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3西周
学习提示
夏商周三代是彪炳于我国古代的三面大旗,而西周(约公元前 11世纪一前771年)是我国奴隶制王朝发展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学习中首先要了解西周王朝的盛衰情况,熟悉西周时代发生 的重要政治事件。从周族的兴起、文王建国、武王灭商、周公摄政、 周公东征、营建洛邑、周初大分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远 游,以后跨人西周中期(即共、夷、孝、懿王时期),其间历史失载,最 后进入西周后期,发生了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幽王暴 虐直到平王东迁,历史步入东周时代。通过以上学习,对西周的政 治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要对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做 比较全面的了解。政治方面侧重掌握西周的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 的内容,并对西周的国家政体有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看法。经济方 面主要了解体现所有制关系的井田制和“工商食官”的含义和性 质,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对西周生产力水平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 军事和民族方面,侧重了解西周的军事征伐以及西周与东夷、准 夷、荆蛮、俨狁(xiSn yCm显允)诸方国的关系,掌握华夏族形成发展 的历史进程情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对西周社会性质和我国奴隶社 会特征的正确看法。
可以说史学界对西周史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争论,尤其围绕 着西周社会性质问题,西周封建领主论者和西周奴隶社会论者营
垒分明。而西周奴隶社会论者又分发达奴隶社会论相家长奴隶社 会论。他们观点上的差别值得留意。在学习方法上,可以把西周与 商朝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各I面的异同点,指出它们之间 的内在联系。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西周史> 掌握。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和巩固
周族的早期历史
几乎和夏商两族同时,在陕甘之界、渭水中游以北一带兴起了 一个古老的姬姓周部落,始祖名弃。传说弃乃有邰氏(今陕西武功) 姜嫄罔践巨人足迹而生,它反映了弃以前还处于“知其母而不知其 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弃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尧尊弃为农师,舜推 弃为后稷(农官名),周族加入了尧舜的部落联盟。®
稷之后,周族世系绵延不断。夏桀时,弃的四世孙公刘率领全 族成员迁居到豳(bTn宾或作邠,今陕西枸邑县)。过了九世,古公亶 父又率领全族成员迁居到岐山之南的界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之 间>,利用那里良好的自然条件,治理田*亩,发展农业生产,摆脱戎 狄风俗,立家室,筑城郭,选首领,为“翦商”奠定了基础。古公亶父 死后,季历当了首领,周族成了商@联盟,周商关系时好时坏。
季历死后,其子昌立,是为文全。昌最初臣服于殷,被任命为殷 牧师,称之为殷西伯。后由于周的势力不断发展而威胁到商,于是 商纣王把文王抓起来关到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后文王逃归,商周 关系恶化。文王先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消除来自西方的威 胁,以巩固后方。接着,又挥师东向,伐黎(今山西长治西南)、伐 邗(即盂,今河南沁阳)、伐崇(今河南嵩县以西),使这些方国归附于 周。文王的军事行动,构成了对商的进逼态势。庇后,文王迁都于丰
①关于周族的起源和先周文化的地区问題,历来均有争论:一为陕西土著说,一为晋 南说等·
(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的客省庄、张家坡一带),建立了早期奴隶 制国家,制定了“有亡荒阅”®即对逃亡奴隶进行大搜查的法律。
在今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扶风召陈村周原遗址发现了两组大型 建筑群,考古界认为可能是宫殿或宗庙。更令人瞩目的是1977年在 周原一个大型建筑基址中发现了一个窖穴,出土甲骨1.7万余片, 已清理出带字甲骨约300片,每片少的1字,多的31字,其内容多为 占卜田猎、祈年、祭祀、征伐等,同时还反映了殷周关系、周与其他 方国的关系等情况。从字体或内容看,有的可能屑克商前卜辞、有 的似克商后的,字体都很纤小。周原遗址和周原甲骨的发现,为我 们研究先周和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
文王死后,其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即位第二年,会盟诸 侯,观兵于孟津(今河南孟县附近)。当时灭商条件尚不成熟,所以没 有继续东进而退兵。过了几年,商朝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越来越尖锐,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商纣王又派兵征伐东夷,将 商军主力开到东南前线,造成后方空虚。武王及臣僚们看到伐商灭 纣的决战时机到来,便联合了各路诸侯,以及庸、蜀、羌、鬃、微、卢、 彭、濮等西方和西南方的八族同盟军,率领兵车300乘,虎贲(禁卫 部队)3 000人,士卒4.5万人,向商都进军。于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 日清晨向商都猛烈进攻,双方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因商 军“前徒倒戈”,致使纣王大败,最后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商遂亡。 关于武主征商的情況,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西周青铜器利簋,上 面有记载武王征况的铭文。铭文提到武王征商的日.子是“甲子 朝”(甲子这天早晨),与文献记载的“甲子昧爽”完全相符。周武王建 国,史称西周,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斗门镇附近)。武王居镐,诸 侯宗之,亦称宗周。镐京是周王及其贵族居住和发布政令的处所,
1.《左传》昭公七年·荒,大;阅,搜査。
2.关于武王克商的年代,至今未得解决,所见已有30余说·现在学者多据《竹书纪 年》等文献推算,采用前1027年或前1066年等说法。
而过去文王作的丰京,则成了专作祭祀祖先的宗庙圣地。
武王灭商是顺应历史潮流、得人心的一场正义战争,是一个新 兴奴隶主集团代替另一个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集团的斗争。周族以 其方兴未艾之势,在各部族人民的支持下,一举取得灭商的胜利, 在历史上是起进步作用的。就方国林立的情况而言,据说夏时有万 “国'到商朝减到三千,经过武王灭商,西周还余下八百,这种方国 或部落的减少,泱泱大国的初步建立,乃是历史的进步现象。新建 的西周王朝实行缓和矛盾的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安定和发展。
周初的局势很不稳定,潜伏着商的复国势力。有鉴于此,周武 王和周公制定了以殷治殷的政策,让纣子武庚继续称王,来统治原; 先殷都附近地区,还在其周围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设立 邶、®、卫三国以监视殷人,称之为“三监”。
灭商后第二年武王病死。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 称王。“摄政”之事,引起了反对派的流言蜚语,管叔带头煽动,说周 公有不利于成王的行为,遂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以武庚叛”。周公 派兵镇压,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取得了第一步胜利。与此同时, 武庚乘机勾结殷东部地区的徐淮夷,包括东夷各族一起反叛,叛乱 席卷了东方。周公力排众议,亲自率师东征,攻克殷地,迫使“王子 禄父(武庚)北奔” ®。接着,又乘胜追击,平定了以奄地为首的东夷 各族的叛乱。周公东征,经过三年激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孟子[①《逸周书,作雒解》。] [ 54 *] 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指奄君薄 姑),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就是当年周公东征的真 实记录。
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在镇压东方叛乱后,周公建成肩 洛邑(今河南洛阳),派成周八师驻守,并把商人强制迁到洛邑,以便 监视,这里就成了周人控制东方的中心。成周中设王城,为宗庙宫
寝之地。 .
