱阳山定惠寺新造文殊师利菩萨记》,《汇编续集》第8辑《琅琊郡王夫人(李宝臣妻)墓志铭》。综上引,李宝臣宝应二年闰正月封清河郡王,大历十一年十二月,以太子太傅、检校尚书左仆射、陇西郡王,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三年八月,请复本姓张氏,依前清河郡王。十四年四月,复请姓李,复封陇西郡王。然其陇西郡王始封年不载,两书本传则以历任官爵连缀异期记之,均未明确切年月。考《易州抱阳山定惠寺新造文殊师利菩萨记》及《琅琊郡王夫人墓志铭》,两文均已及李宝臣“尚书左仆射”衔和“陇西郡王”爵。前文落款为大历甲寅(即大历九年),后者志主为李宝臣夫人,大历八年十二月一日殁,次年二月廿七日归葬。又《清河郡王李公纪功载政颂(即李宝臣纪功碑)》,立于永泰二年(其年十一月改元大历)七月一日。则李宝臣陇西郡王始封年,应在永泰二年七月一日后至大历九年二月廿七日前,即公元766年至774年。今依旧传“迁左仆射,封陇西郡王”考之。旧纪谓大历三年六月,薛嵩、田承嗣、李宝臣并加左右仆射,却未明三人是左或右。《李宝臣纪功碑》言“惟九年冬,帝念宗臣,特拜右仆射。”李宝臣至德二年始有恒州,顺其纪年,“九年”应为永泰元年,是拜右仆射。则大历三年六月,李宝臣所加当“左仆射”。又据《新书·薛嵩传》:“大历初,封高平郡王,实封二百户,号其军为昭义。迁检校尚书右仆射,更封平阳。”可见,薛嵩大历三年六月迁检校尚书右仆射,李宝臣或与其同改封。又有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类要》云:李宝臣纪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见云。

 

 

 

李怀仙

武威郡王:宝应二年—大历三年(763年—768年)

 

《旧书·代宗本纪》宝应元年冬:“贼范阳尹李怀仙斩史朝义首来献,请降。”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以史朝义下降将李宝臣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清河郡王,充成德军节度使;薛嵩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州刺史、相卫等州节度使;李怀仙检校兵部尚书、兼侍中、武威郡王、幽州节度使;田承嗣检校户部尚书、魏州刺史、雁门郡王、魏博等州都防御使。”大历三年六月:“壬辰,幽州节度使、检校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怀仙为麾下兵马使朱希彩所杀。”也见《元龟》卷一二九,《文献通考》卷二七六,《新书》本传:“仆固怀恩即表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兵部尚书,王武威郡。”《旧书》本传未及王封。参见《通鉴·广德元年》正月“时朝义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因中使骆奉仙请降……朝义穷蹙,缢于林中,怀仙取其首以献。仆固怀恩与诸军皆还。”闰正月“癸亥,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大历三年》六月“壬辰,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昌平朱泚、泚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称留后。”同期封武威郡王者,有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宝应二年六月封,恳辞王爵,徙凉国公;渭北节度使李光进,永泰元年十月封,约大历十年卒。

 

 

 

田承嗣

雁门郡王:宝应二年—大历十年(763年—775年)

大历十二年—十三年(777年—778年)

 

《旧书》本传:“累加检校尚书仆射、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雁门郡王,赐实封千户……(大历十年)四月……贬永州刺史……十二年,承嗣复上章请罪,又赦之,复其官爵……十三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也见《新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九、卷一七六,《全文》卷四七代宗《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复田承嗣官爵诏》(《大诏令集》卷一一九、卷一二一同)、卷四一四常衮《加田承嗣实封制》(《大诏令集》卷六三同)、卷六一五邱绛《常山郡王田绪神道碑》,卷四四四裴抗《魏博节度使田公(承嗣)神道碑》。参见《代宗本纪》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以史朝义下降将……田承嗣检校户部尚书、魏州刺史、雁门郡王、魏博等州都防御使。”大历十年四月:“乙丑,制魏博节度使、开府仪岵司、太尉、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雁门郡王田承嗣可贬永州刺史。”十二年三月:“庚午,左降官永州刺史田承嗣复授魏博节度使,余官并如故。”十四年二月:“癸未,魏博七州节度使、太尉、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州大都督府长史田承嗣卒。”《神道碑》、《旧书》本传卒年为大历十三年九月,《旧书》本纪、《新书》纪传及《通鉴》则称卒于十四年

 

 

 

李献诚

渔阳郡王:宝应二年?—大历三年?(763年?—768年?)

归义郡王:大历三年?—建中二年前(768年?—781年前)

 

《常山贞石志》卷一〇《李宝臣碑》碑阴题名有:“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深州诸军事行深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同成德军节度副使上柱国渔阳郡王李献诚”。《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引唐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奚王李诗妻)墓志铭并序》:“府君(李诗)以开元廿四年十二月二日即世,子等幼稚在于孩提……宝应二年七月一日,皇上以元子功高卫霍,德冠桓文……封贝国太夫人……元子开府仪同三司、行深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同成德军节度副使、上柱国、归义王献诚,季子特进、右武卫大将军、试鸿胪卿献直。”张氏大历十年三月卒,同年四月葬。李献诚两《唐书》无传,父为奚王李诗。《通鉴·开元二十年三月》云,信安王李祎破奚、契丹,李诗降,赐爵归义王,充归义州都督。《李宝臣碑》立于永泰二年七月一日,李献诚渔阳郡王爵应于此前已封。考李宝臣宝应二年闰正月封清河郡王,充成德军节度使。大历三年六月迁左仆射,改封陇西郡王。李献诚封渔阳郡王及改封归义王或与其同年。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天宝九载……召禄山男庆绪及女婿归义王李献诚、禄山养儿王守忠、安忠臣(李宝臣)等赴阙,到曰并赐衣服、玉腰带、锦彩等,仍令尚食供食。”此冠李献诚归义王号,非时已封也。参见《通鉴·天宝九年》十月“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天宝十年》“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馀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僮百馀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宝应元年》十一月“丁酉,以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五州,赐姓李,名宝臣。”《旧书·代宗本纪》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以史朝义下降将李宝臣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清河郡王,充成德军节度使。”《广德元年》“七月,壬寅,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诸将讨史朝义者进官阶、加爵邑有差。”大历三年六月“庚午,相州薛嵩、魏州田承嗣、恒州李宝臣并加左右仆射。”《张孝忠传》“张孝忠,本奚之种类……天宝末,以善射授内供奉。安禄山奏为偏将,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阵,以功授果毅折冲。禄山、史思明继陷河洛,孝忠皆为其前锋。史朝义败,入李宝臣帐下……及宝臣与朱滔战于瓦桥,常虑滔来攻,故以孝忠为易州刺史,选精骑七千配焉,使扞幽州。奏授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阳郡王。既而宝臣疑忌大将,杀李献诚等四五人,使召孝忠,孝忠惧不往。”《李宝臣》“宝臣暮年,益多猜忌,以惟岳暗懦,诸将不服,即杀大将辛忠义、卢俶、定州刺史张南容、赵州刺史张彭老、许崇俊等二十余人,家口没入,自是诸将离心。建中二年春卒。

