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海简史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青海政局的演变
一、魏、蜀河湟之争
东汉末年,中原政局动荡,青海社会状况也有了大的变化:一是抱罕豪强宋 建乘内陆农民大起义、中央王朝无暇顾及边远地区之机,联合当地羌族首领,占 据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其以西的青海循化等地,自称“河首平汉王”.实行 地方割据长达30年之久;二是韩遂在甘肃陇东等地抗拒曹操军队西进失败后, 退入西平。建安十九年(214年)十月,曹操遣大将夏侯渊攻灭宋建后,派遣张 郃率军经循化北渡黄河,深入湟水流域,韩遂避之于“羌中”,青海东部地区归 于曹操势力统治之下。不久,大军东返,韩遂重新控制西平。建安二十年(215 年)四月韩遂死后,西平守将麴演等降,并斩送韩遂首级往曹操营中。但麴演本 人又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夏天发动了抗拒凉州刺史邹歧的叛乱。第二年 冬,又发生了西平豪门麴光“杀其郡守”夺取政权的事件。在新任凉州刺史张既 的分化瓦解政策下,麴光被部下所杀,曹魏恢复了对西平的统治。但太和元年 (227年)又有麴氏族人麴英“杀临羌令、西都长”之事,曹魏不得不派遣将军 郝昭、鹿盘率兵讨平。总之,曹军进人青海的10余年间,接连受到了地主豪强 的反抗,局势始终动荡不安。
曹操死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曹魏太和四年 (230年)起,河湟地区进入了蜀与魏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阶段,时间长达25年之 久。其间,双方都任命了凉州刺史:蜀汉建兴八年(230年),凉州刺史魏延率部 “西人羌中”,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展开了争夺甘南和青海黄南地区的战争。延熙 六年(243年),蜀迁镇西大将军姜维“领凉州刺史”,数年后,与郭淮和夏侯霸又 大战于“洮水之西”(今甘、青交界地区)。与此同时,“陇西、南安、金城、西 平诸弟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 ®。蛾遮塞 在今民和南部及其以西的黄河两岸,沿河设防抗拒魏军,遭到失败。匈奴族首领 治无戴率部在龙夷城(今海晏县)北抗击魏军又遭失败,便率部南下投奔蜀汉; 延熙丨·二年(249年),姜维又攻西平,不克而退。十七年(254年),蜀军攻占狄 道(今临洮)、临洮(今岷县)、河关(今贵德、循化)3县.迁3县民户入蜀(今 四川)。此后双方又战于洮河之西。总之,二N时期,青海东部,特别是黄河以 南,一直处于魏、蜀双方拉锯战的形势下。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羌 人与匈奴人的反抗遂弱,魏在青海东部的统治才进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夺取了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咸宁 六年(280年),西晋灭旲,结束了汉末以来二H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与 此同时,西晋王朝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控制,青海东部的行政区划也有了变化。 东汉时期黄河以南的河关县属雍州陇西郡,魏晋时期已为羌人占据。黄河以北湟 水流域自东汉设立西平郡以来,即有临羌、西都、安夷、破羌4县,其中临羌县 魏晋时期由今湟源移治于今湟中多巴。晋时又废破羌县置浩门县(仍治今甘肃永 登河桥),辖今青海民和、乐都部分地区。“白土”之地名,魏时已经出现,晋 时明确置县,辖今民和南部和化隆东南部等地。此外,晋时新置长宁县于今西宁 北川长宁一带,辖今大通、互助部分地区。以上临羌、西都、安夷、长宁属西平 郡,浩N、白土属金城郡。西平和金城2郡均受凉州刺史管辖。
二、前凉、后凉和前秦对靑海的统治
司马炎死后,西晋诸王争夺皇位和抢占地盘的斗争逐渐表面化。晋王朝统一 仅仅十余年,便爆发了 “八王之乱”。另一方面,魏、晋以来,朝廷对于少数民 族仍然采取“降则纳之、来则安之”的政策,边疆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相继进 入内陆。由于地方官吏对人塞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压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忿 恨之气,毒于骨髓” @。因此,又引出严重的民族问题,北部中国陷入氐、羌、 匈奴、鲜卑和羯人的混战之中。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也不例外,境内羌人、匈奴 人、鲜卑人和氐人之间的相互攻杀以及反抗地方官吏压迫的事件屡有发生,其中
①仨国志>〉卷二十六槨淮传》。
②《晋书》卷五_+六C/工统传》。
羌人首领柯成泥还曾攻占过西平和浩门。特别是以秃发部落为主的“河西鲜卑”, 更是几次起事反晋,一度还曾攻占凉州首府姑臧(今甘肃武威)及其附近地区, 成了晋王朝西边之大患。以树机能为首的“河西鲜卑”虽被晋将乌隆击败,但鲜 卑人的反抗并未完全停止。永宁元年(301年),晋惠帝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 凉州刺史,凉州地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平静。晋王室南迁以后,中原地区相继由 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士民逃难者纷纷前来河西,凉州成了北中国唯一由汉族官吏 统治的一个州。不久,西平太守曹祛联络凉州大族张镇,企图推翻张轨取而代 之。张轨遂于永嘉五年(311年)遣子张宴(实)率军分东西两路由今乐都和祁 连进人青海,攻杀曹祛于破羌。自此,青海东部地区纳人张轨的直接统治下。建 兴二年(3丨4年)张轨死,张宴继为凉州刺史,势力扩及整个河西走廊和河湟地 区。永和元年(345年),张轨孙张骏自定年号,自封百官,建立了“前凉”,青 海东部地区成了前凉王国的一部分。
永和七年(351年),氐族人苻洪占据了长安,后由其子苻坚建立了前秦, 之后,其势力扩展到了陇西和金城。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秦军渡过黄河, 攻陷姑臧,前凉末代国主张天锡降秦,前凉灭亡。从此,包括青海东部地区在内 的凉州,归人前秦的统治之下。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迅速走向衰亡。建元二十 年(384年),前秦大将羌族人姚弋仲发动叛乱,攻占长安,两年后其子姚苌建 立了后秦。此后,則、后秦双方在陳东一■带大战。如秦太初九年(395年)七 月,前秦皇帝苻登战败被杀,太子苻崇逃至“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州地及青 海湟水流域)某地宣布继位。当年十月,苻崇又被鲜卑乞伏乾归逐往陇西。前秦 在青海的统治,至此结束。
早在前秦强盛时期,曾派大将吕光(氐人)率军征伐西域,攻克龟兹等国_, 前秦帝国危亡的消息传到西域后,吕光率军撤回玉门关内,驱逐了前秦凉州刺史 梁熙,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于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建立了后凉王国。吕光 在巩间了河西走廊的统治之后,于后凉麟嘉六年(394年)攻灭了金城王乞伏乾 归。在此之前,占领了湟水流域。后凉和前凉一样,在湟水流域设置西平郡,在 黄河北岸化隆及其以西地区设置了湟河郡。此外,后凉在今乐都置乐都郡,在今 民和南部原白土县置三河郡。吕光本人一度还自称“三河王”。后凉在青海的统 治只维持了短短几年,青海东部地区便归鲜卑秃发部建立的南凉王闺所统治。
三、南凉的兴盛与表亡
①先发部落的典起与南凉王国的建立
3世纪初,原居于我国东北辽河流域的鲜卑族开始向西迁徙。在西迁运动
中,拓跋部落的一支,音讹称为“秃发1在其八世祖卩L;孤的率领下,经过阴山南 下人塞,落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方,与当地汉和氐、羌、匈 奴等各族人民相互错居、友好相处,由于遭到地方官吏的歧视与压迫,秃发氏曾经 起而反抗过西晋王朝的统治,成为“河西鲜卑”反晋4.争的主力。他们攻杀西晋秦 州刺史胡烈,打败凉州刺史牵弘,“尽有凉州之地”,后被武威太守马隆打败降晋。
吕光占领河西期间,鲜卑秃发部落又
B
