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2-0虔敬与解脱
第二节
印度戏剧中,有一种哲学剧,其特点是概念的人物化,深奥的哲学概 念被打扮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粉墨登场。作者通过剧情的展开,使他 所信奉的哲学体系得到阐述。这类剧最早可能起源于佛教,后来被耆那教 和印度教的一些派别所接受,大肆发展®。尤其是印度教中一贯热衷于文
我国的志怪小说《西游记》的许多素材来自西域,从中也可以捕捉这种创作手法的影响 (如明人谢肇淛已指出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佛教瑜伽行派主张之八识的化身)。
艺宣传的毗湿奴派,创造了许多这类剧本。其中最早的是克里希那弥湿罗 的《觉月初生》®全剧分六幕。其主要情节,首先是老国王补鲁沙(原人)为摩耶(幻)所诱惑,他们一起生出了“心”。摩耶又想办法立心为王,于是产生一切幻相。新王“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有为”,一个 叫“无为”。前者生“大痴”,后者生“明辨”。两兄弟一生下来就相互为 敌,都在争夺王位。首先是“大痴”占了上风。于是“贪爱”、“欲望”、 “我慢”、“嗔恚”等都受到重用,他们为“大痴”王攻城略地,并主掌朝政;圣典、正道遭到蔑弃,唯物主义和那湿谛加(包括佛教徒和耆那教徒 在内的“异端邪说”)成为潮流。而“明辨”则在谋求推翻王朝和争夺 地盘。但要最终战胜“大痴”,“明辨”王还必须同“奥义”(指奥义书梵 我一如的思想)结婚并生出“觉悟”来。于是“明辨”就派“信仰”和 “寂静”母女去向“奥义”劝婚。而“大痴”王则命令“嗔恚”(女)、“贪 心”(女)、“渴爱”(女)和“害”(女)把“信仰”和“寂静”抓起来, 严加看管。又命令“骚乱”(女)和“邪见”(女)去制服“奥义”。但有 一个法力强大的女修道人“虔敬”在帮助“明辨”王。她把“信仰”从大 痴的妻子的手中救了出来,并派后者去要“明辨”离开“爱”、“嗔”,和 “奥义”结合。在第四、五幕,“明辨”王先是命令“求实”去战胜“爱 欲”,“忍耐”去战胜“嗔恚”,“知足”去战胜“贪心”,最后在婆罗奈城 与“大痴”展开决战,终于打败了“大痴”。老王“原人”重新取得统治。 “心”被“虔敬”派来的“辩才天女”命令只能以“无为”为唯一的正宫 皇后,并立“明辨”为太子。这个戏剧阐明了如下基本思想:
(1)世界是 通过“原人”(至上我、梵)与“幻”的结合产生,因而是虚妄的;
(2) 解脱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虔敬,并且依奥义书和《薄伽梵歌》的教诲,领会至上神、大梵才是真正的主宰。它宣传的虔敬解脱,与罗曼努阇的巴克 提道一致。
任何真正的宗教崇拜,都是一场精神的对话。在每个人的宗教实践 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理智和神的启示的关系。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 存在着自然神学和启示神学两大传统,前者认为通过人的理性,可以从自然经验中通过类比推理而达到对神的认识;后者认为神完全超越于世界 的,因此不可能从经验出发达到对神的任何认识,因此对神的理解只能来自神的启示。十九世纪末兴起的自由主义神学在精神上属于前一传统,强 调对圣经进行历史的、理性的解释,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上帝的真理, 但他们在强调神的内在性时往往忽视了他的超越性;与此相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新正统神学,认为神完全超越世界,因而彻底否认人 能够通过其有限的理性认识上帝,所以认为一切关于神的知识只能来自神 的启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都没有真实反映在信仰中神与人的对话 联系,自由主义忽视了神的超越性,也就否定了宗教生活中人的自我否 定、自我展开的基础,有可能使信仰变成人的独白;而新正统神学否认神 的启示与人的理解的关联,“从人到神无路可走”(卡尔*巴特语),从而使 启示成为神的单方面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信仰的对话结构都被破坏 了。在这个问题上,蒂里希的立场较为合理。在他看来,神学就是在神的永恒真理和人的有限理解之间的一个“中介”。因此他的神学可以称作是 一种“中介神学”或“对话神学”。崇拜就是一种信仰的对话。一方面对 话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信仰主体的单方面的理性思考,而是以超越者的启 示为核心;另一方面,启示也只有通过人的理解才能得到实现。因此这就 在宗教崇拜中,建立了包括神的启示和人的理解之间永恒互动关系的信仰 对话逻辑。