 

 

 

康日知

榆林郡王:广德元年—兴元元年(763年—784年)

会稽郡王:兴元元年—贞元元年(784年—785年)

 

《常山贞石志》卷一〇《李宝臣碑》碑阴题名有:“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食实封三百户榆林郡王康日知”。《全文补遗》第6辑《唐故中散大夫河州别驾安公(文光)夫人康氏墓志铭》:“其先会稽人也。御史大夫、深赵等州团练观察处置使、榆林郡王,则夫人之令侄也。春秋七十有七,以建中三年二月廿二日,终于观察之别第。”《新书》本传:“少事李惟岳,擢累赵州刺史。惟岳叛,日知与别驾李濯及部将百人啐牲血共盟,固州自归……德宗美其谋,擢为深赵观察使,赐实封户二百。会武俊拒命,遣将张钟葵攻赵州,日知破之,上俘京师。兴元元年,以深赵益成德,徙日知奉诚军节度使,又徙晋绛,加累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贞元初卒,赠太子太师。”按《李宝臣碑》立于永泰二年七月一日,康日知榆林郡王爵应于此前已封,封年或于李宝臣封清河郡王时。参见《旧书·代宗本纪》宝应二年闰正月戊申“以史朝义下降将李宝臣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清河郡王,充成德军节度使。”《通鉴·建中三年》正月“(李)惟岳将康日知以赵州归国。”二月“甲子,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林二州隶朱滔,令还镇。”《广德元年》“七月,壬寅,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诸将讨史朝义者进官阶、加爵邑有差。”《兴元元年》正月“前深、赵观察使康日知为同州刺史、奉诚军节度使。”八月“初,王武俊急攻康日知于赵州,马燧奏请诏武俊与李抱真同击朱滔,以深、赵隶武俊,改日知为晋、慈、隰节度使,上从之。日知未至而三州降燧,故上使燧兼领之。燧表让三州于日知,且言因降而授,恐后有功者,踵以为常,上嘉而许之。燧遣使迎日知。既至,籍府库而归之。”

 

 

 

李倍雄

怀远郡王:广德元年—?(763年—?)

 

《常山贞石志》卷一〇《李宝臣碑》碑阴题名有:“马军都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使持节易州诸军事行易州刺史高阳军使同成德军节度副使上柱国怀远郡王”。其人诸史无考,《刺史考全编》亦阙载。参见《归义郡王李献诚》、《会稽郡王康日知》条。

 

 

 

李抱玉

武威郡王:宝应二年(763年)

 

《新书》本传:“代宗立,兼泽潞节度使,统相、卫、仪、邢十一州兵。以功授司空,兼兵部尚书,武威郡王。恳辞王爵,徙凉国公,进司徒……镇十馀年,虽无破虏功,而禁暴安人,为将臣之良。卒,年七十四,赠太保,谥曰昭武。”《元龟》卷一二九:“(代宗宝应二年)六月,封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为武威郡王。”也见《旧书·代宗本纪》,《全文》卷三七九《李抱玉小传》。参见《通鉴·乾元二年》四月“戊申,以鸿胪卿李抱玉为郑、陈、颍、亳节度使。抱玉,安兴贵之后也,为李光弼裨将,屡有战功,自陈耻与安禄山同姓,故赐姓李氏。”《广德二年》九月“辛亥,以郭子仪充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来通和吐蕃使,以陈郑泽潞度使李抱玉充南道通和吐蕃使。”《永泰元年》正月“戊申,加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凤翔、陇右节度使,以其从弟殿中少监抱真为泽潞节度副使。”三月“丙午,以李抱玉同平章事,镇凤翔如故。”《大历二年》八月“庚辰,凤翔等道节度使、左仆射、平章事李抱玉入朝,固让仆射,言情确至,上许之;癸丑,又让凤翔节度使,不许。”《大历五年》正月“辛卯,载为上谋,徙李抱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温为凤翔节度使,外重其权,实内温以自助也。”《大历十二年》三月“乙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凤翔、怀泽潞、秦陇节度使李抱玉薨,弟抱真仍领怀泽潞留后。”

 

 

 

郭英乂

定襄郡王:广德元年—永泰元年(763年—765年)

 

《旧书》本传:“广德元年,策勋加实封二百户,征拜尚书右仆射,封定襄郡王。”《旧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四月:“庚寅,剑南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严武卒。五月癸丑,以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为成都尹、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为其检校西山兵马使崔旰所杀。”也见《新书》本传,《元龟》卷一二九,《全文》卷三三七颜真卿《与郭仆射书》(广德元年十一月)、卷三六九元载《故定襄王郭英乂神道碑》、卷三八七独孤及《送成都成少尹赴蜀序》。《元龟》卷八八载广德元年七月,御宣政殿诏有“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参见《通鉴·天宝十三年》三月“哥舒翰亦为其部将论功,敕以……陇右讨击副使郭英乂为左羽林将军。”《至德元年》七月“是日,肃宗即位于灵武城南楼,群臣舞蹈,上流涕歔欷。尊玄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以……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为天水太守,兼防御使。”《广德元年》“七月,壬寅,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诸将讨史朝义者进官阶、加爵邑有差。”《永泰元年》三月“壬辰朔,命左仆射裴冕、右仆射郭英乂等文武之臣十三人于集贤殿待制。”五月“癸丑,以右仆射郭英又为剑南节度使。”闰十月“英乂为政,严暴骄奢,不恤士卒,众心离怨……(崔旰)帅所部五千馀人袭成都。辛亥,战于城西,英乂大败。旰遂入成都,屠英乂家。英乂单骑奔简州。普州刺史韩澄杀英乂,送首于旰。”

 

 

 

孙志直

晋昌郡王:广德元年—大历初年(763年— ?)