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初统治者在军事征服了广大地区后,派遣自己的亲姻兄弟 或异姓贵族勋戚,或臣服的异族首领,带着武装家臣和俘虏,到指 定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西周的属 国,统辖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 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 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 就是西周的大分封,史称“封藩建卫”。
自建国之始,裂土分封不止。但是大规模实行分封,是在武王 克商后和周公摄政期间。据说周武王时封“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 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周公摄政时,把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邨、 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旬P;把武王之子封于邪、 晋、应、韩;把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胙、祭;还封了异姓勋戚姜 氏#齐,等等0相传,周初先后封了71“国”,姬姓独居53,其中 鲁^卫、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 爵位高低不等,疆域大小不一,军队多寡有别,表现了等级隶属关 系。主要的封国有:
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以奄(曲阜)为中心,统治“商奄之 民”(当地土著)和“殷民六族”。 .
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统治夏墟之地,以唐(今山西翼城、 曲沃二县交界处)为中心,控制夏遗民“怀姓九宗”。
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统治以原商都为中心,包括今河南北 部、河北南部地区,管辖“殷民七族”。
齐: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统 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今山东半岛)。
燕.·文王庶子召公奭(sh)世)的封国。都蓟(今北京附近),统治 今河北北部地区。
宋:臣服于周的纣兄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统 治当地的殷民级


























吴:相传是周王季历之兄太伯、仲雍奔吴所建的国家。以姑 苏(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统治当地土著居民。
分封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青铜器 铭文(如宜侯矢簋和大盂鼎等)都记载了周王进行的分封仪式和授 民授疆土的内容。除了上面讲的“天子建国”的分封外,下面还 有“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贰宗”®的层层分封。赐田是分封的延 伸,从铜器铭文看,赐田以“田”为单位,面积不等,少者10田,多者 达50田。而且赐田和赐臣并列,这与受民受疆土也是相符的。
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 “封建 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分封制在当时是进步的。由于层层 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因而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宿和扩大西周王I 朝起了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 阶段。不过,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也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 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经过大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扩展,“我自夏以后 稷,魏、骀、两、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 巴、襥、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以上是指西周 鼎盛时期的疆域四至。迄今所知,北从辽西,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 肃东部,东到滨海的广大领土都发现了西周遗址和西周铜器。西周 的统辖范围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要比商朝广阔。
周朝推行分封制是与利用血缘纽带为特征的宗法制紧密相连 的。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 后形成为严密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左传》桓公二年。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昭公九年.



宗法制实用于王、诸侯、卿、大夫、士内部。按宗法制原则,区别 “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用来辨别后世 子孙的亲疏尊卑。“大宗”和“小宗”就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 为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嫡庶弟之间的关系而设的。没有嫡长子继承 制,就不可能有宗法。具体地讲,/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代 表上帝统治人民,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 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事有奉祀始祖的主祭权 利。嫡长子的诸弟则受封为诸侯,对国王而言则处于“小宗”的地 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享有奉 祀本国始祖的主祭权利。其诸弟被封为卿大夫,对诸侯言则为“小 宗”,而在他们自己的宗族中又处于“大宗”的地位。他的诸弟为士, 为小宗。士的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平民。在宗法制原则下,任何 人必须尊祖,但是只有“大宗”才享有祭奉始祖的权利,而“小宗”虽 无权祭奉始祖,但必须敬宗,即敬那个能祭奉始祖的“大宗”。通过 这种尊祖敬宗的准则,来维护以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宗法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这样 就用婚姻关系也把异姓贵族联系起来了。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 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样,国家就宛如一个庞大的家 族系统,形成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国家机构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正如诗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由嫡长子
继承。在宗法统治下,周王又是最高家族长,他自称天子,受上帝派
遣到人间主宰一切。西周鼎盛时,“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在周王的统辖范围内,诸侯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诸侯要
按礼制规定向天子纳贡、朝觐,乃至于出兵助王征伐等〃周天子在
*
①《诗·小雅*北山》·
②《论语■季氏》。
他的统辖范围内握有最高的政治、军事、司法、宗教祭祀和经济等 :方面的权力。
辅佐王的最高长官有太师、太保。姜尚、周公先后任太师,统领 军事。召公为太保,负责政务。与师保地位相当,而总揽政务大权的 是太宰。太宰下任用众多卿士,各司其责。下面大致分为两个职官 系统,一为民事,负责军政事务;二为神事,负责宗教祭祀等事务。
民事系统中设有“三事大夫”®,即任人(常任),管理官吏的选 任;准夫(准人),管理司法;还有牧(常伯),负责民事。其属官还有“三 有事”气金文作参有嗣(司),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徒,主要管理土 地、人口以及耕藉之事;司马,管理军事、军赋;司空,管理百工、劳役 等事。此外,还设有司寇,掌刑狱司法。亚、旅,为军事指挥官,等等。
神事系统中设有太史、作册、内史、史等职,负责宗教祭祀以及 帮助王制定诰命,发布文告,记录历史和决定政策等。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的官僚机构设置百官,如有的 诸侯国亦设有“三有司'从文献和金文资料分析,可以认为西周不 同时期内,诸侯们曾存在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称号,但是还没 有形成严格的具有等级意义的五等爵制。
军队仍以车兵为主。西周的宿卫军有三支:一支西六师,驻守 宗周镐京;一支成周八师,戍守成周,用以镇抚南夷;还有一支殷八 师,镇守殷故地(卫),用以镇抚东夷。
西周强化了国家机构,比商朝要复杂。不过,当时的官职往往 是军政合一、一官多职,没有形成严密的官僚系统,还带有早期国 家的特点。
礼治和刑罚
西周的宗法制式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是通过礼治的种种规定和 限制得以实现的。我国进阶级社会后,为了适应奴隶制经济基础
①《诗■小雅·雨无正》.