逐渐强盛起来,后凉封其酋长秃发乌 孤为“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 ||督、广武县侯”。不久,又改封为 “广武郡公”,署为“征南大将军、益 州牧,左贤王”,企图拉拢秃发氏南 下甘南和川北,为其消灭乞伏鲜卑, 扩张势力范围。但是,此时的西北各 地,已成“群雄争霸”之势,秃发乌孤不甘再受后凉控制,便于后凉龙飞二年(397 年)春自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割据于洪池岭(今乌鞘 岭)以南的永登、天祝一带,夺取了后凉金城(今兰州西固),以廉川堡为都。第二 年,羌人梁饥率部围攻西平,西平人田玄明执后凉太守郭倖而代之,以拒梁饥,遣 子为质于秃发乌孤。秃发氏欲往救。于是,秃发乌孤率部间道直奔击败梁饥,进占 西平。不久,后凉乐都、湟河、浇河3郡太守田瑶、张裯、王稚等相继投降,“岭 南羌、胡数万落皆附于乌孤”。从此,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东,以湟水流域为中心 的今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兰州西部郊县,遂为鲜卑秃发部占据。
南凉太初三年(399年)正月,秃发乌孤迁都于乐都。八月,秃发乌孤因酒 落马致伤,不久死去,其弟秃发利鹿孤继位。此时的后凉王国,已成分崩离析之 势,在后凉的国土上,相继出现了南凉、北凉、西凉王国,加上西秦和吐谷浑, 共有6个地方割据势力相互争夺对甘肃中西部和青海东北部地区的统治。四面受 围的南凉,在政治上不能不考虑采取比较灵活的对外政策以求自保。太初三年 (399年),后凉发动了对北凉的进攻,秃发乌孤应北凉的要求,曾派秃发溽檀率 军往援,迫使后凉撤军。不久,后凉又一次向北凉发动进攻,秃发利鹿孤又派秃 发溽檀率骑一万,乘虚袭击后凉首府姑臧,虽未完全占领,却也“耀兵于青阳 门,虏八千余户”(气迫使后凉主力回撤。但是,当后凉势衰,北凉逐渐强盛起
① 《晋书)卷…_:六〈保发乌孤载丨有不同记载:“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屮,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 氏焉。”
②借捣卷一g■二卜八' C宪发利鹿孤载iE1)-
/r



来并发动对后凉的进攻时,南凉反过来又应后凉之求,派出军队援救后凉,兵至 昌松(今古浪县西),北凉军队已退,掠其民户500余家而还„这种因时因势联 弱抗强的政策,对保持割据势力之间的平衡以便争取时间求得自身的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当羌人姚苌在长安建立后秦帝国,势力扩及河湟地区后,南凉王秃发 利鹿孤阳奉阴违,表面上臣服于后秦帝国,实则割据如故。建和三年(402年), 秃发利鹿孤病死于西平,其弟秃发溽檀继立,为了讨好后秦皇帝姚兴,还“去其 年号,罢尚书丞郎官,遣参军关尚聘于(姚)兴” ®,以求对凉州的统治权。遭 到拒绝后,又向后秦献马3 000匹,羊3万头,终于取得了姚兴的欢心与信任, 被署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刺史”。 后秦弘始八年(406年),原后秦凉州刺史王尚离开姑臧返回长安,秃发溽檀由 乐都迁都姑臧。至此,鲜卑秃发部兵不血刃地实现了自晋初“河西鲜卑”秃发树 机能时代就梦寐以求的对凉州地区的统治。
②联合豪门士族推行封建制度
河湟地区自汉代以来,便已经进人了封建社会,秃发部徙居河西后,由于环 境和条件的变化,逐渐由原始游牧生产方式和随水草而帐居的生活方式,转变为 以农业为主兼有牧业并开始定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长期在晋和前凉王国的 封建统治下,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建国之初,秃发乌孤便仿效中原王朝, 实行封建统治。南凉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它大量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豪门士 族参加各级政权。其中汉族官吏占官员总数的半数以上。他们之中有青海当地的 地主豪强,如记室监麴承明等;也有秦雍一带的世门大族,如尚书左仆射赵晁 等;还有中原知名士子,如国子祭酒郭韶等。他们有的是原后凉王国的官吏,有 的是河湟著名的文武“俊杰”,还有前凉王的后裔张昶等,“皆内居显位,外宰 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其中除了汉族外,还有匈奴人如金石生、时连珍, 氐族人杨轨、苻浑等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和将领。上述后凉官吏、民族首领、地主 豪强、秦陇与中州名士参加的南凉政权,对分化瓦解后凉国势、发展壮大南凉国 力、传播中原文化、实行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在南凉的政权建设、军事组 织,以及河湟文化的发展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位是统治者的身份标志。秃发乌孤在叛离后凉之初,便自称“大都 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死后,南凉按照中原封建王朝传统谥为武王, 立庙号为“烈祖”。秃发利鹿孤继立王位后,改称为“河西王”,死后,谥为康 王。秃发傳檀称”凉王”并立夫人折掘氏为王后、世子虎台为太子,形式与中原 古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大的区别。南凉立_初,改后凉龙飞二年为太初元年,秃发
①〈潛1书》卷一 十六《秀发利鹿孤载i?>



溽檀臣附后秦后,去南凉年号,但“车服礼章一如王者”。嘉平元年(408年), 秃发氏又脱离后秦,直到嘉平七年(414年)亡国止,南凉厂个君王,前后使用 了四个年号。
封授爵位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之一。南凉立国以后,也效仿中原王朝的作 法,分授王族成员和文武功臣以爵位。如太初三年南凉王秃发乌孤封弟利鹿孤为 “西平公”,溽檀为“广武公”。建和元年,秃发利鹿孤继立王位后,对“二千石 长吏清高有惠化者,皆封亭侯、关内侯”。
南凉初期所辖地域,主要是祁连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强盛时地跨 祁连山南北,东自兰州市郊,西至青海湖边,北接腾格里沙漠,南达黄河南岸。 根据《十六国疆域志》的记载,其行政建置“凡统旧郡十三(实为十二)增置郡 一,护军一。县可考者五十”。其中地在今日青海境内者,有西平、乐都、湟河、 浇河、二河等5郡,地跨甘、青两省者有金城、晋兴2郡,地在甘肃河西走廊 者,有武威(郡治武威)、广武(治永登)、昌松(今古浪县西)、番禾(治今永 昌)、武兴(武威西北)、西郡(张掖以东)等6郡。此外,在今青海化隆甘都设 有邯川护军等。
南凉职官的设置,与中原王朝基本相似。大约有尚书省之置,见于史料记载 的有:录尚书事,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祠部郎中等。虽未见有门下省之 置,但有中常侍、侍郎等官。此外,还有卫尉(主管警卫)、大司农(主管农 业)、博士祭酒(主管教育)、_子祭酒(秘书史官)、太史令(天文星象)、太府 主簿(主管财政)等。地方行政官职有:州牧(州官)、太守(郡官)、内史(郡 之副官)、县令、县丞等。武职有:太尉、将军、司马、都尉等。南凉地方官, 大都由汉族官吏担任,但在中枢与地方之间,往往派驻王族镇守。
上述一切政治措置,对巩固南凉政权,实行封建统治,起了决定的作用,南 凉王国也因此而逐渐强盛起来。
③穷兵黩武南凉迅速衰亡
秃发傅檀进驻姑臧后,南凉进入鼎盛时期。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便 开始走向衰败。秃发傳檀自幼聪明机警,才略过人。所以,青年时期,便常常参 与秃发部落重大问题的决策。秃发利鹿孤继位只是“垂拱而已,军国大事皆以委 之”。秃发溽檀在南凉前期扩大疆域、抵御外敌、巩固政权方面,都有很大的功 劳,颇受国内各阶层的尊崇,因此,逐渐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迁都姑臧后,刚 愎自用、独断专行,立足未稳,便派兵遣将,多次攻伐北凉,遭到一连串失败。 弘昌六年(407年)秋,匈奴“夏”王赫连勃勃求婚于秃发氏,以图结为姻好, 但被秃发傅檀轻率拒绝。这一事件激怒了赫连勃勃,便于当年冬率兵攻掠南凉枝 阳(今永登南),杀伤万人,驱掠2万余口,以及牲畜数十万头而去。秃发溽檀 狂妄自大,武断地作出了 “吾决计追矣,敢谏者斩”的决定,率军直追。夏在阳 武(疑今甘肃景泰一带)设伏阻击,南凉军队大败。这次战争除了秃发傳檀和少 数人逃奔山中幸免被俘外,所率军队全军覆没。这是秃发氏自“河西鲜卑”时期 被晋击败后,在军事上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不但大大削弱了南凉的军事实力, 而且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秃发侷檀并未因此而接受教训,又派太尉 倶延再伐北凉,同样遭到失败。嘉平三年(410年)春,秃发傅檀亲率大军西 征,与北凉在穷泉(张掖东)展开大战,又一次全军覆没,秃发溽檀本人只身逃 脱,幸免遇难。从此,南凉王国迅速走向了衰亡。