 

《宝刻丛编》卷七引《集古録目》有《凤翔节度孙志直碑》:“礼部尚书裴士淹撰,太子少保致仕韩择木八分书。孙公名志直,字无挠,河西姑臧人,后家于京兆。尝为凤翔尹、陇右四镇节度,封晋昌郡王。罢以本官,奉朝请待制集贤院议军国事,先自营其墓而立,此碑无所刻年月。”又引《诸道石刻録》:“唐孙志直碑大历中立”碑文书者韩择木,广德元年致仕,大历初年卒。撰者裴士淹,大历元年八月,以检校礼部尚书充礼仪使,五年五月,贬为饶州刺史。碑主孙志直,两《唐书》无传,按《方镇表》具其任凤翔节度使为广德元年至二年。《全文》卷四九代宗《册尊号赦文》录有“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此文《元龟》卷八八谓“广德元年七月壬子,御宣政殿诏。”应为其封晋昌郡王年。其人卒年不详,永泰元年尚在世。参见《全文》卷四二五于邵《贺破高玉贼状》“臣得孙志直状报,具件如前。伏以此贼啸聚日久,凶逆实深。在於邦畿,颇罹辛螫。既与犬戎相结,又共怀恩合谋,若二寇北来,必为内应。孙志直忝承庙算,讨伐残凶,既斩级以擒生,遂倾巢而落卵。蕃渠失援,边烽可息。臣忝总戎,倍万恒品。”《旧书·李晟传》“广德初,凤翔节度使孙志直署晟总游兵,击破党项羌高玉等,以功授特进、试光禄卿,转试太常卿。”《通鉴·广德元年》十一月“吐蕃还至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拒守。”广德二年》十一月“五谷防御使薛景仙讨南山群盗,连月不克,上命李抱玉讨之。贼帅高玉最强,抱玉遣兵马使李崇客将四百骑自洋州入,袭之于桃虢川,大破之;玉走成固。庚申,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擒玉,献之,馀盗皆平。又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旧制,集贤书藏于门下省。永泰后,以勋臣罢节制归京师者无职事,欲以慰其意,乃诏与儒臣日并于集贤院待制,仍赐钱三千缗为食本,以给其费。于是郭英乂、孙志直、臧希让、高升、王延昌,与裴遵庆、畅瓘、崔涣、贾至、李季卿、吴令圭等十一人皆在选。待制之名,于此盖无别于文武。余有裴士淹所作《孙志直碑》。待制给食入衔,此出一时权宜,后不以为常,故《唐书》载之不详。”《旧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正月“戊申,泽潞李抱玉兼凤翔陇右节度使。三月“壬辰朔,诏左仆射裴冕、右仆射郭英乂、太子少傅裴遵庆、检校太子少保白志贞、太子詹事臧希让、左散骑常侍畅璀、检校刑部尚书王昂高升、检校工部尚书崔涣、吏部侍郎李季卿王延昌、礼部侍郎贾至、泾王傅吴令瑶等十三人,并集贤院待诏。上以另臣罢节制者,京师无职事,仍合于禁门书院,间以文儒公卿,宠之也。”《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烈……赠尚书左仆射孙志直。”

 

 

 

令狐彰

辽阳郡王:广德元年?—大历八年(763年?—773年)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江苏山东卷第一册《敦煌郡令狐(怀斌)府君墓志并序》(大中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高祖讳彰,皇滑州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右仆射、辽阳郡王、霍国公。”又有洛阳卷第十四册《唐故棣州刺史兼侍御史敦煌令狐公(梅)墓志铭并序》(大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皇祖义成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滑亳颍等七州观察处置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封霍国公、赠太傅、又赠太师、谥曰肃、讳彰。”令狐梅卒于大中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年六十二。此志未及王封。参见《元龟》卷一六四“上元二年五月甲午,逆贼史朝义下伪滑州刺史兼郑汴等节度使令狐彰,斩逆贼大将军二人,并破杏园渡口贼二千馀众,以滑州归顺。帝嘉之,拜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充滑邢德贝相魏六州节度使,仍加银青光禄大夫。”《大诏令集》卷六〇《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御史大夫制》(上元二年九月)“使持节滑州诸军事、守滑州刺史、摄御史大夫、充滑亳相魏德贝六州节度使令狐彰,义勇无伦,忠贞有素,艰危效用,终始不渝。顷陷贼庭,忠诚屡达;来持汉节,壮志弥高。拔城变六月之师,破敌振三军之气。畴庸议赏,须越等夷。今淇澳未宁,河朔犹梗,廓清丑类,实属元戎。宜列职於中司,俾承荣於茂秩。登坛授律,藉尔良谋;献凯论功,伫闻嘉绩。可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使持节滑州诸军事、兼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滑亳相魏博贝六州节度使。”《全文》卷四九《册尊号赦文》(广德元年七月)“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卷四一〇常衮《授令狐彰右仆射制》俱爵衔“滑毫等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持节滑州诸军事兼滑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霍国公”《旧书》本传“安禄山叛逆,以本官随贼党张通儒赴京师,通儒伪署为城内左街使。王师收复二京,随通儒等遁走河朔,又陷逆贼史思明,伪署为博州刺史及滑州刺史,令统数千兵戍滑台。彰感激忠义,思立名节,乃潜谋归顺。会中官杨万定监滑州军,彰遂募勇士善于水者,俾乘夜涉河,达表奏于万定,请以所管贼一将兵马及州县归顺,万定以闻。自禄山构逆,为贼守者,未有举州向化,肃宗得彰表,大悦,赐书慰劳。时彰移镇杏园渡,遂为思明所疑,思明乃遣所亲薛岌统精卒围杏园攻之。彰乃明示三军,晓以逆顺,众心感附,咸悉力为用。与贼兵战,大破之,溃围而出,遂以麾下将士数百人随万定入朝。肃宗深奖之,礼甚优厚,赐甲第一区、名马数匹,并帷帐什器颇盛,拜御史中丞,兼滑州刺史、滑毫魏博等六州节度,仍加银青光禄大夫,镇滑州,委平残寇。及史朝义灭,迁御史大夫,封霍国公,寻加检校工部尚书。未几,检校右仆射,余并如故。”《旧书·代宗本纪》大历三年四月“壬寅,滑亳节度使令狐彰加检校工部尚书。”大历八年二月“壬申,永平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滑州刺史、霍国公令狐彰卒。”