②《诗·小雅·十月之交》

的需要,确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礼治,先后出现了夏礼、 殷礼和周礼。三者一脉相承,而后者比前者有所增删和发展,周礼 便是夏礼、殷礼的继承和发展,最为全面和典型。正如孔子所 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 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对周礼的源流和发展看得很清楚。 所谓“周礼”,即表示等级关系的无所不包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其中包括种种行为规范(道德的和法律的规范形式)、典礼仪式,以 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周礼名目繁多,有吉 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祥等;有凶礼,哀邦国之忧,包括丧礼、吊礼等; 有宾礼,迎宾亲附诸侯之礼;有军礼,和协邦国,包括大师之礼、大 田之礼等;有嘉礼,笼络万民,包括饮食、婚冠、宾射、獪燕等礼。通 过这些礼的规定,体现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力图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牢牢束缚在某种固定的阶级、阶层位置 上,从而防止违礼即“僭越”行为,以便稳定贵族的统治。在我国古 代,没有出现独立的成文法前,这种礼还具有法律的属性。
为了维护这种礼治,西周统治者用残酷的刑罚对违礼行为进 行制裁。除五刑外,西周后期还有“九刑”之说当时还保留鞭刑这 种古老的刑罚,青铜器《傲E》(zh6ny丨振夷)铭文就有鞭刑达500 到1000下的记载。还有赎刑,叙是交纳若干青铜来赎罪。在“礼不 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下,贵族犯了法,可以依仗他们的特 权,交一定罚金,就可以免去刑罚。因为西周时还没有产生成文法, 所以奴隶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他们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判断,任意选 择一种处罚制裁手段,这就必然造成施刑轻重悬殊、随意性很大的 弊端。
西周和周边各族的关系 I
西周对周边各族不断地进行军事征服,以i周边各族臣服后
《论语·为政》.
《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礼记*曲礼上》。



的友好往来,结果使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扩散,周边各族文化也不 断渗透到中原而互相交融。其中与东夷、淮夷、r狁、荆楚的关系比 较密切。 ,
东夷、淮夷部落分布在今山东、淮河一带。周初,那里农业生产 有了发展,并开始向奴隶制过渡,但这里却没有一个较大的统一的 部落。在淮河流域散布着的许多部落,其中徐淮是淮夷大国,一直 构成对西周的威胁。西周与东夷、淮夷的战争经久不息,从周初直 到厉宣末世断断续续。《后汉书·东夷传》记:“厉王无道,淮夷入 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可见淮夷势力之盛。宣王时大举征伐淮 夷,集中力量进攻徐淮。据《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描述,周 宣王先是命令大将召伯虎出征江汉地区,打跑了进犯那个地区的 淮夷。然后又命卿士南仲等率师沿淮水东向伐徐淮,直捣徐淮的大 本营。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征服了徐淮。从宣王时青铜器兮甲盘和 驹父盤铭文来看,宣王军事征服了南淮夷(即淮夷)后,南淮夷要向 周王朝贡献绢帛、粟米和奴隶。除了双方交战外,西周和淮夷还存 在边界贸易,这必然加强西周和淮夷的经济联系。
荆楚是南方蛮族的一支,起源于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丹江下 游)®,后逐渐分布于汉水流域、长江中游两岸。周与荆楚早在武王 灭商前就发生了关系,周原发现了“楚子来告”的卜辞,就是楚部落 首领亲自拜会周文王的记录。武王灭商后,周不断加兵于楚。结果 是“昭王南征而不复便是给周朝的一次重创。以后,周朝继续经 营南国,至周宣王时则大规模展开南征的军事行动,“于疆于理,至 于南海”®,把周朝的势力伸延到楚地。解放以来,在旧楚地陆续发 掘到一些西周遗址。大概在周初“成康之世”,周人的势力就达今河 南南部,南阳、信阳都已发掘出西周遗址。《诗经》的《周 .南》、《召南》篇,就是在这个地区采集的民歌。另外,在湖北蕲春
丹冊还有湖北秭归、湖北枝江等说, 《左传,焴公四年。
《诗·大雅*江汉》·
发现西周早期的木建筑和其他遗物,表明周人有些据点已深入到
长江岸边。 ·
周朝的西北方面临着强大的游牧部落r狁的威胁。r狁,或称 犬戎。墀和r狁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尤其到宣王时,俨狁之 祸更加严重,甚至r狁的前锋涉足于丰、镐附近,连周宣王也不得 不亲自出征,拯救王室。后r狁来犯,又派南仲、方叔等大将率兵抵 御,打退了 r狁的进攻,歼灭r狁许多将士,还抓了不少俘虏,取得 大捷。关于伐r狁的史实,不仅《诗经》的《大雅》、《小雅》有 多处记叙,而且还有铜器铭文的佐证,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不娶簋 和多友鼎等铭文都有翔实的记录,可见,伐俨狁乃是西周历史的一 件大事。
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井田制和“国”、“野”分治
井田制的历史渊源较早,夏商以来就实行了这种田制,西周的 井田制发展最为完备。从形式上看,井田是类似棋盘状的方块田。 据《周礼·地官司徒·遂人》记载,井田之间的界限是通过田间小道 和田间水道来划分的。田间小道,或称阡陌,有径、畛、涂、道四种系 统,田间水道,分遂、沟、洫、洽、川五种系统。虽然西周的井田不像古 人构想的那样整齐划一,但是在井田上纵構交错的“封洫”还是存在 的,这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平敞沃野之地也是完全可行的。