在印度宗教中,商羯罗主张完全通过理智证会超验的真理。尽管由于 商羯罗所强调的智慧本身是超越的,因此他的实践宗旨并不完全同于西方 的自然神学,但他也像后者一样否认启示在宗教中的作用,所以在这里也 没有理解与启示的宗教对话。而罗曼努阇的神学企图用毗湿奴虔敬派对神 的慈悲恩宠的强调,来弥补商羯罗这种唯理智主义的缺陷,因此在这里崇 拜不是人的单方面行为,而是神与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人与神的对 话。室利毗湿奴教所开示的全部宗教生活(修道论):罪恶与救赎、献身 与恩赐、虔敬与恩宠、解脱与和合,就这一对话的全部内容。
这种崇拜的对话结构的建立,还在于在哲学上,人的自我和一个趄验 的人格神的真实存在的确立。像商羯罗那种无差别的本体是不能成为宗教 崇拜的对象的,作为真实的崇拜对象的神必须是一个包括其自身本质和偶 像、符号在内的全体,这个全体还必须是一个现实的人格,必须是有真实 情感、意志,能响应人的祈求、赞美和爱的“天父”、“上帝”、“主宰”。 罗曼努阇的毗湿奴神正是这样一个上帝。另外作为对话一方的自我,不能 是佛教和商羯罗哲学所说的那种纯纯粹虚妄的假相,它必须是一个有独立的自我意志和自我理解的真实的存在,罗曼努阇的自我就是如此。
对于毗湿奴教而言,崇拜(巴克提)是一种爱的对话。从阿尔发的宗 教生活可以看到,虔敬(崇拜)不仅是谦卑的自我贬斥,而且是充满至爱 柔情的。每人都生有爱的本能,但有限的爱只能产生有限的幸福,只有献 给至上无限之大有的爱,才能带来无穷的幸福。崇拜与爱都包含了一种对 话结构。人把神当作情感交流的对象,神被当作人的亲人和朋友而爱着 人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爱,对神的爱是一种不可扼制的需求和渴望, 就像饱含乳汁的母亲渴望婴儿吮吸一样;与纯洁的神圣之爱相比,尘世的爱显得苍白琐屑,简直微不足道。神也必然会对崇拜者的爱产生回应。神珍惜虔敬者的每一份献礼,即使它卑微如一花一草,并且慈悲显现为各种 化身,以满足虔敬者的渴望。虔敬就是人与神的一种对话,最后人并没有 消灭其自我,虔敬的最终结果是人进人天国,永远伴随神的左右,这就是 神与人之间建立了最终的和谐。
在印度思想中,罗曼努阇是与基督教最为接近的,他甚至被称作印度 教中“隐藏的基督徒”。这种一致,体现在他真实的上帝经验和崇高的道 德与宗教理想中,也体现在他从人的罪恶出发一直到与神的最终和谐的全 部修证中。根据他的哲学,人和世界都是神的肢体,其存在应服务于神的 目的。神是宇宙的自我,是普遍的“大我”。但我们每个人的“小我”与 这“大我”并不总是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性就是我们的原罪。基督教认为 罪恶的本质就是人的个体性,因此人生而有罪;罗曼努阇也认为人的灵魂 从神分离而与肉体结合是罪的本质,因此生命本身是有罪的。罪恶来自无明和业,人不知道他的存在是完全属于神的,不知道就神是他的自我,而误以为自性(物质存在)就是他的真实自我,将变灭无常的尘世快感,当 作人生之至乐,从而远离神,远离神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类堕落的原 因。罪恶意识是一切真正的宗教生活的起点。而真实的宗教意识则起源于 对个体小我与普遍大我之间的矛盾的自在反思。人生的目标,即最终的拯 救,就是通过否定小我,完全归宿于神,这是通过人的虔敬和神的恩赐实 现的。这些观念都与基督教所说根本一致。在罗曼努阇看来,作为修证的 目标,解脱的个体是没有尘世生命的纯净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学的本质:启示(神本)的或科学(人本)的? ——重访巴特和哈纳克的公开辩论
宗教、信仰和神学的哲学探究?
古埃及人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八:当代新教的神学与传教1
自然神学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科学的对岸是神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