 

 

 

白元光

南阳郡王:广德元年?—贞元二年(763年?—786年)

 

《新书》本传:“父道生,历宁、朔州刺史。元光初隶本军,补节度先锋。安禄山反,诏徙朔方兵东讨,元光领所部结义营,长驱从光弼出土门。累迁太子詹事,封南阳郡王,为两都游弈使长安平,率兵清宫,进击馀寇,身被数创,肃宗躬为傅药。转卫尉卿,兼朔方先锋。史思明攻河阳,光弼召主骑军。其后历灵武留后、定远城使。贞元二年卒,赠越州都督。《全文》卷三七一于益《左武卫将军白公(道生)神道碑》:“其子朔方先锋使、同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詹事、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南阳郡王元光,勇乃绝伦,忠而能力,九伐之际,常为战锋。劳旋策勋,议绩当最,封开八国,秩亚三司。皇上宠乃茂功,义崇追远,恩光照於幽穸,厚泽降於重泉。赠公太子宾客,夫人康氏为越国太夫人,丧事官供,有加常等。以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迁窆於万年县凤栖原,礼也。”也见《旧书·吐蕃传上》、《回纥传》。上引其父神道碑,永泰元年三月,白元光已称南阳郡王。又本传,记封年在肃宗收复长安前,此或有误。按李光弼以朔方兵五千会郭子仪军,出土门,东下井陉,为天宝十五年二月事。同年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九月,收长安。十二月,大封功臣。时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嗣业、李光弼等均封国公,白元光当封郡公为是,其郡王封年或在广德元年。参见《旧书·肃宗本纪》“(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朔,上御丹凤门,下制大赦。蜀郡灵武元从功臣太子太师、豳国公韦见素,内侍、齐国公高力士,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各加实封三百户。田长文、张崇俊、杜休祥各加二百户。右仆射裴冕冀国公,殿中监李辅国成国公,宗正卿李遵郑国公,兼进封邑。广平王俶封楚王,加实封二千户。左仆射、朔方节度郭子仪加司徒,进封代国公,实封一千户。兵马使仆固怀恩封丰国公,右金吾将军李嗣业封虢国公,司徒兼太原尹李光弼蓟国公,关内节度王思礼霍国公,淮南节度来瑱颍国公,南阳太守鲁炅岐国公,仍并加实封。京兆尹崔光远邺国公,开府李光进范阳郡公,左相苗晋卿为侍中、封韩国公,宪部尚书、平章事李麟褒国公,中书侍郎崔圆为中书令、赵国公,中书侍郎张镐南阳县公。近日所改百司额及郡名官名,一依故事。改蜀郡为南京,凤翔府为西京,西京改为中京,蜀郡改为成都府。凤翔府官僚并同三京名号。其李憕、卢弈、颜杲卿、袁履谦、许远、张巡、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文武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加一阶。赐酺五日。进封南阳王系为赵王,新城王仅为彭王,颍川王僴为兖王。第七男侹为泾王,第九男僙封襄王,第十男佋封兴王,第十一男倕封杞王,第十二男侗封定王。”《代宗本纪》“(宝应二年)七月壬寅朔。戊申,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皇帝,御含元殿受册。壬子,御宣政殿宣制,改元曰广德。”《全文》卷四九有《册尊号赦文》“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智谋夙成,忠孝纯至,恭行讨伐,亲统元戎。抚外蕃以仁,训群帅以义,班师献捷,勋茂武成。宜兼尚书令,加实封二千户。回纥可汗册为颉咄登密施合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可敦册为娑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可汗,及左右内外宰相已下,共加实封二万户。令御史大夫王翊持节就衙帐册礼。左右杀胡禄都督等并封为王,诸部督并封国公。河北副元帅怀恩宜兼太保,仍与一子二品官一子四品官并阶,更加实封五百户。河南副元帅光弼与一子三品官并阶,更加实封三百户。幽州节度使怀仙与一子三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李宝臣、薛嵩、田承嗣、张献诚等,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仍加实封二百户。鱼朝恩寄崇师律,程元振勋高佐命,各加实封二百户,仍与一子五品官并阶。仆固玚、高彦崇、浑日进、李建义、李光逸、杨崇光、李怀光、张如岳、白元光、温如雅、拓拔澄泌、高晖、卢钦友、成惟良、曹楚玉等,各与一子五品官,加实封一百户。仍各赐铁券,以名藏太庙,画像於凌烟阁。并寇难已来将相勋业高者,其名籍图画亦准此。子仪与一子四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

 

 

 