,实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国有,或者说名义上的土地王有。国 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国王凭借 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 分配土地的同时,也赐给了多少不等的臣民。各级贵族又是对封国 和采邑土地以及臣民的实际占有者和所有者。夏、商、周三代的土 地所有制关系都是属于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性质,那时土地还 不属于个别奴隶主所私有,土地(包括房屋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 62 *


叫做“田里不鬻” (Vti玉,卖的意思)。
井田制的经营方式,有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谓“公田”,实际 上是奴隶制确立后保留下来的原始公有地的残存。平民(即公社农 民)通过在公田上集体耕作的方式,向国家承担交纳赋税的义务。 公田上的产品,全部归贵族所有。公田往往连成片,面积较大。《诗 经》形容当时的劳动场面为“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就是说 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在田峻的监督下,采取两人协同并耕(即耦耕)的 操作方法,在公田上集体劳动)可见当时的劳动规模是较大的。每 年春季,国王、诸侯率领文武百官去公田上举行始耕典礼,仪式颇 为隆重,谓之“藉田礼”,其目的是统治考为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 视,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生产的监督。
所谓“私田”,是指公社农民的份地,这是要定期重新#配的。 公社农民对它只有占有权、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私田上的产品 一般归公社农民所有。
周朝在军事征服过程中,为了区别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统治者 与被綠治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办法,把他们的统 治区ii划分为“国”与“野”两部分。“国”、“野”分治是周人的基本国 策。
“国”,即古代的城市,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除大小贵族居住在这里外,为贵族服务的工商业者也居于其中。居 住在“国”中的叫“国人”,包括奴隶主贵族、贵族下层的士、周族的 平民以及工商业者。
“野”,或叫鄙、遂。是被征服的广大农村。这里分布着被征服族 的农村公社或氏族部落。居住在“野”中的叫“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国人”有参政进仕的权利, “野人”没有;“国人”有当兵的资格野人”没有;“国人”能够受到教
1.《诗·周颂嘧喀》。
2.《诗·周颂·载芟》·
育,“野人”不能。“国人”与“野人”在受剥削程度上也有所不同。总 之,“国人”与“野人”的关系反映的是阶级矛盾关系,“国”与“野”的 关系也同样反映了尖锐的城乡对立。
农业生产的发展
周族以善长农业著称。早在灭商前,周人就利用渭水流域的有 利条件,发展农业,并达到一定水平。立国后,农业更加发展。不过,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石、木、骨、蚌器,耒耜是主要的工具。 但青铜农具要比商代增多。《周颂·臣工>丨云:“命我众人,痔(zh). 至)乃钱铸,奄观锉艾”®。钱类似铲,缚即小锄,属中耕工具。桎、艾 类似镰刀,属收获工具。这些工具大概都是青铜制作。耜(类似垂, 后来演进为犁,属翻土工具),不仅有石制,而且有青铜制作。所 谓“旻旻(c6册)良耜%是指青铜制作的耜翻土锋利之状。在西 周遗址已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农具。’
周人的主要耕作方法是“耦耕”®。所谓“耦耕”,大概是两人协 同耕作的方式。另外,西周实行一种三田制,即撩荒休耕制。具体办 法是,把一定面积的土地划为三块。第一年休耕的,叫做“苜”(zt 资);去年休耕过,今年新耕的叫“新”;去年已耕种过,今年连耕者叫 做“畲”(㈧于)。这样做,三年一循环,保证三分之二的面积耕作,三 分之一的面积休耕。这种办法起到了养地力和利用缉肥的实际效 果。周人已懂得耘草和施肥的关系。《周颂·良耜》云:“其铸斯 赵(削),以薅荼寥(杂草)。荼蓼朽止(哉),黍稷茂止(哉)。”这样既除了 草(荼寥),又让荼寥腐朽发酵,变成绿肥,使黍稷长得很茂盛。周人 还重视灭虫,并注意修治沟洫,起排水和灌田的作用。
当时,农作物的种类很多,仅见于〈C诗经》中的植物名词就有
①辱,借为持,♦着。乃,你。奄,爱也,乃也·观,检査·这句诗的大意是:命令我的平民 们,拿着你的铲、锄,检査好你的镰刀。
@《诗*周颂·良耜》。
3.什么是耦耕?历来说法很多,有两人并排共踏一耜而耕说;有两人各执一耜并排而 耕说;有一人踏耒入土、一人曳绳拉耒使耜发土说等。
100多种。主要有泰、稷,此外还有麦、稻、粱、菽(shQ大豆)、蔬菜、瓜 果等。还普遍种植桑麻和染料作物。西周的农作物收获量是很大 的,《诗经》所云:“获之桎桎(zh)治),积之栗栗。其崇如墉(ysng 雍),其比如栉(zh丨治)”®。正是描写庄稼丰收、粮仓之高如城墙、粮仓 之多排列如梳齿的情景。农民生产的粮食多堆进王公贵族的粮仓。
“工商食官”和工商业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经营管理,这叫做“工商 食官”。官府手工作坊由官府最高的长官司工(司空)负责,王室和诸 侯都设司工,还设工正、陶正、车正等专业作坊的工官。在官府作坊 干活的手工业工人称为“工”。周初手工业工人多是从商代手工业 者俘虏而来,因为他们有一技;i长,他们的地位大体上近似于平民 阶级。另外,有不少手工业奴隶在监工的监督下从事繁重的杂役劳 动,这部分人与“臣妾”、“隶圉”的社会地位相仿。