南凉衰败的原因,除了秃发溽檀刚愎自用、穷兵黯武而屡遭军事上的失败外, 掠徙人户,招致各族群众的怨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掠夺人口与牲畜,是北方游 牧民族氏族社会的遗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氐、羌、匈奴和鲜卑等族地方 割据势力,都以掠夺人户为解决劳力与兵源的主要手段。南凉秃发氏也不例外。 根据史料不完全的记载,南凉通过战争,前后掠夺后凉民户4次,共达12 500余 户。掠徙北凉民户4次,共达15 000余户。此外,秃发溽檀还以“伪游浇河” 的幌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将南凉境内湟河、西平等地羌人3万余户远徙于 河西走廊武威、番禾、昌松、武兴四郡。这种掠夺和迫迁他国民户和本国境内其 他民族的行径,虽然对补充劳力、恢复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 的后果。长途迁徙使民户的牲畜和财物受到严重损失。各族人民背井离乡,生活 在一个陌生环境中,遭受地方官吏和异族头领的剥削与压迫,因此,引起徙户的 普遍怨愤。更为严重的是阳武之战后,秃发溽檀下令驱赶300里内的百姓迁人姑 臧城内,这一行动引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惊慌,屠各人成七儿立即在姑臧城内发 动了一场变乱,拥护者一夜达到数千。变乱虽然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它却在南 凉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以军咨祭酒粱裒、辅国司马边宪等人为首的 7名高级将领“谋反”被诛。此时的秃发溽檀,由于倒行逆施,已经失去了姑臧 人民对他的信任。嘉平元年(408年)五月,当后秦大将姚弼兵临姑臧城下时, 当地人王钟等,便派人出城与秦军联络,准备里应外合,推翻南凉的统治。不料 事泄,秃发傅檀竟接受将军伊力延侯“宜悉坑之”的主张,屠杀城内5 000余 人,并以妇女作为军赏。这次血洗姑臧的野蛮行径,更使姑臧剩余城民惊恐万 分。穷泉战后不久,北凉军队围攻姑臧城时,城内百姓惧r怕大屠杀的重演,“悉 皆惊散”。武威及其他各郡鲜卑麦田、车盖等部落,纷纷投降北凉,就连与秃发 氏有姻亲关系的鲜卑折掘部落,也在南凉右卫将军折掘奇镇的率领下,叛离了南 凉。秃发溽檀不得不于嘉平三年(410年)冬,急忙离开河西返回乐都。当秃发
傅檀一出城去,姑臧城民立即发动变乱,投降北凉。从此,南凉王国失去了对祁 连山北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统治,退回到青海东部湟水流域。
河西失守以后,本应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重结邻好以图再取。但是,秃发 傅檀并未总结教训,仍然穷兵黩武。在东南地区受到西秦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还 一再发动对北凉的战争,企图收复岭北失地。结果,屡次战败,招致了北凉军队 多次越过祁连山围困乐都。秃发傅檀不得不先后以两个儿子和太尉倶延为人质, 换取了北凉的撤军。经过历年战争,南凉国势大为削弱,秃发溽檀说:“今州土 倾覆,所仗者文支而已”。但是,这位身为镇南将军、湟河太守,掌握南凉半壁 江山的王弟文支,也在嘉平六年(413年)的重要关头率部投降了北凉,徙湟河 民户5 000户入于姑臧。至此,南凉的败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固然是对南凉的严重打击,但是,经济的崩溃却是南 凉亡国的直接原因。多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南凉经济,因农田有限,劳力缺乏,情 况并不很好,本已无力支撑频繁的战争,更何况退出河西后,又逢青海久旱不 雨,饥饿严重威胁着南凉。护军孟恺提出了一个结好西秦借粮渡难以解内外交困 的办法。但秃发溽檀拒绝了这个主张,企图以武力抢掠别部财物的方式来解燃眉 之急。嘉平七年(414年)四月,秃发溽檀率兵7 000人,向青海湖滨的乙弗鲜 卑部落发动了袭击,抢掠马、牛、羊等牲畜40万头。但未及赶回,西秦乘虚渡 河袭击乐都,“一旬而城溃”,留守都城的南凉太子虎台、王妃,以及王公大臣 等,都成了西秦的俘虏。乐都失陷的消息传来后,部众星散,秃发溽檀不得不东 返降秦,西秦王乞伏炽磐封其为骠骑大将军、左南公。一年后,秃发傳檀被西秦 毒死,不久虎台也被西秦所杀,南凉历时18年,终于灭亡。
西宁市城西区有一座高大挺拔的“虎台”,旧方志记载,“相传南凉王所 筑”。关于它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演武、阅兵或出兵誓师的场所。也有 学者认为它是南凉之前已有的祭台。



四、 西秦与北凉争夺湟水流域
秃发傯檀被任为凉州刺史后,姚兴见其日渐坐大,便发动了对秃发氏的攻 击,但却遭到了失败,于是,秃发傳檀离脱后秦自立为凉王。这样,后秦通过秃 发氏对青海东部地区名义上的统治,不到10年,也宣告结束。
早在秃发立国初,后凉湟河太守匈奴人沮渠罗仇被吕光所杀,其侄沮渠蒙逊乘 宗姻诸部会葬之时发动变乱,屯据金山(今永昌西),推后凉建康太守汉族人段业为 “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不久,改称“凉王”,以今张掖地 区为中心,建立了北凉。北凉天玺三年(401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斗争白热化, 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北凉立国初 期,与南凉秃发氏互相支持,共同对付后凉,以图自保。以后,双方为了争夺凉州 地区的统治权,又相互展开了攻伐。北凉玄始二年(413年),秃发傅檀之弟,湟河 太守文支投降北凉,自此,今拉脊山脉以南湟河郡地,归属于北凉。
早在前秦太安元年(385年),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占据甘肃中部地区, 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号,树置百官,筑 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境)为都,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又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国仁 死后,部众推举其弟乞伏乾归为“河南王”,势力渐渐增强。后秦弘始元年(399 年),乞伏乾归被后秦军队打败,父子逃奔南凉,以后乾归留儿子炽磐为质,只 身逃降后秦,姚兴归还其旧部,任为“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弘始四 年(402年),乞伏炽磐也逃出南凉,投奔其父。弘始九年(407年),乞伏乾归 脱离后秦,自称“秦王”,设置百官,在临夏和陇西地区实行割据,史称“西 秦”。永康三年(414年),西秦攻灭南凉后,北凉湟河郡地陷入西秦包围之中, 沮渠蒙逊鞭长莫及,无法支援。两年后,太守沮渠汉平投降西秦,至此,西秦于 永康四年(415年)占有了青海东北部原南凉王国的全部属地。永弘二年(429 年),北凉军队越过祁连山,向西秦发动大规模攻势攻克西平,以后又进一步占 有了乐都及整个原南凉属地,青海东部地区又归北凉。
五、 北魏、西魏和北周对青海的统治
早在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游牧于今河北与山西北部地区的鲜卑拓跋部 落酋长拓跋猗卢,因助并州刺史刘琨击败另一鲜卑部落,后被晋王朝封为“代 王”。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代”被前秦所灭,前秦苻氏政权崩溃以后,鲜 卑拓跋部又掠夺人口、兼并附近部落,于太元十一年(386年)自立为“魏”, 两年后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自称皇帝,史称北魏。不久,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征服了北中国,与控制我国南部地区的刘宋政权形成对峙,我国历史进入
了南北朝时期。
西秦退回黄河以南后,几次企图夺回河北失地均未成功,实力大大削弱。此 时,北魏军队正向陇东地区推进,西秦王乞伏慕末在北凉的逼迫下,放弃以抱罕 (今临夏)为中心的河南故地,率部投奔北魏。西秦永弘四年(431年)乞伏慕 末在东移过程中,遭到占据今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的夏国主、匈奴族赫连定的截 击,乞伏慕末被杀于南安,西秦亡国。
西秦亡国以后,河南故地均被吐谷浑占据,河北、湖东地区仍在北凉的统治 下。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北魏发动了对北凉的进攻,沮渠牧犍在众叛亲离 的情况下,投降北魏。北魏占领姑臧以后,派遣镇北将军封沓率军进入青海,北 凉乐都太守沮渠安周投奔吐谷浑,封沓俘掠当地民户数千户东去。太平真君五年 (444年),北魏晋王伏罗率兵进抵乐都,设置鄯善镇于今西宁,孝昌二年(526 年)改为鄯州,并将州治东迁至今乐都。此后,吐谷浑多次侵扰魏边,北魏又多 次攻伐吐谷浑,双方时战时和。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青 海东部地区当时在西魏统治下,西魏与吐谷浑之间,仍然处于有战有和的局面。 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建德五年(576年),吐谷浑内乱,北 周收复了北凉时期陷于吐谷浑的黄河以南浇河等地。在这个新情况下,除在今之 民和地区的龙支县(原允吾县)时属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管辖外,北周在今青 海境内湟水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设置了鄯、廓两州,加强了对河湟地区的统 治。鄯州辖乐都、湟河两郡,廓州辖洮河、达化两郡,郡下各有县。