南单德

饶阳郡王:广德元年?—大历十一年(763年?—776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下》P381《大唐故饶阳郡王南公(单德)墓志铭并序》:“故饶阳郡王讳单德,字单德。昔鲁大夫蒯之后,容之裔也……祖狄,皇磨米州都督。父于,归州刺史。昆弟四人,单德元子也。累在边鄙,忠勤日闻。开元初,上知素有艺能,兼闲武略,留内供奉射生。后属两藩乱离,诏付夔祖汾阴公驱使,频立功效,授折冲果毅,次至中郎将军。旋以禄山背恩,俶扰华夏。公在麾营,常怀本朝。复遇燕郊妖气,再犯河洛,元首奔窜,公独领众归降。上念勋高,特锡茅土,封饶阳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食邑三千户。每思报主,愿竭恳诚。于戏,上天不假永寿,以大历十一年三月廿七日寝疾,薨于永宁里私第,春秋七十有八。”此人诸史未载,据墓志,其先为高丽贵族。高宗时,李勣、薛仁贵平辽,举族被迁往安东。后隶属薛仁贵子幽州节度使薛楚玉麾下,并一直在幽州任职,历折冲果毅、中郎将军。至安禄山反,“常怀本朝”。史思明复反,或与田神功同期归降。参见《旧书·讷传“弟楚玉,开元中,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以不称职见代而卒。”新传同。《刺史考全编》谓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在任。《新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又《新书·肃宗本纪》乾元元年四月“史思明杀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以反。”《通鉴·乾元二年》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九月“思明至汴州,(汴滑节度使许)叔冀与战,不胜,遂与濮州刺史董秦及其将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降之。思明以叔冀为中书令,与其将李详守汴州;厚待董秦,收其妻子,置长芦为质;使其将南德信与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数十人徇江、淮。神功,南宫人也。思明以为平卢兵马使。顷之,神功袭德信,斩之。从谏脱身走。神功将其众来降。”按《全文》卷三三八颜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田神功)广德元年,授户部尚书,封信都郡王。”同期封饶阳郡王者,有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已(李怀玉),也为高丽人,大历十年二月封,建中二年八月卒。

 

 

 

田神功

信都郡王:广德元年大历九年(763年—774年)

 

《全文》卷三三八颜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广德元年,授户部尚书,封信都郡王。”《旧书·代宗本纪》大历九年正月:“壬寅,汴宋节度使、太子少师、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汴州刺史田神功卒。”也见《新书》本传,《全文》卷四一〇常衮《授田神功右仆射制》、卷四一四《加田神功实封制》(《大诏令集》卷六三同),旧传未及王封。参见《全文》卷四九代宗《册尊号赦文》(广德元年七月)录有“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加实封二百户。”

 

 

 

辛云京

金城郡王:广德二年大历三年(763年—768年)

 

《新书》本传:“太原军乱,帝恶邓景山绳下无渐,以云京性沉毅,故授太原尹,进封金城郡王……大历三年,检校左仆射。卒,年五十五,代宗为发哀流涕,赠太尉,谥曰忠献。”《忠义上》功臣表见录:“太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云京。”《旧书》本传未及王封。也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拓片独孤愐《金城郡王辛公妻李氏墓志铭》,夫人大历三年闰六月十五日卒,时年五十八,十三年七月葬参见《新书·肃宗本纪》宝应元年建卯月(二月)“癸丑,河东军乱,杀其节度使邓景山,都知兵马使辛云京自称节度使。”《通鉴·宝应元年》建卯月“诸将请以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辛云京为节度使。己未,以云京为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旧书·代宗本纪》广德二年九月“丙午,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京留守。”大历二年十二月“丁酉,太原节度使辛云京来朝。”大历三年八月“庚午,河东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太原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云京卒。”

 

 

 

象武感

交川郡王:约代宗初

 

《全文》卷四一三·常衮《授象武感叠宕等州团练使制》:“敕开府仪同三司试光禄卿使持节扶州诸军事兼扶州刺史摄节度副使扶文两州招讨团练使兼绵剑龙遂渝合普汉扶文等一十一州行营兵马都虞候上柱国交川郡王象武感,器干识略,资之以经远……俾参戎重之副,仍赐赏延之宠。可试殿中监使持节叠州诸军事兼叠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兼充叠宕两州招讨使同陇右节度副使,仍与一子六品官,赐绯鱼袋,勋封如故。”参见《旧书·常衮传》:“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依前翰林学士。永泰元年,迁中书舍人。”

 

 

 

张维岳

汉东郡王:广德元年—大历?年(764年—?年)

文安郡王:大历?年—大历十年(?年—775年)

 

《唐文拾遗》卷二四邵说《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左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文安郡王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维岳)神道碑铭(并序)》:“大历乙卯岁夏四月,有星犯于北落,洎秋九月癸已,大将军维岳薨于位。冕旒悼惜,赠工部尚书……今圣践极,改试殿中监,进封开国伯。自是走朝义,□九河,枭凶馘逆,曰闻凯获。授特进,试太常卿,进封南阳郡公,食以实封,累加开府。怀恩之遁,封汉东郡王,增封一百五十户,充朔方都知兵马使。公以三军无帅,审于避嫌,馹归阙下,□食四百五十户,拜左羽林军将军、知军事。公固辞爵邑之大,食二百五十户……丁忧去职,柴毁过礼,而官曹之事,复旷紊无章。大君深惟其人,莫克缵奉,起公于苴经之内,俾复旧官,改封文安郡王。润乞终丧,抑而不纳……公始自将校,骤随节制,幕下之硕书,公必佐焉;军中之右职,公必更焉。迨□禁旅,濡渥泽。一人之顾问,公实参焉;九重之谋议,公皆造焉。锡以金券,仍画像于凌烟阁。”此碑贞元八年三月十日立,邵说撰。碑主张维岳,两《唐书》无传。碑文谓其卒于大历乙卯岁夏九月,即大历十年。参见《旧书·代宗本纪》广德元年“秋七月壬寅朔。戊申,群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皇帝,御含元殿受册。壬子,御宣政殿宣制,改元曰广德,大赦天下,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元帅雍王兼尚书令,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加太保,回纥登里可汗进徽号。功臣皆赐铁券,藏名太庙,画像凌烟阁。”十二月“丁酉,朔方行营节度使仆固玚为帐下枭首来献。怀恩闻玚死,烧营遁入吐蕃。”广德二年五月“癸未,制:太保、兼中书令、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单于镇北副大都护、充朔方节度、关内度支营田盐池押诸蕃部落副大使、知节度事、六城水运使、河北副元帅、上柱国、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先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单于镇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宜并停,其太保、兼尚书令、大宁郡王如故。十月丙寅,仆固怀恩引吐蕃二万寇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丁卯,寇奉天,京师戒严。”十一月“乙未,怀恩与蕃军自溃,京师解严。”永泰元年九月“丁酉,仆固怀恩死于灵州之鸣沙县。”《仆固怀恩传》“至七月,改元广德,册勋拜太保,仍与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并阶,仍加实封五百户。仆固瑒一子五品官,加实封一百户。仍赐铁券,以名藏太庙,画像于凌烟阁。寻以瑒为御史大夫、朔方行营节度。怀恩以寇难已来,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再收两京,皆导引回纥,摧灭强敌,而为人媒孽,蕃性犷戾,怏怏不已……子仪至河中,仆固瑒已为朔方兵马使张惟岳等四人斩其首,献于阙下。怀恩闻之,率麾下数百骑,弃其母,渡河北走灵武。”《郭子仪传》“(广德元年十一月)乃以子仪兼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蕃戎既退,仆固怀恩部下离散。是月,怀恩子玚主兵榆次,为帐下将张惟岳所杀,传首京师。惟岳以玚之众归于子仪,怀恩惧,弃其母而走灵州。”