西周的官府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分工细,号称“百工”,有金 属工、木工、玉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营造工、武器工等。产品 种类多,产量也较殷商多。
冶铁业:我国冶铁的起源尚无定论。最近在河南省三门峡市 上村岭的两座虢恒墓f址(皆属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墓)都发现 了铁器,特别是其中的“虢季”墓,出土了一件玉柄铜芯铁剑(以铁、 铜、玉三种材料组成的剑),尤为世人注目。经鉴定,此剑是我国最 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出土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推前一个多 世纪。
青铜铸造业: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器形和数 量都比商代增多。商代的一些酒器如方舞、卣#、罪、爵、觚等逐渐消 逝,甚至绝迹,出现了·许多新器物,如乐器中的钟、铸;食器中的簠、 〜盤、區;兵器中的戟、剑等。还出土过我国暈早的一具青铜铠甲。西 周青铜器出土地区比较广泛,边远地区如江苏丹徒、安徽屯溪、广
①《诗*周颂*良耜》。桎桎,收获芦栗栗:众多的样子。墉,城墙·比,排比。相.梳子。
西武鸣,以及湖北、甘肃、辽宁凌源等处都有大量西周青铜器出土。 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是西周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 窖藏最多。2 000年来仅岐邑出土西周青铜器见于著录的就有500 多件。西周的冶铸技术比商代进步,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技术。 这种方法比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一模只翻一范的俦造法,其生产效 率显然提高了好几倍。铜器上铸刻长篇铭文是西周铜器的重要特 点。著名的铜器有大盂鼎、昝鼎、毛公鼎等,其铭文为研究西周社会 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制陶业: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商人的制陶技术,釉陶工艺(原始 瓷器)比商代进步。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安徽屯溪、江苏丹徒、北 京等地都发现较多的釉陶片。陕西沣西张家坡遗址出土的原始瓷 片上涂有青色或黄绿色的釉,经分析:烧成温度可达1 200°C左右, 吸水性很弱,矿物成分已接近瓷器。
纺织业:西周的纺织有葛布、麻布、丝织等。葛布是葛藤纤维 制成。《诗经》中涉及到葛的种植和纺织的有40多处。丝织业比商 朝发展,大约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锦。锦是一种用复杂技术织成的比 较名贵的丝织物。此外,当时已能把各种织物染成不同的颜色。
西周的骨器、玉石器也都很精致。漆器的制作很早,商代的前 期遗址(河北薬*^台西)就曾发现过几十片漆器残片。湖北蕲春毛家 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了一件彩色残漆杯,属薄板胎,在黑色和棕色 地上绘红彩,颜色鲜艳,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成形漆器。
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早周的宗庙宫室遗址出土了 板瓦、筒瓦和圆形瓦当等,西周中期以后,用瓦复盖房顶已比较 普遍,在西安&省庄、洛阳王湾、·北京房山董家林等西周遗址都有 许多瓦出土。
在“工商食官”的体制下,西周的商业起主导地位的是为贵族 服务、由官府经营管理的官府商业。:至于民间贸易,则仍处于以物 易物的商品交换的初期阶段。那时还没有固定·的市场,往往是“曰 中为市'“交易而退'
·66.
西周的货币主要还是贝(海贝和玉贝)。文献和金文都有许多关 于“赐贝”“赏贝:的记载,赏贝数自一朋始,最多一次赏贝达百朋。 另外,铜也被用作交换媒介,以“寻”(lti律)为单位,陕西扶风发现了 一枚西周青铜铸贝,为首次考古发现。
阶级结构
西周统治者把人们分为10个等级,上下等级为统属关系,即所 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 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 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这里,王、公、大夫、士,是各级贵 :族^皂以下,包括十等以外的圉和牧,都是贵.族府第中的家内奴隶。 另外,这里未列出的庶人工商,应排在士之下,皂之上,他们属于被 统治者,但比奴隶地位要高。
奴隶主贵族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几个等级。他们都是 按宗法原则层层分封,构成了一系列等级隶属关系。周天子为天下 之共主,诸侯有封国,卿大夫有采邑,士有食田。士是奴隶主贵族较 低的一级,他们是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显贵的亲兵武 士1转化而来的。西周时代^ 士就是武士,或称甲士,因为住在“国” 中,亦称“国士”,他们是“国人”的上层,能受到贵族教育。
平民是西周最为广泛的阶级,称之庶民、庶人。他们在井田上 能分到一块份地,用自己的工具在上面劳动,收获可归自己消费。 同时他们还要在“公田”上劳动,劳动所获全部交给国家,而且要服 各种杂役。他们连同土地一起被天子、诸侯等各级贵族分封赏赐, 成为统治者的臣民。在农村公社没有瓦解的情况下,他们实际上就 是农村公社成员。由于西周实行国野分治,他们中又分为两种情 况:一种是住在“野”中的庶民,或称氓、甿。因为他们是被征服族, 所以受奴役、受剥削的程度犹如奴隶。不过,周人当时没有解散这 些被征服族的公社组织,他们仍然保留公社农民的身份。另一种是
①《左传》昭公七年.