六、魏晉南北朝时期的青海南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从政区的角度讲,大致可以分为三块:一是各个朝 代和几个民族地方势力争夺的青海东部地区,也就是以湟水流域为中心的海东地 区和海北、海南部分地区;二是吐谷浑控制的昆仑山脉以北青海中部和西部柴达 木地区,也就是今日黄南、海南、海西三州地及海北州的部分地区;=是青海南 部的羌人部落区,即今果洛、玉树两州地,它由以党项为代表的分散的羌族各部 落所占据。根据at史>〉卷九十六的记载,党项羌“东接临洮、西平,西拒叶护 (在今新疆),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 骑。织牦牛尾及翔翔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 业,有战阵则屯聚,无徭役,不相往来。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 ……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从以上记载可 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南部,分布着大小不同的以游牧为生的许多羌人部落 群体,他们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与外界很少联系,社会发展缓慢。在长达360
七、吐谷浑的兴起与发展
①联合羌人雄路河南
公元4世纪初,原居于我国东北徒河(今老哈河)流域的鲜卑慕容氏的一 部,在西晋咸宁、太康年间(公元280年左右)因兄弟相争,庶兄吐谷浑率700 户(一说1 700户)离开故地,移牧于阴山(今内 蒙古大青山)一带,大约在永嘉七年(313年),
随着北方民族大迁徙运动,“徙陇上,止于袍罕、
甘松”,即今甘肃临夏和甘南两州地,与当地羌人 和平错居,友好相处,逐渐融合而形成了一支少数 民族的地方势力。大约东晋咸和四年(329年),
吐谷浑孙叶延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成为当时我国 西北地区众多割据政权之一。为了纪念其祖,便以 “吐谷浑”作为这个鲜卑人和羌人联合体及其政权 的名称。吐谷浑人以牧为业,“逐水草而帐居”。男子服装与汉族基本相似,帽 子大多以尖顶圆沿带帘,即所谓“罗幂”。妇女一般着裙,辫发并缀饰珠贝。他 们和羌人一样,以肉、奶为食,随着农业的发展,部分吐谷浑人也以大麦、青稞 为食。为保持氏族人口的兴旺,吐谷浑人和北方其他游牧民族一样,“父、兄 死,妻后母及嫂”,死后行土葬。吐谷浑无自己的文字,公文、信件均使用汉文。 除上层社会鲜卑人之间使用鲜卑语外,其主要组成部分是羌人,仍操羌语。
吐谷浑初至陇西后,落居于广大阪(小积石山)以东今夏河、临夏、积石山 等县地,时属前凉袍罕郡辖。后来逐步南下,占据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四 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松潘等县地。这些地方均为羌人故地。在和羌 人联合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一些酋长的反抗,如吐谷浑死后,其子吐延继位13 年,即被昂城(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酋姜聪刺死。吐延孙碎奚继位 后,其弟“专恣国政,国人怨愤”,长史羌人钟恶地,曾与司马乞宿云未经碎奚 同意,便捕而杀之。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羌人在这个政权初期的统治阶层 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吐谷浑兴起之时,正是前秦帝国强盛之时。苻坚遣将攻取前凉河南各郡,吐 谷浑受到了威胁,便于东晋太和六年(371年)向前秦贡马50匹(一说5 000 匹),金银500.斤,碎奚被前秦封为“安远将军、镪川侯此后,吐谷浑逐步向 西扩展,进人今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两州地。太元十年(385
年),鲜卑乞伏部占有了河南地区的主要城镇,甚至还在今甘南草原和川、甘边 界地K增置了襁川、甘松等郡,它的兴起和发展,成了吐谷浑争霸河南的主要障 碍。吐谷浑王视连在势不能敌的情况下,向“河南王”乞伏乾归“遣使贡方物”, 被封为“沙州牧、白兰王”。沙州地在今贵南,白兰远在柴达木南缘,所以,其 目的在于迫使吐谷浑向青海腹地转移。太元十五年(390年)10月,视罴嗣位 后,拒绝了乞伏氏的分封,结果,遭到讨伐,不得不“遣使谢罪”,将儿子岩岂 送作人质。不久,乞伏乾归将宗室女嫁与视罴,以示和好。隆安元年(397年), 乞伏氏被后秦打败,乾归父子投奔南凉,吐谷浑王乌纥堤乘机占领了河南大部地 区。义熙元年(405年)乞伏乾归力图复国,为收复被吐谷浑占领的地域,向吐 谷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乌纥堤兵败奔于南凉,树洛干继位,率所部数千家奔归 莫贺川(今贵南县)。义熙七年(411年),树洛干攻陷南凉浇河郡,但在义熙九 年(413年)和十三年(417年)又被西秦两次击败于浇河和尧扦川(今河南 县),直到阿豺继立王位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于是“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 号为强国” ®。元熙元年(419年),在弱水以南的一次战斗中,吐谷浑又被西秦 击败,不得不再次遣使降于西秦。慕瑣嗣立后,西北地区的情况有了较大变化: 一是西秦攻灭南凉后,南凉故地又被北凉攻占,而且北凉军队还曾一度渡过黄 河,给西秦以强大的压力;二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逐渐强盛起来,南 下甘肃陇东并向西扩展,成了西秦的劲敌。而西秦由于连年征战,人口锐减,国 库空虚,迅速走向衰弱。相反,吐谷浑却以地理之便,通使南朝刘宋,开展贸 易,“招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 连,部众转盛”气刘宋元嘉七年(430年),西秦王乞伏慕末东奔投魏,吐谷浑 乘机占据了西秦故地。至此,吐谷浑经过长达40年的争夺,终于从西秦乞伏氏 手中夺得了河南地区的统治权,进人了它的兴盛时期。
②实行南北交注政策
西秦亡国后,赫连定于元嘉八年(4_31年)六月率兵西上,占领抱罕,企图 乘胜渡河北上,一举攻灭北凉。吐谷浑王慕瑣派遣其益州刺史慕利延和宁州刺史 拾虔统率骑兵3万,乘夏军渡河之际发起猛攻,击溃夏军于今临夏市北之黄河两 岸,并俘虏夏王赫连定,夏亡以后,吐谷浑乘机东进,与北魏在陇西一带接壤。 由于北魏势盛,吐谷浑便派遣侍郎谢太宁使魏告捷,次年,押送赫连定人北魏都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封吐谷浑士:慕瑣为“大将军、西秦王'自此,吐谷浑 便常常遣使向北魏进贡,同时又继续与刘宋通使往来,以保持事实上的割据。北
Q: 优®卷九十六〈41 土谷浑传X,
C1:《北卷九十人土谷浑传》。



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占领湟水流域,与吐谷浑隔河为界。太平 真君五年(444年),吐答浑统治阶层发生内争,慕利延兄子纬代(辉伐)密谋 降魏,事发被杀。纬代弟叱力延等投奔北魏,被封为“归义王”,北魏乘机派遣 晋王伏罗率兵抵达乐都,向吐谷浑发起进攻,慕利延逃往白兰,从弟伏念、长史 鵪鸠梨等率部丨3 000落(户)降魏。次年四月,北魏又遣高凉王那、秦州刺史 封敕文率军分南、北两路,向抱罕和由兰两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慕利延由白 兰西奔且末,攻杀于阗王。一年后,随着魏军的撤离,慕利延又返回青海。正平 二年(452年),拾寅继承王位,在远离魏军的伏罗川筑城设都,并遣使向北魏 朝贡,魏在武力不能彻底消灭的情况下,遂封拾寅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 西平王%此时的吐谷浑,除东部沿河城镇,如抱罕、浇河被魏占领外,其境域 之西及南疆反而有所扩大,于是,便利用南通蜀汉、北接西域的地理条件,积极 发展东西方贸易,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平元年(460年),魏遺阴平王新成率军 由陇西出发,南郡公李惠率军由姑臧出发经今扁都口进人青海,会军于西平。拾 寅闻北魏大军压境,逃避南山(青海中部昆仑山脉),魏军掠获牲畜20余万头后 撤退,从此,吐谷浑基本断绝与北魏的往来:,】0年后,北魏又遣上党王长孙观 率军攻伐吐谷浑,双方大战于曼头山(今共和县境),拾寅战败后,遺使献贡求 和,被魏囚禁。延兴三年(473年),长孙观又与广川公皮欢喜率兵进人吐谷浑 境内,毁坏农田作物,意欲深入讨伐,拾寅只好“表求改过”,次年送子弗斗斤 入侍为质。双方重归和好。
北魏末期,伏连筹继为吐谷浑王,因秦州羌人莫折念生起事,凉州统帅于菩 提、呼延雄等起而响应,