 

 

 

车光倩

南阳郡王:广德二年?—贞元七年(764年?—792年)

 

《咸阳日报》2014年10月21日电子版《车光倩,鲜为人知的唐代名将》载:1988年3月21日,在武功县南仁乡北坡村出土《大唐车公(光倩)墓志铭》一方。志主车光倩,称其职衔为“神策奉天行营先军兵马使、奉天定难功臣、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南阳郡王、赠代州都督。”据其墓志,乾元初,为上将,从平安史。广德二年,史朝义死,封蔡国公、南阳郡王。建中元年,从平泾州刘文喜,授神策军奉天行营先军兵马使。建中四年,从平朱泚之乱。德宗回京,拜御史中丞、上柱国,授奉天定难功臣,食邑三千户,图麟阁。贞元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薨于泾州,享年五十八岁。次年二月葬,赠代州都督。

 

 

 

尉迟胜

武都郡王:广德二年—贞元十年前(764年—794年前)

 

《旧书》本传:“至德初,闻安禄山反,胜乃命弟曜行国事,自率兵五千赴难。国人留胜,以少女为质而后行。肃宗待之甚厚,授特进,兼殿中监。广德中,拜骠骑大将军、毗沙府都督、于阗王,令还国。胜固请留宿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实封百户。胜请以本国王授曜,诏从之……建中末,从幸奉天,为兼御史中丞。驾在兴元,胜为右领军将军,俄迁右威卫大将军,历睦王傅。贞元初,曜遣使上疏,称:"有国以来,代嫡承嗣,兄胜既让国,请传胜子锐。"上乃以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府长史还。固辞,且言曰:"曜久行国事,人皆悦服。锐生于京华,不习国俗,不可遣往。"因授韶王谘议。兄弟让国,人多称之。府除,以胜为原王傅。卒。时年六十四。贞元十年,赠凉州都督。”也见《元龟》卷九六二,《通鉴·广德二年》十二月:“上遣于阗王胜还国,胜固请留宿卫,以国授其弟曜;上许之,加胜开府仪同三司,赐爵武都王。”《贞元元年》十二月:“于阗王曜上言:"兄胜让国于臣,今请复立胜子锐。"上以锐检校光禄卿,还其国。胜固辞曰:"曜久行国事,国人悦服。锐生长京华,不习其俗,不可往。"上嘉之,以锐为韶王咨议。”《新书》本传同,但言爵封“武都郡王”。参见《新书·代宗本纪》大历十年二月“辛未,封子述为睦王,逾郴王,连恩王,遘鄜王,造忻王,暹韶王,运嘉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德宗本纪》贞元七年十二月“戊戌,睦王述薨。”《文宗本纪》大和六年七月“戊申,原王逵薨。”

 

 

 

刘希暹

交河郡王:永泰元年—大历五年?(765年—770年?)

淄川郡王:大历五年(770年)

 

《元龟》卷一二九:“永泰元年二月,封神策军都虞候刘希暹为交河郡王,大将李守泰为同谷郡王,孙献心为宣城郡王,杨通达为高平郡王,?子英为遂宁郡王。”《全文》卷四六《赐刘希暹自尽制》(见《大诏令集》卷一二六同):“开府仪同三司,行太仆卿,兼御史中丞,神策军兵马都虞候,淄川郡王刘希暹……宜使自尽。”两《唐书》本传,只及封交河郡王,未见改封淄川。参见《通鉴·大历五年》三月“癸酉,寒食,上置酒宴贵近于禁中,载守中书省。宴罢,朝恩将还营,上留之议事,因责其异图。朝恩自辩,语颇悖慢,皓与左右擒而缢杀之,外无知者。上下诏,罢朝恩观军容等使,内侍监如故。诈云"朝恩受诏乃自缢",以尸还其家,赐钱六百万以葬。丁丑,加刘希暹、王驾鹤御史中丞,以慰安北军之心。刘希暹内常自疑,有不逊语,王驾鹤以闻。九月辛未,赐希暹死。”

 

 

 

李守泰

同谷郡王:永泰元年— ?(765年— ?)

 

见《淄川郡王刘希暹》条。

 

 

 

孙献心

宣城郡王:永泰元年— ?(765年— ?)

 

见《淄川郡王刘希暹》条。

 

 

 

杨通达

高平郡王:永泰元年—大历中(765年— ?)

 

见《淄川郡王刘希暹》条。

 

 

 

?子英

遂宁郡王:永泰元年—大历中(765年— ?)

 

见《淄川郡王刘希暹》条。

 

 

 

孙守亮

郡王:永泰元年(765年)

 

《旧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闰十月:“丙午,封朔方大将孙守亮等九人为异姓王,李国臣等十三人为同姓王。”也见《元龟》卷一二九。此人两《唐书》无传,王号亦无考。参见《全文》卷四二五于邵《代郭子仪请孙守亮代男行营事状》:“伏以朔方军幕,宿将颇多,任以兵权,合先勋旧……右厢兵马使开府孙守亮,出身入仕,皆在军行,将校畏威,士卒怀惠,智能料敌,勇可摧凶。”《旧书·路嗣恭传》:“大将御史中丞孙守亮握重兵,倔强不受制,嗣恭称疾召至,因杀之,威信大行。”《通鉴·永泰元年》:“闰十月,乙巳,郭子仪入朝。子仪以灵武初复,百姓雕弊,戎落未安,请以朔方军粮使三原路嗣恭镇之……戊申,以户部侍郎路嗣恭为朔方节度使。嗣公披荆棘,立军府,威令大行。”