住在“国”郊中的公社农民,他们都是周族,虽比“野”中的庶人地位 高,但也受统治者的剥削和奴役。《诗·幽风·七月》真实地描绘 了“国”中公社农民一年到头劳动和生活的情景。他们不仅在“公 田”上辛勤劳动,还要为贵族种菜、植果树、养蚕、织布及服各种徭 役,甚至全家都要给贵族干活受压榨,妻子织布、做衣裳,孩子帮助 种地。田峻小吏在田边监督干活。贵族们不劳而食,过着豪华的生 活。相反,平民们却处于衣不蔽体、终日以挖野菜充饥、甚至自己的 女子随时有被贵族抢走的悲惨境地。
西周的奴隶主要是为贵族服杂役的家内奴隶,如皂、 舆、隶、僚、仆、台皆属此类。他们世代为奴,地位极其低下。青铜器 曾鼎铭文记载,五名奴隶才顶一匹马一束丝。除家内奴隶外,还有 牧奴,养马奴隶叫圉,牧牛奴隶叫牧。从事工商杂役者,也叫工商。 当时奴隶的总称叫“臣妾”,臣为男奴,妾为女奴。他们往往被当作 赏赐物品,连同其他物品(如贝)一起,由上一级贵族赏赐给下一级 贵族,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或罪犯。西 周仍然存在人殉人祭制度,从考古发掘材料看,贵族墓中普遍有人 殉人祭,不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与社会的进步和劳动力的价值 逐渐得到发现和重视有关。
第三节·西周的衰亡
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
西周王朝大概以穆王时代为转折,开始走下坡路。穆王征伐犬 戎,劳而无功;周游四方荒废政事·到夷王时,势力渐衰,诸侯不朝 宗周,甚至周王不得不“下堂见诸侯” ®。这时,作为西周统治的经济 基础——井田制也发生了动摇。抵押、转让、交换土地的事情累累 发生。前几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一批共王时代的铜器,其中卫
①《礼记·郊特性》. ·68,
盡铭文记载贵族之间用田地来交换珍贵玉器和虎鹿皮制品的事。 另外,五祀卫鼎铭文记载某贵族把天子赐给他的五田卖给另一贵 族的事实。西周后期,为争夺土地而不断发生诉讼事件。以土地国 有为前提的井田制已开始动摇。
西周后期,厉王政治腐败,他任用贪婪“好利”的荣夷公作王朝 卿士,实行“专利”政策。“专利”就是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重申把 山林川泽收归国王所有。这项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使“民 不堪命”,引起国人的舆论谴责。在厉王看来,这些都是“诽谤”之 言,于是便派卫巫监视,凡受到告发的人都要被处死。从此,国人在 路上相遇,只能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厉王自以为得计,扬言“吾能弭 镑矣”。贵族召公提醒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不听。国人 忍无可忍,遂于公元前841年在王畿镐京爆发了以平民为主力的国人 暴动。起义迫使厉王“奔彘”(zh 1志,今山西霍县>,史称“彘之乱”。这次 暴刼沉重地打击了周王室。国人推出一个地方诸侯共伯和,摄行天子 事,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 开始。共伯和执政14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
宣王“中兴”和西周衰亡
宣王在位46年(前828—前782年),他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史称 “中兴”,是个有所作为的帝王。宣王非伐r狁,矸敌甚多;南伐淮 夷,声威播及南海(泛指南方之意);继伐徐淮,徐淮归附。通过一系 列征伐战争,形成了“日辟国百里的局面。
西周后期,由于平民在公田上的消极怠工和大批流亡,奴隶主 贵族驱使平民助耕公田的剥削方式已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周宣王 即位后“不藉千亩”,废除了藉田礼。这是适应井田制开始动摇而采 取的应变措施。这件事标志着至少在王畿内,公田、私田的界限逐 渐消失,井田制开始瓦解,藉田礼已无举行的必要了。
此说见《竹书纪年》.还有另一说见于《史记·周本纪》,上面记载:“召公、周公二 相行政,号曰共和·”
②《诗·大雅·召旻》。

宣王晚年,国势跌宕。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与姜氏之戎(r 犹)战于千亩,王师大败。宣王又把原来戍守南方的“南国之师”调 来和r狁作战,同样遭到溃败。于是,宣王实行了“料民于太原”的措 施,就是说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以便掌握比较确切的人口数字,其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补充兵源,同时也是为了整顿赋役。尽管周宣王费 尽心机,励精图治,但是,王室衰微的历史趋势却已无法挽回了。
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周王室继续衰落下来。社会矛盾日益 严重,奴隶反抗斗争采取了逃亡等方式。“臣妾逋逃的事件累累 发生。据记载有一次某贵族外出打官司失败而归,回到自己的采 邑,发现有300户邑人逃跑了@。此外,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内部 的矛盾同样益趋尖锐。幽王政治更加腐败,他把实权交给“善谀好 利”的虢石父,而使“国人皆怨”。
幽王即位第二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史载:“三川(指泾、渭、洛 水)竭,岐山崩”®。《诗·小雅·十月之交》描述了这次大地震的景 象,诗云:“百川沸腾,山冡翠(Z6族,借为猝)崩,高岸为谷,深谷为 陵。”同时,旱灾也相当严重。《小雅·谷风》描述这次旱灾的情景 是:“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自然灾害带来了大饥馑,老百姓到处流 亡,社会矛盾更坷剧了。
西周灭亡的导火线是王位继承问题。幽王宠爱褒姒,废掉原来 的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曰逃奔 母家申侯处,幽王讨伐申侯,欲杀宜臼。申侯大怒,联合缯与犬戎攻 围,幽王被杀于麵山下(今陕西临潼东南),虏走褒姒,把丰镐之地洗 劫一空,西周遂亡。 ·
西周既亡,周暂时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先是申侯在鲁侯和 许文公支持下立太子宜臼于申,是为平王。幽王死,贵族虢公翰为 了抵制平王,又立王子余臣子携,是为携王。因携王不当立而立,诸
《尚书·费誓》。
《易经·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 《国语·周语上》。
侯不支持他,而拥护周平王。后来,携王为晋文侯所杀,诸侯又独尊 平王。平王虽立,但已无力驱逐犬戎,前77#,他放弃了丰镐之地,在 晋文侯、郑武公的拥奉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王把岐西之地赠 与秦伯,河西之地赐与晋文侯。至此,西周灭亡,开始进入东周时代。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了天文 气象知识。据说在原始社会后期,堯舜时代就有了“观象授时”的专 职人员。相传夏代便有了《夏时》®,这大概就是夏代的历书。孔 子在回答其弟子颜渊所提的为邦之道的问题时,是把“行夏之时” 摆在首位气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夏小正》,可能也是取材于夏代 的历法。《左传》引的《夏书》记载了夏代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 一次日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
商代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知识也有了新的进 步。商代甲骨文就有关于日月食的确切记载。在甲骨文上有观测到 的岁星(今木星)、火星等星名,并发现了一颗新的大星靠近火星的 情况。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风、云、雷、雨、雪、霜、虹等的气象记录。商 代有了较完善的历法,以太阴(月)之圆缺一次为一月,大月30天,小 月29天;以太阳之温凉寒暑嬗变一次为一年;用闰月调整阴阳之差, 即用三年一闰、五年再闰、19年而七闰之法,全年平均为365.25日; 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年终置闰,叫做十三月。商朝后期出现了 年中置闰,甲骨文有了两个七月和八月的记载,此为阴阳合历。商 人始用干支记日,即以十干和十二支交相组合成60个单位,以一个
⑧《礼记.礼运》·
⑨《论语·卫灵公》. ·
⑩《左传》昭公十七年:“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替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大意是: 日月交会不人其正常位置,也就是说没有安于房宿(后来的二十八宿之一)位置,于是就发生 了日食。引起人们惊慌失措,乐师们击鼓,管理农事的啬夫驾着车子跑,庶人们奔走乱跑·
单位代表一日。在甲骨文中曾发现刻写完整的干支表。当时一年只 有春秋两季,这与农业生产的春种秋收有密切的关系。商代每月分 为三旬,一旬是10天,并把一天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段。
西周时,天文历法又有了相当的发展。《诗经》中记载了公元 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发生的一次日食®,这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录。 .