围攻姑臧,北魏刺史宋颖 求救于吐谷浑,伏连筹两 次派兵解围并追杀于菩提 等。此后,因交通阻断,
与北魏的往来遂告结束。
据史料不完全的记载,吐 谷浑遣使北魏共达60余 次之多。此后,吐谷浑_
内不安,王位变动频繁c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夸吕继立后,极力整顿内政, 并在青海湖西今共和县石乃亥村附近修筑“伏俟城”,为其政治活动的中心。此 时的北魏,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魏,吐谷浑与西魏直接为邻。夸吕遣使向西魏贡 献善舞马和四角羊等。当时吐谷浑强盛.往往扰掠魏边。大统十四年(548年),
西魏以王子直兼尚书兵部郎中,率兵击败吐谷浑于长宁川。拓跋廓:-:年(556 年),西魏与突厥联合,企图一举攻灭吐谷浑,双方由姑减地区出发,经今扁都 口,木杆可汗率突厥兵绕行青海湖西南攻吐谷浑贺真城(今共和县境),凉州刺 史史宁率西魏军通过西平攻吐谷浑树敦城(今共和龙羊峡西),联军“俘斩万计, 获杂畜数万头",以及夸吕妻及珍宝等物。撤兵不久,北周建立。吐谷浑乘中原 朝政变更之机,围凉(今武威)、鄯(治今乐都)、河(治今临夏)3州,后又退 去。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再攻凉州,凉州刺史是云宝率兵迎战失利被杀。于 是北周派遣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大军向吐谷浑东部地区发动攻击,击败吐谷 浑广定王、钟留王等,占领了洮阳、洪和两城(均在今甘肃临潭县境)。保定元 年(561年),吐谷浑遣使向北周朝贡,第二年,北周使臣王庆至吐谷浑“与共 分疆,仍讲和好”。以后吐谷浑一方面遣使进贡,一方面又常掠其边境。建德五 年(576年),吐谷浑内乱,北周乘机遣太子宇文赞率大军沿青海湖滨西上,进 攻吐谷浑伏俟城,吐谷浑洮王率700骑出东门迎战,失利退逃。北周占领伏俟城 后不久撤离,吐谷浑遣使朝贡,双方又!JJ于好。宣政元年(578年)由于吐谷浑 赵王他娄屯降周,双方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吐谷浑断绝了与北周的往来。总之, 几十年来北周通过攻伐,先后占领了吐谷浑东部今甘肃临夏、甘南和四川北部一 些地方,设置了覃、芳、叠、宕等州,并在今青海化隆县地设置了廓州,而吐谷 浑除了向北周称臣朝贡以求自存外,也常侵扰北周边地,双方时战时和,直到北 周末年3隋朝初年。
叶谷浑在阿材王继位后,逐渐强盛起来,其辖地南至龙涸、平康(即今四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地区),与益州(治今成都,辖川西等地)接壤。东晋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夺取东晋政权,此时的北中国大部地区已被北魏所统 一,因此,南方的刘宋汉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原王朝的继续。tit史》有阿豺所谓 “水尚知有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的说法,表明了吐谷浑尊重中央 王朝的正统思想。但是,事实证明阿豺并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刘宋政权紧密联系 起来,而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西方的统治遣使刘宋,以便在与西秦乞伏氏争夺河南 地区的斗争中,得到“中央”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通商贸易, 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由于地接吐谷浑之故,刘宋益州百姓早有前来吐谷浑境内 营商者。阿豺便于刘宋景平元年(423年)遣使刘宋,贡献方物,宋以阿豺为 “可督塞表诸军事、安西将军、沙州刺史”,封“浇河公”。但刘宋政权鞭长莫及, 不能左右吐谷浑的政治,吐谷浑仍然割据如故,双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 济方面。西秦和夏国灭亡后,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河南地区,其王慕墳在向北魏献 俘的同时,也遣使南宋报捷,被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
广
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进爵陇西王”。不久, 应刘宋的要求,慕瑣遣送义熙十四年(418年)在长安被夏王赫连勃勃俘去后又 被吐谷浑所俘的东晋将士朱昕之等55户,154人南返。自此,双方关系进一步 密切。元嘉十六年(439年),刘宋政权改封吐谷浑王慕利延为“河南王”,此 后,南朝宋、齐、梁朝则正式称吐谷浑为“河南王国” ®。元嘉二十二年(445 年),慕利延在北魏的攻击下逃往西域,次年返回青海后遣使刘宋,请求在不能 自保的情况下,由川北退徙越嶺(今四川西昌),刘宋政权同意了吐谷浑的请求, 后因形势好转,吐谷浑放弃了南迁的打算,但仍保持与刘宋的友好往来。据史料 不完全的记载,遣使共达20次之多。
宋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篡夺刘宋政权,建立南齐,吐谷浑仍遣使贡 献,南齐封吐谷浑王易度侯(一作度易侯)为“河南王”,双方保持着友好关系。 此外,大漠以北的芮芮(柔然)和西域一些部落国等与南齐的使节往来和商业贸 易活动,也都以吐谷浑为其中介。南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夺取政权,改 南齐为梁,吐谷浑仍与其保持友好往来,史料记载遣使即达9次。梁大同六年 (540年)以后,由于梁朝内乱,妨碍了双方的正常交往,不久,北魏夺取益州, 南下道路受阻,吐谷浑与南朝往来遂告结束。
总之,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吐谷浑地处北方,不得不向强大的北魏、西魏和 北周皇帝称臣贡奉,接受封号,但又割据一方,不受约制,因此常遭“讨伐”。 吐谷浑游牧于荒漠草原,地域辽阔,气候寒冷,北朝军队既无法一举攻灭,也无 法长期驻剿,双方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通使讲和。相反,吐谷浑与南朝宋、 齐、梁间从未发生过战争,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由于执行了同时与南、 北两方通使结好的政策,吐谷浑确保了自己的存在与独立,并通过南北往来,发 展了贸易,增强了国力。
③仿效中原进行封建统治
鲜卑慕容吐谷浑率部入塞以后,由于与汉和其他民族相互错居,长期接触,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徙居河南后,便逐步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于 游牧经济形态的影响,无论从国家机构、典章制度还是统治方法诸方面讲,都与中 原王朝不能相比。不过,它还是吸取了中原王朝的许多统治经验,推行了一套封建 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设置百官、分封王侯、制订刑律、征收赋税方面。根据史 料的记载,吐谷浑在伏连筹时,“准拟天朝,树置百官,称制诸国” ®。早在东晋永 和六年(350年)左右,吐谷浑就已经出现了长史、司马、将军等官职名称。中期
①“河南王国”,因其主要活动地域在今甘、青两省黄河以南而名。
②优S)卷九十六魅谷浑传》。
以后,出现了仆射、尚书、郎中以及别驾、侍郎,博士等名称。大约在伏连筹时 期,吐谷浑的职官制度,逐步发展健全起来,其权利与义务均与内陆官职相似, 只是因游牧经济之别,其施政方式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拾寅时才 “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大部分官员并无专设的“衙门”。其议事程序 也因游牧关系而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晚期的吐谷浑,除了职位之外,似乎还有 爵位之分,如〈<!清书》就有“公侯十5人”降隋的记载。
吐谷浑对地方的统治,主要是通过王室子弟和部落首领进行管理。《南齐 书》说:吐谷浑有四大戍地,“一在清水川(今兴海县地),一在赤水(今兴海 县地),一在浇河(今贵德县地),-在吐屈真川(今共和县切吉及其以西地区), 皆子弟所居。”〈〈洛阳迦蓝id)〉有僧人宋云一行前往西域,途经鄯善(令新疆婼 羌),见“今城(主)是吐谷浑第二息(子)宁西将军,总部落二千,以御西胡” 的记载。中期,吐谷浑多封王室子弟和部落酋长为管理地方之“王”,如龙涸王、 定城王等。到了北朝末期,这种分封更为普遍,比如保定四年(564年),因吐 谷浑与宕昌羌人联好,北周大将军田弘攻击吐谷浑,“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 六栅” 1;,可见其王之多u吐谷浑除了管理地方之王外,还有地区长官,如“河 西总管”等。史料有沙州、益州、宁州等名的出现。沙州在今贵南穆格塘(莫贺 川)为中心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以南地区。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乞伏 乾归“拜视连沙州牧”的记载可知,此为西秦名义上的行政建置,与吐谷浑本身 的建置无关。史料有慕瑣遣益州刺史慕利延、宁州刺史拾虔率骑3万击赫连定的 记载。所谓益州,指今四川等地,时在刘宋控制下,吐谷浑_刘宋保持着友好关 系,似无以慕利延为益州刺史去夺取益州之可能,只能是北魏对吐谷浑王族子弟 的封号而已。宁州地望无考,以拾虔为宁州刺史,恐亦为北魏封号。史料没有吐 谷浑实行郡县制的记录,仍然以部落为其基层行政单位,这一方面是基于游牧生 产方式的需要,另一方而也与吐谷浑的军事制度有关。吐谷浑的士兵,即从事牧 业生产的青、壮年男性牧民,一遇战事,均自备乘马自带口粮,以部落为单位进 行活动。