 

 

 

李怀光

连城郡王:永泰元年?—兴元元年(765年?—784年)

 

《元龟》卷一七六:“(兴元元年)二月甲子,加朔方、邠宁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六城水运押,诸蕃部落盐池,兼河中、晋、绛、磁、隰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充朔方、邠宁、同华、陕虢、河中、晋绛、磁隰等州,及管内诸军行营兵马副元帅,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令,兼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河中尹,上柱国,连城郡王李怀光太尉,加赏封至二千户,仍赐铁券,赦三死。”也见《太平御览》卷一一三。见《旧书》本传:“怀光少从军,以武艺壮勇称,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礼之益厚。上元中,累迁试太仆、太常卿,主右衙兵将,积功劳至开府仪同三司,为朔方军都虞候。永泰初,实封三百户。大历六年,兼御史中丞,间一年,兼御史大夫,加为军都虞候。性清勤严猛,而敢诛杀,虽亲戚犯法,皆不挠避。子仪性宽厚,不亲军事,纪纲任怀光,军中尤畏之,亦称为理。十二年,以母忧罢职。明年,起复本官,仍兼邠、宁、庆三州都将。德宗即位,罢子仪节度副元帅,以其所部分隶诸将,遂以怀光起复检校刑部尚书,兼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宁庆晋降慈隰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等使。先是,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士,城据原首,临泾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为西边要防矣。建中初,泾原四镇节度使段秀实为宰相杨炎所恶,征为司农卿。上将复城原州,乃以怀光兼泾州刺史、泾原四镇北庭节度使。时怀光挟私怨,亲诛杀朔方旧将温儒雅等数人,泾州军士咸畏之。刘文喜因众不欲,遂以城叛。诏朱泚与怀光将兵讨平之,加检校太子少师。二年,迁检校左仆射,兼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支度营田观察盐池押诸蕃部落六城水运使,实封四百户。邠宁节度等使如故。时马燧、李抱真诸军同讨魏城未拔,朱滔、王武俊皆反,连兵救悦。三年,诏遣怀光统朔方兵步骑一万五千同讨田悦。怀光勇而无谋,至魏城之日,营垒未设,因与滔等大战于惬山,为滔等所败。复为悦决水以灌之,诸军不利,因与燧等退军于魏县。寻加同平章事,益实封二百户。自是与滔等相持不战。明年十月,泾原之卒叛,上居奉天。朱泚既僣大号,遣中使驰告河北诸帅,怀光率军奔命。时属泥淖,怀光奋厉军士,道自蒲津渡河,败泚骑兵于醴泉,直赴奉天。前数日,先遣裨将张韶持表封蜡丸随贼攻城,乘间逾堑,呼城上人曰:"朔方军使也。"乃以绳引上城而入,比登堞,身中数十矢。时上在重围中,守拒益急,既知怀光军至,令张韶号令于城上,人心乃安。怀光又败泚兵于鲁店,泚乃解兵还走入城。怀光性粗厉疏愎,缘道数言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佞,且曰:"天下之乱,皆此辈也,吾见上,当请诛之。"杞等微知之,惧甚,因说上令怀光乘胜逐泚,收复京师,不可许至奉天,德宗从之。怀光屯军咸阳,数上表暴扬杞等罪恶,上不得已为贬杞、赵赞、白志贞以慰安之。又疏中使翟文秀,上之信任也,又杀之。怀光既不敢进军,迁延自疑,因谋为乱。初,诏遣崔汉衡使于吐蕃,出兵佐收京城,蕃相尚结赞曰:"蕃法,进军以统兵大臣为信。今奉制书,无怀光名署,故不敢前。"上闻之,遣翰林学士陆贽诣怀光议用蕃军,怀光坚执言不可者三,不肯署制,词慢,且谓贽曰:"尔何所能?"兴元元年二月,诏加太尉,兼赐铁券,遣李升及中使邓鸣鹤赉券喻旨。怀光怒甚,投券于地曰:"凡人臣反,则赐铁券,今授怀光,是使反也。"词气益悖,众为之惧。时怀光部将韩游瑰掌兵在奉天,怀光乃与游瑰书,约令为变,游瑰密奏之。翌日,怀光又使趣之,游瑰复奏闻。数日,怀光又使趣游瑰,为门者所捕。怀光且宣言曰:"吾今与朱泚连和,车驾当须引避。"由是上遽幸梁州。时李晟已移军东渭桥,怀光复劫李建徽、杨惠元等军,移于好畤,其下颇多携贰。先是朱泚甚畏之,至是因欲臣之。怀光虏劫无所得,益疑惧不自安,居二旬,乃驱兵分为部队,掠泾阳、三原、富平,自同州往河中。神策将孟涉、段威勇自三原拥兵三千余人奔归李晟,怀光不能遏。韩游瑰杀怀光留后张昕,以邠州从顺。戴休颜自奉天令于军曰:"怀光已反。"乃令城守驰表以闻。上于是授游瑰、休颜节度使。乃除怀光太子太保,罢其余官,其所管委本军择一人功高望崇者统之,皆不奉诏。四月,怀光至河中,遂偷有同、绛等州,按兵观望。李晟既收复京师,上遣给事中孔巢父、中使啖守盈持诏征之,怀光素服受命。巢父乃宣言于众:"太尉军中谁可领军事者?"怀光左右皆胡虏,因发怒,乱持兵杀巢父及守盈,自是缮兵益修守拒。上还京师,以侍中浑瑊为河中节度副元帅,将兵讨怀光。瑊复破同州,屯军不进,数为怀光所败。时仍岁旱蝗,京师初复,经费不给,言事者多请赦怀光。时河东、节度使马燧威名素著,乃加燧副元帅,与瑊及镇国军节度骆元光、邠宁节度韩游瑰、鄜坊节度唐朝臣会兵同讨怀光。燧率军拔绛州,至宝鼎,虑怀光西走,唐突京邑,乃舍军朝京师。既还,与瑊先自河东而降其骁将尉珪、徐庭光,统诸军以围河中。贞元元年秋,朔方部将牛名俊斩怀光首以降燧瑊隹刃其弟数人,乃自杀。”《新书》本传略同,均未及王封。参见《全文》卷四九《册尊号赦文》(广德元年七月)有“仆固玚、高彦崇、浑日进、李建义、李光逸、杨崇光、李怀光、张如岳、白元光、温如雅、拓拔澄泌、高晖、卢钦友、成惟良、曹楚玉等,各与一子五品官,加实封一百户。”《新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闰十月“辛卯,朔方副将李怀光克灵州。”(见《全文》卷四二四于邵《贺郭子仪破吐蕃表》、卷六二四浩虚舟《为崔大夫贺破吐蕃表》)《旧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闰十月:“丙午,封朔方大将孙守亮等九人为异姓王,李国臣等十三人为同姓王。”《旧书·德宗纪上》大历十四年闰五月,甲申“以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邠、宁、庆、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使。”建中二年七月“辛巳,以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建中三年六月“宣武节度李勉为检校司徒,怀宁李希烈检校司空,邠宁李怀光同平章事,李芃封开阳郡王。”兴元元年二月“甲子,加李怀光太尉,仍赐铁券,赦三死罪。怀光怒曰:"凡人臣反逆,乃赐铁券,今赐怀光,是反必矣!"乃投之于地。上命翰林学士陆贽晓谕之。是日人心恐骇。怀光夺杨惠元、李建徽所将兵,惠元被害。”三月“己亥,以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灵州大都督,充朔方节度使、邠宁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副元帅。是日,诏授李怀光太子太保,其余官职并罢。”贞元元年七月“甲戌,朔方大将牛名俊斩李怀光,傅首阙下。马燧收复河中。”