数学和医学:数学萌芽于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 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从商代甲骨文可以看出,商代已经采用了 十进位制,能够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等数字,可以记10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西周时数”为“六艺”教 育(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数学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当时人们 发明了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已初步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能力,并能把数学运用于生产实践,如丈量田地、土方工程的计算 等。
医学: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说中的神农氏尝 百草,反映了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即试探用草药去医疗疾病的 状况。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名称,如疾首、疾目、疾齿、 疾胸、疾腹等。相传用汤药治病就是伊尹发明的。在河北藁城台西 商代遗址出土的二三十枚植物种仁(包括桃仁、杏仁等)及一把石镰 (砭镰),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前者是药物,后者是医疗工具,相当 于今天外科使用的手术刀。不过,当时的医学还没有脱离巫术,往 往是巫医不分,其主要治疗法仍然是祈祷占卜。西周已经有了医 学分科,《周礼·天官》设有四科:疾医(内科)、疡医(外科)、食 医(营养保健)和兽医。大概从西周以来,宫廷里就设置了专门的 医官。
①《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当代学者张培瑜推算出这 次日食发生于前735年11月30日·
②“算筹”,就是用粗细、长短一致的小竹棍(即“筹”)摆成不同样式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并进行各种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又叫做“筹算'



暂学与宗教观念
宗教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从夏代开始,宗教观念中的政治色 彩越益明显。到了商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人迷信,无日 不占,无事不卜。他们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遍祀日、月、 星、风、雨等天神和山川四方等地柢;他们敬重鬼神,尤其对祖先崇 拜更完备周到,并形成了周祭制度。随着地上最高统治者王的出 现,在天上也有一个至上神是最高统治者,称之为“帝”,或为“上 帝”。殷代的上帝神权威性极高,包括自然神和祖先神的职责,也都 集中于上帝一身,它还是商政权的直接保护神。
周人继承发展了殷人的上帝观念。他们的至上神是天,或称上 帝,认为周王权的确立是“受命于天”,能使政权延续下去叫“永保 天命”,同样周人心目中的上帝成为周朝的保护神。
鉴于夏商覆亡的教训,周人惊呼“惟命不于常”@,“天命 靡(无)常开始对天、上帝的信仰发生了怀疑、动摇,这一宝贵思 想,比过去殷人迷信鬼神的宗教观要进步得多。
从历史教训中,周人认识到要“永保天命”,就必须注意“保 民”。如何做到敬天保民,他们又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明德,就是对 民宽厚,达到惠民、保民;慎罚,就是用刑要恰当。提出上述思想的 代表人物是周公,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他提 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当时对稳定周邦具有进步意义, 对后来兴起的儒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从这一 思想演变而来的。
《尚书·洪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西周文献,文章中提出 了“五行”说,认为自然界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 这正是我国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易经》本是卜筮的记录,形成于殷周之际,书中把复杂的事
《礼记*表记》.