吐谷浑除了有一套行政管理机构和军事组织办法外,还有自己的刑律。〈激 书》记载说:“其刑罚: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则征物以赎罪,亦量事决杖;刑人 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
吐谷浑有其自己的赋税制度:“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
①倜书》卷二L《田如专》。
②〈激书》卷O '〈社谷浑传》。
③〈调书》卷五十《P土谷浑传》。
义熙元年(405年)树洛干继立王位后,“轻徭薄赋,信赏必罚”,对维护贫苦 牧民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好处。向富室、巨商税取国家所需的制度,对抑制财 富的集中,减缓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有积极的作用。
以上种种,说明吐谷浑自立国之后,仿效中原王朝,推行封建统治,从氏族社 会大跨步迈人封建社会,尽管它还不完全成熟,但在当时青海的条件下,特别是在 游牧经济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青海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的经济
一、农业的衰败与牧业的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民族大迁徙和社会大动荡的影响,经济形态和生产方 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这个时期青海地区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由于河湟地 区政权频易、战乱不已,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使汉代以来初具规模的农业 生产开始衰退。但由于鲜卑吐谷浑人的到来,青海中、西部地区逐步由氏族社会 进人了阶级社会。由于实行封建制度的结果,牧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海东部地区,特别是湟水流域,自西汉赵充国实行屯田以来,农业生产已 有相当规模。汉末魏初随着屯田的结束,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壮大了地主阶级的 实力,一些民族首领和地主豪强力图控制地方。自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的百余 年间,青海东北部地区先后经历了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 的相继统治,政治上的变化和割据政权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河湟地区的农 业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其间虽有南凉振兴农业“劝课农桑”之举,也因前 述原因和短命亡国而无大的成效。北魏统治青海后,河湟地区有了相对的安宁, 后因吐谷浑的逐步东侵,湟水流域半数农田旋即废弃。孝昌以后,也就是公元 526年以后,西平荒弃,北魏在青海的统治中心,也不得不东移乐都。北周虽然 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因人口大减,所以农业生产并无起色。这种不景气的局面, 直到隋唐时期大规模屯田以后,才逐步有了改观。
湟水流域农业衰退之期,正是吐谷浑势力强盛之时。因此,黄河以南今贵德、 循化等沿河吐谷浑境内的农业生产,虽然规模有限,但却有了发展,引起了北魏 的注意。皇兴四年(470年)和延兴三年(473年),北魏两次发兵破坏吐谷浑的 农作物,以此作为打击手段。此外,长江上游和雅砻江上游地区,时属“附国”,



其辖地涉及青海南部边缘地区,根据〈<yt史·列传第八十四》所谓:“其土高,气 候凉,多风少雨,宜小麦、青稞”的记载,青海南部边境地区,似乎已有小块农 业,有种植青稞等农作物的可能。
自古以来,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羌人,即以畜牧为生。魏晋以来,除了南部 地区的羌人部落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外,中、西部地区由于鲜卑人的徙人与羌族
部落的逐步融合,形成了“吐谷浑” 这样一个民族融合体,推行一套与 中原王朝相似的封建制度,它的直 接结果是结束了羌人各个部落互不 相往的局面,使青海中、西部众多 的羌人部落统一于一个吐谷浑王国 的治理下。吐谷浑社会的安定,促 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
是开展东西方贸易的同时,吐谷浑 引进了优良畜种,在马的改良方面有显著成效。史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 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 为龙种,必多验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母)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 里,世传青海骢者也。” ®虽然上述放马海心山以得龙种的说法是一个传说,但吐 谷浑以波斯(今伊朗)良马为种,改良青海当地马的记载却是确切无疑的。这种 称为“青海骢”的杂交马,曾经是我国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宝马,吐谷浑多次作为 向南、北朝进贡的贡物。此外,青海西部边地阿尔金山区,自古以来便是野生骆 驼产地。鲜卑吐谷浑人的迁入和南、北交通的结果,将北方胡人养驼和用驼的>j 惯带到了青海,因而,骆驼便成了北部青海的主要牲畜之一。吐谷浑的牧畜,还 有牦牛、藏系绵羊和山羊等。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北魏一些官员产生了抢掠 的念头,如定阳侯曹安说:“拾寅今保白兰,多有金银牛马,若击之,可以大 获。” ®因此,北魏于和平元年(460年)发动了以掠夺吐谷浑牲畜为目的的战 争,掠去大批蛇、马等。
除了吐谷浑之外,东晋十六国时期驻牧于青海环湖地区的鲜卑“乙弗勿敌 国”(亦称乙弗鲜卑,后被吐谷浑侵并)的牧业生产,也因得天独厚的水草之利 而有突出的发展。这个仅2万余户的小小部落国,一次即被南凉王秃发溽檀掠去 牲畜40万头,其牧业兴旺之状况,可想而知。
①优史»卷九十六祉谷浑传)
②微书》卷一 〇—〈钍谷浑传》

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河湟地区的畜牧业,却因历年的战乱而遭到破坏。特 别是秃发溽檀迫迁湟河、西平等地羌人3万余户徙于河西走廊后,河湟两岸山区 羌人传统牧业经济,便呈现出衰退的趋势,逐渐被以农业为主、兼养少量家畜的 新的经济结构所代替。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
自汉以来,河西走廊即为“丝绸之路”必经之通道。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先 后出现了几个武装割据的地方政权,因为战事纷起,丝路阻断,东西方之间的国
丝绸之路示意图
际交往,不得不改行祁连山南的“青海道”
(羌中道)。南北朝时,青海北半部除了湟 水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外,其余地方均由吐 谷浑控制,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吐谷浑 道”。它与“丝绸之路”的甘、陕路段相 接,东起抱罕或金城,经青海湖滨人柴达 木盆地,通过茫崖阿尔金山嘎斯山口进入
西域鄯善地区,与“丝绸之路”西域南、
北两段相接,所以,后人称其为“丝绸辅道”。它在公元4~6世纪,是中原通向 西域的主要大道,一个时期它与祁连山北的“丝绸之路”平行共荣,大部时期它 是通使、通商的主要干道,繁荣程度甚于河西。玄奘之前我国早期许多佛教高僧 途经此道前往西域,如刘宋永初元年(420年)的法勇(昙无竭)和北魏神龟元 年(518年)宋云一行25人等。此外,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乾陀罗人闍那