 

 

 

李国臣

临川郡王:永泰元年—大历中(765年— ?)

 

《新书》本传:“后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赐姓李。从光弼守河阳,累封临川郡王。大历八年,为盐州刺史……卒,赠扬州大都督。”《旧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闰十月:“丙午,封朔方大将孙守亮等九人为异姓王,李国臣等十三人为同姓王。”也见《元龟》卷一二九。

 

 

 

侯仲庄

上谷郡王:永泰元年—兴元元年(765年—784年)

 

《新书》本传:“为(李)光弼先锋,授忠武将军。禽安太清有功,累加冠军将军。仆固怀恩以朔方反,仲庄为都将,训兵自守,号为"平射",人畏其锋。怀恩败,郭子仪代之,引为腹心。封上谷郡王,为神策京西将。德宗幸奉天,迁左卫将军,为防城使。修垒堞,昼夜执戈徼巡。从幸兴元,殿军骆谷,授防御招收使。帝还都,复镇奉天凡二十年。卒,赠洪州都督。”《全文》卷四五二邵说代侯中庄谢封表》:“臣某言:伏奉某月日制,授臣太子詹事,兼封上谷郡王。祗奉荣命,以惭以惕……伏惟皇帝陛下大圣继统,神武经邦,道迈纂尧,功高复禹。顷幽燕肆逆,汾浍阻兵,朝义叛涣於前,怀恩旅拒於後。陛下宸谟独断,睿略潜行,曾未三年,克平二竖。此盖皇穹保,宗社降灵,岂臣愚蒙,敢叨封爵?”参见《通鉴·建中四年》十月“辛亥……以神策都虞候侯仲庄为左卫将军兼奉天防城使。”《新书·德宗本纪》兴元元年二月“丁卯,如梁州。(李)怀光将孟庭保以兵来追,左卫大将军侯仲庄取之于驿店。”《旧书·德宗纪上》兴元元年八月“甲辰,以金吾大将军杜希全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军灵盐相夏节度营田等使。

 

 

 

张奉璋

文安郡王:永泰元年大历四年(765年—769年)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一册《唐故河东节度右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文安郡王张公(奉璋)墓志铭(并序)》:“至德中,改授特进、左骁卫大将军、经略副使。自讨邺旋旆,稍加骠骑将军,封清河县开国男,充承天军使。其城即公之所创也。密迩就敌,城孤援绝,公裹粮坐甲,拊背扼喉,当成安必死之郊,断慕容奔丘之路。数承诏命,累践荣班,迁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清河县开国子,充河东节度右厢兵马使。其年秋八月,改授太常卿,封清河郡开国公。永泰元年,属仆固扇逆,晋人恟惧。东连涂水,南跨介山,兼乐平数城,欲为应接。公乃分奇兵,绝粮道,冒死格战,苦彼一军,唇齿俱亡,首尾不救。是以怀恩父子旋有榆次之祸。改封文安郡王,前后食封三千馀户。自开元末,方永泰初,破敌收城,其阵不可胜计……大历四年七月廿有五日,薨于晋阳之第,春秋六十有五。”参见《通鉴·大历四年》九月:“河东兵马使王无纵、张奉璋等恃功骄蹇,以王缙书生,易之,多违约束。缙受诏发兵诣盐州防秋,遣无纵、奉璋将步骑三千赴之。奉璋逗留不进,无纵托他事擅入太原城;缙悉擒斩之,并其党七人,诸将悍戾者殆尽,军府始安。”

 

 

 

李光瓒

五原郡王:永泰元年?—?(765年?— ?)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治平元年重刻郭子仪奏碣》:“晋州赵城县城东南三十里,霍山南脚上,古育王塔院一所。右河东□观察使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臣据□朔方左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瓒状称前塔接山带水,古迹见存,堪置伽蓝,自愿成立。伏乞奏置一寺,为国崇益福□,仍请以阿育王为额者。巨准状牒州勘责,得耆寿百姓陈仙童等状,与光瓒所请,置寺为广胜。因伏乞天恩,遂其诚愿,如蒙特命,赐以为额,仍请于当州诸寺选僧住持洒扫。中书门下牒河东观察使牒奉敕故牒。大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住寺阇梨僧□切见当寺石碣岁久,隳坏年深,今欲整新,重标斯记。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此人两《唐书》无传。参见《通鉴·永泰元年》十月:“是时,回纥与吐蕃闻仆固怀恩死,已争长,不相睦,分营而居,子仪知之。回纥在城西,子仪使牙将李光瓚等往说之,欲与之共击吐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独孤及文系年补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三百八十八卷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论 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封了多少个异姓郡王,为何而封(完整版)
李祎(唐信安郡王)
唐代宗李豫大事年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