《尚书·康诰》8 《诗·大雅·文王》。
物高度概括抽象为由阴(--)阳(一)两个基本符号组成的八卦,八 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代表八种自然物,即地、山、 水、风、雷、火、泽、天,认为它们是生成万物的根源,其中天地二者 则是总根源。这些看法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书中还认为世上 天地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把这种变化解释为阴阳两爻的演绎,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极限,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发展变 化的观念闪烁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文字和教育
汉字的起源是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演变发展而来。 早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一些刻划符号,这是一种原 始的记事方法,不属于文字范畴。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和良渚文 化陶器玉器符号,其形体已接近于甲骨文。后来偃师二里头文化、 郑州二里岗文化和藁城台西商遗址、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都发 现了一些陶器符号,其中多数已近似象形甲骨文,它应属于文字范 畴的陶文,而不是单纯的符号了。此外,在郑州二里岗遗址曾出土 带字卜骨两件,它们可以说是甲骨文的前身。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卜 辞,它是汉字的前身。从19世纪末在殷墟首次发现有字甲骨,到目 前为止已发现16万片以上,共有4 000多个单字。每片甲骨少至三、 四字,最多可达150字以上.从甲骨文的结构看,它已使用了象形、 会意、形声、假借四种造字法,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能 记录史事,包括帝王及臣僚的名字,战争、祭祀和狩猎等事迹,史事 发生的月日和地点。它为研究商代社会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此外,卜辞还记录了我国最古老的日月食和各对气象现象,成为研 究科学史的宝贵的资料。周原甲骨的发现,证明了周商文化的继承 关系。现已出版的《甲骨文合集》(1 一 18册),共选收4万多片较有 参考价值的有字甲骨,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巨著'
金女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青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 晚商时期的铜器就刻铸了文字较少的铭文,用以表明器物的主人、
.74 ·
用途或作器人。到西周时期,一般青铜器均有铭文,并出现了一些 长篇大作,如毛公鼎铭文有497字,这是目前已知的字数最多的一 件青铜器。东周以后的青铜器上也大多有刻铸铭文。这些铭文具有 很高的文献价值,所记内容有国王和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 分封仪式、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诸方面的情况。在甲骨金文的基础上,相传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 篆,对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初步的规范整理工作。
夏商周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开创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就是说名称虽不同,但 同样都是学校。相传夏代有f学校,名为“校”,或叫“序”,以军事教 育为主。商代的学校在甲骨卜辞上也有记录,出现了“学”字和“大 学”名称,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学教育可能从这一时期开始。西周的 学校教育制度趋向完备,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按学生年龄与 程度又分设大学和小学。肩天子所设大学旨在培养上层贵族子弟, 年幼贵族子弟上小学。地方学校为乡学,也是奴隶主子弟才能入 学,国人中的平民子弟只能人乡学接受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有“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各类各级学校所学的侧重点不相同。“学 在官府”是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其意思就是说教育机构设于官府 之中,“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培养贵 族子弟为其主要宗旨。
艺术与礼乐风尚
青铜艺术和雕刻艺术:商周青铜艺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 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辉煌的地位。已出土的i午多商周青铜器,不 仅是礼器、实用器,还是工艺美术品·它们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造 型和纹饰两个方面。商周青铜器有各种动物和怪兽的形象,造型美 观,形态生动逼真,艺术构思奇特。铜器外部多装饰各种图案,商代 多用兽面纹(饕餮纹)、蟠(pdn盘)龙纹,西周则盛行风纹。·这些花纹 精细优美,古朴典雅,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传世和商周青铜器 肴许多艺术精品,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盛酒器)就是它们中
· 75:
%代表,它造型雄奇,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头和前肢, 羊角蜷曲。尊的肩部有四条龙相互盘缠,四壁饰以蟠龙纹,布局新 颖,工艺精巧,别具匠心。
商周的雕刻艺术有石雕、玉雕和牙雕等。商代的玉器种类多, 玉质好,形制精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了755件玉器,其中玉龙、 玉凤、玉象等雕琢精细,圆润光洁,形象生动。同墓出土的象牙杯, 运用了线刻、浮雕和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它们都称得上是世界艺 术宝库中的上品。 '
音乐和舞蹈:夏商周三代都重视音乐和舞蹈。相传舜时作 的“韶乐”,在夏朝很流行,这是一种既可歌唱又可伴舞的乐曲。据 说这种乐曲留传到孔子时代,孔子称赞它尽美尽善A孔子在齐国 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对人讲:“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 种境界”®。商代的音乐有了发展,乐器种类增加了许多,不仅有吹 奏器陶埙,还有打击乐器钟、鼓、磬、编铙、钤等,卜辞中的乐字从丝 从木,像木板上张着丝弦,可能是琴瑟之类弦乐器的原型。西周的 音乐,特别受到贵族重视。《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在古代都能配乐 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西周的乐器比商朝丰富,有了成套的乐器, 如编钟、编铸、编磬等,还有琴瑟等弦乐器和笙竽等管乐器。
进入阶级社会后,舞蹈分化为一部分由专业舞蹈者担任,专供 王室、贵族祭祀及享乐用的仪式和表演舞蹈·,另一部分继续盛行于 民间下层百姓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活动中。西周制礼作乐,使宫廷舞 蹈有了很大发展,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类。文舞执羽,表示君王能以 德服天下;武舞执干,表示国家武力的强盛。如女舞《大夏》是歌 颂大禹治水功绩的歌舞,后来被用于祭祀山川。武舞《大武》是纪 念武王伐纣胜利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共分六场,载歌载舞,表现 了武王征商、平定四方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同时有打击乐器、管弦 乐器伴奏,烘托出巍然壮观的气氛,达到了宫廷歌舞艺术的最高水
4.《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5.《论语·述而》:“子在齐闻無,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平。歌词至今保留在《诗经·周颂》中。
礼乐风尚:夏礼、商礼、周礼一脉相承,但周礼最完备。崇礼是 西周社会的风尚,礼渗入贵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 居、服饰、祭祀、交往、节日以及人生礼仪等方面,而人生礼仪就包 括诞生、冠、婚、寿、丧葬等礼,每种礼都有具体的要求和细节,成为 约束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礼的载体是礼器,贵族在宴饮或祭祀等 场合都要使用礼器,“器以藏礼”,传世的商周青铜器多是礼器,它 们作为随葬品,出土时往往是按等级组合排列的。另外,礼与乐也 是密不可分的,贵族行礼时,往往以乐相和,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贵 族“以乐助食”、“钟鸣鼎食”的现象。西周以来在众多场合以乐助礼 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礼乐的核心是“明贵贱,辨等列”,维护森严 的等级制。当时礼节非常繁琐,许多规定流于形式。
西周世系
(前11世纪至前771年)
〔周先王〕后稷(弃)——不苗——鞠——公刘——庆节——皇仆一1
差弗——毁險——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
-太王(古公亶父)一p(太伯)
—(虞仲)
1—王季(季历)—文王(西伯7昌)—武王 ·(1)武王发——(2)成王诵——(3)康王钊——(4)昭王瑕——
-(5)穆王满一p(6)共王繫扈一 (7)懿王舞卜(9)夷王燮—— L-CS)孝王辟方
-(10)厉王胡——(共和行政)——(11)宣王静一(12)幽王宫涅
(前 841—前828)(前827—前782)(前 781—前 771)
思考题
①简述武王灭商的经过和意义。
②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③略述西周的礼治和刑罚。
④西周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怎样的?
⑤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⑥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参考书目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 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神秘的西周中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古代中国:市场,始于死,终于亡
青铜器
夏、商、周时期
一件青铜器,记载周昭王时期奇葩赛事,人物对话是亮点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