崛多东来中国也经此道。与此通道相关联的,还有著名的“河南道”。它在环湖 地区与青海道分途,南渡黄河经吐谷浑中期活动中心莫贺川,越甘南草原,经川 北而抵当时的益州。它是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中央宋、齐、梁等南朝相通的 唯一通道。根据史书不完全的记载,仅吐谷浑本身通使南朝,即达37次之多, 民间往来更不计其数。畎哒、高昌、龟兹、于阗、且末、芮芮(柔然)乃至波斯 等国的使者与商贾,也都经由此道南下建康(今南京)。《南齐书》就有:“两 商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 ®的记载。另外,由环湖地区经今祁连县扁都口,穿张 掖、宁夏东行至邺都(今河北临漳)的所谓“北道”,也是与河南道相联的南北
丝绸之路河南道示意图
重要通道。它虽然路程较长,途行艰难,但因绕过战乱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相 对比较安全。上述长安经青海道至西域和由邺都经河南道至建康的两条干线,形 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十字,交汇中心即为吐谷浑境内的青海湖滨。吐谷浑为此修整 道路,设置驿站,还在境内黄河上游修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黄河渡桥之一的大 母桥,为保障各条道路的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段国《沙州记>〉记载,吐谷浑 人善造“河厉桥”,即在河两岸垒石为基,用大木相压,“节节相次”,至河心相 连,又叫“飞桥”、“握桥”,这是一种无墩柱伸臂木梁结构的实体桥,它结构科
①®齐书)卷五十九带?芮虏传k

学,施工简便,后世多有沿 用。吐谷浑地区作为南北朝时 期的重要交通枢纽,起到了沟 通东西、联络南北的重要作 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边远地 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各族 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这在魏 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政治大动荡的非常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丝绸是蜚声世界的华贵衣料,是古代西方贵族竞相购求的物品。河西丝 路阻绝后,西域各国所需丝绸等物,仰赖由吐谷浑输人,“青海道”应运而繁 荣。吐谷浑与丝绸产地益州相邻,双方早有民间贸易往来,〈<梁书·河南王传》 对此也有记载,如:“其地与益州邻,常通商贾,民慕其利,多往从之。”吐谷 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地理条件,积极鼓励民间经商,以供西域各国之需。并为此 组织商队,武装保护,派遣使节率队“以献为名,通货市买”。《宋书·吐谷浑 传》记载说:“徒以商译往来,故礼同北面。……虽复苞篚岁臻,事唯贾道。金 屙毡聒,非用斯急,送迓烦扰,获不如亡”,“或岁再三至,或一岁再至”。贸易 之繁荣,可想而知。这种商业活动,历经宋、齐、梁三朝而不衰。同时,吐谷浑 地处北方,与北朝的往来更较频繁,仅〈激书》本纪不完全的记载,就有64次 之多,有“终宣武至于正光,无岁不至”的说法,在西魏和北周时,也是同样。 吐谷浑遣使北朝的目的,虽然与政治有关,但也是为了通商贸易的需要。此外, 吐谷浑还与北方的对立政权,如东魏和北齐通使往来,特别是在东魏兴和年间 (539~542年)吐谷浑与东魏孝静帝联姻之后,更是“朝贡不绝”。由于吐谷浑多 方位遣使通商,成功地开辟了南、北两大市场,主要输出物品是牲畜和西方珍 宝,输人主要是丝绸之类。吐谷浑向南、北两朝的贸易活动,主要是以“贡”和 “赐”的形式进行的,避免了关税,而且由于政治的原因,往往“贡”少“赐” 多,有利可图,不但增强了吐谷浑的经济实力,也为东西方贸易提供了充分的货 源。由于吐谷浑积极开展商业贸易,维持了丝路的继续繁荣,因此,巩固了其在 国际贸易上的中转地位,西域和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也纷纷通过吐谷浑 与南朝和北朝进行贸易,其往来“言语待河南人(吐谷浑人)译然后通” ®。吐 谷浑通过各国商队的过境贸易或代理贸易,从中收取礼品或税金,增加了自己的 财富。随着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商队已不限于吐谷浑人,往往是各国商人的联 队,贸易量也日益增大。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凉州刺史史宁在赤泉(在今甘肃山丹县境)一带阻截由仆射乞伏触状和将军翟潘密率领,自北齐经柔然返国 的吐谷浑商队,其成员就有:“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綵丝絹以万 (匹)计。” ©规模之大,是十分惊人的。吐谷浑的富裕,引起了北朝的垂涎,因 此,引来了北魏、北周多次以掠夺吐谷浑财物为目的的战争,上述史宁截掠商队 的事件即可说明。它影响了吐谷浑的贸易活动,商业经济由此而逐步衰落。大业 五年(6〇9年),隋军占领青海北部,控制了南、北两条丝路,至此,吐谷浑的 国际贸易遂告结束。综观青海古代,主要是处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少有商品经 济的观念与行为。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湟水流域的南凉等国也是一样。但是,吐 谷浑的情况,却成了一个例外,对以后的茶马贸易有重要影响。
青海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交往,历来习惯于以物易物,汉魏以来河湟地区虽 也使用过五铢钱,但为时不长。《晋书·张轨传》说:“泰始中,河西荒废,遂 不用钱,裂匹以为段数,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 也。今中州虽乱,此方安全,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轨纳之,立制准布用钱, 钱遂大行,人赖其利。”但是,随着前凉的灭亡,青海东北部与河西地区一样, 又恢复了以物易物的传统。到了北魏时期,仍然“钱皆不行”。这种状况一直到 了唐代才有所改变。但是,古代中东国际性货币之一的波斯钱币,魏晋南北朝时 期已在西域各国流通使用,由于“丝绸辅道”的开通和吐谷浑开展东西方贸易的 结果,波斯银币也流通到了青海。1956年,西宁隍庙街(今解放路)省粮食厅 工地出土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王时(459~483年)银币76枚,证明了这个事实。



西宁出土波斯银币

①倜书》卷五十《异域传》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靑海的文化
一、懦学在靑海的兴起
青海地处祖国西陲,又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事业比较落后,魏晋南北 朝时期也是一样。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时期河湟地区政权频易、战火连绵、社会 不宁影响了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因鲜卑慕容吐谷浑和秃发部刚刚 从氏族社会迈入阶级社会,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儒学的兴起与 发展,却对青海的开发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以来,青海地区一些地主 豪强和氏族首领,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常常聘请儒生教授子弟。因此,包括 吐谷浑和南凉王族子弟在内,许多人有较高的汉文水平,史料有吐谷浑王“颇识 文字”、“颇识书记”的记载。但这种教育,还停留在家庭的范围内,有计划的 社会办学,还是南凉立国以后的事。建和三年(402年),秃发利鹿孤采纳了祠 部郎中史翯“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 ®的意见,开始兴办学 校,并调派田玄冲、赵诞等人先后为“博士祭酒”,负责教育南凉贵族子弟。这 对提高南凉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后秦凉州主簿宋敞称赞 秃发溽檀:“农战并修,文教兼设,可以纵横于天下。” ®
儒学在南凉的兴起,对秃发部民族的思想和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南凉开始 以封建礼教来治理国家。例如秃发傅檀俘获后凉昌松太守盂祎之后,“嘉祎忠 烈”释而放之。西秦王子乞伏炽磐逃难于南凉,受到秃发氏的礼遇,后又逃奔, 为追兵所执,秃发傅檀说:“臣子逃归君父,振古通义,故魏武善关羽之奔,秦 昭恕顷襄之逝。炽磐虽逃叛,孝心可嘉,宜垂全宥,以弘海岳之量。” ®于是,赦 其死罪而放之,并礼送其妻出境。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南凉政治影 响之深。此外,从“司马、博士皆用儒生”和官方文书使用汉文的情况看,吐谷 浑王族子弟的儒学教育,对吐谷浑推行类似中原的封建制度,也有决定性的作 用。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的教育事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还只能算是一 个起步,但毕竟在推动青海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以后青海地
①《晋书》卷一百二+六緩发利鹿孤载i3。
②僭书> 卷一百二十六銳发侷檀载《>。
③《晋书》卷--百二十六饶发傳檀载丨5)。
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二、 佛教在靑海盛行
根据北凉阚絪《十三州志》关于“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的记载可知,今曰 西宁北禅寺的建寺时间,至少是在前、后凉时期。但是,徙居青海的鲜卑各部, 不信佛教而信巫教,也就是一种原始的“萨满教”。它的特点是信卜筮、祭山神。 《十六国春秋·南凉录>〉有“沙门昙霍者,不知何许人也,秃发溽檀时从河南(即 吐谷浑)来”传教,溽檀向昙霍说:“仆先世以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 奉佛,恐违先人之旨”。但在昙霍的说服下,秃发傳檀终于改奉佛教并对昙霍厚 加敬仰,“国人既蒙其祐,咸曰大师,出人街巷,百姓并迎为之礼'根据上述 记载,可知鲜卑秃发部落改奉佛教的时间,是在弘昌年间,也就是公元402年以 后。南凉王的信佛,无疑对佛教在河湟地区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青海中部和南 部的羌人,仍然崇信原始巫教。不过,从县霍“自河南来”的说法可知,至少在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左右,已有佛教僧侣往来于吐谷浑所辖地区。吐谷浑王 族改奉佛教,是在刘宋元嘉二十三年(446年)慕利延从信佛的西域地区返回青 海以后的事。《高僧传》还记载了僧人慧览云游西域,回程途经河南,慕利延世 子琼等给予优待,并派人出资在益州修建左军寺,由慧览留寺主持。另外,梁天 监十三年(514年),吐谷浑王伏连筹又派人前往益州修建了 “九层佛寺”。大同 六年(540年),夸吕还遣使南梁,请赐释迦佛像及“涅槃”、“般若”、“金光 明讲疏”等佛经103卷,可见吐谷浑王族对佛教的尊崇。它促使青海中、西部吐 谷浑属下羌人也都信奉了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的佛教,与河西地区一样,多属禅学,讲究寂坐修心, 不重讲经,希望死后往生乐士。佛教在青海的盛行,从经济的角度讲,是不利于 国计民生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对巩固各个地方割据政 权的封建统治却是有利的,因此,受到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与保护。后来北周武帝 灭佛之举,也由于青海地处边远,又系民族聚居地区,加上地方统治者的庇护, 所以收效甚微。尤其是吐谷浑境内,佛教盛行的景况依然如故。
三、 文学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地区的文学与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青 海民族特色的形式和流派。但是,文学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没有能够保存下 来。现存史料中仅可找到与青海有关的一首诗歌,即后凉麟嘉六年(394年), 后凉王吕光强徙西海郡人于诸郡,一时传出〈C思乡》谣一首:“朔马心何悲.念
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在这首歌谣的鼓动下,徙民纷纷活动, 引起后凉的不安,于是吕光下令:“复徙之于西河、乐都”。后凉的“西海郡” 地在今日额济纳旗,不论此间所谓的西海郡,是否后凉西河郡(亦即西平郡)之 误,但它却如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背井离乡、长途迁徙、思念故土、不满当局的心 情。它在社会上产生的效应,是后凉统治者所没有料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地方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狄乐,二是羌 音,三是凉州乐。所谓狄乐,即“北狄乐”,是 鲜卑人的一种马上吹奏乐,配有鲜卑语的歌词,
共分五十三章,中有“吐谷浑” 一章,是吐谷 浑的音乐,对此,《唐书·音乐志》有所记载。
羌音是指古老的羌人音乐,《北史·党项传》
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的记载。所谓 “横吹”者,指羌人的代表乐器,即适于马上吹
奏的一种短笛(在今羌、藏地区常见者却为直吹),常为后代诗人所提及。比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C凉州词>〉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的m军行》诗中也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句子, 可见其对人们印象之深了。至于“凉州乐”,是在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天竺 (古印度)送给前凉音乐一部、乐工12人的基础上,糅合西域各国及凉州固有音 乐的一种音乐,流行于前凉和后凉王国。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河湟> 一首诗中 也有提及,如:“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 下乐闲人。”在《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诗中,他也写道:“听取满城歌舞曲,凉 州声韵喜参差。”凉州乐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但因青海与凉 州首府姑喊有祁连山之隔,因此,“凉州乐”在岭南五郡(包括青海东北部地区 在内)的流行,远不如在河西为盛。另外,还应当提到的是,吐谷浑人驯养了一 种能够随着音乐节拍跳舞的马,曾经将其作为贡物,贡献于刘宋、南梁、西魏等 朝,引起内陆许多人的兴趣。刘宋皇室还令皇太子、王公以下为此而作“舞马 歌” 27首。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青海 的盛行,产生了佛教艺术,包括建 筑、绘画、雕塑等等。但因战乱,省 内各地目前已无觅处,即使吐谷浑人 在今成都修建的左军寺等,也都荡然 无存。但是,我们在黄河北岸南凉辖



地,由西秦于建弘元年(420年)初建,后经北魏建成的今刘家峡炳灵寺的石窟 艺术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湟地区佛教艺术之一斑。比如石壁上的飞 天,笔力挺拔,线条流畅。窟内佛龛近30个,佛像庄严肃穆,细眉大眼,鼻梁 高隆,肢体健壮,造型古朴,具有西部人的特征。尤其是靠窟门处的一尊无量寿 佛像,据专家论定,是鲜卑人的形象。北魏所建的132窟菩萨脚下的侏儒,造型 细腻生动,表情活泼可亲,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除了佛教艺术而外,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居住过的地方,往往有岩画艺术的遗迹,青海牧区也是一样。
刚察县吉尔孟地区哈龙沟的岩画,可 为这一时期岩画的代表。哈龙岩画刻 绘在两座相距200米左右的花岗石山 崖上,共约20余幅。内容均为动物 及其活动场面,有鹿、野牛、骆驼和 鸟等。线条粗矿,形意逼真,虽经千 余年风蚀雨侵,至今仍然大体清晰可 辨,学术界认为其与鲜卑人在我国北 方的岩画遗迹相似,当为青海湖滨乙 弗鲜卑人的遗迹,其创作时间大约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左右。另外,考古 部门在都兰县热水乡察汉乌苏乡南岸露斯沟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有浮雕的立 马,阴刻与浮雕结合凿成的坐佛像、立佛像等。专家认为其时代为公元5~6世 纪,应出自吐谷浑人之手。®这处石刻技法古拙,所刻内容对研究吐谷浑与佛教 的关系,佛教传人青海的史实有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洋人物志:青海往事(鲜卑南来)(5)
西部鲜卑
3西秦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412-428年在位)
这民族真彪悍,短短百年时间建立八个国家,差点完成大一统
两个建国称帝的西夏拓跋与北魏拓跋是同族,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建国数量最多的,段誉也是鲜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